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大学生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生活挫折、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心理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求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前,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更高,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障碍、性格障碍、性意识困惑等。正确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加之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1.难以适应环境
求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在新的环境中,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会产生忧虑、郁闷、恐惧等负性情绪。
2.自我认知失调
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处在快乐的氛围中。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严重受挫,易产生自我否定思想。
3.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可能就此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加深了这一矛盾。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引起的生活挫折,容易影响他们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多数大学生之前较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痛苦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择业机遇和自由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对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就加重了他们的恐惧、焦虑、烦躁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的竞争机制,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挑战时,一遇到挫折,便抱有消极心态;同时,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侵蚀着一些大学生的心灵,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等。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管教严格的大学生易表现出敌对、羞怯、自卑等心理。父母过分溺爱、保护的大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以自我为中心等。父母对其行为放任的大学生多自由散漫,缺乏社会经验,等等。
学校因素主要有:一是环境、地理位置的改变,进入大学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地域,遇到实际困难易唤起他们的思乡情绪。二是教育理念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淡化了他们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三是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烦恼、痛苦的情绪体验。四是不良文化风气滋生了不健康现象。如追星、追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容易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问题。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目前,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让心理学走进广大大学生们的课堂,多开设一些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心理课程,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使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得到增强。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是领导要重视。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等。二是要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方面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三是开展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通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来推动。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氛围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培育心理文化、优良的校风、学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净化大学生心灵,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篇一 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 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 心理 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 文化 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篇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篇三 前言: 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在人的一生中充满着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幸福与不幸等矛盾。而人生挫折与困惑则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征途中所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基本课题。适度的挫折与困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困惑可以让我们在感到迷茫时静下来思考,找寻解决的方法,寻觅人生的真谛。适当的挫折亦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增强我们的意志与责任心,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英国哲学家帕克森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遇到困惑与挫折并不可怕,谁的人生又会是一帆风顺的呢。关键的问题是应该我们遇到挫折与困惑时怎样去应对。 摘要:对于我们,虽然身份还是大学生,但是从年龄上来讲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离开父母的襁褓,离开了家里的温室环境,离开了象牙塔的保护,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婚姻,就业,创业,工作等琐事,但是对于那些第一次离开父母的人凭借着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最是觉得自己是最棒的,自然眼高手低,但是在实际的学习, 考研 ,恋爱等问题上却又屡遭坎坷,第一次经历人生的低谷和逆境,对谁都是那一接受的问题,那么对于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和坎坷?这是一个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困惑 挫折 解决方法 一 挫折与困惑的概念 所谓人生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所要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由此在个人内心深处引起的痛苦体验,通俗的说,人生挫折也就是人们常见的逆境状态与不幸感受. 人生挫折,本质上是人生实践与人理想的矛盾冲突,,现实的实践未能达到理想所企盼的目标,使理想未能变成现实.这一理想的落空,在人们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从而造成人生毁灭感或努力改变现状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自身条件限制使目标无法实现的境况是显而易见的,诸如个人的相貌,身体素质,经济状况,智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原因使个人的需要难以满足而形成挫折感.个人认识的偏差造成理想失落的景象则往往是隐形的. 个人对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失当或追求的理想与奋斗途径方法相背离,都会使奋斗目标无法实现或达到的现实目标与心中企盼的理想目标产生距离,引起内心的失落与不平衡感。 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挫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活动与交互关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这一变化在激发人们多种多样的动机和目标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体人生挫折的概率。对此我们不能消极地忍耐或回避而应直面正视人生挫折,积极寻求克服和战胜挫折的有效途径,抚平伤痕,向人生的成功目标奋斗。 对于我们遇到困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高,能力与期望值存在差距等。另外还包括心理冲突的因素。比如,一个大学生很想专心攻读硕士学位,可又处于热恋之中;读书与恋爱如鱼与熊掌,他希望兼而兼得之,但对他来说最佳做法是只选其一,这就是一种“双趋冲突”。又如,一对正谈恋爱的男女,接触几次后就觉得该谈的都谈了,再也没什么可谈的了,俩人只能你看我,我瞧你,显得十分尴尬,可一个人会更觉寂寞。这就叫“双避冲突”人在遭遇困惑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人在遭受挫折与困惑的时候,又应如何进行调试并加以客服呢?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对于刚刚成为大学生的我们, 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 对于我们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包括周围的同学。这会使很多学生刻意的去回避与陌生事物打交道。 就我而言,真不知道,我该何去何从.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加之枯燥的高中生活,使我变成了一个非常内向的学生。