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惠敏
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成为了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爸妈不在家》小成本电影的美学价值
电影《爸妈不在家》 聚焦于九七金融风暴笼罩下一户普通的新加坡中产家庭。调皮的儿子家乐常常在学校惹祸,父母工作繁忙,于是请来了菲佣特丽莎照顾家庭,故事由此开始。片中,家里的每个人都背负著各自的十字架――怀孕的母亲经常在家庭与工作间分身乏术;失业的父亲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苦苦挣扎;特丽莎与小主人摩擦不断,为此伤透脑筋,同时又必须做 *** 养活故乡尚在襁褓的孩子。儿子家乐脾气暴躁、调皮捣蛋,沉迷于当时全民4D彩票热潮中。整个家庭在九七金融风暴的笼罩下悄悄发生著变化。
“小国家、小预算、小规模”,导演陈哲艺用好几个“小”形容他这部片子。然而,正是这部小得不能再小的影片,最后却“鲤鱼跃龙门”成了“大赢家”,让华语影坛众多“大片”望尘莫及。迄今为止,《爸妈不在家》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超过十九个奖项,其中包括华语电影圈最高奖项之一“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与此同时,该片陆续在世界各国上映,票房屡创佳绩。这一连串的奖项与票房,仿佛在大片遮蔽下的华语电影圈只手掀开了一小片瘴云,让人再次看到了华语小成本影片的新势力与曙光。
一现实主义路线
1.剧情的真实性
巴赞认为:“电影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种揭示无需人的主观介入”。《爸妈不在家》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电影。全片就像一棵大树,安安静静站在那里,不喧哗、不评判、不煽情。纵观华语小成本电影的代表作,不难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其重要特征。在小成本影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是由导演本人创作或者参与编写的。因此,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作者鲜明特征的个人情怀。《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身兼导演与编剧二职,最初写剧本的灵感正是源于自身的童年经历。影片中家乐、父母和特丽莎等人物均是他童年回忆的投射,电影中的相关情节也都真实发生过。
陈哲艺坦言:“一个九十分钟的生活故事看似简单,却缝缝补补了近三年,一切只为体现‘真实’二字。”而源自于他本人成长轨迹的珍贵记忆更为剧本新增不少亮点。他的笔触几乎深入到这个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详实的展现了一家四口人各自的个性与特征。《爸妈不在家》的聪明之处在于,导演将当时社会紧张的矛盾以家庭的方式展现。故事在半路展开,切快速而精准,丝毫不影响故事合理性,反倒更接地气。
导演陈哲艺这样形容自己对电影剧情的观点:“我对人物有兴趣,对drama戏剧没有兴趣,我的剧作,就是把距离感的东西都抓进来,然后把这些东西连线,连线,就是剧作,不是说一定要写成戏。我都是慢慢去讲人物,然后铺陈,慢慢去连线,去集中,去聚焦。”电影中,家庭本身如一个巨大的容器,盛放著所有的秘密与隔阂。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爆发,没有激烈的争吵或是伤害,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雇主还是佣人,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问题里,每个人又是他人问题的旁观者。乍一看似乎没有矛盾产生的因素,但是却处处藏着矛盾。在视角的切换间,观众也仿佛拥有了上帝的功能,我们看不到大起大落的情绪,一切都唯有真实。
2.生活流表达
以简短的对白和大量的生活流表演传达人物内心情绪与活动,是陈哲艺特殊的表达方式。《爸妈不在家》中出现的台词甚少,是陈哲艺觉得“我不喜欢什么东西都讲白,对白通常都是烂的。所以我会少对白。我也常问自己,真的需要拍那么清楚吗?观众真的不懂吗?”巨集观来看,一家人的情感不管是爱是恨,通常不会直说,这种内敛的“传统”大抵是多数华人家庭的通病。陈哲艺正抓住了这一特殊情感表达方式,使得电影中这种有意为之的帮人物“留白”,更好传递了“不评判,只讲述”的电影气质。
3.原生态质感
《爸妈不在家》的摄影根据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全片交叉使用手持与固定镜头,有张有弛。但是由于影片家庭题材所限,摄影的表现力与风格化较其他小成本电影克制许多。但是却丝毫没有减弱故事的感染力。摄影中处处都透露著呼吸感与空气感,极具质感。影片中常用短焦广角镜头,将人物“扯远”,制造距离感。如妈妈与女佣特丽莎因为一个菸头产生矛盾。画面中一远一近两个人,特丽莎在构图中显得渺小,衬托出人物的无助,两人主仆的地位一目了然。
