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7

maggie800315
首页 > 毕业论文 > 奇妙的低温世界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烽火馋眠

已采纳

在超低温条件下,许多金属的性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韧性本来很好的钢,变得像陶瓷那样脆,敲一下,就会粉身碎骨。至于锡,用不着碰,它就已经变成一堆粉末了,这种现象被称为“金属的冷脆现象”,其危害性很大,但也可造福人类。比如,当战场上布满了地雷时,虽然用探雷器可以找到它,但是排雷是很危险的工作。若将液态空气撒到这些地方,就会使这些地方的温度急剧下降,地雷中的弹簧就会变脆失去弹性,地雷因而就不会爆炸了。低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草药加工、涂料制造业等方面大有用途。比如,清除海上石油污染是一大技术难题,人们现在设计出了低温清污法,在漂浮的石油层下喷洒液态氮,水面上的石油便会迅速凝结成颗粒,再将这些颗粒铲走,就能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

125 评论

竹林轻舞

提起低温,我们往往会联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在我国北方度过了童年时代的人们更会浮想起许多愉快的儿时往事:玻璃窗上美丽的冰花图案、雪球激战、白雪老人……居住在北方的少年朋友,你们对这些场景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除此之外,我们也会想到人类的老祖先曾经和漫长严寒的冰期作过多少万年的艰苦斗争,更会想到南、北极那终年不融的冰山。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人们早已战胜了普通的冰雪低温。在现代,除了探索地球南北极大自然的奥秘外,摆在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任务便是向更低的温度进军了。

1784年,英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曾预言:假如地球突然进到极冷地区,空气无疑将不再以看不见的流体形式存在,它将回到液态,这就会产生一种我们迄今未知的新液体。他的伟大预言一直激励着人们试图实验气体的液化,或者尝试达到极低的温度。

法拉第是19世纪电磁学领域中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生于伦敦近郊的一个小村子里,父亲是个铁匠,家境十分贫寒,所以法拉第的青少年时期没有机会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学了一点读、写、算的基本知识。但他勤奋自强,自学成才,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胆略和智慧,从一个书店报童到装订书的学徒再到皇家研究院实验室的助理实验员,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

1823年,法拉第开始了气体液化的实验研究。当时,他正在皇家学院的实验室做戴维的助手。有一天,法拉第正在研究氯化物的气体性质,他用一根较长的弯形玻璃管进行他的实验:把一种氯化物装在管子的较长端,然后密封玻璃管的两端,加热管子的较长端,他突然发现在玻璃管的冷端出现了一些油状的液滴,法拉第马上就意识到,这液滴是氯。由于加热,密封管中的压强必然增大,但只有冷端收集到液态的氯,这说明影响气体液化的因素不只是压强,除了压强之外,还有温度。1826年,法拉第又做了一个实验,这次他将管子的短端放在冰冻混合物中,结果收集到的液氯更多了。从这以后,法拉第开始对其他气体进行研究,他用这种方法陆续液化了硫化氢、氯化氢、二氧化硫、乙炔等气体。到了1845年,大多数的已知气体都已经被液化了,而氢、氧、氮等气体却丝毫没有被液化的迹象。当时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它们永远也不会被液化了,它们就是真正的“永久气体”。

然而,实验家们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设法改进高压技术,试图用增大压强的方法来使这些“永久气体”液化。有人将氧和氮封在特制的圆筒中,再沉入海洋约千米深处,使压强大于200个大气压;维也纳的一位医师纳特勒在19世纪中叶曾选出能耐300大气压的容器来做实验,但最终都未成功,空气始终未能被液化。

法国物理学家卡尼承德·托尔,在1822年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酒精装在一个密闭的枪管中,由于看不见枪管中发生的现象,他就设法利用听觉来帮助自己。他将一个石英球随酒精一起封进枪管内,利用石英球在液体中滚动和在气体中滚动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来辨别枪管内的酒精是液态还是气态。他发现在足够高的温度时,酒精完全变成了气态。

为了搞清楚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他改用密封的玻璃管进行实验,在管内充入部分酒精,一边加热一边观察。然而,尽管玻璃管很坚固,每当液体只剩一半时,玻璃管就会突然爆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再一次进行上述实验,结果玻璃管还是毫不例外地发生了爆炸。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托尔最后得出结论:当酒精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将突然全部转变成气体,这时的压强将达到119个大气压。当然,在这样大的压强下,什么样的玻璃管也将会发生爆炸的。

托尔对酒精汽化现象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纷纷开始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发现任何一种液体,只要是给它不断地加热,在某一温度下,它都会转变成气体,这时容器内部由气体产生的压强将显著增大。就这样,托尔对气液转变现象的研究,使他成了临界点的发现者。然而,遗憾的是,当时托尔对之并不能解释,直到1869年,安德鲁斯全面地研究了这一现象,才搞清楚了气液转变的全过程。

