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转变教学理念

发布时间:2015-07-16 12:11

  论文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现状,探讨新世纪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树立的几种理念。

  论文关键词:教学;马克思主义理砣课;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与日俱增,因此,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理念,为新世纪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战斗力提供依据,十分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状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思想,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中国大学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显着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其地位是任何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然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本身地位与实际地位还存在着距离。这既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也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把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状况划分为三种

  1.训政和媚俗式的教学
  训政是按照教学体系,照本宣科党的方针政策,中央文件,理论概念,只强调“是什么”和必须“是什么”。内容完全正确,从概念到概念,从文件到文件,缺乏理论分析和学术性探讨,教学效果是让人感觉理论课枯燥,令人望而生畏和生厌。这种教学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式的政治课,或政治学习,类似于形势政策或传达文件。在今天市场经济下,这种简单的说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欲望,也无法提高他们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媚俗是为了迎合某些社会时尚和少数学生的思想品位而降低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以热闹和怪事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虽然热闹时尚,但造成的结果是,一是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显得肤浅和庸俗,没有通过事件的分析,探寻到思想演进的脉络,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二是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感觉,以这些片面的怪事、小事代替历史的主流,看不到历史的正义性和震撼性,难以触动人的心灵。这种过分注意枝节,抛掉主流规律的探讨,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方式,对人、对事、对社会的变迁难以形成理性的认识,缺乏大气的风范。

  2.煸侃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是,某些教师为了改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走出了传统的训政教学,但又缺乏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形成的一种不定型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内容上缺乏对课程体系和理论框架的整体把握,对理论的研究和掌握都是皮毛而已,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对一些实践的变迁没有搞清来龙去脉。在授课过程中,没有体系和问题点,授课的随意性很大,大侃大煽社会热点和新奇东西,要么慷慨陈词,要么牢骚满腹,要么脱离实际高谈阔论。其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学生头脑的混乱,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更加茫然。二是这种浮躁的学风难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研究式的教学
  目前,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崇敬他们,甚至把他们作为青年学生的精神导师。分析这些理论课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依靠某一领域为研究基地,都是在某一领域学有素养的专家学者,而不是那种泛泛的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其特点是:第一,敢于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第二,有深度地具体剖析问题;第三,增强了青年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鼓舞了他们改造世界的勇气,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科学崇敬感,能从理论的层面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博大精深,体系上的严谨完整,内容上的深刻真实,使他们感到人类需要马克思主义,人生需要马克思主义。

  二、转变教学理念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最具活力,最渴望知识,最需要引导和培养的群体。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认为,新世纪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斗力,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科科学化,拓宽研究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着手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如何开设并使之完善和科学化,这本身就需要一个探索过程。50多年来,伴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逐步走向科学化。1978年一1997年,20年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中国改革开放相结合,突破了苏联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98年4月中央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方案为,“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新的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这次改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体系的形成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98”方案使学科内容精确和规范。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讨。原来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都是从感性或历史过程的角度来谈问题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称谓准确精致,清楚地体现了两大科学理论,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探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人类科学的精华。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讨。科学就是探讨规律性的东西,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探讨,是历经艰难和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得出的真理,是科学的,是令人信服的。,

  “98”方案使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课程。这个层面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分析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第二个层面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个层面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规律凝结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第三个层面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个层面相对于前两个层面而言,停留在形势和中央决策层面上。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层,第二个层次是基础应用层,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层。从第三个层次到第一个层次,逐渐沉淀凝集,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客观,体现的是实践一理论一科学的有机整体。

  “98”方案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已成为一个学科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邓小平理论概论”改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心理论课的承继,不但使教学内容精致化和规范化,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历史和逻辑达到了有机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为我们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进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无止境地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走向科学化,是该课存在的基础和生命力的保证。只有科学才能征服人,震撼人。为此,首先我们必须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理解和指导中国的现实。其次,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使其成为官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库。

  2.实践创新理论,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这样一种观念,很多人认为它是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科学的探讨。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我们教师本身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的历史说明,它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风雨一路走来,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们没处理好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

  1949年一1956年,课程体系的奠定阶段,有一个良好的开端。1956年一19r76年,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踏上了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之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探索的足印。

  1956年一1966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体系也进行了探索,1957年一196o年,调整了1949年一1956年的学科体系,删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只开一门称“社会主义教育”课。1961年一1966年,党中央纠正“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伴随着对经济建设的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开始进行调整。1961年武汉教学工作会议从原则上又重新恢复了1949年一1956年的教学体系。从1961年到1964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恢复和实施了原来的教学体系。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由四门构成:“形势与任务”、“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虽然恢复了原有的理论体系,但教学的中心内容受“左”倾思想左右,以阶级斗争为纲,体现反修防修,服从于政治斗争需要。

  1966年一1976年,十年“文革”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毛泽东着作为基本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逐步走向了政策课、运动课,成了政治形势的御用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都遭到了破坏。20年课程内容按政治需要的随意删改,课程体系的不稳定性、非严谨性,造成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政治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名声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直到今天这种观念还存在。就目前一些教学方式,给人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肤浅和非科学化,“没有什么学问”,“随便什么人都能讲”的偏见还存在。

  消除此种偏见,只有我们自己本身的努力,有为才有位。如何处理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关系,实际上,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我们理论课教师。

  我们认为,首先马克恩主义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其地位是任何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5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也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开设的课程都是为配合各个时期的需要而出台的,因此它是我们时代最原始、最现实的历史记载,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足印,与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紧密结合。强烈的政治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方向和灵魂,此点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贯彻。

  其次,在教学和研究中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创新理论。就理论联系实际而言,我们的体会是,理论不等于政治,理论不等于现象。马克思说过,如果本质和现象能够合二为一,那么任何科学都是多余的。我们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三点体会:一,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不仅仅指政治形势,更应该指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对它们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些真实的结论,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二,理论的科学性应该成为政治性的思想库,而不应该为政治性作脚注,甚至为政治牺牲科学理论。三,理论课应该探讨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对形势变化起指引的作用。关于实践如何推动理论的创新,我们认为:实践是指经过理性思考的实践,是验证过的实践,而不是感性的事实变化,甚至政治形势的风雨变换,创新是指对一段历史实践的沉淀进行思考,通过科学研究,探讨出规律,上升为理论,形成为科学,然后再对理论进行更新,推动理论的发展。理论创新实际上体现了思想的发展脉络,因此课程的体系是思想体系的反应,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的。

  3.提倡研究式教学,树立专业意识
  提倡研究式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人的感觉是,有点文化的人都能懂一些,甚至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教。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不等同于理论,现象不等同于本质,理论课挖掘的是事物的本质,而探讨本质,是要经过学术研究的过程,需要学者的思考和容智。只有本质才能使人清晰,才能感染人、打动人。热闹的现实只活跃一时,永久的活跃来源于理论的力量。因此,理论课教师必须从研究的层面来讲解问题,树立研究式教学理念,探讨事物的真实性。

  树立专业意识。长期以来人们一提理论课教师就是公共课老师,学问不深入,专业意识很模糊,理论课教师也是百事通,但无一精。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自己严谨的学科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有自己严谨的学科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他们博大精深,但又独立成篇。因此,“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如果教师是某一专业的专家学者,以自己的专业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对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就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可以让大学生们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科学性和征服性。

  总之,有专业领域,才有研究领域,才能提高理论水平,为研究式教学提供可能。

上一篇:浅谈民生问题的哲学解读

下一篇:试论毛泽东精神的特点及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