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历史决策
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后,毛泽东即开始谋划解决台湾问题。在准备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也在准备着和平的一手,并为此做出了长久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建国前后,毛泽东筹划以武力解放台湾
中国共产党关于解放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计划,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础上的。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设想,解放台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迅速组建海军、空军,掌握制海权、制空权;第二步,尽快解放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台前沿阵地;第三步,发起对台全面作战。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党中央研究后决定:1950年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肃清境内一切******残余力量。随着1950年5月海南岛的解放,人们普遍认为解放台湾已为期不远了。
但到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严峻的形势,迫使毛泽东不得不把解放台湾的时间向后推延。原中联部副部长王力曾回忆说:“毛泽东同我讲过,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也从台湾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最好时机,但是我们丧失了时机。但是我们同蒋介石还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中国要独立,第二中国要统一。这个统一就不能不是长期的了。”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扩大对台问题的干涉,1954年11月2日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第七舰队在我东南沿海集结了5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美国的干涉,加剧了解放台湾的难度。
50年代中期,毛泽东开始探索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和途径
1950年初,毛泽东在准备以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也在筹划和平谈判的一手。谁担任去和蒋介石集团接触的任务呢?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把目光盯在了张治中身上。
1950年3月11日,毛泽东给尚在华南的张治中发出了《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给张治中的电报》,希望他“刻意经营,借收成效”。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党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暂时终止了与台湾当局的和平谈判。
进入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毛泽东逐渐考虑在不改变武力攻打台湾及附近岛屿的同时,探求其他解决办法,并由周恩来在外交口寻找机会,争取和平解放的可能。
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首次向外界表达了中国在可能的条件下和平解放台湾的信息。这一立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各国代表的普遍赞誉。
1956年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和平地解放台湾而奋斗》。4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
1956年夏,一位神秘人物的到来,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浓厚兴趣。他,就是曹聚仁。曹聚仁,我国现代着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他早年曾在赣州帮助蒋经国办过《正气日报》,与海峡两岸的不少重要人物都有交往。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陈毅及张治中等先与曹聚仁会谈。1956年7月中旬,周恩来先后3次接见曹聚仁,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意见。曹聚仁以周恩来谈话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上,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震动。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专门接见了曹聚仁,具体阐述了中共“和平解放”的新方针新政策。曹聚仁回港后给蒋经国写信,转达了毛泽东和他谈话的意图。但是台湾方面没有任何积极答复。
1956年春,在周恩来的具体安排下,章士钊带着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会见了******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许孝炎立即从香港飞往台北,亲手将信交给蒋介石,并将他与章士钊的会谈情况向蒋作了详尽报告。蒋介石展开中共中央的信件反复看了几遍,沉默无语,没有作任何表示。经过一年的考虑,1957年初,蒋介石派原******被俘将领宋希濂的弟弟宋宜山抵北京。周恩来亲自会见了宋宜山,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政策:一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二是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三是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预;四是美军撤离台湾,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周恩来并就蒋氏父子等人的人事安排作了具体的说明。
毛泽东、周恩来多次就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进行阐述,其要点有:一是省亲会友、来去自由;二是既往不咎、立功受奖;三是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中国共产党准备与******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四是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毛泽东巧妙利用炮击金门,和蒋介石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1958年,蒋介石派兵轰炸我沿海地带,并向美国请求武力帮助,两岸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8月23日至9月3日,解放军用炮火封锁了金门,拿下金门指日可待。正在此时,毛泽东突然下达命令:前线各部队从9月4日起停止炮击金门3天。这一决定令国内外大为费解。
当时,美国先是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美国此举,是想斩断蒋介石与大陆联系的纽带,以便实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但蒋介石断然拒绝了美国提出的“撤退金、马”的建议,美蒋矛盾激化。
金门炮战中蒋介石反对把金门、马祖与台湾岛割裂开来,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与毛泽东达到了“共鸣”,并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
10月13日,毛泽东接见了曹聚仁。他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他(按:蒋介石)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在他那里反,但不要派飞机、派特务来捣乱。”曹聚仁问:“台湾有人问生活方式怎样?”毛泽东说:“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毛泽东明确了台湾“高度自治”的权限,即允许保留军队,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权力架构。
在炮击金门的同时,毛泽东请与国共两党高层均有私交的章士钊担负起两岸沟通的责任。
1958、1960年,章士钊两次赴港,向台湾当局转达信息。但是台湾当局没有作出任何积极反映。另外,宋宜山回到香港后,在给蒋介石的书面报告中,对共产党和大陆的成就赞扬过多,蒋介石看后大为不悦,认为宋宜山被“赤化”了,中止了国共间进一步的接触。
从“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
进入196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原则和政策,开始由“和平解放”转变为“和平统一”。
蒋介石1960年2月第三次当选“总统”后,中国共产党方面捎话表示赞成。1965年7月,当李宗仁回国后,周恩来适时地将我们对李宗仁的政策及安排等情况,通过有关渠道告知蒋介石,希望他早日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谈话以及中央的对台政策,科学地概括出“一纲四目”思想。1963年1月4日,周恩来指示张治中在给陈诚的信中提出:“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总裁(按:蒋介石)与兄(按:陈诚)意见妥善处理”。这是总的方针和原则(“一纲”),任何情况下都动摇不得。“四目”是:一是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二是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给(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四是双方不互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一纲四目”的科学概括,受到毛泽东及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认可。此后,当谈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条件时,均未超出上述思想。
历史的遗憾
尽管蒋介石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行动没有及时作出回应,但是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74年元旦,越南军舰入侵我国西沙群岛。蒋介石表示:“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湾“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越海战爆发后,驻守西沙的中国海军要求增兵。邓小平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同意增派海军,并特别强调:海军经过台湾海峡“直接走”!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摩擦,解放军海军军舰在东海和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这次根据毛泽东的指示,4艘导弹护卫舰在傍晚闪亮地出现在东引岛一侧,向台湾军舰发出信号,准备通过。台湾军方立即向蒋介石请示是否让中共军舰通过。蒋介石当即应允:“西沙战事紧哪!”当晚,我方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毛泽东与蒋介石达成了默契。
1975年春节期间,蒋介石将与中共重开谈判的使命交给了抗战前曾主持过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元老陈立夫。陈立夫接受任务后,即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访问的信息。毛泽东对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的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然而,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没有能够看到国共重开和谈和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现。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去世。第二年的9月9日,毛泽东也与世长辞。历史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