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求剑桥大学博士邓亚萍毕业论文

求剑桥大学博士邓亚萍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求剑桥大学博士邓亚萍毕业论文

10月7日,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其社交媒体上写道:“出差回到母校英国诺丁汉大学,一进Sports Village就看到自己的照片啦,那就拍个照吧”。 对此,很多网友纷纷点赞,表示邓亚萍不仅打球厉害,竟然还是这么厉害的一枚学霸——她不仅是当年清华大学学生,还在诺丁汉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并在此后又读完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可是,也有个别网友对邓亚萍的学历与学力,提出了质疑: 一位名为“远离尘嚣2017”的网友评论说:“邓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真能学啊,去英是中国当代研究。后来在剑桥基督学院,读了土地经济学博士——对了,不是经济系的经济学博士,差别可大呢?没有点数学基础,能读经济学博士吗?” 但另一位名为“ylzxwp”的网友回复说:“我过去也是和你的想法一样,但我求证过我同学,邓亚萍的博士没水分,邓在剑桥读博士时,同学博士后都完了,在剑桥有个项目”。 也有网友质疑,邓亚萍在打球时代,也就是小学文化水平,她在成名后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真的能这么快读完国内和国外名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一条龙学业吗? 这位网友如此质疑说:“按照西方人的治学精神,是不可能。仅仅因为钱多,就发给学位的?但是,邓亚萍只是小学文化,怎么可能攻下硕士学位呢?即使付出常人莫及的努力了,可想想中国万千学子里,有多少是付出比这更多的努力?……” 邓亚萍曾写过自己学习经历的文章,她称,自己在1997年退役后,就进入清华大学,并于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她作为交换生,进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她又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在1997年退役后,邓亚萍进入清华,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清华大学的老师让邓亚萍写出26个英文字母,她费了半天时间总算写了出来,但有的是大写,有的是小写;可邓亚萍说:“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从那时起,邓亚萍要求自己: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常常学到深夜12点。为更快地掌握英语,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就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学习英语了。 在英国开始的一两个月,邓亚萍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她就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家后,自己再翻查字典;邓亚萍终于过了英语这道关,并在学成归国后,回到清华大学,邓亚萍的毕业论文则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 2001年9月,邓亚萍又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邓亚萍采取了第二种办法。 邓亚萍所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其硕士论文研究课题很有趣,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诺丁汉大学的老师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就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 当毕业时,邓亚萍用英语宣读了3.5万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后,临场考官一致无条件给予一次性通过! 2002年,邓萍萍开始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她这次的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业。 对于自己的求学历程,邓亚萍曾说过:“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或许,邓亚萍的这篇自传式叙述,可以算是对质疑者最好的回答! 当然,作为世界性的体育明星,无论是在国内、国外的学习中,邓亚萍应该会得到一定的优待、照顾,这也是不争事实,但邓亚萍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也不应被忽视——如此全面看问题,才是对邓亚萍和事实的一种尊重! ​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祖籍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现为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下面是我整理的邓亚萍的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的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人物经历

运动生涯

1982年,9岁的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83年,邓亚萍离开家来到了郑州市乒乓球队,边读书、边打球。

1986年初,邓亚萍被借调到了河南省队。1986年4月,湖南怀化举办了全国乒协杯比赛。邓亚萍在这次比赛中与队友合作为河南省拿到了团体冠军。同年底,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代表河南队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再次获得全国青年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88年11月,邓亚萍正式进入中国乒乓球队。同年亚洲杯赛,邓亚萍在决赛中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子单打银牌获得者李惠芬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19 89年,第40届世乒赛,邓亚萍和乔红搭档,首次参加世乒赛就夺得女双冠军,成为国乒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

1990年5月23日,邓亚萍与乔红、高军、陈子荷合作,夺得第1届乒乓球世界杯女团冠军。

1991年5月6日,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中,年仅18岁的邓亚萍仅用45分钟就以3-0的战绩将李粉姬淘汰出局,一举夺下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的桂冠。同年9月,邓亚萍在日本松本县举行的“萨马兰奇杯”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中,再次夺冠。

1992年,邓亚萍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最终拿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单打与女子双打两枚金牌。

1993年,瑞典世乒赛,邓亚萍与乔红、陈子荷、高军一起合作,成功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

