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6

让子弹飞888
首页 > 毕业论文 > 关于吉赛尔的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十年自己

已采纳

吉赛尔的舞蹈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论德意志》中关于神秘的维丽丝女鬼的传说。舞 剧分两幕、第一幕在欢庆葡萄丰收的节日里,天真的姑娘吉赛尔与乔装成农民的公爵阿尔伯特一见钟情,而拒绝了守林人希拉里昂的求爱。 外出狩猎的亲王和女儿来此休憩,吉赛尔母女殷勤招待,贵族公主赠与项链相报。守林人揭开阿尔伯特的身分。吉赛尔闻知公爵早已与巴蒂尔定亲,犹如霹雳轰顶。她失去理智而狂舞,一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阿尔伯特恶梦初醒,竭力表白,吉赛尔表示宽恕后瞑目长逝。舞 剧的音乐十分出色,标志着芭蕾舞音乐发展的新阶段。阿尔道夫 亚当为了在剧中体现浪漫主义意境,首次尝试使用了主旋律贯穿手法,如第一幕男女主人相恋的主调在吉赛尔发疯时的回忆中再现,这种音乐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为后来舞剧音乐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其次,舞剧音乐还打破了“单旋律加伴奏”的传统,首次使用了赋格。主副旋律对模仿的作曲技巧,它包含着旋律美和戏剧性。使整个作品格调一新。作曲家亚当,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他一生中写有20多部舞剧,著名的舞剧有《海盗》和《吉赛尔》。《吉赛尔》舞剧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欣赏和赞扬。 另外,吉赛尔编导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即把群舞改造为统一的抒情整体,后来,这一创造被史学家称之为“舞剧舞蹈交响化的原则”。 《吉赛尔》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舞剧的成熟之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誉。

