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内部控制论文国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论文国外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内部控制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论文大纲第一章 导论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 案例分析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结论研究综述(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这个范围很大啊不过我看过一个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以及对策 貌似是李建红写的 你上网搜下

奥古特国际机构的专家数次前往美国和日本考察。关于日本和美国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到产业集群的联动。以及城市经济管理等研究一直都在进行着系统化的研讨。 奥古特国际机构一直致力于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企业战略管理规划,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构建立有庞大的专家顾问网络,与众多国内外企业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等建立和保持着良好的知识网络关系,建立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数据库和咨询案例库。在企业运营管理、区域战略规划、高科技园区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和信息化规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咨询策划经验,在行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奥古特智慧团队里拥有国际国内的行业专家、教授、博士和业内资深人士组成.成员不仅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和跨国企业高级管理的职业背景,而且对品牌营销管理咨询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骨干成员均经过多重诚信考验。并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 奥古特智慧团队成员特长:熟悉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专业涉及到国际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统计财务、金融投资、新闻、美术、广告设计和产品包装等领域,是复合型专业互补的组织结构。由此,更加能够确保我们在全案咨询策划过程中专业细节的严谨性和项目规划的完整性的深刻把握,以至最终项目导入后执行力的有效发挥。 奥古特国际机构在中国上海的专业咨询队伍,80%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知名学府的博士、硕士、MBA和本科院校,且有6年以上咨询从业经历。同时,还拥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广泛的专家资源网络、市场调研和创意影视等战略合作伙伴。这又将保障我们的大型项目在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前提下全程纵深的展开。服务有上海大众汽车产业研究;安利(中国)战略管理;上海浦东新市镇规划;上海浦东金桥产业优化和功能区战略规划等大型项目。

内部控制论文国外研究现状

一、我国内部控制 (一)内部牵制阶段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内部牵制,在《柯 氏会计词典》中的定义是指:“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它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 业务流程设计。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每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 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内部牵制的实践是现代内部控 制的起源。它的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 上的责任分工,然后通过其他个人或部门实施交叉监控。因此,内部牵制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仍居 重要地位,是组织规划和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在内部牵制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内部较为简单的经济活动的控制问题,而不必考虑内、 外控制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一方面,企业 需要在管理中采用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经验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另一 方面,为了适应当时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需要,西方各国纷纷提出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对企业财 务会计资料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 1980年3月召开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代表大会上,有代表建议对内部控制的范围和目标进行扩展并 将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纳入内部控制系统。同时提出控制环境因素应包括:组织计划、预算程序和预算 控制、责任的确定和授权、员工雇用计划、财务人员培训计划、以及保证员工保持较高道德水准的方 法。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人们逐步认识到控制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必须将控制环 境问题纳入内部控制的研究视野。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为向具体内容深化,并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 的研究范畴。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 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同时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二、国外内部控制环境 1、内部牵制阶段--孕育,控制环境尚未纳入研究 1905 年,L. R. Dicksee 最先提出内部牵制概念,包括职责分工、会计记录和人员轮换,可以看 作是内部控制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内部牵制的主要内容是相互核对,主要方式是设定岗位分离,着 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控制,其目标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 舞弊,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雏形。 在内部控制环境孕育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较为简单的经济活动的控制问题,而忽视了 组织活动中岗位分离、业务流程及记录过程的监督缺位问题,未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即没有意 识到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但客观上已产生了对控制环境的需要。 2、内部控制两因素阶段--萌芽,控制环境开始受到关注 20 世纪 40 年代至 80 年代初,随着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传统内部牵制思想与之相结合产生 了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伴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对日益趋烈的竞 争,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改进内部管理,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为此,CAP 在 1958 年《审计程 序公告第 29 号》中,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80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内部审计师代表大会上,有代表提出“将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纳入内部 控制系统”,这是国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最早研究。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控制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重 要作用,第一次认识到必须将控制环境问题作为内部控制的因素来研究。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论文大纲第一章 导论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 案例分析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结论研究综述(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1国内外研究现状⑴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1、美国的研究成果: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该时期的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及其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其后有对该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②1988年AICPA年颁布的审计准则通告第五十五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首次采用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这是内部控制制度研究的一个突破性研究成果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表旧COSO报告(要素五分法)重新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④COSO委员会在2003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29日颁布正式稿,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英国的研究成果:①1992年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框架之下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②1998年的哈利佩尔报告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中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③1999年发布特恩布尔报告就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提出详细指南3、加拿大的研究成果:1992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成立COCO委员会,并于1995年10月颁布了关于内部控制的框架性文件——控制指南,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4、中国的研究成果:①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独立审计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②1999年颁布并于2007年实施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控制要求的法律③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④2002年12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⑤2008年6月份财政部等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正式施行。⑥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刚刚联合并 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⑵国内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姚云丽《论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会计控制》企业应实施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对请购、审批、签约、采购、验收、审核和付款等环节建立标准化的业务处理程序;健全以采购申请、经济合同、结算凭证、验收入库单据为载体的控制系统,加强请购、采购、验收、付款关键点的控制;实施采购决策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有效地控制,达到预定目标。 柯坤宁在《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探讨》一文中指出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要加强防范采购业务的风险,防止资金的不当使用和闲置,把采购成本和采购付款风险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同时能够供应上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物料使用。郭占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实质是强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因此制定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就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包括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审定、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合同签订与管理、物资验收入库、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采购业务的分析与考核等管控节点。郭春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探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应为: 采购要与生产、销售业务的要求保持一致; 保持货款支付或负债增加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合理揭示企业应享有的购货折扣与折让;防止采购环节中违法乱纪、侵吞企业利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保证采购业务在内、外部各环节的运行通畅和高效率; 及时、准确提供采购的会计信息。黄慧丹《略论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一文中指出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顾客和竞争的变化而变化。此外,严格执行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关键,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亦形同虚设。赵中华《浅谈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思路》企业应当根据采购业务实际情况,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作业、验收入库、付款结算等环节的会计控制,确保设计的内控制度得到有效运行。 姚薇《浅析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性决定了内控设计应当也只能集中于业务处理过程中作用大、控制最有效、对保证整个业务活动控制目标实现至关重要的关键控制点的设计。考虑到购货业务的特点和业务流程,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应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关键控制点的设计: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控制;请购程序控制;采购决策控制;订购程序控制;验收程序控制;付款程序控制。

