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8

蘁嘬天唑地
首页 > 毕业论文 > 宋鉴达吉林大学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中基惠通

已采纳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 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

81 评论

空想城城主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 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从而造成光辉灿烂的成就的。另外,南北文风的融合与民族的创造力量也是唐诗繁荣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南北朝时,两个政权虽然相互对立,但文化与血液交流的激荡,一刻也不曾停止。到了唐代统一,南北文风,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风格,表现出民族强大的创造力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业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从多方面分析了唐诗兴盛的原因,然最为强调的是唐代的经济繁荣与阶级斗争。书中说: 如前所述,国家的富强昌盛,社会的和平安定,生活的富裕安乐,不仅使诗人们能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丰富了生活经历,扩大了眼界,而且培养了诗人乐观的精神以及为祖国建立功业的理想,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以及诗人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或间接地使诗人接触现实,正视现实,从而孕育了他们对现实的叛逆精神,或批判现实的精神。 这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显然带着时代的政治特点,但不无道理。北京大学1955级的《中国文学史》所揭示的其它原因约略同于刘大杰先生的。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稿》更加重视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他们认为的原因主要有:一、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采取一些让步政策,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使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亦随之欣欣向荣;二、唐王朝不断巩固边防,并扩张疆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四、由于实行科举制度,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成为统治的基本依靠力量。这四个方面都对唐代文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所述的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之前学术界未提到的,即“文禁松弛”。书中说: 就整个唐代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繁荣上升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量还具有一定的信心,在文禁方面也比较松弛,不像以后的宋、元、明、清的统治者那样在文禁上一代比一代更加严密而残酷。 该书认为,这一个原因对于文学的发展相当的重要。 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所揭示的原因与他人略有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说唐代诗人对文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他们既不拜倒在古人脚下,又能虚心地向古人学习。二是诗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固然是唐诗繁荣的结果,但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马茂元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中也探讨了唐诗繁荣的原因,他主要讲了三点:一是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过去诗歌的优秀传统,二是对民间文学高度重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三是“诗不言法”,“他们没有被任何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所束缚,被嵌在一个模子里,而是每个诗人,都能以自己独有的面貌与我们相见。”马氏因为没能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的视角去分析,还遭到了时人的批评。 1979年之后,文学批评的禁区被打破,唐诗繁荣原因的讨论又活跃了起来。《文学评论》于该年第1期刊登了梁超然的文章,对之前的看法提出了商榷。认为将诗歌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庸俗化倾向”,亦与唐诗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例如唐太宗贞观时期的经济高涨就并没有带来诗歌的高潮。再者,作者也不同意把庶族地主阶级视为唐代诗坛的主要阶级基础和唐诗繁荣的决定力量,认为那种说法夸大了世、庶斗争的意义,夸大了庶族地主的进步性。实际上,“庶族地主”是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是否是一个统一的阶层以及能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都值得怀疑。同一期的《文学评论》上,还发表了皇甫煃的《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文,该文对于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视为“促成唐诗繁荣的一个直接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科举制度只是一种考试制度,庶族地主可以利用它,世族地主也可以利用它。”“笼统地说唐代以诗赋取士因而促成了唐诗的繁荣,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初唐这一百年间,不用说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连律诗的最后定型也要到沈佺期、宋之问那时候,更不用说像后来那样用五言排律来考试进士了。然而初唐时期还没有以诗赋取士而诗歌已相当繁荣,这说明唐诗繁荣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之后,许多专家仍坚持经济繁荣与唐诗兴盛有直接的关系。王水照《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一文,分析了其关系的具体内容:① 经济的繁荣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② 经济繁荣造成的国力强大,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创作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理想”、“表现于不同题材、体裁中的开阔境界和昂扬的气象”。③ 经济繁荣所造成之交通、旅游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和题材范围的扩大。④ 经济繁荣为诗歌的发表和流传提供了物质手段(“发表和流传”指驿寄、投赠、“温卷”、题壁等)。 最近出版的章培恒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强调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该书说:显然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士人必读的书籍,在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中,也都要考经书。而且,自唐立国以后,一些文人要求重兴儒学的呼声时起时伏,从未停止。这些都证明,儒学的地位在唐代较之魏晋和南朝有所提高。但是,儒学却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道教和佛教,无论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整个社会中,受重视的程度都不低于它。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状况,使得思想界较为自由活跃,文学创作也很少禁区。 仁智之见,都不无道理。但是独取哪一家之说都显得不够全面,可否将上述各点全部列上,都算作兴盛之原因呢?(朱恒夫,见《中国文学史疑案录·诗赋词曲编》)

