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8

小二郎爱学习
首页 > 毕业论文 > 《爱玛》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实现家

已采纳

偶像剧里多的是灰姑娘嫁给王子的老掉牙的桥段,也许导演的初衷是好的,真实的生活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长满了虱子。”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生活不那么顺遂,所以,灰姑娘的故事无疑为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对一个女孩来说,能够嫁给一个英俊的王子,然后过着优渥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图景。 理想有多么完美,现实就有多么无奈。王子是有,但是与之匹配的往往是优秀得令人瞩目的明星,无论是出色的外表、优越的家境、还是过人的才能。而灰姑娘们必须足够努力,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也许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爱玛》这部小说向我们讲述了19世纪初,生活在英国小镇上一群年轻男女的婚恋故事。主人公爱玛是一个美丽、富有的女孩,母亲早逝的她与父亲生活在自家的庄园里,她热衷于为未婚的男女说媒,哈利特是寄养在别人家里的私生女,美丽、率真、可爱,为了把哈利特培养成上层社会里的名媛,爱玛让她拒绝了小农场主马丁的求婚,一心想把她介绍给那个温文尔雅、年轻帅气的教区牧师爱尔顿,爱玛自以为一切都顺理成章的进行着,没想到爱尔顿喜欢的却是拥有着丰厚财产、地位卓越的爱玛,因为他想借助爱玛的优势提升自己的声望,他向爱玛求婚遭到拒绝后,退而求其次取了另一位有着万元年金的富家小姐。即使哈利特有着漂亮的外表、善良的心灵,可是由于低贱的出身,爱尔顿对她是及其鄙夷的,爱玛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 在一次舞会上,当哈利特因为没有舞伴而尴尬不已的时候,爱尔顿本可以邀请她跳舞缓解不适的气氛,但是他却选择视若无睹,最后还是奈特利先生——爱玛姐夫的哥哥、唐沃尔庄园的主人,他为哈利特解了围,哈利特因此喜欢上了奈特利,但她深知两个人之间地位的悬殊,也不做非分之想。而爱玛误以为她喜欢的是那个热情开朗的青年弗兰克,有心撮合他们,却因为汲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只能静观其变。故事出现了预料之外的走向,弗兰克早已经和那个高雅、含蓄、温柔的简订了婚,一个是豪门贵公子、一个是落魄的贵族但足够优秀的灰姑娘,这样的结合看似无懈可击。 故事的结尾,奈特利先生向暗恋已久的爱玛表白成功,哈利特接受了马丁的再一次求婚,可谓是门当户对,看似圆满的结局却引人深思。也许这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门当户对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内心,这里面有一个反例,那就是简和弗兰克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灰姑娘也是可以嫁给王子的,如果她足够优秀。 恋人之间情投意合的前提似乎离不开门当户对,即使是灰姑娘,也需要努力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辰才能实现阶层的跨越。回过头来想想,一个人没有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贵人的相助,甚至一无所有,但是他还有一张人生的底牌,那就是持之以更的努力,努力到足够优秀,就不会感受到由各种缺憾带来的深深的自卑,就会自信独立、不卑不亢,受到人们的尊重。

