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似物是最大的一类抗病毒药物,也是最重要的抗病毒药物。治疗疱疹(HSV)的阿昔洛韦(Acyclovir),第一种治疗艾滋病(HIV)的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治疗乙肝(HBV)的恩替卡韦(Entecavir)以及Gilead的明星丙肝药(HCV),史上最贵的药片索菲布韦(Sofosbuvir)都属于这一类药物。除了抗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还可以用于治疗癌症。但这里我只介绍它抗病毒的原理。核苷(酸)类似物针对的是病毒的聚合酶(Polymerase)。RNA病毒复制所需的RNA复制过程和逆转录病毒复制所需的逆转录过程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因此病毒如果要复制,必须用自己的聚合酶,如RNA病毒的RNA复制酶(RdRp)和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RT)。而核苷(酸)类似物通过选择性的抑制病毒的聚合酶来阻止病毒的复制。在讲解核苷(酸)类似物的原理之前先介绍什么是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是核酸,也就是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由磷酸,五碳糖,碱基构成。其中,只含五碳糖和碱基的部分叫核苷(Nucleoside)。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 Analogue)的区别后面会讲到。核苷(酸)类似物就是一种结构修饰过的核苷(酸),这种修饰通常对五碳糖进行。比如齐多夫定就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修饰,拉米夫定(Lamivudine)就是胞嘧啶脱氧核苷的修饰。下图是它们和对应的核苷的对比图,可以看出它们的结构其实是非常相似的,只是做了一点小小的修改。然而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修改,背后可能是数十人的努力和数亿美元的研发成本。
核苷和脱氧核苷是由核苷碱基分别和核糖或脱氧核糖以苷键形式而构成的,它们是组成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元件,是遗传基因的基础。核苷和脱氧核苷系列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为药物使用,在治疗多种重大的疾病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外已经研究开发出系列化药物并商品化,国内研究与开发较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化学合成法是核苷类药物传统的制造方法,但有步骤多、难度高、周期长且有异构体产生等缺点。例如,在用化学法对天然核苷进行化学修饰时,往往需要先对碱基或核糖基团进行保护,此后再去除保护基团,这样,合成反应总收率将会降低。在用化学法进行碱基与核糖的缩合反应时,还可能形成α-异构体,也会影响产率。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中产生的核苷磷酸化酶催化核苷、碱基转换反应,即由廉价供应的天然核苷为原料,将其核糖基进行化学修饰后作为核糖基供体,利用核苷磷酸化酶或脱氧核糖转移酶为酶源,天然的杂环碱基为核糖基受体,通过酶催化合成核苷及其类似物酶法合成的优点在于可合成复杂的生物分子,能与特定基团选择性结合,无需基团保护。酶反应效率高,其底物可以是天然底物的类似物[。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2】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3】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药学论文选题(一)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选题(二)
1.褪黑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临床常用降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3.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4.抗大肠杆菌的中草药研究进展
5.左咪唑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6.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7.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探讨
8.浅谈药理学创新课堂教学
9.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0.黄连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11.绿原酸药理学研究进展
12.槲皮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13.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4.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5.中草药抗真菌研究新进展
