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如何写学位论文教程

如何写学位论文教程

发布时间:

如何写学位论文教程

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学位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获得所修学位,因此必须完成好。在进行学位论文写作时,最基本的一点是按要求来写,完成好各部分内容。必须体现文中提到的几个要求和特点。写好内容不代表质量就达标,就令人满意。论文优秀与否,合格与否。其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在论文写作对技巧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只有做到熟练并且灵活的运用。在理科性论文写作中可以添加大量的图表,大量的数据,实证研究,添加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使论文更真实,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偏理论性论文写作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多举案例,多加图片,多角度、多层次对所研究内容进行论述,进而丰富文章内涵,提高论文档次。

毕业论文的写作步骤介绍

毕业论文写作步骤:确定选题,收集材料,确定主要参考书目,写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初稿,二稿和定稿。定稿后答辩准备和答辩。下面强调收集材料,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初稿,二稿和定稿。

1.收集材料。 题目确定之后,要在题目所涉及的领域广泛收集材料。材料一般分为两类,即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可以到图书馆、资料室、理论性刊物、互联网上按分类目录查找。事实材料,可从图书、报刊资料中,自己亲身接触到的,他人工作经验,工作中的统计资料、案例等查找。有条件的可以亲自调查研究。收集材料要多积精选。选择材料的标准,最大限度的选择资料,应为必要的;最小限度选择资料,应为充分的。收集材料时应注意,真实性(出处;二手资料要与原始材料核对),具体性(数据、比例、比率要确切,不能含混),新颖性(新颖的材料才有新结论)。对资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真研究。有人把它概括为:“捕捉信息、鉴别、浓缩、存储信息”。

总之,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分类整理和研究的过程,对材料的比较、思考和筛选,是论文立论和论证的前提和基础。

2.开题报告。

3.拟定写作提纲。 提纲的好处,帮助树立全局观点,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及组成合理的笋印等。拟定提纲过程中,为了把准备使用的材料组成一个层次清楚,有严密逻辑关系的理论体系,不仅会有大量的材料需要取舍、增删、调整,而且还要考虑论文的布局、观点与材提纲的写法有两种:一是标题的写法,二是句子写法。无论哪种写法,都首先要拟定标题,论文的标题有两种类型,一是指示论点的标题,即把论点概括而形成的标题。另一是指示课题的标题,即揭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4.写作初稿 。这里主要强调内容提要和正文的写作。

(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它主要包括:说明作者对论文写作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特别是要说明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文字要简练,并译成相应的外文。注明3—5个具有代表意义和提纲契领的“关键词”。

(2)写作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①绪论。绪论主要应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提出问题,有时简单地写一点历史的回顾,本文的基本思路,以及对这一课题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等。

②本论。本论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应包括理论分析、论点、论述、创新等。这里着重谈谈确立论点和对论点的论述;开拓创新性思考。确立论点和对论点的论述。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和文章的价值之所在。论点在纠正前说的文章中;指前言错在何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再如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论点要准确、明白、突出。论点是对资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要先定论点,然后找材料印证。论点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概括的过程。作者要从资料中理出头绪宋,并从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确立论点的能力主要是抽象的能力,就是在浩繁的资料中抽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论述是指用论据阐明论点的过程。论点确立后,就是对论点进行论述了。论述要严密。在论述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是由论据来说明的,论据又是由论点来统帅的。论点和论据是辩证的统一。在论述过程中,必须使论点和论据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使论据很好地为阐述论点服务。材料与观点要统一,把材料组织起来去说明自己的论点。论述层次要清楚,例如把问题分成三个论点,即三个层次进行论述。论述还要以可靠的例证,翔实的材料,优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述的语言要生动、鲜明等。论述的能力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推理、判断的能力。

开拓创新性思考。开拓创新性思考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对所研究的对象早日有所发现,或早日突破前人已有的成果,达到新的发明创造。李景隆先生对开拓创造性思考问题,归纳了三个基本条件:丰富的贮存;加大信息间作用的概率;加大解决问题的势能。没有这三个条件创造思维不可能形成。这是指读的书越多,收集的资料越丰富,专业水平越高,形成创造性思考的可能性才?越大。而人在大脑中贮存的大量信息,又会互相作用,其结果就会形成新的思考。加大信息间作用概率,就会使创造性思考形成的可能性增大。

开拓创造性思考,除了这三个基本条件外,一些研究者还认为它与作者应具有的品格有极大的关系。这就是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好奇心和对问题的浓厚的兴趣。