262 评论

我叫德卢衣

简·奥斯丁是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喜欢的一位女作家。最初读的是《傲慢与偏见》,后来又陆续入手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傲慢与偏见》,但是《爱玛》是让我读起来感觉最放松自我的一部小说。         可能是生长环境的原因,简·奥斯丁在英国南部地区,一个没有被工业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四处征战严重影响的地方长大,她的父亲为人儒雅又博学多才,是当地教区的牧师,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神圣又富裕的职位,母亲家境殷实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这使得从未上过正式学校读书的简·奥斯丁在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中,埋下了文学艺术的种子。简·奥斯丁的一生中,除了那一段被迫分离的初恋,没有什么大起大落,这也就使得她的文字没有什么惊涛骇浪的冲击,却在波澜不惊中深刻的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理想。这也是简·奥斯丁的小说相对于其他世界名著,让我们读起来轻松的原因。         伍德豪斯家是海伯里地区的大户,爱玛作为这样一个家庭的小女儿,有着天然的骄傲和优越感。更何况她自身条件也十分出色。爱玛年轻、美丽、聪颖,她擅长几乎所有上层社会淑女应会的才能,作为一个大户小姐,社交圈的宠儿来讲,爱玛也是善良且热心的。尽管她的热心有点自以为是,带有为自己平淡的生活寻找乐趣的目的,但不可否认,她有这样的资本,并且初衷也是善意的。      故事从爱玛的家庭女教师——泰勒小姐的成家展开。爱玛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认为爱玛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天之骄女,但是父爱毕竟不能代替母亲的缺失。自从长姐出嫁到伦敦生活以来,泰勒小姐就成为了爱玛的唯一伴侣、知音,甚至扮演了部分母亲的角色,从早到晚陪伴着爱玛,分享她的每一个小秘密。失去了这样一位重要的朋友,爱玛感到非常空虚,但此时她还要安慰另一位同样伤心的人——伍德豪斯先生,一位不能看到分离和不愿生命中有任何变化的老绅士。         爱玛由于生活中发生了这一重大变化,她结交了一位新朋友作为闺蜜,哈丽特。这是一个在寄宿学校生活的女孩儿,是个私生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哈丽特比爱玛小,长得甜美可爱,天真无知。她身世不明,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从来没有结交过像爱玛这样高贵的朋友。因此,哈丽特非常的尊重和信赖爱玛。此时,没有比哈丽特更适合作爱玛小伙伴的人了。在爱玛的影响下,哈丽特险些错过了和佃户马丁的幸福婚姻。爱玛开始想当然地撮合牧师埃尔顿和哈丽特,她自己想象着他们两人是多么般配。正当她沉浸其中时,却赫然发现,自己才是埃尔顿追求的人,因为爱玛能给这个青年乡绅带来更多的财富,更崇高的地位。         而这一切,奈特利先生早就提醒了爱玛,不要自作聪明地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奈特利先生是爱玛姐夫的弟弟,甚至在爱玛三个月大的时候还亲手抱过她。