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权协议一周
在提交作品之后,期刊编辑部将发送email通知已签署版权协议的作者,投稿状态可能会改为"FormsAwaitingCompletion"或"SubmissionsWaitingforAuthor'sApproval",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期刊而改变。一旦完成,状态就会返回 到“SubmittedtoEditorialOffice”或者“SubmissionsBeingProcessed”。
二、审阅格式一周
在一星期内,技术编辑将检查论文的格式,如有错误,再打回修改。
三、切合主题一周
经过技术性编辑之后,学术编辑大概先看看,如果文章不符合期刊主题,或文章实在太烂,会直接拒绝,但拒稿信的措辞一般都很婉转,就像“不要紧,只是我们不怎么合适”,“你是个好人,一定能找到其他人。”
四、同行评审没有具体时间
短短的几天,漫长的一年,一切都是可能的。假如编者认为还可以的话,他会挑选几个该领域的同侪(也许你在投稿资料中没有或没有,通常是匿名评审,你不会知道审稿人是谁),发他们来审稿。评审结束后,评审人员将对评审结果提出评论。
五、sci论文修改和拒绝大约三个月
在接受了多位评论家的意见之后,编辑们会综合考虑,决定这篇文章是否被直接采纳,或者对其进行修改或拒绝。当deadline需要修改时,给通讯作者的email中会有60天的修改时间,如果不需要重做大量实验的话。
SCI论文投稿时间周期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数据,投稿4-18个月后没有回复也算是正常的,这也是据以往评职人员反馈回来的结果,因此大家在投稿sci论文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简单的事情不要做复杂,要有耐心。
一一般提交期限-个月,不同杂志,不同回复时间。第二,有的杂志很传统,有的杂志用信件通知,有的用邮件。看投了哪本杂志第三,直接打电话,什么时候,投了什么稿子,标题,作者是谁,是否录用。一般时间长的稿件编辑直接的,但要做被婉言拒绝的准备。第四,多投杂志。那自己掂量吧。因为考虑到投稿周期的题,不可一年都等一本杂志。祝运,希望回答被回答。
SCI论文发表被拒怎么办?
SCI论文发表被拒怎么办?满怀希望把SCI论文投稿出去,却屡次收到审稿人的修改意见,SCI论文见刊日子缥缈迷茫。 要知道,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SCI期刊的出版社会经常征询编委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所以,我们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SCI论文。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 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 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人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 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 认真对待审稿意见,礼貌回应 除非学术编委十分喜欢你的论文,一心要接受其发表,否则国际高水平杂志大多数都会以锱铢必较的态度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每一条批评,并要求作者作出必要修改。多数情况下,修改稿要与审稿人再见面,并作重新评审。寄希望于编委和审稿人高高举起而轻轻放下,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不大。正是由于这一过程过于冗长甚至耗费审者和作者的过多精力,部分学者认为应予改革。 美国微生物学会新开办的跨学科杂志 mBio 就申明,凡要求作较大修改的论文都干脆不予接受,以免作者和审者疲于应付。但这样的做法目前仍非主流,因此,向编委和审稿人体现诚意,让他们感觉到你已作出巨大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仍是至关重要的。 与审稿人建立友好交流模式 千万不要跟审稿人起争执,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审稿人意见如果正确那就不用说了,直接照办就是。如果不正确的话,也大可不必在回复中冷嘲热讽,心平气和的说明白就是了。大家都是青年人,血气方刚,被人拍了当然不爽,被人错拍了就更不爽了。 尤其是一些行业权威导师的学生,看到一审结果是major而不是minor本来就已经很不爽了,难得抓住审稿人的尾巴,恨不得拖出来打死。举个例子,一个审稿人给的意见是增加两篇参考文献(估计也就是审稿人自己的文章),结果作者在回复中写到,making a reference is not charity!这种让审稿人没有颜面的措辞,便会引发审稿人的反感。结果也就如大家所想的那样,这篇稿子理所当然的被拒了,虽然后来经编辑调解改成了major revision,但毕竟耽误的是作者自己的时间不是吗? 合理掌握修改和argue的分寸 所谓修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所谓argue就是在回复信中对审稿人的答复。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中心思想就是容易改的照改,不容易改的或者不想改的跟审稿人argue。 对于语法、拼写错误、某些词汇的更换、对某些公式和图表做进一步解释等相对容易做到的修改,一定要一毫不差的根据审稿意见照做。