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英文标题】What Is Marxism?A Recurrent QuestionLIANG Shu-fa(Institute of Marxism
【内容提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是一种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规律性现象,它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反映了人们的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提问有其发生的特定条件、形式和方法,其实质和意义在于反对各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探求判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英文摘要】The question"what is Marxism"is posed throughout the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ence of this questioncan be viewed as an indic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development of Marxism,reflecting people’s concepts of question is usually raised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and in certain function of this question,in essence,is meant to guard against likely off-course tendency,toexamine the criterion for Marxism and non-Marxism,and to findout ways to solve problems concerning attitude towards Marxism.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观/提问/规律concept of Marxism/the question"what is Marxism"/essence
【 正 文 】
马克思主义观问题的基本方面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这种认识和回答作为一个过程,首先是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 问引起的。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这种提问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而是一种关系到人们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的具有确定的经验根据、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特定意义的规律性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是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的发生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发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认识过程中。这个过程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系统化过程,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和事业的继承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活动。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针对法国“马克思派”存在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P691,P695)这是马克思以间接的形式首次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恩格斯在其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中,针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或自称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和英国的海德门之流)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理解和态度,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和回答的继续。
按照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阐释的狭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系统化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在恩格斯的帮助下进行的。它是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完成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其任何具体形态的产生都没有结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它实际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殊的连续性的现象。这种提问和解释在今天仍然存在着,并且按其性质和存在条件来说,它可能是一种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的现象。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至少有以下五次:第一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和把它初步系统化的过程中的提问;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的提问;第三次是第三国际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的提问;第四次是战后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对抗中的提问;第五次是在关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的提问。
概括地说,不断发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文本方面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着作是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根据。他们的一些早期的不成熟的着作,表现为手稿、札记、提纲、信件等不同形式的不完整着作,他们的经过他人整理和出版的着作,他们之间在一定概念的使用和一定理论原理的表述上的差别以及他们各自的不同时期的着作之间的差别等,都可能为人们在对他们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产生分歧和争论留有余地。一些理论家也的确由于受到上述矛盾、差别的影响或者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矛盾和差别而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解释。此外,他们的着作在不同时期的被发现和出版也使理论家们经常检讨和修正他们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例如,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发表使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解获得了崭新的意义”(P124),“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晚期马克思学说间的明显鸿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困惑。目前,这两者之间不可思议的关系,似乎构成了马克思学术研究领域里引人注目的、最突出的争论中心。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远远不只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考古研究的主题,因此这一讨论就不可避免地归结到关于何者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那一类争辩的问题。”(P271)
第二,马克思主义结构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但是,一些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自己的学说,而不包括恩格斯的思想;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恩格斯的独撰。这种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和恩格斯的思想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反映了研究者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分歧。马克思主义本来是发展的学说,体现这个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形成的不同的形态,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这些不同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有人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这种多态性,特别是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具体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整体的关系,以至模糊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
第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进步的意识形态。它的这一性质使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对象。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自产生以来就成了“社会发展中的因素,经常处于社会和思想交锋之中,而如何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又反 映了参加交锋的各种力量的一定意图。是确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是扼杀马克思主义,围绕着这一问题的斗争在确定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的同时就已开始。”(P470)在资产阶级那里,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符合自己阶级意图的任意的解释即伪造马克思主义,是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手段。
第四,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本来不同的理论倾向、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也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可能做出不同的解释。
正是以上种种不同的情况、原因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产生了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提问的形式和方式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的一种特殊的必要的形式,这个提问本身也有其一定的形式。关于这种提问的形式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关于这种提问的一般形式当然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种表达形式。但是,实际发生的提问也有例外的形式。实际上,对一种观点的评价,对一位马克思主义人物的评价,对一定思潮和流派的评价等,在特定条件下同样具有总体的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的意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事实上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提问的更为经常的形式。前面提到过马克思关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声明具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提问的意义。恩格斯在另一场合关于“马克思主义者”问题讲过的一段话则可以被看做是对马克思这句话的最好注解。恩格斯指出: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恩格斯)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P91)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P245-246)科尔施在“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提问中,实际上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并在对这一提问的回答中阐述了他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二,提问有时是显现的、直观的,即有明确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提问形式或者其他的间接的提问形式;有时提问是隐喻的,没有显现的、直观的形式,提问之意蕴涵在问题的解答或结论中。这种隐喻性提问的存在正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决不只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的纯粹形式问题。
总之,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我们一方面要避免把提问的形式绝对化,既要看到提问形式的一般性和相对确定性,又要承认提问形式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另一方面要反对对提问本身作纯粹形式主义的理解,要看到具体的提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实际上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从而防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的历史做简单化的理解。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提问的方式是一个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提问的形式含义更为深刻的概念,它反映了提问的意向性、倾向性,反映了提问者的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由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是人们在其一定马克思主义观支配下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过程,所以,一般说来,提问者有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有什么方式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提问方式与马克思主义观的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提问方式成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现象中的根本性内容。
