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的前身称为散手,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中华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并深受人民喜爱。散打的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下面是学术堂整理的20个散打论文题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 武术散打比赛中节奏控制的调查研究2、 太极拳中捋法在散打摔法中的异同分析3、 我国武术散打软实力研究4、 散打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研究5、 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6、 不同级别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动作特征及其对击打速度的影响7、 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与年龄特征的研究8、 吉首大学公共体育散打选项课教学研究9、 高校开展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的可行性研究10、 高校散打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研究11、 散打动作技能自动化的心理训练12、 应用能力培养背景下体育专业散打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以百色学院为例13、 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前瞻性发展思考14、 “体育强国梦”视域下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的瓶颈与趋向15、 文化融合视角下武术散打的生成研究16、 竞赛规则牵引下的散打技术发展17、 延安大学散打专修学生运动损伤状况及其成因分析18、 条件性实战在散打训练中的运用探究19、 散打运动肩部损伤类型及预防研究20、 对散打运动中防守反击战术的运用研究
论现行散打规则对散打运动发展的约束,我觉得这个题目可以写,你如果打过比赛,应该能感觉到现行散打规则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妨发挥一下
如果我会,我就不上网了,找个地方当教练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散手运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 散手运动作为一项对抗性较强的项目,选手要想在其中获得比赛的胜利,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特别是与运动员技术与战术以及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就技术而言,它可分为单个技术与组合技术两大类型。组合技术又可分为上肢组合与下肢组合,但相对散手运动特点而论,上、下肢组合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只有上下肢动作组合技术才是散手运动的主要动作技术。再就现时散手规则的得分及实战打法而论,能熟悉掌握上下配合,"指上打下,指下打上"的实战技术,也就是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技术领域。古时谚语云"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这也说明,如全面运用身体各部位参与实战、充分发挥,才能更有效地发展自身能力,战胜对手。 至此,本文试图观察对几种常用组合动作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对其使用次数、有效次数、成功率及有效比例进行统计、分析与探讨,从而为散手运动的比赛与训练提供一下参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第8届全运会散手预赛中水平较高的湖南队、河北队、山东队15名队员在比赛中运用拳腿组合进行调研(见表)。 (2)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 2分析与讨论 (1)前侧踹跟后手直拳。使用的次数是64次,有效次数达到51次,成功率占79%。前侧踹腿跟后手直拳这个拳腿组合动作主要体现力量大、速度快,适应于进攻,两个单个动作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线,攻其对手胸及头部,具有"指下打上"的攻法,对运动员自身来讲运用此动作后自身重心不变,还可随机反应再出各种动作与防守。此动作具有强烈的杀伤力,一般适应于身材高的运动员运用。表1 湖南队、河北队、山东队拳腿组合运用情况统计表动作名称 使用次数 有效次数 成功率(%) 使用比例(%)前侧踹后直拳 64 51 79 22后边腿加后摆腿 60 48 80 20前小边腿后直拳加后大边腿 45 25 55 16后边腿后摆拳加后侧踹 30 18 60 11前手格挡后直拳加后边腿 54 43 79 18前正蹬后直拳加前小边腿 35 18 51 13 (2)后边腿加后摆拳。使用次数是60次,有效次数达到48次,成功率80%。此动作的单个动作运动路线是弧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力量大,一般作用于防守反击,击其对手头部及胸腰部位,具有"指上打下"的打法。此打法是成功率最高的,但其缺点是当出此动作后,运动员自身重心大幅度移动,不能作到及时防守及再进攻。一般适合在双方运动员体力大量消耗时使用。 (3)前小边腿后手直拳加后边腿。使用次数是45次,有效率25次,成功率占55%。此动作运用时要求速度一定要特别快,适用于进攻,攻击对手的上中下三大部位。具体进攻路线为先弧线再直线再后弧线,其特点是快速进攻,攻其不备。适用于动作敏捷,速度快的运动员运用。 (4)后小边腿跟后摆拳加后转身侧踹。动作的运用次数为30次,有效次数达到18次,成功率为60%。该动作的特点是在双方拼打时有意拉开距离之用,并乘机得分。进攻路线是弧线,弧线再直线。选手当击打完后需迅速撤离身体重心。此动作适应于灵活性的运动员运用。 (5)前手格挡,后手直拳加后边腿。此组合动作的运用次数为54次,有效率为43次,成功率达到77%。该动作一般运用于防守反击,进攻路线先直后弧线。因为动作的惯性大,相对之下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在与对手紧逼时使用最为理想。一般就力量大、猛的具有进攻性强烈的运动员使用,较为合适。 (6)前腿正蹬跟后手直拳加前小边腿。动作的运用次数是35次,有效率为18次,成功率达到51%。该动作适用于进攻得分,进攻路线为直线、直线及弧线。属于轻巧打法。运动员完成该运动时,还可保持重心不变,随时都可防守反击及出击。 3总结与建议 (1)前侧踹后直拳,其表现速度快、力量大,运动员可运用自身的协调性尽量发挥潜在 力量,在比赛中运用次数多,且成功率高,杀伤力大,随时都能给对方一个很强的威摄力,所以我建议在以后散手的训练及比赛中应大力提倡练习及使用。 (2)后小边腿后摆拳加转身后侧踹,表现动作的灵活性与运动员自身心理良好的素质。该动作属于轻巧灵活类型。进攻完后及时拉开距离出侧踹得分,不给对方反击的机会,而自己又能明显得分。该动作技术性强烈,真正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精髓,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应大力提倡练习及使用。 (3)对于其它组合动作,作为全面技术的基础,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加强训练,为以后的散手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和你说说现在都是咋演习的。 目前,在军事演习中投入的都是现役装备,步兵轻武器一般配发空爆弹(也称空包弹,就是没弹头的子弹),只需在枪口加装一个装置,空爆弹可以形象地模拟出武器发射的光、声、烟尘,但只要人没站在枪口5米以内距离,空爆弹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在实际演习中,由于对弹着点和攻击一方的进攻路线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进攻一方绝对不会误入弹着区,故对垒双方不可能在5米内互相射击。进行火炮攻击、火力覆盖和打击机场的实弹演练时更是如此,全部人员都会在规定时间内撤离目标区。 但问题是单纯使用空爆弹,往往无法确定目标是否被击中,只能靠“举报”和“自觉”。