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升政治教师课程力的困境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更加凸显出了核心素养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治教师需转变常规的教学理念,将完整的政治课程观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然而,当前政治教师群体的课程力还比较薄弱,在课程力的认知和实践上正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亟待每位政治教师引起重视,在正确理解课程力的基础上摸索出提升自身课程力的途径,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政治学科课程力的内涵
政治学科课程力是政治教师在自我理解政治课程定义、价值、结构、内容及评价等认知基础上,对政治课程进行运用、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多方面课程能力的综合。
课程理解力。即对课程进行判断、解读的能力,是课程力的前提。政治教师都是在自我认知学科课程的整体概念,通过解读各个章节或框目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及意义,才进行后续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
课程开发力。即对课程进行自主研究、设计的能力,是课程力的基础。国家和地方课程无法细致考虑到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差异,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对国家及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以满足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要。
课程实施力。即对课程的具体开展进行策划、管理的能力,是课程力的核心。政治教师需要通过精细的组织与管理使之呈现在政治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上,在具体的课堂传授及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增长学科创新与实践能力。
课程评价力。即对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反思、批判的能力,是课程力的不竭动力。它既包括政治教师对课程实施情况的评定和反思,也包括对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理念价值取向的分析和批判。
二、提升政治教师课程力的困境
当前政治教师在提升学科课程力的进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还较低,正面临着课程认知陈旧、课程自主薄弱、课程融合不足及课程反思缺乏等方面的困境。
课程认知陈旧。当前部分政治教师疲于应对教学任务和考试指标,不少教师仍然将课程与教学等同起来,将教学与教材等同起来,认为循规蹈矩地照着教材上课就是对学科教学和课程的落实。这表明部分政治教师没有准确理解课程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所在,没能跳出“知识唯一论”的怪圈。
课程自主薄弱。在校际差异化教学成为共识的今天,仍有不少学校安于上级统一开发的课程,缺少对本校和本班学生具体情况的研究,缺乏校本课程专研和开发的自主性;同时,政治教师自身也缺少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自觉性,在课程的认知学习和具体执行上较为被动。
课程融合不足。政治学科的课程范围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诸多方面,甚至包括班级文化、学校规章制度等隐性课程,这就需要政治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课程融合。然而,不少政治教师却将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及隐性课程等人为地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致使政治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单调化、形式化,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提升政治教师课程力的对策
针对上述陈列的政治教师课程力提升中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期待从完善政治课程的认知、开发、对话实践及批判反思中提升政治教师的课程力,使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在政治课程的实施中得以贯彻。
(一)在激励和培训中提升课程认知
课程认知是提升政治教师课程力的前提。因此,学校、校政治教学组及政治教师本人应当重视对学科课程认知的培训,从而促进对课程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课程认知奖励机制,通过举办课程认知比赛和课程理论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对表现突出的政治教师予以认可和表彰。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政治教师自身要重视对课程认知的学习,多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课程理论的熟知和掌握。通过政治教师自主、合作、探究、调查、实践、参与等主要途径来提升政治教师的课程意识,使其完整地把握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的融合,从而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及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提前做好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二)在发挥师生互主体性作用中研发课程资源
首先是在个性化课程的开发方面。政治教师可以将国家及地方课程作为课程参考进行借鉴,但在课程的具体设计和开发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国家及地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其中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建构。
其次是在课程开发中发挥师生互主体性作用。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政治教师要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课程的设计、研发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真实愿景进行课程开发,结合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和建议设计课程,使其目标和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要,真正意义上做到“课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同时,政治教师需要避免“课程固定论”的错误倾向,要认识到政治课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尤其是在具体的政治课堂及课外活动实施中,教师需要灵活应变,根据即时发生的教育教学情境和问题对预设的课程进行调整。
(三)在“课程共同体”中对话、实践课程内容
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在“课程共同体”中进行对话、交融。一方面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即政治教师群体之间的对话和交融。在政治课程开发、开展中,可以集合该校政治教师或者校外政治教师队伍,在评课会、课程交流会、课程沙龙等集体互动的实践中进行学科课程的观点互补和经验共享。
另一方面则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介体,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要达成政治课程的目标,不仅仅需要本学科的努力,也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因此,在政治课程的具体设计与落实中,教师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在文学、经济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的交汇中,在课程显性资源与隐形资源的融通中进行课程实施,使学生在自觉接受政治课程的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陈永斌 赖晓珠 夏营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8期
下一篇:教师要具有生命化的政治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