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对话互动型教学模式研究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和实施的今天,我们要有效促进对话、互动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即,使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变得会学、乐学、善学,实现学生自主且生动的学习。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和实施的今天,我们要有效促进对话、互动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即,使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变得会学、乐学、善学,实现学生自主且生动的学习。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有效促进对话、互动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对此问题的探索心得和感悟,进行一番个人意见和想法的说明与陈述,旨在达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
一、精心设置问题,为师生搭建对话、互动平台。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对话、互动的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单向、硬性灌输,不给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机会,而要注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参与,如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设置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给师生搭建对话、互动的平台,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此能为对话、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内容时,上课开始后我没有直入主题给学生讲解本框内容的知识点,而是给学生出示了自己在课前搜集好的当前有趣的物价变化明显的图片和信息,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让学生从这些信息中看出物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高时低,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农产品价格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之后阐述个人观点和想法,我则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科学点评并加以完善。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让学生了解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事例,一方面激发求知欲,引发思考兴趣,另一方面为师生搭建对话、互动平台,为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打下基础。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生生间的对话、互动。
对话互动型教学模式,改变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生生之间的关系。当前高中政治课堂上,缺乏的正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即使老师提出问题,也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不能实现不同思维火花的碰撞,不能享受到集体的智慧、大众的智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则是可以解决以上种种问题的有效途径,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促进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从而让学生享受到集体智慧所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比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内容时,依据本节课的具体教授内容,我决定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我提出合作任务:对我国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这四项内容进行介绍,根据这一任务,我将班里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负责一项内容,每个小组的合作内容包括:搜集本组所负责内容的具体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合归纳,课堂上以课件形式呈现出来,各个小组进行同步讲解,讲解过程中,可以针对课件中内容与台下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和互动。这样,我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生生之间也实现积极的对话和互动,而且学生能享受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三、采取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进行对话、互动的欲望。
高中政治的课堂活动形式基本局限在教师进行枯燥讲解、学生进行被动倾听的模式中,令学生产生了极大厌倦感,根本没有与教师、同学进行对话互动的动力与欲望,所以,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应该采取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式,改变学生心目中对政治课程枯燥、无趣的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与教师、同学进行对话、互动的欲望。
比如,我们可以采取情境表演式的教学方法,即,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政治知识以后,采取模拟法庭、模拟剧场、实话实说的形式,给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而且这种形式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配合,有效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互动,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可采取辩论式的方式,即针对教材内容中的重难点,或者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处,设置一些辩论题,让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激烈辩论,如此,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综上所述,对话互动型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改的产物,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此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变得会学、乐学、善学,实现学生自主且生动地学习。
作者:彭建斌 来源:考试周刊 2016年54期
下一篇:全球新政治:手机与公共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