演习结果更多是靠导调部依据火力发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更精确判知参演官兵“伤亡”情况,激光模拟器便应运而生了。 激光模拟器是现在演习中争相选用的先进仪器,即在实用武器上安装激光发生器,用没有杀伤力的低能量激光来代替子弹、炮弹。同时在训练服的各个部位装上接收器及音响、烟火装置。手枪、步枪、机枪、火炮的激光器都略有区别,用计算机可加以分辨。 实战演习中,攻方与守方都像身临战场一样互相攻击。如被对方激光束射中,计算机就会分析“中弹”的部位及“子弹”类型,较轻的就发出“受伤”指令,同时限制受伤者武器的威力,如减少子弹反射频率;如击中要害,就会触发被击中者身上的激光接收装置,发出“死亡”指令,模拟器就会放出代表“死亡”的烟火,武器系统就被关闭,此人就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资格。 在单兵激光对抗装置基础上,我军又研制开发了“激光模拟对抗训练控制系统”,并开始批量生产。这套系统具有仿真火力交战、自动控制态势、实时发送信息、授权干预控制等功能,导演部能通过通信网络,接收每个激光模拟对抗机发来的卫星定位数据、弹药存量、战斗状态等信息,使自动监控演习态势、裁决演习行动和评估演习质量有了充分依据。 这套系统现在主要在坦克、装甲车、步战车上使用。安装该系统的坦克被激光弹命中损伤后,会被自动切断油路和电路,失去战斗力;如想再开动坦克,需经导调人员重新解码,才可使这辆坦克再次投入战斗。 尽管“对抗演习不能打实弹,输赢胜负导调说了算”的演习方式已成为历史,但鉴于后勤保障、通讯联络、电子对抗等演习科目都不需要使用实弹,故演习的裁判方法必须科学合理。
我会!我会!咳咳!先从二战说起吧,二战的中国式汇集世界上轻武器最多的国家。有日本的明治38式步枪,德国毛瑟98,美国春天03,英国斯登式冲锋枪,捷克ZB轻机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轻武器还是很杂,但有了统一的趋势,比如老毛子的莫辛纳甘(M1891/1930)步枪,波波沙冲锋枪等。再后来中国就有了第一种制式统一的枪族,就是56式啦!其中有56式半自动(仿SKS):56式冲锋枪(仿AK47自动步枪):56式轻机枪(仿RPK轻机枪)。世界轻武器发展有三个趋势:一,小口径化;二;枪族化;三模块化。中国武器也不例外。美国采用的是北约标准弹,老毛子用的是子弹。中国经过对比和挑选,加上自主的国防政策采用了子弹。早在1970年,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研制一种初速大、重量轻、杀伤威力大的步枪。根据这个指示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部于1971年3月在北京召开轻武器科研工作会,简称“713会议”。会议决定研制我国小口径弹/枪系统,并初步提出战术技术论证指标。据“713会议”提出的初步战术技术论证指标,确定7个参加论证研制的单位,并在1971年开始进入军用小口径步枪论证阶段。 选择口径的主要原则是保证步枪的战术技术性能,即在400m和600m距离内具有足够的杀伤威力,保证自动步枪的连发射击精度,减轻武器系统质量和提高携弹量,同时也要考虑制造的工艺性。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和6mm。每种口径有多个方案,每种口径的方案又配多个方案的枪,火药和底火也是如此,有多种配方方案。由此可见工作量之大。四川会战组开始论证的口径是和。经过多次计算与试验,从基本性能和工艺性考虑认为比要好。浙江、东北、北京、安徽、湖南、江苏等会战组论证的口径是、和6mm。1974年4月,四川地区会战组提出“关于自动步枪口径的选择”案报告,初步认为口径比较好(口径中的81取自八一建军节之意)。1974年4月又召开科研工作会(简称“744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放弃口径的政治含义,继续进行和6mm两种口径的论证。经过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和6mm两种口径的方案都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是各有所长。最终由总后军械部和五机部正式下文决定采用口径为我国军用步枪制式口径。至此,历时7年多的口径论证工作全面结束,随后转入口径枪弹和枪的方案论证及研制阶段。中国在采用95式前也试用了多种枪型,比如87式,但那只是一种过渡枪型,没有列装。后来决定采用无托结构的95式。95未经过实战检验。具体情况未知。但就部队反应用很多问题。它的优点很明显。就是满足了小口径化,模块化,已及枪族化。回转闭锁式枪机来源于经典的AK也就是卡拉什尼科夫步枪,所以可靠性很强,远优于斯坦纳系列枪族。无托结构大大降低了长度和质量,适合中国人较瘦弱的体格。子弹的侵彻力,射程和精度效果要优于SS109北约标准弹。但缺点同样明显,最大的就是人机工程太差。首先是无托结构导致枪身过高,俯姿容易暴露,加上光学瞄具就根本别想趴下了。抛壳窗离五官太近,火药燃气和声音容易刺激五官。抛壳窗无法转换,无法用左手射击。没有过多的附加战术配件。瞄准基线过高,会导致瞄准偏差。换弹匣要比传统步枪慢。与95自动步枪同枪族的95班用轻机枪也是这些问题。88式狙击步枪精度太差,用的甚至是机枪弹,根本无法作为精良的狙击武器,只能作为班用支援的精确战术步枪。88式通用机枪就我所知还为下班,具体性能不可考。中国正在发展的一些狙击步枪如传说中的精确狙击步枪(不知所云),AMR2反器材狙击步枪,和,我也不是很看好。我认为,中国的轻武器应做以下改进:一,人机工程需要加强,必要时可以放弃无托结构。二,需要配置类似皮卡汀尼导轨的装置,便于挂载各种附件。三,加强狙击武器的发展和研制。现代战争大多数以局部和城市战争为主。而狙击手被称为“小型战场的核武器”狙击手在战场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四,加强模块化,便于各类枪械之间的转换,这点可以借鉴AUG和XM8。五,要学习西方轻武器经验,尤其是美国,德国这些轻武器老牌国家。奥地利的AUG,英国的L85A1,以色列的TAR21和法国的FAMAS也是无托结构,如果可能可以交流一下经验。六,我国也要加强单兵防护和单兵数字化的研制,即使没有“陆地勇士”那样牛X的装备,我认为在战场上配发防弹衣式很有必要性的(嫌重不想穿我就没办法了)那个确实降低伤亡很有效的方法。那个,时间有些仓促,而且是在学校里写的手头资料不在写的有些粗略。想要详细的话可用QQ或邮箱发给你:136162517
说实话,军事台看的,个人感觉快到头了,别国都用M200 L115A3 了。中国还在仿造别人的SVD。上次电视上军事评论员说步兵800米以上交给炮火。中国人口多,估计主要以对内发展需求多余对外的军需
这种步枪的射程是非常远的,而且攻击力很强,基本上能够打到人的话,就可以让对方毙命。
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散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摘要:“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和武术散打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许多高校体育中已经开展了武术散打教学,这是武术散打发展的结果。但武术散打是一项典型的竞技体育,所以对普通大学生开展散打运动,无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还是教学内容设置都应引起教育者的思考。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散打;问题 前言散打已经发展成为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的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开设散打内容,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基层散打教师的期盼,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练习散打可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学习散打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但对普通大学生的散打教学应区别于专业训练,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注意几个问题。一、高校体育开展散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1.竞技散打与普通散打之间的差异(以下暂把普通大学生使用的散打书定名健康散打)举国体制下,散打运动更多以竞技散打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的是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性);而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散打,突出的应该是散打运动的一般本质(健身与文化性)。