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小鱼子
[摘要]写《制造汉武帝》,是出于深入了解史料性质的需要,实际的分析论证,也都是老老实实的史料比较考辨。
去年底,我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刊发一篇题作《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的论文。文章发表后,蒙三联书店总编舒炜先生青睐,主动提出将其作为一本小书来出版。既然是一部著述,标题就应该简洁一些,同时也想更清楚地点明主题,于是,就有了这本《制造汉武帝》。
《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一文甫一发表,即引发比较广泛的关注,学术界有种种议论。近日,因书籍出版在即,《澎湃新闻》的记者,希望我能就此书撰述的缘起和自己对一些相关问题的想法,做一些说明。考虑到这一段时间里已经看到、听到不少很不符合我本意的解读,因此,就在这里再谈一谈我的一些基本想法,以供想要了解而且也可能了解的人来了解。随口说的话,表述很不严谨,只不过是一篇写成文章模样的“访谈”。
辛德勇:为什么要写《制造汉武帝》
汉武帝像(《三才图绘》)
对于我来说 历史学首先是史料学
前此,在今年5月8日,我已经就《澎湃新闻》记者提出的问题,简单讲述了这篇文稿的主旨,是司马光如何构建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形象。但很多写过文章或者看过文章的人都明白,文章的撰著缘起以及写作过程,与这一宗旨,并不完全吻合,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出入。换句话来说,我并不是为写史事构建问题而切入司马光对汉武帝的构建。
关于怎样做历史研究的问题,就像人的一生应该怎样走过一样,永远不会有一致的解答。我自己的情况,还稍微特殊一些,上大学是念理科的,没有跟老师上课学过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对此尚缺乏通贯的了解。所以,在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看来,对历史的感觉不好,更不用说深刻的思考了。至于怎样做研究,才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有境界的研究,直至追慕当代某某大师的脚步,连想都没有想过。原因是自己资质驽钝,三十多年来摸爬滚打,一直还处于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努力写下一些东西,也只能算是读书笔记,备忘而已。
过去傅斯年先生撰著《史学方法导论》,曾经简单概括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对此,他还更进一步,做有形象的说明:“假如有人问我们整理史料的方法,我们回答说: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当年跟从史念海先生读研究生,学习历史地理学。先师极力倡导野外考察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影响很大,而我领悟到的更重要的研究方法,却不是这一点,而是先生反复和我讲到的“读书得间”这四个字。不言而喻,所谓“读书得间”,就是傅斯年先生所说分析比较记载各异的史料。
读书做学问,和棋牌等游艺项目有些相像,往往规则越简单,操作起来,难度越大,对能力的挑战越高。这么说,只是讲傅斯年先生所说史料比较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而不是我自己有什么高深的追求。我只想做一个努力的学徒,穷此一生,多学习一点儿知识,特别是基本的史料学知识。我来北大历史系教书以后,抽时间到北大考古系听了一个学期徐苹芳先生的城市考古学,去清华听了一个学期李学勤先生的金文课,都是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
正因为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的研究方法,傅斯年先生花费很多笔墨,概括讲述了若干类别的例证。实际情况是,对具体史料的认识,往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还常常翻来覆去,不总是直朝着一个方向走。这就需要一代代历史工作者,在研究中,结合具体的问题,不断深化、拓展对相关史籍的了解。很有意思的是,傅斯年先生在他的《史学方法导论》中,称道“中国详述比较史料的最早一部书,是《通鉴考异》”,并且说从“这里边可以看出史学方法的成熟,和整理史料的标准”,但在我看来,恰恰是司马光的《通鉴》和《通鉴考异》,在其史料特性方面,还有很重要的问题,需要重新分析。——这一事例,可以说是很戏剧性地告诉我们,正确认识史料,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假如说像我所认为的那样,日本的市村瓒次郎先生和中国的田余庆先生对《通鉴》史料价值的认识有所偏差的话,那正是这一认识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状况,而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化认识,则是我辈的本分和职责,即使做对了,也丝毫不值得自喜。