305 评论

王小金Fighting

《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舞蹈起源于劳动,古人用模仿狩猎或劳作的简单动作来欢庆丰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变为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为主,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的艺术。从学术上来说,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在我看来,舞蹈是一种人们用动作,音乐,服装来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或者说,现如今的舞蹈再不只具有单纯表现劳动场景的简单意义,人们更多的是在特定情境中,用不同的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等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们在路老师的指导下欣赏了数部国内外优秀的舞蹈作品。下面,我想就我印象最深的《吉赛尔》与《谢公屐》来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吉赛尔》,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是一部传奇式的爱情悲剧。编导通过美丽的莱茵河畔的维丽斯女鬼的传说,创作出了这样的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第一幕中,平民少女吉赛尔与扮成农民的伯爵阿尔伯特相爱,却突然在看林人希来里昂的告知下得知阿尔伯特的真实身份以及其有未婚妻的事实,在打击下,患有心脏病的吉赛尔精神崩溃,病发离开了人世。第二幕里,吉赛尔变成了维丽斯女鬼。维丽斯女鬼,是一群在婚前被抛弃而死的少女的幽灵,她们会在夜晚围住走进森林的男子,强迫他们跳舞致死。而阿尔伯特在夜晚来到吉赛尔的墓前忏悔,却被维丽斯女鬼围住欲置其于死地。但由于吉赛尔的保护,才得以幸免在欣赏《吉赛尔》时,有几处令我影响深刻。其一,在一切揭露前,吉赛尔用花瓣占卜那一幕。在阿尔伯特善意的欺骗下,吉赛尔对美好的结果充满期望,却不知,在占卜时,他们的悲剧早已注定。其二,是吉赛尔在得知一切后精神崩溃的表现,女演员通过恍惚的面部表情,摇摆不稳的步伐,回忆过去的甜蜜与身处现实的的痛苦的对比,及其形象的表现了一个少女遭受重大打击后的痛苦与崩溃。其三,身处幸福中的吉赛尔灿烂的笑靥和变为维丽斯女鬼后的吉赛尔面无表情情的严肃;活着的吉赛尔的充满跳跃的舞蹈和死去的她优美却沉静的动作的对比。不得不承认,在前后呼应的剧情,具有对比性的动作,同时具有杰出的表演技能和高超的舞蹈技巧的女演员,卓越的灯光,优美的背景下,《吉赛尔》的出色不言而喻。如此,这部充斥着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的芭蕾舞剧深深地吸引了我。 “信口长歌君莫笑 共与诸君乐陶然”。一直以来,魏晋名士的潇洒与不羁的风度,耿直不屈的风骨一直使我倾倒不已。理所当然的,《谢公屐》便成了我最欣赏的中国舞蹈。不同于日渐武术化的男性舞蹈,这个节目则着眼于表现“礼仪之邦”男性的温文潇洒和典雅气度。一变男性舞蹈模式化的形象和风格。舞蹈着意表现了魏晋时代文人雅士的气质和古代文人那潇洒清凛、狂放不羁的风度。在悠扬的古筝声中,几位文人墨客在云雾缭绕之中悠闲自得地从侧幕走出,好像在品味着山间美景。他们在身后传来的,潇洒的歌声中,大步的,超然的走着,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让人恍惚觉着,那些隐藏于历史厚重的帷幕的飘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名士们跃然于舞台之上,放步于我们的视野之前。他们脚踏谢公屐,在山水里放声长啸,这是多么的令人神往啊。关于舞蹈技巧方面我懂的不是很多,但是,在演员们的脚下随着舞蹈的节拍跺出不同的节奏时,鞋上的铃铛也晃动出与众不同,意想不到的效果。流露出“仰卧自得、游心太玄”的魏晋风度,这使得《谢公屐》的舞蹈形象中的文人气质更加鲜活、浓厚。 通过以上两部作品和我在课上所欣赏的其他作品,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的舞蹈(尤以芭蕾舞为主)主要看的是演员的腿部动作,尤其是足尖舞。而东方的舞蹈,更多的在于演员的手部动作,傣族的舞蹈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西方的舞蹈更看重的是演员的动作技巧,比如一些芭蕾舞剧中出现的“炫技表演”,更重视舞蹈的情节。反之,东方的舞蹈在技巧的同时,对演员的神态要求也很高,而且,东方的舞蹈最重要的是体现演员所跳出的那种神韵,那种气质和气节。 总之,我认为选修路老师的舞蹈鉴赏是我在大学所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之一。在这门课上,我领略了东西方舞蹈的优美,学习了如何更好的去欣赏舞蹈,同时,从对舞蹈的喜爱上,更衍生出了我对其他形式艺术的热爱。路老师的课上,实践与欣赏相结合,让我们体会到了动人的舞蹈的世界,迈入了更广阔的艺术殿堂。当然,如果像观看话剧演出那样的实践课更多点就好了。我也对没有进入舞蹈房实际练习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感到遗憾。这就是我的全部感受,谢谢路老师。