创造性思维能给我们以新的志向、新的境界、新的思想、新的创造力量。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从一般的见解中看到别人难以发现的闪光处,具备高人一筹的远见卓识,从而攀登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国外管理学家提出10种可以启迪创新思维的方法,可供参考:a.求异法,b.发现法,c.尝试法,d.实际法(直接动手),e.求证法,f设计法,S.幻想法,h.反思法,i.导思法(逆向思维),l观察法。10种方法可单独也可结合运用。(见企业家新观念P454)

③结论。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总结。结论的写法可以对全文总结,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展望等。总结应该鲜明、精炼、完整和准确。

撰写正文必须注意按照写作提纲用心起草。提纲体现论文的层次、段落、过渡和照应等细密连贯的合理性。写正文要防止出提纲的大格。观点要准确,行文要流畅。行文方式可采用一气呵成和“十步九回头”的写法。

5.二稿和定稿。 在初稿基础上,再反复不断地斟酌、修改,然后论文才能日臻完善。文章要斟酌,修改。改什么,即改观点、材料、结构和语言。结构看层次、段落过渡。结构安排是否完整、富于逻辑性,将直接影响观点表述。

论文定稿打印,必须经导师同意并在指导表上签署意见和签名。打印格式一定要按照统一要求,见结构格式标准(书P6)。打印份数要保证留存一份,答辩委员会成员3—5人,每人一份。

毕业论文材料的收集整理方法与 技巧

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 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 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 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 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 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 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 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 糅 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1.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1],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2.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2]。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①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②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③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3.关注研究意义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1.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描述→判断→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2.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①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②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③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 “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①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其动因又是什么?②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1.选择理论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①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②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③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2.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3.琢磨研究距离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1.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3]。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2.删除旁枝问题“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根据CIPP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30万字),结构有些松散。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10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

多看看文献,去积累素材。确定自己的中心主题。多思考不会的可以请教自己的指导老师。

如何写学位论文教程视频

如何书写论文呢?其实论文的话我们很多时候会想到查重的问题,确实会进行一些相关的查重来,排查,学生是不是去百度去搜索,去抄袭别人的的论文。个人的经历来看,其实写论文并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首先,第一步你必须要去参考榜上相类似的论文的书写情况,他们的技术点,知识点,难点。还有他们的关键点。理清他们的思路,然后综合自己的节目或者说项目来进行规划。先把自己的论文进行划分模块。标题,一个个的模块进行去形成思路,把它主次之分。分清楚之后,然后写下来形成自己的思路。或者遇到一些你自己没法书写,但是有其他参考论文的情况下,可以拿别人的论文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自己写出来。不但是不能跟别人的一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查重的问题。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书写论文最忌讳的莫过于无计划、无规划和重复做无用功.边想边写,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的写作思路只适合写随笔,绝对不适合写论文.整个论文的书写时间分配,个人建议为图片:码字:查重修改=4:5:1.

学位论文应该怎么写 我觉得你应该就参考一下那个学长们的那个呃,原先论文写作的那个 方式方法呃,找一下范文来,自己多看一下,呃,注意它的格式和那个内容的要求

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相关的书籍;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如何写学位论文教程视频下载

多看看文献,去积累素材。确定自己的中心主题。多思考不会的可以请教自己的指导老师。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书写论文最忌讳的莫过于无计划、无规划和重复做无用功.边想边写,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的写作思路只适合写随笔,绝对不适合写论文.整个论文的书写时间分配,个人建议为图片:码字:查重修改=4:5:1.

面对论文写作时,我们经常在翻阅众多文献后依然难以敲定自己的论文题目,但殊不知“仿效”并“学习”他人的作法确是文章写作的开端。在思考新的创意或独创的观点时,模仿别人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最简单而基础的方法。