就我自己来说,本来从读研究生时起,就一直日积月累地想多具备一些基础的史料知识,而到北大历史系讲目录学课,为备课又逼迫自己集中针对一些基本史料,多做一些功课。讲纪传体正史,我写了考辨《三国志》本名应为《国志》的文章,自己觉得揭示出一个很多世代学者未曾注意过的基本问题;讲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重头,我想向学生尽量清晰一些介绍《通鉴》各个部分的史料价值,这一简单的需求,带着我把坑越挖越深,最后就形成了关于司马光与《通鉴》这篇文稿,变成了解析“构建”的问题。
做这种史料学研究,需要的是出干巴巴的力气,做仔仔细细的梳理,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观念。我的文章发表后,有赞同的,说写得好,够层次,走的是科林伍德的路子;贬抑的说,无聊,不过是给科林伍德加个脚注而已。骂我的人也实在是抬举我,真的一概敬谢不敏。固陋如我,根本不知道这位姓科的是何方神仙(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是年龄大了,没有精力汲取新知识了。况且我不懂西文,中文翻译的东西,也不大敢信。我希望我的研究生能尽量学好外文,特别是西文)。至于其他,很早就风闻有人把我归入“史料批判”那一拨人当中,对此同样愧不敢当。如上所述,我只是从一个很土鳖的问题出发,用很土鳖的方法,做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的史料比勘而已。
我的眼光,一直放在很低很低的层次上,学习非常非常简单的历史知识。研究一些问题,也只是辨析史料而已,实在没有能力跃升到某一研究模式的高度,更绝不想采用某种受人推崇的范式来研究那些高大上的问题。我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过一部文集,取名为《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起初,拟了好几个其他的书名,出版社都不同意,说层次不够,无可奈何之下才憋出这个名目。业师黄永年先生见了,问我脑子是不是发昏了,怎么不说人话?我请他老人家谅解,一个无名鼠辈,人家给出书,不要补贴,还给了点儿稿费,不能不知天高地厚,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身在矮檐下,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当时觉得也没有太多人关注“空间”是个什么劳什子,混混也就过去了。没想到这两年“空间”之学勃然振起,一看到自己那个书名,真是羞煞人也,无地自容。
对于我来说,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一篇史料,就是一篇史料。我没有抽象概括史事的能力,也很不喜欢对史事做过多的抽象表述和解说。历史知识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一件事一个样,一个人一个样,千奇百怪,变幻无穷。
上次澎湃新闻的记者小于采访我时,我曾向她谈到,最近关注过一组与司马光构建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性质相近的史事,因不同程度地都涉及史事构建的问题,将来若是能够顺利写出,或许可以编成一部专题文集。其实我把书名都拟出来了,想叫《结构与解构》(现在一单独出这部《制造汉武帝》,还能不能凑成本书,就很难说了)。看起来与上文所说,好像前后矛盾,不喜欢“空间”,又如何艳羡起“结构”与“解构”来了?其实本质还是一样的。因为我不懂什么叫“结构”,更不懂什么叫“解构”,就像用你不熟悉的方言或者外国话骂人,不觉得脏,望文生义地把它用作“你用纸糊个房子我来把它拆穿”就是了,这是在弄个无伤大雅的噱头,更多地是出于调侃。这次这书定名为《制造汉武帝》,其实也是如此,同时又鲜明生动一些而已(有人说这个书名是模仿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这也是抬举我,我对其人其书,同样一无所知)。可我是学“空间”那玩意儿出身,总算懂得多一些,一看就有生理反感。况且即使真的出版了这样的文集,也一件事儿一个做法,一切从具体的史料出发。自己根本不懂什么理论和范式,想套也套不进去。
总之,写《制造汉武帝》,是出于深入了解史料性质的需要,实际的分析论证,也都是老老实实的史料比较考辨。
辛德勇:为什么要写《制造汉武帝》
《汉武故事》书影
科学的认识 需要循环往复的论证
《制造汉武帝》这部书稿,在论证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是直接针对以市村瓒次郎先生和田余庆先生等中外著名学者的观点。有很多有追求、有境界的历史学者,对这种做法,颇为不以为然。这些学者认为,写文章,与别人论难,立意低,层次更低。从一开始读研究生时起,我就知道绝大多数历史学专业出身的人,都是秉持这一态度。《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这篇文章,最早投给京城一家大牌刊物,没发出去,编辑部的人就曾语重心长地开导我,谓大学者要以自己立论为尊为上,不必多涉及别人的观点。当然,这些同仁还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要做大师,至少立意要做高端学者。
对此,我一向持有不同看法。首先,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做一位高层次的学者,为学术做出什么像样的贡献,只是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学习一些知识,尽量多弄懂一些自己过去不懂的事情。这样一来,遇到问题,难免就会叫叫真儿,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不是跟人叫真儿,是跟事儿。为此,免不了会核对史料,针对既有成说,做一番权衡比较,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即使是从专门做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也一心一意想做一个匠人,能做好匠人就心满意足了。现在年龄大了,知道连这也根本做不到,在很多方面,实在都很蹩脚。这样想,也就没有必要为从事低端工作而感觉有什么不应该的。
