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
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是由政治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的,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而影响到政治课教学效率的提高。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其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有些概念、观点和理论较为抽象,相对于生活阅历单纯和实践经验贫乏的高中生来讲理解难度较大,甚至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调整策略,对相关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实际、认知实际和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和生活经验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使教学能够与生活有机链接,以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和理解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质是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下感受生活,学会生活,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境和新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实现的生活经验。”“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学生实际,立足于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并将其贯穿于政治课教学全过程,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政治课属于基本理论课程,尽管教材编写者改变了传统的编写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生活化处理,融入了大量的为学生所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设置了一系列情境性问题和综合探究题,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部分课程内容理论性仍然较强,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应做进一步的生活化处理,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
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是有效教学的需要。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才是好的课程内容,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果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和晦涩难懂,远远超出大多数学生目前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那么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就会望而却步,裹足不前,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照本宣科地讲授教学内容,不进行生活化处理,那么学生将难以理解掌握,势必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变通,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对接,引入源头活水,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合于学生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有必要对政治科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做进一步的生活化处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教师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达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现生活中复杂多变的问题。学以致用,学习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是灵活运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课程知识,那么学生运用知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教师在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上往往存在两个方面问题:
少数教师忽视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少数教师没有认识到生活化处理对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忙于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的推演和阐释。教师由于大量地使用政治术语,就知识讲解知识,很多学生在听课时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其结果是听不懂,弄不明白。教师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反反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解。这样的教学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脱节,从而造成政治课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致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信心,进而使他们失去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增强明辨政治是非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部分教师没有理解生活化处理的精神实质。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的必要性,但未能理解生活化处理的精神实质。他们误认为教师只要在政治课教学中多罗列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大量展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了。这种片面的认识致使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证材料,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教师在材料分析方面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未能引导学生在阅读或观看材料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将政治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与实证材料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难以得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思维能力和政治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的策略
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就是指教师将难度较大的不易理解的政治理论观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和他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理论。为此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观念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改变对教材固有的态度和看法。对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实现生活的“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获取“案例”背后更有价值的东西。为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限于教材,而应依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和再开发。也就是说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进行资源开发,补充新鲜材料,使政治课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这样做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他们学好政治理论知识创造条件。
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以什么为中心不仅涉及到教学理念问题,而且涉及到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如果教师坚持以教材为中心,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解读,那么教师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接受程度,不去深入研究教材,更不会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知识的思维路径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必然采取满堂灌做法,并试图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成绩。相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做大量的材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充分考虑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精心备课,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从分析思考感性材料入手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增加课堂思维含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转变教学思路。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只考虑自己如何教,不考虑学生怎样学,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预设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思路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教学的需要。为此政治教师在转变教学思路上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教学内容还原生活。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还原生活,补充时代感更强的实现材料,让政治课教学内容更“接地气”,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二是教学过程回归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满堂灌做法,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师生共同演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不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出与教材不一致结论时,教师应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或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路径重新思考,或师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辩论,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完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路径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是学习政治课必备的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分析材料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提炼升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将得出的结论和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演绎方法再回到实现生活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两种方法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快速提升。
在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方面,教师不仅要转变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理念,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让政治课焕发生机活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张前龙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9期
上一篇:引入生活案例,强化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