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ntha427
『关天茶舍』暧昧?清晰?——日本人的性格两极 作者:wssxasd 提交日期:2005-9-8 8:52:00 访问:258 回复:2 ��十多年前,我有机会到日本,在那里住了将近四年,打过各种工,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在大学里做过客座研究,对日本学界有所了解。实际的生活体验,纠正了我对日本的想象和认识。——李兆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艺术评论家,《暧昧的日本人》的作者。在以往的中国人关于日本的叙述中,日本人要么是杀不不眨眼的恶魔,如小说《烈火金刚》里的“猪头小队长”、“毛驴大队长”、“猫眼司令”之类,要么是温文尔雅、成天蹶着屁股鞠躬的礼仪的符号,两者其实都是概念化的东西.这种分裂,无疑是近代以降特殊的历史处境与险恶的中日关系造成的。中国人对于日本,大而化之、自以为是的想象中藏着种种错觉和无知,尽管中国与日本已有近两千年的交往历史,而且,近代以降屡屡吃日本的大亏,差一点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无知是很难原谅的。我考察过一百年来中国作家笔下的日本和日本人,大体上经历了漫画化→妖魔化→符号化这样几个阶段,与真实的日本和日本人总是隔着一层,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认识,当然,这本身未尝不是中国民众对日本的集体想象,暴露了认识上的巨大盲点。中国人看日本,常常受三种不良心态左右:一曰“大中华”,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日本的一切都是从中国照搬过去的,许多人到了京都、奈良,一看见古色古香的建筑街道,就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这也是汉代的,那也是唐代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种认宗归祖也许不借,但是仅仅只看到这些,我觉得就很危险。由这种“大中华”的心态,必然派生对“小日本”的蔑视,当年,昏聩的清朝官员将日本称作“蕞尔岛国”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日本的确切地理位置,结果是,“小日本”打败了“大中华”;二曰“受害者”心态,近代以降,日本确实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仅仅记住这些,而不知反思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尤其是不知反省自己的弱点与劣根性,就很危险,谁也不敢担保类似的受害从此不再发生;三曰庸俗社会学,比如关于那场战争,多年来我们总是认为,日本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是反战的,充其量只是受了蒙蔽,好战的只是一小撮日本统治者。作为一种外交策略,这种做法固然很必要,真的这么认为,就很危险,只要对日本的社会历史稍有了解,就可发现这种看法是多么错误。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没有反战人士,没有正义之声,然而他们的声音与占绝对多数的同仇敌忾的宣誓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到后来,在各党派对战争议案的投票中,连日本共产党都投了赞成票。战后追查战争责任,日本首相东久迩就提出“一亿总忏悔”的口号,从军纪和道德方面检讨战争失败的原因,日本共产党则干脆认为“一亿人民一亿战犯”。可见,连日本人自己都不相信“日本人民反战”,这种把统治者和老百姓一分为二的庸俗社会学思维方式,至少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民族并不合适。那么,日本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日本人文化心理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是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上,作了题为《暧昧的日本的我》的演说,其中这样讲到——在并不遥远的过去,那种破坏性的盲信,曾践踏了国内和周边国家的人民的理智。而我,则是拥有这种历史的国家的一位公民。作为生活于现在这种时代的人,作为被这样的历史打上痛苦烙印的回忆者,我无法和川端(指获得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同喊出“美丽的日本的我”。我只能用“暧昧的日本的我”来表达。我觉得,日本现在仍然持续着开国一百二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正从根本上被置于暧昧的两极之间。而我,身为被刻上了伤口般深深印痕的小说家,就生活在这种暧昧之中。下面一段话很要紧——把国家和国人撕裂开来的这种强大而又锐利的暧昧,正在日本和日本人之间以多种形式表面化。日本的现代化,被定性为一味地向西欧模仿。然而日本却位于亚洲,日本人也坚定地、持续地守护着传统文化。暧昧的进程,使得日本在亚洲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而面向西欧全方位开放的现代日本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西欧的理解,或者至少可以说,理解被滞后了,遗留下阴暗的一面。在亚洲,不仅在政治方面,就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日本也越发处于孤立的境地。大江主要是从国际政治的层面,对近代以降日本的所作所为和由此导致的尴尬处境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揭示,可谓目光如炬。在它的启发下,长期以来我对日本文化的思索和困惑也豁然开朗。我觉得“暧昧”这种说法,至少在现象上,精到地概括了日本文化的特征,为我们认识日本的提供了重要门径。暧昧,自然不是日本独有,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有它暧昧的地方,只是程度与表现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然而,像日本那样走得如此之远,表现得如此极端,足以成为国民性格“品牌”的,却是十分罕见。就日本而言,“暧昧”绝不是近代催生的新生事物,而是由来已久的性格,大江所揭示的日本在近代的“暧昧”表现,其实不过是日本固有的民族性在近代的延伸和发展罢了。换句话说,当日本土著的世界观(本质上的虚无主义、现世主义)与先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结合到一起时,便产生大江所指出的上述种种“暧昧”现象。