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妮625
舞蹈作为形体动作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就舞蹈语汇而言,大致可分为外部形体动作和内部情态两个部分。外部形态动作指的是舞蹈的动律、动态、动力等可视性的外化形式;内部情态则指表演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心理因素。它们当于舞蹈教学的双腿,不分先后主次,缺一不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致力于使学生的身体硬件和思想软件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在少儿舞蹈的表演中,一个好的舞蹈,除了有好的编导手法外,还必须在用规范动作展现舞蹈的风格、动律的同时,能够通过学生内心对舞蹈内容情绪的体验,用激情把舞蹈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观赏到有情感的舞姿中,受到情绪的感染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然而,舞蹈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是通过对孩子们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的培养而派生出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就必须注意对学生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的双重培养。一、外部形态动作的培养舞蹈艺术是以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而存在的。作为表演者的学生,首先就要有一个灵活、协调、匀称的外部形体。通过基本功和形体训练,充分开发孩子们蕴藏的运动潜力,最大限度地延长学生肢体线条,增强学生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扩展他们的舞蹈范围。有了这个基础,舞蹈表现力自然就丰富得多。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动作规范化。例如:一个简单的擦地动作,该怎么站,怎么擦,使什么劲,到哪压着收回等,教师都应向学生交代清楚。同时通过动作示范,加深学生的感知影响,使学生严格地按训练步骤去做,准确地掌握好每一个动作,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形体训练的过程是一个单调而又艰苦的过程,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形象的语言,温和而关注的目光,都会给学生带来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的肯定,时时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的话语和方法,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训练出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外部形体,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在外部形态动作的培养中,除了使学生有一个灵活自如地表演的形体之外,学生还必须具备掌握各种不同风格、动律的舞蹈的能力,这是舞蹈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一周一次的舞蹈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很多舞蹈内容,训练周期也是比较长的。因此,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短期内尽快地掌握到更多风格各异的舞蹈动律,以适应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表演,是我们每一个舞蹈老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最近几年,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我在如何缩短训练周期,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到更多的舞蹈动律这一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一些观点和教学活动思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是先从一个个民间舞的“开法儿”(即启蒙)教起,然后再进行一个个舞种单一动作组合的教学活动模式。我认为,我们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单一舞种教学活动模式,从众多的舞姿中提取那些动律特征最明显、舞蹈性最强的精华部分,重新组合起来教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表现,而且还能在舞蹈中深化其动律特点,其外部形态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是不言而喻的。二、内部情态的培养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搓叹之;搓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闻一多先生也曾在他的《说舞》中谈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是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先者,莫先于情”。教师要启发孩子的情感,首先自己被舞蹈所感动,然后,再用有情感的语言和动作去启发学生,打动学生。舞蹈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和对学生的耐心。感染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当学生开始学舞蹈的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喜欢才可能做到最好,教师对舞蹈的热情无论在课上或课下都会有不经意的流露,这能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向往和喜爱,使他们在充满希望、充满乐趣的环境中汲取舞蹈的知识,诱导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为他们在舞蹈方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教师要开阔视野,潜心钻研业务,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大量学习更新舞蹈知识,建立自己的舞蹈审美标准。