另一项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本科没有学过历史。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这种想法的合理性在哪里。按照自己受过的数理训练来讲,历史学假如还算是一门科学,那么,像所有科学的认识一样,正确的结论,只有一个,而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关键,就是前面谈到的史料。史料放在这里,看你能不能过去。过去了,就对;过不去,就错。学理科出身的人,脑子结构简单,一根筋,想不到还有别的什么门道儿。作为一门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切实的进展。一个人提出一种定理、一个公式,全世界具有同等能力的实验室、具有同等水平的科学家,会同时开动,验证这一新的说法。这就是科学,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历史学的研究,有些内容固然比这复杂,涉及到价值判断层面,更几乎言人人殊。但历史学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所有论述最要命的基础,仍然是史实的认定。在这一点上,我不认为与自然科学有什么实质性差别。所以,若非你根本不想取得真知,就不能一味自说自话。在这一点上,诚如孟子所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另一方面,在我很低下的眼光看来,在历史研究中,要想针对既有的观点,就其主要论据,一一做出辩驳,也不是谁想做就都能够做到的事情,并不止是你屑于、还是不屑于做的问题。大师固然有大师的伟大之处。比如建筑设计大师,不管他想出多么匪夷所思的建筑图形,最后终归是要依赖一个坚实有力的团队,依赖这些匠人,给你做出具体的工程设计,这些建筑大师自己是做不到的。但历史研究不行,没有人给你做这种具体工作,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这样,挑战就来了,其中一项能力,就是对各种不同史料的认知和把握,这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所有自说自话的高端学者都能做好的么?这是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
当然,这涉及到对历史学根本属性的认识,更涉及到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如前所说,我只想求真求实,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求知。我知道很多同仁是负有很强社会使命感的,读史书,论史事,醉翁之意本不在酒,是要借古喻今,整肃世道人心。这是一种精神的寄寓,更像宗教。宗教是信仰问题,当然不需要论证,也不能论证。自己信自己的就是了。还有人视历史学研究为艺术创造,那更要随心所欲,不同流俗了。跟别人讨论问题,可笑又可怜。不用说高端学者,就是学徒小工匠,也是耻而不为的。看起来都像是一样的历史学工作者,本质上却是天差地别的。
作宗教,作艺术,我都不行,一点儿也没有感觉。虽然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正是严谨的科学探索,才能给我这样的满足。所以,遇到想要探讨的问题,就不能不对既有的观点,做出分析判断。除非这个观点实在无足轻重,才可以置之不理。
同时,按照严谨的科学要求,提出讨论的对象,一定要清晰明确。所以,我对所讨论的对象,通常都是指名道姓,说清楚是谁,在哪一种著述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对于我来说,这正是对对方尊重的体现,而不存在不尊重他人特别是前辈学者的问题。至少别人和我讨论问题,要是说什么“有的人”如何如何,既不提名,也不称姓,我会觉得在对方眼里,贱名不值一提。至于临文不讳,一律省却尊称敬语,则是严肃学术论著正常而又合理的表述形式,更不涉及礼敬与否乃至抑扬褒贬的问题。
总之,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这部书中涉及的两项基本问题,做出上述说明。最后需要再一次强调指出的是,这只是在讲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抱残守缺,自言自语而已,而且自知既卑且陋,无意与别人讨论,也无意博取他人的认同,更绝对无意评判别人的研究。
天天爱小狐狸