二三种元素的守恒
用平实而富有个性的镜头语言和更贴近生活的故事元素去挖掘最真实的人性。在《爸妈不在家》中,每个镜头都潜藏着三样东西,陈哲艺称之为“shape形状 、energy能量、tension张力”。《爸妈不在家》情节的展开,靠的不是戏剧中起承转合,而是靠“形状”的转变,“能量”的大小,“张力”的扩充套件。
1.形状的产生与转变
在《爸妈不在家》中,所谓的shape形状指的是:人物的造型、画面的构图、声音的资讯。在影片中,支撑一场戏继续进行下去的不一定是对白,而是形状的变化。当影片中的一个“形状”开始趋于稳定,其内在包涵的元素渐渐就会发生变化,不是靠画面,就是靠声音。这种“变化守恒定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这种形状上的变化最典型的要数特丽莎给家乐洗澡的一场戏,整场戏共由两个总计116秒的长镜头完成。戏中镜头跟随两个人移动,两个人由相互隔阂至放下芥蒂,对白几乎没帮上什么忙,反倒是画面与声音的改变,结合演员生活流的表演,为两个人情绪的变化做了说明。根据形状的转变,整场戏也散发出一种欲说还羞的独特美感。
2.能量与张力的相互守恒
《爸妈不在家》中,所谓的能量energy与张力tension是相互守恒的。能量指的是人物情绪的变化与延伸,根据镜头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张力指的人物关系的改变、情节上的转折。影片中的能量在于一场戏中人物情绪的产生与转变,进而具象成为每一个镜头的能量。一旦一场戏的趋于平缓,张力就随之进来,张力的扩充套件便成为能量。而每一场戏的结束,就是要在长镜头的时间和能量消失之前,将其剪掉,接入下一个富有张力的画面。
在“扫墓”那场戏中一家四口离开墓地的时候汽车发动故障,父亲与女佣特丽莎相互交换驾驶汽车的位置,张力开始扩充套件。推车的人由一开始的女佣与家乐变为父亲与家乐,而占据戏中驾驶主导地位的人也由父亲变成女佣特丽莎。整场戏的人物位置关系与情绪一直在变化,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汽车成功发动,升华了整场戏的情感。在“能量”消失前,随即接上因为怀孕而没能帮忙的母亲撑伞张望的镜头,为前一个镜头中升华的情绪注入新的张力,母亲内心复杂情感的转变,也由此成为镜头中新的能量,支撑影片向下行进。这一连串的“能量守恒”让人拍案叫绝,同时展示了导演深厚的功力。
结语:
华语小成本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数十余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特点,在华语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载誉无数。
本篇以《爸妈不在家》为例,分析与研究了小成本电影在创作特征与美学价值中的共性;由此可见,虽然在市场、地域、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下,华语小成本电影依旧可以涌现出许多佳作,为华语电影作出重要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
羅潔愛爾
第一篇论文题目:《花束般的恋爱》:爱情镜像折射中的成长探索关键词: 拉康;镜像理论;分手文化;爱情电影摘要: 影片《花束般的恋爱》从恋爱关系中的双视角切入,记录主人公娟与麦从相识、相恋到分手的全过程,以平淡述说的节奏和细腻的心理独白还原了现实生活中许多恋人所共同经历过的心理情感变化。其展现了独有的分手文化,即恋人经历“相知相爱–矛盾激化–放弃争吵–平静分手–再次出发”等每个阶段的心路变化和自我反思,来正视彼此的正向过程。本文将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影片中娟与麦的人物形象进行镜像对比与分析,讨论在爱情镜像折射中两位主人公如何在他者与自我凝视下,探索属于自己的爱情道路,回归起点,并步履不停地继续前进。文章引用:吴雨涵.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镜像折射中的成长探索[J]. 艺术研究快报, 2023, 12(1): 40-44. 第二篇论文题目:电影《非常嫌疑犯》中视觉空间下凝视关系的转向关键词: 凝视;反凝视;“他者”;凝视空间摘要: “凝视”在单纯的生理机能——视觉“看”的基础上被赋予社会、心理、文化等意义,不再只是感官维度上的观看行为,而更多强调的是受多重关系影响下所建构出来的“反凝视”行为。其理论核心由主体朝向客体的单一向度发展为主客体间的循环转向,凝视主客体不再单一、固定。凝视理论不断外延深化,为绘画鉴赏、建筑构建等方面的解读带来崭新的视角。凝视载体也由生理视觉器官——眼睛转向具有视觉功能的其他介质,如摄像机、监控器、医院、监狱等。本文将主要基于拉康与福柯的凝视理论,以电影《非常嫌疑犯》为文本,分析医院、审讯室作为视觉空间所表现出来的“权力凝视”以及凝视主体与凝视他者之间凝视关系的转向。文章引用:韩政汝. 电影《非常嫌疑犯》中视觉空间下凝视关系的转向[J]. 艺术研究快报, 2022, 11(4): 143-148.
