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yanni1987
杭州师范大学在职女教师涉论文抄袭引发各方关注,校方回应经学校委员会调查后,认为女教师抄袭的相关情况基本属实,她的行为违反了学术道德,决定给予女教师记过处分,调离教学科研岗位,并取消其职称晋升资格及各类评优评先资格3年 。
苦丁茶1苦丁茶
1
我一个朋友的朋友,最近忽然迷上写作,拐弯抹角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她指点。
连着看了几篇,我发现她写的,全是八卦小道消息的拼接,不要说文采,连基本的真实性和观点都没有。
我跟她说:“你这样写不行。”
她回我:“怎么不行?像这种文章,看的人可多了!我只要这样坚持写下去,肯定能成大V。”
然后她截了几张图片给我,阅读量确实不错。
她说:“哎呀,我发现我找到了成功的捷径!”
我顿时无语:一个人一旦相信自己找到了“捷径”,那就意味着,她再也不会考虑别的东西。
人人都想找捷径。
这就像一群人在泥泞小道上,看着目标遥遥无期,忽然旁边出现一条大道,平坦宽阔,直通罗马。
试问,谁不想走?
世上本没有捷径,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捷径。
但走捷径的人从来不去想,为什么捷径那么好走,走到终点的人却依然那么少?
走过去的人多,走出来的人少。这就充分说明,捷径的另一头,很可能是陷阱。
2
我们小学自然课上,有一节是种蒜苗。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每个人回家种,两周之后带到学校。
我放学后立马钻进厨房,找到一包蒜。这时候,我只要挑出几只饱满结实的蒜瓣,栽进花盆里就可以了。
可偏偏,我动起了歪脑筋。
因为我发现,在这一包蒜瓣里,有几只已经发芽,露出尖尖的芽头。
“如果我用已经发芽的蒜瓣来种,不就能省出好多等待的时间吗?”
于是我专门挑了发芽的蒜瓣。
当别的同学都在眼巴巴等着蒜瓣发芽时,我的已经开始抽苗长叶。
“啊,我真是太聪明啦!”
一转眼,两周的时间过去。我和同学按照约定,把种的蒜苗带进教室。
令人脸红的一幕发生了:
别人种的蒜苗,都齐刷刷指向蓝天,像穿着军装的小战士,只有我种的蒜苗东倒西歪,像一把乱蓬蓬的头发。
连见多识广的老师都看懵了,试图解释为什么我的蒜苗不一样:“可能蒜瓣生了病吧。”
只有我知道,蒜瓣并没有生病,而是因为我贪图走“捷径”,用了在袋子里躺着发芽的蒜瓣。
蒜瓣躺着发芽不是病,相信“伪捷径”,才是一种病。
3
毁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教他贪图伪捷径,享受最容易到手的成功。
曾经有人找我抱怨:“我真想不通,我为什么要这么拼?”
“我们办公室有个小姑娘,比我还小一岁。她很会撒娇,跟我们经理关系很不错,经常旷班,什么都不会做,经理睁只眼闭只眼,从不跟她计较。”
“我有时候真想不明白,明明撒娇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为什么要那么拼?”
