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至今34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较往年低,但还是处在世界领先位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深化过程之中,工业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但传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市场需求日益接近“天花板”,增长速度会逐步放慢;消费需求向下企稳,投资增速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流动性不足,但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信心不足;同时,财政收入增长也将趋缓。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整体增长潜力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净出口将长期处于稳中趋降的态势,未来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降低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有助于内需扩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关键词:经济增长;工业化深化;投资;消费需求;净出口;内需;流动性不足;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市场;财政收入Abstract:In the 34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realized on average 10 percent high yearly growth rate, aft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y recession, although China’s economy growth speed has been lower than previous years, the economic growth speed is still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China is stay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e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growth still has big space, however, the demand of traditional heavy industry and chemical industry is more and more closing to the“ceiling”and their growth rate will gradually slow. The consumption demand is falling but stable, the speed of investment declines, expor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 liquidity is not sufficient, but the pressure of inflation still exists.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s slowing, entrepreneurs are short of confidence, meanwhil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financial revenue will become slowing. On the whole, the overall growth potential of China’s economy declines, economic growth speed will slow, net export will be long-term stable and decline,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ill mainly depend on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ratio of national fiscal revenue to GDP is conducive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to boosting stable economic words: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ization deepening;investment;consumption demand;net export;domestic demand;liquidity insufficiency;inflation pressure;real estate market;financial revenue.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左右,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出现回落,但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比前几年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保持农业继续较快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保持农业生产有较快增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比上年增速有所减慢,同时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增速与上年相比也有所减慢。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慢于第二产业,这种状况不利于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8年将达到170260亿元左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和24%左右。根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要求,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同时又仍然保持一定的较快增长速度,以防止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目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明显高于GDP增速和消费增速,使得投资占GDP的份额上升。按现价计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的来看,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同时存在需高度重视的通货膨胀压力。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争取主动,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的发展。二、需要高度重视的通胀问题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CPI年度涨幅达到,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高。中国政府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PI目前仍在高位运行。虽然目前CPI上涨在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食品价格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物价上涨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总量性原因,又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内问题的影响,又有国际问题的影响。而中国经济市场也面临着相同的现象,由“通胀预期产生”的需求显然也被成倍地“放大”。 级差地租还未被发现陈淮说,房地产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的不确定性。住房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建筑成本,而取决于级差地租。很正常地,同样的住宅,一通轻轨,价格立刻就大幅上涨。而我国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土地和住房未经过充分的反复交易,级差地租实际上是未被发现的。目前很多城市核心市区房价的波动,不应简单归结为“投机”或“炒作”因素,这其中有很大成分是级差地租的自发“寻价(即寻求合理价格定位)”过程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上下波动的风险就尤其大。 如何保卫“货”与“币”二是需求的不确定性。仅从有多少人没房住或打算改善住房条件来分析需求是不充分的。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改革的第一个十年,老百姓生活改善的标志是收入增长;第二个十年,改善的标志是存款增长;现在进入第三个十年,改善的标志是拥有住房等不动产的产权。再具体说,在通胀预期面前,第一个十年我们靠物价补贴就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第二个十年我们靠“保值储蓄”就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现在老百姓的存量资产普遍多了,并且人们都已懂得通胀时货币资产“缩水”而实物资产“涨水”的道理,老百姓一定要靠市场化的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的转换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由通胀预期产生的需求”具有非常的不确定性,而且人们的私人财富累积的程度越高,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波动越大,其不确定性就越大。 我国房产负债程度不高目前看,控制我国房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应仅依靠“收紧”信贷。更充分和更有效的手段是尽快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 对国民经济整体来说,房市风险主要体现在房价下跌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按照当前平均房价、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口总数三个因素推算,我国目前城镇住房资产总值的负债程度不到10%。而发达国家这个指标一般保持40%左右。因为我国的存量住房一般不欠银行的钱。我们需要扭转的,是以新房为信用资源的房贷结构。 他指出,中国房地产现在面临五大矛盾: 一是大部分城市居民进入住房条件迅速改善期,与少部分人无力改善之间的矛盾。 二是代际之间的矛盾。 三是资源闲置和低端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四是住房面积和配套条件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市场发育严重不足的矛盾。