论文写作要素

论文一般由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组成。这是学术界约定俗成的结构,缺一不可。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各有各的要求。1.内容提要: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术论文汗牛充栋,一个人终其一生往往无法阅读一个学科所有的论文了。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了,在筛选论文时他们首先看内容提要,以便了解以下信息:1)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2)为什么选这个题目;3)用什么方法(或用什么资料);4)得到了什么结论;5)如果有争议,作者怎么看。读者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决定要不要看全文。所以研究者在撰写内容提要时,需要体现以上几项内容。篇幅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写足上述要素;当然也不能太长,长了就啰嗦。2. 关键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国读者一般使用知网和JSTOR这样的电子数据库搜索论文时,往往输入关键词。所以,研究者在写关键词时需要斟酌,以便让读者找到自己的论文。可惜的是,很多人选择关键词往往很随意,选择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词。我们需要以己度人,了解读者喜欢用什么关键词检索。一般来说,关键词要能体现选题的重要方面。就本人所在的考古学科而言,关键词一般包括对象(如器物、遗址、遗迹)、时代(如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南北朝)、地域范围(长江下游、河西走廊、太行山)、领域(原始瓷、城市、盐业考古)、理论(世界体系、景观考古、经济人类学)和技术(锶同位素、DNA分析、岩相分析)。3. 前言:此部分为正文的前奏,其目的就是回顾研究文献,提出新问题和研究方案。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一个选题的研究史,点评前人的论著,既指出他们的成果,又剖析他们的不足。实际上,这就是把文献阅读部分的工作成果收入其中。在前人的遗留问题之中,挑选一个重要的,又可行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选题。锁定了研究对象还不够,在此部分还要提出一个研究方案来。写前言时研究者需要注意若干事项。首先,研究者要意识到,前言的最终目的是提出新问题,而前面的文献回顾起铺垫作用。所以,虽然新问题在前言中最后出现,但是在写作时,是最先要搞清楚的。因此研究者不需要把读过的所有文献都纳入前言,只需要反映研究进展的论文就行。其次,研究者需要抱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评论前人的工作。现在有些研究者为了避免得罪人,故意不提前人的研究工作;而有些研究者出于个人或派系恩怨,刻意抬高或贬低一些学者。这些都不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一个研究者应该客观地肯定前人取得的成就,同时找到前人的不足。这样才能准确地锁定问题,推动一个选题向前迈进。4.正文:此部分要展现论证过程。选题不同论证过程也不同,需要分别对待。文史方面的选题可以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提供证据,形成子观点;最后由子观点构成大观点。科技考古方面的选题,则需要利用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讨论辨析由此获得的数据,然后得到结论。在此部分,研究者需要注意两件事情。一是确保观点与证据链吻合,这就要求观点要有证据支撑,而证据要为观点服务。现在很多研究生不懂论证,喜欢堆砌证据,然后抛出一个或几个毫无关联的观点,其结果就是证据和观点两层皮。二是,公平对待不同意见。有些问题前人研究过,提出了一些观点。现在很多研究者要么无视,要么轻率地否定他们的观点。公正的做法是,分析这些观点,检验其逻辑、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指出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要检验自己的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不能推翻前人的观点,就承认分歧。5.结语:结语的要害在于简要重复论文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新问题、研究方法、证据和结论。结语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充分呈现论证过程;不宜太长,长了就有啰嗦之嫌。在这个部分不能出现新资料和新观点;任何新资料和新观点(想法)只能出现在正文中,结语只是归纳复述正文的重要内容。6.插图:插图样式多样,可以是照片、线图和表格,现在还可以是视频。它是重要的支撑资料,一方面可以说明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提供物证。它们既可以展示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对象,帮助读者理解它们,也可以展示物证和数据,支撑论文。它们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关键是能够说明论文中关键概念、对象,或者呈现数据。在此部分,插图要与正文结合;也就是说正文的重要理论、概念和器物需要插图来说明,观点需要物证和数据来支撑;同时插图不能茫无目的,要为论文服务,否则就不要使用。插图需要添加文字,说明插图名称、图例、比例。当然,如果插图涉及知识产权,还要注明来源。7.注释:研究者在写作论文时,少不了引用以往的研究成果,或者观点,或者数据(资料),或者方法。为了尊重以往成果,研究者需要做注释,以避免剽窃之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以往成果,既有他人的,也有作者自己的。我国不少学者往往在意他人成果,而忽略了自己的成果。做注释还有另外用途,就是方便读者查阅出处,检验论文是否严谨扎实。因为如果研究者在做注时,没有看过所引论文,或者一知半解,容易出错。实际上,注释是一个研究者的信誉晴雨表,如果在注释上不认真,读者会认为研究者是个马虎的人,靠不住的人。至于注释的格式,现在各个大学发布的学位论文规范都有说明。发表时,各个出版社和期刊也有自己的规定,这里就不赘述了。8.文献目录:现在学位论文一般要求在论文末尾放文献目录。但是文献目录一定要与脚注相一致,脚注里面出现的目录有,同时目录有的脚注也得有。

论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写作一篇论文需要遵循可阅读、可检验、可追溯和可检索四条原则。作者需要明白论文的结构,清楚各个要素即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的功能,写好每个要素。此外,论文还要注意术语的延续性、体悟读者的需要、避免抄袭、使用平实语言和发掘论文价值。