VIP111rena
电影是媒介,凸显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种话语。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一、罪案片横行的韩国剧情片
韩国剧情片以题材深刻、犀利而敏锐地反映社会问题而闻名。知名的韩国剧情片有《熔炉》、《七号房的礼物》、《素媛》、《杀人回忆》等。反映的社会问题多为权力与暴力、儿童与性侵等,多以真实案例为原型,深刻揭露体制的弊端,权力的滥用,底层人民的苦难等。韩国罪案片多暴力、灰暗的镜头。
在韩国传统罪案片中,掌握权力的通常是男性,受害者通常是女性,或者儿童、智障人士等。女性在传统韩国罪恶片中,多以弱者、受害者的形象存在。
二、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道熙呀》
传统韩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更多是以家庭主妇或职业女性的形象出现。[1]韩国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男权社会的缩影。像《熔炉》、《辩护人》这样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中,掌控权力的基本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特权下的附属品或弱势群体的代表。
而《道熙呀》这部影片中,李英男作为一名女性,担任了派出所所长这样一个拥有权力的角色,在构思与设计上充满了女性主义。
《道熙呀》的英文版海报中,金赛纶与裴斗娜 *** 相拥。女孩倚在女人怀中,受伤的眼神呆滞地凝望着镜头,女人转身回眸,似欲言又止。
正是这次相拥,揭露了道熙的伤口,触动了李英男所长的心,同时也作为唯一一次“身体接触”留下了可控罪证。受虐者与行善者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络,营救本身被介入暧昧行为,窥视事件的所长反被窥视。这使得本片区别于《熔炉》、《杀人回忆》、《七号房的礼物》等暴力、性侵题材影片,绝不单纯是二元对立的痛苦指控,所呼吁的亦非男权社会规则的重整。
不同于以往女性题材影片,《道熙呀》这部影片体现著女性与权力之间微妙的关系。掌握权力的女所长并没有因为掌权而逃脱命运的捉弄,相反,权力之外的受虐者道熙使用狡黠的谎言便将事态的发展掌控于股掌之间。这其中体现的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值得玩味。
三、大人的偏见与孩子的恶
在传统韩国剧情片中,孩子通常是单纯、弱小、善良的形象。像《芭比》中的顺英,《七号房的礼物》中的艺胜,《熔炉》中的受害学生金妍斗、陈侑利等。
《道熙呀》颠覆了传统韩国剧情片中儿童的形象,道熙在片中的形象是亦正亦邪。陷害继父时的道熙,向警察谎称女所长摸她 *** 时的道熙,发现自己的谎言害所长被关起来时的道熙,让我们看到了弱小的孩子背后的恶。这种恶不能说是与生俱来,但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关。成长于粗俗、暴力的家庭环境,道熙从小就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和暴力的倾向。女所长刚进村子的时候,道熙看见她就跑;被同学欺负的时候,道熙只是低着头不说话;女所长走近她的时候,可以看出道熙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不安全感使得道熙把自己伪装隐藏起来。当所长的女朋友来找她的时候,道熙摔东西发脾气,场面很暴力,不像是传统单纯、弱小的儿童该有的形象,这都体现了从小遭遇家暴的道熙骨子里暴力的倾向。
但在大人的偏见里,女同性恋者对于一个女孩子的爱就是不单纯的;孩子的证词就是没有谎言的。大人的偏见和孩子的恶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不同于传统韩国罪案片的深刻之处。
四、女同性恋与怜悯
同性恋者作为“人类的背影”,是人类自身表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角色,同性恋银幕形象的变化既表明主流文化系统中的同性恋者处境的变化,也成为人类整体处境的一个折射。同性恋形象的银幕演化过程恰是这一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逐步提高和完善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则研究表明,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报道同性恋者的数量从1940年代的2篇、1960年代的25篇,1980年代的95篇达到1990年代的151篇,数量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也发现媒体对同性恋者的描述多带有偏见或诋毁色彩,以负面形象的刻画为多。[3]
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在近些年来的报道和研究中比较受关注, 但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的研究却非常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地位相对于男性而言的低下。正如 Sara Karon所说: 不同性别、 种族以及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经验和视角, 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在这个持续不断的奋争过程当中, 很明显的是, 女同性恋者是相对缺席的, 女同性恋者的存在不仅是被边缘化, 很多时候根本是被否认的。转引自孙中欣、张莉莉,2007:386
当同性恋话题在欧美已经普遍光明时,在韩国依然是一个严峻的伦理问题。裴斗娜饰演的女同警察因为同志身份被下放到地方,遇见了喜欢她的小姑娘道熙。出于怜悯,女警察帮助道熙逃离家暴,摆脱痛苦的生活。然而世俗的偏见认为,对于一个女性同性恋而言,这种关爱已经超越了怜悯,是一种不能为世俗所接受的,畸形的爱。
<<<下页带来更多的
js紫外线
众所周知,电影本身兼具了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双重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十七年间雷振邦电影歌曲中的民族性
十七年间,电影被当作是政治宣传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样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当时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带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也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电影。而少数民族电影则是当时主流电影的另一个补充,成为了中国电影风格和样式的开拓者。随着电影《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刘三姐》等电影的相继问世,作曲家雷振邦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位坚持深入生活,不断地从民间音乐中积累音乐灵感的作曲家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必然要带上各民族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他的创作也遵循了自己的观点,鲜明的民族性是他电影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标志。
