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小桃子
瑞典的大学是北欧人性化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博士的培养上与欧美其他国家有一些重要的差别。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博士教育已经市场化,相比之下,瑞典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片学术净土,几乎完全没有市场化。 拿经济管理领域的博士为例,在美国和欧陆读大都要交学费,学费甚至相当昂贵。由于受市场驱动,因为学校行政扩招了,导致一个教授经常不得不带一大群博士生娃娃,你想说不也不行。而在瑞典,教授带的博士生很少,你就是想自己出钱来瑞典读博士也很难进来。 以英国剑桥大学为参照,读四年的博士你怎么样也得交差不多100万人民币的学费。而在瑞典,读博士不光不需要交一分钱学费,相反会获得一份教员的起步工资——数额各专业不等,第一年的月薪在人民币20000-22000元。学校在每个博士生身上的总投资平均每年500000元。 在其他欧美国家,博士生是学生。你或许能拿到博士生奖学金或津贴,但你仍然是学生。但在瑞典,博士生是老师,是教员的一部分,需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享受教员的一切基本权利。比如女博士生如果生孩子了,可以拿着工资的80%在家休产假一年。如果你愿意多生几个孩子,那带薪产假可以一年一年地休下去。在瑞典,给国外来的博士生的签证一般都是工作许可。你只要拿雇主证明(ARBETSGIVARINTY)或雇用证明(ANSTÄLLNINGSBEVIS)就可以到银行贷款买房。 在其他欧美国家,只要你交学费,导师看得上,你就能成为一名博士生,可以说博士生的位子相对好拿。想当年,乒乓名将邓亚萍在剑桥大学攻读并获得了管理方面的博士。而在瑞典,非专业背景人士获得管理方面博士生位子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小的。因为每年瑞典国家工会认可的博士生位子(Doktorandtjänst)招得极少,同时,每年仅有近900名博士毕业于瑞典全国十多所大学,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对报名者学术上的基本训练要求更高。究其根本,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瑞典招一个博士是一件大事,投资太大,投在谁身上,不投在谁身上,对大学来讲,对教授来讲都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决定。 总体上看,英国的硕士和博士教育压在写一篇好论文上,对基础课程的要求参差不齐。原因是它假设你的基础像在剑桥大学那样已在你的本科打好了,而这完全看你与指导教授是怎么谈的。与其他英美教授聊天,发现在他们那里可以有硕士生和博士生不读基础课而只靠写论文就能毕业的事情发生!但在瑞典,硕士和博士培养中基础课和论文的工作量是50/50对开的。 在经济管理领域,许多欧美国家的博士论文的质量在下降,这与超出教授承受能力的招生、快速出博不无关系。许多博士论文是不是枪手代写的,采访是不是枪手代做的,实证资料是不是那些多如牛毛的市场调查公司帮忙凑的,这些都是绝大多数西方教授无法掌控的,因而经常被忽悠。 大多数欧美大学重视排名,每年各领域五花八门的排名犹如钱塘江的潮水汹涌而来,与国际教育市场化前呼后应,好不热闹,中国学生更是趋之若鹜。相比而言,瑞典的大学则毫不重视排名。学工商管理的都知道,乌普萨拉大学的管理系是全世界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一个响亮品牌,可是该系长期以来拒绝参加各种认证和排名。 在其他欧美国家(澳洲也一样),博士读到最后一年,在答辩或将论文寄出去评审时真会有点紧张,因为在最后一刻拿不到博士学位的比例也是挺大的。在瑞典,如果你能读到最后一年(大多是第四年的最后阶段),你答辩一点也不会紧张,因为一步一步学到了这个时间点,你的博士学位是一定拿得到的。这么说吧,在瑞典,功夫在平常,答辩是过场:) 在瑞典,博士生的公开答辩会(PUBLIC DEFENSE)与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不同的一点是:在进入回答问题阶段之前,博士生可以逍遥自在地跷着二郎腿坐在讲台上,对自己的博士论文不屑说一句话。瑞典博士答辩的规矩是:对博士论文详尽描述的任务是考官(OPPONENT)的事。记得我当年博士答辩的考官是来自丹麦的哥本哈根商学院。答辩头一天晚上,考官到达林雪平,与我的导师吃饭时得知瑞典是这么个做法,大吃一惊。原来他没有准备描述我论文的PPT,以为这些工作是我做的,而他只需问问题。还好,那天晚上8点我还在办公室,导师打电话来让我帮考官准备PPT,我只花了两个小时就做好了。第二天在答辩会现场,我坐在那里,听着对面的考官在滔滔不绝地向大家一章一章介绍我的论文,然后不时问我:“我这样描述得还准确吗?”我频频点头:“准确,谢谢!” 在瑞典,读博移民是一条康庄大道。读博士读到第四年年底,你的绿卡也读下来了。我曾写过,瑞典移民政策规定外籍博士生学满四年即可获永居(瑞典绿卡) 。有人来信问我:“如果学满四年仍拿不到博士学位那还能拿到瑞典绿卡吗?”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瑞典还不够了解。如果你的导师在第四年开春的时候,愿意写信给瑞典移民局为你第四年的工作许可续签背书,即使你的博士是第五年或第六年才拿到,你的瑞典绿卡也毫无问题。 全球化和信息同步化让学生们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规划和细分自己的学校选择。