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两个早就情根深种的人,一直没有发现爱情已经在彼此的日常交往中开花结果。奈特利先生是爱玛的生命中唯一一位能看到她的不足且直言不讳指出来的人,而爱玛也是在奈特利先生的影响下,看到了自己的自命不凡带来了多么可笑的后果。         爱玛看不起勤劳高尚的佃户马丁,认为他配不上可爱的哈丽特,就积极撮合埃尔顿与她的小闺蜜。殊不知埃尔顿是一个势力又浅薄的人。多亏了奈特利先生的鼓励和帮助,哈丽特才不至于更为难堪,并且最终找到了自己归宿,和马丁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泰勒小姐的丈夫和过世的妻子有一个儿子——弗兰克,一个英俊又善于交际的年轻男子。弗兰克的来访,给海伯里的社交圈注入了新流,他向爱玛频繁的展现殷勤,海伯里的人们都以为爱玛的好事近了。殊不知,弗兰克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另外一位刚刚来到海伯里的年轻女性——简·费尔法克斯。简是一位才貌都不逊于爱玛的优秀女子,甚至在音乐造诣上有着更高的天赋,这也让奈特利先生对她欣赏不已,当然,也只是欣赏简的才华和品性。简的家庭条件不好,是个孤儿,但她独立自强,自尊自爱,为了和弗兰克之间的爱情,一直隐忍压抑着自己。奈特利先生也向爱玛指出,爱玛之所以不喜欢简·费尔法克斯,完全是因为简的优秀,而爱玛却把这归结于简冷清如雕像一般的性格。爱玛在对弗兰克有短暂好感之后,再一次急于想推荐自己的好姐妹哈丽特,丝毫没有察觉弗兰克和简之间的微妙关系,对奈特莉先生的提醒不以为然,甚至还私下和弗兰克经常调笑简。         时移事易,弗兰克在没有继承顾虑之后终于公开了和简早就秘密订婚了的消息。爱玛又一次受到了打击,倒不是因为自己受到了感情伤害,而是担心自己又一次将哈丽特推向了可笑的位置。然而,哈丽特的真心吐露才真正地让爱玛认识到了自己有多么可笑和自命不凡。哈丽特告诉爱玛,自己爱上了奈特利先生,并且相信奈特利先生也对她的爱有所回应。爱玛不能想象哈丽特和奈特利先生在一起的样子,因为她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她,爱玛·伍德豪斯深深地爱着乔治·奈特利。         当奈特利先生终于像爱玛倾诉真心时,强烈地幸福冲击着爱玛,可是,想到可怜的哈丽特和自己的父亲,爱玛又深感忧虑。还好,终有拨云散雾时。奈特利决定和爱玛住在海伯里一直陪伴伍德豪斯先生,而守旧的父亲也因为最近经常出没的盗匪,欣然接受了家里住进一位年轻绅士的改变。而哈丽特也因为马丁的第二次求婚,感受到了他的深情和自己的真心。         简·奥斯丁所写的小说结局总是美好的。她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中产阶级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带有着少女的美好向往,却不失女性在交往中的自尊自爱,平等自由。在她的小说中,我们找不到简·爱的奋力抗争,看不到郝思嘉的惊艳绝伦,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不顾一切,却能在田园风光和交际谈笑中感受到平静生活中的真正幸福。与此同时,在对人物幽默反讽地刻画中,也可以让我们自审自纠,因为简·奥斯丁的小说人物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能看到我们自己。毕竟,世界上能有几个郝思嘉,但却能看到不少爱玛·伍德豪斯和伊丽莎白·班奈特。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爱玛》这本小说,让我能在书中获得轻松平静,并且还能照得到自己,反思生活中的点滴,寻找生活中的幸福!

