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

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

4 二、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念与形式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完全不同,博物馆是利用其藏品和设备的特有条件,以特殊手段和形式来实施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具体说,以文物标本为基础,按照一定主题和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直观教育。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使观众学到知识的,正是它独具一格的教材——实物。实物具有鲜明、直观性,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其收藏、科研活动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对藏品科学价值研究的程度越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比如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单向观众介绍其出土时间、地点、用途、年代,还是不够的。专家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二十块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浇铸而成。一次铸造成功如此气势宏大的器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体现了三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陈列将次研究成果展示给观众,必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对藏品研究得越深,给人的启发教育就越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博物馆业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同时注意与各相关专业学科的横向联系,及时将相关学科研究出的新成果运用到藏品研究中去,并通过展览传播给观众。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目前我国国民总体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相当部分群众对博物馆展览缺乏兴趣,即使来了,只是猎奇,走马观花,有的见宝不识宝,有的见物就是宝,这一方面是5 由于观众欣赏水平有限,一方面则是我们陈列,讲解工作没做好,没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逐渐失去了观众,造成门前冷落的局面。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西方有的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帮助观众“学”。有的学者更主张应该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2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新观念,应该引起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以新的指导思想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创新发展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集中收藏、研究、展示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因其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的重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上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重要任务是由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展览来完成。 博物馆应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地区保存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中见证物的职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极为复杂又独特的过程,涉及各种事件、人物、主观、客观因素,记录这一过程是博物馆完成自身职能的重要任务,而这种记录的最客观直接的体现是在各 2 《博物馆学新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6 种发展、事件的见证物上,这些重要的见证物正应成为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尤其是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需要摆脱多年来形成的藏品征集的窠臼,不只将征集的目标关注于古代、近代的历史、艺术类文物,更应扩展视野将当代,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及本地区重要意义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成果甚至物质载体(各种类型的影像资料),征集于博物馆中,关注当下的发展变化,为地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保存社会发展的最鲜活的细节,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职责。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担负起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展览、展示藏品来实现的,博物馆展览理所当然的应积极面向最广大的观众,纠正过于专业化的倾向,避免使展览成只为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服务的“标本展”。担负起继承、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历史任务要求博物馆的展览有观众,展览言之有物又能激起大部分观众(特别是非专业人员)的浓厚兴趣需要我们的展览从选题、策划、大纲编写、文物选择、陈列形式设计到展览宣传各个环节始终围绕观众的需求来完成。结合馆藏文物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的展览才能使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的普及者。更成为立足本土,扩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色彩各异,各博物馆文物藏品各具特色,由于地域的限制,这些具有鲜明区域色彩及历史文化意义的瑰宝通常只能在本地展出,除少量外地游客外基本上不可能让其他地区的观众领略到她们的风采,同时,本地观众也同样具有足不出省(市)欣赏、7 了解其他地区独具特色历史、文化艺术品的要求。此时,各地博物馆馆际间的文物展览合作与交流就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道路和必然的选择。馆际合作交流扩大了文物藏品的观众群,文物艺术品从本地走向全国,充分实现其作为社会历史见证物和文化艺术传播者的职能。观众则在本地就可领略到各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甚至是教科书中常常提起、耳熟能详的文物珍品,更加深刻的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实在是一种双赢的展览模式,是仅依靠本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可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四、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使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为博物馆所吸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教育功能,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陈列的科学化、大众化。展览主题鲜明、形式设计赏心悦目。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主要通过博物馆藏品、展览和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博物馆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是陈列展览,以实物为主,通过对文物的陈列组合来表达和传递展览设计者的意图,进行直观教育,这一特点符合人们“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学习心理,这个特点正是博物馆教育的优势所在。但简单的实物陈列、展品堆砌,很难使观众把握展览要领。一个陈列展览堆放上千件文物,观众在大量实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个展览参观下来,茫然不知所云。在大量新奇、陌生的实物面前,常使观众感到“信息过载”,使学习者无法整理、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服务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陈列设计者8 应根据陈列主题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陈列形式的设计、陈列信息的容量、信息发送形式,以便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陈列内容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阐释方法,才能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陈列主题。除了文字说明,还有图像、辅助设施等形式,观众不仅看得见,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展品,操作参与。 只有综合多种阐释方法,才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二)因人施讲的讲解形式,完善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 博物馆有了成功的陈列展览,还必须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传达博物馆教育的信息。讲解员要在充分了解陈列主题的基础上准备讲解词。不仅要熟悉了解展览的文物,而且要掌握文物历史纵的发展,横的比较,这需要对文物文化内涵做深度挖掘和高度概括,并通过讲解员的有效讲解,用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传递给观众的各种信息才能完整地被观众接受。目前,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已在博物馆广泛使用,如小型自动录音机、新型播讲扩大器、利用电脑遥控的录音讲解设备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博物馆的不断应用,将把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举办专题展览、流动展览。博物馆也可组织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满足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要求。临时展览小型多样,制作容易,即可以开阔群众眼界,又可使博物馆业务人员得到锻炼。我单位今年在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举办的大型考古发掘图片展就起到了良好效果,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借机宣传了我市近309 年的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我市昔日的繁华。其间的血雨腥风、其间的兴衰演变,既给今日的太原增加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昔日的太原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四)教育服务的多样化。博物馆的基本宣传形式就是展览,但又绝不仅限于展览,博物馆必须跟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运用与时代相符的手段从事宣传教育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教育职能范畴也随之变化扩展。博物馆教育已从单一的馆内陈列及其讲解,扩展到馆外流动展览讲解、辅导教学、举办讲座、组织专线旅游、举办夏令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已渗透到各项事业中。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色彩更为鲜明,工作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本馆藏品范围,博物馆教育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习者多种智能的开发,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博物馆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了解藏品知识的同时,要学习掌握当代博物馆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研究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信息传播理论、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博物馆教育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增强了。其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也应相应改变,以适应新的工作局面:要考虑全局性问题,考虑怎样有效地利用和拓展博物馆教育资源;要参与博物馆教育工作方针、博物馆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等指导性工作的制定,积极为博物馆领导进行工作决策提供参考资料、科学数据和可行性调研报告,协助馆领导作出决策。 10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所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相比无论是谁也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之”之名也正代表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是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同学,你这是需要写开题报告好写,别急