NDF向来被视为即期汇率的先行指标。人民币NDF市场始于1996年6月,在新加坡开始交易。从长期看,人民币NDF的变化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产生正向影响。人民币NDF价格的形成特点决定了其升贴水点数能反映交易双方对人民币的预期升贬值幅度。数据表明,NDF的波动与各个时期海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是基本一致的。2008年底,受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NDF市场首次出现了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的贬值预期,最低贬值预期达到2%~3%,这种贬值预期一直持续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从2009年4月份开始,在美元贬值预期下,NDF市场人民币汇率预期重拾升值态势,表明人民币再次面临着升值压力同步指标的变动时间一般与经济情况基本一致,可以显示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确定或否定先行指标预示的经济发展趋势。这些指标的转折点大致与国民经济周期的转变同时发生,表示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我国常采用如下指标作为一致同步指标:工业总产值、全民工业总产值、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国内商品纯购进、国内商品纯销售、海关进口额、广义货币M2等。这些指标多为常规性指标。传统观点认为,常规性指标不能表明经济运行趋势,其实并不尽然。这些经济金融指标的同比或环比都体现出一些趋势性的东西。比如,2009年初以来,M1同比增速的上行速度远快于M2同比增速的上行速度,M1与M2之间的剪刀差连续回落,从1月份的个百分点缩减至6月份的个百分点。这是经济活动趋于活跃的反映,充裕的资金面对经济持续回暖也构成了进一步的支撑。
您好:中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正一天又一天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果,更是我们人民对国家经济向好的信心,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7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其中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较上次提高了个百分点,达到了。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了8%,“保八!保八!”这似乎成了今年中国经济行业喊得最亮的口号。在今年我们看到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引领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达到,这一数字是全球第一呀!前几天,一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在未来的世界中国必将成为一个闪亮的主角!但是我们在为高速发展经济而欣慰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许多方面任然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居国民收入仅为三千多美元,仅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这个差距是中国发展的一大缺陷;有一份外国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一位劳动者劳动8年+10个月的收入才等于英国劳动者劳动八个月的收入还等于美国劳动者劳动一年的收入。不仅是收入上的,还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等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我们在高兴的同时还应从实际出发,把握时机,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从分发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的作用,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总之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居安思危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以供参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是环境问题之源等问题
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经济形势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预测》
摘 要: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7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 措施 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过渡到了2014年的。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 报告 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7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至之间。对2017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7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卢新德.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13(05).
《浅谈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与经济改革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
关键字:经济形势 发展前景 体制改革 宏观调控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其中出口增长,进口增长,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倍,亏损下降。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999年为。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 方法 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 总结 经验 ,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
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经济形势论文篇1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研究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得以成功应对,从而使金融市场逐渐回归平稳,但是经济金融增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依旧仍然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而言是个巨大挑战,因此提高金融产业风险抵御能力势在必行。对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并就如何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发展 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风险不但与日俱增,而且形式多样,无疑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不可否认近几年的经济金融改革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分析1.成效和机遇无论是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领导人都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作了正确判断,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倡导民间投资,刺激国内各种消费,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使金融市场回归平稳、内需有所扩大、进出口贸易日渐平衡,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而且国内生产要素相对充足,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2.问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尚不合理,金融市场有待完善,所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通胀压力大最为突出,当下国际经济金融局势动荡不安,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且面临着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有效控制通胀、保持经济稳健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同时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加大了投放货币的压力,而且金融市场资金配置不合理,流动性差,如居民存款缺乏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城乡银行资金失衡等,导致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调整信贷、经营转型、防范风险等方面任务艰巨。因此为改善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保证其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问题的策略探讨1.强化金融经济宏观调控政府应基于资产价格、社会融资、金融市场等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合理调整货币目标,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支持信贷薄弱环节,确定信贷投放重点,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措施加大信贷支持,针对国家重点项目、符合相关政策的企业,如文化旅游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特别是小型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是针对“两高一剩”类型的产业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并鼓励和发展信贷中的直接消费业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等,以此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同时还应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坚持可控、主动、渐进等原则,完善浮动汇率体制,通过适当放宽外汇流动限制,加强管理资本进出平衡和对外债务债权,并主动寻求和拓展使用外汇储备的方式和渠道,以此动态、有效管理人民币汇率。