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之危,政治之机?
2009年10月,刚刚主政16天的希腊新政府出人意料地宣布前任政府统计数据造假。而爆出严重债务问题的绝非希腊一家,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中,24个赤字水平超标,只有爱沙尼亚、瑞典和卢森堡达到欧盟赤字占GDP比例不得超过3%的规定。由于担心希腊无力偿债,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随后多次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并由此拉开欧洲债务危机大幕。
【十年来累积性矛盾的总爆发】
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虽是国际评级结构和炒家的做空,但实质上是欧元区10年来累积性矛盾的总爆发,背后隐藏了诸多深层次原因。
首先,欧元区内部发展失衡是根本原因。欧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以德、法、荷等国为“中心”,包括希腊在内的诸多国家为“外围”的“圈层式”发展模式。南欧国家的经济结构单一,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在传统的造船、汽车等工业日渐萧条之际,新兴产业却几乎是白纸一张,缺乏从根本上长期推动这些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以希腊为代表的南欧国家政府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在这样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下,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外围成员国在欧盟内竞争力不断削弱。面对德、法等国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希腊、葡萄牙等国只能沦为产品市场和消费度假之地,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希腊等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为应对年年见涨的公共开支和福利补贴,经济增长羸弱的欧盟外围成员国往往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举债来解决。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不会出现问题,但金融危机发生后,情况发生了改变,靠借债和外资过活已经行不通了。
第三,高福利制度削弱欧洲发展潜力。长期以来,欧洲国家一向以“最发达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自诩,认为这种福利国家的模式不同于“弱肉强食”的美国式资本主义,既平息了民众的不满,又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但受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缓慢等因素影响,欧洲的福利模式超越其自身经济承受力,不仅成为成员国的财政负担,而且削弱了创新动力,越来越成为发展的束缚。目前,希腊仅老龄化相关支出一项就占GDP的15.9%,为全欧最高,财政负担相当沉重。卡耐基国际经济项目主任尤里•达杜什甚至认为,“欧洲再也负担不起目前的福利体系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几乎所有工业国家最后摊牌的日子提前了几年。”
第四,欧元区监管存在巨大漏洞。1997年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分别不得超过GDP的3%和60%,而此后欧元区“金主”德国却成为第一个违规的国家。2002-2005年,德国预算赤字连续4年超过3%的上限,但至今未受任何惩罚,法国和其他违约国家一样未遭处分。《公约》的权威性极大削弱。
一些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为了掩盖债务问题而捏造统计数据,让人们看到了欧盟穷国为加入欧元区而表现出来的道德沦丧的一面,同时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欧盟监管者哪里去了?事实上,欧洲统计局2004年底就发觉希腊公布的预算赤字与事实不符,但不知何故,欧盟对此并未予以重视,亦未采取任何纠正行动。此外,由于欧元区缺乏退出机制,这易使区内经济较弱国家由于相信会被救助而更倾向于采取不负责任的政策。加入欧元区的标准长期以来也被外界批评为过于宽松,许多与该联盟“不合拍”的国家也加入其中,在遇到外部危机时这会拖累欧元区其他国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欧洲人轻视自己制定的规则而受到的惩罚。
第五,欧元区双层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欧元区排除了区内成员国汇率变动的可能性,但各成员国仍掌握财政、工资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自主权。在行使国内政策的同时,各国本应与其他伙伴国步调一致,但往往是成员国不遵守这一规则。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欧盟成员国为早日摆脱危机,通过扩大公共开支刺激经济增长,使政府财政赤字飙升。此外,在此次应对欧洲债务危机过程中,欧盟及法、德等主要大国表现出来的迟疑和摇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界对欧元区的担忧,欧盟层面的危机救援亟需加强和协调。
【危机是欧盟又一次“强身健体”之机?】
此刻,欧盟无疑正经历问世以来最困难的时刻, 甚至引发对于欧洲经济复苏和二次探底的担忧。但纵观欧盟和欧元一路走来的历程就会发现,每一危机都是发展的契机。这次欧债危机和之前的金融危机可能是欧盟又一次“强身健体”的历练机会,并将在政治上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欧洲债务危机促使欧洲进行10年来最深刻的反思,并寻求在多个方面推动欧盟经济改革。欧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多次开会讨论应对欧债危机,法、德等国也向欧盟提出加强投机资金监管的议案。欧洲多国纷纷出台紧缩政策,宣布减薪和削减债务方案。欧盟已有意筹建欧洲债务署(EDA)、欧洲货币基金组织(EMF)、欧盟应急基金,并拟建立成员国债务早期预警系统,创建一家欧洲自己的信贷评级机构。法国总统萨科齐近期也表示,计划修改宪法,将实现公共财政平衡作为政府永久性目标列入宪法条款。这表明欧洲已从寻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术,转向治本之策,这将有助于改变一直以来欧盟只有货币权而无财政权的“跛脚”政策体制。最新救助方案中“欧盟+IMF”的方式也将为今后应对类似危机提供范例。有关想法若能付诸实践,无疑将是欧元区自诞生以来意义最深远的一次改革,并在政治一体化上推动欧盟向前走。
其次,促进欧盟在政治意愿上的统一。欧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政治意愿的产物。欧元能否挺过此轮危机及未来如何发展,关键取决于欧盟和英法德这些欧洲大国的政治意愿。欧洲主权债务问题之所以最终演变成危机,主要原因是之前欧盟内部缺乏应对危机的政治意愿,没有形成合力。可以相信,没有政治上的理由让欧元崩溃。虽然受《马约》“不救助条款”的限制,欧盟无法直接出手相救,但事实上欧洲央行仍通过主动减缓退出步伐、继续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方式向希腊等国施以援手。欧元区政府5月3日展开史上首次救助行动,通过了总额达110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一周后,欧盟再次联手IMF,推出了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最大规模救助计划。这对背负沉重债务的希腊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欧洲领导人在危机面前展现出了一定政治勇气。
第三,重新审视对美政策。笃信美国模式在给欧洲带来一段时间的繁荣之后,却是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巨大深渊。两次危机中暴露出美国模式的种种弊端,在欧洲债务危机中,美国对华尔街金融大鳄们肆意冲击欧元行为的包庇甚至纵容,让欧洲深深意识到美元帝国的“罪恶”和缺乏适度监管的巨大危害。因此,欧洲开始大声说出自己的主张,有限度地与美“切割”。法国总统萨科齐3月访美时,就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试图“独霸世界”,要求美国实施经济改革。英国保守党在对美政策上一直主张“坚定但不盲从”的关系,强调在发展跨大西洋关系中保持相对独立性。卡梅隆担任英国首相后,亲访欧洲大陆,却派外交大臣黑格赴美,可见,保守党刻意树立对美政策独立的形象。当然,未来对美政策无疑仍将位居欧盟外交政策首位,继续与美加强合作仍将是长期趋势,但欧洲会更加注重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增大对新兴国家倚重。遭遇了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双重打击的欧洲,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对的则是国际格局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虽然欧洲国家其实和美国一样,对新兴国家抱有矛盾的心态,但欧洲也已切实认识到新兴国家的发展正是欧洲的机遇。在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展同新兴国家的关系将有助于欧洲尽快走出危机困扰,维护欧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当世界都在关注新兴国家的时候,“娴熟”驾驭同新兴国家的关系必将为欧洲赢得一片喝彩,同时,也有助于平衡对美关系。
作者:余 翔 来源:同舟共进 2010年7期
下一篇:欧洲杯沦为政治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