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以下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博物馆 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倍、1978年的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二)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四)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美术博物馆的研究功能论文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包含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七项。形态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户外史迹、古城小镇博物馆化、长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视听馆、图书馆、表演馆、档案资料馆等皆可纳入。

内容上一般分为美术馆、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地区性博物馆及特别专题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内容以各表其独特风格与收藏为方法。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以教育推广为重要目标,努力于社区民众的公共关系。在展示的目标上除了介绍知识,并引发观众美感经验,进而认知真善美的生命真理。

扩展资料

特色

1、博物馆的公益性质

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具有公益性质的特点。很多博物馆管理者把公益性视为博物馆进入市场的包袱和束缚。其实博物馆公益性可以使博物馆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得更好的税收优惠,也使博物馆能够更容易进行公关宣传,能够更直接地和教育、环保、旅游等部门联系,开展合作。

旅游业是一项靠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认知度来吸引游客的特殊产业,只要善于利用,博物馆的公益形象就是博物馆长远发展的独特优势。博物馆在旅游运作过程中,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公益形象,把握商业化运作的尺度,避免负面消息,更不要利用负面消息炒作。

2、博物馆的研究功能

博物馆的研究成果是藏品的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价值的深度挖掘,是提供深层次、高品位旅游产品的基础。

中国的旅游市场慢慢成熟,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性休闲和知识性消费的需求迅速提高,很多文化旅游景点正在遭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足的发展瓶颈。

