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9

晓柚崽崽!
首页 > 毕业论文 > 隧道病害整治探讨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柠檬朱古力

已采纳

山体病害比如滑坡、错落等现象是山区隧道建设中最常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发生于洞口浅埋、偏压地段,同时, 隧道施工过程中或隧道口路堑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过大,支护措施不力,造成对山体及围岩的扰动过大或(临空面)过大,暴露时间长,都会引起隧道坍塌变形与山体病害的发展。[现阶段主要有以下解决方案:在处理隧道坍塌与变形同山体病害时,考虑到山体病害是隧道变形、坍塌的主要原因,所以针对此类隧道,原则应该是“先治山、后治隧”,首先解决山体病害这一主要矛盾。采用上半断面开挖、衬砌先行贯通,然后施工下半断面的施工方法。进出口山体仰、边坡减载,以放缓边坡坡率在洞口开挖影响范围内进行地表注浆并加设锚杆以加固该范围的围岩,以避免开挖造成山坡或山体的扰动。对隧道坍塌和变形控制的主要措施初期支护用柔性拱架,允许有一定量变形,再用长锚杆8~13m锁住松动圈以下围岩,限制其无限度变形及应力无修止的释放,同时加强永久衬砌结构,采用一次模注混凝土改为钢丝维钢筋混凝土55cm厚,二次模注钢丝维混凝土衬砌为25cm厚。采用上述方法,有效地治理了高地应力,防止了隧道坍塌。