写好一篇学士学位论文的方法具体如下:

1、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

心理学著名教授林崇德说,不管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好的选题是自己论文成功的一半。我提倡我的研究生不一定都跟着我的课题、我的研究方向来选择论文题目。

有两个问题需要重视。一要考虑学生研究基础:学生曾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学术兴趣是什么;二论文选题要具有开创性,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意义。经过这样的考虑,题目定下来,就能进入到开题。

科技史著名教授任定成提醒,有的研究生在写论文的时候,题目很大,但写作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难驾驭。所以,写论文一定要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做封闭研究,比如可以做一些数据统计分析、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等。

传播学著名教授胡智锋指出,合适的论文题目应是大小适度的。总的来说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选题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专业的要求和规范;二是题目大小适中;三是要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使论文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四是要有学术意识,要分析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到什么程度,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想办法找到一个新的点,才会有学术意义。五是与指导老师、有经验的人的沟通也很重要。

2、写作论文要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

任定成教授说,每一种论文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只要先把研究做好了、做扎实了,论文就好写了。理科学生写作论文的压力来自于要在国际上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要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科学生的压力则源于对国际学术规范不了解,一些硕士生、博士生还在用高考作文的标准来写毕业论文。

要想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主要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找出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研究对象的问题,然后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找出结果。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观点,这样才能成为一份合格的学术论文。

3、合理运用参考资料的问题

在写作论文的时候,经常需要引用资料。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引用资料到什么程度算“抄袭”?怎样合理运用材料?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资料“带跑了”,从而导致频繁更换题目,这又是什么原因?

胡智锋教授说,界定引用和是否抄袭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在整体上是不是有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自己的立论,别人的文献是不是作为自己观点的一个补充和引证。

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完全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堆砌起来,这就难免会有抄袭之嫌。如果有自己的观点,资料是为你的观点作注脚,这就是合理的引注。

胡智锋解释,本科生经常出现被资料“带跑”、更换题目,是因为本科生阶段也是一个学习别人的过程,不能形成自己的一些东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被“带着走”的同学缺乏一种定力,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基本的立场和观点。

怎样不让别人带着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丢掉自己原始的问题,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明白自己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4、学会做二手文献清单、工作清单

林崇德说,文献综述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客观是因为它反映了某学科相关研究材料,他人、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观是因为综述是对前人、他人成果的总结归纳,归纳是否准确,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部分。

研究生文献综述一定要坚持两个标准:第一,必须要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二,必须涵盖国内外近5年的学术成果。主张看新文献,这样就可以知道国内外研究动态,把握整个研究趋势,论文也就有了一定依据。没有好的文献综述,不要写论文,不要做研究。

任定成说,现在做研究、写论文的条件很好,图书馆有丰富的材料,电子图书、互联网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只要充分利用,研究信息就会源源不断,这就为进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学会进行研究和写作学术论文的规范。

要学习做二手文献清单,学会写工作清单,学会搜集材料、做索引,要充分学习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只有建立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的研究才有可能做得扎实,论文才有可能科学严谨,才有可能进一步创新。

5、学生要主动加强与导师的沟通

有人反映,现在学生论文水平逐年下滑,甚至有学生只用一两天时间写论文,草草了事。

胡智锋说,现在学生普遍水准不高的状态,导师应该也有一定责任,尽管导师负担大压力重,但既然招收了学生就应该负起责任来,督促、监督、给学生加担子来敦促学生好好做论文。

林崇德说,导师要把握学生论文写作中的每个细节。我的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一年级)开题。我认为早开题能够让学生对论文的研究早动手,便于接下来的论文指导。导师还要把握学生内心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切实困难。学生的论文好坏,取决于导师的要求和引导。

如何写论文教程

写论文之前,需要确定论文的主题,这个是很关键的。确定好论文的主题,这个时候可以去中国知网了解该主题的论文情况,比如这个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这个主题的意义。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去谷歌学术搜英文论文。这个时候,你也大致了解了目前该主题的情况,要去思考这个主题还有哪些没被人做过的。一般看了20篇论文左右,你心目中肯定是有了一定的想法。想好大概写的内容,就可以根据框架写内容了。工科论文框架一般前言,方法,实验,结论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等几部分组成。