222 评论

努力坚持

自己用金山快译翻译吧,我就不帮你了,我没装哪个软件,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伤》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分隔线*********************** 作品的背景资料及爱玛的性格特征 本书作者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她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却在父亲主持的家学中大量涉猎各种书籍,获益匪浅。 15岁时,她便开始写短剧、小品试笔,娱乐家人,21岁完成的小说已济身英国文坛最佳作品行列。 奥斯汀的小说均为爱情故事,但她本人却终身未婚。她于1817年辞世,时年不足42岁。 奥斯汀在22岁前已完成两部小说,后经修订,于1811年出版《理智与感伤》,1813年出版《傲慢与偏见》。她在27—28岁时写出第三部小说《诺桑决寺》,胆直至她去世后1818年才发表。30岁后,她写了另外三部作品,1814年出版《曼斯费尔花园》,1816年出版 《爱玛》,1818年出版《劝导》。 奥斯汀所写均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苏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她描写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观察细致入微,构思睿智合理,任务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写作风格朴素无华;情节巧妙跌宕,耐人寻味。一百多年来各国读者对她的作品爱不释手。 《爱玛》像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而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 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中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作人权力的丑陋世尚。《爱玛》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力,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或许没有那部小说在喜剧效果方面,能使奥斯汀的《爱玛》像形见拙。这是一部匠心西独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风格毫不矫揉造作,然而却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是恰到好处地搔及读者心头的痒处。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勒假、恶,这无疑触动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人物不无类似之处的人们。 《爱玛》也像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着墨于凡人琐事,场景情节多比较平淡,但是他为什么能创造出令读者如醉如痴不忍释卷的效果呢?回答应该说是多方面的. 在一个方面,它通过了主人公爱玛营造了读者阅读时的自我陶醉的心理氛围,一百多年来,《爱玛》的读者往往都是一口气读完它,然后对阅读感受津津乐道。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地位,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进主人公的角色,亲自参与作品的情节发展。读者随着故事的展开,与主人公保持着比较紧密的心理联系,遇到还击和荒诞的情节变化,便有与共鸣而忍俊不禁和捧腹大笑,读到尴尬场面,读者也颇感难为情。 在另一个方面,《爱玛》的情节又是一个谜,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试图去解这个谜。从这个意义上讲,《爱玛》有类似一部神秘的的侦探小说。 作者谨慎的将一些重要的线索掩盖起来,知道需要时才揭示出真相。读者从爱玛的角度去观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希望通过种种线索去探求真相。虽然读者不能精确地预测到结果如何,但是, 一种预先已经朦胧有所了解的感觉却贯穿阅读过程的始终,等到“秘密”揭示出来,读者的感觉是早就有所预料。作者的这一手法,或许可以称作对读者虚荣心里的满足。作者仿佛在对读者说:你我都知道爱玛的观念又多荒诞。这种感情强化了阅读时的戏剧效果。 《爱玛》是奥斯汀的第五部小说,当时她的写作技巧相对来说已经炉火纯青。 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军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不有底随着爱玛的观察而发展,等到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读者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不可避免结果的因素早已存在于字里行间。 奥斯汀在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力的努力中,更加侧重于这种平等权力的社会性,而不仅仅将目标局限于个体婚姻的男女双方之间。 