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政治课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不是简单地探索教学形态的改变,更不是用所谓的通用教学模式让更多的教师模仿。政治课的有效性研究,不能偏离对课程本质与价值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学生的研究,不能不重构课程意义上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今天所有课程探索的起点。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引导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质
所有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领域的知识体系,除了学科知识体系之外,还有各种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在学科中需要提升的能力,以及如何评价等这些综合学习板块,由此构成学科课程的全部内容。作为德育课程,政治课首先包括本领域内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它综合了广泛的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知识体系;不仅包含了政治、经济、哲学等部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涵盖基本概念、原理、事实、史实和一些动态的时事政治热点等,还包含了从个体到社会、国家层面的由低到高的各类规范、制度的形成规律和实践范式,揭示基于个体的自然成长规律,以及超越个人的集体、民族、国家进步的社会发展规律。
1.直面真实的社会现象。
这是政治课堂经常碰到的现实问题,也是政治课堂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所在自然科学领域学习的实验室环境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无法通过复制事件,在模拟环境下重现。学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真实、多变的社会问题,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引导学生在各种价值碰撞中,通过知识学习所获得的核心能力,作出基本的分析和评价,这是教学的责任。面对真实问题,教师需要构建起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来应对,包括学科知识与教学论知识。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面对真实的社会现象,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思维独立性,这是检验学生认知能力的标准。政治课的课程学习,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参观考察活动不同。后者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课程的实际体验,属于课程学习的一部分;而前者则是以公民身份参与社会生活,是一种从自然身份到政治身份的转换,其中必定包含着权利和义务的自我明确。
3.针对价值观问题的教学。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尽管其他学科或多或少也会涉及价值观问题,但直面价值观问题的探讨是政治课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价值观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当前政治课重点研究的对象。价值观问题涉及道德标准、社会伦理、个人信仰、社会核心价值等诸多要素。这些问题不是作为以某一个学段所规定的教学知识呈现,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学科知识体系理解的基础上,以个体实践能力为依据,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触及到的现象和问题的综合判断与行为选择。现阶段,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公民素养,但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教学绝不是一种对特定观点的灌输。成长的规律,决定了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社会表现能力和过程反应,他们处在身份意识唤醒的关键期,最需要的是得到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价值认同,他们对自我之外的人、事、物的最初判断需要得到他人的重视,并得到基于他们认知的尊重。
二、探索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
政治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与改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在新课标指导下可以尝试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生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重学生的发展,通过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会学、爱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探求和发掘学习课程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思想品德课程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
在教学中创造不同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设置问题,引出新的知识点,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在课堂中,对抛出的问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来进行辩论,使学生在探求问题中去思考,互相交流,拾遗补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性,同时还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对德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基于人的发展的视角,对如何理解今天的政治课做了一些基础分析和思考。在这样的逻辑下,政治课教学是基于人际互动、面对面的现场性的教育活动。今天的技术,解决了跨空间、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障碍,这给政治课带来了一个需要更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课程最终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个实践探究的结论,而是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道德品行、社会性能力、理性思维、专注的探究态度、社会责任以及理想信念等。这不仅是政治课的课程任务,也是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然趋势与历史使命。
作者:韩青民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