药学论文选题(三)
1. 氨基胍对蛋白糖基化大鼠模型的作用
2. 氧化应激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3.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试平衡透析法的优化
4. 小鼠白内障模型晶体和血浆中谷胱甘肽的测定
5.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6. 丹参的化学成份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7. 红丝线草对高脂高糖诱致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8. 苦茶(Camellia assamica )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9. 中药猴耳环的抗炎作用研究
10. 四君子汤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1. 龙葵总碱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12. 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13. 穿心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14. 中药溪黄草的物质基础研究
15. TMXY注射液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16. 龙葵抗癌活性成分研究
呵呵,很高深那。偶不是很了医学的东东了。不过这悬赏的的有点诱人,还是来说两句吧。
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马彻研究员及詹家琮研究技师合作,证实从白扁豆萃取出的蛋白质FRIL可抓住新冠病毒表面的糖分子,进而抑制病毒感染、阻断其传播,提供新的抗疫研发方向。(照由中研院提供)
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马彻研究员及詹家琮研究技师合作,证实从白扁豆萃取出的蛋白质FRIL可抓住新冠病毒表面的糖分子,进而抑制病毒感染、阻断其传播,提供新的抗疫研发方向。该研究论文已于7月24日刊登于《细胞报告》(Cell Reports)。
「白扁豆」萃取蛋白可有效抑制病毒
詹家琮长年在中草药里找寻传染病的科学解方,经过实验发现,《本草纲目》提过的「白扁豆」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其效果远超过其他四百多种中药,更与常见的西药相当,并发现关键就是蛋白质FRIL。
詹家琮表示,从白扁豆萃取出的FRIL,其结构如同一颗极小型的消波块(约7奈米立方),有四个完全一样、向外突出的端点,这些端点会与糖分子产生结合作用,因此,一个FRIL可同时抓住在其周围的多个糖分子。由于冠状病毒表面的棘蛋白与流感病毒表面一样,皆布满了糖分子,研究团队在今年疫情爆发后,便立即着手将流感研究延续至新冠病毒的测试。
如同金钟罩铁布衫加入FRIL细胞感染率大幅下降
在先前的流感实验中,团队发现,在普通的细胞内,流感病毒可长驱直入到细胞核内,造成感染,并在数小时后导致细胞坏死,但在加入FRIL的细胞中,细胞核如同多了金钟罩铁布衫,流感病毒无法进入,感染率大幅下降至10%以下;在新冠病毒的细胞实验中,团队也发现,新冠病毒无法进入经FRIL处理的细胞的细胞膜,有效抑制感染至5%以下。
极少量FRIL即可抓住病毒成果仍属基础 今年4月,研究团队在取得台湾大学疾管署提供的病毒株后(hCoV-19/Taiwan/NTU04/2020),便开始测试FRIL对新冠病毒的抑制能力。经实验发现,只要极少量的FRIL,就可以抑制SARS-CoV-2 感染细胞,甚至在感染以后才给予FRIL都有显著的效果。不过,马彻强调,目前的成果仍属基础研究,要进一步将研究转化成治疗或预防的医药用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科目] 化学[年级] [文件] [标题] 抗HIV活性天然产物新进展 [关键词] 生物碱/生活[内容] 抗HIV活性天然产物新进展 1 抗HIV活性生物碱 在动植物中生物碱含量一般都比较丰富,而且很多生物碱具有抗癌、抗菌、抗衰老等生物活性,所以不少科学工作者也在寻找具有抗HIV活性生物碱,并且发现和合成了具有较强抗HIV活性的五个喹啉类生物碱(1,2,3,4,5)、对HIV逆转录酶和感染HIV细胞融化具有抑制作用的萘基异喹啉的单体和二聚物(6,7),抗HIV病毒的一类黄酮生物碱(8)。2抗HIV活性萜 Thitima PengSParP等人从植物 MaProunea africana的根中找到六个五环三萜化合物(9,10,11,12,13,14),这六个化合物具有抑制HIV-IRT和HIV-2RT的作用,药理结果表明,这类结构的化合物极有可能发展成临床药物。Toshihiro Fujioka等人从植物Syzigium dauifloyum的叶子的甲醇浸取液分离到具有抗HIV活性的三萜(15)和降三萜(16)。我国的Hong-Xi等人从中草药华东水杨梅分到六个对HIV-1蛋白酶强烈抑制作用的三萜,意大利的Sonia Piacente从Ardisia Japonica的根中得到具有抗-HIV的活性的三萜。 3 抗HIV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 包括菊花,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螺旋体和消炎活性,最近又发现具有强抗HIV的活性黄酮类化合物(17,18,19), 4 抗HIV活性的木脂素 上海医科大学的Dao-Feng Chen等人从我国南部含量丰富民间草药鸡血藤(Kadsum Lnterior A.c Smith)的茎的乙醇浸取液中发现在体外抑制H9复制的物质,经分离得到四个具有抑制HIV复制的木脂素(22、23、24、25)。 