而对于新意不足、创新性不够这类根本没法改的,还有诸如跟算法A,B,C,D做比较,补充大量实验等短时间内 根本没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则要有理有据的argue。 在Argue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审稿人说的很对,他提出的方法也很好,但本文的重点是 blablabla,跟他说的不是一回事。然后为了表示对审稿人的尊重,象征性的在文中加上一段这方面的discussion,这样既照顾到了审稿人的面子,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 最后,对于审稿意见提出的所有问题,一定要逐条认真回答 即使两个审稿人的意见是重复的也要分别回答,详细具体。各审稿人的问题和我们的回复要显著区分开。凡是缺点我们都要逐个改正,凡是夸奖,我们都要一一感谢。 只要耐心花时间与审稿人认真讨论,坚持到最终,SCI论文总有见刊的机会,同时还与审稿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使得论文发表后得到了良好的国际引述。
SCI论文审稿流程及状态解读
对于初次投稿的作者,审稿流程以及审稿状态是其主要关注的,了解审稿流程,不仅可以掌握自己稿件的随时状态,以及状态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进而做到心中有数,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SCI论文审稿流程的详细介绍。
参与审稿的人:
(1)Editor in Chief(EIC),主编,对稿件有最终决定权。
(2)ADM- (可能是) Administrator,协助主编日常工作。
(3)Associated Editor(AE) 副编辑,其会在审稿人(reviewers)意见的基础上对文章作个综合评价后,给主编一个recommendation。一般主编都会按照AE的意见写最终的decision letter。
(4)Reviewer--审稿人,对你的文章进行审稿,并将审稿意见提交给AE。
Article submitted后(即论文提交后):
1、awaiting admin. procession一般3-4天后就会安排主编。
2、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 等待指定审稿人。 主编在选择审稿人,等待审稿人回复是否同意审稿。一般在一周以内。看审稿人回复速度。
3、awaiting reviewer scores 等待审稿人审稿意见。一般会要求审稿人三周内给审稿意见。但是审稿人觉得时间不够,可以写信给主编要求延长审稿期限。这个时间长短要取决于审稿人是否有空看你的文章,还要看他是否守时。一般三周左右。
4、awaiting AE assignment 等待AE的指派。编辑部在选择/联系AE。一般1-3天左右。
5、awaiting AE recommendation 等待AE的推荐。 有些杂志要求AE三周内给结果。基本都是期限的最后一两天才给结果。
6、awaiting EIC decision -激动人心的时刻。 等待主编的决定。一般3-4天。
EIC的最终决定也分以下几种情况:
1-Accept
2-accept after minor revision(withour re-review不需要再送审)
3-reconsideration after major revision.(要再送审,即要再经过审稿流程3-6)
4-reject and resubmit (论文现在状态不能接受,但可以修改后重新再投。要重新经过审稿流程1-6)
5-reject (没有希望了,尽快改投其它期刊)
很多作者在投稿后,对自己论文的后续审稿状态不是很了解,心里一直坎坷不安,其实,熟悉审稿流程及各状态情况,可以消除您的不安,也在出现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后,能及时转变投稿方向,这对于作者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网页链接
稿人(通常是2-4个),审稿人审稿后给出意见发回给编辑,编辑综合各审稿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作出决定。不同期刊有不同的论文类型,大致包括full article、communication、review,以及牛人受邀写的文章等,通常communication较full article容易发些,而且审稿周期也短些。投稿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不同期刊、不同出版商略有不同):按照要求把论文正文、cover letter和相关信息都放到期刊网站的一个投稿系统上。完成后,投稿状态显示“Submitted to Editorial Office”或类似字样。投稿后,期刊编辑部会给通讯作者发email,通知签署版权协议,投稿状态可能会改为"Forms Awaiting Completion"或"Submissions 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也可能不改,取决于不同期刊。完成后,状态改回“Submitted to Editorial Office”或改为"Submissions Being Processed"。这个过程也就一两天就会完成。然后技术编辑会审阅论文格式,如果格式不对,打回修改。这个过程也不会很长,一周之内肯定能完成。通过技术编辑后,管学术的编辑先大概看一下,如果文章不符合期刊主题,或者文章实在太烂,会直接拒稿,但拒稿信措辞通常很婉转,类似于“不是你不好,只是我们不合适”、“你是个好人,肯定可以找到别人的”之类的。拒稿后状态会改成"Submissions with a Decision"或者"Manuscripts No Longer Under Consideration"。