教师不应仅仅对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传授,而且还要对整个舞蹈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旁征博引,增加学生对舞蹈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方向感,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还要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一味以练为主,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讲解,一方面保护学生练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指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方向,保持对舞蹈的兴趣。最后,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和意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受到情感的、美的感染和熏陶。教师在教授舞蹈时应该先把舞蹈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印象。如果是民族舞蹈,还应该介绍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等。然后播放舞蹈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韵律,酝酿舞蹈的情绪。同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根据舞蹈内容自由地即兴舞蹈,在这种热烈地气氛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学习进度快。避免了单纯外部动作的模仿,感悟了舞蹈内在的个性和韵味,训练了学生内部情态动作。综上所述,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我们努力探寻少儿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就不会是一勺空话了
ryanhui123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形态和肢体的表演,塑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来展示主题和演绎情节,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 道具的应用在舞蹈创作中不仅仅是角色身份的标志,也是特殊环境的说明,舞蹈创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演员使用道具的娴熟技巧,可能完成单一人体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古今中外的编舞者都广泛运用道具来表达单一肢体语言表达不了的情绪和思想。 在舞蹈创作中要巧妙恰当的使用道具,充分发挥道具寓情于物与借物抒情这两层艺术效果,使道具避免沦为游离于主题思想以外的“物品”,使其在作品中起到丰富表现手法、营造舞台氛围、突出表现主题的作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显然,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形态和肢体的表演,塑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来展示主题和演绎情节,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编导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然而,舞蹈创作者在舞蹈的不断发展和总结中,日渐意识到当某种情感单凭肢体难以完全表达的时候,有时必须借助道具的功效才能帮助舞者增强舞蹈的表现力,使舞蹈作品塑造的形象更丰富、更生动。 我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时发现:如果不借助道具,会觉得舞蹈会略显单薄,难以拓展表演的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道具。道具的应用在舞蹈创作中不仅仅是角色身份的标志,也是一种特殊环境的说明。舞蹈创作者的巧妙安排,加上演员使用道具的娴熟技巧,就可能完成单一人体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编舞者们,都广泛运用道具来表达单一肢体语言表达不了的情绪和思想。 然而,道具的使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恰当的使用会使作品更充实、丰满,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反而变成累赘破坏舞蹈美感。我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所谓道具,就是表演中所借助的工具和物品。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它有着不同的特点。舞蹈道具不同于其他戏剧、舞台道具,不能单纯地作为舞台摆设,舞蹈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特点决定它只能是小型、多样、轻巧、灵活的,是肢体与物体相配合的物品,是需要与肢体产生舞蹈关系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应该为“舞”这个字而服务的舞蹈道具作为人体以外的部分,使得舞蹈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者重视与运用。道具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舞蹈创作作品所处的特定时代、地域和特点,并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使舞蹈创作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内容更加集中、形象。正因为这样,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者还是舞蹈表演者,要想塑造好舞蹈形象、充分体现作品的主题,在道具的使用上一定要根据舞蹈和剧情的需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切都要围绕主题的需要与剧情的需要。例如,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一个扭秧歌的人》中的红绸带,鲜明地表述了老艺人的身份。绸带成为联系美好记忆的纽带,绸带帖附老艺人的脸颊,轻抖、甩动,就是这样一条红绸带,细腻地再现了一个深爱舞蹈的艺人形象。 再如林怀民很久以前的经典舞剧《薪传》。该舞剧是以台湾历史为背景,讲述开台先民渡海拓荒建设自己家园的开拓史。之中有一出精彩的段落,叫做“渡海”,在这个片断里,林怀民设计使用了一块大绸子,四边有人用力地抖动,形成大海波涛汹涌的视觉效果,非常逼真。这个舞蹈场面在中国舞剧艺术的创作历史上是经典性的,它最成功之处是用简单的道具,却极大地改变了舞台空间。编者正是以这样的场景设置,突出而集中的展现了人与海、人与命运的搏斗,极好表现出了舞剧剧情的重要部分。我们不得不感慨,这块大绸的使用成为了该舞剧的点睛之笔舞蹈道具在舞蹈中不仅仅标志出角色的身份、对典型环境加以说明,同时还包含了高超的技艺性,体现出了舞蹈与技艺的高度统一。这就要求舞蹈道具的使用要做到收放自如,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做到人与舞蹈是人们在自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生产劳动、娱乐等动作的加工提炼,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艺术。