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衣girl
文选中的精典之作大多是名著,像莎翁的《哈》,曹禺的《雷》和关汉卿的《窦》都算得上是古往今来的上乘之作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因之最能抓住读者,并在灵魂深处引起共鸣!就比如哈姆雷特,在赶回宫里得知父王被叔父所害之际,为了复仇,装疯,借此躲过叔父的迫害,最后得知真像并复仇成功……窦娥最初也是民间流传多年的故事,被斩前许下若冤枉致死我窦娥,六月将降下大雪!作者用悲剧造成冤案,致使观众在心灵深处悲切呼唤正义呼喊鸣冤召雪!
小苹果花苑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使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白朴的《梧桐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帝王与妃子的真挚情感;马致远的《汉宫秋》,写尽了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的兴盛痛失所爱的心酸;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走近他们,觉得这些人物仿佛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得我们不住的去探究、思索。
一、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前半生坎坷,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半生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带有喜剧色彩的《救风尘》和悲剧《窦娥冤》,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窦娥,以下是对她的形象研究分析。
简单地说,窦娥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幼年时父亲为了能有盘缠上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经历了丧父之痛,不过这一切对于从小在苦日子中“浸淫”过的窦娥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这时起,才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及生命的终结。在要不要改嫁的问题上,窦娥和蔡婆婆产生了意见分歧,蔡婆婆是年长寂寞,本无可厚非,但她最不该的是不顾窦娥的意愿逼她改嫁,这倒也就罢了,蔡婆婆毕竟是她的长辈,“尊老爱幼”的孝道不允许她忤逆婆婆。当然,如果放在现代,我绝对支持窦娥的做法——拒婚不从,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她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尊重蔡婆婆,至少她的死因是帮蔡婆婆顶罪。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人称道,但她的死往往会让人产生“生不逢时”的惋惜。
在窦娥死前,她曾经发了三个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誓言,除了六月飞雪,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无巧不成书”,这样的际遇也恰恰证明了窦娥遭受的不平,所以可以说,她是一个骨子里倔强但却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的人。
二、秋雨梧桐夜落时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他自幼颠沛流离,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而他所传至今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却偏偏是爱情题材的戏剧,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及爱情、政治为一体的历史剧《梧桐雨》,题名来自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这一句给人一种暗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的意味,因而我很喜欢,这是一种凄楚之美。
李、杨的爱情故事,有点俗套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因为男女主角身份尊贵,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动荡,而使得这样的爱情有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自古帝王多薄情”,所以李对杨的情,成了杨“红颜祸水”的佐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帝王,“要江山更要美人”其实有时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实情况是“为江山弃美人”,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他本人也有“曲状元”的美誉。同时,马致远也写过一系列杂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围绕历史上出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非云,而我比较欣赏的“事实”是前几年拍的由李彩桦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毛延寿对昭君一见钟情,因而私藏昭君真实画像,昭君与呼韩邪在成婚前巧遇,两情相悦,而汉元帝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跑龙套”。这个版本降低了昭君在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将呼韩邪与昭君之间由美色产生的欲望上升到由情爱产生的欲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昭君由为国牺牲变成了为爱奉献,削弱了她的形象对后人的启发影响作用。不过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小女人罢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很佩服她的远嫁他乡的勇气。毕竟,就现代的观念来看,远距离恋爱都难保劳燕凤飞,何况是为了爱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也或许,你勇敢了一回,做了选择,但当激情退去,你还能用什么来支撑你的婚姻?因而我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难,难的是之后你该怎么做。
