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效性研究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大部分学生的态度是冷漠的、消极的、被动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教师、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测评手段来阐述一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时,如何提高大学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角色的成因分析
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虽然有课本,却没有“心”去学习,这就使得课堂学习的内容不够积极,而真正做到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仅仅是个别人。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即学生的原因、教师的原因、教学内容的原因,以及方法、测评结果的原因。
(一)学生的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是以自己为主,即根据自我的需要、意志去行动,常常忽略了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掌握,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所讲的理论比较空洞,尤其个别学生往往注重的是自身利益方面的要求,不重视在社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次要的课程,只要背背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不积极回答问题,有些大学生甚至存在叛逆心理,违背道德,不赞成崇高,漠视理想,把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作为“榜样”。种种思想的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被动表现,出现了各种消极的被动现象。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每一位教师的个人知识能力不同,导致了学生认识上的不同。对于大学生来说,属于一个大的社会集体,他们能够关注的是在国内、国际所出现的大事情,但大多只愿意考虑自己在社会上如何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应该针对一些时事给予评价、分析。而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认识是单一、简单的,在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书本去讲课,不能满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思想政治课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种单一的理论解说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教学方法、结果测评的原因
在我国,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来说,以社会为根本,把教师作为中心,以道德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即通过硬灌、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没有条件地去识记、跟踪、仿效,以及信从这些所谓的道德、规范。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从教师方面考虑:必须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教学等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科学素养,最终优化其年龄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及学位的层次。
二、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优化、创新是历史的必然
(一)从内部因素考虑
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它可以及时更新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所有的要素之间,联系是没有对称、均衡的,往往是在思维方式的改变、时代发展的前提下而变化的,所以工作体系、角色的扮演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内部要素之间具有的是从属的关系、主次之分。所以,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改变在工作中的方式,以达到优化、创新,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最优化的状态下发展。
(二)从外部因素考虑
在现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是活跃的,学风是活泼的。所以,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具有时代特征,能够以新颖的方式去工作,达到有效的工作。
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优化性创新的对策
(一)情感的投入要得到重视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情感的引导是教学的一个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肢体的描述、语言的引导,以及情感的渲染,引起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达到有效的加强。需要注意的是,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所进行的创新,需要在学生与师生之间在情感交流方面达到有效的加强,这样才会使教育工作变得轻松、有趣。
(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都把网络的使用作为了一个主体,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优化、创新的一个有利的条件。为了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可以马克思主义理念作为一个根本理论去引导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总而言之,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现实。鉴于大学生除了承担着接班人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人才储备的任务,尤其在现代社会,他们所具备的思想政治觉悟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质量。所以,我们应从高校的教学手段、工作方法与教师授课等入手来改进,通过做好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与国家服务。
作者:邵丽坤 张辰 来源:学周刊·中旬刊 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