此外还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产业、财政等政策的关系,注重其松紧搭配,长短结合,以此为金融宏观调控发挥效用提供保障。2.科学调整经济结构世界经济结构失衡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妥善处理“三农”问题,通过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创新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利用减税、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创新“三农”服务手段和产品,扩大农业直接融资规模;其次是依靠科技力量走新型化工业道路,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走向低耗、高效、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最后是应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服务业,以及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组织,以此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应扩大内需,国家可以推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放宽税基等,合理分配社会成员收入,并结合民众的多样化需求采取家电、农具购置补贴、扩建经济适用房等措施鼓励其消费,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以此使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提高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性,拉动经济增长。3.加快金融机构体制转变一方面国家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要求和金融机构实际需要,加快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科学布局,合理分层,形成以国际性、政策性、股份制等大型银行为主体且小中大银行并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强化内部改革,具体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贷款定价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的收费制度,建立风险责任与薪酬挂钩的激励制度,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并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改进理财咨询、现金管理、风险评估等业务,严格控制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同时强化实体经济服务意识,合理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价值服务收入,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寻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使之朝着投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形成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对外服务体系,以此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4.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新形势下,金融风险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隐蔽性较强,潜在危害大,因此必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金融机构应深刻、全面审视融资平台、集团客户、房地产、国际业务等领域的风险点,构建跨国境、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发展战略、内控制度、业务模式等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能力,如利率、汇率等风险,特别是加强控制信贷数量和规模,严防其脱离实体经济,以此规范金融行为,防止泡沫经济,维护金融稳定。结束语总之,当下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化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金融结构体制转变,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以此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几种。1、《中国对外贸易》2021年第004期,期刊论文《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2、《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年第005期,期刊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就业问题研究》。3、《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第003期,期刊论文《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实证分析》。4、《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年第002期,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回顾、逻辑与前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非常丰富的劳动力。然而,因受80年代后为控制人口增长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现在劳动人口正逐渐向负增长转变,而且工业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放宽促进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中国已经迎来了充分就业的发展阶段(即“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从过剩变为短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所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而且波及到工资、物价、收入分配、经济结构、政府经济政策、贸易和直接投资。劳动力从过剩变为短缺中国迎来了劳动年龄人口从增加向递减的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从不充分就业向充分就业转变的两个转折点,劳动力已经从过剩转变为短缺首先,1980年代初期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触顶后下降,预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也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减少,同时,老龄化将会日益严重其次,由于以年轻人为主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迅速转移,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消失殆尽。2011年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已经多达亿人(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已经到达了意味着实现充分就业发展阶段的“刘易斯转折点”。尽管现在经济增长减速,但与2008年雷曼危机后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失业、不得不返回家乡的上次经济衰退期截然不同,此次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失业问题。此外,截至1997年实际工资上涨一直大幅度低于实际GDP增长率,而在1997年以后的大部分年份,两者出现逆转一般来说,劳动年龄人口从增长转变为减少的时期与从不充分就业转变为充分就业的时期各不相同。例如日本,1960年代初期实现了充分就业(南亮进《日本经济的转折点: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短缺》,创文社,1970年),1995年前后才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联合国,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中国与此不同,两个转折点几乎同时到来,因此劳动力短缺的程度及其带来的经济冲击力均大于其他国家。工资上涨及其影响劳动力从过剩转变为短缺将通过工资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以下影响。首先,劳动分配率上升,促进改善收入差距。劳动市场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不仅会带来工资上涨,而且可以带来劳动时间缩短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劳动者权利的改善。这些将在降低失业率的同时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其次,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在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更为显著,因此,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加速。这种可称为国内版雁行模式的动向,自2007年以来已经带来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沿海地区的“西高东低型”增长。因此,至今一直持续扩大的地区差距也逐渐开始缩小。再次,通货膨胀压力增高。实际上,通货膨胀率是经济景气的滞后指标,如果以1998年以后的数据为对象,把本期通货膨胀率作为因变量,把三个季度前的经济增长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到两者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但受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影响,2010年以后的数据基本处于回归线的上方(参见图4)。迄今中国政府担心出口减速会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对人民币升值采取谨慎态度,但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就没有必要再为此担心,为了抑制伴随工资上涨而来的通货膨胀,政府对人民币升值将会变得较为积极。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参考文献{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2}Parkins:“”,Prentice Hall,Canada,1980.