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环节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环节有:通过调查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通过理论工作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通过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实现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使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通过概括提升使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群众,基本环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完整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而且还是由若干环节连接起来且不断递进上升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是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统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和要求并努力加以推进,充分反映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对实践发展规律的掌握这三大问题上的新进步。
一、首要环节: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 〕 (P9)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转化成物质力量,理论掌握群众是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条件。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首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呢?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1 〕 (P9)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就是要使它能够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这就是它所要抓住的根本。因为只有从人民群众实际利益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人民群众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兴趣,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有大众化的必要。
本来,马克思主义就是为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创立的学说,就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理所当然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是全世界人民的解放理论,理论的普遍性、一般性、世界性集中呈现的是抽象性特征,它并不能具体地、直接地为某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与本国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状况结合起来,形成适合本国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际上,这就是把本国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化,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但是,要使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使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统一起来。唯有如此,党才能提出真正代表群众利益和要求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综上可见,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发生直接联系,双方都发生变化。就马克思主义而言,因为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由抽象变为具体,从一般到特殊;就人民群众而言,由于其利益被马克思主义化,由冷漠变得关注,从朦胧到觉醒。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这种互动,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实践基础上,调查研究是联系两者的桥梁。
二、关键环节: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实现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使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实现掌握群众,也还是不能被群众掌握。一般地,要实现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二是着力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通俗化,用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群众理论素质的提升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当前,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就成了实现群众掌握理论的着力点。
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不但是人民群众掌握理论的需要,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自身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既然是为着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发展而创造的理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系统知识,它必然是人民群众能够掌握的朴实道理。列宁曾明确指出:“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转化)。” 〔2 〕 (P422)邓小平也说: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3 〕 (P382)从马克思主义这种质的规定性出发,马克思主义应该和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相一致,应该是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简单明了、适合群众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广大群众既可信又可爱的马克思主义。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搞得玄奥神秘、艰涩难懂、干瘪空洞、令人生畏的做法,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违反了马克思主义,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有用性的发挥。因此,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必须实现由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变,由空话连篇向言之有物转变,由高高在上向亲切无比转变,并把历史文化瑰宝与国际有用语汇和时代流行语汇相融合,从而使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这种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才愿意也才能接受。
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只是为群众掌握理论创造必要条件。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自动走入千家万户,进入亿万群众的头脑。要实现群众掌握理论,还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普及化。所谓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毛泽东说得好:“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 〔4 〕 (P209)所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还是普及化,都要本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引导和帮助群众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强迫他们去接受,取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实践证明,只有这样的通俗化和普及化,人民群众才会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因而也是富有成效地而不是流于形式地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走入广大群众的心脑。
把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普及化,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需要坚持不懈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在宣传普及的过程中,注意以情感人。毛泽东告诉我们,大众化就是宣传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5 〕 (P851)否则,就是“小众化”。此外,以情感人要求采取民主的、说理的、推心置腹的、隐性的方式进行宣传,坚决杜绝命令的、说教的、群众运动的方式,尽量淡化官方的和意识形态的浓重色彩。二是在宣传普及过程中,注意结合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这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活动的内容要围绕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来进行,不能空谈;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活动的方式要适应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比如,与城市群众不同,农民群众春耕秋收季节时间紧、劳动强度大,此时应尽量少宣传,急需要宣传的也只能在田间地头以“短平快”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宣讲应在冬闲时进行。再比如,广大群众在婚丧嫁娶、重大节日时有聚集在一起的习惯,可以利用这个时机适时进行宣传,这比平时专门把群众组织起来效果会更好。
综上可见,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实现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由深奥变为通俗,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人民群众由关注马克思主义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是通过理论和宣传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实现的。
三、中心环节:使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
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实现了大众“马克思主义化”,根本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因此它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并不是中心环节,更不是最后环节。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使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完全的大众“马克思主义化”,这才是更重要的中心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作用不仅仅在于认识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由于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求群众运用它来指导实践就成为逻辑必然。毛泽东认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 〔5 〕 (P858)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6 〕 (P292)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让广大群众关注、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价值。所以,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正掌握人民群众,是否真正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中,并不能完全确定。只有等到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践中,实践发生了预想的变化时,才能得到根本的确认。通俗化、普及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正为群众所掌握,在上述的关键环节中,同样没有完全解决。引导和帮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是一回事,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的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怎样却是另一回事。这都需要通过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经过实践这一环节才能完全实现大众“马克思主义化”。一方面,实践在检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成效的同时,也加深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即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可以说,实践让人民群众真正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与贯彻,推进了它的社会传播,增强了它的征服力、感召力,实现了在理论的运用中普及理论。群众看中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内容再好,再通俗,表现形式再美好,传播途径再多样,都不如实践具有说服力。由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因此,第二环节中的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实现了大众“马克思主义化”,这一环节中的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才算完全实现了大众“马克思主义化”。
由于具体化、通俗化、普及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尚未得到实践的检验,由于人民群众尚不能完全掌握马克思主义,由于实际的错综复杂和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框实践。人民群众只有持这种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才能在正确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同时完全实现大众“马克思主义化”,并开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环节。
综上可见,使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同时完全实现大众“马克思主义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继续互动,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因人民群众的运用而变成物质力量;人民群众从掌握到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内化成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得以互动变化的基础。
四、最后环节:使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有三:其一,让群众接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提高、充实和完善自己;其二,让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改造和变革社会现实;其三,让群众检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否则,就会出现逻辑上的不自洽。
把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是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对于群众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给予分析解决;对于群众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要进行概括总结;对于群众实践中证明不合乎实际的地方,要做出修正完善。这是群众提出的要求,也是实践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满足这样的要求,是尊重群众实践、关心群众利益的表现,有利于提高群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
把群众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不是亘古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永不僵化、永不停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原料、初级产品,是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这样的源头活水,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也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人民群众的理论。来自人民大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把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尊重群众的实践创新,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保持其实践性;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保证其传承性;第三,及时准确地进行概括提升,使马克思主义不会滞后于现实需要,保持其时代性;第四,坚持不懈地对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提炼和概括整合,使其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并保持其系统性。实践性、传承性、时代性、普遍性和系统性归结为一点,就是科学性。
综上可见,使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后环节。在这一环节,群众的实践经验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此,马克思主义“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并获得了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从运用马克思主义到创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由感性自在变为理性自觉。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这种互动,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整合和升华之上的。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后环节,只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完整过程得以实现,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完全结束。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无数个由上述四个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前后连接而成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且,这些无穷个小的完整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完全重复的“同名数”,只不过构成环节相同而已。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递进的依次上升的关系,是一个似乎回复到起点实际上却是逻辑上升的不断推进的结果和过程的统一。联系前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大众“马克思主义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我们真正体会到:“‘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 〔5 〕 (P841)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试论伟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下一篇:浅谈台湾会馆与台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