雕镌天花乱坠的世界 辛德勇 2011-3-23所谓“天凤三年鄣郡都尉”砖铭文与秦“故鄣郡”的名称以及莽汉之际的年号问题(上) 辛德勇 2011-3-7题天一阁旧藏明刻本《天台集》 辛德勇 2011-1-13补谈所谓“匆匆不暇草书” 辛德勇 2010-12-8金匮石室与残砖断瓦 辛德勇 2010-11-17唤起废墟遗址中酣睡的文化性灵 荣新江 2010-11-15关于契丹小字《耶律糺里墓志铭》的若干问题 刘浦江 2010-10-12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 刘浦江 2010-10-12说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 辛德勇 2010-8-24掩映之间——宋代尚书内省管窥 Deng Xiaonan 2010-5-21出土材料与唐宋女性研究 Deng Xiaonan 2010-5-21The Soviet Impact on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in the 1950s' Zang Jian 2010-5-7Further Remarks Sogdia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Rong Xinjiang 2010-5-7Newly discovered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Tallies Rong Xinjiang 2010-5-7On the Dating of the Khotanese Documents from the Area of Khotan Zhang Guangda and Rong Xinjiang 2010-5-7The Name of the So-callde Tumshuqese Langguage Rong Xinjiang 2010-5-7草原地带の突厥石人から见た东西文化交流 Wang Xiaofu 2010-5-7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国都市形态史研究 Li Xiaocong 2010-5-7The end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Chang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 Liu Pujiang 2010-5-7契丹名、字研究——文化人类学の视点からみた父子连名制 Liu Pujiang 2010-5-7近年における北京吴简研讨班の主要成果につぃて Luo Xin 2010-5-7中国古地図の再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 Li Xiaocong 2010-5-7拝火教と突厥の盛衰 Wang Xiaofu 2010-5-7日本の人文学杂感――中国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 Deng Xiaonan 2010-5-7多面的な政治业绩と调查宋代の情报处理システム Deng Xiaonan 2010-5-7考古资料と唐宋女性史研究――唐代西北と宋代华北を事例として Deng Xiaonan 2010-5-14TheAncestors' Family Instructions:Authority and Sovereignty in Song China Deng Xiaonan 2010-5-7白江口の战いに関する历史的地名の考证 Wang Xiaofu 2010-5-7靺鞨、女真逓兴述论——渤海国を中心として Wang Xiaofu 2010-5-7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i Xiaocong 2010-5-7Women Returning Home-A Topic of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Zang Jian 2010-5-7Autorite imperiale et gouvernement dans la Chine medievale Deng Xiaonan 2010-5-10Wome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Song China Zang Jian 2010-5-7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 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 Deng Xiaonan 2010-5-10论细柳仓与澄邑仓 辛德勇 2010-3-25越王勾践徙都琅邪事析义 辛德勇 2010-3-22隋大兴城坊考稿 辛德勇 2010-1-22述钱塘汪氏自存本振绮堂重刻《湖船录》 辛德勇 2010-1-21一时故实,百年蓍龟 辛德勇关于《水经注图》 辛德勇契丹开国年代问题——立足于史源学的考察 刘浦江穷尽·旁通·预流:辽金史研究的困厄与出路 刘浦江《汉书》赵佗“处粤四十九年”说订讹 辛德勇题嘉庆初刻两卷本黄钺《壹斋集》 辛德勇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形态与结构演进之研究 李孝聪论《两京新记》在中国古代城市文献编述史上的意义 辛德勇创新与因循:从“祖宗之法”看宋代政治基调 邓小南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邓小南“真吏”新解 罗新吉木萨尔二工河古突厥文刻铭的调查与思考 罗新由草原突厥石人看东西文化交流 王小甫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 王小甫王化与山险——中古早期南方诸蛮历史命运之概观 罗新题孙人和旧藏初印本《禹贡本义》 辛德勇记百万塔陀罗尼清末传入中国的一条史料 辛德勇从《西教纪略》到《教务纪略》 辛德勇太原的异名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辛德勇汉“元朔五年弩”鐖郭铭文述疑 