这个过程大概一周之内也能完成,所以你的文章如果投稿一周多后还没有消息,应该就是通过编辑这一关,送审了。我最快的一次,签署版权协议后不到24小时就被编辑拒稿,悲催啊。如果编辑觉得还可以,就会选择几个这个领域的同行(可能是你在投稿信息里推荐的,也可能不是,一般都是匿名评审,你不会知道审稿人是谁),发给他们审稿。审稿人完成审稿后会把意见发回给编辑。这个时候状态会维持"Submitted to Editorial Office"或"Submissions Being Processed"不变。这个过程短则几天,长则一年多,都有可能。不同期刊快慢不同。我之前的组里投稿,有的稿子两周就能完成初审这一步,有一篇这一步耗时13个月。网友在小木虫和上对每个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有介绍,有时不是很准,但可以作为参考。编辑收到几个审稿人意见后,会综合考虑,决定文章是直接通过,还是大修(major revision),还是小修(minor revision),还是拒稿。如果需要修改,会在给通讯作者的email里写清楚deadline,如果不需要重新做大量试验的话,会给60天左右的修改时间。这个时候投稿状态会变成"Incomplete Revisions and Resubmissions"。修改完成提交到投稿系统,状态变成"Revisions 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或者"Revisions and Resubmissions Received by Editorial Office"。编辑收到修改稿,可以决定去留或者继续修改。如果编辑觉得不好决定,就会再次发给审稿人,这次的审稿人可能和之前的相同,也可能不同。这一步的时间一两天到几个月都有可能。投稿系统会重复显示之前的投稿状态。如果万事大吉,通讯作者会收到接收信,投稿系统状态会改成"Accepted Manuscripts"或者"Submissions with a Decision"。后面可能要签署一些协议,状态改成"Proof Ready for Review","Proof Comments Received"。一两天就搞定。签完协议后,工作人员会进行校对和排版,需要几天到几周时间。根据投稿时的选择,文章可能在未校对、排版前就可被订阅者看到(这时读者下载的论文pdf排版很难看),或者只在之后才能看到。校对排版后,出版社网站上可看到正式格式的全文。尽管这时读者下载的pdf文件排版已经正式了,但还没有正式刊号和页码。几周后,正式出版。这时网页上和读者下载的pdf文件中,已经带有正式刊号和页码了。可能现在还有很多期刊需要以email或者信件往来的方式投稿,不过我投过几个期刊,是几个主要出版商(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cienceDirect, Wiley,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Springer)旗下的期刊,都是如上所述,在一个系统上完成投稿/修改过程。
SCI论文发表被拒怎么办?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无学术编辑愿意处理,稿件拒稿 如果学术编辑最近真的很忙,即使这个稿件适合自己处理,也可以拒绝处理。另外,这样的稿件不在自己的熟悉领域内,也可以拒稿处理该稿件。对于一篇学术论文,即使写得最好,如果编辑部联系了好几个学术编辑,都没有人愿意处理,编辑部会认为这篇学术论文不在期刊规定的内容内,并作出拒稿决定。 2.直接被学术编辑拒稿 这个是可以的,而且好的期刊直接拒稿率非常的高。直接拒稿的原因很多。第一条,稿件质量差。对于这样的稿件,要求严一点的编辑会直接拒稿的。第二条,类似的稿件很多。一个学术期刊,不可能只发表一个研究方向的内容。如果同一时间段类似的论文投了很多,编辑很有可能直接拒掉一部分。第三条,论文不符合期刊的范围。对于这样的拒稿,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当然最后应该能够有一个期刊录用的。 3.看外审建议后拒稿 通常情况下,编辑安排外审了,说明编辑对论文的初印象还不错。当外审建议回来之后,学术编辑会根据外审意见重新作出自己的判断。理论上讲,好的学术编辑只会参考审稿人的建议,而不会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作出最终决定。当然,如果有外审意见都非常差,直接了当拒稿。 然而,如果两个审稿人都要求Major Revision,这个时候就取决于目前向该期刊投稿的稿件数量了。如果稿件数量庞大,学术编辑认为比这篇稿件优秀的稿件太多,也可以作出拒稿的决定。然而,由于审稿人写的“正面评论”会让很多作者不服,也因此,有时候他们会删掉那些积极的评论,而只给作者负面的评论。不是你的论文不好,而是你的论文没有其他人的优秀。对于优秀的期刊,论文都是“优中选优”的。 可以试想,Nature、Science的稿件录用率只有5%左右,然而鼓着勇气向这些期刊投稿的作者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结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又有谁抱怨这些期刊要求高呢? 4. 审稿人审稿时不够公正所致拒稿(更多发表经验请点击注册名) 审稿人有时也会犯错误,并非源于专业知识,而是因为有些时候期刊的编辑找的审稿人未必是作者这个领域的专家。即便他们的审稿意见看似不够专业,我们也要礼貌地申辩。如果作者对否定有异议,可以向编辑或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自己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这就是学术本身的意义所在。在回复中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编辑同意作者的意见,论文可以重新进入到新的一轮审稿程度。