安德鲁斯是爱尔兰的化学家,见伐斯特大学化学教授。1861年,他用了比别人优良得多的设备从事气液转变的实验。他从托尔的工作中吸取了经验,托尔用酒精做的实验是相当成功的。后来安德鲁斯换用水来做这个实验,但由于水的沸点太高,压强要大到容器无法支持的地步,因此没有做成这个实验。于是,安德鲁斯就选了二氧化碳(CO2)作为工作物质。他把装有液态和气态的二氧化碳的玻璃容器加热到℃时,液气的分界面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液面的曲率,而温度高于℃时,则全部处于气态。当温度高于这个数值时,即使压力增大到300或400个大气压,也不能使CO2液化,他把这种气液融合状态叫临界态,这个温度值叫临界温度。在这些实验的启示下,人们进而设想每种气体都有自己的临界温度,所谓的“永久气体”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临界温度比已获得的最低温度还要低得多,只要能够实现更低的温度,它们也是可以被液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获得更低温度的方法。

在“永久气体”中,首先被液化的是氧。1877年,几乎同时有两位物理学家分别实现了氧的液化。一位是法国人盖勒德,一位是瑞士人毕克特。

盖勒德早先是矿业工程师,他最初也是试图通过施加高压强来使气体液化。他用的工作物质是乙炔,乙炔在常温下,大约加到60个标准大气压就足以液化。可是盖勒德的仪器不够坚固,不到60个标准大气压就突然破裂了,被压缩的气体迅速跑出去,就在容器破裂的瞬间,他注意到器壁上形成了一层薄雾,很快就又消失了。他立即醒悟到,这是因为在压强消失之际,乙炔突然冷却,所看到的雾是某种气体的短暂凝结,不过当时盖勒德却把它误认为是乙炔不纯,含有水汽所凝结成的水雾。于是,他从化学家贝索勒特的实验室里要了一些纯乙炔,再进行试验。实验的结果还是出现了雾,这样,他才断定这雾原来就是乙炔的液滴。盖勒德的乙炔实验虽然走了一点小弯路,但却找到了一种使气体液化的特殊方法。

接着,他尝试使空气液化,以氧作为他的第一个目标。他之所以首选氧,是因为纯氧比较容易制备。他将氧气压缩到300个标准大气压,再把盛有压缩氧气的玻璃管放到二氧化硫的蒸气中,这时温度大约为-29℃,然后再让压强突然降低,果然在管壁上又有薄雾出现,他重复做了这个实验很多次,结果都是一样,最后盖勒德肯定,这薄雾就是液态氧。

有趣的是,正当盖勒德在法国科学院报告这一成果时,会议秘书宣布了不久前接到的毕克特的电报,电报说他在320个标准大气压和-140℃下联合使用硫酸和碳酸,液化氧取得了成功。

虽然盖勒德的实验只是目睹了氧的雾滴,并没有把液态氧收集到一起保存下来,然而他的方法却在后来其他气体的液化中得到了应用。

1895年以后,低温物理学在工业上的应用与日俱增,主要用途是为炼钢工业提供纯氧。正在这个时候,英国皇家学院的杜瓦为研究绝对零度附近的物质的性质,也在致力于解决低温的技术问题。1885年,他改进了前人的实验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液态空气和液氧,并在1891年发现了液态氧和液态臭氧都有磁性。1898年,杜瓦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绝热器,当时叫做低温恒热器,后来也称为杜瓦瓶。他将两个玻璃容器套在一起,联成一体,容器之间抽成真空,这样的瓶就可以盛大量液氧了。1893年1月20日杜瓦宣布了他的这项发明。1898年,杜瓦用自己的新型量热器实现了氢的液化,达到了的低温,第二年实现了氢的固化,靠抽出固体氢表面的蒸气达到了12K的低温。

杜瓦以为液化氢的成功开启了通过绝对零度的最后一道关卡,谁知道他的残余气体中竟还有氦存在。他和助手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数年的努力,但终未能实现氦的液化。

正当世界上几个低温研究中心致力于低温物理研究时,从事低温领域研究的最出色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默林·翁尼斯。他以大规模的工程来建筑他的低温实验室——莱登实验室。他的实验室的特点是:把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密切结合起来,把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技师组织起来,围绕一个专题,分工负责,集中攻关。相比之下,他的低温设备规模之大,使同时代以及早于他的著名实验室的设备简直变成了“小玩具”。这样,翁尼斯领导的低温实验室——莱登实验室成了国际上研究低温的基地。