这类论文就是泛泛而谈,随便找几篇凑下就可以,我没有论文库的号,去淘宝的 翰林书店 店铺下载的,质量可以的。

招标控制价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招标控制价指招标人根据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计价依据和办法,按设计施工图纸计算的,对招标工程限定的最高工程造价。

二、编制依据

三、按上述依据进行招标控制价编制,应注意以下事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招标控制价编制工作也更加智能化和规范化。现在的招标控制价编制通常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工具来实现。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出控制价,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效率。此外,招标控制价编制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确保工作的公正、透明和规范。

这个问题好像在知道中不少吧? 招标控制价招标人根据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计价依据和办法,按设计施工图纸计算的,对招标工程限定的最高工程造价。

定额编制依据下,标底、控制价与最高投标限价的局限性分析-工保网

在正式施工前,以施工图纸为依据对项目工程进行各类造价预计,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预算价种类较多,包括标底、招标控制价、最高投标限价等等,实务中经常会令人混淆,为招标管理带来困扰。同时,各类预算价的计价依据主要依赖定额文件,后者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管理产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滞后性。

因此,这里首先区别标底、招标控制价、最高投标限价的概念内涵,进而分析定额制度下各类预算价受到的局限影响。

1、标底

标底,是由招标人或招标人委托的专业造价管理机构,为招标项目编制的合理基本价格;是我国早期招投标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内容;标底价,代表着业主对于招标项目的预期价格,对于报价评价有着重要影响。早期招投标管理活动中,“标底”往往作为投标报价与评标管理的核心关键因素出现:与标底越接近的投标报价得分越高,与标底偏离越远的投标报价得分越低;偏离超过标底一定幅度的报价作废标处理,失去竞争的资格。

基于“标底”对于投标报价与评标管理的重要影响,标底有着较高的保密性要求。但实务中,标底制度却引发大量的“寻租腐败”与“暗箱操作”问题:投标者送标前千方百计探听标底,对业主、标底编制机构、编制人员,甚至政府招投标管理部门进行贿赂收买;招标者故意泄露标底、联合招标代理机构压低或抬高标价,市场竞争靠“关系”而非实力,严重扰乱了招投标市场秩序。

事实上,标底是少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特有的造价管理概念。国际工程管理惯例中,虽然业主也会委托招标代理人或专业的造价管理公司进行造价预估,但估算结果仅作为建设投资额度和投标报价高低的参考,并不会作为最终投标报价与评标的标准。

为了淡化标底对报价评价的影响,我国出台《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规定:标底只能作为评标的参考,不得以投标报价是否接近标底作为中标条件,也不得以投标报价超过标底上下浮动范围作为否决投标的条件。实践中“无标底招标”也快速取代“有标底招标”的主要招投标管理制度方式。

