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心态的变迁
摘要 :19世纪40年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也历经了一个起伏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前的“夜郎自大”以自我为中心,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自信心的重新确立,再到对外开放后民族心态的平和,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鸦片战争 现代化 民族心态 变迁
1840 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 16 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 1976 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从一个君临世界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国人由原来的敌人或远远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大国,变成了在新兴科技面前无所适从的国家。巨大的落差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伤,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出现了“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之西学东渐主张。掀起了一股向外国学习的浪潮。一些鸦片战争先进的知识分子带着沉重的隐患意识从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挣开一条缝隙,开始重视西方文化,思索鸦片战争中彼强我弱的缘由急于筹思挽救之方,然而,民族自豪感的严重挫伤,使中国士人常处于自尊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中,很难以一个平常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于是出现了对西学又爱又恨、又接受又排斥的现象。时而把洋人神秘化,崇拜西学,主张“全盘西化”,时而深恐“新学至于蔑伦纪,废孔教,而遂不可矣。”
三、新中国的建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国人又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长期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新中国的成立,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艾恺认为:“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会进行的那么快速。”对内,我们镇压******运动,进行土改,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对封建因素进行彻底扫荡;对外,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新中国的独立外交。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在短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并提高了国际地位,赢得了国家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内外环境。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人民打败了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帝国主义,这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空前膨胀,在强烈的主人翁的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支配下,广大人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极大的民族自信心与现实落后的反差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二十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导致极左思潮。
四、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态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
70 年代以来我国在外交上的重大发展,是民族心态从偏激走向平衡的前提。1971 年,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 1970 年到 1982 年,同我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达 56 个,继而掀起了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外交胜利,使新中国摆脱了与一些强国的对立和对一些强国的依赖,世界强国逐渐平等地接受新中国。中国也逐渐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外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外兄弟变为朋友和伙伴。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国民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思想日益解放,社会的宽容度进一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越来越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坦然的心情接受先进事物,逐渐形成一种平稳的心理。长期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解除了紧张的戒备心理,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注释:
倪健中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中国带入 21 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年版.第 22 页.
郝侠君.中国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年版.第 282 页.
周光礼,刘献君.从“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百年对外学习的哲学反思.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6 页.
下一篇: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