对这一性格缺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去表达自己,去主动沟通,是很难适 应新环境,并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的人际关系的。 于是,抱着锻炼性格的态度,我加入了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会不可避免的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可以说经过与不同人的接触,大一的这半年,我的性格有了可观的变化,同陌生人在一起,通过沟通的方式我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完全的表达出来。并且,由于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效果,我同周围同学的关系非常融洽。其实,人总会长大,终会脱离父母的襁褓去面对未来属于你的世界。 无论新接触的环境如何陌生, 要学会去面对他们,去接受他们。刚刚开始新生活的或许还不适应自己的改变,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原先的墨守陈规让自己错过了多少美妙的东西。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突破自己的性格缺陷是非常必要的。 二应对挫折与困惑的方法 不同的人遇到困惑与挫折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困惑与挫折的反应也不会一样。一般说,人们面对困惑与挫折时表现的不同反应是由其对目标的理解、心理承受力、情绪调控力三个因素所制约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不同的,目标的重要性往往与反应强度成正比。面对困惑与挫折产生不同的反应,还与个人心理素质有关。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时,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人的挫折承受能力与人的性格、阅历、教育程度等因素直接关联,青年人之所以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走极端,与其人生的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缺乏生活的磨练和体验是有必然联系的。人们面对折的反应,首先表露于情绪,能否恰当调控情绪,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反映。有的人之所以在别人看来总是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并不是他们不曾有挫折,不曾有困惑烦恼,而是他们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能够从消极的挫折反应中尽快摆脱出来,正视现实,重新认定目标。反之,长时间地被挫折的困惑所缠绕、不能自拔,则可能引致更大的挫折,造成恶性循环。那么面对生活中的困惑与挫折是的具体的应对方法又是什么呢? 1首先摆正心态,正确认识困惑与挫折。困惑与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可以说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因此,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庆幸,因为这是上天给予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需要的不是畏惧而是感激,进而摆正心态,从容的面对挫折。 2适当的宣泄。有时候造成挫折的原因并非自身的能力问题,而是这个社会残酷的现实,例如 职场 上常见的裙带关系,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遭受到挫折很多人都会觉得委屈,心中会存在一股闷气,此时我们就需要把这股闷气宣泄出来,如果任其堆积对我们的健康也没好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宣泄要适度。 3向家人或朋友倾诉。果你不会自我宣泄的话,向他人倾诉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效果或许比自我宣泄更好,很多时候家人或朋友的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令自己信心倍增,那些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自然会烟消云散。 4客观和冷静的分析。虽然产生的挫折可能是由于现实的不公,但是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的不足。我们应该客观的和冷静的分析产生这次挫折的原因,是能力,是信心,或者是关系。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产生挫折的原因,才能寻求解决之道,进而避免下次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承受同样的挫折。 5寻求解决之道。找到原因之后我们就需要方法战胜由此原因所产生的挫折。例如同等能力的情况下而被淘汰所产生的挫折,此时我们不应该埋怨而是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优越的能力战胜这个原因可能会带来的挫折,这也正是挫折能使我们成长的原因。 6学会宣泄,摆脱压力。面对挫折与困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此时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 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 措施 ,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 7学会幽默,自我解嘲。“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积郁、平衡心态、制造乐的良。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吃亏是福”、“破财免灾”、“有失有得”等等来调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难得糊涂”,冷静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调整心态。 三 认识自我 对于我自己从小成长在一个和谐的村子里,父母不是白领,不是企业家,更不是名门望族,他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我从没有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而感到卑微,因为我是幸福的,小学初中高中都不曾像现在这样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离开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现在正是我经历生活的洗礼,成长磨练的机会,自从高三起,也许是为了备战高考,真的,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变化很多,不再去和别人去计较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有些事不用去与人讲道理,因为你和他根本没法讲道理。 对于美好的未来我充满了无尽美好的憧憬,随让我知道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的,但只要我不懈的努力,与梦想的距离也会一步一步的接近,虽然对未来还是有点惧但我能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缺乏什么,需要什么,不该碰什么,,,,我想在未来大学三年生活里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取得应该获得的荣誉,用知识丰富我还未开的大脑一边在步入社会这个激烈的战场上得以坚强的生存下去。 四 总结 人的一生总有坎坷与挫折,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是何种困难,我们都不要失去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只要我们用自己百分百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百分百的汗水,即使结果并不如人意,但人生的命运仍旧会给你以幸福的微笑。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全书》朱月龙山东人民出版社 [2]《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李大卫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积极心态的力量》邱小亮译东方出版社 [4]《心理健康枕边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参考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写作思路:首先详细地阐述一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面对的困扰以及难题,接着可以详细地指出怎么样地避免或者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等等。
正文: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直到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就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
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
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早期树立人生规划,其中包括职业规划,只有前期工作准备好,学生才会有更坚韧的毅力与更饱满的热情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外部因素