1908年的一天,历史性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这一天的实验室工作是从早晨五点半开始一直工作到夜间九点半。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正在进行氦的液化实验,他们是多么渴望看到人类从没有看到过的液化氦啊!可是,氦气能够液化吗?大家都在担心着。墙上的挂钟“滴嗒滴嗒”地响个不停,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消逝。人们屏住了呼吸,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液化器。他们先把氦预冷到液氢的温度,然后让它绝热膨胀降温,当温度低于氦的转变温度后,再让它节流膨胀,然后再降温,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液化器中反复多次地进行着。终于在下午六点半,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它——氦气被液化了!初看时还有点令人不敢相信是真的,液氦开始流进容器时不太容易观察到,直到液氦已经装满了容器,事情就完全肯定了。当时测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氦的沸点是。莱登实验室的所有人都异常兴奋,奔走相告,互相祝贺,欢笑的声浪传向全世界。

莱登实验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在翁尼斯的指挥下,他们快马加鞭,乘胜前进,继续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了解,如果降低液氦上的蒸气压,那么随着蒸气压的下降,液氦的沸点也会相应降低。他们这样做了,并且在当时获得了~的低温。

当然,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按我们的标准来看许多物质是处于极低温状态的,但是在地球上,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踏入了从未进入的奇异低温世界。自1908年以来,人类经过了93年的研究,在这个奇异世界里,人们发现了许多奇异的现象,其令人神往之处不亚于南北极的冰天雪地,胜过宇宙中的低温,因为在这里人们可以控制实验室条件,细心地观察新的事物。在现代,液氦制冷的低温技术仍是低温领域中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实验工作离不开氦液化器……人们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同时也期待着,在这个低温世界里会看到怎样更新天地啊!

356 评论

stella840706

在超低温世界,橡皮会失去弹性,能像铜锣那样敲起来“当当”作响;猪肉会发出灼灼的黄光;韧性本来很好的钢,变得像陶瓷一样脆;当温度降到-190℃,空气将变成浅蓝色液体;在绝对零度附近,氧气会像白色的沙砾,而氢气会像钢铁一样坚硬。冷冻的速度炎热的夏天,待在有冷气的房间里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冷”的了解并不多,对如何利用“冷”也知之甚少。例如,早上起床准备吃早餐。我们面前有一杯刚煮好的热咖啡和一杯凉牛奶,为了让咖啡尽快凉下来,应该怎么办?是等上5分钟将牛奶加到咖啡中,还是将牛奶加到咖啡中再等5分钟呢?或许你会说:“这难道有区别吗?这两种做法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第一种方法确实能让咖啡更快地凉下来。这种现象是牛顿发现的,他说:“物体的温度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越大,冷却的速度就越快。”因此,如果先加入牛奶,就会降低咖啡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这反而会减慢咖啡冷却的速度。寒冷是否有尽头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最低气温在-20℃以下。在地球的两极则更加寒冷,尤其是南极,有记录的最低气温为℃,因此南极又被称为“世界寒极”。在月球背着太阳的阴面,温度竟然低到-183℃。在太阳系里,离太阳最远的冥王星,接受的太阳光实在是太少了,据估测,它的表面温度可低至-240℃。科学家们根据大量的实验推测,在宇宙的深处温度则更低,在-270℃左右。

182 评论

小丸子新

在古代,人类就发现了在冬天存储冰块,然后夏天用这些冰块来保存食物可以让食物保鲜。这种方式,一直是贵族才能使用的,直到冰箱的普及使得我们老百姓也可以使用了。

冰箱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买回来的肉类、蔬菜等都会放进冰箱,为什么呢?小孩子都会回答,冰箱里不容易坏,换句话说那就是让蔬菜“活的更久”。那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体温大致在36-37 ,如果体温升高2 ,那一定是生病了,那么如果人的体温降低呢?我们的生命世界时刻进行着化学反应,人体也在不断进行着,了解化学的人都知道,化学反应的速度一般是随着温度降低而变慢的,最终可能会停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食物放进冰箱可以防止它很快腐烂,因为它所进行的化学反应被延缓了。

经过研究发现,低温会极大延长人的寿命!