论文被拒稿虽然是常事,高分值的期刊拒稿率甚至高达80%,但并不是所有的拒稿都是无力回天的。然而,有些拒稿是可以提前预防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首先,因为英文表达不好被拒的稿件 这类文章一般还没有提交审稿就直接在编辑们手里毙掉了,理由就是“论文英语写作糟糕(bad),语法错误太多”。这是许多初写英文论文者都会犯的错误。因为SCI期刊是面向不特定读者的公众出版物,期刊登载的学术论文为了交流学术思想,那么肯定要求论文文字的表达必须正确、严谨。 但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拒稿是十分可惜的,为此我们需要在投稿之前对自己的稿件进行必要的润色。SCI论文润色主要是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母语化润色,一个是翻译润色论文。 第一、母语话润色,主要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用语以及观点,专业属于以及文献和缩写进行润色,做到观点更突出,用语更有针对性,专业术语表达更精准,参考文献更详尽等等。母语话润色是避免中国式英语的表达,使得论文更加的专业。 第二、翻译润色部分,基本上翻译的都是以英语作为实用语体的,期刊杂志非常的看重英语论文的额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国际SCI论文翻译既要注重质量,更要熟悉英文相关的各种领域专业知识。 其次,因为论述过程逻辑不清被拒的稿件 为使文章清楚,第一次提出概念时,最好以括弧给出较详细解释。 如文章用了很多Abbreviation,可用两种方法解决: 在文章最后加上个Appendix,把所有Abbreviation列表在不同页面上不时地给出Abbreviation的含义,用来提醒读者。 绝对不能全面否定前人的成果,即使在你看来前人的结论完全不对。SCI论文全程服务/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 /SCI论文查重/SCI论文去重降重修改/ SCI论文大小返修/SCI论文指导发表/ SCI论文预审评估 /SCI论文期刊精选/学术课程推广等服务 这是对前人工作最起码的尊重,英文叫做给别人的工作credits.所以文章不要出现非常negative的评价,比如遇到这类情况,可以婉转地提出:Their studies may be more reasonable if they had……considered this results could be better convinced if they……第三,因为文章创新不够被拒的稿件。 提到创新或许你会想到首次:首次发现的问题,首次探究的课题等等。但并不是只有首次才算创新。想要SCI具有新意,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这是在新的领域或者新的方向上得到突破,找到新的出路的一类论文。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较高,社会影响也大,但写作难度大。选择这一类题目,作者须对某些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 2、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这类论文是通过新的内容去认证旧的课题,并从中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所以在撰写的时候,更应该以自己的新观念为主。 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这类论文的撰写十分考验作者对于已有的课题的了解程度,只有在十分熟悉课题的情况下,才能发现新的视角。 4、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这类论文是以质疑已有的课题为主,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以便人们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论文降重真的并不难,希望大家都能理解查重网站的规律,把握规律,掌握技巧,降重就是最简单的事。我平日里没时间都是找北京译顶可以帮忙的,价格不高
意味着不通过。投递出去的论文,面临的命运不外乎便是接受和拒稿。而好的论文期刊由于对文章质量的要求严格、内容与期刊相关性强等原因会对来稿进行严苛的筛选。这也是造成论文拒稿率十分高的原因,但这只是外部因素,内在的原因还有我们写作的论文本身。常见的编辑拒稿原因,无学术编辑愿意处理,稿件拒稿。如果学术编辑最近真的很忙,即使这个稿件适合自己处理,也可以拒绝处理。另外,这样的稿件不在自己的熟悉领域内,也可以拒稿处理该稿件。稿件质量差。对于这样的稿件,要求严一点的编辑会直接拒稿的。
因为上稿一次,最近对投稿一事极度狂热。每天都在关注一些新号,然后研究往期作品,试着写一篇文章投出去。 很多已经石沉大海,深深的感觉自己被“新号,易过稿”几个字。但又觉得可能是自己真的写得不够好,不然为什么连那么缺稿的新号都没有录用我的作品呢。 四点十五分发送的稿件,四点四十二分就收到没被录用的回复。 这是我收到的最快的一封拒稿邮件,感觉有点难过。 不过这件事情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确实写得不够好,不是新号过稿率高就容易上稿。耐心打磨作品比较重要,刚好也能让我感受一下挫败,让我急于求成的心能够暂时的安静下来。 询问了拒稿原因,号主很爽快的告诉我离他们的要求有些偏离。 每一次投稿,都是一次练习。虽然被拒稿有些难过,但一次次在编辑的反馈中,知道自己作品的不足,慢慢修改,总会进步的吧。要继续加油!