所以说,昭君是果决的,亦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四、天长地久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简言之,讲的是丞相之女崔莺莺与赴考考生张君瑞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它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崔莺莺的做法是赞同的。身为一名大家闺秀,私会男子并以身相许是绝对不明智的,不然现代也不会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事件的发生了,其实追溯起来,古来有之。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要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嫁给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贞”却成为了夺走你幸福的侩子手。
结论:
“情”之一字,其实是世上最难解的题,当友情、亲情、爱情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记得《昭君出塞》中昭君决定虽呼韩邪离开时,呼韩邪问过她选择的原因,昭君说“离开父母我会心痛,而离开你我会心碎,所以我情愿心痛也不愿日后心碎”。这句话曾一度感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誓言往往是美好的,可当它冲撞了现实,选择便成了最为艰难的事,有些事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不能带有偏见,综观现实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高进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邓光泉,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杜瑶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元曲四大家”之说探源——元人评元曲》,杜瑶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丁国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异曲同工 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刘爱琳,艺术百家,2007年03期
7、《论莺莺之美——<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岳上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张勇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元曲四大家中“郑”之归属研究综述》,吴庆晏,四川戏剧,2007年05期
10、《白仁甫杂剧人物形象塑造深探》,田景丽,芒种,2012年08期
创艺麦香包
窦娥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芦医被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金德易BOSS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岂料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冤。 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世事的荒谬乖错,可见一斑。在这里,《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借张老头暴死事件作为霸占窦娥的筹码时,她相信官府不会容许这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的胡作非为,所以,她要与张驴儿“官了”,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桃杌残民以逞,滥用酷刑,将无辜的窦娥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 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关汉卿写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很明显,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剧本的第四折写窦娥的三桩誓愿相断应验。耐人寻味的是,窦娥的冤案,最终却是由她的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出来平反。窦天章当然不属贪官墨吏,可是,窦娥的冤魂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书案前“弄灯”、“翻文卷”,好不容易才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一细节表明,即便是奉命“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窦天章,要不是窦娥鬼魂的再三警示,他也会糊里糊涂地将一份冤狱案卷,“压在底下”,不予追究。最后,冤狱总算平反了,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特殊关系。换言之,窦娥得还清白,靠的是父亲手中的权力。这样的处理,固然反映出关汉卿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但也体现出他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对元代吏治沉重的疑虑。因此,《窦娥冤》的结局,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窦娥冤》的故事框架,与汉代以来一直流传民间的“东海孝妇”故事颇为相似,但剧本反映的时代生活与人物遭遇,却以元代冤狱繁多的社会现实为依据。至于关汉卿的其他悲剧作品,也和《窦娥冤》一样,取材于前代的故事传说,而在飘荡着的历史烟尘中,融汇了剧作家对当代现实与人生的痛切感受,均具批判社会的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度。 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哭存孝》,写的是阴险小人轻而易举地害死一位盖世英雄的悲剧。五代的李存孝品性纯良,战功显赫;而李存信与康君立却嫉贤妒能,恶意陷害,欲置李存孝于死地。主帅李克用偏信谗言,不辩好歹,助长了李存信等人的嚣张气焰。身经百战、磊落光明的李存孝,无法逃脱小人设下的重重圈套和陷阱,惨死于自己人的手下。在作品中,关汉卿入木三分地刻划了李存信等人阴狠毒辣的性格,说明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欺压良善、滥杀无辜的凶邪力量往往得逞。作者以此警醒世人,对小人的所作所为不可掉以轻心。此外,《蝴蝶梦》、《鲁斋郎》、《五侯宴》等剧,也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权豪势要与乡间劣绅有恃无恐、伤天害理的罪行,反映出普通民众性命难保的处境。 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汉卿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显而易见,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由于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悲剧作品的末尾,往往出现执法严明的“清官”。这固然是善恶各得其报观念的体现。但最令人难忘的,依然是他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是悲剧主人公敢于抗争的刚烈品性。可以说,关汉卿是元代最善于以抗争激情感染大众的戏剧家。