291 评论

善美梅子

俄国芭蕾吸收了意大利、法兰西和丹麦三大学派的精华,在本国民族文学艺术的民主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结 合俄罗斯演员的形体特点,创立了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创立阶段,约翰松和切凯第作出了杰出的 贡献。约翰松( 1)人物简介原籍瑞典,1841年起担任彼得堡马利亚剧院的主要演员,以舞蹈洒脱、动作风格优美而著称。:1869年起专 门从事教学工作。在俄国进行表演活动达20多年之久,长期观察分析过俄罗斯演员和学生,所以能准确地抓住 俄国学生的特点,加上他是布农维尔的高足,熟悉丹麦学派,具备为俄罗斯学派奠定基础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主要成就培养出盖尔特、尼•列加特、克舍辛斯卡娅、普列奥勃拉仁斯卡娅、巴甫洛娃等著名舞蹈家。彼季帕也常常 到他的班上进修,并从他的练习组合中汲取养料,用于自己的编舞实践中。( 3)主要思想反对意大利学派片面追求高难动作的纯技术观点,但仔细借鉴吸收他们的舞蹈技巧,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内容。既反对把示范变成强制学生仿效的模式,而又强调教师必须亲自示范。( 4)教学法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要求极其严格;在发挥学生的天生优异条件的同时更加注意克服他的缺陷,培养他摆脱舞台上的任何困境的能力;把技术当作表现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经常改进教学方法和创造性地对待教学。为了保持学生的鲜明的个人特色,往往不惜放弃古典学院派的严格规范。课程类型多样,不重复。切凯第(1) 人物简介幼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舞蹈学院学习,老师是勃拉齐斯的学生列普利。1870年进入“拉•斯卡拉”剧院。 以后又到过丹麦、荷兰、挪威、德国、奥地利等国。1892年被聘为马利亚剧院的排练者,后又兼任教师。他还 曾与彼季帕和伊凡诺夫合作,编导《》第一、三幕的舞蹈。( 2)主要成就1911-1921年他担任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教师兼排练者,对西欧芭蕾的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好几代俄罗斯芭蕾演员,其中包括巴甫洛娃、卡尔萨文娜、瓦冈诺娃、里法尔、莫尔德金等都出自切凯第 的门下。( 3)“切凯弟体系”切凯第结合实际情况专门为俄国学生制定了一套很有特点的教学法,后来由英国舞蹈理论家西里尔•波蒙 特和伊济科夫斯基合作整理,1922年在伦敦刊印出版,书名是:《按照切凯第方法讲授古典戏剧舞蹈的理论与实 践的教材》,这就是通常称之为“切凯弟体系”的标准教科书。该体系的特色是对芭蕾主要动作进行分类、系统地整理,对每一个动作的性格和规格要点作出了比较细致 的讲解。直到现在,这项工作仍在进行,切凯第体系对英国乃至世界古典芭蕾有着巨大的影响。

84 评论

注定孤独终X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售赏过后的感触。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范文5篇(一)

看完这部朱莉娅·罗伯茨 饰演女主角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片中的凯瑟琳·沃森这位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的新任艺术史老师,美丽成熟,特立独行,极力推崇自由改革思想。

虽然50年代的美国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依然非常严重,而这位女教师在试图让自己的女学生和世人了解,要摒弃女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嫁个好丈夫。这一举动和思想与当时的思想传统格格不入。于是,伴随而来的是对她各种不公正的议论和评价,满怀志向的凯瑟琳面对的是重重的阻力和挑战。

但是,这位女老师并没有屈服,她的青春率直,以及她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加上风趣热情的授课,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理解。

影片自始至终弥散着一种轻柔却又强烈的女性柔情,而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后,我脑子里很强烈的反复着一句话“女人,爱情很重要,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女人决不是为取悦男人而生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范文5篇(二)

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画像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甜蜜、温馨、宁静的感觉,我想知道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下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带着些许探索神秘气息的心理,看完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电影的一开始给我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有个性,能推陈出新,总会受到别人的关注,纵然结果会不顺人意。就像影片中凯瑟琳到卫斯理女子学院的第一课,我能感受到凯瑟琳的极度尴尬,我甚至不能说学生的不对之处,因为她们真的很优秀,能把课本上的内容了解得很透彻。随着剧情的推移,问题渐渐出现端倪,卫斯理女子学院是一所比较传统的学校,基本上学校的事务都有明文规定,从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学校要把你培养成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教育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于社会,这是一种停滞。但凯瑟琳是一个比较前卫、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她面临着许多困难,不只是校方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还有学生对前卫思想的不接纳,但是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的令人宁静沁心,但是在微笑下面呢?相信每个人都一样,微笑并不表示生活就没有烦恼,而是因为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顺从自己的内心,所以流露出很自然的表情。在影片中,凯瑟琳也曾迷惑过,她气愤这样的教育模式,气愤用婚姻禁锢一个女性的未来,她认为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出路。在这个方面似乎贝蒂的感受要多一些,在上学期间结了婚,按照学校的传统,一边在家里做一个家庭主妇,一边在学校攻读学业。但是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对于她来说这应该算是成功,敢于去挑战自己的未来,不再活在他人的阴影下,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内心的自己。