但又过了两年,她再也不抱怨了。
因为那个稀里糊涂的经理,因为工作疏忽,被公司开除。
爱撒娇的小姑娘,失去了依靠,又缺乏工作的基本能力,很快陷入了处处碰壁的状态,在公司遭受各种白眼。
可是她不敢辞职,因为她知道,什么都不会做,换个地方也是一样。
她只能趁着还没被开除,像个新人一样四处请教,恶补工作中的各种常识,把别人走过的泥泞小路,又走了一遍。
俗话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其实,人生也没有少走的路,你偷懒少走的每一步,都需要从别处补回来。
贪图捷径的人,往往以为成功真的那么简单,不需要任何汗水,就能浇灌出成功的花。
却不知,有一种花,叫做“昙花一现”。
4
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经常被各种泛滥的“伪捷径”,冲昏了头脑。
喜欢写作的年轻人,看到胡编乱造就可以获取流量,再也不想着磨练基本功。
喜欢绘画的年轻人,看到模仿搬运就可以艳惊四座,再也不在乎自己的创作能力。
喜欢表演的年轻人,只要整容成锥子脸,就能轻轻松松当网红,再也不用心打磨演技。
成功的“捷径”太多,他们不愿意下笨功夫,更不会在意,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能够产生价值,是不是能够长久。
一个人一旦选择捷径,就会活在短暂而虚无的收获里,渐渐忘记了奋斗应有的样子。最终,他们成了一批粗制滥造的赝品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曾国潘给儿子的家书中曾写道: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意思是说:“做事情要下慢功夫,不要想着一下子成功,遇到困难的时候,慢慢熬,总会熬出来,这样的成功才是牢靠的。”
人只要活着,面对的就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真本事。
而所有“伪捷径”的路标,是引诱你放弃奔跑的陷阱。
一
最近,在微博上看了鲁豫在福师大的一场演讲直播。
在演讲一开始,鲁豫提到去年采访黄晓明时,和他一起参加了清华大学的《无问西东》电影首映礼,电影中的一句话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在鲁豫看来,电影中的几个年轻人虽时代背景不同,但经历大同小异,他们都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
二十多岁,既风华正茂,又尴尬迷茫。
柚子今年大四,这半年来她经历了很多未曾有过的感受:
毕业论文终于很艰难地通过了,她像被折腾掉了一层皮;找工作面试时,因没工作经验屡屡被拒,且工资都开得很低;看室友准备出国手续时非常羡慕,但她知道家里没条件支持;想读研逃避进入残酷的社会,但她大四才开始准备早已来不及;男朋友准备回家接受家人安排的工作,两人以后要异地恋了……
在晚上失眠时,柚子总是忍不住怀疑:
是不是这个年纪的年轻人,都过得这么尴尬?
二
二十多岁,能有多尴尬?
网上有句话形容得非常贴切: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
时间骤然变得飞速,还没做好准备,就要被推搡进陌生的社会;偶尔意气风发,畅想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但又时常感慨自己平庸无奇,想继续被当做小孩对待;各种选择和难题纷至沓来,梦想和现实交织,爱情和工作迷茫……
面对未知的未来,心里隐约升起期待,却又夹杂重重恐惧。
鲁豫在26岁时,也有过这样的尴尬和迷茫。
那时她正在香港主持《音乐无极限》,有天老板突然问她愿不愿意做一档清晨的新闻节目。鲁豫本能地想拒绝,但又犹豫了。那段时间她一直在考虑转型,觉得新闻更吸引她,这或许对她来说是个机会。
纠结了几天后,她决定接下这档节目。
在1998年3月31日晚上,老板带同事们聚餐,大家忙着烤肉、倒酒,但鲁豫一点胃口都没有,因为第二天早上7:30,她的新节目《凤凰早班车》就要和观众见面了。
尽管有着丰富的主持经验,她仍紧张得浑身发抖,反复揣测着最好和最差的结果:节目做得好,是事业的重大突破;做不好,她的主持生涯可能就此终结了!
犹豫、忐忑、恐惧,让餐桌上的她每一秒都如坐针毡,终于忍不住站起来:“各位,我先走一步了,明天早晨4点就得起床!”
在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时,鲁豫在恐惧中毅然选择做好准备、行动起来,一鼓作气往前冲。结果,她开创了“说新闻”的先河,成了凤凰卫视最具特点的主持人之一。
人们常说“条条大路是罗马”,但二十多岁时才真正体会到“条条通罗马的路上都是分叉口,都是坎”。每个抉择时刻,都像是站在风口浪尖,随时有可能被一个浪打翻。
但好在无数人的经历证明,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和同样的感受。
在二十多岁的尴尬和迷茫面前,人人平等。
三
二十多岁时尴尬迷茫怎么办?