呵呵呵达
第17卷第3期2001年9月华北水利水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电学院学报(社科版)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Vol. 17 No. 3Sep. 2001艺术上的巨大成功谈《窦娥冤》的人物塑造戴红(河南省轻工业职工大学,河南郑州450002)摘要: 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抑的作品《窦峨冤》巧妙地运用在尖锐的矛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重视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并做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使作品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关键词: 《窦峨冤);人物塑造;艺术成就中图分类号: 1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1)03-0074-02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以诉讼勘狱为题材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剧史上影响深远,尤其是主人公窦娥悲剧形象的成功塑造,更使其历经七百余年,长盛不衰。本文试从写作上对其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作一探讨。一、成功地塑造了悲剧人物窦娥的形象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一个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受奴役、受压迫、受统治,命运悲惨的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善良,她孝顺。这个3岁丧母,7岁被卖,17岁成婚,20岁亡夫的良家妇女,对自己的不幸命运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她认为自己“八字该载着一世优”,“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她认命了,而且打算就这样安身立命,平平庸庸地过一辈子。她为自己立下了今生要“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妇孝守”的誓愿,她丝毫没有挣脱命运的愿望和打算。她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当婆婆索帐归来时,他连忙迎接“你回来了,你吃饭么?’’当她看到婆婆哭了时,便想到“为什么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从这里可以看出窦娥善良的性格,她确确实实是一个孝敬婆婆的好媳妇。当张驴儿闯人家门,欲要占她为妻时,受到欺辱的窦娥立即表现出倔强和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她反对婆婆软弱屈从,逆来顺受的态度,严厉斥责张驴儿泼皮无赖,厚颜无耻的流氓行径,她义正词严地揭露了张驴儿嫁祸于人,要挟威逼的阴谋,她态度明朗,要“官休”,而不要“私休”。身为良家妇女,窦娥认识不到统治者的丑恶本性,所以她到了公堂上还说着“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当她受到“涯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仗下,一道血,一层皮”,“肉都飞,血淋漓”的严刑拷打时,才发出了“天哪!怎么的复盆不照太阳晖”的感叹!虽然为了救婆婆免受酷刑而屈打成招,但窦娥并没有向恶势力屈服,她大呼“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当桃机太守宣布“到来日判个斩字,押赴市曹典刑”的判决像晴天霹雳似地落到头上的时候,窦娥终于醒悟了,她认识到什么“明镜高悬”、“王法光鉴”,通通是欺人之谈,她愤怒地呼喊“争到头竟到底”。“〔滚绣球〕有明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M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里,窦娥对天地(统治者)给予了无比愤怒的控诉,其怨愤之情达到极点。窦娥在生命的尽头表现出对正义的强烈追求。她的三桩誓愿进一步表现出她对悲惨命运的强烈抗争,她活着不能证实自己天大的冤枉,死了也要要求老天爷为她显灵,为她昭雪。果然,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地三年不雨。窦娥这种交织着血泪和怒火的控诉,以雷霆万钧之力,震撼着黑暗的苍弯。这种抗争在精神上对统治者取得了绝对压倒的优势,它向人们展示了正义终究占胜邪恶的规律。窦娥的死是悲壮的,令人扼腕,令人愤恨,实实在在达到了感天动地的效果。收稿日期: 2001-05-30作者简介: 戴红(1965-),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省轻工业职工大学讲师。第17卷第3期戴红: 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二、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作为戏剧创作,矛盾越尖锐,冲突越激烈,作品的情节就富于戏剧性,更吸引人,感动人。因为各种人物正是通过在重大的矛盾和冲突中的言行表现自己性格的。窦娥的悲惨遭遇令人无限同情,她默默地忍受着枯寂冷漠的岁月,她本来是“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妇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但当婆婆把张驴儿父子带进家门的时候,婆媳间立即产生了冲突。这一事件使她虽寂漠但还算平静的生活,引发了内心深处的不平。婆婆刚进门时,窦娥是“连忙迎接慌忙问候”,后来则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她挖苦婆婆“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当婆婆表示无可奈何,只好允婚时,窦娥大为不满,厉声斥责婆婆“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蚤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鳄寡孤独,无涯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当婆婆求她同意这桩婚事时,窦娥态度更为明确:“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当婆婆把张驴儿父子带进家门时,矛盾更趋尖锐,窦娥气得咬牙切齿,指斥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在窦娥看来,张驴儿父子逼婆婆允婚,就等于光天化日之下打家劫舍,要人家产,与强盗无异。面对流氓无赖,窦娥愤怒地训斥想靠近她、调戏她的张驴儿“兀那厮,靠后!”表现了她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性格。