从印度民间草药和其他国家的植物中也发现具有抗HIV活性的木脂素。5 抗HIV活性的甾体 意大利G.Bifulco等人采集地中海的海绵PSeudoax-inissa digtata Cabioch,从中分离到二个具有抑制HIV-1和HIV而保护细胞的甾醇硫酸盐(26,27)。6 抗HIV活性的不饱和脂肪酸酯Ashok D.Patil等人从海绵XestoPongla mmta中分离到七个含溴的不饱和酸酯。都具有抑制HIV-1RT作用。7 其它抗HIV活性物质 以色列的Vered Reshef从蓝藻Scytonema sP.和Oscillatoria raoi发现九个酰化了的硫酸糖酯和双半乳糖酯。它们表现出不同的抑制HIV作用的活性。 Jin-Rui Dai从澳大利亚灌木ConosPermum incurvum lindley发现抑制HIV-1的新的萘醌化合物。Thitima PengsuParp Takao konoshima,Hyumg ja kim也先后发现抗HIV的各种甙类化合物。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S)因其蔓延快,临床症状复杂和死亡率高,自1981年来发现该疾病起,一直受到各国政府重视,并对其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抗HIV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目前已有5种该酶的核苷类药物被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但这些药物仅能有限地延缓病情发展,延长生命。因此,寻找新的高效低毒,价格适宜的药物是当务之急。从近6年的抗HIV天然药物的发展可看出,在天然中具有抗HIV物质主要集中在生物碱、萜、木脂素和黄酮类化合物中。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这些具有抗HIV活性的物质,使之尽快用到临床。这特别需要天然产物、天然药物研究工作者通力合作,开发新药物。
发生危害:土传小麦花叶病在山东沿海地区常年发病2hm2,减产30%~70%(罗瑞梧等1981)。
传播方法:禾谷多黏菌Polymyxa,graminis和汁液接种传播,种子不传,主要是土壤传。表土层发病高于深层土,0~10cm病土层发病率为,11~20cm土层为,21~30cm土层为。病土病根在室温保持2~4年仍具有侵染力。在病株表皮细胞及根毛细胞均有大量多黏菌休眠孢子堆,休眠孢子圆形,壁薄直径约6μm。
传毒介体:Linford和McKinney(1954)指出,由土壤侵染植株根部的禾谷类多黏菌,可能是介体。
种苗传植物:种子不传毒。
自然寄主: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土传小麦花叶病可以侵染小麦、大麦、黑麦Secale cereale、马唐Digilaria sanguinalis、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番杏Tetragonia expansa、玉米Zea mays、烟草Nicotiana tobacum、甜菜Beta vulgaris、藜Chenopodium album、墙生藜。
侵染循环: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另据报道,病株汁液摩擦也可传病,但是对发病影响不大。禾谷多黏菌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严格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越夏,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至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多黏菌在小麦根部细胞内可发育成变形体并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小麦近成熟时多黏菌在小麦根内形成休眠孢子囊,随病根残留在土壤中存活。在干燥条件下,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可随耕作、流水等方式扩大危害范围。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表土层发病高于深层土,0~10cm病土层发病率为,11~20cm土层为,21~30cm土层为。病土病根在室温保持2~4年仍具有侵染力(罗瑞梧等1981)。病害的发生受温度影响,四川天全县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低于15℃条件下发病,最适的发病温度低于10℃,低温来临早,发病也早。而日平均温度高于15℃或低于5℃都不适于发病。山东荣成县1976年发病严重,主要是上一年秋苗期温度较高、湿度较大,侵染期相对延长的结果。1977年发病轻则与上一年秋苗期气温低、天气干旱有关。
人工接种病毒的小麦,20℃或20℃以下,经两周或两周以上,植株出现症状,但高于20℃时,几乎毫无症状表现。在温室或培养箱内,出现症状的最适温度是16℃,最适日照长度约8h。病株出现绿色或黄色的花叶和矮缩。摩擦叶片并不能使所有接种的植株都发病。在磷酸氢二钾中研磨病叶所制备的接种液,侵染性一般比用水制备的来得强。气刷接种的侵染率比叶片摩擦接种的高(Pring&Gumpf,1970)。病毒在植物内转移缓慢。两叶或两叶以上的幼苗,无论摩擦接种,还是介体经根接种,很少出现花叶症状,显然是病毒留于根部或根冠所致。植株接种几天后,在暗处放4~6d,或接种一个月后,剪去叶片处又长出新叶时,发现发病率有所增加(Rao&Brakke,1970)。
