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涛空间设计
台风经过洋面时,海表水温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 台风的风力强大,会将海面吹起大量的海水,形成一个巨大的涡流,使得海水向上流动,进而形成上升流。在上升流的作用下,深层的冷水会被带到海表面,从而使得海表水温下降。2. 台风过程中,海面上的水汽会被大量搅动和晃动,从而形成浓密的云层,会吸收太阳辐射,释放出大量的潜热。当云层逐渐消散时,释放的潜热会被传递到海表面,使得海表水温度下降。
小茉莉0906
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75篇),其中41篇被SCI收录(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26篇)。 注:*为通讯作者 傅云飞*.2014.利用卫星双光谱反射率算法反演的云参数及其应用.气象学报,72(5):1039-1053. 衡志炜,傅云飞*.2014.格点尺度对TMI云水数据的影响.气候与环境研究,19(6):693-702. 洪星园,傅云飞*, 冼桃, 等. 2014. 热带海表风速与海表温度日变化关系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19(14):437-451. 杨元建,傅云飞*, 吴必文, 等. 2013. 秸秆焚烧对中国东部气溶胶时空格局的影响,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3,8 (4): 241-252. 高越,刘奇,傅云飞*,等,2013, TMI GHz低分辨率亮温资料的细化处理方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43(5),345-354. 王雨;,陶玮, 张颖,傅云飞*,2013, 校正热带测雨卫星轨道抬升对微波成像仪亮温的影响,气象学报,71(2):344-356. 傅云飞, 刘奇,王雨等,2012,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仪器及其探测结果在降水分析中的应用,中国工程科学, 14(10):43-50. 王天天,傅云飞*,赵凤生,2012,“艾利”台风过程中FY-2C与TRMM卫星红外通道信号差异分析,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7(6):408-420. 易明建,傅云飞*, 刘鹏, 等. 2012. 我国东部夏季一次强对流活动过程中对流层上部大气成分变化的分析,大气科学, 36 (5): 901-911 刘鹏, 李崇银, 王雨,傅云飞*. 2012, 基于TRMM PR探测的热带及副热带对流和层云降水气候特征分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2(1): 1-12 刘鹏, 王雨, 冯沙, 李崇银,傅云飞*. 2012. 冬、夏季热带及副热带穿透性对流气候特征分析,大气科学, 36(3): 579-589 傅云飞, 曹爱琴, 李天奕, 冯沙, 郑媛媛, 刘勇, 张爱民. 2012. 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夏季亚洲对流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气候特征,气象学报, 70(3): 436-451 王雨, 刘鹏, 李天奕,傅云飞*. 2011. TMI 反演海温与Hadley 中心海温资料的气候尺度比较分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1(8): 1200-1210 王雨,傅云飞*, 刘奇, 等. 2011. 一种基于TMI观测结果的海表温度反演算法,气象学报, 69(1): 149-160 刘显通, 刘奇,傅云飞*. 2011. 基于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大气科学,35(5): 903-911 衡志炜, 宇如聪,傅云飞*, 等. 2011. 基于TMI产品资料对数值模式水凝物模拟能力的检验分析,大气科学, 35(3): 506-518 傅云飞, 刘鹏, 刘奇,等. 2011. 夏季热带及副热带降水云可见光/红外信号气候分布特征,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6(2): 129-140 傅云飞, 刘鹏, 林锦冰, 等. 2011., 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中国南部雨季对流性暴雨频次分析,暴雨灾害, 30(1):1-5 傅云飞, 冯沙, 刘鹏, 等2010 , 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探测的亚洲夏季积雨云云砧.气象学报, 68 (2): 195-206 刘鹏,傅云飞*. 2010. 利用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和层云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大气科学, 34 (4): 802-814 刘显通, 刘奇,傅云飞*,等. 2010. 基于TRMM VIRS可见光和红外五通道的白天云检测方案.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5 (2): 128-140 王雨,傅云飞*. 2010. 微波成像仪通道对降水云参数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气象学报,68 (3): 315-324 刘鹏,傅云飞*, 冯沙等. 2010. 中国南方地基雨量计观测与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降水之比较分析,气象学报, 68(6): 822-835 刘奇,傅云飞*. 热带地区云量日变化的气候特征.热带气象学报, 25 (6): 717-724 傅云飞,张爱民,刘勇等. 2008. 基于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亚洲对流和层云降水季尺度特征分析,气象学报, 66(5):730-746. 傅云飞, 刘奇, 自勇等. 2008.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8(1):8-18. 冯沙,傅云飞*. 2008, 季尺度副热带高压中心内降水分析,气象学报, 66(6):982-992. 傅云飞, 刘栋, 王雨等. 2007, 热带测雨卫星综合探测结果之“云娜”台风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特征,气象学报, 65(3):316-328. 傅云飞, 宇如聪, 崔春光. 2007. 基于热带测雨卫星探测的东亚降水云结构特征的研究,暴雨灾害, 26(1):9-20. 傅云飞, 李宏图, 自勇. 2007. 热带测雨卫星探测的青藏高原谷地的降水云结构个例分析,高原气象, 26(1):98-106. 王雨,傅云飞*. 2007. 利用MODIS卫星资料对中国中东部和印度次大陆地区气溶胶特性的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12: 137-146. 刘奇,傅云飞*, 刘国胜. 2007. 夏季青藏高原与东亚及热带的降水差异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7(8):885-894. 刘奇,傅云飞*. 2007. 夏季青藏高原潜热分布及其廓线特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7(3):303-309. 刘奇,傅云飞*. 2007. 基于TRMM/TMI 的亚洲夏季降水研究,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7(1), 111-122. 自勇, 许吟隆,傅云飞*. 2007. GPCP与中国台站观测降水的气候特征比较,气象学报, 65(1):63-74. 王雨,傅云飞*, 刘国胜. 2006. 热带测雨卫星TMI 探测结果对非降水云液态水路径的反演方案研究,气象学报, 64(4): 443-452. 傅云飞, 冯静夷, 朱红芳等. 200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气象学报, 63(5):750-761. 李锐,傅云飞*, 赵萍. 2005.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资料对1997/1998年El Nino后期热带太平洋降水结构的研究,大气科学, 29(2), 225-237. 李锐,傅云飞*. 2005, GPCP和TRMM PR热带月平均降水的差异分析,气象学报, 2005, , , 146-160. 郑媛媛,傅云飞, 刘勇, 等,2004, 热带测雨卫星对淮河一次暴雨降水结构与闪电活动的研究,气象学报, 62(6), 790-813. 傅云飞, 宇如聪, 徐幼平, 肖庆农, 刘国胜. 2003. TRMM测雨雷达和微波成像仪对两个中尺度特大暴雨降水结构的观测分析研究,气象学报, 61(4), 421-436. 傅云飞, 尹协振, 王强, 苏深健. 1998. 激光散射、透射消光方法应用于测量同质核化率的实验研究,实验力学, 13(2), 139-145. 傅云飞, 杨基明, 韩肇元. 1998. 单脉冲膨胀波激波管用于同质核化率的实验研究,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12(2), 44-51. 傅云飞, 杨基明, 韩肇元. 1998. 膨胀式激波管内戊醇250K、100kPa状态同质核化的实验研究,化学物理学报, 11(3), 246-252. 傅云飞, 龚闽卫, 1997, 激波管中实验模拟爆炸波对水汽作用的研究,实验力学, 12(4), 534-538. 傅云飞, 龚闽卫, 韩肇元. 1997. 水汽瞬态相变的激波管实验研究进展,气象学报, 55(4), 454-467. 傅云飞, 黄荣辉. 1997. 东亚西风异常活动对热带西太平洋西风爆发及EN SO 发生的作用,大气科学, 21(4), 485-493. 傅云飞, 韩肈元, 龚闽卫. 1996. 激波管内水汽相变滞后效应的实验研究,大气科学, 20(3), 352-359.