1994年,败于小山智丽,获得广岛亚运会银牌。

1995年,邓亚萍在世乒赛上夺得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又一次获得了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这期间,邓亚萍连续8年排名世界女子乒乓球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创造[获得奥运会女子乒乓球项目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吉尼斯世界纪录。

1997年5月,邓亚萍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上获得乒乓球女团、女双、女单三项冠军后,正式淡出国家队,先后进入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学习英语。

1998年下半年,邓亚萍从英国回来后准备备战曼谷亚运会,由于国家队已经由新人顶上了,邓亚萍在9月正式宣布退役。

1991年5月31日至1999年1月31日,创造[最长时间蝉联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球运动员(女性)]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政经历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2004年,邓亚萍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调入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担任奥运村部副部长兼奥运村办公室副主任。

2008年11月17日,邓亚萍升任国家体育总局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9年4月,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2010年9月,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经理。就任后,邓亚萍全面参与人民搜索的日常管理,全方位推动各项工作。

2015年12月2日,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2018年12月25日,邓亚萍当选河南省妇联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下海经商

2016年6月9日,邓亚萍宣布辞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职务,她将和俞敏洪联手共同打造国内第一家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

2016年10月29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委托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与邓亚萍团队共同发起的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已在河南省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著名运动员命名的体育产业基金。

演艺经历

2020年7月,参加腾讯视频体育竞技节目《超新星运动会》,担任总教练 。12月3日,参演节目《竞然如此第二季》开播 。

2021年2月8日,特别出演网络剧《约定》播出。

2021年7月9日,参加北京卫视聚焦北京商圈经济的户外纪实真人秀节目《京城十二时辰》,担任“时令官”;11月20日,在播出的《追光吧!》里担任追光见证官 ;12月26日,与55位世界冠军共同唱响由王平久作词,常石磊作曲的歌曲《我们北京见》MV发布。

邓亚萍博士毕业论文

10月7日,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其社交媒体上写道:“出差回到母校英国诺丁汉大学,一进Sports Village就看到自己的照片啦,那就拍个照吧”。 对此,很多网友纷纷点赞,表示邓亚萍不仅打球厉害,竟然还是这么厉害的一枚学霸——她不仅是当年清华大学学生,还在诺丁汉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并在此后又读完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可是,也有个别网友对邓亚萍的学历与学力,提出了质疑: 一位名为“远离尘嚣2017”的网友评论说:“邓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真能学啊,去英是中国当代研究。后来在剑桥基督学院,读了土地经济学博士——对了,不是经济系的经济学博士,差别可大呢?没有点数学基础,能读经济学博士吗?” 但另一位名为“ylzxwp”的网友回复说:“我过去也是和你的想法一样,但我求证过我同学,邓亚萍的博士没水分,邓在剑桥读博士时,同学博士后都完了,在剑桥有个项目”。 也有网友质疑,邓亚萍在打球时代,也就是小学文化水平,她在成名后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真的能这么快读完国内和国外名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一条龙学业吗? 这位网友如此质疑说:“按照西方人的治学精神,是不可能。仅仅因为钱多,就发给学位的?但是,邓亚萍只是小学文化,怎么可能攻下硕士学位呢?即使付出常人莫及的努力了,可想想中国万千学子里,有多少是付出比这更多的努力?……” 邓亚萍曾写过自己学习经历的文章,她称,自己在1997年退役后,就进入清华大学,并于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她作为交换生,进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她又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在1997年退役后,邓亚萍进入清华,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清华大学的老师让邓亚萍写出26个英文字母,她费了半天时间总算写了出来,但有的是大写,有的是小写;可邓亚萍说:“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从那时起,邓亚萍要求自己: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常常学到深夜12点。为更快地掌握英语,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就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学习英语了。 在英国开始的一两个月,邓亚萍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她就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家后,自己再翻查字典;邓亚萍终于过了英语这道关,并在学成归国后,回到清华大学,邓亚萍的毕业论文则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 2001年9月,邓亚萍又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邓亚萍采取了第二种办法。 邓亚萍所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其硕士论文研究课题很有趣,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诺丁汉大学的老师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就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 当毕业时,邓亚萍用英语宣读了3.5万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后,临场考官一致无条件给予一次性通过! 2002年,邓萍萍开始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她这次的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业。 对于自己的求学历程,邓亚萍曾说过:“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或许,邓亚萍的这篇自传式叙述,可以算是对质疑者最好的回答! 当然,作为世界性的体育明星,无论是在国内、国外的学习中,邓亚萍应该会得到一定的优待、照顾,这也是不争事实,但邓亚萍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也不应被忽视——如此全面看问题,才是对邓亚萍和事实的一种尊重! ​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祖籍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现为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下面是我整理的邓亚萍的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的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人物经历