辛德勇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辛德勇“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 邓小南《契丹地理之图》考略 刘浦江西汉宗室绝国考 陈苏镇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唐龙朔年间哥逻禄部落破散问题 荣新江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阚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 荣新江吐鲁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 荣新江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 荣新江浅议宋人子嗣观念变化及对妇女生活的影响 臧健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 辛德勇谭其骧先生写给我的一封信 辛德勇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 辛德勇跋绍良先生所藏元王氏《直说素书》 辛德勇《绍良书话》序言 辛德勇谈传言所说晚近存世金刻本《旧五代史》乃绝无其事 辛德勇论阙特勤之阙 罗新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 王小甫19世纪后半期以来清朝学者编绘历史地图的主要成就 辛德勇导向的确立——兼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 邓小南苏联对中国性别平等的影响 臧健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公羊》学 陈苏镇记我买过的几部影印本古籍 辛德勇跋绍良先生旧藏无著盦辑校《草窗词》 辛德勇读《隋代墓志铭汇考》 辛德勇漫谈丛书零本的收藏 辛德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黄永年先生与古文献研究 辛德勇《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序言 辛德勇再谈“东丹国”国号问题 刘浦江默室求深,备其宣导 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辛德勇《王重民向达先生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 荣新江池田温《敦煌文书的世界》序 荣新江北魏太武帝的鲜卑本名 罗新汉初侯国隶属关系考 陈苏镇“祖宗故事”与宋代的《宝训》、《圣政》 邓小南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 王小甫金中都“永安”考 刘浦江清代城镇街头的公众文字信息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 辛德勇唐人模勒元白诗非雕版印刷说 辛德勇释《南史·宋本纪》之“禾绢闭眼诺” 辛德勇显曲江风度 见武溪风采 辛德勇上古史地研究二题 辛德勇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张希清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 阎步克“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刘浦江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 陈苏镇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邓小南柔然官制续考 罗新拜火教与突厥兴衰——以古代突厥斗战神研究为中心 王小甫收养:一个不可忽略的人口与社会问题——宋元民间收养习俗异同初探 臧健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 荣新江孔道与平台: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李孝聪肃慎辛氏箧存稀见明人别集题录 辛德勇 中国对瑞典国最早的全面记述——述清末写本《瑞典国记略》之历史由来 辛德勇 《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 辛德勇 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 辛德勇 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谭其骧 花冤大头钱买书读 辛德勇 《澶渊之盟新论》前言 张希清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前言 张希清 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 辛德勇 《周礼》地域职官训释——附论上古时期王官之学中的地理学体系 辛德勇 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辛德勇 两汉州制新考 辛德勇 落伍的一年 辛德勇西汉关中龙首渠所灌溉之“卤地”抑或“恶地”与合理对待传世文献问题 辛德勇咸丰九修《毘陵徐氏宗谱》与中国古代的铜活字印本问题 辛德勇以五原郡的始设时间为例述吕祖谦之历史考辨 辛德勇一份有关《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学术史料——史念海《述<中国疆域沿革史>书》汉长安城的兴建与变迁 