2、招标控制价与最高投标限价

目前,国内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主要采用“无标底招标”,即业主对招标项目不编制标底或者即使编制标底也不以其作为评标标准,只是作为一种价格参考,经由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评审而后确定中标人。

在以标底为基础的建设工程投标报价系统中,“标底”是报价与评标的重要因素,控制着招标价格的合理性。进入无标底招标阶段,招标人同样需要一个价格指标,将招标活动的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从而高效使用建设资金,这个价格指标即是“招标控制价”或“最高投标限价”。

招标控制价&最高投标限价

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招标控制价是招标人根据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计价依据和办法,以及拟定的招标文件和招标工程量清单,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的招标工程的最高投标限价。

由此可见,招标控制价与最高投标限价实质上是相同的,仅仅在指向上因招标人与投标人而有所不同。之于招标人,这个价格因素即为招标控制价;之于投标人,这个价格因素则为最高投标限价。

招标控制价VS标底

招标控制价与标底,作为无标底招标与有标底招标制度下的两种预算价,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较大不同。

1

保密与公开。有标底招标制度下,由于标底对于评标结果有着直接影响,标底在开标前是非公开的,因此导致大量寻租腐败现象发生,招标人也存在有意抬高或压低工程造价的现象;无标底招标制度下,招标控制价(最高投标限价)无需保密,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应如实公布招标控制价,且需上报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备案,更加有利于招投标活动的公开与公平。

2

对评标的影响。以标底为核心的评标体系中,标底价格直接影响着招标活动的最终评标结果。无标底招标中,招标控制价既不参与评分,也不在评标中占有权重,仅仅作为一项价格指标,发挥控制合理投资的作用。

3

价格控制。无标底招标中,招标控制价决定了投标人的报价上限,一旦报价超过招标控制价即为废标。有标底招标中,标底是招标人对于建设项目投资的心里预期价格,投标人的报价距离标底越近则越容易中标。因此,当所有投标人的报价都高于标底价,与标底价最接近的报价投标人仍然可以中标,不会出现废标现象。

3、标底、招标控制价,定额编制下的局限性

从有标底招标到无标底招标,从标底价到招标控制价,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经历着较大的发展变革。但从根源上来看,这种变革并未动摇国内长期实行的定额计价管理制度根本:无论标底价还是招标控制价,其编制依据都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定额管理制度。“预算价”脱离“市场价”,不利于项目投资的合理控制,也不利于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竞争。

定额制度的局限性

定额是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加强建设管理、合理安排劳动力资源制定的一项管理控制制度;是根据一定时期、范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的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材料消耗的一种法定标准。具体到建设工程领域,即为完成一定计量单位的结构构件或分项工程所需要的人工、材料、机具设备、资金等消耗的数量标准。

从经济体制发展来看,定额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管理控制制度,在当下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定额本身反映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与范围内的平均生产力水平,用以指导当下或未来一段时间的工程消耗计量计价,无论标底价还是招标控制价都显然是脱离市场实际的。

尤其,定额本身的编制多通过各地造价站、定额站等机构,其主要原理即是对过去工程案例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汇总、研究、分析,进而编制定额文件。这种定额编制方式耗时较长,更新频率较慢,两版定额文件的时间间隔往往长达十几年。以这样的定额标准去编制标底或招标控制价,显然是滞后于市场和行业发展现状的。

定额制度下的招标控制价

招标控制价或最高投标限价,其主要作用即是将招标活动的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其自身编制方法、依据将直接影响着招标活动价格控制工作的科学合理。以定额为编制依据的招标控制价,其自身带有定额制度的滞后性与局限性:无法以建筑市场各项要素的实际平均水平,合理控制项目工程的建设资金投入与投标报价竞争。

1

招标控制价远高于市场平均价,即意味着招标方的建设投资资金未得到合理利用,承包商将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因此易诱发围标、串标现象;

2

招标控制价远低于市场平均价,即代表着招标方建设投资资金的设置不合理,承包商将无法获得市场利润甚至产生亏损,出现无人投标的流标现象。

此外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招标控制价脱离市场实际生产水平,一些优质建企难以通过自身技术、人才、管理实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反而在低价中标的竞争态势下被一些低于成本价报价的劣质建企淘汰,这显然是有失市场公平与合理的。长此以往,建企为顺利中标不断压缩成本、低于成本价报价,经营重心从提升自身技术、人才、管理实力,转为前期低价中标,后期通过工程变更、索赔等方式盈利,显然不利于建筑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2020年7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提出“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此后各地相继响应中央政策意见,逐步取消定额计价。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了行业内的热议,不少舆论宣传直呼“大变天”。

