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7

loversea2005
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有关人物事例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等开到荼蘼

已采纳

想学好语文?积累各类作文素材是关键,下面是20个议论文名人事例素材,为大家提供参考。1.三国时,曹操率军作战,在行军途中自己的马踏坏了农田里的庄稼。按照军纪当斩,曹操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当众割发代首,晓谕三军,受到将士尊敬。 2.张广厚小时因算术没考好,升不了初中,华罗庚读初中时,数学考试曾经不及格,可他们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 3.达尔文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妹妹,他在老师和父亲的心目中,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孩子,甚至还在一般智慧的水准之下。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野外观察活动和室内研究,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4.扁鹊是我国2400年前的大医学家,他没有进过学校,青年时期,为了糊口,在一家客馆里当杂役。后来他结识了一位民间良医,就拜良医为师,决心将来当个名医,于是他刻苦学习,反复钻研,经过10多年的勤奋攻读,实践,他不仅掌握了老师积累的全部知识,而且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因此,他成为战国时驰名各国的良医。 5.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为了揭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每天坚持到大英博物馆读书,查阅资料,长时间的大量读书,致使他常做的地方水泥面上磨下了两行沟壕。 6.恩格斯只上过中学,但由于长期勤奋学习,他在19岁的时候,就能用几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能阅读几种文字。这对于他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7.郭沫若从1929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当时他觉得仅仅依靠已有的文献资料远远不够,于是开始下功夫研究古文字学,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他阅读和研究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掌握了古文字后,他还觉得不满足,又研究了考古学。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写出了巨著《中国史稿》。 8.江郎有才尽之时,牛顿在他奠定了力学基石后,科学生涯也走到了终极。 9.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蜂蜜,需要来回飞30万公里,吸吮1200万朵花的汁液。 10.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江淹,少年家境贫寒,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刻苦攻读。由于他才智过人,很受当时人赞赏。到了晚年,他进了仕途,作了高官,功成名就,生活富贵,再也不为生计而奔波。生活上没有了压力之后,文思也随之枯竭,再也没有明篇传世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出处。江淹的悲剧同那棵树苗的夭折是何等相似啊! 1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2.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纪》时,因李陵事件,遭到惨无人道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极大的摧残和耻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宏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圣先贤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他含垢忍辱,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发愤写作,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于写出了《史纪》。 13.上海同济大学校长、力学、桥梁专家李国豪教授,住在“隔离室”时,没有纸张,没有料,报纸的边角、中缝,就是他演算的“广阔”天地。放他回家后,实验室是不敢去的。于是,妻子的'发夹,孩子的乒乓网架,缝纫机的梭心就成了他的实验工具。他终于写成了10多万字的专著桥梁扭转理论――《桥梁的扭转,稳定的振动》,填补了世界桥梁理论的空白。 14.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纶。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纶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他凭着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他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扬和嘉奖。 15.贝多芬是德国著名作曲家,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却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面对着命运的挑战,他呼喊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确,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在有限的生命中,从不放弃任何作曲的机会,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产生在这个时期,直到完全聋了,他还不愿停下他手中的笔,继续作曲。他以顽强的精神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16.“镭的母亲”居里夫人,再提炼纯镭的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挫折。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有一次实验,连租的试验室也爆炸了。然而,居里夫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更加奋力拼搏。除了少量时间睡眠外,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她的事业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公斤一公斤地冶炼矿渣,一只炼完了好几十吨,终于在1902年1月的一个深夜,世界上第一粒纯镭在居里夫人的玻璃器皿中结晶了。 17.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母亲说:“志在四方,男儿事也,探索于名山大川。”他风餐露宿二十多年,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地理巨著。 18.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雷电试验,戴维不顾自己的安危,发明矿井安全灯。 19.全国知名的深圳女企业家邹洪,在特区靠开拓精神经营三大酒店,四大商场,五个公司,蜚声海内外。 20.葛朗台剥夺了女儿欧叶妮的遗产继承权。弥留之际,说给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287 评论