未来远比想象险恶,我们必须做好准备,用行动来选择为自己书写结局:被浪头打翻,还是劈浪前行。
1
学会告别:告别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是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每一场告别。
每个人选择告别的方式不同,福师大有位叫朱贤的同学,是骑行去学校报到的。他从云南到贵州,再到广西、广东、福建,一共花了23天跨跃五省,全程2712公里。用这样的方式跟家乡和少年时代告别,很酷。
二十多岁,会迎来一系列人生的告别:
告别安逸的校园生活,步入更严肃的职场;
告别宽敞热闹的学生宿舍,搬进大城市里租来的10平米房间;
告别通宵唱K、招朋唤友聚会的社交,习惯工作日精疲力尽后只想在家里躺尸的渴望……
青春生活是一场冒险,尽管每个人经历的过程不尽相同,但本质还是相似的:
我们都要用一次刻骨铭心的告别完成一次成长。告别过去的你,拥抱未来的你。
2
抓住你的渴望,坚持你的选择。
做好坚持的准备,即便这种坚持在别人眼里“有些傻”,或“很另类”。
去年IG战队在刚刚拿下LPL总冠军时,鲁豫采访了他们。如今很多人提起电竞时带着骄傲和荣誉感,但在过去,电竞是众人口中“玩物丧志”的东西,而电竞少年曾被称为“不务正业”的“网瘾少年”。
尽管面临外界怪异的眼光、家人阻拦和成绩压力等重重困难,他们坚持每天辛苦训练,要忍耐常年玩同一款游戏的枯燥,要比别人成长更快,要一直不停往前走,否则就会被替换掉。
这样乏味又充满压力的日子,他们坚持下来了。
很多人能坚持下来,不仅要找到内心的渴望,更要脚踏实地,做事认真负责,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
很有可能,这种渴望和坚持并没有很快让我们成为理想的自己。
但至少,它不会让我们变成自己都不喜欢、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3
做好吃苦的准备,没有人会一夜成名
吃苦可能没有收获,但不吃苦一定一无所获。
去年,鲁豫在香港采访周润发时,聊到他当年拍的一部电影《老虎出更》。电影中有个镜头:周润发去早餐店拿起一个杯子,把生鸡蛋打在里面,然后一口喝下去。
就为了这一个镜头,他一口气喝了12枚生鸡蛋。没有剪辑,没有后期,实打实地一次次喝光。在别人看来他拼命到令人敬佩,但对周润发来说只是演员的职业素养。
与此相似的,还有王宝强喝小半桶牛奶,王传君吃44个包子……
社交网络时代,常常听到有人爆红,好像每个人都有机会迅速成名。但说实话,不要太迷信所谓的“一夜成名”。如果有,这一夜也是漫长的一夜。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在成名前做过哪些努力,经过过什么样的事情。
但我们所说的吃苦,不是自我感动,不是自虐,不是炫耀,它是为我们渴望的东西,用尽全力拼一把。
4
与不自信抗争,跟自己和解。
二十多岁的同龄人中,有人把offer拿到手软,有人还没毕业就月入2万,有人靠着公众号创立公司……而自己好像被同龄人抛弃了,难免备受打击。
朴树中学时曾以努力为耻,从初中玩到高中。高考怕折了父母北大教授的面子,瞎考一通,竟考了个大学。他一直以为不用尽全力,就能有自己的位置。
直到他签约太合麦田,第一次见到高晓松。
高晓松一说话就把他喷晕了,他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多有才华的人,读过这么多书的人,很多很厉害的人,他一下就觉得慌了,感觉被狠狠打击了。
这种不自信陪伴朴树很多年,在音乐里他总是把自己逼到极限,担心“自嗨”,害怕“江郎才尽”。直到后来他终于认清自己,承认自己的才华,也接受创作的一切作品,才和自己和解。
像朴树曾经历过的这种担心、焦虑、不自信、对自我的否定,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在欣喜和失望的两极来来回回,最终解救我们的方法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尽早完成崩溃,与自己和解。
但和解并不意味着妥协,而是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继续朝前跑。
可能我们会暂时落后于同龄人,但人生是一场长跑,只要跑下去,就有希望。