136 评论

linkaixinlang

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历来是多为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道教与萨满教的历史渊源。道教与萨满教在神灵附体、沟通神灵等观念以及道教的哲学概念—关于变化的普遍性、梦景和现实、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概念都有密切关系,在占卜、驱鬼捉邪等宗教功能上也存在接近之处。

傅勤家、伊秩敏彦等学者甚至主张道教的萨满教根源说:道教是从萨满教中分离出来的,经过天才哲学家的思考加工而得以自成一体。认为道教形成与楚、宋、燕国的萨满教息息相关。笔者拟从辽穆宗时期女巫肖古献延年药这一历史事件记载出发,围绕萨满教与道教的相互关系与交流进行探讨。

一、辽太宗时期道教在契丹族的发展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似,契丹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也是萨满教。但道教于辽太祖立国之初,就已为契丹族统治阶级所重视。辽太祖不仅于神册三年下令兴修道观,还于神册四年令皇太子耶律倍亲自拜谒道观。辽太宗期间,燕云十六州并入辽朝使汉文化对辽朝的影响更为深远,道教在契丹族的传播发展随之更为便利。

《辽史·刑法志》记载:辽穆宗“惑女巫肖古之言,取人胆合延年药,故杀人颇众,后悟其诈,以鸣镝丛射,骑践杀之。” 即讲诉了辽穆宗时期女巫肖古献延年药这一历史事件。辽穆宗受到女巫肖古言语的蛊惑,取活人的胆合成延年的药,所以杀了很多人,后来感悟到她是骗人的,用鸣镝射杀,用坐骑乱踏以碎其尸将她杀死了。

王卡在其《辽代的李弘起义与道教》一文中以此作为辽朝前期道教已传播于契丹统治者中的佐证。关于肖古所献延年药的类别,学术界普遍两种观点:

一、认为延年药即长生不老药。养生与中医药学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特点即贵生,重视生命养生,追求长生。历代帝王所修炼的长生不老药,多来自于道人方士。

《汉书·艺文志》的“方技略”中将“神仙”与“医经”、“经方”“房中”并列,“神仙”专门收录养生长寿、追求成仙的著作,实际即先秦以来的方仙道一类,为道教上源。神仙家与医学的关系即最早的医家和医学多具有方士特征,即方仙道、神仙家在追求长生不死的活动中探索和总结出了医学成就。因此,长生不老药与道教密切相关。

二、认为延年药为治疗辽穆宗性无能之药,亦属于中医学的范畴。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理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方药体系在汉代以前已经成熟。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八纲辩证”与“六经辩证”为中医基本诊断原则。八纲辩证中“阴阳”作为纲领中的纲领,六经学说的理论根据也是阴阳学说。可以说,中医学与道教医道为一家。显然,延年药与道教的关联性不言而喻。

二、道教与萨满教的相互交融与影响

然而,根据详查史料,却并不能简单武断地将延年药仅仅归结于道教在契丹族统治阶级已传播的结果。《辽史·穆宗本纪上》也载:“初,女巫肖古上延年药方,当用男子胆和之。不数年,杀人甚多。至是,觉其妄。辛巳,射杀之。” 亦记载了女巫肖古向辽穆宗献延年药药方的事件,也可进一步证明延年药来源于肖古。