拥有对文物和文化深入的研究是博物馆开发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博物馆的游客中不可否认的存在相当数量的因猎奇心理而单纯看一看的普通观光者,但“中坚力量”还是那些文化爱好者,博物馆可以通过俱乐部、会员制、论坛等多种性形式,使这些人成为博物馆长期的游客。

3、藏品展示作为博物馆的主要方式

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博物馆就是“收藏各种文物,然后用柜子摆出来”而已。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博物馆忽略了“藏品”背后所代表的丰富文化的展示和展示模式的呆板。

史密森尼博物馆根据博物馆展品制作了各种电影,通过细致的市场调查,在该主题爱好者集中的地方放映,不但获得了利润而且受到了各类爱好者的追捧。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将藏品分成钧窑之美、明清珐琅工艺、佛经图绘像说等十几系列,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主题网站,主题网站下设不同栏目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和小游戏,介绍藏品和相关知识。

4、博物馆的旅游产品设计

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的最基本的产品,陈列和展览要注意,任何技术都只是手段,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才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国内很多博物馆追求声、光、电甚至3D、4D等科技效果的运用,但展示内容却缺乏新意。

娱乐项目:博物馆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是使游客提高对文物兴趣和“体验”文化的手段,是把文化主题通过创意性设计与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结合,如果舍本逐末地单纯开发一些和博物馆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娱乐项目,结果会适得其反,很快陷入同质化竞争。

休闲活动:现代的博物馆通常综合了餐饮、购物、文化演艺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休闲活动不仅仅是博物馆的服务配套设施,是在形成的历史或艺术氛围下,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

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作为一个景点的特色,越来越受到旅游界的重视,所见到的博物馆纪念品往往缺少特色,没有新意。博物馆依托自身的文物和文化,还应该在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上面多下功夫。

艺术博物馆的六大功能主要是有很多展品放在这里供大家观赏,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有收藏的价值。

有几种作用,有的是为了保存好有意义的美术作品和纪念这有意义的作品,这种也作博物馆用;另外一般是用于美术鉴赏与交流之用,让爱美术的人们前来鉴赏,也给了有相同爱好之有有个相遇的地点等等至于要例子么,这有点困难,因为很多美术馆都是混合功能的

博物馆研究期刊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1986年,以北京自然博物馆生态研究室为基础,在大兴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态实验中心引进英国的麋鹿种群成功,即现今的“麋鹿研究中心”。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自然博物馆每年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1992年—1997年中,北京自然博物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6个、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萌芽计划基金项目1个,有4名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对新疆天山托木尔峰的联合科学考查,陈绍煋研究馆员参与的《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的高等植物区系调查》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甄朔南研究馆员等人的《中国恐龙足迹研究》完成了对中国恐龙足迹的开创性研究;王绍芳研究馆员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栖动物古生态及群落研究》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李建军研究馆员的《南极费尔南德斯半岛鸟类足迹研究》论文收入了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论文集,该项目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黄劲松副研究馆员参与的“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98年科研三等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完成了国家科委委托的“关于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 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和国外开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项目,如与美国地球探索协会合作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古生物考察,与美国新墨西哥洲自然博物馆合作的云南禄丰下侏罗纪似哺乳爬行动物研究以及杨思谅研究馆员与德国圣肯堡自然博物馆合作的蟹类研究;饶成刚研究馆员曾与美国学者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早期鸟类飞翔与攀握:来自中国下白垩统地区的新化石证据”的论文。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馆与柳州白莲洞洞穴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于1993年举办了“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作者还曾当选为国际第四纪地学大会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鸟类学会秘书长。 几十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出版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专著和科普读物,如甄溯南的《中国恐龙足迹研究》、蔡其侃的《北京鸟类志》、王鸿媛的《北京鱼类志》、刘思孔与他人合著的《中国蝶类志》及《中国鸟类食毛目的研究》等。馆内有关专家还直接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植物志》等专著的编纂工作。由馆内专家集体编写的科普图书《生物史图说》,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周国兴研究馆员的《人之由来》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读物;1996年关键研究馆员等撰写的大型科普读物《恐龙时代》一书,被出版社作为优秀图书推荐给读者。科普作家唐锡阳的著作《环球绿色行》一书。甄塑南和周国兴研究馆员曾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业学术刊物《北京博物馆研究报告》创刊于1979年,已出版了60期,并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研究机构保持着资料交换关系。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改为《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天文馆共同主办。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科普期刊《大自然》杂志创刊于1979年,已发行出版了119期,1997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中国博物馆 》是 国家级普刊,非核心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 主办: 中国博物馆学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2-9648CN: 11-1462/G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博物馆创刊时间:1984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是国家级核心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2095-1639CN: 10-1005/K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曾用刊名: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时间:1979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0)