1、题名

论文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3、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5、正文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6、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7、致谢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同学们在接到写论文的通知后一般都比较惆怅,不知道这几千字的论文该怎么写了,小编就是这样过来的,很能理解大家的心情。现在我们来谈谈写论文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步骤,按照这个步骤,其实并不难。

步骤一:确定好论文写作方向后再写论文,论文的题目的选择范围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容易导致文章内容没有中心意义,造成偏题,太小容易导致文章内容写得不够好,可能导致在文章结尾时,基本字数无法达标,后期如果需要删减修改,更是不方便。

步骤二:根据题目范围,收集写作材料,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实验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开展资料收集过程中,无论是书本上还是网上,均可进行收集。搜集资料后要仔细梳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步骤三:经过整理后,大致的论文思路就已经形成了,接着就可以对论文内容完善,完成好论文之后,需要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进行调整,把论文的框架结构、逻辑进行整理。完成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先进行论文查重,查重后系统会给我们论文的重复率检测,根据检测报告可以看出文章中有什么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看完以上内容是不是觉得写论文也没有那么难了,这些都是小编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整理出来的方法和步骤,希望对正在写文章的你有所帮助。

教你如何写论文视频教程

选题 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作为论文题目,一文一题。 题目应突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尽可能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题目不要过大。 题目应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的特点。 二、选材 材料来源(依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而选定) 1、观察报告 2、考察报告 3、调查报告 4、实验报告 5、制作报告 三、撰写 注意撰写的格式和结构 1、撰写前先拟出一个提纲,列出主要内容、层次和段落,最好列出主要纲目,在写作时可使文字有条理、不遗漏。 2、正式撰写 (1)论文摘要(300字左右) (2)关键词 用几个字的词来概栝全文 (3)撰写正文 正文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开头写得好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出主题造成悬念,引起人们对文章感兴趣。 (4)文字要求 层次清楚,段落分明,不用含糊、费解、错乱模棱两可的语言。 (5)论文证据 观察报告、考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制作报告。 论文证据要有原始记录,有准确的计算公式、准确的数据,有列表、有照片、有图纸。 (6)语言文字及编排要规范 图示要明了性,数子要统一性,数量单位要符合国家的标准,不要用废除的单位。 写作结构和表达格式要合理,语句通畅整体性强