本片不只是单纯地表现了一个捍卫女权主义的的教师战胜腐朽的传统教育体制,感化了无知懵懂的学生。其实她也一样,生活在欺骗当中,来这所学校是她觉得是被欺骗的,认识的新男友也欺骗了她,所以她也需要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慢慢成长起来。凯瑟琳给予学生的是对前卫思想的思考,引导她们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学生也给了她许多欣慰,并画了画给她,这说明这群学生已经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位教师,最感人的是当凯瑟琳离开的时候,许多学生骑车为她送别,有泪水,也有微笑。

凯瑟琳是个有特色的教师,经过她的授业必定会有一批不寻常的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还要教人如何做人,要有适当的方式,也要有合适的气氛,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推陈出新,才能育人成才,德才兼备。

看完这部电影,联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难免思绪又有些漂浮起来。也许我们都在给彼此方向,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完美,所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努力让自己完美。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完美的,但是,只是一个微笑,不是别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范文5篇(三)

不是这次的学习,我还真事陋寡闻,原来还有这一样一部精彩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传奇老师,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华森,以及她和学生们的情谊,让我很受触动。教育到底所为何物?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很多很多,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电影故事中很多情节让我想到:1、教育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发展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3、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如此。

真正优秀的教育电影,常常是在电影艺术、人生哲理与教育行为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蕴藏。好的电影,让人终身难忘,终身获益。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范文5篇(四)

记得大四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对男同学说过的一句话:“你们有很多优势明白吗?首先,你们是男生。”

一句简单的话,印证了男权社会的主导地位如今依然不可动摇。自19世纪末起,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就没有平息过。在电影中,虽女性运动的成果非凡,但许多现代女性主义者仍然认为尚有许多与男权社会打不完的丈,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故事发生在1953年,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然而,以美国威斯利女子学院为代表的教育机构依然执着地履行着男权社会赋予的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家庭主妇。但当凯瑟琳,一位满怀自由改革理想的女子来此校任教之后,其前卫的女权思想便与校方及男权教育下熏陶出来的学生产生了矛盾。无论谁都想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故事就在各种思想的互相抗争与影响中展开。

凯瑟琳和吉赛尔这些反抗传统父权制的女子总是受到批评和排斥。对她们进行批评的人,不仅仅是父权制的统治者——男人,更是一些把父权制的规则、想法内化了的女人。

贝蒂是威斯利学院传统的捍卫者,任何对学院传统的怀疑和动摇都将受到她尖苛的批判。较之凯瑟琳和贝蒂,琼则显得更加理性、成熟。她放下耶鲁大学的深造机会并不是没有思考过凯瑟琳的一番苦心,也非向好友贝蒂妥协,而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取。

在电影中,女性通常被视为性客体,唯其美貌和性吸引力才有价值。有时充当蛇蝎美人,以诱惑或阻碍男主人公,如《本能》;有时又成为性感佳丽,以协助英雄式男主人公完成其“伟大的使命”,最终往往成为战利品为男主人公所有,如《007》、《谍影重重》、《夺宝奇兵》等。后者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尽管如此,女性电影依然在增多。《末路狂花》探讨了两个好友的亲密友情,两人周末的偷闲却因遭受男性的侵犯而演变成横越美国的大冒险。

末路狂花

这部电影探讨了婚姻、工作、独立、女性情谊、大男人主义等主题。搞笑的是,电影的结构却受惠于两个传统男性的类型——哥们儿电影(buddyfilm)以及公路电影(roadpicture)。

较之传统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追求在差异中寻求平等,努力建立与男性的和谐共存。穷在应对凯瑟琳极力反对自己放下耶鲁大学的深造机会时说:“我明白自己在干什么,这并不是愚蠢的行为。......对你来说,做家庭主妇和把自己沦为殖民地是一样的。主妇们没有,没有才智,缺乏情趣。你说过我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而这正是我想做的。”

琼的一番回答使凯瑟琳认识到,唯有独立思考、理性选取自我人生才是女性幸福的归宿。真正的女性主义不应囿于形式,而应依照具体状况和自身的意愿而选取。

如果《蒙》单纯地表现高举女性独立大旗的教师战胜腐朽的教育体制,感化了无知懵懂的学生,那么影片就流于俗套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它不是任何一种女权主义的宣讲,而是借由影片的几个女主人公的成长之路,向观众传达一种态度:

“女性真正的独立解放,不在于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更不在于特立独行的处世态度和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而在于是否拥有不受外界眼光驱使而独立选取人生的潜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范文5篇(五)

这部电影不比好莱坞大片,不紧张,不刺激,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朋友很好奇这么“无聊”的电影我竟然看过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动。我个人觉得每个女孩子都该看一次,涵养一下气质。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google一下就明白了。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充满疑惑,我想是因为对历史大背景和卫斯里传统的陌生。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经济大萧条。因为二战中,男人都上前线了,所以政府就号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来工作。但是二战结束,男人归国了,却发现以前的工作机会都被女人抢占了,于是,政府又号召女人要回归家庭,照顾老公和小孩,这才是她们生来的职责和使命。这就导致以前的liberal(自由解放)话语重新回归到conversative(保守)话语。这种话语的转变首先就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Catherine期望改变这样一种教育,让女生学会为自己而生活学习。

卫斯里女子学院,美国最有名的女子学院,贵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宋氏三姐妹,还有克林顿夫人。我有个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儿申请到这所学校,她砸锅卖铁都要让她念。50年代美国的大学逐渐开放女生名额,让她们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卫斯里的女生都是来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们期望女儿在那里被培养成为得体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组成体面的家庭。所以那里的女生要修艺术,文学和欧洲语言,还有家政课,但是她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她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高贵端庄的妻子,辅佐丈夫的事业。因此,卫斯里每年都有个滚铁环的传统,据说第一个滚到终点的就能第一个步入礼堂。她们大学四年就是赶快找到优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电影中的四个卫斯里女生对这种话语和学校教育有的维护,有的认同,有的怀疑,有的不屑。最终,她们因为各自的遭遇都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想法,都学着从表面看本质,不要为外象迷惑,要独立思考和做人。

电影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女人是否生来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亲的主角,她们是否只能成为领导者的夫人而不是领导者,这个讨论在当时历史背景和卫斯里语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这天女人有了更多选取,但是也挣脱不了性别的宿命。一旦结婚,就面临生育的压力,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的顾虑。当全职太太不简单,蜡烛两头烧更辛苦。虽然没有人规定女人生来务必当妻子,当妈妈,此刻很多女人选取不婚不孕,但是没人否认生理上只有女人能够担负这项社会生产的职责。如果你放下了社会生产,就会制造很多社会问题,老龄化,少子化。

这个社会对性别还是无法绝对公平的。女生从小要和男生一样,千军万马挤破头,受高等教育,研究所毕业,发现自己到了尴尬的年龄,要事业还是要生育?怎样都有遗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还要力图持续自我,担心对孩子的付出不够也担心对老公的照顾忽略,还担心自己的事业陷入瓶颈。社会的话语也是一样,一会儿要独立自主新女性,一会儿要新全职太太,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停滞不前,无论扮演什么主角,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大众舆论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样,我们得明白,任何时候都会有矛盾出现,船到桥头自然直。

150 评论

相关问答

  • 凡尔赛文学毕业论文

    凡尔赛文学,说白了就是现代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这种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更是现代人对于自身的一种嘲讽。

    以哩哇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沃尔玛的会计毕业论文

    沃尔玛北上2003年7月11日,世界第一大零售连锁集团—沃尔玛连锁公司(Wal-Mart Stores Inc.)旗下的山姆会员商店在北京正式开业,这是它在中国

    樱桃香香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电吉他的毕业论文

    1、声音不同,相信这个不用我多说你很明白的,电吉他的效果非常丰富 2、发声原理不同造成琴的构造不同,电吉他用电,民谣用琴身 3、手感不同: 电吉他弦的张力要稍微

    snowmemory098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希尔顿酒店的毕业论文

    关于酒店客房部的毕业论文 论酒店产品的定位 摘要:入世后,国际酒店集团在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酒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

    maodougouzaiz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高尔基童年的毕业论文

    童年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

    茵为有你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