从地理风土中看,东瀛岛国本身就是一个“暧昧”的存在,包围在辽阔在海洋中,它介于封闭与开放、狭窄与辽阔之间;位于极东,使它在东亚册封体系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与大中华帝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国际地位介于宗主国与藩国之间;生存资源的匮乏与自然风景的优美,涵养了尚武与爱美的国民性;地震、火山、海啸、台风等天灾,培养出搏击命运、顺从命运的二重性;四季分明、变动不居的地理气候,发展了日本人的不匀整美感,视“瞬间”为“永恒”,——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幅似是而非、自相矛盾而有内在联系的图景。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著名的《菊与刀》里开宗明义的第一段话就是:“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这个强大对手,其行动和思维习惯与我们如此迥然不同,以至于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这种情况在其他战争中是没有的。”在描绘过西方人对日本人性格的种种迷惑之后,作者这样概括——所有上述这些矛盾成为有关日本论著中纵横交织的经纬,而且,都是千真万确。菊与刀,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其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作为一位既不懂日语、也没有到过日本、对东瀛生活缺乏切身感受的西方学者,本尼迪克特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西方的理论模式,对“琢磨不透”的日本人进行了解读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发现了日本文化“菊与刀”的二重性,显示了西方理性思辨的强大威力。然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更喜欢直接的、一针见血的把握。比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一句话就很有穿透力,他说:“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这个“特别”是什么呢?李光耀有详细的讲述,概括起来,就是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的、无以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也就是说,不管“菊”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在我看来,日本人的“暧昧”,恰好表现了日本人特有的明确;日本人纵然有一千个暧昧,一万个暧昧,一旦涉及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它从来不暧昧,只要有利于日本,怎么都行,甚至改变人种也行,废除日语也行,成为美国的第五十一个洲也行。惟其如此,历史上,日本时而开放,时而闭锁;时而崇洋媚外,时而英美鬼畜;时而脱亚,时而入亚;时而入欧,时而脱欧……一切都是以这个大前提为转移。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暧昧”,其实是清晰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WongQueenie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木叶星海
摘 要: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其暧昧的表达方式,日本人的暧昧的表达方式尤其突出,它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日本文化的独特的一面。若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带来的摩擦与矛盾,必然需要了解日本人这一暧昧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暧昧 岛国根性 儒家思想 一、日语暧昧性的诸多表现 1.自我介绍用语中暧昧的体现 大凡日本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大都是彬彬有礼,十分讲究客套,很有绅士风度。初次见面时,日本人往往一边点头哈腰,一边做自我介绍。例如:「初めまして、私は田中ですが。」(初次见面,我是田中。)从这短短的一句自我介绍,便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独特的暧昧表达。若是这样表达:「初めまして、私は田中です。」让人很容易理解。可是日本人偏偏为何又要在句末加上了一个助词「が」呢?作为日语学习者对此提出疑问是理所当然的。那么这个「が」在句子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其实日本人说话时喜欢柔和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给对方留下亲切愉快的印象。这也正是「が」所发挥的作用。诸如此类的表达,在电话用语中频繁出现。如:「もしもし、�木ですけど、どなた�でしょうか。」(喂,喂,我是铃木,请问您是哪一位啊?) 2.婉转的暧昧表现 从表达方式讲,日语可以算得上是很细腻、很丰富的语言。但是日语的表达方式也特别暧昧,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任何国家的语言,包括汉语在内,都能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唯有日语肯定与否定的差别只有在全句表达完毕时才能知道。这就使得日本人有机会根据上司的脸色巧妙地改动句尾”。①如,汉语:“我不想去上海。”否定词“不”出现在人称代词后,让人一目了然。而同一个句子的日语表达则为:“わたしは上海へ行きたくないです。”日语的否定在句末才出现,这就使得听话人必须听完说话人的整句话才能明白其说话的真正意图。 (1) 委婉的拒绝方式 其实日本人极不喜欢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往往采用暧昧的表达方式,让对方去心领神会。如,“今�、いっしょに映画を�に行きませんか、�が奢りますよ。”(今晚一起去看电影吧,我请客。)对方如何回答?“せっかくですが、今�はちょっと……。”(谢谢您特地请我看电影,但是今天晚上……”一句话,日本人决不会这样表达“いいえ、今�は行きません。”