当死成为一种信仰——《红与黑》中于连最后的选择在19世纪的法国文学史上,司汤达是一个不平常的作家,就像他自己所预言的那样,他的《红与黑》并不是为了19世纪的人所写的,而是征服了20世纪直至今天的读者,其中于连的短暂一生里的所做所思仍然有其历史的和人性的意义,于连作为一个极具典型和现实意义的形象,他的人生很值得我们思考。于连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年少的他就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影响,圣经倒背如流,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如同他一样凭借自己的努力建功立业,成为有地位的人,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以自己的虚伪来对待他人的虚伪样,“不择手段”。这种不择手段表面上是一种性格和品性的卑劣,反过来说却是于连急切的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冲动的反射。在这种潜意识中的追求改变现状与成功的的促使下,在于连的身上很多原本对立的事态发生了滑稽的共生:他厌恶贵族们的虚伪和对于下层农民阶级的蔑视,可是他却努力着能让自己和他们拥有着平等的地位;他分明是个无神论者,却装扮成崇敬天主的信徒;他为人处事按自己的意愿在思考,常常露出“思想家”的神色,可在行动上又装成盲从权威的殉道者;他明明鄙视着马蒂尔德的高傲却又在面对着她的爱情时觉得这是一个使自己成功的大好机会而猥琐的接受那份“感情”;就是这样一个汲汲于世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虚伪、奸诈的人却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从容的选择了死亡,抛弃了一切可能生还的机会,相比于于连在此之前的种种付出和努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和对比。生命于他曾经是一个的宏伟战场,在他还会有很多机会的时候却离开了这个战场。关于连最后的选择,现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一、冲动之中的悔恨首先,导致他直接走向死亡的是他的犯罪。从维里埃到神学院又到拉莫尔侯爵的家,于连的一步步奋斗之路向上之路并不是十分顺利。终于,在拉莫尔府中的等候时机的他阴错阳差的得到了玛蒂尔德的爱恋;这一段爱情是于连计划的,亦是他所期待的;他甚至不为自负的说:“我知道如何让骄傲的马蒂尔德爱上我,她没有我不能活。”在陷入爱情之中不能自拔的玛蒂尔德和自己父亲的协涉后,终于“姓氏的改变让他大为惊讶”,于连得以走上他一直以来追求的高贵的阶级里去。这个时侯的他是“幸福的”,同时又是最脆弱的。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感很是危险,任何人的一种微小破坏都会使他勃然大怒,因为于连会完全出于本性的保护自己的幸福。一旦这种幸福遭到威胁,他会因为怕失去这种生活和受到他所厌恶的人的嘲讽而无所顾忌的报复。不幸的是雷纳尔夫人的一封信动摇了侯爵对于连的隐忍和信任,他眼前已经拥有的一切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险。此时此刻的于连完全被内心的冲动所控制,看完雷纳尔夫人的信后他立即前往维里埃,儿心中只有一个词——报复。但是,真的对雷纳尔夫人放枪之后的于连的内心却是充满了悔恨的。这种悔恨相当大一部分是对于雷纳尔夫人本人。尽管处于冲动之中的他的潜意识中被来雷纳尔夫人破坏自己的幸福念念不忘,但是我们看到他说:“为什么悔恨?我受到了最残酷的侮辱,我杀了人,理当被判死刑。”直到从看守的口中得知雷纳尔夫人没有受到致命伤,于连热泪盈眶,一种心底的喜悦驱散了他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换乱的精神状态,小说中写到:“当他知道雷纳尔夫人没有死之后,只是在此刻,于连才开始后悔所犯下的罪行。也恰恰在此刻,他从巴黎到维里埃所处的那种肉体冲动和半疯狂的状态刚刚结束,这种巧合使他免于绝望。”从巴黎的那种极度的冲动状态下解脱出来,于连开始直面自己的悔恨。他悔恨的是自己竟然对深爱的情人下了毒手,这种深爱和他对玛蒂尔德的爱纯然不同。年轻时的初恋必定是最难忘的,更重要的是,在雷纳尔家中的生活是他全部向上爬的努力地开始,雷纳尔夫人给他的不仅仅是他最看重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赢得雷纳尔夫人的爱对于于连来说,代表的是一种成功的经验,那是他战胜的第一块礁石,他们二人之间的爱恋给于连深刻的自我肯定和更大的向上追寻的力量。总之,雷纳尔夫人对于连来说是很特别的一种生命记号,对这种记号的伤害使他悔恨不已。此时于连的处境是:没有了侯爵的信任,没有了他一直追求的前途,没有了真心情人的爱情,他激动着而又冲动着的心情找不到了寄托。那么,由于悔恨而自然产生的弥补心理发生在了于连混乱的心里。谋杀带来的显性结果——被判刑恰恰提供了他为自己的行为赎罪的机会,所以,处于深深悔恨之中的于连把自己的死当做是一种寄托,于连很自然的想到了死亡。这一个层面上说,于连对于死亡的选择有着冲动情绪的影响和悔恨心理的直接反应的因素。二、觉省和绝望的人如果说面对自己对雷纳尔夫人犯下的自己不能饶恕的罪行,于连对于死亡的选择是一种变相的自残和自我救赎,那么当他知道了那个曾经深爱的人没有死的时候,于连对于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对于自己在追求过程中所做的和所遇到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可能夫人的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它帮助于连完成了对自身以往的反省和再认识,最后他从容的选择了死亡。