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和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文章从“导学”的问题提出和“导学”的实施策略两方面,对初中思品课中教师“导”和学生“学”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思品教学质量。
“导学”简单说就是“引导”学生“学”, 旨在用激励性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构建知识体系。本文以苏教版初中政治教学为例,从问题的提出以及理论基础的探讨,对初中政治教学的导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师以“灌输——考试”为法宝,学生以“识记——应试”为利器,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学习效果的低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动力,才会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主动思辨,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打破满堂灌的沉闷局面,从而实现学习的根本性转变。
二、导学的实施策略
1. 课堂导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导学的关键在于“导”,而“导”什么,怎么“导”是导学的核心和重心。显然,导学的实施和开展以“导”和“学”为主要特点,那么,实施起来,也应体现这个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导学模式是对传统灌输的摒弃,旨在突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因此,教学中,应加强自主学习的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新集体”时,自学任务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主要目的,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可设计如下问题:(1)请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自己,让同学之间相互认识。(2)介绍两位小学时的朋友,并说明交友的原因。(3)介绍自己的新朋友,说明为什么喜欢和他交往。(4)友情的重要性有哪些?(5)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优秀班集体。(6)说一说维护班级优良的班风。这些预习问题的设计,有一般的知识,也有开放型和创新型的问题,可以自学完成,也可以讨论完成,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学习方式有自学和合作学习。而讨论交流旨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例如,对“相识的快乐”中的“友情的重要性”的探究和交流,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观点不会相同,但每一位学生观点的综合,可以完善问题的答案。学生一:快乐时,有人分享;学生二:痛苦时,有人分担;学生三:迷惘时,有人指点;学生四:我们的身心可以快乐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启发指导是“导”的体现和彰显,教师的“导”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对“描绘心目中的班集体”的问题讨论,教师的“导”很关键,根据问题的特点和问题的需要,指出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班级的精神面貌、学习氛围、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畅谈。这样,学生就会明确怎么回答,使问题的回答能答在点子上。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讲出来”。学讲计划是2014年底徐州市率先提出来的,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形式,以学会、会学为目的。例如,在“理想伴我成长”的教学中,在“温故知新”阶段,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说一说当今世界仍然不安宁的原因,说一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交流一下,怎样维护世界和平。这些问题的交流,既可以促进课前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给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讲出了自学的心得和体会。此外,利用情境法让学生“讲出来”。在学习“法律伴我成长”时,呈现情境:小红看到教室的门外,同班的男同学在抽烟,小红该怎么做?如果你是小红,你该怎么做?再现情境二:小敏的妈妈在替小敏收拾房间时,偷看了小敏的日记,如果你是小敏,你会怎么做?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心声的欲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外导学
当堂反馈是“讲学练”教学模式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练习和复习、训练等,强化知识的运用,实现知识的运用。传统的作业,以知识的巩固为主,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新课改下的当堂反馈注重作业的多样化和实践性。教师可以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联系热点问题,开展小演讲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学习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1)什么叫民俗?(2)民族习俗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3)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与本节课的学习息息相关,并且注重拓展运用。教师可以举一个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的一家餐馆吃饺子的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会学、会用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导学模式既依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使用,从而实现教师“导”得有效,学生“学”得精彩。
作者:杜秋波 来源:成才之路 2016年26期
上一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