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敢于牺牲便是政治中最高的道德?

发布时间:2016-08-08 16:52

  双照楼头老去身,一生分作两回人。幼时便接受良好教育,刺杀摄政王少年成名,以国民党高官的身份开启政治生涯,在中华民族最需要他的时候,背信弃义,最终戴汉奸之名了结,头号叛徒汪精卫的政治生涯显得有趣又悲壮。他的政治心理、思想动因、性格特性也令人琢磨不透,促进他思想与行动上这么大转变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说起汪精卫,很多人在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汉奸两个字。早年为志士,晚年成汉奸,从流芳百世到遗臭万年,很少有现代中国人物像他这样两次轰动,且形象逆转。究竟是拥掌了权力后的汪精卫变坏了,还是二者之间有隐匿的人格暗线?”我觉得单单用汉奸两个字来评价汪精卫未免有些苍白。他应该算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以国民党高层要员开启政治生涯,以汉奸身份终结,用他自己一句诗来概括,可谓双照楼头老去身,一生分作两回人

 

  汪精卫是民国政治史上重要而复杂的人物。其政治目标是建立三民主义的现代国家,主张必须经历国民革命阶段,而国民革命只能由国民党来领导。其理论内核是建设以党治为前提的民主政治,而在具体运作时,汪精卫则将民主政治作为权力斗争的招牌。他是国民党高层领导人,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军委主席,中政会主席,行政院长等,1938年当选为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於蒋介石。抗战期间,汪精卫对日讲和,脱离重庆,发表了求和通电。并且于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以汉奸的身份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此后在日本名古屋生活,直至病死。

 

  结合汪精卫所受到的教育来看,他这么做似乎显得比较有道理。他出身在书香门第,祖籍浙江绍兴,祖父中过举人,在浙江做过小学官。父亲是一个屡试不中的穷秀才。他的父亲做过师爷,有一定的收入。汪精卫是他62岁时与年轻的小妾所生,是最宠爱的儿子。父亲年老得子,非常宠爱他,亲自教习他诗文写字,而小小的汪精卫也不辱众望,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后来的汪精卫,是《民报》的重要笔杆子,还是近代著名文学社南社的主要成员。到现在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

 

敢于牺牲便是政治中最高的道德?


  可是时代发生了巨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一个天崩地裂的转型时代,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传统的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实行的时候,寒门学子都是要走这一条路来通往仕途的,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对读书人可谓是一个晴天霹雳。汪精卫也是正好赶上了这个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出现在晚清的舞台。真正使得汪精卫走向世人眼前的,是刺杀摄政王事件。汪精卫虽然一直学习传统诗书,他内心对于孙中山这样的革命志士充满了景仰,渴望着成为跟他一样的人。当时的革命处境不容乐观,汪精卫在忧心如焚中一边无条件支持孙中山,一边想着去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他随即找了合作伙伴制定了计划,在合作的几个人中,其中一个女子名叫陈碧君,也就是后来他的夫人。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汪精卫原本打算自己埋伏于载沣进宫必经之路的小桥下,待其经过之时引爆炸弹,与载沣同归于尽。谁知他们的计划被人举报,过几天后他们一行被逮捕入狱。狱卒在他身上搜出来汪精卫的一些浩然正气的文章,汪精卫回答说,原本就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这是何等的豪迈啊。到这里汪精卫看起来是必死无疑了。有趣的是,这起刺杀案件的主审人肃亲王钦佩他们的一身正气,向载沣求情,于是原本板上钉钉的死罪,也变成了无期徒刑。汪精卫这时又认为自己要一辈子待在大牢里,可是一年半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廷以摧枯拉朽之势崩溃。汪精卫一行人作为头号政治犯当即释放出狱。北京各界人民聚集到法部大狱门前,欢迎刺杀摄政王的英雄出狱。历史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谁会成为下一个历史的宠儿。

 

  汪精卫的暗杀计划虽然没有成功,可他俨然成为了当时的国民偶像,也让孙中山注意到了他,这使得他走向政坛的起点很高。汪精卫赶上了风起云涌的革命时期,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当时的民众、政党所推崇,所以他顺其自然的当选了国民政府主席。这极高的政治地位来的太快,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奋斗不到这个地位。也使得他对于敢于牺牲便是政治中的最高道德深信不疑。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牺牲,也是有计划,有谋略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政治单凭着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汪精卫有一大错误就是太大的估计了自己在暗杀活动中积累的人气和声望。然而,这种来自于道德的政治地位,并没有提高汪精卫的政治素养和能力。在很多重大政治问题面前,汪往往表现出他政治能力的不足,缺乏前思后想、妥善周全的能力,而常常表示出一死了之的决心。荣誉到来的快速度和崇高的地位,严重的影响了他的政治判断和头脑,他从此便认为敢于牺牲便是政治中的最高道德,也为他后来走向汉奸之路埋下了导火索。

 

  汪精卫在1912年淡出政治赴法留学,随后又于1921年重新出山。1940年,汪伪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正式成为汉奸。他主张对日媾和,相信抗战亡国论,害怕共产党。同时,强令修改教科书,删除所有涉及抗日反日的内容,代之以亲日媚日的文字;还强迫中小学生必修日语,并接受每周一小时的精神训话他冒失的相信,以为自己揽下了这个骂名,日本便可撤兵,中日会和平友好。可是,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盛行,和谈只是一个幌子,它的最终目标依旧是整个中国。汪精卫是盲目的,他在行动中常带着一种近于妄想的偏执与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挽救时势。只要认定某种政治主张,便不计后果付诸行动。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的表现。他的一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多个重要角色: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改组派精神领袖、南京政府行政长官、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国民党副总裁、头号汉奸。这个文人革命家无论是文字还是口才,皆有勾魂摄魂的魔力,却在复杂的政治面前常常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只能动辄言牺牲。

 

  汪精卫以做烈士成名,可是依然抹不掉文人政治家骨子里的优柔寡断、自命清高。这些都阻挡了他成为一个优秀政治家,尽管他一生更多的是以革命家自居。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单单从他给人的印象来判断,要结合他的生平经历,他不单单是一个汉奸,也是一个文人,一位丈夫,一个烈士,一个国民党要员。不能抹杀他的贡献,也不能忽视他的恶劣影响。汪精卫的一生是可悲的,可能他自己做了汉奸之后才明白过来自己究竟做了什么。我想他也一定会后悔吧,可能他自己认为当时的出发点并不是叛国,但是事情做出去了,结果便无法控制。他到底有多少身不由己的成分在里面,我们也不得而知。

 

  作者:白灵 朱雅琨 来源:青春岁月 20166

上一篇:政治课堂中如何巧用时政资源

下一篇:东汉末年的士人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