博物馆研究的论文

同学,你这是需要写开题报告好写,别急

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以下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博物馆 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倍、1978年的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二)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四)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一、博物馆旅游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日渐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全球范围内来看,著名的国际中心城市在发展都市旅游业时,几乎无不依仗博物馆的建设,并以此闻名于世,吸引大量的游客。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在2006 年共接待参观者830 万人次,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人数也在460万人次左右,上海博物馆一年的游客接待量也大约在106 万人次左右。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休闲必将成为21 世纪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主题,成为人类在社会新文明体系创设中的精神归宿[1]。休闲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旅游的逐渐兴起反映出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诉求。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正迎合了文化旅游的潮流,顺应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受到公众的重视和青睐。由此,笔者认为,博物馆旅游可以定义为:旅游者出于接受教育、考察研究、增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或者休闲娱乐等目的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的短暂停留过程,获得审美与愉悦体验,并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暂时只能找到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

厦门博物馆研究论文

飞过去用力拖住柳叶做个徘徊在牛和牛之间的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献

鄙视楼上的,完全复制一堆,不管对不对一律往上贴,分行径!转两篇研究学者的论文给楼主参考!关于“厦门”得名的考证龚洁关于“厦门”的得名,1959年我在市委办公室工作时就已经有所接触,但未得其详.1983年,我去筹建厦门博物馆后,阅读了许多历史资料,咨询了不少文史工作者和学者,教授,也请教过泉州陈泗东同志.泗东同志当时认为“很可能是岛上有一小村庄叫厦门,城建在厦门小村庄而得名”.后来他就此写了〈〈议“厦门”的得名〉〉一文.1986年或1987年,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写成<<厦门考析>>一文,交厦门时报副刊,后因副刊编辑易人,文章未能登出.旋即介绍给工程机械厂的厂刊登出,但错字太多,不堪卒谈.因而我又写给<<福建乡土>>主编扬毅同志,承他厚爱,发表在<<福建乡土>>1989年第4期上。兹特将拙文和陈泗东同志的文章一并附后,供作研究.附一:厦门考析厦门这个海滨城市,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向西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敞开了门户。现在,作为中国开放改革的经济特区,它的历史和发展前景,也成为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可是厦门的由来,众说纷纭。这里从明代万历年间起到现在的三百五十多年里,先就各家的辨析做作一简要的归纳。(一)从可见的史料、书籍论证来看,关于厦门的说法大约有四种:1、村名说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记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曰欧舍、曰经山,二十二都;曰东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龙渊,二十四都,俱隶中左所。”卷首的同安县地图还标有“夏门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确记载:二十三都“其他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中左所、石埔、埭头、吕厝等乡”。根据以上记载,“厦门”在明代以前是以嘉禾屿上西南海边的一个小村庄,而且是船只启泊、人们出入的门户。明代初年,在“厦门”统称全岛。