冰峰之晶

论蜀汉五虎上将之赵云摘要: 赵云起先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而且十分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一些杰出人物甚至是中外闻名,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是其他历史段落无法比拟的.六十年间如此群星闪耀,构成了三国人物的特殊品貌和持久的魅力.在如多的三国人物中,除了智绝千古的诸葛亮外,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常山赵子龙了.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甚至魏延在才干和对蜀汉政权的贡献上都比赵云高出一筹。但是作为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赵云却比以上众人更加深入人心,提起赵云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历史上的赵云,最初跟随公孙瓒,后公孙瓒派赵云帮助刘备,刘备很喜欢赵云便留用了他,因为刘备和蔼公孙瓒是同学,所以公孙瓒很爽快的答应了.赵云起先“为先主主骑”,也就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赵云并不是最杰出的人物。关羽、张飞都有“万人之敌”,是当世之虎臣,曹操等对头也都是怎么认为的。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称马超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赵云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中,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号为虎威将军。但全面考虑,赵云仍比关张马黄略逊一筹,所以在历史上蜀汉排五虎上将时赵云在最后一位.说到功劳,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自和刘备结拜后,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器重的部下,担任重要职务。早在建安四年刘备重新夺取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只有二支部队:一支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一万人,另一支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荆州六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器重。而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击退曹仁,生擒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周围几个小郡都脱离曹操统治愿意受关羽节制,吓得曹操想迁离许都,可说是功绩显赫。张飞的功业虽然比不上关羽,但也是刘备的股肱之臣。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刘备夺取益州后,“以飞领巴西太守”,张飞在巴西打败曹操手下的勇将张郃,使曹操多年不敢再进攻巴西。马超虽然迟归顺刘备的时间比较晚,不是元老级的人物,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是闻名遐迩.刘备围成都,刘璋坚决抵抗,但一听说马超投了刘备,且在城外,立刻开城出降,也算是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斩杀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闻渊死讯放声大哭。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他更是以蜀汉第一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而赵云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担当护卫将领,没有独自领兵打仗的机会,功业不如前几位了,自然地位不如关张马黄魏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而赵云仅为翊军将军,而这种不三不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将军封号很多人都得到了。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经过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没有升迁。汉代,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一级上将;前后左右将军是二级上将.所以此时赵云的军阶远远低于其他几位将军.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去世.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到赵云去世也没有改变。然而,历史上的赵云也不是平庸之辈,他有很多其他人没有的优秀品格:第一,深明大义。赵云的原则是忠君报国救民于水火.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在封建社会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后归刘备,都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第二,忠直敢谏。益州刚刚安定,刘备想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可见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所以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时,蜀国竟无一人敢出来劝说刘备.只有赵云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但刘备不听,一意孤行,终于导致夷陵之败,不仅自己送了性命还害了蜀汉七十万将士的性命.使蜀汉元气大伤。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第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夏侯敦的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小时候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云没有私自放走夏侯兰,而是报告刘备;而且根据夏侯兰的能力为刘备推荐他;让他为蜀国出力.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第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与同僚永远保持融洽的关系。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队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赵云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让人钦佩不已。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及其他武将,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赵云是抱有深厚感情的.他从自己看待赵云的角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像力,使《三国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三国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时公孙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剌。”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只见这少年“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1]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但是这一段经典战例是罗贯中编出来的.《三国志·赵云传》: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根据这一段简单的记载,可以看出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过阿斗,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2]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象犹如一尊巨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不过分吹捧赵云.也没有明写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分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历史上的赵云的优秀品格,在《三国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并不突出,罗贯中又一次发挥了艺术创造的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已经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三国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3]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顒;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4]。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为什么赵云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会排在所有武将形象之首,比关张等人都高呢?首先,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象的赵云符合历史人物赵云;罗贯中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长阪坡单骑救主中,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他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郃战了十余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他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伏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问世以前,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三国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像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象却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他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赵云受到读者的喜爱还和现在人的观念的改变有关.就拿对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无礼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已经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参考书目:[1]《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2]《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3]《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4]《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266 评论