***1***社交网路的盛行。21世纪无疑已经变为网路的时代,网际网路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已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和快乐。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正是伴随网际网路兴起一同成长的,无论相同的还是不同款的手机,每个人的客户端中可能都包括几种社交网路软体应用。显然当代大学生已然变为了低头族。课余、饭后、闲暇时只见他们总是拿着手机,柳a是棚醒、补人贼#小说。当然手机本身带来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辐射,但在社交网路的普及和流行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在悄然的浮现了。
***2***生活环境变化。大学生,即迈入了社会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青年群体。在以往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这需要学生自己来处理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和人际交往等复杂问题。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否适应也取决于学生个人。
***3***教育模式改变。大学教育与以往教育方式不同,除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也可按照自己意愿加人丰富课余生活的社团。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特长,这与以往寒窗苦读十余_?
内部因素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奋战苦读,每一个学子都是自己中学年代中的佼佼者,他们进人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发现周围充满著才华横溢能歌善舞的同龄人,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自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选择接受这种变化,努力适应眼前这个与之前平淡学海生活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他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活动,他们选择参加学术竞赛、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文艺汇演,门门成绩优异;相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欠缺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没有社交活动的世界里,他们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满足于这种生活安逸的状态,选择停步不前;就业率的降低显然没有唤醒大部分学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可实行的职业规划,认为大学毕业文凭是自己的保护伞,所以将自己沉浸在抽菸酗酒、网路游戏、社交网路等亚健康状态中,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2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学校措施
***1***鼓励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综合性大学常常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实践等,这要求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学生主流意愿方向开设相关选修课,做好前期宣讲工作,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投人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喜欢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为他们成立志愿者工作部,医学院校可以成立急救员小组。
***2***鼓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据一些在校大学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巳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相应的心理调查问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育讲座旨在提醒大学生客观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3***建议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和精神心理科。成立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方法。有关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好的办法和途径,解开学生的烦扰和困惑,免于学生陷入迷途。心理咨询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学生可以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处咨询老师,有的学生不愿意泄露隐私,也可以采用网际网路、书信的方式与专业老师沟通。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学习、食宿、运动、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场所,在这里不仅需要容纳百人学术报告厅,还需要装置齐全的体育馆、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多功能大学生活动室等设施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这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埋下了良好的铺垫。
针对大学生自身条件
***1***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信仰。有了目标,便不再迷茫;有了信仰,便不再孤独。当代大学生有很少的人能够在早期就确定好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著变化,他们停步不前,原地彷徨。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早期树立人生规划,其中包括职业规划,只有前期工作准备好,学生才会有更坚韧的毅力与更饱满的热情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培养优良的品质。面临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褪去大学青葱年代的稚嫩,迈人真正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一个问题就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连同期末考试、论文答辩等过程是富有极大挑战的,有的学生发挥失常,学业进行地不是十分顺利,此时需要学生自己心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下次我多了一些经验,我的胜算更大!!”等。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低头族”、“夜猫子”等,皆因不健康的作息方式造成。如之前所述,社交网路的盛行使学生花费了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等网际网路产物上;学生偏向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早已打破“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模式;课堂教室晨读的和操场上晨跑的身影更是少见;甚至很多大学生酗酒、抽菸、逃课、聚众赌博、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这些现象已经不算罕见,高等院校也采取了很多规章制度制止此类行为,但效果都不算好,学生应当从自己真实想法出发,唤醒自己心中被理想充实的地方,遏制贪图安逸的贪恋,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梦想彼岸才会到达。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吴烨宇思想·理论·教育1996-08-15
2、96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检测结果的报告殷炳江,刘春蕾,刘宝祥,荣茂昌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8-05-15
摘要:医学院校中,许多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时,不去认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而是寄希望于心理健康教育包打天下,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
关键词: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不足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智育的附属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对空”的观点还有相当的市场,造成很多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无明确规定,更缺乏长远的经费投入规划。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制度建设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不计入教学工作量,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路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得较少。还没有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专题讲座、宣传栏、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日等有助于营造增进心理健康良好氛围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尤其在资讯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路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资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网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应对的课题。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化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除错”和“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出发点,甚至主张应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成心理医生。个别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不具备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给学生进行药物治疗或仪器治疗。这种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医疗单位专门心理医生的区别,而且背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把多数大学生中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当作疾病对待,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倾向
医学院校中,许多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时,不去认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而是寄希望于心理健康教育包打天下,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医学院校德育工作体系中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较高层次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亦受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诸品质的引导,但是二者绝不能互相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出发点、工作立场、实施方法、应用手段上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学校要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针对存在问题,寻找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积极探索新思路,求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更好地完成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的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中心任务,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176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于国勤,张懿,高旖旎,王伟晨,宫本英,赵明莹康复与疗养杂志1996-03-30