{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三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我国经济形势论文篇1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研究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得以成功应对,从而使金融市场逐渐回归平稳,但是经济金融增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依旧仍然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而言是个巨大挑战,因此提高金融产业风险抵御能力势在必行。对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并就如何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发展 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风险不但与日俱增,而且形式多样,无疑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不可否认近几年的经济金融改革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分析1.成效和机遇无论是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领导人都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作了正确判断,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倡导民间投资,刺激国内各种消费,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使金融市场回归平稳、内需有所扩大、进出口贸易日渐平衡,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而且国内生产要素相对充足,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2.问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尚不合理,金融市场有待完善,所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通胀压力大最为突出,当下国际经济金融局势动荡不安,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且面临着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有效控制通胀、保持经济稳健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同时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加大了投放货币的压力,而且金融市场资金配置不合理,流动性差,如居民存款缺乏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城乡银行资金失衡等,导致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调整信贷、经营转型、防范风险等方面任务艰巨。因此为改善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保证其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问题的策略探讨1.强化金融经济宏观调控政府应基于资产价格、社会融资、金融市场等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合理调整货币目标,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支持信贷薄弱环节,确定信贷投放重点,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措施加大信贷支持,针对国家重点项目、符合相关政策的企业,如文化旅游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特别是小型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是针对“两高一剩”类型的产业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并鼓励和发展信贷中的直接消费业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等,以此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同时还应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坚持可控、主动、渐进等原则,完善浮动汇率体制,通过适当放宽外汇流动限制,加强管理资本进出平衡和对外债务债权,并主动寻求和拓展使用外汇储备的方式和渠道,以此动态、有效管理人民币汇率。此外还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产业、财政等政策的关系,注重其松紧搭配,长短结合,以此为金融宏观调控发挥效用提供保障。2.科学调整经济结构世界经济结构失衡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妥善处理“三农”问题,通过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创新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利用减税、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创新“三农”服务手段和产品,扩大农业直接融资规模;其次是依靠科技力量走新型化工业道路,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走向低耗、高效、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最后是应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服务业,以及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组织,以此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应扩大内需,国家可以推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放宽税基等,合理分配社会成员收入,并结合民众的多样化需求采取家电、农具购置补贴、扩建经济适用房等措施鼓励其消费,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以此使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提高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性,拉动经济增长。3.加快金融机构体制转变一方面国家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要求和金融机构实际需要,加快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科学布局,合理分层,形成以国际性、政策性、股份制等大型银行为主体且小中大银行并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强化内部改革,具体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贷款定价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的收费制度,建立风险责任与薪酬挂钩的激励制度,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并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改进理财咨询、现金管理、风险评估等业务,严格控制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同时强化实体经济服务意识,合理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价值服务收入,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寻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使之朝着投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形成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对外服务体系,以此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4.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新形势下,金融风险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隐蔽性较强,潜在危害大,因此必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金融机构应深刻、全面审视融资平台、集团客户、房地产、国际业务等领域的风险点,构建跨国境、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发展战略、内控制度、业务模式等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能力,如利率、汇率等风险,特别是加强控制信贷数量和规模,严防其脱离实体经济,以此规范金融行为,防止泡沫经济,维护金融稳定。结束语总之,当下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化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金融结构体制转变,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以此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左右,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出现回落,但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比前几年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保持农业继续较快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保持农业生产有较快增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比上年增速有所减慢,同时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增速与上年相比也有所减慢。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慢于第二产业,这种状况不利于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8年将达到170260亿元左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和24%左右。根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要求,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同时又仍然保持一定的较快增长速度,以防止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目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明显高于GDP增速和消费增速,使得投资占GDP的份额上升。