运动生涯

1982年,9岁的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83年,邓亚萍离开家来到了郑州市乒乓球队,边读书、边打球。

1986年初,邓亚萍被借调到了河南省队。1986年4月,湖南怀化举办了全国乒协杯比赛。邓亚萍在这次比赛中与队友合作为河南省拿到了团体冠军。同年底,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代表河南队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再次获得全国青年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88年11月,邓亚萍正式进入中国乒乓球队。同年亚洲杯赛,邓亚萍在决赛中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子单打银牌获得者李惠芬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19 89年,第40届世乒赛,邓亚萍和乔红搭档,首次参加世乒赛就夺得女双冠军,成为国乒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

1990年5月23日,邓亚萍与乔红、高军、陈子荷合作,夺得第1届乒乓球世界杯女团冠军。

1991年5月6日,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中,年仅18岁的邓亚萍仅用45分钟就以3-0的战绩将李粉姬淘汰出局,一举夺下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的桂冠。同年9月,邓亚萍在日本松本县举行的“萨马兰奇杯”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中,再次夺冠。

1992年,邓亚萍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最终拿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单打与女子双打两枚金牌。

1993年,瑞典世乒赛,邓亚萍与乔红、陈子荷、高军一起合作,成功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

1994年,败于小山智丽,获得广岛亚运会银牌。

1995年,邓亚萍在世乒赛上夺得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又一次获得了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这期间,邓亚萍连续8年排名世界女子乒乓球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创造[获得奥运会女子乒乓球项目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吉尼斯世界纪录。

1997年5月,邓亚萍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上获得乒乓球女团、女双、女单三项冠军后,正式淡出国家队,先后进入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学习英语。

1998年下半年,邓亚萍从英国回来后准备备战曼谷亚运会,由于国家队已经由新人顶上了,邓亚萍在9月正式宣布退役。

1991年5月31日至1999年1月31日,创造[最长时间蝉联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球运动员(女性)]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政经历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2004年,邓亚萍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调入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担任奥运村部副部长兼奥运村办公室副主任。

2008年11月17日,邓亚萍升任国家体育总局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9年4月,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2010年9月,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经理。就任后,邓亚萍全面参与人民搜索的日常管理,全方位推动各项工作。

2015年12月2日,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2018年12月25日,邓亚萍当选河南省妇联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下海经商

2016年6月9日,邓亚萍宣布辞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职务,她将和俞敏洪联手共同打造国内第一家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

2016年10月29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委托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与邓亚萍团队共同发起的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已在河南省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著名运动员命名的体育产业基金。

演艺经历

2020年7月,参加腾讯视频体育竞技节目《超新星运动会》,担任总教练 。12月3日,参演节目《竞然如此第二季》开播 。

2021年2月8日,特别出演网络剧《约定》播出。

2021年7月9日,参加北京卫视聚焦北京商圈经济的户外纪实真人秀节目《京城十二时辰》,担任“时令官”;11月20日,在播出的《追光吧!》里担任追光见证官 ;12月26日,与55位世界冠军共同唱响由王平久作词,常石磊作曲的歌曲《我们北京见》MV发布。