123 评论

若伦丫头

【摘 要】随着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黄土隧道也越来越多,通过对甘肃地区陇西黄土的特性分析,结合黄土隧道地表水入渗引起的地质病害调查分析,探讨地质病害形成机理,分析其工程影响,提出综合处理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隧道;地下水入渗;工程影响;工程措施 1、概述 黄土是一种多孔隙、弱胶结的特殊沉积物。陇西黄土是指东至陇山、六盘山、南华山和黄家凹山构成的分水岭为界,北至大峁槐山黑山峡及腾格里沙漠的南缘,亦即黄土高原的北界,西至青海西宁,西南以洮河为界,南部则以渭河为界范围内根据区域性特征划分的黄土岩石地层。 随着公路建设,黄土隧道越来越多,黄土隧道的地质病害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如地表变形、渗漏水等,给公路正常运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 2、湿陷性黄土隧道的地质特征 黄土隧道根据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 结合陇西黄土的特点及研究内容,现根据隧道围岩情况按全部为黄土、同时通过黄土与基岩两种情况分析其特征。 隧道围岩全部为黄土 根据巉柳路白虎山隧道、赵家楞杆隧道及新庄岭隧道等的调查,该段隧道地质结构接近,进出口段地层岩性以第四系上更新统新黄土(Q3eol)为主,其特点为结构疏松、大孔隙发育、具高压缩性和强湿陷性,垂直节理、裂隙发育。隧道洞身段以老黄土(Q2)为主,该层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相对较密实,具水平层理和柱状节理,具中等压缩性。该类地下水下渗后土体软化,强度降低,引起裂缝贯通至地表,发生地表塌陷。在隧道衬砌和黄土之间易形成饱和土层,影响隧道安全运营。 隧道通过黄土与基岩界面 G312线祁家大山隧道、土家湾隧道、老君隧道、卧龙隧道、静宁隧道和太平隧道等隧道的地层岩性上部覆盖厚层黄土,下伏基岩多以第三系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在该地质结构中,黄土的特殊结构和构造特征,即多孔和大孔的骨架式架空结构和垂直节理,是较好的含水层,而且垂直渗透性很强;而第三纪泥岩基本上不透水。当水渗至基岩顶板时,渗流受阻后富集于岩土界面附近,形成了一定厚度的饱和黄土层,其自稳能力降低,易在饱水位(岩土界面)发生渗漏、围岩变形、蠕滑及滑塌。 3、地下水下渗对湿陷性黄土隧道造成的病害探析 地下水下渗引起的湿陷性黄土隧道病害类型主要有:地表变形、渗水漏水、衬砌开裂及塌方等。 地下水下渗引起的湿陷性黄土隧道病害机理分析 黄土的组成、物理力学参数及特点。 陇西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约占碎屑矿物的80%强)、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及自生矿物。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等。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经测定一般为:含水量ω=3%~25%,天然密度ρ=~,孔隙比e=~,塑性指数Ip=4~12,压缩系数av=~,湿陷系数δs=~。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大孔隙、中高压缩性、强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可溶性物质多,易形成沟谷,易造成沉陷和崩塌。 湿陷性黄土隧道病害形成机理分析 黄土的湿陷机理主要为高可溶盐的溶解、高孔隙率的孔隙减小。黄土湿陷过程就是骨架颗粒结构、孔隙率变化及骨架颗粒胶结的变化、破坏、骨架颗粒重组过程。其诱发湿陷的条件是水(大气降水、农田灌溉及隧道顶部居民生活废水等均可成为水源而下渗形成地下水),外因是压力(土体自重及上部荷载),内因是大孔隙、可溶盐(如硫酸钠、碳酸钠、碳酸镁和氯化钠等)。黄土受水浸湿后可溶盐被溶化,土中胶结力减弱,导致土粒位移,因其欠固结,薄膜水在浸水后增厚,在压密过程中起润滑作用而产生湿陷变形。地下水持续下渗即可能形成隧道的地质病害。 地下水入渗引起黄土发生湿陷时,土体沿垂直节理发生相应的垂直运动,由地表向下,继而产生隧道洞顶的地表变形(地面下沉、裂缝、陷穴、溶洞)。在隧道开挖后,隧道围岩一定范围内很快发生松弛变形,随着变形的扩展,围岩整体强度降低,同时土压力增加,进而引发局部的塑性破坏,在围岩内部出现空洞导致局部发生坍塌,局部地表(浅埋时)出现下沉,塑性区进一步扩大,土压力剧增最终导致围岩失稳而塌方。当隧道开挖至此含水地层中时, 切穿黄土含水层,导致其原有渗流规律发生改变,包括渗流路径和渗流方向的改变,渗透水压力的改变,使之储存于黄土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沿着黄土节理、裂隙及岩土界面,向隧道集中渗入,导致隧道的渗漏水、涌水。浅埋隧道支护体上的围岩压力主要来自上覆黄土自重,当有地下水时,横向围压小,竖向摩擦力很小乃至呈负摩阻力,黄土将其全部自重作用于衬砌上。同时地下水对衬砌产生静水压力。在合力作用下,隧道的衬砌支护体易发生变形,当压力过大或支护体刚度和强度不够时,支护体衬砌发生变形破坏,支护体内产生裂缝,严重者导致支护完全破坏。 4、地下水入渗引起的湿陷性黄土隧道病害处理方法与工程措施 前期勘察设计阶段,要充分认识黄土特性,充分调查地表水入渗条件,做好隧道渗漏水和地表变形预测,做好相应的衬砌支护和合理的防排水措施。 根据湿陷性黄土隧道的调查(如新庄岭隧道),隧道上部建议限制农业灌溉,防止农灌水下渗而形成人为的地质病害。同时设置相应的截排水渠道,疏导集中降雨形成的洪水排泄。 施工中做好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及时防止隧道地质病害,对有可能影响隧道地表黄土陷穴、裂缝,进行夯填处理,防止其扩大、贯通,造成对隧道影响。 对隧道出现渗漏水、涌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防排水措施,如水较大时(如静宁隧道、太平隧道浅埋段)可帷幕灌浆、导水管与水流槽的结合运用等。 对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可用垫层、强夯、挤密、预侵水及其他方法。 对营运中湿陷性黄土隧道需进行定期检查隧道内部防排水设施及隧道顶地面防排水、渗漏情况及沉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结语 湿陷性黄土隧道地下水下渗引起的病害种类多,处理难度大,工程造价大,需以预防为主。其病害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但均需经过严密的科学试验与论证、严密的质量控制,才可能经济而有效地获得期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东升.黄土与环境,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2 年第04期 [2]杨惠林.祁家大山隧道病害原因分析及加固方案[J].公路,2004(8) [3]来弘鹏,杨晓华.黄土地区隧道病害类型与机理探讨[J].西安,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6年第03期 [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作者简介 梁烈,男,汉族,甘肃通渭人,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246 评论