在《爱玛》中,作者将逃避现实私定终身的佛兰克和简至于可笑的地位,他们是一对屈服于社会舆论压力,心里藏着难言之隐得可怜恋人,因而显得受人厌恶;而注重社会公开承认其真、善、美另外两对恋人,却受到褒扬。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此明确呼吁社会对男女平等权力得承认。 《爱玛》中的两个重要男女主人公是爱玛和奈特利先生。他们两人在许多场合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爱玛为女子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还有些荒诞,它竭力为地位低下的女子寻找社会地位比较高的配偶,常常是她自己蒙在鼓里,结果与她的愿望恰恰相反,闹出许多始料所不及的笑话。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正是希望引导读者嘲笑当时英国社会上那种普遍的恶习。奈特利先生则一另外的方式帮助别人,譬如在一次舞会上,他看见社会地位低下的哈利特受到轻蔑的冷遇是,自己挺身而出,维护她的自尊心,协助她度过难堪局面,对馅上欺下的恶劣行径进行打击;他重视哈利特与其地位相称的马丁之间的真情相爱,并给与恰当的协助,使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喜结良缘。作者始终将奈特利先生这一角色置于比较让读者崇拜的地位,无疑希望通过这一人物体现自己一定的社会理想。 《爱玛》没有惊险骇人的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描述,但是从它娓娓到来、令人陶醉的叙述中,在他谜一般的情节中,在他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中,读者面前仿佛展开一幅优美而略带夸张的生动画卷。我们好象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为,能听到他们在各种背景下进行的交谈,能感觉到人物的喜悦和忧愁,当时英国社会的林林总总仿佛由读者亲身所经历。 翻译《爱玛》的过程中,译者不但对奥斯汀描写事务、刻画人物性格和传达思想感情时独出心裁的幽默方式钦佩倍至,而且对它运用英语语言的精湛水平赞叹不已。译文在准确传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尽量传神地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是译者努力的目标 ******************//分割线~**************** 内容很详细了~~~回答者:飞鸟飞过天空 - 魔法学徒 一级 5-5 13:52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你!!!其他回答共 3 条爱 玛 〔英〕简·奥斯汀 爱玛·伍德豪斯家境富有,人又聪颖、美丽,处于这种环境里的人有些娇生惯养,自以为是,也在情理之中。她刚刚参加了她的朋友、伴侣、前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嫁给邻近的鳏夫韦斯顿先生的婚礼。虽说这桩婚事样样都好,爱玛还是为失去好友而暗自叹息。如今哈特菲尔德只剩下她和父亲了。伍德豪斯先生年事已高,又爱为琐事发愁,自然无法给女儿作伴儿。 伍德豪斯家是海伯利村的大户。在他们一家小小的朋友圈子里,陪伍德豪斯先生凑桌打牌的中老年太太倒是不少,可是没有年轻小姐能做爱玛的朋友和心腹。可爱的泰勒小姐如今已成了韦斯顿太太,爱玛为此深感寂寞,于是就把哈里特·史密斯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哈里特是附近寄宿学校学生,住在校长家里。她年方十七,相貌出众,虽然资质低下,但举止行为却讨人喜欢,毫不做作,又习惯于把爱玛奉为楷模,所以挺称人心意。 哈里特是私生女,其父何人仍是个谜。爱玛认为这女孩可能出身名门,便极力使她相信她以前交往的人都配不上她。爱玛劝她与马丁一家人断绝来往。马丁家是正派的农夫,虽有一定财产,但不属上流社会。爱玛认为罗伯特·马丁不配取哈里特为妻,便鼓励这位姑娘追求年轻的牧师埃尔顿先生。 爱玛从埃尔顿先生的神态上判定他已开始爱上哈里特,便自以为撮合婚姻的计划必然成功。奈特利先生是爱玛在伦敦当律师的姐夫的弟弟。能看到爱玛缺点的人为数不多,他就是其中之一。爱玛和哈里特的亲密关系使他感到不安。他告诫爱玛这种关系无论是对哈里特还是对她自己都没有好处。奈特利先生得知哈里特在爱玛怂恿之下拒绝了罗伯特·马丁的求婚时,就更加感到忧虑。爱玛自己倒是心安理得,因为她确信埃尔顿先生对哈里特十分钟情,而哈里特——在她的鼓动之下——对他也有同样的爱慕之心。 埃尔顿先生私下向爱玛求婚,这使爱玛猛然醒悟。她突然意识到,埃尔顿先生向哈里特献殷勤实则是冲她而来,而她有意鼓励埃尔顿追求自己女友的举动,却被他看成是鼓励他向自己求婚的表示。埃尔顿的自以为是已经够讨厌的了,可如何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哈里特,就更叫人心烦。 爱玛的生活圈子里又出现了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弗兰克·邱吉尔几个月来一直答应要来看望他的父亲和新过门的继母,但却再次推迟了他的来访日期。邱吉尔是韦斯顿先生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儿子,用了母亲家的姓氏。奈特利先生认为这个年轻人如今觉得自己比父亲的地位优越。爱玛和他争执了起来,但心里却同意他的看法。 尽管哈特菲尔德的社交圈子没能受到邱吉尔的光顾,却也增加了一个叫简·费尔法克斯的姑娘。简是总爱唠唠叨叨的贝茨小姐的外甥女,貌美才淑,与爱玛不相上下。奈特利先生暗示,这就是爱玛从来不能与简友好相处的原因之一。爱玛自己则把两人的冷漠关系归咎于简的冷漠。 简到达后不久,韦斯顿夫妇便接到邱吉尔的信,信中又另定他的来访日期。