所以,舞蹈道具作为舞蹈的辅助手段,也就成为了舞蹈表演者身体的一部分,是情绪倾泄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舞蹈道具的使用必须与所要渲染的环境、塑造的人物以及舞者的角色和身份相协调,不管是道具的大小还是色彩等,在选择上都应与舞蹈作品的主题和剧情相协调。除此之外,我们在舞蹈创作进行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同舞种中道具的协调性与人们的欣赏习惯不能相悖离。道具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通过道具的准确运用表达内在的精神、情感舞蹈创作者要准确而形象地创作其舞蹈作品,有时必须借助道具才能完成角色的定位与环境的提示,但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使用并不是原物自然形态的照搬,必须经过符合编导塑造艺术形象的夸张与艺术改造。 道具的象征性和寓意性决定了它在舞蹈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虚拟的手法。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从劳动产生了舞蹈的那一刻起 ,道具也就和舞蹈联系在了一起,于是 ,舞蹈中就有了道具的运用,正如人们用石器或木器击节而舞,所以,我们在舞蹈创作时选择的道具也往往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器具。这样,舞蹈的编排者需要就道具的作用的要求将其物化与虚拟化,围绕作品的主题需要,合理地、有效地运用道具。编导从选择某一物品作为舞蹈道具开始,这个物品就已经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物品,经过舞蹈编导的巧妙编排,舞蹈创作已经将其用途改变,它已超越生活原型 例如,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的舞蹈《咱爸咱妈》就以一条扁担为道具,塑造了一对饱经生活沧桑依旧能相互鼓励相互依存的夫妻的形象,这里所运用的扁担已不再是生活中普通工具那样简单,而是由其引申出的象征着夫妻肩上所背负的重担以及两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寄情于物,借物抒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舞蹈是以舞蹈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编导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道具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舞蹈创作作品所处的特定时代、地域和特点,并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使舞蹈创作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内容更加集中、形象。舞蹈道具和舞蹈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虽然有音乐、服装、灯光、等手段的辅助,但是创作者和舞者如果要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其舞蹈作品,有时必须借助道具才能准确地完成角色的定位与环境的提示。一个斗笠、一把扇子、一条丝巾等等都反映了编创者增强作品效果的意图,也提示了舞蹈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显示了此时此刻舞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心情,烘托出编者所要表现的主题。 例如在舞蹈《咱爸咱妈》中,编者巧妙灵活地运用了一条普通的扁担,通过扁担的举、扛、立、牵等动作贯穿于整个舞蹈作品当中,成为一种情感的概括。细腻地再现这对夫妻相互扶持、不畏艰辛的生活经历,舞蹈中的扁担承载着两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命运重担。这种既抽象又具象的运用为主题的烘托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神韵在强调舞蹈动作是舞蹈创作基础的同时,道具则是舞蹈动作辐射面的扩展,是舞蹈作品思想内涵的暗示,是舞蹈形象的强化,舞蹈常常需要借助道具来表现作品丰富的内涵。舞蹈中道具往往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延长了人体的线条,加强运动人体的动态、拓展身体的动态表现内心世界以完成感情的表达。在道具的辅助作用下,舞者以自己的形体为基础来表现对作品的理解,塑造美的形象,进而完成艺术的创造。编者在创作过程中善于结合情节需要充分利用道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创作中,如果将塑造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与舞蹈道具相结合,通过主题动作的发展变化出新的动作,挖掘出新鲜的舞蹈动作,为舞蹈动作的产生创造条件,能大大丰富舞蹈的艺术语汇。
垫块砖一米三
浅谈芭蕾基础训练在形体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芭蕾训练 形体教学 论文摘要: 芭蕾的基本功训练是形体舞蹈训练的基础,目的在于塑造学习者的优美体态和高雅气质,解决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在给学生进行专业形体训练的过程中,运用其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芭蕾基础训练学习者达到塑造优美体态、优雅的气质以及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提高自身专业艺术修养和形体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芭蕾艺术从最初到如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其随着历史长河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世界几代舞蹈艺术家和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如今已发展成为了一门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芭蕾舞基础训练体系。芭蕾的基本功训练是形体舞蹈训练的基础,目的在于塑造学习者的优美体态和高雅气质,解决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在给学生进行专业形体训练的过程中,运用其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芭蕾基础训练学习者达到塑造优美体态、优雅的气质以及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提高自身专业艺术修养和形体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发展学习者身体的柔韧和力量素质 学习芭蕾基训对于学生的柔韧、力量要求颇高。