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蒙古族服饰论文大纲模板

蒙古族服饰论文大纲模板

发布时间:

蒙古族服饰论文大纲模板

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长袍、短褂、靴子等 。颜色尚蓝,深蓝者多,极少穿青色上衣。妇女喜穿红、绿、天蓝色的。服装四季有别,如单布长袍,夹长袍,棉长袍,皮长袍,坎肩,马褂等。无论男女都喜用鲜艳的丝料或布料做腰带垂穗装饰。衣多镶边。布料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制作,少部分用马、驴皮。女式靴子多为布制绣花,冬季内套毡袜,既轻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制,自家缝纫,很少购买。劳动时穿的皮衣不吊用上好绵羊绸、布面,经济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 衣服皆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男服镶单边者为多,女服鲜艳而美观。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女子服装特别讲究,且有闺、妇之分别。 为了骑乘方便,男子服装多为宽领大袖。棉 、皮长袍用棉布领或绵羊羔皮领。长袍外套马夹,以整幅彩色绸缎系腰,不垂穗,佩带火镰、蒙古刀。刀有刀鞘,并有象牙筷子或驼骨筷子一双,用银 、白铜、青铜镌花制成,用绒丝链挂在“套海”(一种金属饰物)上。腰佩火镰 、蒙古刀、烟荷包、烟袋、白布手巾等。头顶的蒙古帽 ,多为绵羊羔皮或狐皮制成。冬季,衣袖外套有绵羊皮套袖。妇女喜穿彩色长袍、 花靴。 四季都在长袍外套穿坎肩,不喜扎腰,外出劳动或骑马才扎。蒙古头饰蒙古族妇女过去非常讲究头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那些十分繁琐笨重的头饰逐渐被淘汰。但在民间举行的婚礼仪式上,还可以看到梳理打扮得个具特色的新娘和年轻妇女。乌珠穆沁妇女的垂于胸前的两条辫子,顶部有发箍,额前缀以至眉的珊瑚、绿松石和银饰件结成长穗,垂于耳边的装饰,显得尤为精巧华丽。在达尔罕、茂明安、四子部落一带的妇女们,则把头发分开梳成辫子,顺耳部后面转至前面,垂于胸前,垂至乳际,缀以白镶嵌珍珠、珊瑚等各色饰物,古朴典雅,别有一番情趣。鄂尔多斯妇女的双辫子,上有发套,前有流苏,旁有流穗,缀满金银饰,瑰丽华美。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妇女,多为如意头或辩发根居中的盘式缠头,佩带耳坠,发型以结实丰满为美,上插全银簪、玉簪,还要扎上珊瑚、绿松石串起来的额带,另外再插上绢花,银饰件有的镀金或加彩色珐琅,更是富丽堂皇,耀眼夺目。 随着时代的前进,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时代精神风貌和物质文化水平标志的服饰,自然也发生着变化。今天,蒙古族男女穿国际通行服装的人和休闲装者越来越多。至于妇女的发式发型,更是斑斓纷呈,有剪短发的,有烫发的,有美发垂眉的,有把头发盘在头顶的,也有染黄发的……。同现在赶时髦的现代人也几乎没有了区别,这也是我们民族融合性的一个体现。

清代至民国初期,蒙古族服装分官服、便服两种。札萨克亲王、郡王、台吉等有爵位、官职者,按清廷规定备有“补服”。“补服”即根据官职不同而在衣服胸背两面依品级织绣不同鸟兽图案的官服。文武官员夫人的服装,则以其丈夫的官职品级而定。平民百姓穿马蹄袖衣服。 过去,蒙古族男女常年穿蒙古袍。袍子用绸、缎、绢、棉布、皮张等缝制。颜色多为红、绿、浅蓝、赭红色(老年人用),忌讳全身穿黑色衣服。为陪衬衣服色调,常常套穿黑马褂或坎肩。男人平时穿开衩长袍;在参加婚宴、外出、做客时,长袍外套坎肩,头戴帽子,以示庄重。男皮衣按皮毛的长短分为羔皮袍、滩羊皮袍、剪茬羊皮大衣、长毛羊皮袄等,且均以布或绸料套面儿。牧民穿镶有黑色或蓝色布边的白茬皮袄。穿长袍时,腰间扎一条4米长的布带或绸带,而且要在腰后扎出两条穗带;同时佩带蒙古刀、香皮袋、玉佩、火镰、鼻烟壶等物。冬天大多身穿长毛大皮袍和皮裤,头戴披肩皮帽(玛胡斯),脚穿牛皮靴或布靴(劳沁古图拉)。为了防寒,裤外套皮套腿(高楚格)。冬天夜晚盖长袍过夜,夏季披薄毡、羊皮遮雨。妇女穿无开衩、宽袖、布料或绸料缝制的长袍,脚穿缝有装饰图案或花边的蒙古靴。夏穿单衣,冬穿棉长袍(帕玛)、无袖长袍(绍巴)或皮袍。衣边、袖口镶有五指宽艳丽的花边,衣扣多用铜或镀银的双圆扣。在家穿布裤,不扎腰带。 帽子有3种:一是“官帽”。清代至民国初年,札萨克亲王、郡王、台吉等各级官员,按清廷规定戴满族的红缨帽或瓜皮小帽或礼帽。夏天戴凉帽,冬天戴暖帽。帽上有顶珠,顶珠依品级的高低颜色和质料各异。二是幞头。一年四季,不分男女,均喜爱包幞头。其包法是把长头巾由脑后向前额缠绕,最终使头巾两头垂耷在脑后,左右各一。这种头巾称“垂巾幞头”。妇女冬季一般用雕皮、狐狸皮、兔皮、羔羊皮做幞头,既御风寒,又美观大方。三是帽子。其样式尖顶,卷檐,展开后可以遮住耳朵、腮、脖子。这种帽子称“草原帽”。 妇女头饰很讲究。少女9—13岁扎耳朵眼,一耳3眼。姑娘梳辫子,头发不准往两边分,耳朵上也不戴耳环,这是未婚的象征。已婚女子戴耳坠子,一耳3个,少则被视为守寡的象征。逢喜庆日子梳五簪头,即在高髻结发上插5根银簪饰(老年妇女和寡妇除外),并戴珊瑚额箍或用头带(希布其)缠住头发。妇女的手饰主要是金戒指,银制、玉制手镯