剑桥大学博士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的标准是:1. 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文字复制和抄袭是最普遍和最严重的。论文查重系统检测的是论文中重复文字的比例,不是指的论文的抄袭严重程度,论文重复比例越高,说明论文重合字数越多。同时存在抄袭的可能性就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和剽窃别人论文还是要由学校的专家组来决定。2. 论文查的标准一般是以连续重复N个字符的方式来进行判断的,同时论文查重系统目前不能识别图片、表格和公式。对论文参考文献,进行正确的标注是不计算到重复率中的,如果没有进行标注,论文查重系统还是会计算重复率。3、不同论文查重系统数据库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校要求的论文查重系统是有差异的,并且对重复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学校要求重复率在30%左右,比较严格的学校要求重复率在20%左右。扩展资料:论文查重多少算合格?不同论文的合格查重率标准是不同的,专本科论文查重率低于30%才算合格,硕士论文查重率低于20%才算合格,博士论文低于10%才算合格,普刊论文查重率低于30%才算合格,核心期刊论文查重率低于10%才算合格,不同类型的论文查重率是存在偏差的,论文用户一定要以论文机构的查重要求规范自己的论文撰写。在现在社会中发表一篇优质论文对于这个用户之后的求职就业都是有帮助的,但是论文考核是难以通过的,特别是对于核心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来说,论文合格标准是非常高的,很多论文用户都会卡在论文降重环节,其实论文降重是存在降重技巧的,了解论文降重技巧能够确保论文用户高效的进行论文降重。

博士毕业往往需要写论文,而博士论文的审查标准自然相对较高,所以在写论文时要注意很多方面。那么,博士论文查重率要求多少?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博士论文的查重标准由高校规定,因此查重要求不同。但作为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查重要求一般不低于10%,部分顶尖高校查重要求为5%。因此,在撰写论文时,往往需要降重。 博士论文一般通过学校内部查重系统检测,论文查重的算法原理大家都需要了解。论文的检测原理实际上是将论文与资源库中的文献进行比较。如果论文联系重复13个以上字符,将被视为重复部分,整体重复部分与论文进行比较,得出查重结果。因此,在撰写论文时,我们可以使用资源库中未记录的文献或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文献,这可以很好地降低论文的重复率。

博士毕业论文查重标准

1、博士毕业论文查重率<10%,那么博士论文是合格的;

2、博士毕业论文查重率<20%,那么博士论文是会被导师审查确定论文中是否有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

3、博士毕业论文查重率>35%,学位评估小组会根绝论文内容确定学术不端行为和性质,进行延迟答辩处理。

博士毕业论文查重未过后果

如果论文判定有剽窃抄袭或者篡改抄袭等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论文查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大部分学校定稿都是使用知网查重,但是也有部分高校使用别的系统进行检测,所以具体要求要根据学校的通知而定,但是高校检测硕博毕业论文几乎都是使用知网查重,虽然使用的都是知网查重,但目前各大高校关于硕博毕业论文的查重率规定还是有所不同的。接下来就给大家说说硕博论文查重多少算合格的问题。

一般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重复率比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重复率要严格很多,但是一般都是规定其论文查重率都要在20%内才算合格,如果高于这个重复率一点点的话,那么学校都会提供修改机会。如果查重率超出合格标准太多,学校的学位判定小组会根据论文核心章节的重复情况判定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根据严重程度给出延迟答辩时间或者取消答辩资格的处理结果。

知网在检测硕博论文的时候,系统中有独有的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其中记录的是往届使用此系统检测过的论文,一般包含的也都是硕博论文。所以使用知网硕博论文查重系统检测硕博士论文的查重率结果是最准确的。

虽然硕博论文的重复率一般都比较严格,有的学校硕士要求在20%内,也有查重率要求10%~15%内才算合格的,博士论文重复率一般在5%~10%内才算合格。不过更详细的重复率还是要看所在的学校是如何要求的,都是要以自己本校的硕博论文查重标准为准。

同济大学吴剑秋博士毕业论文

万书元,男,湖北仙桃人。

1981年1月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今长江大学)中文系,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戏剧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1年1月至1985年9月分别在荆州教育学院和沙市商业局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别在东南大学社科系和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工作。

2007年7月调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至今。

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第一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研究会常务委员,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访问学者,贵州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西南大学 *** 教授。

朱崇志,男,山东临沂人,1974年生。

2000年至2003年师从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攻读戏剧史与戏剧学,博士论文获华东师大“优秀毕业论文”奖。

现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化、戏剧影视文学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张永胜(笔名:张生)。

男。

1969年9月生。

河南焦作人。

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

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化理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业余进行小说写作。

研究生招生专业及方向具体如下:1,硕士:文艺学专业2,博士:文艺美学专业 外国哲学博士点生源情况良好,每年招收10余名博士研究生。

2009年12月,外国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刘在泉同学成为同济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毕业生。