lee是个小吃货
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涉及全球,危及人类生存。这必然要求全世界共同参与环保,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了人类的未来和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协作,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环境保护部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司长陈亮在其著作《人与环境》有关章节中,系统论述了如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沙化和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真正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刻了。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物理学教授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一书中提出:“从现在起到2015年,人类只剩7年时间来拯救地球”,他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说,“未来7年里,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达到稳定状态,否则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包括战争、瘟疫、干旱、洪水、饥荒、飓风等在内的各种灾祸将轮番席卷地球”,从而使人类遭遇末日劫难。挪威国际极地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奥拉夫·奥尔海姆认为,一个更为明显的事例是,由于气温升高,北海航道已经浮出水面,届时从远东前往欧洲将缩短1/3的航程。“由此,冰层覆盖面积多少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变成了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此外,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将会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而受此影响最大的将会是亚洲地区。”“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已不仅是一场危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场‘气候战争’之中。”《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百年来(1906~2005年)升高了℃,预计到21世纪末将上升~℃。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几率增加。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科学家蒂莫西·伦托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因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继续上升,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球的主要物理学基础发生变化,并使地球进入危险状态。”科学家研究领导小组提出,包括北极冰融化、格陵兰岛冰盖变薄、西部南极冰床崩塌、大西洋一些特定环流消失、“恩索(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异常天气事件增多、印度洋夏季季风消失、西非季风中断、亚马逊热带雨林枯萎消退和泰加林(北方针叶林)的枯萎消退等九大因素的“爆发点”有可能在今后100年内出现。不过,科学家认为,通过实时监测和模拟数据可以制订早期预警体系,仍有可能通过温室气体减排等措施避免它们的出现。当然,也有学者对是否存在人为的气候变暖持不同观点。气候物理学家S.弗雷德·辛格、丹尼期·T.艾活利在其《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Unstoppable Global Warming,Every 1500 Years)一书中写道:“有证据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充其量扮演了一个次要的角色。相反,如果我们往回追溯到100万年历史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我们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年(±500年)气候周期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对气候变化的长周期性,逐步为一些科学发现所证实,它是太阳系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反应,如果我们了解了1500年的气候变化周期,就会觉得近期气候变暖完全是人为的说法或导致人类末日灾难的危险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是荒谬的。丹斯加德和奥斯切格于1984年写的《格陵兰岛深层冰芯揭示的北大西洋气候振荡变化》认为:“温和的气候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其精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几乎可以说是令人吃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11年前写的《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一书中,根据中国地理学家长期研究结果,指出以往7000年间中国气候曾多次呈现寒暖交替,而至当时为止的气候变化离历史上的气温上限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观点不断为地质物理学家发现和勘探以及海洋暖流变化所佐证,并将进一步得到证实。无论气候变化呈长周期性循环规律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气候变化报告的结论谁是谁非,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活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行动,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签署的《环境宣言》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综观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伦理等方面出现了偏差和问题,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利益对立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人性扭曲的结果。资本逻辑通过自身活动建构的国际经济秩序维持自身的利益存在。尽管网络化使社会更加透明和公开,但资本逻辑使不同利益集团更加竞争和对抗,世界尽管多极化,但各国都必须考虑相互间的竞争和合作的利害关系。这正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纷争之世,谁能占领道德和科技的制高点,谁能率先实现人类的梦想——共产主义,也可称之为“生态共产主义”,谁就能引领世界潮流。在决定结果的诸多因素中,有两点是决定性的:一是教育,二是经济。只有教育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一部分人口能够脱离体能性劳动,而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再生产时,这个社会才会步入良性循环。因此,在当前资本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要努力地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一个全球环境新秩序,相互协作,“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涉及全球,危及人类生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必须面对共同的环境问题,这必然要求全世界共同参与环保,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共同的地球家园。同时,由于国内资源环境的严重性,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外所取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凸显了中国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环境安全问题是长期的、具有潜在性的问题,诺曼·迈尔斯指出,“如果世界环境问题像心脏病突发那样危害我们,我们就会高度重视生态系统并努力使之恢复。