于连的生命激情来自于他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从在维里埃尔对雷纳尔夫人的占有激情,到侯爵府的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反复较量,他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激荡,在那一系列的内心征战中,作为农民出身的于连生命里美丑、善恶、等等矛盾冲突不断地发生着作用,使得他在整个过程之中是模糊的。正是这一次成功的梦幻被一封信威胁打碎,在监狱之中的于连开始看清了自己做过的一切和现状之间的关系。在他一边感谢上帝没有让雷纳尔夫人受致命伤的,一面不自觉的借助这种圣洁的感恩反省自己。文中关于于连这一阶段的心理描写相当多,如“他不去想那些关于审判、刑罚的种种,生活对于他来说一点儿也不烦闷,他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所有的事情,他不再有野心了。”;“从那不到不到半个月,我不再想当时孜孜以求的东西了……,我当时是幸福的……可是我当时身在福中不知福。”之后,在马蒂尔德、富凯、雷纳尔夫人等多方力求救他的人们在努力时,他却开始了更加深刻的自我反省。谢郎神父的到来使得他看到了看见了灵魂的伟大,胸怀的宽阔;富凯的崇高使得他看到了生命中干净纯洁的一面;面对马蒂尔德充满着献身精神的爱情,他却觉得自己不配享受这样的感情;狱中与雷纳尔夫人的相见更圆满了他的这次反省,死亡越来越近,他也变得比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正直。而这种反省的结果是于连的绝望,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和自己的追求的经历,也许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很少会有这样绝望的时刻,野心已经在他的心中死去,他已经厌倦了。与此同时,于连在这段监狱中的自省里和悔恨中更生出了绝望的感情。这绝望表面上是对于自己年少时的梦想的绝望,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追求行为本身的绝望。他不断的回想自己在维里埃还没有开始这段征程时没有感受到的幸福,这些对于本性的回归可以看出他对于过去的一切的摒弃、轻视和绝望的感情,这种感情和他年轻的心中始存在的对于等级制度不公的愤恨相互交织,组成了他对于死亡的追求。这一点在他于法庭上的进行演讲中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阶级,你们只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我的罪行是残忍的而且是有预谋的……即便我的罪行不这么严重,……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于连看到的是他自己的命运,即使他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或者是逃离出去或者求的特赦,他摆脱不了的是自己的农民出身的事实,这种事实对于那些社会的”审判者“们来说就是最大的罪恶,最终他们还是会用手中的权利堂而皇之的惩罚于连式的人。既然如此,作为有着高度自尊的于连来说,与其在他们的手中苟且性命多活几天,也到还不如因为自己爱的女人而勇敢的赴死。他看到了自己这样的一个人在那时代注定的结局,于是他坦然的将自己的命运交给自己,而不是若干年后那些他蔑视的人---自始至终,对于于连,最重要的是被尊重与自尊。这就是于连决绝的选择,为了他走进上层社会、得到他人尊重的美梦的追逐过程中,在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实践里,于连付出了很多,特别是最后的这一次对自己真心所爱的伤害使他在自己的悔恨和自省之中看清让他绝望的现实,所以他没有顾忌的凛然选择了死亡。这种自己选择的自己决定的了的死亡是一种崇高的信仰,这是一直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的于连最大的自我---自我决定生死的可能。在这种信仰的实现中,于连得到了他一直都想要得到的:他人的尊重和崇拜。总的说来,小说中结尾部分的于连面对富凯的诚恳相助,马蒂尔德的爱之疯狂举动,甚至雷纳尔夫人的亲自向国王提出请求,最后的忏悔神父暗示他的皈依宗教从而获得赦免;种种关于求生的方法在于连的眼中都毫无意义,它们在带给他自由的同时,只会让那些人瞧不起他而已。曾经野心勃勃的他不愿谴责自己,他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继续保持高傲的姿态:即使没有成功,也不能让人蔑视,也要死的自我而让他人刮目相看。这是洞悉了时代中下层个体命运秘密的于连完美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于连的形象大大的摆脱了一直以来普遍认为的虚伪、迎奉不择手段而值得我们深深同情;而作者也很好的把批评的笔锋转到了当时那个不讲道理的时代。于连最后对于死亡的选择在塑造人物和整个小说的结构和蕴意上都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不仅反映了司汤达老道成功的写作手法,更值得我们思考关于人性的多面。