但两条史料对肖古身份的记载却并非道人、方士,而是明确记载肖古为女巫。女巫这一称呼并不见于道教文化,反而常见于契丹族传统信仰的萨满教。

事实上,契丹族的萨满在建国后逐渐成为专门从事神事活动的宗教人员,又称为“巫”或“巫觋”。因此,史料中记载的女巫肖古应该是一位效力于辽穆宗宫廷的专职女萨满,而非道教的女道士。

根据已有学者对辽代契丹萨满教进行研究,表明辽代契丹萨满教确实也具有医治疾病的功能,但多通过咒骂、唱歌、狂奔乱跑、抽搐等生理调控术,而并非采用药物,如《辽史》中所载:“枢密使耶律斜轸妻有沉疴,易数医不能治。敌鲁视之曰:‘心有蓄势,非药石所及,当以意疗。因其聩,聒之使狂,用泄其毒则可。’于是令大击钲于前。翌日果狂,叫呼怒骂,力极而止,遂愈。治法多此类,人莫能测”

即记载了萨满教通过生理调控的方法治疗疾病的案例。显然,女萨满肖古以延年药来治疗或帮助辽穆宗追求长生延年,不仅仅是道教或萨满教任何一个单一宗教传播影响所能达到的效果,而应该是道教与萨满教在辽代相互影响交融的结果。

萨满教吸收道教与中医学的治疗和养生的方式观念,其所吸收的不仅只是中医药理,还包括中医针灸技术,《辽史》中即有相关记载:“(吐谷浑人直鲁古)专事针灸。太宗时,以太医给侍。尝撰《脉诀》、《针灸书》,行于世。”说明辽代契丹萨满教亦学习和掌握了道教和中医的针灸治疗术,且获得了皇室的认可。

而道教与中医学也通过与萨满教的相互交融影响,使道教与中医学的治病、养生观念与方法上达天听,扩大了自身对辽代社会的影响力和在辽代社会的普及性。道教与萨满教的相互交融与影响对双方的历史发展与转播都有所助益。道教和萨满教在医学上的融合,也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俄]叶·阿·托尔奇诺夫著,郑天星译:《道教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问题》,《宗教学研究》,1987第0期,第26页。

(元)脱脱:《辽史》卷1《太祖本纪上》:“五月乙亥,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3页。

(元)脱脱:《辽史》卷2《太祖本纪下》:“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7页。

(元)脱脱:《辽史》卷61《刑法志上》,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040页。

王卡:《辽代的李弘起义与道教》,《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1期,第3页。

林鹄:《辽穆宗草原本位政策辨——兼评宋太祖“先南后北”的战略》,《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第131-132页。

