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谈继承与发展:论邓小平对张闻天的社会主义经

发布时间:2015-07-16 12:03

  摘要:张闻天是我党历史上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虽然其晚期的政治生活充满坎坷,但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客观的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进行了探索,并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论文关键词: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源 
   
  张闻天在党的历史上是非常重的领导人,与毛泽东、刘少奇并列为党的“理论三杰”。他把毕生都贡献给乐共产主义事业,即使庐山会议之后一直身处逆境仍然能独立思考,为追求真理,不避艰险,潜心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一位独特见地和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晚期提出的许多观点都给邓小平经济思想以很大的启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首要任务 
  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但是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却宣布以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作为过渡时期的结束的标志。这样就混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两个概念,张闻天针对因为此问题的混淆而带来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混乱提出自己的看法:“同资产阶级的思想斗争是长期的,但不能说今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还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也还多少存在,但不占主要地位。在这方面的主要矛盾能否说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这和中共八大的中认识到的主要矛盾是一致的,因为改造完成之后我国已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非处于过渡时期,所以不能再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虽说张闻天没有明确指出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但思想很明白,他所说的主要矛盾就是基本矛盾。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他指出:“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产水平,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明确阐述了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引用了毛泽东的原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二人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是十分一致的。同时,邓小平也指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力,他比张闻天更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他说:“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从此可以看出两个人观点的惊人相似,邓小平在这方面更多的是继承。 
  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发展的长期性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我党虽没有自觉提出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但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没有做出太高的估计。直到后来经济工作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居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引起了张闻天的思考。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本身也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并把社会主义阶段分为三个具体的阶段。他还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不能跳跃。不走完这个阶段,不完成在这一阶段所应完成的任务,不准备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就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不能达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不可能是短暂的和轻而易举的阶段,而必然是较长的需要艰苦奋斗的阶段,必须反对那种轻视社会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观点。”可以看出,作为优秀的共产党人,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而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1年明确提出了我过处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张闻天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和具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长期性、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党的指导方针和党的基本路线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特别是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提出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他还在此后的南巡谈话中说道:“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这和张闻天不谋而合,两位领导人都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清醒下,从中国实际出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三、对价值规律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和经济体制模式的探讨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党一直被“左”倾思想所左右,违背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当时的状态,张闻天是这样说的:“在我国经济学界中开始是怕价值规律,要限制、防止价值规律,要对它提高警惕。后来虽然谈到要利用价值规律,但仍然认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有价值规律,认为价值规律同计划经济和国家领导的作用是不相容的。计划经济限制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经济消亡了,价值规律等范畴也就跟着消亡了。”可见。当时的人们普遍存在着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是不相容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们看不起经济规律,认为只要政治挂帅就行,“人们过于强调阶级性、特殊性,因而忘记了共性、一般性,忘记了继承和发展。”其实这才是真正违背的马克思的经济学,殊不知,商品经济不只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还要发展的更好超越资本主义以社会。所以张闻天提倡“我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受经济规律约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在1962年,他在肯定中央关于恢复集市贸易方针的同时,提出了有计划扩大集市贸易,使之成为全国市场的组成部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节本地区的商品有无,也有利于各地区的调节,更有利于挖掘全国许多没有动用的物质资源和潜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要真正实现这种发展,就要打破斯大林式的经济模式,不能那么快的进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使命还未完成。 
  邓小平作为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领导人,深切认同张闻天的观点,尽管今天的时代不同,但有一点邓小平始终坚持,那就是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来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他比张闻天更加清晰的阐述了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使得价值规律更好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起调节作用,他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利地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他还在多次讲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方法,为谁服务就是谁的,这比张闻天进步一些,讲得更透彻。今天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公有制,不同的是,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 
  四、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阐述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就应当是平均主义,认为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应当予以批判。事实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必须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为今日的社会主义服务,也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服务,不实行这一原则,就不可能过渡到共产主义。”按劳分配在本质上是与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不同的,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为获得消费资料进行的必要劳动,因为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还不做够发达,有所得就必须有所付出。虽说按劳分配是自觉劳动的劳动原则,但也带有强制性(不劳动则不得食)和不平等性(多劳多得),因此,他明确指出:“既然劳动是光荣的,那么劳动好的人生活得好些,富裕些就是应该的,正当的。”因此按劳分配是应该的,不应当批评,而应该鼓励,这样勤劳的人们才会过得富裕。同时在分配时也要调节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也要充分尊重和顾及个人利益。在进行劳动的奖励是不仅要进行精神的奖励,也要注意物质的奖励,缺一不可,这样次啊能真正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 
  处于新形势的中国,生产力已经有所发展,但依然要坚持按劳分配,不过这个时期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效率同时也注重公平,分配更人性化。就行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高度统一,又为最终实现公平、公正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所以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今天取得报酬的方式也不再是劳动一种,按多种要素分配,更呈现多样化,这也是对张闻天按劳分配思想的重要发展。 
  五、农村土地的包产到户政策 
  在公社化过快暴露出弊端之后,农民开始对合作社不满,在难以为继的境况下,一部分农村开始了与之相对的“包产到户”现象。但因为“左”的干扰,认为这样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张闻天确认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他并不赞成当时的主流看法,他认为“这是一个经营管理问题,劳动组织问题,不是两条路线问题。”对包产到户,他还进行了辩证分析:一方面,应该承认“是一种后退,从集体生产到‘包产到户’,削弱了集体阵地”;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仍然不失为调动积极性的一种办法。为保命的一种不得已的办法。”在此时,张闻天的分析和建议,从理论上认清了问题的根本性质,分清了是非。关于“包产到户”的这些意见,反映了群众的医院,但是真正的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办法。同时,对党的政策方针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批评也很中肯,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远见卓识,遗憾的是没能被采用。 
  邓小平是一个务实的领导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就提出,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大锅饭的做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还认为,搞包产到户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相反,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经济就会过渡到高水平的集体经济,二者是不相矛盾的。同时,为了加快农村的发展,还鼓励办乡镇企业,调整农村结构,尽一切可能的发展农村经济。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村不发展,整个综合国力很难提高。 

上一篇:试论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及其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下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谈《共产党宣言》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