竞技散打和健康散打(或大众散打)两者有着共同和不同之处。两种意义上的散打都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虽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但都能突出地反映浓烈的东方民族传统色彩。包含了中国哲学、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中医学,都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观赏和娱乐、增进交往等功能。两者又表现出不同之处。第一,对象不同。竞技散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散打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散打优秀运动队的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健康散打的对象是学生和一些散打爱好者。第二,竞赛规则不同。竞技散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倡导“费厄泼赖”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昭示了拼搏奋斗的价值。健康散打注重的是健身与娱乐,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散打规则的使用某些方面并不做严格要求,如不同级别间的对抗,不同性别问的对抗等。第三,竞争对抗程度不同。竞技散打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竞争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更是竞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竞争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竞技散打也是传统武术在吸取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产物,竞争对抗是竞技散打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散打与健康散打在竞争对抗上表现程度不同。第四,动机不同。竞技散打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一切竞技散打比赛,争分夺牌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健康散打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健身方式,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2.健康散打在内容设置和规则上应区别于竞技散打健康散打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结合散打一般本质—— 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以散打健身功能为主线重新整合,推出散打相应的“套路”,突出武德教育,强化礼仪规范。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身体运动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更多以手脚技术为主,结合简单组合动作,限制摔法。实战方面,禁打部位除外,还应主张打击时力量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即拳脚接触到对方身体一刹那,力量收回,或点击到对方身体某个部位,裁判员立即叫停,计算得分。打击只能点击而不能连击,或者连击而不能重击,腿不能击打头部;针对学生的耐力差原因,一局胜利制,比赛时间以1分30秒为一局,以点击数量多的为胜。展现出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本质即可。3.散打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竞赛激励机制(1)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者仅仅看几个单个基本技术。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2)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生刻苦训练的成绩要通过比赛表现出来,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同时通过竞赛体现出来。有了比赛,也就有了训练的目标,有了练习的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散打竞赛,学校可以建立“新规则”下的校级散打竞赛制度,通过学校的散打比赛,选拔出优秀散打队员参加省级间大学生的散打比赛。通过学校的散打赛事,对散打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打运动的传播,通过省级以上的比赛,树立学校的影响,从而加强领导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通过散打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4.散打教材与教学方法市场上散打书籍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应普通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散打规则的变化,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发展迅速,散打规则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应以健康与娱乐为主线创编一本“健康散打”教材。二、结束语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抗性、观赏性,它是一项年青人喜爱的运动。大学是传播武术散打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也是年青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学进行散打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的东西太少了,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教育。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武术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1]杨祥全,姚静辉.武术发展分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6,6:89—91.[2]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_体育学刊,2005,12(5):53-55.[3]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l3(2):76-78希望对您有帮助。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散手运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 散手运动作为一项对抗性较强的项目,选手要想在其中获得比赛的胜利,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特别是与运动员技术与战术以及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就技术而言,它可分为单个技术与组合技术两大类型。组合技术又可分为上肢组合与下肢组合,但相对散手运动特点而论,上、下肢组合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只有上下肢动作组合技术才是散手运动的主要动作技术。再就现时散手规则的得分及实战打法而论,能熟悉掌握上下配合,"指上打下,指下打上"的实战技术,也就是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技术领域。