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5

重庆渝祥居
首页 > 毕业论文 > 麦秆画毕业论文题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虫超人HC

已采纳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鼓励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下面我们来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感的主要体现。

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的初衷。

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遗的严重破坏,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

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年来发展良好。

(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

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

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

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 *** 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人。因此, *** 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

每年要向 *** 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

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的机会。

例如“歌舞伎”,2001年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2002年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

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

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

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DIY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编。

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

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

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

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

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

(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

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

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29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

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

)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

(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

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

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

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2013(4):67

[2]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10~12

[3]徐继宏,薛帅,郑蕾。“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7-06-08

[4]郑海鸥。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2017-06-08

141 评论

手机专用

麦秆画承载着中国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从麦子作为古代直至今天中国民众的主要食粮,可以说麦子是奠基中国民众生存经济的骨髓,也是滋育社会发展的生命血液,因麦子而产生的艺术,必定是发自深心、源自血内的生命艺术,其中没有虚浮,没有哗宠,没有伪佞和懈惰,有的都是真希望、真心血和超乎绝伦的辛勤和智慧。麦秆画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其艺术魅力源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也表现在其所作的传承与创新。麦秆画古代是一种源自民间的手工艺术,限于古人的思维定势和社会发展水平,麦秆画虽属创新,但还存在做工粗简等弊病,即至80到90年代,麦秆画的制作技术也并不成熟,还是处于生长和摸索时期,那个阶段的麦秆画仅仅是把麦秆简单处理后贴至画板上,效果呆板,还不具备适合大众的观赏性和装饰性。直到90年代初麦秆画立体绘画熨烫技法产生,在制作中加入美术绘画专业方面的构想和设计,将现代美术思想和绘画技法融入到麦秆画制作的关键步骤中,创作出了具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透视、自然的光感,具有崭新的艺术表现效果的作品,才使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革,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且随着工艺技术的革新,麦秆画的表现题材也有了很大突破。众所周知,艺术表现题材范围无限广阔,所有生产生活的内容都可提炼升华成为艺术品的表现题材,但传统的麦秆画题材比较狭窄,基本囿于花鸟和人物两个方面。而自立体绘画熨烫技法产生之后,麦秆画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表现题材开始呈多样化,出现了花卉、风景、建筑、花鸟、山水、人物、人体、文化、器物等多种题材,极大地丰富了麦秆画的表现范围,增强了麦秆画的适应性和普及程度。传承加上创新,当代麦秆画艺术家在传统麦秆画制作技术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具备的现代艺术人才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法,使麦秆画自身的工艺素质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飞跃,成为民间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散发出别样的光彩。麦秆画不仅仅是挂在墙面或摆放在厅堂的一幅画。因其可考究的历史已逾千年,更有多种传说印证其不同凡响的产生背景,加之其不输于任何其他门类工艺的表现技巧和能力,所以从80年代重新浮现,至今二十几年时间,受到的关注和取得的成就已可以赶超历史更悠久、并且从业者不可计数的瓷器、刺绣等经典传统工艺。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被选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的礼物,或者摆放到一些国家、国际级的重要场合,在多届不同的博览会、交易会和工艺品专业评奖中更获奖无数,并于2006年获得了世界手工艺的最高奖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234 评论