马路口的miraale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公路建设给国家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前景。公路隧道是国家公路建设的重点施工项目,其隧道施工的质量控制更是重中之重。据对公路隧道的初步调查,占相当比例的隧道有裂缝和渗漏水现象产生。目前,高速公路隧道病害主要表现在:严重渗漏水、冻害、衬砌裂损和衬砌侵蚀、结构衬砌的腐蚀裂损、仰拱或铺底的变形损坏导致路面的破坏,而几乎所有的隧道病害都与渗漏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隧道结构的缺陷给隧道渗漏水提供了通道,隧道渗漏水的长期作用又会加剧隧道侵蚀破坏,特别是在围岩有地下水并具有侵蚀性的情况下,对衬砌和隧道设备的腐蚀更加严重。在运营期间,地下水常通过混凝土衬砌变形缝、施工缝、裂缝甚至混凝土孔隙等通道渗漏进隧道中,造成洞内通信、供电、照明等设各处于潮湿环境而发生锈蚀、霉烂、变质、失效,若使路面积水,就会改变路面反光条件,引起眩光,造成车辆打滑,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对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要特别重视,在处理时,要根据其病害成因、程度,采取科学、经济、安全的综合整治措施,以最快最优的方式整治病害,充分发挥公路隧道的交通运输能力,确保公路交通运输的畅通安全。1、公路隧道渗漏水的危害隧道渗漏水是隧道病害中最常见的病害形式,危害极大。比如,渗漏水的长期作用,特别是当水质具有侵蚀性,如含盐、含碱、含硫、含硫酸根等离子时,可能造成隧道侵蚀破坏,危害隧道结构的耐久性;寒冷地区,尤其是严寒地区,隧道衬砌渗水反复的冻融循环,在衬砌内部造成衬砌混凝土冻胀开裂破坏;隧道漏水还将使隧道拱部和侧墙产生冰凌侵入净空;隧道滴水将使路面结冰,降低轮胎与路面的附着力,恶化隧道的营运条件,危及行车安全;隧道内路面冒水、积水不仅影响行车,也会引起路面基层下翻浆冒泥和下沉,造成路面开裂下陷而引起水沟、路面变形等问题:渗漏水使隧道内表面浸迹斑斑,由于车辆尾气和行车产生的尘土附着于湿润的隧道表面而形成“花脸”隧道,影响隧道美观;隧道渗漏水还将极大地降低隧道内各种设施的使用功能和寿命。2、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成因公路隧道的水害原因是公路隧道在修建中破坏了原来地下水系统的平衡, 比如破坏地下水的储存点和转移通道,随着隧道开挖和临空面的形成地下水向隧道区域汇集、渗出,造成地下水的重新分配,从而形成新的含水层和地下水转移通道,在隧道修建完成后,积聚的地下水将需要新的通道,水从结构薄弱的地方比如施工缝、变形缝、衬砌裂缝等发生渗漏,形成隧道渗漏水。其主要原因是地质、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几个方面。比如地质方面,隧道修筑会改变地下水分布,造成地下水沿着隧道围岩中存在的裂隙、节理、断层破碎带流向隧道,使隧道成为地下水的汇集漏斗,发生隧道漏水;勘测设计方面, 由于对隧道通过的断层带、破碎带位置判断不准,没有采取匹配的防排水系统,导致隧道渗漏;再加上施工时隧道衬砌防水板施工不当,运营管理中防排水系统失效却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修复,造成渗漏现象。具体到结构形式上表现为:①隧道接缝防水失效。由于弹性密封膏普遍不易做好,松动脱落,埋式止水带与防水夹层也存在搭接问题,不易形成一个封闭的防水圈等原因造成变形缝和施工缝处发生渗漏。② 隧道防水层失效。结构变形过大或裂缝过宽超过了防水材料的延伸性导致防水膜断裂;防水层的完整性有缺损,致使地下水通过缺损部位渗入结构内部:防水层与基面黏结不良,在浇注二次混凝土衬砌时造成防水层的空鼓、脱落等问题,由此导致了防水层的破损失效。③衬砌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失效。片面认为混凝土结构的自防水可以完全抗渗,忽视了施工与养护的重要性:混凝土结构本身存在缺陷,施工不严格,衬砌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比如配比、施工等因素造成的干缩和收缩裂缝。这些因素均可以导致结构白防水功能的失效, 出现渗漏水病害。3、公路隧道渗漏水预防整治方法对于隧道渗漏整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渗漏水治理措施需要考虑防排水材料和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还要考虑措施的效果、施工的可操作性、经济性和耐久性,在变形缝和渗水量较大的集中漏水部位应考虑“以排为主,堵排结合”的方法,对渗漏水较小的大面渗漏部位采用“以堵为主,堵排结合”的方法。