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文献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渐进且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却一直在持续推进中,并愈来愈得到强化和重视。解读其间党的系列重要文献,虽然时点有异,层级不同,相关规定也不尽完全一致,但其主旨是完全相同的,即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拨乱反正历史任务的完成,党中央高度认识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开启改革开放第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即邓小平在三中全会前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已经论及了党的作风建设问题。邓小平指出:“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在管理方法上,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官僚主义。”[1]随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增强了团结。会议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全会强调,一定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并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和汲取刘少奇冤案的基础上,痛定思痛,及时颁布了四十年间的第一个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十二条中,第十一条关于作风建设“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的主要内容,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党内决不容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或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允许超越党组织所赋予自己的权限,侵犯集体的权限和别人的权限;坚决克服一部分领导干部为自己和家属谋求特殊待遇的恶劣倾向;党的各级领导人员必须自觉地严格遵守关于生活待遇的规定,同时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2]上述规定,既有对历史上党内政治生活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又有对新时期之初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及时警醒,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启了良好的新开端。
当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中,从党的制度建设角度对党的作风建设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强调:“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3]
正是由于上述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持续关注和新的探索,所以,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谦虚谨慎,和群众同甘共苦,坚决克服官僚主义。”[4]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把“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作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的四件工作之一,并强调指出“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5]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之初,党关于作风建设的论述一是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二是把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作为端正党的作风的重要突破口。
二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整整三十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提出到全面展开,从深入发展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我们党正在领导改革开放,也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报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当前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和少数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严重败坏党的声誉,危害党群关系。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一定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全党发扬光大。2001年9月,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强调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强调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为推进伟大斗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强保证。
主政伊始,新一届党中央就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主要内容是: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6]
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一、坚定理想信念;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四、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七、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八、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九、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十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十二、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其中第五条和第十二条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作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是对1980年第一个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相关精神的继承、深化与发展。
从八项规定到十二条准则,为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我们党勇于面对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期间,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面向全体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常态化制度化,党中央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的作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
2017年10月27日,履新开始,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两个文件。新的实施细则,坚持问题导向,根据这几年中央八项规定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重对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细化和完善,更加切合工作实际,增强了指导性和操作性。特别是新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了督促检查。强调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解决实际问题。[7]
总之,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到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到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全党自觉看齐、对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终于使作风建设成为党的建设一张亮丽名片,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九届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一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二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又要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三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既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又对“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四要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真正把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紧紧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五要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六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8]习近平总结的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既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党的建设的深刻思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构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党的建设的鲜明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自《党的文献》杂志
下一篇:如何讲好党课?不妨先看《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