这一次他真的来了。爱玛发现这是一位既英俊又有教养的年轻人。他成为伍德豪斯家的常客,同时,由于他以前认识简·费尔法克斯,也就不断到贝茨家来拜访。但他对之大献殷勤的姑娘却不是简而是爱玛。爱玛明白韦斯顿夫妇希望这颗情种能够开花结果。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简收到了一份厚礼,这是一架钢琴,送礼者不知何人。据猜测,礼物来自简的富裕朋友们。简是个孤儿,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但面对礼物,简神态尴尬,缄默不语。在韦斯顿夫人告诉爱玛奈特利先生似乎喜欢并关心简之后,爱玛怀疑送礼的人就是奈特利。爱玛一想到奈特利先生和简婚配成双就无法忍受。但她观察两人在一起的情景之后,得出了使自己满意的结论:奈特利先生的举动是出自友谊,而不是爱情。 费兰克·邱吉尔该走了。他看上去有些恋恋不舍。在最后一次到哈特菲尔德作客时,他似乎很想告诉爱玛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但是爱玛虽然认为邱吉尔想要开口向她表白爱情,却没有鼓励他把心事说出来。因为在爱玛的想象中,自己总是拒绝邱吉尔的求婚,总是把两人的爱情归结为平静的友谊。 埃尔顿先生重返海伯利村,带回一个仓促求爱成婚的新娘。这位妇人小有资产,极其粗俗,却偏偏矫揉造作,自命高雅。哈里特曾在爱玛的劝说下堕入爱河,再想劝她解脱情网实非易事。但爱玛无力办到的事情,埃尔顿先生的婚烟却替她完成了。哈里特终于开始醒悟。埃尔顿先生在一次舞会上对她的粗鲁无礼更促成了她的醒悟。埃尔顿先生竟拒绝与哈里特跳舞,这时,轻易不跳舞的奈特利先生去主动邀请她作舞伴。于是,在哈里特心中,埃尔顿先生的位置开始由奈特利先生所代替。这件事连爱玛都不知道。 爱玛自己则开始考虑选邱吉尔做哈里特的丈夫。不过她决定自己不再去出力撮合这桩婚事。出于一系列的误解,爱玛以为哈里特在赞扬邱吉尔,其实哈里特赞扬的是奈特利先生。 韦斯顿太太仍然认为奈特利先生爱慕简·费尔法克斯,这就使纷繁不清的鸳鸯谱更加错综复杂。而奈特利先生则觉察到简和邱吉尔之间已有某种秘约。奈特利先生的猜疑后来得到了证实:邱吉尔向韦斯顿夫妇承认他和简在10月份就已秘密订婚。韦斯顿夫妇首先想到的是爱玛。他们担心邱吉尔对爱玛的殷勤举动可能已使爱玛陷入情网。但爱玛向韦斯顿太太表示她曾一度对邱吉尔有点好感,但这段机缘早已过去。爱玛现在主要担心两件事。一是她曾对邱吉尔说过一些关于简的话,如果她早知道两人已经订婚,决不会那样做。二是她认为自已又一次鼓动哈里特堕入一段不能成功的恋情之中。 可是,当爱玛委婉地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哈里特时,却发现哈里特并没有因此感到不安。两人的谈话总是说不到一块,后来爱玛终于得知哈里特现在倾心的不是邱吉尔,而是奈特利先生。当哈里特告诉爱玛她有理由相信奈特利先生对她也是以爱报爱时,爱玛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秘密:她本人爱的也是奈特利先生。现在她真希望自己从来不认识哈里特·史密斯。除了自己想嫁给奈特利先生之外,她还明白,奈特利如和哈里特结合,不但是不相称的婚配,而且也很难带来幸福。 爱玛对这一事态的忧虑不久便告结束:奈特利先生向她求婚了。但她的圆满幸福也有美中不足。她知道自己的婚事会使父亲很不高兴,因为老人不愿生活有丝毫的改变。而且她在不知不觉中又一次使哈里特面临失望的打击。爱玛和奈特利先生决定住在哈特菲尔德,一直陪伴父亲度过晚年。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难题。至于哈里特,奈特利先生之所以对她关注,是因为他确实想调查清楚姑娘对他的年轻佃户罗伯特·马丁是否仍有爱心。结果,奈特利先生终于在一天早上宣布,罗伯特·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并且被她接受。哈里特的前途已定,爱玛自然十分高兴。爱玛总可以这样回首往事,她周围的人全都门当户对地婚配成亲,这才是他们真正幸福的必要条件。 回答者:だ幻影ざ - 助理 二级 4-22 10:49百度找 回答者:544972934 - 试用期 一级 4-23 11:58本书作者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她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却在父亲主持的家学中大量涉猎各种书籍,获益匪浅。 15岁时,她便开始写短剧、小品试笔,娱乐家人,21岁完成的小说已济身英国文坛最佳作品行列。 奥斯汀的小说均为爱情故事,但她本人却终身未婚。她于1817年辞世,时年不足42岁。 奥斯汀在22岁前已完成两部小说,后经修订,于1811年出版《理智与感伤》,1813年出版《傲慢与偏见》。她在27—28岁时写出第三部小说《诺桑决寺》,胆直至她去世后1818年才发表。30岁后,她写了另外三部作品,1814年出版《曼斯费尔花园》,1816年出版 《爱玛》,1818年出版《劝导》。 奥斯汀所写均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苏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她描写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观察细致入微,构思睿智合理,任务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写作风格朴素无华;情节巧妙跌宕,耐人寻味。一百多年来各国读者对她的作品爱不释手。 