(元)脱脱:《辽史》卷6《穆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82页。

韩世明:《辽金生活史话》,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7年,第155页。

邱冬梅:《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121-124页。

(元)脱脱:《辽史》卷108《方技传一》,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627页。

(元)脱脱:《辽史》卷108《方技传一》,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626页。

272 评论

小莹catherine

学术论文序号分类篇名著译者刊物名称出版年、期或出版时间1综 合论徐州汉画像石王黎琳文 物1980年2期2综 合徐州地区的石椁墓王 恺江苏社联通讯1980年13期3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布与墓葬形制——汉画像石墓研究之一王 恺江苏考古学会年会学术论文(1981年)1981年4综 合有关画像石的几个问题武利华江苏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5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散论陈永清、田秉锷江苏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6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墓葬形制王 恺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7综 合略述苏北地区汉画像石墓与汉画像石刻尤振尧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8综 合绚丽的画卷形象的史籍——徐州汉画像石一瞥李文杰旅 游1987年6期9综 合深沉雄大、艺术瑰宝——徐州汉画像石李银德中国文物世界(香港)1988年46期10综 合苏鲁豫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期王 恺中原文物1990年1期11综 合自然与人的契合与“完美”王圣云汉画研究(1991)年创刊号12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研究综述武利华汉画研究1992年2期13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中公认现象的再认识王黎琳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3期14综 合徐州地区的汉代石椁墓王 恺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15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区西汉石椁墓及其画像石的分期燕生东、刘智敏中原文物1995年1期16综 合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周保平文 物1996年7期17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管窥郭希铨淮海文汇1997年3期18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钱国光中国名城1997年3、4期19综 合鲁东南与苏北汉画像石之比较宋岩泉东南文化1997年4期20综 合略论徐州汉画像石朱勇前西北美术2000年2期21综 合石质档案之精品——徐州汉画像石赵 杰档案与建设2004年8期22综 合徐州地区早期汉画像石的产生及相关问题刘尊志中原文物2008年4期23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资源开发杨修红文教资料2009年11期24发掘报告江苏睢宁县发现古墓葬文 物1954年5期25发掘报告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李鉴昭考古通讯1955年2期26发掘报告徐州市建筑工地发现汉代文物张恺慈文 物1957年1期27发掘报告睢宁县土山发现汉代石墓群李鉴昭文 物1957年3期28发掘报告江苏发现的一批汉代画像石王德庆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4期29发掘报告徐州市韩山东汉墓发掘简报钱国光、李银德文 物1990年9期30发掘报告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厂、二号汉墓发掘简报邱永生中原文物1992年1期31发掘报告徐州琵琶山二号汉墓发掘简报耿建军东南文化1993年1期32发掘报告邳州车夫山汉画像石姚景洲、贾庆华东南文化1999年2期33发掘报告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考 古2008年9期34考古通讯省文化局把徐州市附近汉画像石集中保管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35艺术美术 图象试析徐州十里铺东汉墓一幅画像石墓夏超雄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36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中黄帝、炎帝像考释武利华文博通讯1984年6期37艺术美术 图象“人面鸟”考王 恺考古与文物1985年6期38艺术美术 图象栩栩如生的狩猎场面,精彩纷呈的神话故事——参观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文 汇 报1986-2-1339艺术美术 图象朝圣安乐图——沛县栖山汉画像石浅析李国华考古与文物1991年3期40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击马”图刘敦愿文物天地1992年4期41艺术美术 图象汉画像中的升仙图象周保平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42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洪楼两块汉画像石考释周保平中原文物1993年2期43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东汉画象中炎帝神农图象郑 钺农业考古1995年3期44艺术美术 图象天汉真韵—徐州白集汉墓刘剑林美 术1996年1期45艺术美术 图象白集汉墓画像石徐延平、徐龙梅江苏地方志1998年4期46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汉代画像石“百戏图像”解读席 彬艺术考古2008年3期47艺术美术 图象沛县栖山石椁墓中的“西王母”画像管见刘辉四川文物2010年1期48艺术美术 图象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风格金裕龄江苏画刊1986年4期49艺术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刻艺术品读与联想陶义德书与画2000年3期50艺术美术 图象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邵统平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期51艺术美术 风格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侯晓宇2006年52艺术美术 风格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现代性思考朱 翔艺术百家2007年3期53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汉画中的古建筑唐士钦中原文物1991年3期54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从两汉徐州画像石看两汉建筑徐建国汉画研究1992年2期55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汉画像石室祠建筑徐建国中原文物1993年2期56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对几幅徐州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周学鹰、田晓东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期57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市域的“两汉建筑文化”周学鹰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2期58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地区的两汉建筑文化朱翔, 李宪锋美术观察2006年3期59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汉代建筑文脉对徐州地区现代建筑创作发展的关系研究董大鹏60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再生与重组:汉画像石的文化艺术内涵在徐州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构筑胡 