面对论文写作时,我们经常在翻阅众多文献后依然难以敲定自己的论文题目,但殊不知“仿效”并“学习”他人的作法确是文章写作的开端。在思考新的创意或独创的观点时,模仿别人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最简单而基础的方法。

论文写作要素

论文一般由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组成。这是学术界约定俗成的结构,缺一不可。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各有各的要求。1.内容提要: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术论文汗牛充栋,一个人终其一生往往无法阅读一个学科所有的论文了。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了,在筛选论文时他们首先看内容提要,以便了解以下信息:1)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2)为什么选这个题目;3)用什么方法(或用什么资料);4)得到了什么结论;5)如果有争议,作者怎么看。读者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决定要不要看全文。所以研究者在撰写内容提要时,需要体现以上几项内容。篇幅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写足上述要素;当然也不能太长,长了就啰嗦。2. 关键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国读者一般使用知网和JSTOR这样的电子数据库搜索论文时,往往输入关键词。所以,研究者在写关键词时需要斟酌,以便让读者找到自己的论文。可惜的是,很多人选择关键词往往很随意,选择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词。我们需要以己度人,了解读者喜欢用什么关键词检索。一般来说,关键词要能体现选题的重要方面。就本人所在的考古学科而言,关键词一般包括对象(如器物、遗址、遗迹)、时代(如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南北朝)、地域范围(长江下游、河西走廊、太行山)、领域(原始瓷、城市、盐业考古)、理论(世界体系、景观考古、经济人类学)和技术(锶同位素、DNA分析、岩相分析)。3. 前言:此部分为正文的前奏,其目的就是回顾研究文献,提出新问题和研究方案。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一个选题的研究史,点评前人的论著,既指出他们的成果,又剖析他们的不足。实际上,这就是把文献阅读部分的工作成果收入其中。在前人的遗留问题之中,挑选一个重要的,又可行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选题。锁定了研究对象还不够,在此部分还要提出一个研究方案来。写前言时研究者需要注意若干事项。首先,研究者要意识到,前言的最终目的是提出新问题,而前面的文献回顾起铺垫作用。所以,虽然新问题在前言中最后出现,但是在写作时,是最先要搞清楚的。因此研究者不需要把读过的所有文献都纳入前言,只需要反映研究进展的论文就行。其次,研究者需要抱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评论前人的工作。现在有些研究者为了避免得罪人,故意不提前人的研究工作;而有些研究者出于个人或派系恩怨,刻意抬高或贬低一些学者。这些都不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一个研究者应该客观地肯定前人取得的成就,同时找到前人的不足。这样才能准确地锁定问题,推动一个选题向前迈进。4.正文:此部分要展现论证过程。选题不同论证过程也不同,需要分别对待。文史方面的选题可以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提供证据,形成子观点;最后由子观点构成大观点。科技考古方面的选题,则需要利用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讨论辨析由此获得的数据,然后得到结论。在此部分,研究者需要注意两件事情。一是确保观点与证据链吻合,这就要求观点要有证据支撑,而证据要为观点服务。现在很多研究生不懂论证,喜欢堆砌证据,然后抛出一个或几个毫无关联的观点,其结果就是证据和观点两层皮。二是,公平对待不同意见。有些问题前人研究过,提出了一些观点。现在很多研究者要么无视,要么轻率地否定他们的观点。公正的做法是,分析这些观点,检验其逻辑、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指出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要检验自己的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不能推翻前人的观点,就承认分歧。5.结语:结语的要害在于简要重复论文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新问题、研究方法、证据和结论。结语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充分呈现论证过程;不宜太长,长了就有啰嗦之嫌。在这个部分不能出现新资料和新观点;任何新资料和新观点(想法)只能出现在正文中,结语只是归纳复述正文的重要内容。6.插图:插图样式多样,可以是照片、线图和表格,现在还可以是视频。它是重要的支撑资料,一方面可以说明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提供物证。它们既可以展示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对象,帮助读者理解它们,也可以展示物证和数据,支撑论文。它们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关键是能够说明论文中关键概念、对象,或者呈现数据。在此部分,插图要与正文结合;也就是说正文的重要理论、概念和器物需要插图来说明,观点需要物证和数据来支撑;同时插图不能茫无目的,要为论文服务,否则就不要使用。插图需要添加文字,说明插图名称、图例、比例。当然,如果插图涉及知识产权,还要注明来源。7.注释:研究者在写作论文时,少不了引用以往的研究成果,或者观点,或者数据(资料),或者方法。为了尊重以往成果,研究者需要做注释,以避免剽窃之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以往成果,既有他人的,也有作者自己的。我国不少学者往往在意他人成果,而忽略了自己的成果。做注释还有另外用途,就是方便读者查阅出处,检验论文是否严谨扎实。因为如果研究者在做注时,没有看过所引论文,或者一知半解,容易出错。实际上,注释是一个研究者的信誉晴雨表,如果在注释上不认真,读者会认为研究者是个马虎的人,靠不住的人。至于注释的格式,现在各个大学发布的学位论文规范都有说明。发表时,各个出版社和期刊也有自己的规定,这里就不赘述了。8.文献目录:现在学位论文一般要求在论文末尾放文献目录。但是文献目录一定要与脚注相一致,脚注里面出现的目录有,同时目录有的脚注也得有。

论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写作一篇论文需要遵循可阅读、可检验、可追溯和可检索四条原则。作者需要明白论文的结构,清楚各个要素即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的功能,写好每个要素。此外,论文还要注意术语的延续性、体悟读者的需要、避免抄袭、使用平实语言和发掘论文价值。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书写论文最忌讳的莫过于无计划、无规划和重复做无用功.边想边写,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的写作思路只适合写随笔,绝对不适合写论文.整个论文的书写时间分配,个人建议为图片:码字:查重修改=4:5:1.

  • 索引序列
  • 如何写学位论文教程
  • 如何写学位论文教程视频
  • 如何写学位论文教程视频下载
  • 如何写论文教程
  • 教你如何写论文视频教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