2、筑城说万厉《泉州府志》、道光《厦门志》均有记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筑”,“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军守御”。这就是史家一贯沿用的通常说法,即周德兴筑了“厦门城”,才有今天的厦门,此说散见于诸多史料与书籍中。3、上下说1980年,厦门市地名办公室编纂的《厦门市地名录》称:厦门处于九龙江出口部外侧,与内侧的海门相对而言,是位置在下的出海口,人们俗称“下门”,“厦门”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而来。4、门户说乾隆《鹭江志》的作者、当年居住厦门岛上的乾隆乙酉举人薛起凤在“鹭江志总论”里说:“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又说“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道光《厦门志》的作者、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监司观察周凯在序文里说:“厦门处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从“泉之门户”、“台澎之门户”、“东南之门户”上升为“祖国之门户”了(见《厦门经济特区》第38页)。(二)以上四说,各有所据,但那一说比较确切、比较科学呢?我认为“村名说”较为可信。中国历来就有一条不成文的取命章程,就是往往以所处地点而得名,如“湖里工业区”、“后读渚港”等便是。“厦门”的取名,就是因为当年嘉禾屿上有个“厦门”小村庄,并在其旁建设了城垣,因而取名“厦门”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厦门”终于取代了“嘉禾里”、“中左所”等名称而名扬海内外。至于哪个小村庄为什么叫“厦门”?因它们与嘉禾屿的西南海边,按古代同安都里的排列顺序,东为上,西为下,厦门村位序西南,古为“下”;按字志注释,“夏”即门,大屋之谓也。“下”“夏”“厦”同音近义,相互混用,最后一致而叫“厦门”。“村名说”之所以成理,就在于它提供了“厦门城”筑于厦门村因而得名的史料。其余三说中的:筑城说,也不无道理,因为有了“厦门城”才以“厦门”统称全岛。但为何取此城名“厦门”的伤缺考查了。至于“上下说”,其理难免有牵强之嫌。“门户说”则由于厦门历来为重要的军港、海港、商港,誉称之为“门户”,有史可稽,而且从今天看来,更有时代气息!载《福建乡土》1989年8月30日 第4期附二:谈“厦门”之得名陈泗东厦门在宋均叫嘉禾屿,宋代为泉州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嘉禾屿在同安县海中,延袤百余里,居民千余家。”元代改里为都,明清两代嘉禾屿属同安县二十一至二十四都。明初由于海防需要,在嘉禾屿设置中左千户所,万历〈〈泉州府志〉〉称:“城在同安嘉禾屿,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江夏侯周德兴筑。”嘉禾屿因此被称为中左所,用军事机构的番号代替地名使用。故明代以前的官方文件中均未见以厦门统称嘉禾全屿。清代废所,以福建水师提督驻厦门,左所之名废弃了,乾隆间和〈〈大清一统志〉〉载:“嘉禾屿在同安县西南六十里海中,旧曾产嘉禾,故名。一曰鹭屿,一名厦门”。对当时厦门的各种名称记述得很完整。到底什么时代出现厦门这个地名,它是怎样取代嘉禾、中左等名而统称全岛?似乎还说不清。查厦门有五个名:嘉禾、中左所、思明、鹭屿和厦门,思明的郑成功据金厦二岛抗清时所命名的,清代官方不承认此名,本文不加讨论。在明代,厦门之地名为嘉禾屿、中左所并用时期;明末初则为嘉禾屿。中左所与厦门三名并用时期,现故宫所藏档案有康熙元年(1622年)五月二十日福建总督李率泰题为密报郑氏内乱事的奏本有“中左日夜有船百余号出浯洲海外……令其若遇有船进厦门……”之语,是厦门之名见诸清朝官方文件之例。及康熙统一台湾以后,官方就专以厦门统称全岛了。成书于明万历壬子(1612年)的《泉州府志》中,有下列记载:(1)卷首第六页同安县地图标有“厦门所”。(2)卷十一武卫志上第二页说:“国朝洪武初,以郡治建泉州卫,旁列五所。已仍城水澳为宁卫,城小兜为崇武所,城厦门为中左所。”(3)同卷第十三页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曰欧舍、曰经山,二十二都;曰东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龙渊,二十四都,俱隶中左所。”根据这些材料分析,早在明代之初,嘉禾屿上有好多个小地名,厦门、东渡等都是其中之一,洪武间建中左所,其址即择厦门这小地名附近。所以说:“城厦门为中左所”然而中左所又不等于厦门。万历《泉州府志》记明在中左所辖下有十四个寨,厦门也是其中一寨。乾隆《泉州府志》卷五记同安二十三都“基地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中左所、石埔、埭头、吕厝等乡”。厦门和中左所两地名并列,证明并非一地,千户所管辖十四寨,则厦门寨和亦非既千户所。我认为厦门在明代之前是嘉禾屿上西南海滨的一个乡名,明初因其地附近建了中左千户所城,厦门的自然地名和中左所得行政地名逐渐混用。清初中左所之名既废,厦门之名就代之而成为嘉禾屿全岛的统名了。这就是一个小的自然村名演变成为一个大的行政区名的过程。厦门村的原地的嘉禾屿本岛的西南边,似为船只出入启泊之处,是嘉禾屿下面的门户。若以嘉禾屿譬为一整座的大厦,则这个村庄是进入大厦之门,这样,“厦”门或“下”门的雅化,其地名含义就很明白了。总之,厦门村是嘉禾屿海上门户,一般说来,历代同安县都里的排列从东算起,东为上,西为下,北为上,南为下,嘉禾里本身也东北的五通渡算为二十二都,厦门在西南算为二十三都,“厦门”显然是“下门”了。(见陈泗东著〈〈幸园笔耕录〉〉上册第311—312页 作者系泉州市文管会主任,泉州市历史学会会长,1994年7月逝世,终年71岁。)(作者系厦门市行政区划与地名学研究会顾问)