当张老头误服毒汤倒地身亡的时候,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蔡婆婆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张驴儿诬蔑说是窦娥药死了他爹,窦娥当即揭穿了他的阴谋:“这厮搬调咱老母收留你,自药死亲爷,待要唬吓谁?”当张驴儿厚颜无耻胁迫蔡婆婆劝窦娥顺从他,叫他“三声的的亲亲的丈夫”时,蔡婆婆真的劝窦娥“孩儿,你随顺了他吧!”窦娥坚决反对,“婆婆,你怎说这般言语?”“我一马难挂两鞍翰。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对张老头的死,窦娥和婆婆的态度截然不同,认为张驴儿父子都是无赖,死了话该,死有余辜。这些人死了,死了拉倒,不过是“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咱家门里,送人他家坟地。”她对张驴儿父子疾恶如仇的愤恨之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其反抗性格在与张驴儿父子的激烈冲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公堂上,这位善良的女子自认“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她天真地认为自己有理,当官的一定会给她主持公道,公正判决。所以她一上公堂,就口呼“[牧羊关]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即使受到严刑拷打,她对昏官的本质仍然认识不清,她还在讲事情的经过,揭露张驴儿的阴谋,“只望大人高抬明镜,替小妇人做主”。面对“肉都飞,血淋漓”的酷刑,她仍然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抗争态度。但当桃机要加刑于婆婆时,为了救婆婆免受酷刑,她违心招认了。当桃机宣判结果后,她顿然醒悟,她看清了贪官污吏吃人的本质。即使如此,她仍然高呼“争到头,竞到底”,她质问为什么“复盆不见太阳晖,’? 她发出了对生命的抗争,对统治者的抗议1作者通过窦娥在与桃机的激烈冲突中的言行,成功地塑造出无比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三、在创作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鲁迅先生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诚然,作为一个悲剧人物,窦娥的品质是高尚的,性格是刚强的,灵魂是美好的,她的反抗斗争是正义的,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她所面临的黑暗势力太强大了。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正义尚战胜不了邪恶,美好的东西却被毁灭。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结局是以善良、正义的窦娥被毁灭而告终。这种结局必然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慨。包括作者在内,人民的愿望是不甘于善良、美丽、正义的东西被毁灭,大家不希望像窦娥这样的好人惨遭屠戮,人民希望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以昭雪,贪官受到严惩,坏人遭到报应。为此,作者在充分吸收先前东海孝妇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雪这些民间故事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创造出一个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地三年亢早的浪漫主义的境界,使窦娥的命运充满了浓烈的悲剧气氛,从而收到了感天动地的巨大效果。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物变成事实,反映了作者及广大人民有冤必伸、正义必胜、邪不压正的理想,做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四、重视细节的描写剧本对窦娥的身世交代明确,脉络清晰。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17岁成婚,匹配2年,丈夫亡化,婆媳二人守寡度日,20岁含冤而死,23岁冤屈得以昭雪。时间、线索、故事发展,一脉下来,异常清晰。此外,在其他事件中,作者也注意了细节描写,做到了严丝合缝,不留破绽。如把赛卢医的药铺放在偏僻的南门外,这就使以后赛卢医白日杀人,张驴儿购买毒药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再如对窦娥的改名,蔡婆婆的搬迁,致使窦天章父女离散,无法找到女儿变得合情合理。这些细节描写使故事线索非常清晰,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资任编校:张丽英)Great Artistic Success on the Character Creation of Dou E YuanDAI Hong(Henan Light Industry Staff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Abstract: Dou E Yuan, the masterpiece of Guan Hanqing, famous playwright of Yuan Dynasty, cleverly expresses the personalities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harp conflict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The realism and the romanticshave been combined successfully. The work is a great success words: Dou E Yuan;creation of the characters;artistic achievement
guaziqiaqia
杂剧在元代仅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就有200余人,见于文献记载的剧目有七百多种,现存的约三百五十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有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剧作家,也是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数百年来,《窦娥冤》不断的被加工改造,至今仍活跃于舞台上。
花栗鼠花栗鼠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论文可以从下面网址直接抄.也可以稍做改动.http://
硕士生在毕业阶段最头疼的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少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研究性学习不足;二是基本功较差,没有毕业论文的写作经验
文选中的精典之作大多是名著,像莎翁的《哈》,曹禺的《雷》和关汉卿的《窦》都算得上是古往今来的上乘之作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因之最能抓住读者,并在灵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
论文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