它对姿态、形体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柔韧和力量素质是完成芭蕾基训技术动作和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随着形体训练的难度的增加其跳跃、平衡、柔韧四大类动作中都需要柔韧、力量得以完成,对于专业形体训练其地位是最基础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柔韧性 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柔韧性指的就是身体“软度”。在进行芭蕾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学习者的身体柔韧度是有一定要求的,它关乎到舞姿是否优美与延伸。所以在进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最应该打好基础的就是学习者的身体柔韧练习。 柔韧的好坏是由人体的各个关节在进行运动时拉开幅度大小所决定的。它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指的是骨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骨结构,这个是从遗传角度上来说,是具有定性的,在进行形体训练过程中这个是不易改变的。后天指的是关节周围关节囊的紧密程度和韧带数量的多少以及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软组织的体积大与小。其中关节囊紧和多者柔韧性相对差些,肌肉和软组织体积大着柔韧度不好,而这些是可以通过芭蕾基础形体训练而改变的。 芭蕾基础训练是靠肌肉内在的对抗力来完成的,芭蕾基训的基本训练内容为开、绷、直、立,其具有提高身体柔韧度与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使身体各部位发展均衡。在通过把杆训练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腿部、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和分解动作练习,能够使髋、膝、踝的柔韧性和屈伸能力得到改善。 (二)力量 什么是力量呢?在进行专业芭蕾形体训练时要求的力量是指的哪些方面?力量是指学习者的身体或身体某部位用力时反应出来的非自然肌肉形态,它具有迅速的使肌肉收缩、提拉或紧张。在进行芭蕾基础训练时,最基本要求就是开、绷、直、立。其中的绷、直与立是力量训练的基础核心,所以我们在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通过擦地、蹲、踢腿、半脚尖等练习起到增强腿部与膝关节的支撑力量及立腰的能力和腹部肌肉收缩的力量。从而达到学习者良好的身体形态保持,太高学生的力量、速度与控制力,对于较难动作易于掌握,稳定地完成动作。 二、有利于形体塑造 芭蕾基训对学习者塑造优美体形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时间正确而规范的把杆练习,能够经常刺激腿部肌肉与胸背部的肌肉从而使学习者的腿部、臀部肌肉上收、下肢拉长、重心升高,使腿部及臀部线条优美。以及增加胸背部的肌肉线条的拉长感,使学习者上身挺拔。 芭蕾基础训练在进行各种把上把下小组合的训练过程中,从而达到协调全身肌肉、端正体态,对改善学习者身体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动作组合能把上手臂和腿部、腹部和背部、头部动作充分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塑造形体的效果。 例如:在芭蕾形体基训中的把一位蹲为例。首先要做到脚底外开一位站好,小腿、膝盖、大腿、臀部、腹部肌肉收紧上提,同时上半身保持直立。在进行下蹲制造动力时,以膝盖为动力带动胯部朝脚底一位的位置呈一字缓缓外开,注意肌肉的收紧,当下蹲达到极限的时候,再缓缓膝盖外开收回一位直立,全程肌肉都是一种紧张与收紧状态。此训练对学习者塑造优美腿形和增加腿部肌肉延伸的感觉和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动作的准确性 芭蕾基础训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反应判断能力、塑造优美体态、提高动作美、韵律美的表现能力。在进行形体训练的舞蹈动作时,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动作的正确空间方位、韵律幅度、反应速度等要求。在完成规定的动作时,只有动作准确、节奏合理才能体现出美感来。各种优雅的静态姿势和各种敏捷协调的动态动作迅速做出反应并准确的贯穿在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之中,达到举手投足规范化。 以(前阿提久)舞姿教学为例,老师首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要求主力腿直立或半蹲,动力腿向前抬起呈90度,小腿与大腿间的距离夹角保持在大约135度,膝盖处的关节要略微弯曲。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膝盖处的关节一定要高于胯的关节,脚尖至少与胯关节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使学生迅速做出反应准确摆出舞姿。 四、有利于形体动作要领的掌握 芭蕾基础训练不仅能培养学习者规范化的身体姿态,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反应能力,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和分解动作练习,能够培养肌肉的延伸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在进行芭蕾训练过程中,学生站立的某个舞姿,不论全脚掌还是半脚尖,老师都需要提醒学生做到脚趾平放,整个脚或半脚尖紧紧地吸附在地面上,用力往下踩。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好比就是一颗大树,而学生自己的的脚好比就是大树的根,寻找一种深深向下扎根的感觉,半脚尖直立时要把重心放在前脚掌。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要收紧向上提起,感觉头顶有一根绳子在把自己用力提起。使脊椎一节节向上拉开,感觉空气可以从中穿过。身体的中段的位置向上提,而两侧下沉,让学生自己感觉到有一种上提下拉的对抗力把自己拉长。
舞蹈生毕业论文写3000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
孩了们在没有经过训练前,就会拍手、走、跑和唱,而这些自然性的动作会产生一种自然的节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节奏结合音乐训练让幼儿对一些基本节奏产生感性认识。
体育运动 越来越成为素质 教育 下的一个重要的学科,体育运动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同时体育运动相关的论文也有很多。下面我整理了关于体育运动的论文,供你参考。
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还有,可以把自己领悟到的一些关於民族舞的发现写下。
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应坚持整体性、游戏化、创造性、生活化原则,以帮助幼儿通过感知、想象和创造,体验幼儿舞蹈独特的美,获得初步的舞蹈美感,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掌握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