去年暑假,我去厦门与我的朋友.我们乘火车去的厦门。去游玩厦门博物馆。在厦门市区内任何一个居高的地方,都可见到鼓浪屿两个突出的标志:屹立鹭江第一峰的日光岩和雄视厦鼓海峡的八卦楼。八卦楼的原主人林鹤寿,是菽庄花园原主人林尔嘉的堂兄弟,该楼始建于1907年,现已作为厦门博物馆。因该楼圆圆的红顶楼盖独具特色,有八卦形状,被人们称为“八卦楼”。博物馆以常设历史陈列为主,辟有《厦门古代史》、《厦门近代史》、《厦门现代史》;另设专题展览,现有《各国礼品陈列》、《厦门体育明星陈列》、《馆藏陶瓷陈列》、《动物标本》、《闽台民俗》等,此外,还设有临时展厅供国内外博物馆前来巡回展览,展品万多件。这个综合性地方博物馆,是了解厦门的窗口。

去年暑假,我去厦门与我的朋友.我们乘火车去的厦门。去游玩厦门博物馆。在厦门市区内任何一个居高的地方,都可见到鼓浪屿两个突出的标志:屹立鹭江第一峰的日光岩和雄视厦鼓海峡的八卦楼。八卦楼的原主人林鹤寿,是菽庄花园原主人林尔嘉的堂兄弟,该楼始建于1907年,现已作为厦门博物馆。因该楼圆圆的红顶楼盖独具特色,有八卦形状,被人们称为“八卦楼”。博物馆以常设历史陈列为主,辟有《厦门古代史》、《厦门近代史》、《厦门现代史》;另设专题展览,现有《各国礼品陈列》、《厦门体育明星陈列》、《馆藏陶瓷陈列》、《动物标本》、《闽台民俗》等

  • 索引序列
  • 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
  • 美术博物馆的研究功能论文
  • 博物馆研究期刊
  • 博物馆研究的论文
  • 厦门博物馆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