2、应付方式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杨磊,庄明谦山东体育科技1999-09-20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 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 渠道 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 心理 健康知识 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 自我评价 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 方法 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
浅析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摘 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 措施 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 文化 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 社会实践 活动。
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2009(11)
[3]史济纯,陈玉民.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天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现状研究,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现状研究,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健康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二是关于大学生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的压力,父母老师的压力,以及以后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同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身上,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现在许多调查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在最普遍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在一入大学就面临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在高中时,他们的学习是紧张的,严密的,老师的管理也是严格的。但是到了大学,他们一下来到这个宽松的环境下,没有了紧张的学习和老师的监督,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学习上,一下就会松懈。但是他们同时又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他们一方面在思想上告诫自己,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又不断地放纵自己,这两方面的矛盾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从而也产生了心理问题。
2.同伴因素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生,面临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一群有着新鲜感的同学。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同伴关系中去,但是另外一部分同学却不知如何与其相处,导致了他们人际关系的滞后。导致他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么是回避心理,要不就是仇恨心理。
3.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人格因素也是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处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之下长大,没有遇到过挫折。受挫能力很差,当他们进入到大学之后,独立的环境,让他们感到紧张。不管与老师的相处或者是与同学的相处,只要他们感受到了对方的冷漠或者是不重视,这些都会让他们倍感挫折和失望。甚至这样的情况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很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实这些归结起来,都是他们人格里面脆弱和敏感的部分。
4.学校因素
如今的高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及其少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完全的在高校教育中普及,没有专门的咨询机构。由于学生的人数很多,所以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师资力量也很薄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去何处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堆积在心里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适应问题
刚入大学的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教,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和独立的环境。集体生活的不适应首先表现在生理上的不适应,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上的逃避或者厌恶心理,有些甚至会导致很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2.学业问题
表现为(1)对此专业学习的迷惑(2)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导致的厌恶心理。(2)在学习上的失败,导致的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
3.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长期导致下去,就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孤僻。
4.情感问题
爱情在大学期间是美好的,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但刚入大学的学生,爱情价值观还不成熟,经常会做一些冲动的事情,特别是在失恋之后,往往很难从失恋当中走出来。导致每天萎靡不振,有些甚至会导致抑郁症,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的倾向和自杀的行为。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1.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根据大学生相关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年级间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开设一些课程进行疏导和教育。比如可以开设一些面对心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或者是关于心理健康意义等的课程。这些都是需要加强师资来开展的。同时,学校还可以不定期的举行一些讲关于如何正确看待情感和人际关系等的讲座。让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这些问题。
2.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积极的参加文体活动,会使大学生从孤僻和自卑当中走出来。文体活动自古以来就有增强人的自信,自尊和消除烦恼的作用。通过运动,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作用,提高脑细胞的耐久能力,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映速度等都得以提高。同样参加文体活动,也会使学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会加强与同学的关系,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开设咨询机构
学校应该专门开设心理咨询的机构,并且鼓励学生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让他们不要去羞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且积极的去解决它。
4. 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
大学生想要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就不得不去完善自己的人格。要让自己真正的健康,除了依靠外在的帮助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调节。在大学期间,可以去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并且认清自己,了解现实,既要有理想的追求,又要脚踏实地。可以去学习主动与人交往,并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失败的事情。让自己能够在挫折中越挫越勇。