辛德勇我与绍良先生的书缘 辛德勇《中国考试通史》(宋辽金元卷)后记 张希清《中国考试通史》(宋辽金元卷)序言 张希清中国考试通史第二卷(宋辽金元)目录 张希清《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三卷(宋)简明目录 张希清“无情如造化 至公如权衡”——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 张希清“清、慎、勤”——为官第一箴言 张希清历史上的包公 张希清斯波义信先生北京大学座谈记录西汉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研究》序言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下) 辛德勇河山集提要 辛德勇《靖逆记》原本判别 辛德勇《两京新记辑校》前言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 辛德勇在书市的最后一个秋日里 辛德勇钱泳《记事珠》稿本经眼识略 辛德勇五德终始说之终结 刘浦江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刘浦江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的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的战略地位 辛德勇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 辛德勇《三辅黄图校释》后述 辛德勇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 阎步克汉武帝徙民会稽史事证释 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 辛德勇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 阎步克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 阎步克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 罗新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阎步克北朝墓志丛札(一) 罗新北魏直勤考 阎步克墨山国之路 罗新从可汗号到皇帝尊号 罗新北大与敦煌学 荣新江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荣新江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古时期粟特人的迁徙与入居 荣新江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系 王小甫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 邓小南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 邓小南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 邓小南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 邓小南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 刘浦江辽朝“横帐”考 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 刘浦江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 刘浦江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 刘浦江金代捺钵研究 刘浦江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辛德勇记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发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事件之覆 辛德勇
LIZHIPINGZHAOBOWEI
全祖望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勤奋攻读,博通经史,为清代浙东史学名家。全祖望尤多留意于南宋和晚明文献,虽贫病而著述不辍。他37岁时三笺《困学纪闻》,42岁时补辑《宋元学案》,45岁至48岁的晚年仍朝夕不倦地七校《水经注》。临终前还自编文集。全祖望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空疏不实的学风,清初稽古洽闻之士,至康熙中叶凋零殆尽。鉴于当时学人多从事帖括之业或词章之学的弊病,他发出“求其原原本本,确有所折衷而心得之者,未之有也”(《鲒埼亭集·翰林院编修赠学士长洲何公墓碑铭》)的感叹。这一时期程朱理学占据学术主流,但那些自命为朱学的人,议论迂阔陈腐,只知“奉章句传注而墨守之,不敢一字出于其外”,结果形成“朱学反自此而晦”(《鲒埼亭集外编·横溪南山书院记》,以下书名省略)的局面。而社会上流行的陆王心学,则往往“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外编·甬上证人书院记》)。全祖望试图扭转这种学术风气,严厉批评宋元以来“门户之病,最足锢人”的弊端(《外编·杜洲六先生书院记》),确立了学贵自得、融会百家的治学宗旨。