jialing612

1961年10月,戴黎明生于瑞安塘下镇。初中时,化学老师黄迪金穿插故事性的生动的上课方式,吸引了戴黎明,在他的眼中,Fe+CuS04==FeS04+Cu此类的化学方程式不再显得枯燥,也不需要死记硬背。随之而来,戴黎明成了偏科生,理科特别好。“由于学校课程安排不正规,两年的高中生活形同虚度。”在塘下中学完成2年制学业后,戴黎明成了高考落榜生,然而他并不气馁,依然选择继续求学。1978年,他参加了瑞安中学的高复班,埋头苦读,刻苦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下,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一次期中考试,因为家里有事,不能参加数学考试,数学老师黄吉光老师就将考卷让他带回去,并嘱咐他像考试那样,在家里完成。老师的信任,给戴黎明增加不少信心。同时,在化学老师曹振旦循循善诱的教导下,当年高考难度相当大的化学考试犹如拦路虎,碎了不少人的高考梦,而戴黎明却考出了瑞安第二的高分。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 大学临近毕业,戴黎明忙着他的毕业论文。当时深受从美国进修回来的导师袁惠根的影响,戴黎明选择了在国内尚未深入研究的新塑料品种——“高抗冲聚苯乙烯”,从选题到完成,单塑料实体研究就花了2个来月。该篇毕业论文完成后,导师袁惠根发现还有许多可深挖之处,便指导戴黎明深入研究,并做了另一篇相关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化工专业杂志上。“一般的聚乙烯抗冲强度不是很好,要是混点橡胶,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做毕业论文期间,不仅培养了他独立科研的能力,也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橡胶含量不同,合成的品种也不同,其抗冲能力也有强弱,戴黎明在实验室里渡过了大学最后的3、4个月时间,每天的生活里充满了含量、性能等问题。橡胶分散不均,量没控制好,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戴黎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学校与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共同向戴黎明伸出了橄榄枝,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参考导师袁惠根的建议,他最终选择了在科研方面条件较好的浙江省化工研究所。 1985以后,戴黎明自费出国留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三年半时间内,戴黎明有幸得到原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约翰·怀特的教导,顺利完成博士学位。“那时一心一意做研究,‘导电高分子材料’是当时的一大成果。”在塑料中加入橡胶成分,可把原本不导电的塑料做成可导电,可以广泛用于航天航空业,减少成本、减轻重量,随之而来的是减少燃耗。1988年,有文章报道该类橡胶经碘掺杂后导电率极大提高,这一发现引起极大的轰动,《自然》期刊对此作过主题报道,但其导电机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阐明。1992年,戴黎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该类橡胶导电的机理是碘的先加成、后消除反应在聚二烯类高分子链上产生了共轭结构,而不是碘掺杂引起的超键作用。以此为基础,他利用聚丁二烯的特性,选择性地加成碘和消除碘化氢,通过微光刻技术,成功地在聚丁二烯橡胶薄膜上刻画出可导电的微米级线条宽度的图形。这一简单和有选择性地在聚合物薄膜上形成稳定的导电图形的方法,对发展新型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开发新型的印刷线路板、集成电路及光电贮存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从事功能性高分子以及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戴黎明在碳纳米管的合成组装、导电高分子、发光高分子、含C60的新型高分子光电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阵列型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现为该研究领域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之一。“碳纳米管的定向可控生长和排列是碳纳米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前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主要利用多孔模板来实现。”2001年,戴黎明不需要使用模板,仅通过热解特定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成功地制备了大面积高度定向的碳纳米管阵列膜。利用电化学方法,戴黎明还实现了导电聚合物在每一根阵列型碳纳米管管壁上的沉积,获得了阵列型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同轴纳米线。经过申请,他的以上创新性成果获得了六项国际专利。 简介戴黎明老师 ,杭州育才中学初三生化备课组长,现担任初三(7)、初三(8)班的生化老师。他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三十年,忠诚教育事业、工作兢兢业业是他的一贯作风。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荣获过市级、区级、校级多种荣誉,2011年1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首届年度人物。这是领导和全体教师对他工作的最大的肯定。戴老师工作作风严谨、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在育才工作的四年中一直把关初三生化教学,工作成绩突出,所担任的班级科学成绩在每年的中考中名列杭州市前列。戴黎明老师专业知识扎实、广博,在教学工作中站得高、看得远,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拓展知识,使育才的优秀学生更能适应不断创新的中考试题,每年中考中科学优秀率都较高。 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视学生为子女,既教知识又育人品。这是戴黎明老师最大的优点,为人和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很高,喜欢上戴老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他一直践行自己的风格: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所以他的课总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他始终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课后耐心细致的辅导他们,赢得了学生的高度信赖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换来了这几年他所带班级优异的科学成绩。他常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是他的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成就的取得是他最大的满足。为人师表,诚恳待人,同事关系融洽,作为生化组组长,以身作则,团结同事,组内真诚合作,带头在前,关心帮助年轻教师,在业务上精心指导,培养出了多位徒弟。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他,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戴黎明老师心中一直有一个奋斗目标:把育才中学的科学组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科学组,使它成为杭州育才中学又一张靓丽的金名片。 荣誉他于1987年被评为浙江省临海市优秀校长、1990年被评为浙江省临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1995年被评为台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3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2004学年度被评为西湖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4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系统工会积极分子、2007年被评为第十七届“优秀西湖园丁”、2010年9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月度人物、2010年1月被评为杭州育才中学首届年度人物。

229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有关人物

    论蜀汉五虎上将之赵云摘要: 赵云起先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赵云比同时

    loversea200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有关人物事例

    想学好语文?积累各类作文素材是关键,下面是20个议论文名人事例素材,为大家提供参考。1.三国时,曹操率军作战,在行军途中自己的马踏坏了农田里的庄稼。按照军纪当斩

    loversea200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列举人物事例

    1、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

    零下十三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毕业论文研究人物事迹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我为大家整理议论文素材名人事例200字,供大家参考! 议论文素材名人

    紫茎泽蓝201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有关人物的要求

    毕业论文是一篇系统性的、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是本科生、研究生等在完成学业时必须完成的重要学术任务。以下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1.选题:选题要具有一定的学术

    世唯装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