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的故事
虽然说职称并不能完全代表导师的学术水平,但就研究生自己的个人发展来看,选择高职称的导师还是很有益处的。
首先是从研究项目来看,中国的科研环境就是高职称的老师才能接到高级的项目。有的低职称老师,就算自己科研能力非常强,但因为条件限制,在想申请高级项目时,也必须拉高职称的老师入伙,而且还得请他们在团队中担任主要位置。毕竟,给项目的评审特别关注的一点,就是研究人员的职称。
所以,跟高职称导师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参与高级项目,这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眼界的提高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除此之外,还有发表论文方面的好处,这一点和参与项目也是相辅相成的。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论文,所以自己参与完项目并完成论文后,如果能请高职称导师署名,成为共同作者,也是可以极大提高发表几率的。
最后,就是毕业之后的出路问题。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入社会工作,如果曾经跟随过很出名的导师,肯定可以给自己加分。何况,很多高职称的导师自己手中就握有很多资源,直接推荐学生读博或者就业也是可能的。
当然,以上这些所列举的都是比较世俗的好处。至于学术上的指导就真的要看人品了。有的高职称老师是靠真本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而且为人师表,乐于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导师就非常幸运了,各方面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如果不幸碰到尸位素餐的导师,什么都不指导,只是一味的让研究生替自己做事,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From 夏子老师,一个接地气的知识分子。 微信公众号:夏子英文课
么么哒狂人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工作级别,因为小学和中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教师的职称评定就可以评定中小学一级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中小学三级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当然评选细则关于教师荣誉、论文、教育教学业绩、教龄、教科研等等。
至于大学期间的论文是否能用的上就看你的职称认定时是否用过该片论文评定职称,如果没有就可以用,如果用过了,那么对于二次评定职称就要重新发表论文。每一个职称评定都有各校的一套评定细则,细则制定归属权在各个学校大致雷同,评选过程基本从两个方面打分的:一、个人素质评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工作量完成情况、教育教学业绩、超工作量、学历、荣誉、教龄、出勤、教科研成果、年度考核、奖励等。二、全体教职员工的民意投票得分。当然每一项的分值大有不同。
由于职称和工资、待遇紧密挂钩,而评职称的权力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老师们为达到评职称的指标,必须搞课题、发表论文,另外,还得搞好和领导的关系,让纯粹变得不纯粹。
从现实情况来看,真正在第一线努力教书的教师,往往很难获评高一级职称,而有关系的在整个评选中是具有“天然优势”的。
由于职称名额的限制导致教师之间为了职称勾心斗角,甚至争得头破血流。职称评定让老师丢了最本真的初心,为了职称而工作,学校本应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地方却暴露黑暗的一面,真是可悲可叹。但真正评选后的老师们有恃无恐,有职称加持,待遇随之更新,之后的工作态度也是匪夷所思,只要不去评定高一级职称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大大缩水。
我希望对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进行改革,真正发挥“职称评定”的正面导向激励作用。“指标”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资历而不同的任职人员,却享有不同的工资待遇,不要让那些辛辛苦苦,在教育一线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教师因“职称评定”而寒心、痛心变成一种恶性毒瘤。
要让教师教书育人,要从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的性质出发,解决这个实质出现的问题,适时推进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让学校纯粹的回归教育让教师安心传道授业,让孩子灿烂自由友爱生长。
不想吃成胖嘟嘟
一个优秀的导师不仅在科研工作学习上帮上很多忙,而且让你懂得怎么做科研,更重要的他教会你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学者,他们能够潜移默化地传授技能和经验。导师的作用无疑是关键的。有好导师,处处教育引导,再差学生也有可能花间成蝶。如果导师是个甩手掌柜,就算再惊艳的天才少年,也很可能遗憾收场。这就是为什么大师门下更容易出大师,牛人。实际上,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是很不一般,它不属于「学生-老师」的关系,也不是「科研同事」的关系,又不同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介乎数者之间。一般来说,研究生导师会对学生有如下的义务(暂且用这个词吧,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词,评论区推荐下)授课,计划学生的学业进度和毕业时间,帮助规划学生的实验、项目和论文研究,要定期的见面,每周的会议讨论,负责修改指导学生的实验流程和论文写作……在这些过程中,导师会传递他的价值观,他的学习方法、经验,他的科学思想、技术,以及会动用到他的人际关系。比如说授课,或者指导、讨论等等,这个过程主要是知识,技术传播学习的过程。我的导师脾气非常好,一年多了,没有爆粗过,没有骂人过。我非常感谢他,经常会自己被困在某些问题里,再导师指导后发觉这个其实非常简单,是自己走进了误区。我经常在想,如果我自己是导师,遇上这么个学生可能就要骂人了吧。这点上他在改变着我。还有很多,我是做实验的,刚来时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看过文献,感觉就是那样了,可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大差异。他就会认真的一遍一遍的解释,说明文献和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区别。“不用怕做错,多去尝试,实验就是尝试出来的,多练手,习惯了就好”。拜他所赐,很快就掌握了全套的实验技能,那一大堆的实验设备都会用了。实际上,和导师在工作价值方面的交流,很多时候是非正式的,自然流露的。比如喝咖啡,吃饭,聊天。会聊到工作、会聊到最近的实事,会看到别人的发展等等。不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往往是决定性的,决定了努力的方向。文献阅读与查找的指导可是非常重要,什么技术参考什么文献,该文章的物理内涵、机制是什么,哪些文章有了详细的解释,哪些工作已经讨论过了哪些还是新的。原则上说,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 web of science或者相关期刊出版商网站的关键字找到关键文章。但是导师几句话,可能就相当于初学者一个星期的工作量。文献阅读更是重要,文章中的一些话,可能在学生看来就是这么一句话,实际上可能是领域大佬的毕生精华。要知道这话是怎么得出来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有没有什么情况不适用等等。文献的阅读不是翻译一遍,重要的是内在逻辑,内在的物理本质。【这里就直接偏向物理写了,其他专业可能略有不同】研究生期间,学生会接触到导师的学术的人际关系网。因为导师的密切合作者,几年期间应该至少会访问一次。导师组织的会议,或跟着导师去开会,都会有很多熟人。借这些机会多交流,无论是学术还是以后找工作,都大有裨益。和你聊的人里,百分之九十九可能都只是聊聊。但可能有那百分之一,会偶然或必然地影响你的一生。我的一位师兄,在一次会议与一位国外教授交流,那位教授觉得小伙子很不错,就邀请他去做博后,现在在组里非常的耀眼。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所以遇到好的导师是毕生之幸。对于还在考研的小伙伴的建议是,一定要提前了解联系,这是一个对你的往后人生有极大改变的人。
指导老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辅导是否有耐心和认真,最后能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还是要看自己。
如果你们要求发表的话,且发北大核心以上级别的期刊的话,导师做第一作者,那么导师的学历职称一般要副教授 硕士以上。那样发表的几率大一些。当然主要还是看文章。
虽然说职称并不能完全代表导师的学术水平,但就研究生自己的个人发展来看,选择高职称的导师还是很有益处的。 首先是从研究项目来看,中国的科研环境就是高职称的老师才能
大学教师职称是大学里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其中: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学。讲师是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博士生导师
虽然说职称并不能完全代表导师的学术水平,但就研究生自己的个人发展来看,选择高职称的导师还是很有益处的。 首先是从研究项目来看,中国的科研环境就是高职称的老师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