《爱玛》像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而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 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中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作人权力的丑陋世尚。《爱玛》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力,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或许没有那部小说在喜剧效果方面,能使奥斯汀的《爱玛》像形见拙。这是一部匠心西独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风格毫不矫揉造作,然而却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是恰到好处地搔及读者心头的痒处。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勒假、恶,这无疑触动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人物不无类似之处的人们。 《爱玛》也像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着墨于凡人琐事,场景情节多比较平淡,但是他为什么能创造出令读者如醉如痴不忍释卷的效果呢?回答应该说是多方面的. 在一个方面,它通过了主人公爱玛营造了读者阅读时的自我陶醉的心理氛围,一百多年来,《爱玛》的读者往往都是一口气读完它,然后对阅读感受津津乐道。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地位,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进主人公的角色,亲自参与作品的情节发展。读者随着故事的展开,与主人公保持着比较紧密的心理联系,遇到还击和荒诞的情节变化,便有与共鸣而忍俊不禁和捧腹大笑,读到尴尬场面,读者也颇感难为情。 在另一个方面,《爱玛》的情节又是一个谜,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试图去解这个谜。从这个意义上讲,《爱玛》有类似一部神秘的的侦探小说。 作者谨慎的将一些重要的线索掩盖起来,知道需要时才揭示出真相。读者从爱玛的角度去观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希望通过种种线索去探求真相。虽然读者不能精确地预测到结果如何,但是, 一种预先已经朦胧有所了解的感觉却贯穿阅读过程的始终,等到“秘密”揭示出来,读者的感觉是早就有所预料。作者的这一手法,或许可以称作对读者虚荣心里的满足。作者仿佛在对读者说:你我都知道爱玛的观念又多荒诞。这种感情强化了阅读时的戏剧效果。 《爱玛》是奥斯汀的第五部小说,当时她的写作技巧相对来说已经炉火纯青。 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军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不有底随着爱玛的观察而发展,等到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读者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不可避免结果的因素早已存在于字里行间。 奥斯汀在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力的努力中,更加侧重于这种平等权力的社会性,而不仅仅将目标局限于个体婚姻的男女双方之间。 在《爱玛》中,作者将逃避现实私定终身的佛兰克和简至于可笑的地位,他们是一对屈服于社会舆论压力,心里藏着难言之隐得可怜恋人,因而显得受人厌恶;而注重社会公开承认其真、善、美另外两对恋人,却受到褒扬。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此明确呼吁社会对男女平等权力得承认。 《爱玛》中的两个重要男女主人公是爱玛和奈特利先生。他们两人在许多场合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爱玛为女子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还有些荒诞,它竭力为地位低下的女子寻找社会地位比较高的配偶,常常是她自己蒙在鼓里,结果与她的愿望恰恰相反,闹出许多始料所不及的笑话。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正是希望引导读者嘲笑当时英国社会上那种普遍的恶习。奈特利先生则一另外的方式帮助别人,譬如在一次舞会上,他看见社会地位低下的哈利特受到轻蔑的冷遇是,自己挺身而出,维护她的自尊心,协助她度过难堪局面,对馅上欺下的恶劣行径进行打击;他重视哈利特与其地位相称的马丁之间的真情相爱,并给与恰当的协助,使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喜结良缘。作者始终将奈特利先生这一角色置于比较让读者崇拜的地位,无疑希望通过这一人物体现自己一定的社会理想。 《爱玛》没有惊险骇人的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描述,但是从它娓娓到来、令人陶醉的叙述中,在他谜一般的情节中,在他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中,读者面前仿佛展开一幅优美而略带夸张的生动画卷。我们好象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为,能听到他们在各种背景下进行的交谈,能感觉到人物的喜悦和忧愁,当时英国社会的林林总总仿佛由读者亲身所经历。

