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体系问题研讨综述
邓小平理论体系问题是近来理论界广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理解,武汉大学政治理论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和部分博士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现将讨论中的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体系
王观松认为,一些人之所以对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存在着疑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偏重于理论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理论的实质内容。从表现形式上看,邓小平的着作主要是一些报告、讲话、谈话和批示,几乎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文章,表述的大都是明确的论断和观点,一般没有更多地展开。如果仅从这方面看,邓小平理论似乎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但是,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体系,主要不是看它的表现形式,而是要考虑它的实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丁俊萍教授认为,衡量和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有客观标准。理论界有学者认为主要标准有三条:一是看它是否有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且科学地揭示了所论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二是看它提出的一系列论断与观点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三是看它的主要论断与观点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一般而言,这三条标准是可行的,但要判断作为一个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是否形成了科学的体系,还应该加上一条,即看它是否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全局性的积极影响。邓小平理论符合这四条标准,因为:第一,它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一以贯之的主题,并且予以科学的揭示和回答;第二,它提出的一系列论断与观点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其中的精髓;第三,它的主要论断和观点,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第四,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全局性的积极影响。因此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孙来斌认为,像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作家一样,邓小平不是为了构建一个所谓的体系而坐在书斋里从事理论研究,他不是专业的理论家,但兼有理论家和革命家的双重品格。邓小平理论是实践的产物,邓小平提出的每一个重要论断和观点都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邓小平理论是不是科学的体系,最权威的检验标准还是实践。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石书伟认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此问题作了非常明确的回答,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这样的概括符合真理的辩证特性,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绝对真理。但是,邓小平理论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所有问题,它在各方面都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相对真理。因此,在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又要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着眼于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的理论思考,努力促进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许月梅认为,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始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共进行了八次概括,每一次新的概括都促进了人们对邓小平理论内容和本质的认识和研究。其中,就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揭示而言,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和统一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影响最大,迄今为止,理论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超出《纲要》列出的内容范围。事实证明,确实像党中央在印发《纲要》的通知中所指出的那样,《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文选》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当然,对各方面的内容还可以作更深入的研究。
对于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题”、“核心”问题,丁俊萍教授认为应该对它们作必要的分析,以弄清其区别和联系。“精髓”的含义是精华,它可以是事物的核心,也可以是贯穿和体现在整个事物之中的灵魂;“主题”通常指作品、活动等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核心”则是事物的最重要的部分。这是三者的区别。但是,三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其中,精髓是反映和表现主题必须贯串和运用的思想路线、方法论原则,核心是作品、活动等中对主题反映和表现得最突出、最集中的部分。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后,我们不难发现,理论界有的学者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当作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精髓,有时又将其称作为核心,这是值得商榷的。丁俊萍教授还结合党的历史谈了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她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变贫穷、****、愚昧的中国为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活动的主线。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不仅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加以强调,并以此为中心构建整个理论体系。
对于理论界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研究现状,王观松认为,国内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认识或概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中央的文件;二是老百姓的理解;三是理论界的研究。在这三类认识或概括中,中央文件最权威也最严谨,但由于文件的规定性使得其概括比较简明,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老百姓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最形象、最通俗,但不够严谨、不够全面和系统,存在着简单化倾向;理论界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虽然促进了对邓小平理论的全方位探讨,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一是给人们以邓小平理论无所不包的印象,这样就容易将邓小平理论教条化或泛化;二是有的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观理解,削弱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因此,应该综合三类概括各自的优点,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至于如何全面、正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孙来斌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
以考察”(列宁语),对待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我们也应该按照这个要求来把握。首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精通马克思主义,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具体研究邓小平理论各个重要论断和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弄清楚每一个论断、观点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科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准确把握邓小平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其次,要将邓小平理论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其中的每一个重要论断都要与其他论断和观点联系起来加以研究。邓小平是精通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他讲问题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如他既讲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讲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既讲市场机制,又讲宏观调控;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讲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我们写文章、搞研究不能因为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搞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而应该在潜心研读邓小平着作和党的重要文献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第三,要用邓小平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和对待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他还曾说:至于个别的论断,无论是马克思、列宁还是毛泽东同志,都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邓小平对待毛泽东思想的这种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全面、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那么,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可以对邓小平理论的逻辑结构作怎样的理解呢?彭国亮认为,邓小平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特别突出的是邓小平所坚持和运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一层次最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联系和一脉相承的关系;第二层次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所得出的一系列的新结论即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主干部分,包含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表现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贡献、新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基本路线、基本战略、基本纲领、基本政策部分。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通过路线、纲领、战略、方针政策这一中介,不断升华为理论;而理论一旦形成,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因此这些具有实践形态的理论,同样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与管理模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