病害的防治:防治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病应以选育抗(耐)病丰产品种为主,结合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适当迟播有减轻病害的作用。轮作换茬病田实行轮作,病情能显著减轻,但轮作3~5年后仍会发病。感病和非感病品种轮作会降低发病几率,但不会消除病害。作物晚播会缩小冬季小麦和大麦的发病范围。培养与种植抗病品种可能是最好的控制措施。
小麦病毒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其中为害比较重要的是: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土传小麦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红矮病、小麦线条花叶病。 症状特征和原因: 1.小(大)麦黄矮病毒:症状特点:自叶端向叶基逐渐黄化,不达叶鞘,拔节后叶褪绿,叶尖出现鲜黄色,植株稍矮。传播途径:麦蚜 2.小麦丛矮病毒:症状特点:病株严重矮缩,分蘖丛生,心叶有黄白色长短不一的断续细线条,以后呈黄绿相间的条纹,多数不能抽穗。传播途径:灰飞虱 3.小麦红矮病毒:症状特点:自叶尖、叶缘向叶基甚至叶鞘变为紫色,全株叶片自下而上变红。侵染越早,病株越矮,抽穗结实越差。传播途径:条沙叶蝉 4.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症状特点:叶片变窄,色变淡,上有与叶脉平行的褪绿小点及长短线条,后扩大愈合成条状花斑植株矮化,高低不齐,茎叶穗等扭曲散乱。传播途径:麦曲叶蝉 5.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症状特点:产生相互平行的短线状斑驳花叶,叶鞘也可出现斑驳,症状多在早春和下部叶片上出现。传播途径:汁液摩擦,土壤中的多粘菌。 6.小麦黄花叶病毒:症状特点:新叶初期发生褪绿条纹,后多数叶片变黄,植株稍矮。 传播途径:汁液摩擦,土壤中的多粘菌 7.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症状特点:病株自叶尖或中部开始褪绿,以后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规则条纹,叶和穗有扭曲。传播途径:汁液摩擦,土壤中的多粘菌 防治依据及方法:(1)小麦品种间对病毒的抗性差异是明显的,不同程度耐受病毒的品种也较多。另一方面,病毒不易检测,虫传范围又广,采取其它应急的防治措施比较困难。因此在综合防治中,选用抗耐病品种是一项基本措施。对土壤传播的几种病毒病,选种抗耐病品种尤为重要。(2)对黄矮病、丛矮病、红矮病、线条花叶病等虫传病毒病,只要控制其传播途径,就能有效地防治病害。所以,施药治虫是必需的辅助措施。由于苗期和秋季侵染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春季侵染,应注意拌种措施和秋季打药。(3)防治传毒昆虫可选择:每100公斤小麦用合适的农药拌种,这样配合使用,既能防治各种害虫,又能兼治纹枯病、赤霉病、病毒病等各种病害。(4)小麦返青期,将农药混合喷雾,既杀虫又治病。(5)农业防治措施,如改良轮作制度、作物合理布局、调节播种期和其它栽培管理措施等都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小麦黄矮病发生区要减少糜子种植面积或集中种植,注意治蚜。因为糜子是麦蚜与小麦黄矮病毒越夏的重要寄主。对上述几种病毒病,适当推迟播种期均能减少发病数量。许多杂草是飞虱、叶弹、蚜虫的宿主,也是小麦病毒病的毒源,清除田边、渠旁杂草也有防病效果。
附录应当包括实验数据、研究材料、方法步骤、分析结果以及图表等。如果你的研究关注于抗抑郁药物的效果,可以使用对照实验来测量药物的效果,并在附录中详细描述实验的方法、试验材料、分析结果以及图表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引用其他相关有关抗抑郁药物研究的文献,来支持你的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注意单一用药原则和个体化用药原则。一般推荐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等作为一线药物选用。第一代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氯氮平作为二线药物使用。部分急性期患者或疗效欠佳患者可以合用电抽搐治疗。10%~30%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无效,被称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实现以较低的经济费用而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目的。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的研究目的以药物治疗、精神疗法、社会疗法和行为疗法结合起来治疗,而药物治疗在其中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以情绪抑郁为突出症状的精神性疾病。传统的抗抑郁药主要是以单胺类神经递质为靶点,但该类药物显效慢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