人们的马克思主义观不同,人们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提问方式就不同。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的不同有不同层次的意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观的性质的不同,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元的、整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多元的、片面的、封闭的和僵化的马克思主义观。所以,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总是一元的、整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而在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就可能是多元的、片面的、封闭的和僵化的。提问方式的这种不同性质不是表现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种提问的字面意义上,而是表现在提问的针对性和对提问的回答上。其次是不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的一元论的马克思主义观、总体的马克 思主义观、开放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的多元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封闭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这种具体的不同表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有直接的影响。对立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所反映的和针对的往往是与之相适应的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观,如一元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总是针对多元论的马克思主义观,反之,多元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总是针对一元论的马克思主义观。
但是,建立在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表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观基础上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也有其共同性。这个共同性就是提问的具体性。它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提问的发生或者说引起提问的条件是具体的。除了我们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书籍和教科书中经常见到的那种为了表达方便而使用的纯粹形式化的提问以外,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通常在以下情况下发生:(1)在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性质的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发生重大分歧和激烈争论的时候;(2)在对无产阶级的重大实践发生的失误或者受到的挫折进行理论上的反思的时候;(3)当出现某种重要思潮或者发现某种重要思想材料,被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既定认识产生了重大冲击,从而认为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时候。
其次,提问的目的是具体的。发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上的提问,目的是为了对探索中的或争议中的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寻求一种有效方案、方法和根据;针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发生的提问,目的则是按照提问者的意向对错误倾向加以矫正;发生在关于无产阶级实践的反思过程中的提问,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通过这种认识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把握。
再次,提问总是有具体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其作为认识的性质还是作为实践的性质,总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来说明,总是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总是针对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或具体倾向的,也就是提问总是有所指。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提问的实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确定的形式和过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特定现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所具有的这种地位是由这种提问的实质决定的。这种实质和意义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倾向的反应和反对这种倾向的要求
无产阶级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无产阶级所面临的任务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性质要求这一阶级的整体及其成员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作斗争。理论上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是对客观存在着的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的反应和同这种倾向进行斗争的实际过程。
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即既从马克思主义内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来看,也从外部资产阶级学者和西方马克思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态度来看,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倾向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并且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任务和形势的复杂性,总有新的表现形式出现。
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是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存在的两种基本错误倾向。唯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多元论”、把马克思主义泛化和简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重建论”等都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在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错误倾向。针对上述错误倾向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辩护,目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2.探求判断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发生在争论中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其实质性的要求是提出一个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对这种标准的追问中,人们对这个标准的理解不同,探索的途径也不同。例如,有的学者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本源和核心的思考中发现判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他们说判断一种理论、观点,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P290)。有的学者主张,从“弄清楚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什么是它据以构成自身体系的来源”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不是别的,就是辩证唯 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尤其是后者。”(P20)有的学者则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的成熟的代表性的着作来把握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究竟哪一本着作被看做是“标准性”的着作,当然取决于人们如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如果说这种观点尚显笼统,那么,有学者则认为,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共同的前提”。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十九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10](P95)。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在关于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问题的讨论中,有学者曾经提出了“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有一个正确坐标”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诞生于19世纪的40年代。从其诞生至今的约150年中,它的一些基本原理虽至今仍适用,但确有相当一部分原理,由于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而有了很大变化。所以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有相当的难度。“这里就有一个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坐标的问题”。他说,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所以就不能把它凝固化、教条化。对它的真理性的考察必须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时一地的某些论述作为依据。即使那些至今仍然适用的原理也必须结合新的情况,总结新的经验,不能照抄照搬。所以,作者认为,“坐标一定要定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上面,在当今的中国,就是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坐标”[11]。
以上各类事例表明,无论是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中引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标准问题,还是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标准问题中引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都表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标准问题的内在联系,表明了对判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的追问正是提问的实质所在。
3.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前提。所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过程,逻辑上内在地包含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解决过程。而实际上解决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因为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这一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能够为从理论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提供答案和根据。正因为二者之间具有这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所以实际发生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的意向和结果往往不在于或者不仅仅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而在于从无产阶级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来说更迫切更根本的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形式上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提出而目的和实际结果则是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的事例是很多的。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他们的学说的性质的说明就是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态度;在马克思主义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大论战中提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针对的则是伯恩施坦一伙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倾向;卢卡奇提出“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为了解决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理论家所代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态度和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我国学术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曾经存在的并且在实践中带来重大损失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以上事实表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实践来说,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更为实质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德]齐·朗兹胡特.卡尔·马克思早期着作集[A].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美]R.塔克尔 .两个马克思还是一个马克思[A].沈恒炎,燕宏远.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一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外国百科条目选择[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英]阿·沃登.和恩格斯的谈话[A].中央编译局.智慧的明灯[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德]卡尔·科尔施,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J].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陈振明.“新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科尔施到法兰克福学派[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吴江.中国的新路[M].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8.
[英]E.J.霍布斯鲍姆.判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的标准[J].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3).
[10][美]R.L.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M].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2.
[11]邢贲思.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N].人民日报,1996-06-06.
下一篇:现代性与权威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