按现价计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的来看,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同时存在需高度重视的通货膨胀压力。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争取主动,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的发展。二、需要高度重视的通胀问题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CPI年度涨幅达到,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高。中国政府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PI目前仍在高位运行。虽然目前CPI上涨在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食品价格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物价上涨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总量性原因,又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内问题的影响,又有国际问题的影响。而中国经济市场也面临着相同的现象,由“通胀预期产生”的需求显然也被成倍地“放大”。 级差地租还未被发现陈淮说,房地产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的不确定性。住房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建筑成本,而取决于级差地租。很正常地,同样的住宅,一通轻轨,价格立刻就大幅上涨。而我国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土地和住房未经过充分的反复交易,级差地租实际上是未被发现的。目前很多城市核心市区房价的波动,不应简单归结为“投机”或“炒作”因素,这其中有很大成分是级差地租的自发“寻价(即寻求合理价格定位)”过程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上下波动的风险就尤其大。 如何保卫“货”与“币”二是需求的不确定性。仅从有多少人没房住或打算改善住房条件来分析需求是不充分的。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改革的第一个十年,老百姓生活改善的标志是收入增长;第二个十年,改善的标志是存款增长;现在进入第三个十年,改善的标志是拥有住房等不动产的产权。再具体说,在通胀预期面前,第一个十年我们靠物价补贴就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第二个十年我们靠“保值储蓄”就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现在老百姓的存量资产普遍多了,并且人们都已懂得通胀时货币资产“缩水”而实物资产“涨水”的道理,老百姓一定要靠市场化的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的转换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由通胀预期产生的需求”具有非常的不确定性,而且人们的私人财富累积的程度越高,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波动越大,其不确定性就越大。 我国房产负债程度不高目前看,控制我国房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应仅依靠“收紧”信贷。更充分和更有效的手段是尽快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 对国民经济整体来说,房市风险主要体现在房价下跌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按照当前平均房价、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口总数三个因素推算,我国目前城镇住房资产总值的负债程度不到10%。而发达国家这个指标一般保持40%左右。因为我国的存量住房一般不欠银行的钱。我们需要扭转的,是以新房为信用资源的房贷结构。 他指出,中国房地产现在面临五大矛盾: 一是大部分城市居民进入住房条件迅速改善期,与少部分人无力改善之间的矛盾。 二是代际之间的矛盾。 三是资源闲置和低端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四是住房面积和配套条件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市场发育严重不足的矛盾。
下面是一篇会议论文,参考一下吧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纯属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们研究参考。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其中出口增长%,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 对于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标重点,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轮廓的建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具体规划,准备在明年初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通过后实施。其主要的任务和发展趋势是: 1、坚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长达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后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居民收入,使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提高。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步解决城镇化水平长期过低问题,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既迅速而又持续的发展。 3.深化经济改革,搞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转换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大胆吸收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法律体系与对外经贸体制。 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方法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总结经验,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总起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后的主要是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须下决心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大体相衔接。因为体制就是一种制度,作为制度就应该是规范的和互相之间大体平衡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混乱现象就很难解决,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也很难根除。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办事,这是实行市场经济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改革,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会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下面是一篇会议论文,参考一下吧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纯属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们研究参考。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其中出口增长%,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 对于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标重点,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轮廓的建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具体规划,准备在明年初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通过后实施。其主要的任务和发展趋势是: 1、坚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长达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后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居民收入,使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提高。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步解决城镇化水平长期过低问题,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既迅速而又持续的发展。 3.深化经济改革,搞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转换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大胆吸收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法律体系与对外经贸体制。 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方法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总结经验,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总起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后的主要是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须下决心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大体相衔接。因为体制就是一种制度,作为制度就应该是规范的和互相之间大体平衡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混乱现象就很难解决,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也很难根除。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办事,这是实行市场经济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改革,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会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