四、总结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期间,学生面临着非常多的矛盾,这包括自身的矛盾,学校的矛盾以及家庭教育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这些归结起来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各方的努力。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过的自由,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多去和他们沟通。要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帮组他们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让他们能够健康的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3000字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高等 教育 的深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指导论文 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散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给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誉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的空余时间去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与自由, 经验 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 人际交往 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恋爱的启发,但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关键字:爱情、恋爱观、心理健康、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恋爱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散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给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誉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的空余时间去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与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恋爱的启发,但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一、何为恋爱观
拉罗福什科尔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读过爱情字眼的话,就不会堕入情网之中。由此,我们可以先行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爱情归根结底,也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不必将爱情描述得如何神秘,如何圣洁。仔细道来,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以及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上,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由衷的倾慕,同时,双方都渴望与对方结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归根结底,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人类对于恋爱这一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观点,就是恋爱观。爱情是人类繁衍生息所必需的条件,因此不论对个人,还是整体人类而言,它都是弥足珍贵,举足轻重的。我认为恋爱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同时又应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爱情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正确地树立这一认识前提,我们才能建立正确恋爱观。
我们公认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感觉和情绪本身就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作为这里面最复杂的一种,爱情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滋味了。爱情大约有四大作用:其一让男女双方愉悦,可以快乐的生活;其二进一步升华到婚姻,繁衍后代;其三激发灵感,生出新的艺术;其四解除人生的孤独寂寞。由此看来,爱情的每一个作用很伟大,每一个作用都是对人生的最大慰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爱情都可以把四种作用全发挥出来,或者说不是每一份爱情都含有这四种作用。所以,我们亟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把握爱情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爱情史!
二、不同的恋爱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魅力恒久的人生课题。在人类发展史上,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与爱情有关的:我国的《诗经》、《楚辞》,希腊的史诗,莎士比亚的作品,甚至__的《圣经》中对爱情都有相当精彩而感人的描述。《诗经》首篇《关睢》即描述一名男子追求女子的恋爱过程。而莎翁笔下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除了文艺作品对爱情的描写,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也对爱情有着不一般的看法。黑格尔认为:爱情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而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这些笔者所罗列的对于爱情的阐述,距离爱情的本质依然还有一些差距。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建立在男女性爱基础上的感情之所以是爱情,是由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所以,所谓爱情,不单单是由人类的生理需要的冲动而互相需要,更重要的是,爱情是基于双方志趣的投契以及心灵的相通。这些,前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受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知识结构等等所制约。总而言之,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的物质基础以及双方所共有的生活理想上,在双方心里所形成的对对方最真诚的倾慕,并且,双方都因为这倾慕而强烈希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在两性之间的崇高的感情。与友情相比较,爱情还有两性之间那生物性方面的吸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异性相吸。而爱情与好感的不同,就在于爱情是根植于男女双方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的。而好感却通常都只是单纯的感觉。
综上所述,关于爱情观,我们可以从它丰富的内涵中归结出四个要素:一、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部分,它往往表现为灵与肉相融而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苊,也是爱情的理智向导;四、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三、怎样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众多的大学生恋爱中,不同的理想、信念、思想、人生观和心理素质,形成了不同的恋爱类型。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恋爱类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慰藉型、友情型、理想型、志趣型、功利型、情欲型。可见,学生需要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所谓恋爱观是指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恋爱观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产物,是具有阶级性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提倡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
大学生在进入恋爱状态前,就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是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是主要依靠道德的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的。正因为如此,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此外,大学生还要注意提高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大学生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如果个体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比较好地给予应付,如果所受到的挫折超过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提高爱情挫折承受力的方式之一是学习对挫折的“问题定向性应付”,即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 和途径来应付挫折。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爱情虽然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提高爱情挫折承受能力的方式之二是学习对挫折的“情绪定向性应付”,即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和转移,来减轻痛苦。如,应用合理化效应、让情感升华等防卫机制。所谓合理化效应即“酸葡萄效应”,指对某些不能改变的挫折在认知上给予调整,将挫折归为对方的不是。升华是将挫折所产生的愤怒情绪、仇恨和敌意、自责或愧恨等消极情绪,都作一种积极的处理,将它们作一种高尚的表达。当爱情受挫后,要用理智来驾驭感情,摆脱或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新的追求中确认而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即在爱情受挫后,应该冷静地客观地分析一下原因,进而 总结 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水平。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能战胜挫折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大学生还未走出社会,因此,这阶段的爱情会明显地表现为如柏拉图之恋般的不需顾虑物质基础。但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有正确树立这一意识,才能更好掌控爱情之舟。与些同时,大学生的爱情的特殊性又表现在,大学时候正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生存技能的特殊时期。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不能将大学的重要任务——求知,抛开,而应当正确地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相信你会得到一份美好的爱情!