蒙古族服饰论文的参考文献

蒙古族民风民俗 待客礼仪 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他们的待客礼包括问候、互递鼻烟壶(解放后此礼已逐渐消失)、饮食招待等。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敬酒时,要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传统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面覆以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气透光。门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东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 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喜穿软简牛皮 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 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 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 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顾站冠 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蒙古靴 服饰工艺品。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 分。《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 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则是摔跤专用鞋。坚韧、厚实,靴子上有皮带,穿时将靴底和靴筒缠绑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脚时脱落,且便于勾缠对方。 婚俗?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讲求伦常,严格辈分。讲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亲。结婚仪式过程讲究对歌、祝词。蒙古族传统家庭以男子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见。儿子娶妻生子之后,与父母分家,幼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蒙古族婚礼 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才可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中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葬俗 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后请喇嘛念经。之后前去墓地埋葬。 禁忌 蒙古族从远古时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与火有关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洒水、扔东西,更不能吐痰或将火踩灭。蒙古人还忌用手指着天空中的星星,这与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关。进蒙古包要将马鞭立于门侧,不能带入包内。绝不能打牛、马的头部。 服饰禁忌 帽子是蒙古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头饰,因此,他们最忌讳随处扔帽子或用其他东西触摸、玩弄帽子。戴在头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系腰,对蒙古男子来说是权威的象征,是男子汉的标志。所以蒙古男子忌讳穿长袍不束腰带。戴帽子、系腰带是交际礼节之一。 居住禁忌 元朝时人们出入宫殿不许踩门槛。如果有人犯禁,要严惩。脚踏门槛,被视为无异于脚踩主人的咽喉。现蒙古人仍忌讳脚踏门槛。其次,蒙古包内的坐次也有严格的习惯规定。蒙古人平时尚右,毡包内则中为上,右次之,左为下。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有饮奶茶的习惯,马奶酒,奶酒扒肉。“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服饰研究论文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蒙古旅游禁忌*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病忌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忌蹬门槛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作客忌讳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论文我没有,不过我可以跟你点资料,相当完整的汉服介绍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说明:中华服饰历代各不相同,使今天的人们无法了解古人真实的衣着样子,往往是凭借古代人物画和戏曲、影视的并不完全正确的展示来想象,尤其中国影视制作中的古装服饰五花八门,逐渐走向了一种极端扭曲的病态审美。这次按《大明会典》及《明史》并参照明代写实主义的肖像画绘制一套Q版的《大明衣冠图志》,希望能够为大家了解明代服饰出一份力。并且努力证明一下原汁原味的中华服饰并非不能通过现代方式展示,期待中国的影视服装制作和古装动画漫画造型能在本国文化的表达上超越邻国。文中所引文字,基本来自《大明会典》“冠服”以及《明史》“舆服”,所参考图主要为出土、传世衣冠实物及定陵发掘报告《定陵》等。