最近,闲散时间写了千把字的文章,投给了之前曾上过几次稿的一本亲子杂志。 这本杂志是儿子学校免费赠送的,我细心研究过一本之后,就尝试着投稿。 在单位吃完午饭后,利用短短午休时间,就码了一篇,检查了一遍错别字,就草草发邮件了。 发完,除了一封自动回执,很长时间杳无音讯。 但偶尔再翻杂志,竟赫然发现了自己的文章。一查账户,连稿费都发了。区区1000个字多一点,稿费二百多,也是很可观的。 受到鼓舞,又投了几篇,也发了三四次。 但期间,被拒稿的次数更多,编辑大多时候都非常委婉地说:“您的文章内容与本刊栏目不太相宜,请转投。” 前几天,我刚投了一篇,还没20分钟,编辑的拒稿信就来了,内容还是如上。 把我给沮丧得要命,像一扇门朝我无情关上,各种焦虑、心慌、挫败猛扑上来攻击我。 但我沉住气,认真读了几遍拒稿信,带着很多疑问回味了半天后,有了一些新发现: 我发现,对方总是拒稿通知发得很快,却从来不会发稿件留用通知。 也就是说,如果我投稿后,没有迅速收到编辑拒稿回复,稿件会有留用的希望。但是,也不排除不用的可能性。 可见,这是一个谨慎负责的编辑。 如果不适合马上拒稿,如果留用,也不会在发表前不负责任地给你任何希望和承诺。 这一点貌似无情,但是提高了作者和编辑双方的效率。 遇到这种编辑,应该庆幸。 跟其他编辑不同,这个编辑每次回复都会郑重加上对我的敬称——**老师。 可见,对方看完了我的文章,因为我的作者信息放在了文章末尾。编辑还是非常细心的,对作者也满怀尊重。 既然称呼具有针对性,那编辑的意见就值得考量,因为针对性可能也比较强。 我把所有拒稿信全都找出来,发现果然一字不差。单看字面,我推断是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只是把称呼改了一下。 这说明,编辑对所有人的拒稿理由只有这一个,这个理由是通用的。 通用的并不代表敷衍,既然编辑说和刊物栏目不相宜,那我就要回身去该栏目重读杂志。 拿过一本杂志,读遍这个栏目的文章,找出一定的共性。 对比自己的文章,看有没有同类元素? 精读样文后,我列出几种退稿可能: 1)该栏目基调为教子,而我的文章内容是不是正好相反? 家长的作为小一点,孩子的作为反而多一些?不太具备对其他家长的参考性? 2)文章立意是否符合主流三观? 传统媒体总是三观太正,不能带有过分明显的情绪和个性。反观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写的随性了一些? 3)文章立意是否有点模糊? 每篇样文都能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比如鼓励,比如陪伴,而我的文章立意相对含混。 4)为什么投稿前自我感觉良好? 因为觉得自己文笔还可以,也考虑了文章的结构。 所以,编辑觉得合适的文章,并不一定是文笔好、结构好就可以。 最重要的一点,建立栏目导向意识。首先要考虑文章立意是否符合栏目基调。 经过这四重拷问,我的思维清晰了不少,而且提炼出了编辑退稿信的价值。 下一次投稿之前,我会刻意去审视,规避这次投稿中犯的错误。 很庆幸,这次收到退稿没有单纯沉浸在沮丧中,而是正视它,从中吸取了教训。 最近在读肖复兴的《读书知味》,他提出,在阅读中,读者一定要注意和作者互动,并主动去开发一些互动游戏。 比如读一个故事,读到2/3处戛然而止,掩卷沉思,自己给文章拟一个结尾。 然后再去对照作者的立意,你有可能猜中,有可能没有猜中,但没关系,写作永远没有对错。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积极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同理, 在投稿中,作者也要保持和编辑的这种互动。 尝试着站在编辑的角度去审视你的文章,坚持锻炼,相信总会从失败中汲取一些教训,也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宽广。 想起卡耐基那句话: 生活给我一个酸柠檬,我也要用它榨出一杯鲜美的柠檬汁。 码字不易,拨开脆弱的玻璃心,尽量让自己写过的每一个字都不要白费。 以上,与你分享。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有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