全祖望学贵自得、融会百家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堪称其一生的学术总结。他特别反对一味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或墨守一家、囿于成说,从而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品性和学术创新空间的做法,赞誉元代吴澄的学术兼收朱熹、张载、吕祖谦、陆九渊之长,治学不墨守一家,而是“以求自得,不随声依响以为苟同”(《外编·城北镜川书院记》)。在他看来,自得之学当是汲取百家之所长,再经过自己悉心揣摩、加以融会,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全祖望高度评价明代黄润玉的学术成就,将其与明代大儒陈献章相提并论。清初黄宗羲曾评价陈献章的学术“要归于自得”(《明儒学案·师说》)。在全祖望看来,黄润玉治学同样是“皆其心之所自得,而非浮虚剽袭之言”(《外编·黄南山先生传家集序》)。黄润玉“所以为朱学之羽翼者,正不在苟同也”(《外编·横溪南山书院记》)。全祖望还赞许宋代史蒙卿治学虽以程朱理学为宗主,却能够“独探微言,正非墨守《集传》、《章句》、《或问》诸书以为苟同者”(《外编·甬东静清书院记》)。可见自得之学、融会百家是全祖望治学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境界,其中闪耀着不立门户、不定一尊的思想光辉,充分表现出对前贤的尊重与继承。全祖望把自己所主张的自得之学与两种虚假的“自得之学”区别开来,并对它们进行了批判。其一,脱离真知的“自得”。他指出:“正献之言有曰:‘学贵自得,心明则本立。’是其入门也。又曰:‘精思而得之,兢业以守之。’是其全力也。槐堂弟子多守前说,以为究竟,是以稍有所见,即以为道在是,而一往蹈空,流于狂禅。”(《外编·城南书院记》)这种“稍有所见,即以为道在是”的“自得”,实质是蹈虚空言,被全祖望斥为游谈无根之学。他引宋元之际王柏之言,对这种“自得”的实质与危害作了深刻揭露,指出“孟子之所谓自得,欲自然得于深造之余,而无强探力索之病,非有脱落先儒之说,必有超然独立之见也。举世误认自得之意,纷纷新奇之论,为害不少”(《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其二,以他人之见矜为“自得”。宋代昆山卫湜荟萃百家,纂成《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是书采撷广泛,但作者不置一语于其中。对此,卫湜自己坦言:“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于人。”全祖望对这种诚实态度倍加赞许,认为是“至哉言乎!世之狗偷獭祭以成书,矜为自得,或墨守一家坚辟之学者,其亦可以已矣夫”(《外编·跋卫栎斋礼记集说》),给那些以掠人之美为“自得”的无耻之徒敲响了警钟。针对以上两种积弊,全祖望提出“躬行”实践的主张。他认为既然有蹈空虚说之存在,则“论人之学,当观其行,不徒以其言”(《外编·碧止杨文元公书院记》),强调不能仅据其人之言而论其学,应当在实践中对其学说进行考察。自得之学,必须验之于躬行,“苟非验之躬行,诚无以审其实得焉与否”(《外编·石坡书院记》)。通过躬行实践,则狂禅之自得就不攻自破了。这种精神,渗透在全祖望一生的学术实践之中。他为黄宗羲辑补《宋元学案》,堪称是贯彻其学术宗旨的典范。全祖望对《宋元学案》的续修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有所增补。《宋元学案》共有91个学案,其中属于全祖望增补的共计32个,凡33卷,约占全书所立案卷的三分之一。经他增补之后,宋元学术的主流与支流均得到充分反映,学术思想发展的面貌更为全面。二是对黄宗羲的原本加以“修定”、“次定”、“补定”,考订其中的失误。全祖望不为黄宗羲的失误隐讳,明确地指出原书中存在的不足,在各学案中不存门户之见,客观叙述各家各派学术利弊得失,达到了融会百家的目的。三是完善了学案体例。全祖望将史“表”运用到学案体裁之中,每一学案内先立《学案表》以揭明学术源流,这是一个创举;同时增订并精心撰写《序录》,概括评价各派学术。他在对待各学派的态度上比黄宗羲更为开放,持论往往较黄宗羲更为博大平恕。经过全祖望续修的《宋元学案》,不仅成为中国学术史著作成熟的标志,而且反映出融会诸说、不定一尊、注重独创的治学精神,深为学者所推崇。除此之外,全祖望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的学术实践,也是对其学贵自得、融会百家治学思想的最好注解。正因为如此,全祖望对于清代学术风气的转变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而他的思想认识以及学术见解,对于今天的学者治学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全祖望写了不少传记散文。碑铭如《忠介钱公第二碑铭》、《二曲先生窆石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前侍郎桐城方公神道碑铭》、《厉樊榭墓碣铭》等,是记叙清代重要人物和学术文艺的重要文章。传论如《庄太常传》、《陈同甫论》、《明庄烈帝论》,记序如《浦阳江记》、《梨洲先生思旧录序》,简帖如《心丧剳子答鄞令》,以及其身后门人所编文集《外编》中的《初查白先生墓表》、《梅花岭记》、《华氏忠烈合状》、《屠董二君子合状》、《江浙两大狱记》等文,也都不是寻常之作。但全祖望某些持论也有偏激之处。他的文章不拘成法。有人讥其对古文粗识藩篱,叙述不中律度(谭献《复堂日记》)等等,其实是忽视内容、过于推敲形式的批评。全祖望的诗歌多注意评骘人物,表彰忠义,但嫌议论过多,笔较质直。