1917年,美国的生理学家洛布发现温度可以影响果蝇的寿命,果蝇是一种冷血动物,它的体温会和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目前已描述的物种就超过了4000种,被广泛用于遗传和演化的室内外研究材料,原因就是它们很容易培育、而且生活的时间短。

在洛布的实验中,当环境的温度是26 时候,果蝇的寿命是35到50天。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当温度降至18 的时候,果蝇的寿命延长到惊人的100天。而当温度降低到10 的时候,它们活到了200天。从50天到200天,足足翻了4倍。

你或许会问,温度影响生命有依据吗?有,那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1824年,法国工程师萨迪·卡诺提出了卡诺定理。后来德国人克劳修斯和英国人开尔文重新审查了卡诺定理,他们发现卡诺定理必须依据一个新的定理,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于是他们分别提出了两种表述,不过 这两种表述其实在理念上是等价的 。

熵增加原理是又一种表述,它表述为:

这说明了,在我们自然界中,任何一个孤立系统,它的总混乱度,也就是“熵”它是不会减小的。最近几年,国人很喜欢使用熵这个词语,尤其一些老板和企业家,总是在强调公司要对抗熵增。

而清华大学有一位教授说过:“ 如果物理学只留一条定律,那我会留熵增定律 ”。可见熵增的分量很大很大,有人甚至提出熵增揭示了宇宙万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暂且不讨论。

你会问那熵增定律跟我们今天谈的人类寿命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这 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会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 。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熵是一种混乱的程度,而死亡也意味着混乱,熵增意味着越来越混乱。

温度增加、会让熵增加,这就意味着混乱增加,因为生命是高度有序的,混乱不断增加会破坏这个有序的状态,最终走向死亡。

那么熵增可以减小吗? 在封闭的系统和不接受外力的情况下,是不可以的。

我们可以让熵增变慢!也就是说,我们降低果蝇的体温,其实是在减缓果蝇熵增加的过程,注意是减缓,让它变慢,这样就相当于减缓了果蝇死亡来临的时间,自然就延长了寿命。

我们经常说人的体温是 ,有的人因此认为人的体温都是 ,这其实是不对的。人的体温会因环境、生理活动、以及所测的部位的不同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正常人体口腔舌下温度约为 ,直肠温度约为 ,它比口腔温度会高一点,而腋下的温度一般为36-37 。比如你 喝水吃饭后,体温是会变化的 !

研究者在几年前就提出了,人类的体温是下降的,目前还没有非常确切的结论。有这么几种分析:

第一是人类 社会 大变革,我们在数百多年前,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人是需要劳动的,干农活之类是必不可少的,很辛苦。但是我们现代人,普遍运动偏少,新陈代谢比较缓慢,体温也就随即的不高。

第二是医学的进步,在过去人类动辄生病,免疫细胞活性会让体温上升。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得病的概率大大减小,这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处于一个比较低的运行区间。

而温度降低之所以可以延长人的寿命,这是因为低温下,身体的机能就处于一个低位运转的状态,它的消耗就降低了。

既然低温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那是不是温度越低越好?不是!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合适的温度才能适应环境,随着体温的下降,对于人类来说也不全是好事!因为体温下降,人类的免疫力会越来越差,那就可能会得别的疾病。

之所以说体温和免疫力有关系,是因为 体温跟身体代谢速率有关系 ,体温太低,这意味着代谢不好。而体温上升,代谢会加快,血流速度会跟着变快,而血液中有一种细胞叫白细胞,它具有免疫功能,就可以对侵入体内的病毒快速做出免疫应答,最后把它消灭。

美国和日本的医学专家曾预测,如果一个人每天晚上睡觉前体温下降5 ,那么这个人的寿命可以延长50%。据说美国的生化学家制造出了一种针对人类睡眠的房子,这种房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使人的体温降低10 以上,然后第二天气温自动回升,人的体温也随之很快就恢复了。有不少人想申请这种可以制冷的房子。

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在寒冷的冬天,这些动物或许知道太冷了,正常活动需要的体温维持不了,只好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来睡过一个冬天。还有一个可能,这些动物知道冬天不好找食物,那就睡觉呗,从而借助冬眠来使新陈代谢变慢。

这或许是一个直觉,动物感觉正确的直觉。或许我们人类也应该来一场冬眠,睡上几个月?这估计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了。

这么看来,“ 吃饭只吃七分饱” 是非常科学的!这样可以减缓熵增,延长寿命!现在吃的少几口,是为了将来吃的更久,活得更长!

需要注意的就是营养均衡,按时按点。那种“一顿吃饱,三天不饿”的作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153 评论

相关问答

  • 我的世界大学毕业论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

    sailwithjad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世界杯毕业论文

    这种文是不可能有人写出来发布到网上的····这基本上都直接能构成一篇毕业论文了···额···我的建议是··你可以从机器人的构造方面进行阐述,然后再和人类世界杯进

    ansenhachi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我的世界毕业论文怎么写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

    大馄饨小馄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世界上最短的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1 时如白驹过隙,两年半的求学生涯巳接近尾声,而这段学习生活经历给予我的成长与进步让我在这个毕业季对一切充满感恩与不舍。 感谢恩师!李教授是

    岚岛全屋定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有关世界观的毕业论文

    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

    多来A梦A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