参考文献:
[1]白山 《恋爱心理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
[2]原田玲仁(日本) 《每天读一点恋爱心理学》
[3]弗罗曼(美国) 《爱的艺术》
[4]百度 百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指导论文范文二:调整自己,勇敢向前,做最强的自己
摘要:进入21世纪,八零后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而作为九零后的我们已经走进大学的校门,在社会家庭等的影响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越来越暴漏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对我们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更加坚信自己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 文化 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字:新环境 心理健康 做自己
当代的大学生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作为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理所当然成为处于这一时代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大学生探索真理,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理想,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充满幻想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时候,显得步履蹒跚,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目前大学生人数增加,独生子女人数增多,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等等。而这些问题使高等学校的教育较以前具有艰难性,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是通过对心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逐步解析,明确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上述三者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的探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1、与大学校园环境适应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与中学阶段的生活习惯、环境差异的比较等;2、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疲劳,习得性无助等;3、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认知,情感,人格,能力等;4、与家庭贫困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目前国家收费标准的提高和物价上涨,以及贫困大学生与富裕大学生的对比讨论等;5、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相关研究等;6、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焦虑、自卑、自负、嫉妒、从众、依赖心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涉及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自身原因。放眼整个社会,大学生必然是一个既突出又相对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不乏社会未来的精英人士,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正因为这样,大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成为了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也能够妥善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大学校园以及整个社会创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氛围。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己,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己,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己,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己,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着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在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自己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快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地环境中,去最大限度发挥你自己的潜力。
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作为世界未来的主宰者的我们,现在我们必须学会让自己变得强大,在面对外界的各种压力面前我们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在学习我们要掌握的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我们的私人生活,因为我再也不会回到从前,再也不能让父母来给我们打点一切,以后的路始终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所以不要伤心不要难过,我们要勇敢起来,不能把我们这一代人看扁了,我们要充分的去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里重要的一课。解决了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让我们去大胆的去面对一切,勇敢的做自己,做最强的自己。
大学生心理指导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咨询论文
2.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大学生学习心理论文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
导语: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特别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人们尤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发展。
有两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在所有人都期望他们能有所作为时,却惊闻其中的一位已退学,为什么呢?原来林同学入校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际,因自己来自农村深感自卑,在自我、父母的压力下日渐消沉。最终,精神恍惚,成绩快速下降。在某次考试中,竟有三门功课未及格。于是他不得不向父母提出要求退学。而另一位呢?辰同学性格开朗,待人大方,并且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农村出身就低人一等,而是奋发努力,不但考试成绩科科优秀,而且还荣获了国家奖学金二等奖,成了同学、父母眼中的骄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环境,为何二人的境况会截然相反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两同学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林同学由于内心自卑,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知化解,积压心头,于是造成他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走向了退学,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啊!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幸福的、成功的。谁不期望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呢?然而,健康、幸福绝不是仅靠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丰富、科学的饮食,甚至体育煅练就能完全做到的,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每个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就必须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无数事实主明,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心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然而没有健康,这一切都只能幻想。所以,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一定要正视心理健康,塑造良好心态。
况且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铸造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