古时谚语云"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这也说明,如全面运用身体各部位参与实战、充分发挥,才能更有效地发展自身能力,战胜对手。 至此,本文试图观察对几种常用组合动作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对其使用次数、有效次数、成功率及有效比例进行统计、分析与探讨,从而为散手运动的比赛与训练提供一下参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第8届全运会散手预赛中水平较高的湖南队、河北队、山东队15名队员在比赛中运用拳腿组合进行调研(见表)。 (2)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 2分析与讨论 (1)前侧踹跟后手直拳。使用的次数是64次,有效次数达到51次,成功率占79%。前侧踹腿跟后手直拳这个拳腿组合动作主要体现力量大、速度快,适应于进攻,两个单个动作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线,攻其对手胸及头部,具有"指下打上"的攻法,对运动员自身来讲运用此动作后自身重心不变,还可随机反应再出各种动作与防守。此动作具有强烈的杀伤力,一般适应于身材高的运动员运用。表1 湖南队、河北队、山东队拳腿组合运用情况统计表动作名称 使用次数 有效次数 成功率(%) 使用比例(%)前侧踹后直拳 64 51 79 22后边腿加后摆腿 60 48 80 20前小边腿后直拳加后大边腿 45 25 55 16后边腿后摆拳加后侧踹 30 18 60 11前手格挡后直拳加后边腿 54 43 79 18前正蹬后直拳加前小边腿 35 18 51 13 (2)后边腿加后摆拳。使用次数是60次,有效次数达到48次,成功率80%。此动作的单个动作运动路线是弧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力量大,一般作用于防守反击,击其对手头部及胸腰部位,具有"指上打下"的打法。此打法是成功率最高的,但其缺点是当出此动作后,运动员自身重心大幅度移动,不能作到及时防守及再进攻。一般适合在双方运动员体力大量消耗时使用。 (3)前小边腿后手直拳加后边腿。使用次数是45次,有效率25次,成功率占55%。此动作运用时要求速度一定要特别快,适用于进攻,攻击对手的上中下三大部位。具体进攻路线为先弧线再直线再后弧线,其特点是快速进攻,攻其不备。适用于动作敏捷,速度快的运动员运用。 (4)后小边腿跟后摆拳加后转身侧踹。动作的运用次数为30次,有效次数达到18次,成功率为60%。该动作的特点是在双方拼打时有意拉开距离之用,并乘机得分。进攻路线是弧线,弧线再直线。选手当击打完后需迅速撤离身体重心。此动作适应于灵活性的运动员运用。 (5)前手格挡,后手直拳加后边腿。此组合动作的运用次数为54次,有效率为43次,成功率达到77%。该动作一般运用于防守反击,进攻路线先直后弧线。因为动作的惯性大,相对之下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在与对手紧逼时使用最为理想。一般就力量大、猛的具有进攻性强烈的运动员使用,较为合适。 (6)前腿正蹬跟后手直拳加前小边腿。动作的运用次数是35次,有效率为18次,成功率达到51%。该动作适用于进攻得分,进攻路线为直线、直线及弧线。属于轻巧打法。运动员完成该运动时,还可保持重心不变,随时都可防守反击及出击。 3总结与建议 (1)前侧踹后直拳,其表现速度快、力量大,运动员可运用自身的协调性尽量发挥潜在 力量,在比赛中运用次数多,且成功率高,杀伤力大,随时都能给对方一个很强的威摄力,所以我建议在以后散手的训练及比赛中应大力提倡练习及使用。 (2)后小边腿后摆拳加转身后侧踹,表现动作的灵活性与运动员自身心理良好的素质。该动作属于轻巧灵活类型。进攻完后及时拉开距离出侧踹得分,不给对方反击的机会,而自己又能明显得分。该动作技术性强烈,真正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精髓,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应大力提倡练习及使用。 (3)对于其它组合动作,作为全面技术的基础,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加强训练,为以后的散手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拳击作为现代国际上一个有代表性的搏击项目,确实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那凌厉快捷的出拳,灵活迅速的移步,都显示出很高的实战价值。那么,拳击和武术在散打格斗中孰优孰劣,哪个更厉害一点呢?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既然要运用比较科学来研究拳击和武术,那就首先要找出二者的可比性。考察武术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武术中的形意拳同拳击具有较多的可比因素。将形意拳的打法与拳击的打法进行一番类比,很容易发现二者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形意拳虽然是讲究"七拳十四处"打法,但最常用的无疑是拳法,极少用腿,其中崩、钻、炮三拳(当然包括变化了的贯耳捶和栽捶)在技击搏斗中应用最广,作用最大。《岳氏意拳》谱说得好:"崩钻炮拳非寻常,紧阵圆满是正方。习者若至神通处,武艺之中状元郎"。而拳击的基本拳法则是刺拳、直拳、勾拳、抄拳,根本不准用腿。形意拳讲究快攻直取,贴近钻打,以我为主,敢冲硬打;拳击的风格也是以我为主,快打猛攻。防守固然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但进攻在任何时侯都处于主导地位。可见,形意拳同拳击的搏击风格和特点何其相似乃尔。如果我们对形意拳和拳击的搏击动作再作一些技术分析,就更能找出二者在攻防技术上基本一致的方面。比如拳击的刺拳在英文中叫Jad。Jad的本义是猛戳、猛击、猛刺。通常用左手作刺拳(左撇子则用右手),出拳轻快灵活,目标是对方脸部,意在刺探对方虚实,扰乱其思路,破坏其防守姿势,以便为重拳进攻创造条件。形意拳中的刺面掌(系由崩拳演化而来),则是用左掌刺击对方面门,也是作为佯攻手段,为骤发炮拳、钻拳或其它重手法提供战机。同时,刺面掌也含有自身猛戳、猛击、猛刺之意。若遇对方反应迟缓或防守不及,刺面掌就充分行使直接进攻的技能。其战术意图与刺拳完全相同。再说拳击的直拳和形意拳的炮拳。直拳(有的译名为横拳)的英文写法是Right Cross(右直拳),Cross的本义是十字、交叉。右直拳是以左拳为架击姿势,右拳(后手)的出拳动作运动轨迹虽呈直线,但拳击出后拳头一般要内转45~90度。炮拳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左拳以顾法为主,多呈现一种搠架的姿态,而右拳(后手)击出本身呈直线,但总是借助腰轴左转,所以拳头本身虽然无须内转45~90,但实际击中目标时,右拳显然是往左(即内)移动的。其具体移动角度大体在30~~600之间。这样来看,直拳和炮拳的实际用法也颇为接近。另外象摆拳和贯耳捶,临战应用更是难分彼此。摆拳在拳击中是一种从侧面袭击对方的有力拳法。如此左摆拳击打对方,则拳由左侧面击打对方头部腮面,而身体却向相反方向(向右)移动,手臂弯曲大于90度,但并不是完全伸直左臂(任何时候手臂弯曲度都要小于180。)而是略微屈臂加长击打距离,借身体腰部转动的暴发力量发拳,贯耳捶是形意拳中崩拳的实际应用法之一。崩拳取侧面上打时,使用的就是贯耳捶。贯耳捶无疑是从侧面攻击对方,往往产生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冲击力量,是形意拳中狠招重手之二。其击打对方时,身体也是向着击出之拳相反的方向拧闪,手臂弯曲度在90~180度之间,其拳式和摆拳基本相同。最后我们来看看拳击的勾拳和形意拳的钻拳。勾拳是拳击常用的拳法,大都在接近对手时采用,是一种近距离的攻击拳法。勾拳分上勾和侧勾左右四种。侧勾拳手臂小于90度,肘部抬起与拳平,拳心向下,目标为对方腮面。上勾拳手臂夹角同样小于90度,发拳的拳心向自己,主要打击对方胃部或下颚。钻拳在临中直拳的前手架挡),如用拳上击对方进攻拳之手腕。再次,拳击任何时候不能双拳齐出,而形意拳则有时双拳齐出,连防带打。如炮拳的用法,对方一个右摆拳打来,则迅速发右炮拳连防带打,左拳格栏右摆拳,右拳冲击对方心窝。另外,拳击发出一拳无论击中与否,总是收回后再发第二拳。形意拳发出一拳如果没有击中(或虽然击中但未能重创对方),则拳不回收,随机变势,连连进攻,直到取得显著效果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手肘连环,或肘顶拳劈(迎面捶),或拳冲肘翻(攻心肘)。最后,应当指出的一点是,拳击发拳急若暴风骤雨,若计算单拳速度,很可能快于形意拳的出拳速度,这是拳击的优势。但是拳击总是打出拳收回后再发(包括组合拳也是如此),而形意拳则可借用精妙的组合动作,缩短自己与对方的距离,用距离近来弥补发拳相对稍慢的不足,从而在整个出拳时间上接近拳击,甚至有可能比拳击更短。比如说,一位拳击手左刺拳速度为秒击出一拳,而形意拳冲拳速度为秒击出一拳,拳击快于形意拳。但形意拳家并不去同拳击手互相发拳,以争高下,而是在对方左刺拳发出后,用左砸拳砸击对方小臂,然后几乎是同步般(由于是两个动作,完全没有时间差是不可能的,但因为速度极快,这个时间差极小)反弹起拳背削击对方面部或颈部,同时右炮拳冲击对方心窝。当左砸拳反弹时,对方右拳可能发出,此时左臂刚好成为架拦拳击手右拳的屏障。分析这组动作,不难看出形意拳是在拳击手打出两个动作的时间里,差不多完成了三个动作。除去其它一些因素,形意拳第三个动作和拳击手再发第三拳(比如再发一次左刺拳),谁先能够击中对方,答案应该是明摆着的。因为,形意拳的实际发拳速度已不再是O.25秒,极有可能少于秒。经过上述比较分析,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拳击和形意拳都是注重实用的搏击项目,二者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拳击有拳击的特点、风格和优势,形意拳有形意拳的特点、风格和优势,没有必要也很难说清楚那一个更厉害一些。问题在于,看谁真正掌握了自己所选中东西的真谛。