1 民族调式的运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洋作曲技法已经传入了中国,许多优秀的歌曲都是由西洋大小调式创作而来。虽为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留洋”音乐家,雷振邦的电影歌曲创作当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插曲《只有山歌敬亲人》、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女主角唱段《怀念》以及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等,都是运用五声音阶创作而来,五声音阶调式也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多的音阶形态;七声音阶的使用率较少,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这首改编自塔吉克族民歌的歌曲中,多次运用了增二度音程,形成了其独特的调式调性,旋律极具异域风情,征服了万千观众的心。
2 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
雷振邦认为,想要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其关键在于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音乐语言的运用。因此他创作的很多歌词都是取材于少数民族原本的民歌当中,再经过加工、改编,产生了既符合歌词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描绘出了独属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情的歌词。
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歌曲《蝴蝶泉边》中就唱到:“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咿哟……”歌词中的“哎”、“哟”、“ 啊咿哟”等衬词以及“阿哥”、“阿妹”、“莫怕”等方言的运用,简练而又生动地表达了音乐的思想情感,生活气息十足的同时又充满了亲和力。
3 丰富的演唱形式
一首好的电影歌曲,除了词曲家的精心创作、歌唱家的声情并茂、符合电影主题与情节的发展之外,演唱的形式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一首歌曲若是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去演唱,其艺术的感染力也是不同的。雷振邦显然深谙其道,在十七年间他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歌曲,将少数民族当地特有的如对唱、一领众合等演唱形式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电影歌曲创作当中,将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唱形式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多的演唱形式,不管是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婚誓》、《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还是《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冰山上的雪莲》,这些歌曲都是运用了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而全部由对唱歌曲来演绎的电影《刘三姐》,还采用了一人与众人对唱的演唱形式,这些歌曲不但优美动听,更是电影情节中不可或缺的“文字”之一,雷振邦能将少数民族特色的对唱形式与电影情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也就无疑他的创作能够广为传唱了。
4 地方音乐素材的运用
我国的民间音乐相当丰富,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雷振邦创作的许多歌曲都是有民间音乐基础的,大多都是由民间音乐和民歌改编加工而成,他坚持深入各地少数民族采风,云南、广西、新疆、陕西等中国的大半河山,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追寻音乐的足迹,他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独属于当地特色的电影歌曲。
《五朵金花》中采药老人的唱段便是由此而来,这首几乎没有变动原曲一个音符的曲调,来自于白族中类似于说唱艺术的《大本曲》中的曲牌《花上花》,雷振邦只是将原曲的过门给缩短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中的插曲《高原之歌》也是雷振邦在借鉴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当时他正要去往塔什古尔干郊区进行访问,路遇了一位牧羊人正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唱着山歌,也正是这首山歌,给了雷振邦写作《高原之歌》的灵感。他将山歌的后半段作为引子,之后接上了一首塔吉克族歌曲《古丽碧塔》作加工和发展,创作出了《高原之歌》。
5 小结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几千年优秀的音乐传统,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歌曲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祖先所留下来的灿烂遗产与先辈们所积累的创作经验,都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展,雷振邦无疑就是继承与发展者中的佼佼者。他将“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运用得淋漓尽致,将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与新时代赋予的音乐内涵结合在一起,为推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
哈工大只有对推免生要求论文成绩良好以上,对考上来的学生没有要求。如果总成绩够,不会调剂成专硕,如果成绩不够,可能会问你要不要调剂。第一年奖学金是根据笔试和复试的
动作电影和枪战片的比较电影中的空镜头运用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电影比较关键看你擅长哪种题材你还可以拿两个电影导演作比较你对长镜头有感觉也可以写,电影中长镜头的运用
不用写了,电子信息毕业就失业。不像人家修鞋的,还能一个月赚到150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