101 评论

叶烨夜夜

语境关照下《爱玛》两中译本之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繁荣时期,而这种繁(略)外国名著的重译方面,一本国外著作一般都有好几个汉译本.这就需要加强以对比为基础的翻译批评,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翻译质量.因此对同一作品(略)比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一,翻译批评可以通过对译本的比较发现不同译本的优劣,为译文读者选择比较优秀的译本提供依据;第二,翻译批评通过对不同的.译者在翻译中运用的不同方法处理同一语言现象,达到相同或不同的效果评析,对深入探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三,翻译批评有助于译本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语境在语(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语境在翻译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对原文正确的理解必须依赖原语的语境,对译文准确的表达也必须联系目的语的语境,可见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而本研究旨在从语境的因素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比较分析了简·奥斯汀(略)两个中译本,研究从语境入手分析两个译本各自的优缺点. 不同的译者翻译同一作品会采(略)策略,功能对等早已引起许多争议,本文从语境的角度结合翻译实践,依次分析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和译...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1990s witnessed a peak of tran(omitted)tivities in China, which concretely reflected in the retranslation of the literary masterpieces of foreign countries. There were at (omitted)or th(omitted)e versions for one original text, sometimes even more. When we take this into accoun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im(omitted)quality of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versions for the same ori(omitted)st of all, t... 目录:摘要 第4-6页 Abstract 第6-7页 Chapter 1 Introduction 第10-19页 ·Brief Introduction of Emma and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Emma 第10-13页 ·Emma 第11-12页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Emma 第12-13页 ·Literature Review 第13-16页 ·Translation Criticism 第13-15页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Emma 第15-16页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第16-17页 ·Purpose of the Study 第17页 ·Outline of the Study 第17-19页 Chapter Two Linguistic Context 第19-33页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第19-21页 ·Context 第19-21页 ·Theoretical basi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第21-25页 ·Translation 第23-24页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第24-25页 ·The Role of Context in Realiz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第25-26页 ·Linguistic Context in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Emma 第26-32页 ·Reproduction of Irony and Humorous Language of Emma 第27页 ·Ascertaining the Exact Meaning of Words 第27-29页 ·Eliminating the Ambiguity 第29-32页 ·Summary 第32-33页 Chapter Three Situational Context 第33-40页 ·Interpreting the Implication 第33-35页 ·Expressing the Emotion 第35-36页

235 评论

相关问答

  • 沃尔玛实习毕业论文

    沃尔玛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独特的 企业 文化 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浅析沃尔玛企业文化的资料,以供大家参考。 1.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

    panying10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玛格丽特毕业论文

    《茶花女》读书笔记 时间:2009-12-7 8:39:18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678 小仲马成功的文学作品,小说和话剧《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

    馒头笑开了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尼玛毕业论文素材

    【篇一】高中议论文素材400字左右 成功就是发展人是千差万别的,成长的基础与背景各不相同。成功教育变反失败为反复成功,实践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掬黛小公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沃尔玛中国毕业论文

    很难有人帮你些吧 你说的其实就是 “枪手”吗大学生一般都是靠这个赚钱的几千字 要几百元呢

    晴朗的海0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爱玛》毕业论文题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

    玉帝偶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