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政治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16 12:09

  论文摘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总和。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和****等观念。而作为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的法律,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政治及政治文明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从法与政治的相互作用出发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政治的关系,继而提出法与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 
  论文关键词:政治;政治文明;法;马克思主义 
  1 法律和政治的相互关系 
  1.1 政治对法律的影响及作用“必须使我们自己夺得的东西,使我们自己颁布过的、确定为法令的、讨论过的、拟订了的东西巩固下来,用日常劳动纪律这种稳定的形式巩固下来。” 
  (1)“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治”。 
  即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通过法律将其政权合法化,在巩固、参与、影响国家政权等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中,法也相应的反映了一定的统治要求和目的,政治的发展变化引起了法的状况、制定、修改和废止时,这样的法律其实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 
  政治为法律的发展也提供了条件。即在政治条件和环境十分糟糕的情况下,法治是不会得到好的发展。如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环境的恶劣导致了法制建设的缓慢发展,甚至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2)党的政策对法的指导作用。 
  党的政策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政策对立法有指导作用。立法以党的政策为指导,体现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建国以来我国各项重要法律、法规都是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制定出来的。 
  政策对法的实施也有指导作用。在法的实施中坚持以政策为指导,就能把握法的基本精神,正确地执法、守法和监督法的实施;以政策为指导,有助于使法的实施适应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法的作用。 
  1.2 法律对政治的作用 
  法作为上层建筑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对政治并非无作为,特别在近现代,可以说法律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政治,政治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法律。“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象任何阶级一样,要通过改变同所有制的关系和实行新宪法来掌握和保持政权,巩固政权。” 
  (1)政治离不开法律。 
  法将一定阶级的政治目的和要求确定下来后,使其成为一种普遍的、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法反映和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目的和政治要求。 
  法不仅贯穿经济关系反映和凝聚为政治关系的过程,而且将利益和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以规范、程序和技术性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具有形式上共同认同的性质;另外法会利用其强制力和制裁力对危害统治阶级的行为进行制裁,以扞卫其统治政权。 
  (2)法对党的政策的作用。 
  法对政策的制定有必要的制约和指引作用。党领导国家的活动,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制定党的政策,一般不能直接违背宪法和法律。 
  法对政策的实施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法体现党的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使得这些政策便于国家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理解、执行和遵守;把党的政策体现在法律中,就使得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2 关于法与政治文明 
  在国内,学界对政治文明的认识尚不统一,我认为,政治文明与政治进步、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指政治进步和政治发展所形成的积极成果及政治生活的合理状态。具体说来,一方面,政治文明包括所有的积极政治成果,这表明政治文明是与野蛮、消极、反动的东西相斗争而发展的,是与愚昧落后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代表着时代的社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合理状态。政治文明是人们合理地对待政治生活,或者说在政治生活方面人们行为的合理化程度。“如果说有什么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2.1 法治与政治文明的一致性 
  法治与政治文明具有广泛的一致性。第一,两者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都是建立于市场经济之上的上层建筑。第二,两者在内容上大部分是相同的,诸如民主的政治制度、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平等的普选制等等。第三,在基本理念上,两者也大体一样,诸如****、自由、平等、正义、公正等等。法治与政治文明既有广泛的一致性,也有一定的差异:(1)侧重面不相同,法治重视实现法的功能与价值,强调法律的权威;政治文明重视政治制度的民主,提倡社会正义。(2)手段也不相同,法治注重的强制性和国家意志性,提倡法不徇情,要求一切按规则办理,对违法和犯罪行为将予以制裁;政治文明侧重于人的思想解放,提倡社会和谐,尊重人的尊严。(3)法治侧重于国家生活,中心是国家机关依法办事;政治文明涉及各个领域,重点是人们相互间的尊重与团结、友好与合作,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2.2 国家与政治文明在当今世界,政治文明的要义,就是顺应历史潮流,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当然,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是现实的和可预测的,应该表现为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民富国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2.3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将政治文明单列出来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列,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也是我们在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因此,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决非一时的兴之所至和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社会发展使然。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政治整合和推进式现代化赶超战略的需要,中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同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具有强烈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特征,因为它从根本上排斥了竞争的作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市场经济使社会向多元方向分化,阶级、阶层、集团、中央、地方、政府、公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维护主体的独立性,各种社会主体纷纷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力,这样就形成了计划时代所不可能存在的种种政治主体和政治多元。由此可见,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必然呼唤政治文明,如果不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不努力提供健全的体制、机制等民主管道,那么,利益驱动下的政治参与会成为一句空话。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 
  依法治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执政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那样:最根本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具体讲: 
  第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实行依法执政。这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应“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坚持依法执政,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第二,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三,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必须以建立完备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通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建立,现在的关键是使之和谐统一,使之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既坚持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 
  第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国就是要发挥法律的作用,其重点是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在当前,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都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和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权力制约的力度,从源头上防止****的滋生和蔓延。 

上一篇:浅谈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下一篇:浅谈马克思开创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