摘 要: 武术散打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在精神教育、文化包装和专门的健身训练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在推广中应加大力度,重视精神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大众健身的训练大纲,采用合理的宣传包装手段,从而使武术散打运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人们终身的体育健身项目,为我国武术散打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关键词: 武术散打运动 精神教育可持续发展 包装 宣传武术散打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伟大结晶,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阴阳学理论,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的一种,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斗智斗勇,战胜对方的格斗运动项目。如今,散打运动赛事频繁,正大步地走向世界,走向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散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其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颇受观众的青睐。因此,推广武术散打运动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人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武术散打运动的健身功能更是武术界一直关心的问题,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在推广武术散打运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这给散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在有的地区散打运动处于停滞状态。1.武术散打练习者获取散打信息的途径电视大部分的练习者是通过电视了解散打这项运动的,因此加强通过电视媒体推广散打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现在电视是一般家庭的娱乐消遣方式,是大部分人不可缺少的消遣方式之一,因此现在的电视节目日趋增多。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节目的质量,很多国家都有自己专门的体育频道。所以现在很多散打信息都通过电视进行播放,例如CCTV-5和各省市体育频道经常对散打赛事进行报道,特别是“散打王”的报道频率甚高。网络网络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已经普及全球,特别是在大学里,各个学院和宿舍都装有宽带,这使大学生有了比电视更加快捷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奥运会、世界杯等都已经在网络上直播。现在有很多网民都是从网络上获得散打的信息。报纸不少人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信息。许多人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就是看报纸,报纸是很多没时间看电视和上网的人得知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报纸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国内报纸对散打的报道并不多,连锦标赛有时都没有具体报道,仅仅是一笔带过。朋友许多人在闲暇的时候总会和朋友一起聊聊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最近发生的大事,其中常常包括体育活动。通过朋友这个渠道,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更加了解散打。2.目前在散打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精神教育练武之人历来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但真正做到注重武德修养的只是那些对武术了解深刻、投身武术教育传播的前辈。武术的精神博大精深,刚入门的年轻人对武术道德礼仪认识不足,道德传播只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我们所见到的武德体现远远落后于跆拳道的礼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散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使武术散打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对散打项目的性质、方法规律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具体地说,散打有以下几种发展可能:一是恢复和保持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改变现在人们印象中的“拳击加抱腿摔”的形象;二是延续目前的状态;三是继续向泰拳等其他项目靠拢,成为国际搏击的一员。我们的意见是,“只有是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在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决不能以牺牲民族特点为代价。只有使散打赛场真正成为展示中国武术精髓的舞台,让人们看到各种精妙的拳法、腿法、摔法,散打才能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舞台。讲究包装文化包装最直接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训练馆的氛围,就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大部分健身俱乐部训练房是临时租用的,在开散打课时才会在墙上临时挂上俱乐部的标志,给人很不严肃的感觉;第二,训练服装。很多训练馆的训练服装不统一。训练者有的穿长裤,有的穿短裤,且颜色很杂。个别学员文明礼仪意识较差,在训练中身体出汗了就会脱掉外衣,随处乱扔,一堂训练课下来,训练场地极其杂乱。有的学员极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赤裸上身进行训练,毫不顾忌对女性与儿童学员的影响,造成很坏的影响。现代社会商业竞争讲究的是包装,同样的物品,包装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价格高低和利润多少。武术散打内容丰富,练习者需要长期练习才能体会到它的内涵。想使人一看就拿欢上它,首先就要从服装上去改变它。以韩国的跆拳道为例,据考证最早是由中国的武术发展过去的,而其却在四五十年间就风靡世界,拥有众多爱好者,不能不说有它的独到之处。就其服装而言,统一的白色道服,等级鲜明的道带,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跆拳道练习者。