四
无论你是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我们每代人都会承受时代赋予我们的压力和挑战,这或许是大家共同的宿命。
经历高考、进入大学、熬过毕业、走入社会……我们就这样跨过二十多岁的坎坷和挑战,走出未知的恐惧和迷茫。然后,回头看着一代代人和我们一样走入又走出同样的困境。
我们用同样的姿势孤身一人飞向陌生的命运,与一切未知抗争,在暴风雨中匍匐前行。
但人生是能量守恒的,我们在付出相应的代价时,也会接受生活的馈赠。没有什么怀才不遇,只要你真的有才华,又够努力,够吃苦,够坚持,够勇敢。
二十多岁的年纪,就算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也一定不会太糟糕。
最后,送给你鲁豫曾说过的一段很励志的话,希望能给你一些前进的勇气:
“每一代人都会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每一代人都会被说成是垮掉的一代,但事实上每一代人都创造了属于他们波澜壮阔的时刻。”
我去采访这个人的时候,是个雨天。从这个西部小城到隶属它下边的一个偏远山区,一路上均是抬眼可见的绿,万物又重新活过来一般,雨也是一段一段的,有一段路敲得车窗玻璃噼噼啪啪,过一段又淅淅沥沥,小的听不见声音。
我坐在车里,想象着这个人,期待又害怕听到她的故事。有时候,坚强不是个好词,它意味着太多苦难必须硬撑。生活这个装满五彩缤纷巧克力的盒子,怎么有人打开拿到的总是那个苦涩的纯黑巧克力,虽说它有助于清醒,但不能回味,除了苦还是苦。
两个小时翻沟绕道,我们终于见到她。站在我面前的这个老师,穿着紫色金丝绒的运动外套,黑色料子裤,黑色的凉鞋里套着天蓝色的袜子。短发,一双大眼睛浑浊暗淡,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朝人打招呼的时候声音很轻,只有介绍她丈夫的时候,声音稍大一些。
那个男人,瘦长的脸上眼角微微下垂,鼻翼两端两道法令纹尤为清晰深刻,看起来比她年长不少,至少这样比较起来,她的脸上几乎看不见什么皱纹。
他们并排坐在校长室的沙发上,她讲起自己的故事。
“我们是重组家庭,我丈夫比我大十三岁,我们共同养育了五个孩子。去年最小的儿子也结婚了。虽然物质上并不富裕,但是我心里觉得很幸福。”她说话的时候,不时转头看身边的丈夫。
不得不深究在重组之前,他们都经历了什么?重组家庭真的会幸福吗?看多了平常的重组,大部分时候都是平时互相做伴,有事的时候却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揍各娃。
忆起过往,那位女教师便落泪了,她断断续续地说着,把自己囫囵吞下的往事一点点倒出来。2001年之前,她的生活都算得上平顺,倒不是说有多富足,但一家人平安健康,自己教书,丈夫种着几亩果园,日子还算过得去。然而一场意外就把平静的生活一下搅坏了。
那年,她丈夫拉着一货车苹果去广州贩卖,因为那里能卖上好价钱,可是去了之后却发生意外,再也没有回来。那个时候,她大女儿正读高一,二女儿刚上初中,小儿子还在念小学,本就患病的婆婆得知噩耗,又犯了脑梗。
命运同她开的这个玩笑,差点击垮这个女人。那时候的她整夜整夜以泪洗面,但平日里还要假装没事人,安慰孩子,照顾老人,教书种地,以一己之力担起生活重担。
她也不晓得那些年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也许就是一天一天麻木地过吧。这期间总有人劝她,找一个人一起生活,凭她自己的那点工资和果园里的微薄收入(她上课太忙,几乎没有时间照看果园),怎么能养活那么一大家子人?她怕,怕重新找的那个男人对她的孩子们不好,也怕,怕误了孩子们的学习。于许许多多普通的人来说,上学还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若抓住了至少不用继续在土地里刨食了。
就这样过了三年,硬撑到大女儿上了大学,小女儿读了高中,儿子念了初中。她经人介绍认识了他。
起初她是不愿见的,但听说他同自己情况一样,爱人生病去世,孩子又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只有他和80多岁的老母亲,便动了心。加之,这人也是一位老师,她猜想,老师该不会有多么坏吧。虽然凭职业推测人品显得过分荒谬,但彼时的她,还能找到什么更好的理由吗?
