欧洲地缘政治形势动荡 牵动力量格局再平衡
14年,欧洲-大西洋地区经历了冷战结束20多年来一场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美国、欧盟、北约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问题进行的激烈博弈,搅乱了冷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一种新形式的“冷战”对抗再次降临欧洲。
在乌克兰危机的较量中,美欧俄以及北约动机不同,各有所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全面恶化,处在夹缝中的乌克兰则成了最大受害者,欧盟得不偿失。这标志着美欧长期以来奉行的“遏俄”与“融俄”政策的失败,同时也意味着俄“融欧”政策的终结。
当前的这场危机,是欧洲地缘政治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不仅使美俄关系、欧俄关系以及北约与俄罗斯关系产生了深刻变化,而且牵着世界主要力量格局的再平衡,给未来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美俄展开较量,关系空前恶化
纵观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其并未就通过外交解决危机做出实质性努力,而是起着操盘手的作用。且不说美国前些年通过支持颜色革命等手段,试图把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纳入西方阵营。单就美国在当前危机中的表现,就足以说明其背后所隐含的战略图谋。
乌克兰危机本属于一国内政问题,与美国并无太大瓜葛,然而人们看到的却是,美国采用支持街头政治的惯用伎俩,从中搅局,惟恐乌克兰不乱。乌克兰爆发群众抗议活动后,美国从舆论到行动支持,煽动事态扩大。当抗议活动升级为暴力冲突之时,美国官员纷纷亲自跑到基辅独立广场火上浇油,为示威者出谋划策,最终推翻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权。
在危机的整个过程中,美国情报部门的活动诡秘。2014年4月14日,专门调查特工部门活动和安全问题的美国记者乔治·马普,首先披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布伦南化名秘密潜入基辅活动的消息。他表示,乌克兰最近数月的局势“具有中情局的显著痕迹”。当晚,白宫方面确认了布伦南“确实曾到过基辅”,但拒绝透露具体细节。
尽管美国遮遮掩掩,但有消息透露说,布伦南在基辅期间与乌克兰相关部门头脑讨论了乌克兰局势,为乌克兰当局出谋划策。人们注意到,就在布伦南访问基辅后,乌克兰当局马上调动军队对东部两个宣布独立的州进行“特别反恐”行动,镇压亲俄民间武装,乌克兰内战爆发,局势进一步恶化。
此后,美国副总统拜登两次访问基辅,带去了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的清单,发出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的明确信号,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
2014年9月初,乌克兰、俄罗斯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组成的三方联络小组,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初步停火协议。然而,明斯克协议和此前的日内瓦协议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乌克兰东部冲突并没有停止,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发展。11月初,乌克兰东部宣布独立的两州举行大选,俄表示“尊重”大选结果,美欧强烈反对,为局势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在这场地缘争夺战中,俄罗斯毫不示弱,反应之激烈,行动之大胆,前所未有。俄罗斯出人意料地吞并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令美欧目瞪口呆,猝不及防。随后,乌克兰东部亲俄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宣布“独立”,并举行大选,乌克兰当局派兵镇压未果。西方一再指责俄罗斯军事装备和人员进入乌克兰东部支持亲俄武装,俄罗斯矢口否认。美俄相互指责,乌克兰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俄罗斯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主要原因是西方势力范围扩张触碰到了俄罗斯核心利益的红线,俄罗斯已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乌克兰是东欧地区大国,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对俄罗斯都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失去乌克兰意味着俄罗斯西南方向现存的缓冲地带和战略屏障完全丧失,俄罗斯将无险可守、无屏障可当,因而是必争战略要地。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在乌克兰建立联邦体制,保持中立地位,不参加北约,确保这一缓冲区和战略屏障;美国的战略目标是把乌克兰完全纳入西方阵营,把乌克兰变为围堵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两者战略目标针锋相对,互不相容,这正是乌克兰危机难以化解的根源所在。如果乌克兰执意加入北约,完全投入西方怀抱,那么俄罗斯支持东部地区从乌克兰完全分裂出去,势在必然。
美国虽然一再声称其不会直接军事介入危机,但实际行动上采取了一系列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措施。一是外交上孤立,取消俄罗斯的G8成员资格,在北约威尔士峰会、G20峰会等国际场合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动;二是军事上威慑,向东欧地区增派战机、军舰和地面部队,连续进行针对俄罗斯的高频度军演;三是经济上不断加大制裁力度,要俄罗斯付出代价,使其经济陷入困境,削弱俄罗斯的实力。