明明来干啥

简介麦秆剪贴麦秆剪贴,又叫麦秆画,始于隋唐时代的工艺品,为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它和剪纸、布贴同属剪贴艺术,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从麦子出现在古代中国的那一天起,聪慧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了。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虽经历时两千多年,出土的麦秆画色泽依然鲜明,令人叹为观止。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古人祭祀天地就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麦秆画也因此而附加了吉祥高贵的意味。而浦江麦秆剪贴颇具代表性,分布在以浦江县城为中心的周围10余个乡镇。随着产品、技术、人才的交流,浦江麦秆剪贴艺术也流传到全国各地。历史渊源麦秆剪贴在明代末叶已在浦江县流行。旧时作为麦秆团扇及麦秆草帽的装饰,用之代替刺绣,后逐步发展成挂屏、台屏等,到清代已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品种,一般作为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礼品之用。新中国成立后,浦江麦秆剪贴得到飞速发展,1956年,浦江麦秆剪贴开始规模生产并出口国外。1972年,浦江工艺厂推陈出新,改变传统平贴剪法,采用平面、立体和半立体相结合的方法,画面不仅贴在纸和丝绸上,也可剪贴在竹编工艺品上,既可观赏,又能实用。题材从花卉发展到鸟兽、虫鱼、人物、风景等,使麦秆剪贴熔绘画、雕塑、剪贴于一炉,加上诗、书、印的配合,更加出神入化。1978年,浦江麦秆剪贴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人民画报》为此专题介绍了浦江麦秆剪贴画的风格特点。上世纪80年代,浦江创作的贺年片、书签、信插、日历、日历牌、台屏、大小挂壁、立地屏风,以及各种动植物型礼品盒、罐、花瓶等23件麦秆剪贴在全国工艺展览会上展出,引人注目。从此,浦江麦秆剪贴画名扬四海,被国外人士誉为"迷人的艺术"。浦江麦秆剪贴工艺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达到发展高峰,全县共有20余家麦秆剪贴工艺厂,从业人员达千余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和港澳等地区。1982年,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云花牌》麦秆剪贴,使浦江麦秆剪贴进一步得到创新,色彩发展成本色、彩色、水墨色三大类,形制拓展为书签、挂件、镜框、屏风、大型挂屏等上百种系列产品,形成色彩与形式多样化、产品系列化的新局面。1987年,为继承、保护与弘扬麦秆剪贴这一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浦江麦秆剪贴艺术家寿雪渭、蒋云花等编写出《剪纸、剪贴》一书,成为省市中小学校劳技课教材,1991年获国家教委一等奖。由此在传承上从车间授徒发展到用课本与电视到课堂进行教学。199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授予公司经理蒋云花女士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如今,浦江有一个能生产色彩与形式多样化的麦秆剪贴生产基地。创作特点浦江麦秆剪贴主体材料是特种大麦秆,它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观感都独具一格。贴画用的麦秆一般选用大麦秆的第一、第二节,剪下来后未经处理的麦秆叫麦秆管。用来贴画前要经过浸泡、剖刮、漂白、染色和拼接等几道工序。首先把剪好的麦秆管放入清水中浸泡10天左右,然后把已经浸泡的麦秆管用刀剖开、刮平。再进行分层,即分成麦秆皮和麦秆肉两层。麦秆皮刮得越平越好。麦秆皮呈条状,称麦秆条。再是用硫磺熏蒸或露天漂白,将麦秆漂白到理想的纯度。最后把刮好的麦秆条放入有染料的水上煮沸,捞出后再用清水漂净、晾干。麦秆剪贴除了专用的麦秆材料外,还需要辅助材料,如粘合剂、底板等。其常用的工具有笔、刀、尺、镊子、针等。完成一幅麦秆剪贴一般要经过选稿析图、描图贴图、剪刻和拼贴等几道工序。选稿即根据要求选好画稿,有创作能力的自己设计画稿。选好画稿后,对画稿要进行认真分析,比如画面结构与颜色等。描图是用薄纸先描好整体图,再把整体图按粘贴顺序进行分解,然后用薄纸描出分解图。把各分解图粘贴在剪贴材料上称贴图。剪刻就是把粘有麦秆条的分解图剪下来,剪刻总的要求是用刀准确,刀口光滑,线条自然。任何一幅麦秆剪贴,一定要先剪好各组配件,然后再粘贴。其中松针的剪法是先把麦秆片剪成半圆,松针从半圆的中间剪起,再剪两边,刀口要直;剪水草时,要把麦秆片剪成桃子形,同松针一样,先从中间剪起,刀口要略带弧形;羽毛的剪法:鸟的羽毛也是比较有规律的形状,分正羽和绒羽两种。正羽的羽片也可以凭印象记忆剪。除了以上一些剪法外,也可以用工具一些配件,如用冲头冲制开头较规则的梅花瓣、小动物的眼睛、鱼的鳞片等。在某些图案中,往往用线条来表现物体。如西湖风景中的水纹线、栏杆、大桥等。图案中的线条可用麦秆剖成细丝进行粘贴。剖麦秆丝的方法是用针尖把麦秆条划成细丝。麦秆剪贴的最后一步是粘贴,粘贴的顺序是先主后副,先底后表,先内后外,先远后近。上粘胶有两种方法,一是左手拿麦秆片,右手拿针或锥子,用针尖挑一点儿粘胶在麦秆片反面涂抹;二是反粘胶放在小玻璃片上,用镊子夹住麦秆小片,将麦秆片反面往粘胶上轻轻一靠,再在玻璃反上擦几下,粘胶就均匀了。浦江麦秆剪贴的色彩与型制的多样化意味着工艺技术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各种色调各有技术,各种型制各有工序不同,所以,浦江的麦秆剪贴各种工艺内容非常丰富。