目前的中国非常看重美国名牌大学的学位,这与中美经济社会追求“多拉快跑”,不重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特征有关。未来的趋势将会是越来越多地重视排名之外和学位之外的真东西,比如知识和技能本身,比如所报大学是不是有货真价实的教授和有趣的研究方向,这些将会影响今后博士生世界大漫游的选择。 我每年都收到来自中国的询问读博的邮件。老实说,如果你从来没有在瑞典留过学而且没有独立地用英文出过任何学术论文,你的一片诚意可以理解,但你被考虑的机会是零。为什么这样讲?还是因为每年瑞典经济管理类招收的博士生非常少,导师肯定是首先希望从有瑞典教育背景(如瑞典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的报名者中挑选。如果你能讲瑞典语,你的竞争力一下子就能增强百分之二十。如果你有瑞典公司的工作经验,那你的竞争力会再增强百分之二十。 如今,全球化、信息化和微信化使得瑞典博士生的位子越来越难申请,一个位子甚至会吸引上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人。除了你的大学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外,一般还看你的本科和硕士论文是怎么做的,方法论上是如何考虑的,做博士研究的决心和韧性如何,讲几门外语,有无企业工作经验,有无论文已在国际会议或国际期刊上发表。 还有一种读博的办法,即曲线读博。先来瑞典读个硕士,甚至读两个硕士以拓宽你的学术背景,主要为了让教授发现你是个好苗子。同时积极参加教授的科研项目,哪怕是做最基本的行政助理也行,这样你的简历将有竞争力。我的一个M姓助理就是这样在2012年秋天被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录取的。她先是在乌普萨拉大学读了一个与管理不搭界的专业的硕士,然后来斯德哥尔摩大学读了一个管理硕士,接着做助理,再申请读博士,我校居然没有给面试的机会,但却被SSE录取,祝贺! 瑞典的博士培养模式可能是全世界最人性化的模式。但瑞典模式有没有缺点?有。首先,由于是国家买单,国家期待着这么多钱投下去,博士一定要给读出来。这造成博士生的谈判权过大,导师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导师为博士生四处奔波,申请各种经费,而博士生则休假度假,左理由右理由、不求进取、研究文章出不来的情况是有的。也有博士生本来水平不够,但钻瑞典模式的空子,“绑架”导师,巧取豪夺,最终获博的情况发生。这样做的博士生,虽然得到了博士学位,但其为人和学术诚信被永远地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以后很难在学术圈里发展了。其次,由于博士生招得少,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瑞典大学论文发表的数量。在其他欧美国家,由于学生招得多,导师挂名的学术文章也出得多。在瑞典,文章是要出的,但没有像在欧美那样疯狂地出。你会经常看到资深教授还在一个人埋头研究,一个人独立发表文章。最后,瑞典模式给博士生极大的人性自由、学术自由和发展自由,但如果博士生不懂得把这种无比的信任和自由变成学习动力和学术成就,那今后不光在瑞典大学而且在其他欧美大学申请助理教授的位子也都毫无希望。
小乖candy
相对较难。瑞典的博士相对比较难申请,因为在瑞典的教育体系里面,博士算是工人,有工资,签合同,而且四年后给永居。通常情况下一个老师要想招一个博士需要准备大约100至200万克朗的经费。没有极特殊的情况,导师不能辞退学生,但是学生有可能会离开。另外,国家会在博士毕业后发给导师大约80-100万克朗的奖励经费,供导师继续招生和科研。因此,多数情况博士都是被导师供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选人的时候会特别的慎重。瑞典的博士是随时入学,也是随时毕业的,所以没用固定的时间。导师有经费就会发广告,然后就是收简历,面试。还有一种就是系里面的经费招生,这个一般是每年圣诞节之后发广告,暑假前完成招人。这类广告都会在学校的主页上面发布,还有就是各种订阅邮件。还有一种就是自带经费的,比如CSC的国家公派。这个可以随时找导师发邮件,这边的老师都比较喜欢这种,毕竟省钱啊。那就要自己找老师联系,然后大撒网了。总的来说就是待遇很好,但是申请也比较难。
硕士阶段的商务专业转学学计算机的比较困难,科班出身的也不容易,首先一个数学就是你不一定能跨越的高峰,副博士主要是论文难,虽说规定3年毕业,但是延迟毕业的不在少数
化学博士毕业论文要写多久?看个人的研究水平和资质,有的人很快就写完了,有的人需要好几年。
意思是一定要在左侧用订书机装订,不能在上侧或者右侧装订。 我们的论文写好后,通常都是需要进行装订,但是这里所说的装订不是指用订书机将我们的论文订起来,而是指把几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留学学制为三年,选择正规院校和课程的学生,可以在三年内拿到他们的认证博士文凭,而其他地方需要4至6年的时间。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
瑞典是诺贝尔的故乡,科学技术发达,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水平,并且有数所大学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前往瑞典留学的我国青年学子日益增多。 学分制与学位制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