1)如果衬砌混凝土厚度不能满足冻深要求,就必须对洞口段(拱顶)防水薄弱地点进行二次衬砌,比如高寒地区隧道一般都在洞口350m范围设置保温设置保温层,用硬质聚氨脂泡沫塑料型材和玻璃钢组成,厚4cm左右。2)由于隧道衬砌的环接缝是隧道防水的薄弱环节,隧道衬砌混凝土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低温收缩,使隧道环接缝变宽,再加上环接缝处容易出现防水板在施工时易受到损伤、止水带安装不佳、接头处混凝土密实度不够等质量通病造成渗漏水,因此,必须在二次衬砌内边缘沉降缝处加设厚的钢板,同时加强止水带的安装质量及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于线状的“三缝”部位的渗漏水,主要是采用剔槽,加设排水盲沟,外加弹性密封材料封堵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密封材料有改性沥青密封膏,聚硫、硅酮、聚氮酩密封胶和各种定型橡胶或膨胀橡胶止水条等。3)由于防水板两侧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问的变形不协调,在围岩应力重分布过程中,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还可能出现相对错动,对防水板造成损伤,因此必须保证防水板厚度,重视防水板垫层土工布的质量。4)由于隧道洞顶开挖使洞项围岩裂隙张开,渗透性增强,洞项衬砌外表面环向坡度小,水向两侧流,再加上洞项围岩冻深较大,如果围岩含水,则冰冻会给衬砌施加一定的冻胀压力,反复冻融使衬砌承受交变荷载,导致破坏渗漏,如果治理时以排为主,填充物的流失会造成岩块间的结合逐渐疏松,自稳能力变差,还可能导致排水管堵塞,因此采用注浆加固堵水技术(见图1)。注浆作为加固围岩的一种手段,在隧道病害治理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加固地层,以提高围岩的承载力和充填衬砌背后空洞使衬砌均匀受力,从而达到阻止衬砌结构继续变形或破坏。同时,浆液能充填岩体裂(孔)隙(洞),降低地层透水系数,也能够修补衬砌混凝土结构裂缝,达到加固和阻水的双重目的。通常采用的浆液有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特殊)单液浆、水泥水玻璃双组份浆液及化学浆液等。5)地下水在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成因中是最活跃、最具破坏力的因素,防水板背后的积水就是造成衬砌渗水的根源,将水引导排出是防止渗漏、减小冻胀的关键。防治过程中对于渗水、股水量大的地段应加强排水,一般采用加密橡塑排水板(3环~5环)紧贴岩面铺设,对于从衬砌表面(主要在“三缝”部位)渗漏出来的地下水,必须配合采用引排技术治理,比较成功和典型的方法如图2。渗漏水引排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埋入式引排导水法和外贴式引排导水法。埋入式引排导水法是将混凝土衬砌的漏水缝隙凿成V字形,埋入半圆形塑料或金属片、泡沫塑料条等,造成暗埋的引水通路,将水排入落水系统;外贴式引排导水法,多用于地下工程的拱项裂缝渗漏水,该法是在水平的渗漏水缝隙下面,安装不锈锅导水槽,将水引入排水系统。6)对于施工及地质勘测留下的钻孔、坑道、洞穴,要做好排水处理或封填,对断层破坏带、陷穴、漏斗等,如有较大的径流进入,宜作截水沟或回填;若无明显径流,但造成隧道漏水的,应采取封闭措施(换填、注浆等)。当隧道衬砌周围地下水有明显集中的来水通路,导致地下水流量很大,可采取泄水洞、钻孔截水、拦截暗河、防渗帷幕截水等地下截水设施截断水源。对地下水丰富,隧道内无排水沟或排水沟深度不足而导致隧道积水的,应增设水沟,加深水沟等措施。当长大隧道仅靠隧道内排水沟不能将流入隧道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排出时,可以考虑增设或疏通平行导洞。7)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外加剂、掺合料方式配置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的抗渗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并加强对抗渗混凝土的养护,防止混凝土开裂,保护隧道防水和防冻的最后一道防线。8)对于已产生裂纹的衬砌混凝土,也可以采用锚杆支护技术。锚杆具有的紧固作用及均匀压缩拱作用,可有效提高围岩的整体承载能力,将已产生裂纹的衬砌混凝土与已加固的围岩结合在一起,阻止衬砌结构的进一步破坏来防治渗漏。