相反,环境问题像癌症那样静静地在暗地里侵害我们肌体,不易察觉,也没有抵制,直到它们深层的损害非常明显时才最终爆发出来。”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涉及全球,危及人类生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必须面对共同的环境问题,这必然要求全世界共同参与环保,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共同的地球家园。同时,由于国内资源环境的严重性,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外所取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凸显了中国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中国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实施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协议的签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1年6月18日、19日,中国发起并在北京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北京宣言》,提出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必须建立一个有助于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持续和持久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应以主权国家平等的原则为基础,发达国家必须率先行动保护全球环境,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其面临的问题,以优惠或非商业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无害化技术,发展中国家应通过相互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对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做出贡献。1992年联合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后,中国政府制定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方向。要按照“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思想。作为发展中大国,要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坚持“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条件下,捍卫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量力而行地逐步承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各项事务,按照“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原则,努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签署一系列维护世界资源环境的公约并加大履约力度,承担一个发展中大国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加快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努力控制和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并于2008年10月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应对举措。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享有减排达标的“豁免权”,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加强国际合作时,要注重环境安全,坚决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环境安全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继续生存还是自我毁灭”的问题,是一个比国家领土安全更严峻的安全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加强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和合作中,一方面,必须维护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任何国家和地区不能以环境保护为由干涉中国内政,不得借此提出任何形式的援助或发展资金等附加条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全球环境新秩序还未建立的情况下,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际资源环境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承担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支撑不了现行的发展模式,不减排、不转型也不行,发达国家设计好的不公平的国际规则,导致我们生态成本难以转移出去。即使可以我们也不能转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平与和谐,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全球科技合作和攻关,迎接科技自由时代的来临。要充分发挥人类创造性,整合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消除技术壁垒,实现科技共有共享。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潮汐发电等清洁能源;加强合成材料研究,开发利用纳米技术,尽快实现合成材料的持久耐用和可循环利用;加强核聚变能和平利用的研究和开发。美国已建成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激光束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准备探索以核聚变利用核能的可能性。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相比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更大,而且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经过计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来源几乎取之不尽,是理想的能源方式,如太阳能就是核聚变。但核聚变瞬间产生的温度超过1亿千瓦时,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毁灭性、破坏性的核聚变,如氢弹爆炸。但是要想其能量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地控制核聚变的速度、规模、材料等,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为了和平利用核聚变能,2006年11月21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参加方签署了《联合实施协定》,并在2007年由参加方批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建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艾克斯附近的卡达拉奇,费用估计为50亿欧元,建造期大约持续10年,预计建成后运行20年,运行费用同样为50亿欧元。核聚变能源利用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和平利用核聚变能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加强航天技术开发,探索太空和利用月球、火星等其他星体资源;加强雷电和氢氧分离的研究,有朝一日人能够经济有效地使水分离为氢气和氧气,使用氢气这种最为清洁的能源,那将是人类的福音,可以为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永无枯竭、清洁循环的物质支撑,迎接科技自由时代的来临。
你好的! ①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②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③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④ 要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
如需代写 可联系。
一篇完整的关于数字温度计的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
设n为正整数,则有反之亦然。这就是著名的麦比乌斯反演公式,它还有乘积表达式。则麦比乌斯反演公式是R.戴德金1857年给出的,它有多种推广形式,在数论和组合数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