“实在是太苦了,我觉得自己一个人实在撑不下去了。”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扑簌落下来。
就这样,在亲戚朋友的极力撮合下,同病相怜的两人于2005年9月18日走到了一起。她担心孩子一时接受不了这个陌生男人做爸爸,便在前一天晚上,同小儿子谈心,又解释了一遍这个事情。
而令这个丈夫感动的是,那天下午他第一次去她宿舍,小儿子推门进来看到他时就喊他“爸”,声音洪亮,笑容灿烂。
“孩子叫了一声爸,我一下子就眼泪出来了,真想上去抱抱他。”他丈夫的眼眶也红了。坐在他对面的我,差点落泪,为这个小小年纪便知道母亲艰辛不易的男孩子。
他们看望了各自的父母,又相约着去西安见了双方的儿女,简单一桌餐,两个家并成了一个家。
一曲壁钟响起的柔声,滴滴答答地在寂寥的空间里回响。十四年甘苦与共的日子,在两人细细碎碎的诉说着,温情延展。
她的婆婆脑梗后期已经不能行走,他便到处请医求诊,奔波买药,带着老人去镇上、县上做理疗。
这边,他87岁母亲病危,她每天下了课便匆匆赶回家,变着法的给老人做饭。老人念叨着想吃黄杏,她便匆匆出去,10块钱买了两个杏。这对她来说,是极奢侈的事儿。
他的大儿子有了孩子,她提前一个月就做好了尿布、褥子、小衣服,包了整整一大塑料袋送去西安,为了伺候儿媳妇坐月子,她还专门请了一个月假去照顾,不爱上网的她,天天上网查新菜式,单害怕儿媳妇营养跟不上,从早到晚洗洗涮涮毫无怨言。那一个月,不是亲生的他们,却比亲生的母子都相处的融洽、和谐。
而她的二女儿读高中的时候出了湿疹,皮肤溃烂,他看得心疼,听说交大附院皮肤科治疗得好,他便带着孩子前前后后去了十几次,从刚过年看到收麦的时候,才治疗好。
尽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儿,把两个人,两家人凝聚在一起。
去年,她的小儿子在婚礼上几度哽咽:“感谢爸爸,在我们母子四人最困难的时候,走进了我们的家,给了我们很多爱。爸爸妈妈,放心吧,儿子长大了,一定会孝敬你们的。”
说这些的时候,他们泪流满面。
我们听得无限唏嘘。该说些什么?爱情吗?还是亲情?莫不如说是真心。以前总觉得这个东西过分虚无,但若没有真心,什么都不会如此美好的发生。她说,重组家庭的不幸福多半是因为算计的过分清楚,但他们没有,我的和你的都是我们的。
后来,她悄悄告诉我,2013年他又生病了,体检的时候检查出的,幸亏发现的早,做了手术,现在已经恢复了。她说,那段日子觉得自己陷进冰窟窿,好在儿女们那么多双手齐心协力拉住她,又为他联系医生看病,这才躲过了一劫。好险啊,她长出一口气,生活里的考验真是无处不在,但还是不能灰心啊。
初夏的雨,下一阵子就晴了,天空像染了色的蓝色画布。他们相跟着走出校长室,她又抬头笑:“人生可不就是风雨之后有彩虹嘛,重组家庭同样幸福。”
jinshengya0757
任性与理性“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人们只受无意识情感的影响。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古斯塔夫·勒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郑州一个中学女教师的辞职信,曾经被转疯。然而,一个月多后,当记者找到这位任性的女教师时,发现她到今天,居然还没有走出大郑州。这大概就是任性与理性的一次微妙冲突,在一般环境下,心理的冲动与行为的执行有一定的博弈性,这构成为心理成熟的某种标志。“股市那么疯,我要去炒炒。”在当今的中国,我不知道每天有多少粉嫩的菜鸟股民呐喊着这一句话,冲进了伟大的股市,他们其实比那位郑州女教师还要任性,不明就里地把一些莫名其妙的股票炒到了天上。在一百多年前,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曾经饶有兴致地研究过群体心理学,在他看来,“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人们只受无意识情感的影响。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他们易受奇迹打动,影响想象力的,绝对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引起人们注意的方式。”具有此种群体心理的人群,古斯塔夫·勒庞称之为“乌合之众”,“知道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同时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方式。”郑州女教师与亿万股民的区别正在于,前者的任性表现为一时的冲动,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则受到了个体理性的制约,而后者则在某种事实和论理的驱使下,陷入了完全超越理性判断的群盲式运动,因受环境和周遭人群的鼓励,每个人都无意或刻意地漠视风险。
老师对你特别好,你可以在毕业以后再去看一看老师。多看两回,这个情义就维持住了。
我的毕设就是 ASP +ACCESS设计的动态网页问题 : 你用什么实现的? 你做的东西有什么用? 你演示给我们看看吧。。。(最麻烦
不可以一直催,这样会很烦的,一般你交给他后,他会注意看的,你可以适当提醒一下,例如隔几天后,你问下老师,你做的怎么样。
绝大多数导师都是为自己的学生着想,是为你好。应从自己这方面找原因解决,而不是老师那里
目前在多数大学己实现研究生与导师相互双相选择。学生在选择导师时已先对导师的成果水平指导学生的人数经费方式有所了解。如果研究生选定导师后合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导师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