9)如衬砌产生的裂缝不密集,尚不足以危及隧道结构安全,经加固后仍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而且存在净空断面缩小的余地,在安设锚杆、注浆加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使用套衬技术,就是在既有衬砌内表面再灌注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与既有衬砌共同承担围岩压力,套衬可以有效地阻止既有衬砌进一步裂损变形,进而起到防水渗漏的作用。10)如果隧道衬砌结构裂缝交错分布,密度较大,并伴有片块剥落,严重错台,侵人净空限界,使原衬砌失去使用功能, 则应考虑拆除旧的衬砌结构,重新施作新的衬砌,即采用结构抽换技术。抽换技术具体指:架设钢架支撑,抑制结构变形发展;注浆加固围岩,利用注浆管悬吊既有裂损衬砌;运用静态破碎及控制爆破技术拆除旧有裂损混凝土,并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加强监控量测。从另一种对隧道渗漏水的情况的分类来说,衬砌结构渗漏水可分为“点状”渗漏水、“线状”渗漏水和大面积渗漏水。一般来说,对于“点状”的漏水,主要采用直接封堵法和注浆堵水法,当渗漏水点比较密集时可以采取埋管引排或是凿槽引排;对于线状渗漏水一般可以采取排水法和堵水法,比如沟槽树状排水、导管排水、注浆堵水、填缝堵水等方法。大面积衬砌结构渗漏堵漏原则是:大漏变小漏,线漏变点漏,片漏变孔漏,使渗漏水汇集一点或数点,最后集中堵塞渗漏点。大面积渗漏的堵漏水法,视渗漏的情况及水质对衬砌有无侵蚀作用等,可采用抹砂浆法、喷浆法、压浆法、防水层法等。4、结语渗漏水病害是公路隧道存在最为广泛的病害,因此有效的治理方法是值得关注的。治理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渗漏水病害成因和程度,因地制宜,不同的环境成因和病害程度要采取不吲的整治方法,否则就会出现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情况,或是出现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甚至是反效果的现象。因此,对隧道渗漏水病害以及治理方法的分析不论从防止公路隧道渗漏的发生方面, 还是从提供合理、有效、经济的治理方法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对改善和提高公路隧道的运营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314 评论

相关问答

  • 经济林病虫害防治毕业论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

    丝雨如薇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毕业论文

    杜鹃花褐斑病 杜鹃花发病时,叶面会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会形成不规则的大斑点,随之叶片脱落,影响当年开花,及来年的花蕾发育。褐斑病常发生于

    王大锤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隧道毕业论文2019

    梅峰隧道是连接广东省惠州市和深圳市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全长约15.8公里,建设期长达6年以上。根据最新的官方消息,梅峰隧道已于2021年5月28日正式实现贯

    在路上884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道岔病害防治毕业论文

    路基路面病害科学检测与养护措施论文 摘要 :首先介绍了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普遍的病害。随后就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问题的检测技术展开探讨,包括检测原则、选择检测技术、

    极夜北极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道路结构病害毕业论文周记

    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有的一种破坏形式,它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以及气候(高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永久性变形,表现为沿行车轮迹产生纵向的带状凹槽,严重时车

    dp7323908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