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国资改革和国资委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3-12-11 06:37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资改革还都将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国资改革的成效如何,对中国整个经济改革的进程影响深远。回顾国资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目前改革已经取得的进展,可以发现,国资改革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1995以来我国国有资产体制改革进展十分缓慢,原因在于这些改革的目标是力求建立一个既能代表全民利益,又与政府脱钩的出资人代表。然而既然国有企业是由政府出资的企业,那么建立一个与政府完全脱钩的出资人代表,这一目标本身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经过数年的探索,各方终于意识到,国有企业就是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互为补充。目前的具体操作是组建中央国资委,管理重要行业和重要企业的国有资产,把非重要行业和非重要企业的国有资产划归地方。十六大后明确了国资的划分,中央监管196家中央所属企业,其他划归地方。这样的划分沿袭了原有的中央所属企业的划分,改革成本比较小。


  尽管目标是明确的,但为了达此目标而要进行的改革任务却十分艰巨。尤其是对于国资委监管的196家中央所属企业的下一步改革问题,更是未来的焦点。


  国企改革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改革指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宏观层面是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初步建立了第一层次的国家机构后,可以认为宏观层面的国资体制改革初步完成。


  国资改革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要落在微观,建立规范的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同时要监督这些企业的国资运营。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国资管理体制的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可能会落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规范的国有控股公司。


  对国资委来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履行出资人职能。国资委目前仅设18个职能,机构暂定编制555个人。而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有196家,资产总量是6.9万亿人民币。而所管企业有不少还并不是规范的公司制企业,有的还承担了不少社会职能,有的就是直接脱胎于行业协会,有的只是简单地联合在一起,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控股公司。


  现在国资委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控股公司的控制力。目前有的中央企业只是空壳公司,必须使之成为真正的实体控股公司。否则的话,所控企业又容易出现出资人缺失的情况。此外,目前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结构级次太多,2002年全国196户中央企业所属三级以上企业就有11598户,其中中小企业占78%。级次过多,链条太长,导致管理效率下降,甚至导致资产归属模糊,管理失控。企业改制和重组中发生的不少问题,大都发生在子企业,因此必须压缩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结构级次。


  其次,加强中央企业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整合,实行所有权多元化。


  要把196家中央企业每一家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国资委肯定要对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整合。其一,建立国资退出机制、加大政策性破产力度;其二,退出某些行业,推动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通过在国内外上市,向国内外资本转让股权等方式,实现所有权多元化。在这196户企业中,国资委可能最终只控制30-5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未来中央管理的国资可能主要集中于邮电通信、交通运输、电力、石油、冶金等重要资源行业。


  第三,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考评和奖惩体系。考核要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统一起来,避免被考核者短期利益最大化。同时,建立有效的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把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和企业业绩挂起钩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加强对国有资产转让的监管。


  国资转让不规范,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最明显表现。因此,国资在转让的时候暴露的问题最多,市场各方的关注度也最高。或许国资委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规范国资转让行为。一些地方把本轮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简单地理解为“一卖了之”,很多甚至低价变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国资委还必须加强对国有资产转让行为的监管。


  国资转让难以规范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前国资转让市场发展滞后,缺乏转让的平台。没有低成本的公开的转让平台,国资转让只能通过协议转让。而协议转让就决定了定价方式由转让双方私下协商确定,弊病多多。因此,规范国资转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国资转让的平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目前看来,依托各地的产权交易所是比较好的方式。本文来自《上海国资》杂志

上一篇: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

下一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