全祖望著述的整理出版,是全祖望研究的另一项基础性工作。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四库丛刊本《鲒琦亭集》、《鲒琦亭诗集》,前者收其《文集》内外编88卷及《经史问答》10卷。清刻本的影印出版,为研究全祖望提供了方便。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此书由谢国桢发其端,朱铸禹集前人校注之功,收录全祖望大部分著述,分三册装订,是全祖望著作的集大成。当然这么大的集子,疏漏也在所难免,辛德勇的《全祖望<经史问答>万氏刻本缀语——兼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书品》2004年5、6期)和胡伟的《<鲒琦亭集>校读札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都对该书的失误提出批评,胡文校出其标点、文字讹误61处。有关全祖望著作的选本和注本,尚有黄云眉的《鲒琦亭文集选注》(齐鲁书社1982年)、詹海云的《全祖望<鲒埼亭集>校注》(台北鼎文书局2003年),以及《全祖望校<水经注>稿本合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和《宋元学案》(民国时期有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今有1986年中华书局校点本)。对于全祖望著述成书、流布过程的考辩,最主要、最全面的研究文章是蒋天枢《全谢山先生著述考》(《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第1、2号,1933年),此文全面考察全祖望所有著作及其流布过程,指出全祖望计有《公车征士录》、《读易别录》、《困学纪闻三笺》、《句馀土音》、《续甬上耆旧诗集》、《宋元学案》、《汉书地理志稽疑》、《七校水经注》、《经史问答》、《鲒埯亭集》、《鲒埼亭集诗集》、《鲒埼亭集外编》、《甬上望族表》、《孔子弟子姓名表》以及伪书《年华录》共15种,另外尚有存目之书数种。此后王永健《评传》、黄云眉《鲒埼亭集选注·前言》、谢国桢《清代卓越的史学家全祖望》、子微《全祖望及其著作》(《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五期,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詹海云博士论文《全祖望学术思想研究》第五章等文,也对全祖望的著作情况作了介绍和考证。因为全祖望的《鲒埼亭集》在杭世骏处滞留多年,所以引起一段公案。刘孔伏《<鲒埼亭集>内外编之由来》(《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4月)认为,董秉纯两次整理文集,才形成了内外编,指出谢国桢“仿明遗民而分内外集”、黄云眉“杭世骏惧祸”两说欠妥。全祖望曾七校《水经注》。在《胡适全集》中,有许多讨论全祖望《水经注》五校本、七校本的文字。但是胡适疑心太重,假设过于大胆,他先是认为全祖望七校本为伪作,贬低全祖望的治学态度和郦学成就,后来发现天津图书馆藏的五校本,又撰文承认了七校本的真实性,引起了一些无谓的考证与讨论,谢忠岳的《全祖望·水经注·胡适·天津图书馆》一文对此有具体评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年5期)。除胡适外,王国维、陈桥驿、吴天任等人也都对全祖望校《水经注》的贡献有评论。此外,全祖望还整理完成了黄宗羲的未竟稿《宋元学案》。自乾隆十一年开始,全祖望历时九载,补写改订黄氏原书,又增立学案32个。卢钟锋的《论<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史学史研究》1986年2期)、陈祖武的《<宋元学案>纂修拾遗》(《中国史研究》1994年4期)、林久贵的《(宋元学案)的作者及成书经过述论》(《黄冈师专学报》1998年8月)、仓修良、吕建楚的《全祖望和<宋元学案>》(《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陈其泰的《<宋元学案>的编撰与成就》(《史学史研究》1990年3期)、吴光的《<宋元学案>成书经过、编纂人员与版本存佚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1期)及《评传》等文章,都对全祖望增补《宋元学案》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属于通过申请门槛的水平。德国绩点是数字越小,成绩越好。1.0是满分,2.5则对应80分,而申请德国大学,2.5的绩点是一个基本门槛。
游自勇 ,男,中共党员,1978年生,福建莆田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隋唐五代。
赵德鹏:成都银鑫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对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把握。2007年从云南省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岗位退休
德国留学硕士申请流程介绍 1.公证材料包括(小学中学毕业证书可不用公证)高中毕业证书(如证书丢失,由校方出具证明)、高考成绩、中国大学在读证明(注册证明)、在校
硕士论文辅导机构排名如下: 1、艾思云课堂毕业论文辅导中心 艾思云课堂(v.ais.cn)是国内专业的学术在线教育平台,汇聚国内外优秀学者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