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博士。

2007年起,先后有外国哲学、美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

2007年起,哲学、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先后有学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就业状况良好。

2007年成立欧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关欧洲(德、法)哲学、欧洲宗教、欧洲诗学与文学、当代欧盟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济文科研究的品牌。

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在学界赢得很好的声誉。

2009年成立鲁迅研究中心,与北京、上海等地鲁迅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开展合作,已成为国内鲁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院成立以来,共出版专著(译著)1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有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孙周兴教授、高宣扬教授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近50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

2012年开始,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启动《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近二十项。

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创意文化、文化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我校人文学科总体布局。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和实施“欧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争取成为国家级哲学人文科学研究基础,参与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实施该平台计划中的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设,提升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

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争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

在现有学术优势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3-4个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大力提升我院办学层次和学术竞争力。

剑桥大学论文检测

对于这个问题,我表示全网最有发言权的。本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但非学霸,擅长四两拨千斤,弯道超车。下面开始划重点。对于国内,通常涉及到就是英语中英翻译,医学文章翻译,SCI发表,香港大学的英语essay,report,dissertation等;对于国外,留学生常去国家,特别是英联邦国家,英国,美国,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等。笔译,也就是归于写作writing,一直是多数中国学生的弱项,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西逻辑思维有差异,这点通过长期慢慢学习领悟改变;第二,就是语言方面,Chinglish中式语言,标点符号,单词拼写,书写格式,语言语法,加之提到的逻辑问题,在多数国人写作中普遍存在问题。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在学习英语,但这20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生涯,英文并不能像母语老外native speaker一样地道,必须得承认,所处环境所导致。对于母语老外Native Speakers,多数家境不错的老外才能攻读本科,少数读硕博,其他多数母语老外,文化程度不高,只停留在日常交流,专业的书写认字可能都不懂(亲自调查过)。说了一堆铺垫,总而言之,我们写出的英语文章,一定需要专业的人来校对,自己修改校对是重要的,但是由于思维定势,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这个得认,千万不能孤傲。因为中国英语教科书中也会有不少错误(经亲自核实),这就需要专业的译员或母语大神校对检查就是合理的proofreading,这样check过,自己英语文章essay,report,proposal,dissertation中的错误就会被全点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把语言分数扳回来的,这个也是最容易分数的方法之一,还有其他方面就不在这分析了。Proofreading通过纠正最基础的标点,格式修改,重要的是校对单词,语法,基本句型逻辑,使得文章书面话化,高级词汇替换使用,专业用语得当地道。再说说paraphrase,这就要提到Turnitin,再相似度检测后,一般来说20-100%区间是必须要进行降低重复率,所谓的文献抄袭率的,一般根据总字数,文献引用综合看,控制在5%-20%左右即可。同理也是需要同义表达,自己的固定思维,单词局限,不能很好的进行转述,表述,从而需要专业的译员进行paraphrase,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笔译里难度稍微大一些的,因为需要理解句子的同时,运用替换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原文同义,顺序应该是定稿-Turnitin检测(一定得保证不被收录存档)- Paraphrase - Proofreading。上面也就是简述了下大体的英语文章校对的注意事项,同理适用于课本教程,公司合同,英文说明书等,进一步说,这种校对者的英文加学术能力一定要强,一定要高一层面的人员。