事实上,综合考量上述定额管理制度、标底与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局限性,这场看似骤然的造价改革也似乎有迹可循。依据定额编制的现有工程计价体系,未来势必将被市场询价、企业报价的市场化计价体系逐步取代,从而合理控制建设投资,有效激活市场活力,推动建筑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国外质量控制研究现状论文

我也在写这个论文。留个方式吧。我们可以多联系。

质量管理起源于Shewhart的抽样控制理论,在Deming、Juran、Crobsy和Ishikawa等质量管理先驱的实践与推动下,已成为广为人接受的管理哲学(management philosophy)[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们围绕质量管理实践(如TQM实践、World-Class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波多里奇框架等[2])与企业绩效(包括质量绩效、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提升的显著作用。但是,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尚未有人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总结,特别对质量管理理论构建与研究方法的演进趋势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因此,本研究以国际三大顶级质量管理方向期刊近10年(1999—2008)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归类与量化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和知识图谱工具分析质量管理理论构建与研究方法的现状与演进趋势,以更好促进国内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1文献归类统计文献来源与分类统计Journal of Operations

你的问题似乎是论文题目,不是简单就能满足你的要求的,但下面几点我的理解供你参考:尽管行业、产品不同,但现在工厂都注重产品的质量管理,此为一个制造型公司存在的基本条件;国外产品的质量管理已经经过质量检验、质量控制、质量过程控制发展到从产品本身质量到供应链到售后到新品开发等一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活动;国内公司基本具备执行ISO9001质量体系的能力,目前也在借鉴非本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此能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全面管理。例如汽车行业的TS16949等;国内企业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时还是存在对体系要求只是简单表面了解和执行的层面,缺少深入研究和自我挑战。仅处于满足体系要求的及格水平,要想有稳定全面的产品质量还是要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请采纳。

摘 要:我国质量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缩短了与外国先进国家的差距,本文以对国内外质量管理的对比研究,总结我国质量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我国质量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关键词:质量管理对比对策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加强质量管理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市场消费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国内外都非常重视产量质量的管理,并且都在积极构架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此促进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更好的占领市场。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因此研究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现状对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管理,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1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的现状国外先进国家对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纵观国家公认的质量管理其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产品检验阶段,其主要是对产品的生产标准进行检验,看其是否符合生产标准;统计检验阶段,统计检验阶段也是抽样检验,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实施,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被应用在产品生产中,因此需要采取抽样式的检验模式;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检验阶段就是以最经济的手段,在满足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质量管理阶段,现代质

论文国内外现状研究现状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第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首先需要具备的是研究国内的现状,需要举出一系列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必须是来源于正规的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国家已经很多,中国知网是一个全国比较大家的数据库大家可以在这里查找,这个方法大家要记住。

第二,大家写国外研究的时候,需要明白的是国外的整体情况,需要了解具体国家的整体数据,同时对这个国家的文化要有了解,这样才可以引述正确。这些资料可以各大国际知名网站查找,美国的很多大学网站对外开放一部分,可以去那里研究一下。

论文的介绍如下: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办法》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论文一般由名称、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毕业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写之前、或者说是查找相关文献之前,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1)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

(2)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

(3)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

(4)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因此文献综述部分,是有一个内在逻辑的。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了解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通过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了解前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提出了哪些问题。一般地,对于任何研究主题,都或多或少有前人涉及过,都会提出若干观点,为论文写作或者研究提供启发。

2、明确前人解决了哪些问题。了解前人解决了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文献综述所要解决的第二大议题。

3、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进行文献研究时,也可以注意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研究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对研究者产生借鉴启发作用。作为硕士研究者,可以尝试在相同的背景下模仿其研究方法,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演绎推理等。

4、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部分就可以表现出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通过文献综述的研究,找出前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文献研究时需要得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找到某一研究主题前人尚未研究的方面和内容,作为论文研究的依据。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构思怎样进行研究。

5、探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部分就需要简要说明接下来的研究工作)。

当然,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你不需要长篇大论,或者把关注的学科写成一篇非常全面的历史纪录。这时候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前人的研究进行排除筛选。

  • 索引序列
  • 内部控制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内部控制论文国外研究现状
  • 招标控制价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国外质量控制研究现状论文
  • 论文国内外现状研究现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