彬61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室即墓室杨爱国文 物1998年9期62艺术美术 雕刻论汉代雕塑的造型语境--由徐州西汉雕塑引发的思考唐成辉上海艺术家2007年3期63艺术美术 雕刻徐州汉画像石刻艺术研究汤永炎艺术百家2008年8期64艺术美术 雕刻江苏徐州出土的汉代陵墓石雕杨孝军四川文物2009年1期65艺术美术 绘画苏鲁豫皖区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郭晓川考古学报1997年2期66艺术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对视觉空间的探索刘剑林美 术1999年1期67艺术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立体主义之创造唐 军美 苑2000年5期68艺术美术 绘画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王瑞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69艺术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构图艺术浅析滕建志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70艺术美术 绘画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分类的思考刘海波浙江工艺美术2007年3期71艺术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维度造型李 芬浙江工艺美术2008年2期72艺术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维度造型李 芬艺术教育2008年11期73艺术美术 绘画徐州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初探姚君洲200874艺术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画像的意象造型对现代壁画创作的启示王瑞芹200675艺术美术 绘画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张 强200376艺术音乐 舞蹈徐州汉乐舞画像石初探欧筱琦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77艺术音乐 舞蹈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李爱真、刘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1期78艺术音乐 舞蹈徐州地域文化中的仿汉乐舞李阿东剧影月报2007年3期79艺术音乐 舞蹈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李 枚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6期80艺术音乐 舞蹈鲁南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音乐考古研究曲怡桦200581艺术体育 杂耍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体育形象唐世钦体育文史1988年1期82艺术体育 杂耍汉画中体育图像述论刘秉果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83艺术体育 杂耍对汉代徐州“百戏”资源的开发研究李鹏程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期84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试谈汉画像石起源王黎琳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0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分册)1980年85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李银德中原文物1993年2期86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关于汉代升仙思想的两点看法孟 强中原文物1993年2期87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东汉永寿元年徐州从事墓志李银德、陈永清文 物1994年8期88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徐州大庙汉画像石晋墓孟强、李祥考古年鉴1997年89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画神的人文效应王圣云汉画研究1992年2期90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十字穿环:汉代人宇宙观的符号象征朱存明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91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研究刘静晶艺术百家2005年6期92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王璐璐剧影月报2008年4期93社会生活 政治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刘尊志200794社会生活 宗教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汪小洋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4期95科学技术 工商业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苏 文东南文化1989年3期96科学技术 农业睢宁双沟东汉画像石刻《牛耕图》的剖析尤振尧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1980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分册); 1980年江苏省博物馆学会、 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第三册)1980年97科学技术 农业从《牛耕图》谈东汉时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尤振尧中国历史1984年2期98科学技术 农业从画象石刻《纺织图》看汉代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尤振尧古今农业1990年1期99科学技术 农业淮海地区牛耕画像石与汉代耦犁二牛三人问题的探讨郭世玉农业考古2004年3期100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1992年徐州中国汉画学术讨论综述周保平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101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协调环境传达汉韵——徐州汉画像馆扩建工程的创作实践与体会姜娓娓华中建筑2003年5期102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江苏徐州白集汉画像石墓研究评述杨修红文教资料2009年13期103白集汉代画像石美 术1996年1期

176 评论

相关问答

  • 吉林大学毕业论文雷同

    会。大学本科论文毕业后可能会被抽查。教育部公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表示从2021年1月1日起,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

    美味偏执狂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吉林大学毕业论文送审

    吉林大学学位论文送审通过但是没有答辩的原因有学校规定、学科特殊性和其他特殊情况。1、学校规定:有些学校可能规定,部分情况下可以豁免学位论文答辩,例如申请硕士专业

    静静的娇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吉林大学卡毕业论文吗

    你要是想拿学位,是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的。

    结婚20131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吉林大学双学位毕业论文

    含金量很高。吉林大学的双学位施行于吉大的实验班,如文科的匡亚明人文实验班、理科的唐敖庆班等。以匡亚明班为例,高考录取分数线一般高于普通文科专业二十分(各省情况不

    apples008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吉林大学法硕毕业论文

    法硕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很多,也无法一一去列举。比较多数的毕业生是选择公务员(包括法院、检察院、参照公务员执行的单位)、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资产

    muxiu木秀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