美国的这些强力措施火药味十足,是基于把俄罗斯视为战略对手而采取的,表明美俄之间已完全丧失了战略互信。2014年9月24日,难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大发言中,把俄罗斯与埃博拉病毒、“伊斯兰国”相提并论,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威胁”。普京则明言,俄罗斯不惧怕任何威胁,美国休想制伏俄罗斯。
美国借乌克兰危机与俄罗斯对抗,战略意图“一石三鸟”:一是继续推行控制欧亚大陆的“两洋”战略,通过“遏俄”“弱俄”政策,防范俄罗斯东山再起对其全球霸权地位构成挑战;二是利用欧洲,尤其是东欧对抗来自俄罗斯威胁的安全担忧,显示美国仍是欧洲的安全保护伞,进一步加强对欧洲的控制,牵制“老欧洲”盟国的离心倾向,牢牢控制北约作为推行全球霸权的工具;三是通过拉拢欧盟对俄罗斯制裁,使欧盟与俄罗斯经济两败俱伤,控制欧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谈判主导权,削弱欧盟与之争霸的经济实力。 当前的对峙局面,是冷战后美俄之间经历的多次危机中的一次最严重的危机。美俄的较量还在进行之中,紧张关系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还要看形势如何发展。
北约充当先锋,与俄剑拔弩张
在乌克兰危机中,北约所扮演的与俄罗斯对抗的马前卒角色,从总体上来看,体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但北约的行动也有本身的战略需求。
北约作为冷战的产物,其如何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存在下去,一直是北约煞费苦心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北约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依据。理论上,北约冷战后连续制定了三个战略新概念,决定进行战略调整和职能转型,把应对地区危机、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作为北约的“新使命”;实践上,通过直接介入或发动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利比亚战争等军事干涉行动,证明北约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北约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跨大西洋关系裂痕加深、北约内部继续分裂弱化的问题。
北约急需新的外部刺激因素增加内部凝聚力,乌克兰危机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为其生存打了一支“强心针”。按照普京的说法,“乌克兰危机,实际上是由一些西方国家挑起和制造的,现在被用来复苏北约这一军事组织”。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全面,北约利用乌克兰危机加剧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为其本身的继续生存寻找新依据,却是不争的事实。
北约为与俄罗斯对抗,采取的行动主要有:一是决定冷冻与俄罗斯关系,停止与俄罗斯“在民事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并公开宣布,“俄罗斯已不是一个伙伴,而是一个对手”;二是调兵遣将,向东欧地区增派战机、军舰和地面部队,加强对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空中警戒和战备巡逻;三是与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多国一起连续举行海陆空军演,对俄罗斯进行军事威慑;四是制定矛头直指俄罗斯的“战备行动”计划,建立处于高度战备状态的快速反应部队—先头部队,在东欧建立常设军事基地,以进一步加强北约保护成员国的能力。北约明确警告俄罗斯,如果俄罗斯侵略其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将遭到北约的集体军事反击。
面对北约的军事威慑,俄罗斯针锋相对地采取了一系列“亮剑”行动,进行反制。在北约连续进行军演的同时,俄罗斯多次进行新型战略导弹试射,不断进行多军种大规模军事演习,并发出“别招惹我们”的核威胁。俄罗斯还增派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军机,增加了对黑海、波罗的海、北海以及大西洋地区的战备巡航架次,北约战机多次紧急起飞拦截,北约与俄罗斯的空中对峙险情明显增加。近十年来,北约通过大规模东扩和与俄罗斯“共同埋葬冷战”,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等行动,扩大影响力。其全球扩张野心日益膨胀,把手伸向了中东、非洲、中亚甚至东亚地区,并正在组建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全球伙伴联盟”。
北约与俄罗斯目前紧张的军事对峙局面,抑制了北约全球扩张野心,促使其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把防卫的重点重新回归欧洲,以对付俄罗斯“ 潜在的侵略威胁”。
俄罗斯与北约的对抗,是俄罗斯“单挑”昔日的冤家对头,目前还不至于发展到爆发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究其原因有三:其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主要军力部署正在向东亚转移,目前还看不到其主要军力向欧洲回归的迹象;其二,无论俄罗斯还是北约都无法承受直接冲突的高昂代价,只要俄罗斯不进攻北约成员国,双方都会尽力避免冲突的发生;其三,北约中多数成员国同时也是欧盟成员国,双重身份导致内部分歧严重,军费开支捉襟见肘,难以形成对俄罗斯开战的统一行动。
欧俄关系紧张,剪不断理还乱