道服对练习者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容易激发练习的兴趣。所以,中国武术散打应该也有自己的服装,服装既要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能让大众接受,穿着方便、便于训练,同时又要有一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武术练习者的效果。这样就能体现出现代散打的预期效果,使武术内外合一。注重宣传自身的包装无疑是重要的,但在宣传上的包装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武术不是奥运项目,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往往只是片言只语。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散打具有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我们说散打是中国文化审美特征性的意识标准,我们现在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师重形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内涵。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的认识本来就很不全面,因此,他们对武术的学习和掌握只能停滞在形式上。因此中国武术散打要想走向世界,就一定要有细致的说明。我们应该努力探索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相通之处,研究武术散打与中国文化相通之处,在宣传时,努力地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武术在外国人心中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3.结论及建议通过武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武术散打。研究出一套适合于大众健身的训练大纲。加强散打运动健身作用的宣传,并针对散打俱乐部制定一系列与竞技散打不同的段位或等级制度。加强对武术散打的宣传,要有细致的解释说明,将武术散打与中国文化有机的融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形象。散打运动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而简单易学,有很好的健体与防身功能,且能提高练习者的精神气质,很有推广意义。参考文献:[1]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2]曾恒辉.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3]王震.试论武术与当代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3,(8).[4]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5]吉洪林.加快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J].搏击武术科学,2005,(8).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成因 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套路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身体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套路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编辑本段]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武术套路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比赛规则 1. 武术竞赛性质 竞赛分组 类型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 年龄分为:成年组,十八周岁以上(含十八周岁);少年组,十二周岁至十八周岁以下; 儿童组,十二周岁以下。 成绩分为:甲、乙组。 注: 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决定 2. 武术竞赛项目 一、长拳。二.太极拳。三.南拳。四.剑术。五.刀 术。六.枪术。七.棍术。八.其他拳术。九.其他器械。十.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十一.集体项目(集体拳术、集体单器械、集体双器械、集体软器械)。 其他拳术又可分为四类: 一.形意、八卦、八极。 二 .通臂、劈挂、翻子。 三.地躺、象形拳。 四.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少林拳等。 其他器械又可分为三类: 一单器械。二.双器械。三.软器械。 3. 武术竞赛时裁判员服装 裁判员应着赛会规定的统一服装,佩戴统一的裁判标志 4. 武术竞赛运动员服装 一. 比赛时,必须穿规定的服装 二. 服装上不得有多余的附带物。 三. 鞋子为武术鞋或运动鞋。 5. 武术竞赛长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勾三种拳型 和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得少4次,马步和虚步不得少于2 次, 二.五种拳法(其中冲拳不得少于5次)、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其中必须有一种进攻性肘法)。 三.屈伸、直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其中屈伸性腿法不得少于两种三次)。 四.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一种持久性平衡。。 五.三种不同组别的跳跃。 六.指定动作。 6. 武术竞赛太极拳套路的内容规定 整个套路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 发劲跳跃动作可做也可不做。 7. 武术竞赛南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爪三种主要手型和马步(或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虚 步、 跪步(或骑龙步及单、双蝶步)、独立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少于6次,马步不少于4次,虚步、独立步不少于2次。 二.手法、肘法、桥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种不同的腿法动作。 四.三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五.指定动作。 8. 武术竞赛刀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于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于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刀法。 三.刀术套路缠头刀和裹脑刀均不少于3次。 四.指定动作。 9.武术竞赛剑术套路的内客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 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剑法。 三.剑术套路必须有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两种持久性平衡。 四.指定动作。 10.武术竞赛枪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完整的 "拦、拿、扎枪"不得少于10次。 四.指定动作。 11.武术竞赛棍术套路的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指定动作。 12.武术竞赛刀、剑的规格要求 刀、剑的规格按运动员的身高确定使用的型号: 型号;身高m; 刀、剑长度cm ;刀重量kg; 剑重量kg [1; 以下;72 ; ;] [2; —以下; 74; ; ] [3; —以下; 76; ; ] [4; —以下; 78; ; ] [5; —以下; 80; ; ] [6; —以下; 82; ; ] [7; 1..75—以下; 86; ; ] [8; 以上; 90; ; ] 刀的硬度:刀身直立,自重下垂不得出现明显弯曲,应有一定弹性。 