这样表示断然拒绝的说话方式在日本人看来是绝对失礼的。 (2) 劝诱的表达方式 日语中表示劝诱的表达方式很多,其中“ませんか”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词。如:一位学生想邀请老师一起吃饭,于是对老师说:“先生、いっしょに食事に行きましょう。”(老师,一起去吃饭吧。)这样的表达方式很是失礼的,老师听了之后定会不开心。因为“ましょう”这一词的主观性很强,往往表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做事。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是学生没有征求老师的意见,自我做出的主张,因而对老师是失礼的。如果换成这样的表达方式“先生、いっしょに食事に行きませんか。”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很有礼貌,因为“ませんか”往往用于邀请对方,但又不知道对方是否同意的情况。日语中诸如此类的婉转的暧昧表达举不胜举,笔者不在此一一举例。 二、日语语言暧昧性产生的原因 1. 岛国根性的影响 应当说任何国家的语言都有暧昧的表达,然而日本人的暧昧表达也过于发达,以致于跟日本人打交道,往往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日本人说话的真正意图。笔者认为日本人不是刻意去追求这样的暧昧表达,这一特殊的暧昧的表达方式是由日本这一民族的特性所形成的。 众所周知,日本四面环海,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不足4000个小岛组成的一个岛国。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的特性――岛国根性。何谓岛国根性?“普段、外国人(外部の人)との接触が少ないため、�野が狭く、独善的で内うちの小さな利益にこだわりがちなこせこせした��。”②(平时与外国人、外界的人的接触很少,所以视野很狭窄,自以为是,拘泥于集团内部小利益的一种小气的特性。)日本人生活在一个狭隘的圈子,几乎处于封闭的状态。集团内部人员之间的往来频繁,具有同样的特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话语只说一半对方立刻能够明白什么意思。或许日本人追求那种所谓的“以心传心”的境界吧,而这种暧昧的“以心传心”的表达方式着实让外国人感到棘手。这种暧昧的表达方式在日本人的日常会话中导致主语省略的现象尤为突出。例如:○コ�ヒ�と�茶と、どちらになさいますか。(请问,咖啡和红茶您要那一种?)○ おまえにスペイン�を教えてやろう。(我教你西班牙语吧。)以上两句中前者省略了主语“您”,后者省略了主语“我”。这样一种省略现象是由日本当时的封闭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一个集团内部的人几乎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很是了解,在会话中即便省略某些词语对方也能明白。 2.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两国在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大,其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几乎已经渗透到日本整个社会,可以说,至今儒家思想还在日本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以和为贵”等思想作为日本人的处世哲学,意义颇深。正因如此,日本人说话十分注意,为了避免说话时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感情,尽量采用婉转暧昧的表达方式,因为他们追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一种平和的谈话方式。我们常常用“沉默的世界”来形容日本人所生活的社会,日本人不喜欢在公共场合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当不得已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往往采用暧昧的表达方式,让人听起来觉得模棱两可,不着边际。应当说,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极大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与行动。正因如此,纵使日本人内心愤怒,亦能表现得比较平静。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给日本社会打上了一层难以磨灭的“烙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语暧昧的表达方式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反映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不熟悉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就无法很好地理解日本人,无法顺利地与日本人进行沟通、交流,最终无法避免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摩擦与矛盾。 注释: ① 参见:高桥敷 《丑陋的日本人》. ② 参见:《新明解国�辞典》 第613页. ③ 参见:韦立新 《中国儒教文化与日本近世思想的形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 12月. 参考文献: [1]刘金钊. 日语疑难通[M]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关天茶舍』暧昧?清晰?——日本人的性格两极 作者:wssxasd 提交日期:2005-9-8 8:52:00 访问:258 回复:2 ��十多年前,我有机会
我虽然不是大学生,也不是很了解毕业论文,但我觉得可以从日语与汉语的羁绊之一角度写一篇论文
日语专业本科大学生毕业论文书写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的论文书写格式是如何的呢?下文是我收集的日语专业本科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欢迎大家阅读! 一. 论文的组
OK 你可以写一篇汉语的给我 我给你翻译。
●基本的な书き方 卒业论文の最後は「谢辞」で缔めくくります。谢辞の目的は论文作成に协力を顶いた方、お世话になった方へ感谢の意を述べるということです。 书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