从欧盟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欧盟误判了形势的复杂性,扮演了始作俑者角色,最终得到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可悲结局。
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是亚努科维奇政权暂时停签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但亚努科维奇政权并没有放弃“融入”欧洲的政策,只不过是在寻求与欧俄之间的利益平衡。然而,亲欧盟的游行示威爆发,欧盟以为是把乌克兰完全拉向西方阵营的时机,于是许多欧盟官员、议员纷纷跑到独立广场煽风点火,扩大事态。亚努科维奇政权虽被推翻,但乌克兰危机的发展始所未料,结果欧盟得不偿失。
首先,乌克兰虽然建立了亲西方政府,但欧盟得到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乌克兰,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东部闹“独立”,整个国家饱尝内战硝烟之苦,这不仅是乌克兰的悲剧,也是欧盟的悲哀。
第二,乌克兰危机不断恶化,导致美俄关系恶化、俄罗斯与北约军事对峙,欧洲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受害者首先是欧洲,对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悲剧和令人心惊肉跳的冷战对峙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噩梦。
第三,俄罗斯的激烈反应令欧盟猝不及防,除了强烈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进行外交孤立和不断加大经济制裁力度外,并无更多招数可使,暴露出欧盟战略上的软肋,其缺乏应对危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最后,经济制裁损人不利已,是一个使欧盟与俄罗斯两败俱伤的歪招,不仅无益于解决乌克兰危机,反而使得欧盟与俄罗斯关系更趋紧张,扩大了“新欧洲”和“老欧洲”在对俄罗斯政策上的矛盾。 俄罗斯毕竟是欧盟的最大邻国,双方无论在欧洲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欧盟与俄罗斯经贸关系密切,俄罗斯是欧盟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年贸易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俄罗斯还是欧盟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地。欧盟在美国胁迫下不断扩大对俄罗斯的制裁范围,确实给俄罗斯造成了严重后果,经济增长停滞、资金外流、卢布贬值以及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跌,使俄罗斯的经济遭到重创。但是,制裁也伤害
了欧盟自己,尤其与俄罗斯经贸关系密切的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盟国家受害更大。据欧盟观察网站估计,欧盟2014年因对俄罗斯制裁损失达400亿欧元,占欧盟GDP的0.3%,2015年将损失500亿欧元。这对刚经历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的欧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占欧盟对俄罗斯贸易额的32%,制裁将使德国丧失35万个工作岗位,可能使德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5%。德国联盟统计局2014年10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8个月,德国对俄罗斯出口下降了16.6%,损失约60 亿欧元,而且下降势头还在增加,8月份同比下降达到26%。其他欧盟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俄罗斯实行水果、蔬菜反制裁措施后,就让一些国家叫苦不迭,而波兰每年向俄罗斯出口的50万吨苹果断了销路,损失达7亿美元。
制裁是把“双刃剑”,损人并不利己。因此,欧盟与俄罗斯在制裁和反制裁问题上,尽管调门高,但都留有一定余地,双方高层仍保持着正常联系。在冬季到来之际,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签署冬季天然气供应协议,可以说是俄罗斯做出的一个让步姿态。随后,在2014年11月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上,外长们讨论了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访问莫斯科,寻求对话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可能性问题,也是欧盟的一个妥协信号。
然而,乌克兰危机毕竟对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造成了巨大伤害,双方积怨太深,通过外交对话解决危机并非易事。何况美国利用北约与俄罗斯对抗,从中浑水摸鱼,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欧盟目前处境尴尬,进退两难,即使想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会受到美国的牵制。
以上可以看出,2014年的欧洲地缘政治危机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事件,不仅深刻影响着俄罗斯与欧美关系,同时对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以及欧美关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
作者:张征东 来源:军事文摘 2015年3期
上一篇:法国大革命前夜的欧洲政治地图
下一篇:欧洲:经济之危,政治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