剑的硬度:剑身直立,自重下垂,剑身不得弯曲。 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彩绸上不得带有其它附加饰物。 刀剑在外力作用下弯至90度,弯曲3分钟不变形。 13.武术竞赛枪的规格要求 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举手,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枪杆(除枪尖外)下半段的直径为:成年男子不得少于2.30厘米;成年女子和男子少年组不得少于厘米,少年女子组的不得少于厘米;儿童组不受限制。枪缨的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 14.武术竞赛棍的规格要求 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棍身下半段的直径与枪杆相同 上半段的直径不得少于如下规定: 成年组男子:1.80厘米; 成年组女子:1.60厘米; 少年组男子;1.60厘米; 少年组女子:厘米; 儿童组不受限制。 15.武术竞赛配乐规定 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16.运动员比赛顺序 运动员的比赛顺序应在竞赛委员会的监督下,由编排组用电脑抽签决定,或赛前由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临场由运动员自己抽签决定。 17.武术套路的完成时间 (1)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 (2)太极拳自选套路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3)太极拳竞选套路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4)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5)其它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20秒。对练不得少于50秒。 (6)如分年龄组时,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成年组1分20 秒,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18.武术套路比赛的礼仪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齐胸高,拳、掌与胸间距为20—30厘米。 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刀刃向上;屈臂抬刀横于胸前右手成掌,掌心附于左拇指第一指节,齐胸高并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刀,屈臂抬剑,剑身贴前臂斜横于胸前;掌附于左食指根节,高与胸齐,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枪礼:并步站立,左手持枪(棍)把(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枪(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于左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前言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武术套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步融合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使武术的竞技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了世界体育的一部分。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结合,武术套路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起来。因此,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如果我会,我就不上网了,找个地方当教练去
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成因 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套路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身体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套路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编辑本段]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武术套路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比赛规则 1. 武术竞赛性质 竞赛分组 类型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 年龄分为:成年组,十八周岁以上(含十八周岁);少年组,十二周岁至十八周岁以下; 儿童组,十二周岁以下。 成绩分为:甲、乙组。 注: 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决定 2. 武术竞赛项目 一、长拳。二.太极拳。三.南拳。四.剑术。五.刀 术。六.枪术。七.棍术。八.其他拳术。九.其他器械。十.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十一.集体项目(集体拳术、集体单器械、集体双器械、集体软器械)。 其他拳术又可分为四类: 一.形意、八卦、八极。 二 .通臂、劈挂、翻子。 三.地躺、象形拳。 四.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少林拳等。 其他器械又可分为三类: 一单器械。二.双器械。三.软器械。 3. 武术竞赛时裁判员服装 裁判员应着赛会规定的统一服装,佩戴统一的裁判标志 4. 武术竞赛运动员服装 一. 比赛时,必须穿规定的服装 二. 服装上不得有多余的附带物。 三. 鞋子为武术鞋或运动鞋。 5. 武术竞赛长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勾三种拳型 和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得少4次,马步和虚步不得少于2 次, 二.五种拳法(其中冲拳不得少于5次)、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其中必须有一种进攻性肘法)。 三.屈伸、直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其中屈伸性腿法不得少于两种三次)。 四.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一种持久性平衡。。 五.三种不同组别的跳跃。 六.指定动作。 6. 武术竞赛太极拳套路的内容规定 整个套路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 发劲跳跃动作可做也可不做。 7. 武术竞赛南拳套路内容规定 一.拳、掌、爪三种主要手型和马步(或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虚 步、 跪步(或骑龙步及单、双蝶步)、独立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少于6次,马步不少于4次,虚步、独立步不少于2次。 二.手法、肘法、桥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种不同的腿法动作。 四.三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五.指定动作。 8. 武术竞赛刀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于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于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刀法。 三.刀术套路缠头刀和裹脑刀均不少于3次。 四.指定动作。 9.