个人比较推荐费用低的Grammarly(机器检测然后自检),然后Native Proofreading Center,这个里有高效率的Turnitin检测方案3-5分钟出3份检测结果且不被收录,还是比较推荐他们的proofreaders校对人员,母语大神比较给力,质量也好,效率也高,学弟学妹们都跟主管老师成了朋友,还是比较推荐的,大家可以搜下Native Proofreading Center提前跟老师咨询修改方案。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极端黑洞可以用我们能够发现的方式打破著名的“黑洞无毛”定理 。 图:黑洞无毛? 1960年代,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及其同事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黑洞只能具有三个物理特征:质量,自旋和电荷,换言之,黑洞“无毛”,这是一个隐喻,意味着所有黑洞都相同。如果对于任何两个“双胞胎”黑洞,这些值都相同,则不可能将一个黑洞与其孪生兄弟区分开。 在1970年代,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了现在称为霍金辐射的概念。所有黑洞都会以量子粒子的形式“泄漏”,或者说随时间逃逸。最终,霍金辐射导致黑洞完全蒸发,从而留下一个唯一的真空。由于霍金辐射是完全随机的,这意味着黑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丢失信息,这就产生了悖论,因为在最小尺度上,物理定律是完全可逆的,这意味着过去存在的信息理论上应该是可恢复的。这就是黑洞信息悖论。 图:黑洞信息悖论 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保罗·切斯勒说:“在经典广义相对论中,黑洞将完全相同,你说不出区别。” 科学家已经开始怀疑“无毛定理”是否严格正确。2012年,剑桥大学数学家史蒂凡诺(Stefanos Aretakis,现就职于多伦多大学)建议,某些黑洞的事件视界可能不稳定。这些不稳定性将有效地赋予黑洞视界的某些区域比其他区域更大的引力。这就使原本看似相同的黑洞变得可以分辨。 但是,他的方程仅表明,这对于所谓的极端黑洞是可能的,这些黑洞的质量,自旋或电荷都可能具有最大值。“这些黑洞至少在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切斯勒说。 但是如果有一个近极端黑洞,而这个黑洞靠近,但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些极值,那又如何?至少在理论上,这样的黑洞应该能够存在。它可以检测到违反无毛定理的情况吗? 上个月末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了这一可能。此外,黑洞毛可以通 过引力波观测仪检测到。 图:极端克尔黑洞也许有毛 论文的合作者之一,马萨诸塞大学和罗德岛大学的物理学家高拉夫·卡纳(Gaurav Khanna)说:“ 基本上,史蒂凡诺暗示了视界上还遗留有一些信息。我们的论文开辟了测量黑洞毛的可能性。” 特别是,科学家们建议,黑洞的形成或后来的干扰(例如掉入黑洞的物质)的残留物,可能在接近极端黑洞的事件视界上或附近产生引力不稳定性。卡纳说:“我们希望看到的引力信号与通常非极端黑洞完全不同。”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利亚·梅代罗斯(Lia Medeiros)表示,如果黑洞确实有毛,从而保留了一些有关其过去的信息,这可能会对已故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的著名的黑洞信息悖论产生影响。这种悖论提炼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根本矛盾,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利亚说:“如果违反了(黑洞信息悖论)其中一种假设,则也许能够解决悖论本身”,“假设之一就是无毛定理。” 其后果可能是广泛的。“如果我们能够证明黑洞外的黑洞实际时空和我们预期的不同,那么我认为将会有广义相对论确实有巨大的影响。” 然而,也许这篇最新论文最令人兴奋的方面是它可以提供一种将黑洞的观测与基础物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在黑洞(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实验室)上发现黑洞有毛,可以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究诸如弦论和量子引力之类的观念。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方程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每年都在发现它们的新特性。 梅德罗斯说:“弦论和量子引力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很难检验这些预测。因此,如果有任何远程探测手段,那就太好了。” 但是还有很多障碍。尚不确定是否存在近极端黑洞。即使这样,也不清楚引力波探测器是否足够灵敏地从黑洞毛上发现这些不稳定性。更重要的是,黑洞毛的预期寿命极短,仅几分之一秒。 但论文本身至少在原理上似乎是可靠的。切斯勒说:“我认为圈子里没人对此表示怀疑……这不是思辨。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方程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每年都在发现它们的新特性。” 下一步将是看看我们应该在引力探测器中寻找什么样的信号-今天正在运行的LIGO和VERGO,或者诸如欧洲航天局的未来设备如LISA。 图:欧洲航天局设想的LISA太空实验原理示意 UIUC天体物理学家赫尔维·维泰克(Helvi Witek)说:“人们现在应该以这一工作为基础,真正计算出这种引力辐射的频率,并了解如何测量和识别它。” 有很多理由要这样做。虽然可以证明论文正确的检测机会很小,但这样的发现不仅会挑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且会证明存在极端黑洞。

仓鼠能治什么病?答: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仓鼠是不能治病的!

  • 索引序列
  • 求剑桥大学博士邓亚萍毕业论文
  • 邓亚萍博士毕业论文
  • 剑桥大学博士论文查重
  • 同济大学吴剑秋博士毕业论文
  • 剑桥大学论文检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