传承意义浦江麦秆剪贴艺术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但它在功用的促进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复杂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民间美术。它有以下3种特征:突出的自然质感,浦江麦秆剪贴是由特种大麦秆而成,它比一般麦秆更具有光洁度;因此,浦江麦秆剪贴利用特种麦秆本身的光泽,使花卉具有阴阳向背、雨露风晴和羽毛蓬松的特殊艺术效果。超然的造型理念,浦江麦秆剪贴的造型艺术强调画面的整体感与浑厚性,强调线条在心理意识上的准确,达到色彩上的逼真与形态上的神似;这种对事物理想化的造型心态,既符合艺术创造要求,又尊重自然,从而突破自然,服从于视觉的观感,服从于大众的审美观,从而突破平凡樊笼的艺术风格,最终达到艺术的升华。强烈的装饰效果,浦江麦秆剪贴生动的画面、多变的形象,主要在形式上熔绘画、剪纸、雕塑等于一炉,在意象上配以诗、书、印,把作品进行高度复杂而又充分合理的组合装饰。同时运用各种特殊材料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衬托,如用金丝镶边、玻璃珠作眼睛,使作品金碧辉煌,更加出神入化,装饰手段与效果可谓极致,充分展示与体现出民间艺术家们对装饰意象的艺术感悟和灵性。浦江麦秆剪贴是中国麦秆剪贴中形式多样性、品种系列化,并具有材料特殊、艺术风格独特的一种典型性的代表,它不仅是研究中国麦秆剪贴历史文化的重要标本,更是研究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发展轨迹与流变的活化石。同时,对研究地方民俗意识与观念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传统麦秆剪贴的使用产生影响。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及市场国际化的冲击,使麦秆剪贴的市场压缩,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致使麦秆剪贴这一民间艺术濒临消亡。目前,浦江仅有一家企业在保留性无效益生产,社会上仅有个别人在偶尔为之。在全国范围看,从事麦秆剪贴工艺生产的企业约二三十家,且由于麦秆剪贴工艺复杂,民间个体者更加寥若晨星。因此,麦秆剪贴工艺濒危状态,在一定程度比其他工艺更加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浦江当地政府与文化工作者搜集浦江麦秆剪贴代表性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目前已将征集作品全部归入浦江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当地还以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历年麦秆剪贴样品为基础,筹建浦江麦秆剪贴博物馆,同时重视人才培养,根据浦江麦秆剪贴的人才状况与艺术要求,文化部门积极与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合作,连续进行有关艺术技能培训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潮州麦秆剪贴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物形式出现。乡村艺人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篮、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后来逐步演化成麦秆剪贴画。潮州麦秆剪贴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水族和山水。表现形式有本色和套色两种。本色是指麦秆本身的金、棕赤色,通过剪刻,贴在深色衬纸或薄板、绸缎上。套色则是将麦秆染上各种颜色,裁剪后粘贴于薄板上,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麦秆剪贴画有潮州刺绣的纤细,有中国画的韵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9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34 评论

相关问答

  • 果麦文化毕业论文题目

    、 广告摄影创意与时尚品牌建设 摘要摄影自诞生之初,就作为传达信息的视觉手段之一被广泛运用在了广告之中。本文通过对意大利Benetton集团历年来广告摄影创意

    jhaiyun8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画早市类题材毕业论文

    好词 : 兴师动众   与日俱增   香味四溢  人声鼎沸 好句: ①对我来说,菜场是可以玩耍和解馋的地方。那时的我跟着大人,慢慢走过一个又一个摊子,特别是摆放

    少年卡米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麦秆画毕业论文题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

    重庆渝祥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农村题材油画毕业论文

    这种论文还是自己写比较好,请别人写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

    容嬷嬷20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油画综合材料毕业论文题目

    思路一 写油画风景教学类的 比如 油画风景的构图 油画风景绘画手法思路二 对风景大师绘画的分析 比如 列维坦 希施金 柯罗

    陈达文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