武术竞赛剑术套路的内客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 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剑法。 三.剑术套路必须有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两种持久性平衡。 四.指定动作。 10.武术竞赛枪术套路内容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完整的 "拦、拿、扎枪"不得少于10次。 四.指定动作。 11.武术竞赛棍术套路的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枪法。 三.指定动作。 12.武术竞赛刀、剑的规格要求 刀、剑的规格按运动员的身高确定使用的型号: 型号;身高m; 刀、剑长度cm ;刀重量kg; 剑重量kg [1; 以下;72 ; ;] [2; —以下; 74; ; ] [3; —以下; 76; ; ] [4; —以下; 78; ; ] [5; —以下; 80; ; ] [6; —以下; 82; ; ] [7; 1..75—以下; 86; ; ] [8; 以上; 90; ; ] 刀的硬度:刀身直立,自重下垂不得出现明显弯曲,应有一定弹性。 剑的硬度:剑身直立,自重下垂,剑身不得弯曲。 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彩绸上不得带有其它附加饰物。 刀剑在外力作用下弯至90度,弯曲3分钟不变形。 13.武术竞赛枪的规格要求 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举手,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枪杆(除枪尖外)下半段的直径为:成年男子不得少于2.30厘米;成年女子和男子少年组不得少于厘米,少年女子组的不得少于厘米;儿童组不受限制。枪缨的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 14.武术竞赛棍的规格要求 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棍身下半段的直径与枪杆相同 上半段的直径不得少于如下规定: 成年组男子:1.80厘米; 成年组女子:1.60厘米; 少年组男子;1.60厘米; 少年组女子:厘米; 儿童组不受限制。 15.武术竞赛配乐规定 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16.运动员比赛顺序 运动员的比赛顺序应在竞赛委员会的监督下,由编排组用电脑抽签决定,或赛前由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临场由运动员自己抽签决定。 17.武术套路的完成时间 (1)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 (2)太极拳自选套路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3)太极拳竞选套路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4)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5)其它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20秒。对练不得少于50秒。 (6)如分年龄组时,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成年组1分20 秒,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18.武术套路比赛的礼仪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齐胸高,拳、掌与胸间距为20—30厘米。 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刀刃向上;屈臂抬刀横于胸前右手成掌,掌心附于左拇指第一指节,齐胸高并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刀,屈臂抬剑,剑身贴前臂斜横于胸前;掌附于左食指根节,高与胸齐,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枪礼:并步站立,左手持枪(棍)把(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枪(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于左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前言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武术套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步融合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使武术的竞技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了世界体育的一部分。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结合,武术套路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起来。因此,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1 套路技术的分析还有的到下面地址看吧,自己组织下材料就OK了
论文自己写啊。多看看武术的书。自己吹下就OK了。1500字的太小KS了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可以从以下角度去分析写作:模式:供参考从传统美学角度看XXXXX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 味 道 境 力 神韵 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1.武术套路中的神韵美2.武术套路中的意境美3.武术套路运动中的自然美4.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武术套路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过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1.姿势美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2.劲力美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它以捧 捋 挤 按 采 捩 肘 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等......3.结构美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 动静疾徐 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现代武术演练套路对其动作精华节奏 难度技巧等运动艺术进行设计选择"使之配套"犹如一首乐章 起 承转 合都精心构思"反复推敲 同时注意使动作顺畅又符合技击规律"注重虚实 高低 轻重 开合等变化,布局上等等......4.节奏美对武术套路中的节奏形象描绘为:动如涛 静如岳 起如猿 落如鹊 立如鸡 站如松 转如轮 折如弓 轻如叶 重如铁 在动静 起落 快慢 轻重 高低 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刚柔相推而发生变化是武术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节奏!其它如进退 往来 开合 终始 消长 虚实 俯仰起落 屈伸 蓄发 吞吐等都是阴阳转化中的具体化等等......三.结语a.中国武术之美,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至今已铸成较稳定的形式......b.用西方美学来分析评定武术美,从完全西化的角度发展武术无论理论与技能上都将遇到一定的障碍!我们要正确地取舍......c.如今!中国武术已作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登上了中国体坛......已进入到西方各国的大众体育领域!同时还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奥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