大家想找原文献查阅可以去百度搜索:《大明会典》卷之六十 冠服、 六十一 冠服二《明史》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舆服二 舆服三《礼部志稿》卷十八 仪制司职掌 冠服另有专门研究明代服饰的论坛,有大量文字、实物资料可供参考。一 皇帝冠服衮冕凡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则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冕:以皂纱为之。綖版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裏。前后各有十二旒,贯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黄黑相次。綖版下以玉珩维冠。玉簪导,贯纽,纽与冠武并系缨处皆饰以金。朱缨,青纩充耳,缀以玉珠二。衮服:用十二章。玄衣六章(嘉靖制度)--日月在肩,星、山在后。龙、华虫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裳黄色,绣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中单:素纱为之,青缘领,织黻文十二。蔽膝:随裳色,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大带:素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素组。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圭:白玉为之,长尺二寸,剡其上,下以黄绮约之。上刻山形四,盛以黄绮囊,藉以黄锦。玉佩二。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小绶三,色同。朱袜、赤舄、黄绦缘、玄缨结。皮弁服凡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则服皮弁服。嘉靖间令祭太岁山川等神皆服。皮弁:用黑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其中各缀五采玉十二。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玉簪,朱紘缨,玉以赤、白、青、黄、黑、相次。玉圭:长如冕服之圭,有脊并双植文,剡其上,黄绮约其下,及有韬,金龙文。绛纱袍:本色领、褾(袖口)、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红裳:如冕服内裳制,但不织章数。中单:以素纱为之,如深衣制,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蔽膝:随裳色,本色缘,有玉钩二玉佩。大带、大绶、袜、舄、俱如冕服内制。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其革带、佩绶,与衮服同武弁服国初行亲征遣将礼则服武弁,乘革辂,其制未详。详定自嘉靖八年。弁:上锐,色用赤,上十二缝,中缀五采玉,落落如星状。韎衣、韎裳、韎韐,俱赤色,如常制。佩、绶、革带、如常制。佩、绶、及韎韐、俱上系於革带。舄:如其裳之色。玉圭:视镇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讨罪安民。燕弁冠服嘉靖七年定:冠:匡如皮弁之制,以乌纱冒之,分十有二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采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服:如古玄端之制身用玄,边缘以青,两肩绣日月。前蟠圆龙一,后蟠方龙二。边加龙文八十一:领与两祛,共龙文五九(45条)。衽同前后齐,共龙文四九(36条)。衬用深衣之制,黄色,袂圆祛方下,齐负绳及踝十二幅。素带:朱里,青表,绿缘边,腰围饰以玉龙九片。履:玄为之,朱缘、红缨、黄结。袜用白。常服洪武三年定:常服: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即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后期式样:冠:仍用翼善冠。袍:用色不拘,盘领宽袖,前后及两肩各盘龙补子一。过肩通袖龙襕袍冠:乌纱翼善冠。袍:交领大袖,纹样分布同曳撒,一般为过肩柿蒂云龙纹,有膝襕和通袖襕。四团龙云纹紬交领夹龙袍冠:网巾。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微行至神乐观,见有结网巾者。翼曰,命取网巾,颁示十三布政使司,人无贵贱,皆裹网巾,于是天子亦常服网巾。髻上戴金束发冠,玉簪二。网巾及束发冠外一般再戴其他巾子或冠帽等。衣:为定陵出土之绣四团龙云纹紬交领夹龙袍。肩用日月。围玉带。曳撒自元代辫线袄发展而来,明朝上下皆通用之,清朝以此制为吉服袍。冠:奓檐帽(笠帽),有金玉宝石帽顶,亦承自元代。袍:右衽交领,窄袖,腰身收敛,腰间束敛作襞积(向下打竖细裥),下身作散褶,若裙状。两肩及胸背为柿蒂或如意云形纹样区,多为行龙、云纹等,有膝襕和通袖襕。带:实束,多为金玉宝石带钩。靴:多用白色。罩甲明代皇帝狩猎骑射时所着。冠:鞑帽,应为继承元代蒙古特色,以皮缝制,帽沿缘毛皮出锋。衣:外穿方领对襟无袖罩甲,织金,龙纹,用纽子。内穿曳撒。靴:皮质,白色。十二团龙盘领衮服冠:用乌纱翼善冠,后于冠上加二龙戏珠,金质,镶宝石,折角边沿亦用金。另有金丝翼善冠,当为大礼时用,或谓乃明器,其详待考。袍:黄色,盘领宽袖。用团龙十二,前身、后身各三,两肩各一,下摆两侧各二。日、月在肩,星、山在背。华虫四,在肩下两袖。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为两行,相对列于大襟。带:与常服同。此衮服于《大明会典》、《明实录》、《明史》均失载,明清两代著述亦未言及。其实例有两处可见:一为南薰殿藏明代皇帝画像,自英宗始,诸帝均着此种衮服。一为定陵所出神宗此种衮服,共五件。其中,刺绣品3件,均为红色底料;缂丝品2件,底色为一红一黄。甲胄定陵所出土神宗皇帝甲胄与《出警入跸图》中不同,然定陵出土仅为半身,难窥全貌,今以《出警入跸图》参考绘制,其详待考。冠:铁盔,饰天鹅翎,插小旗。衣:罩甲,有鱼鳞甲片装饰,方领对襟,升龙戏珠二。内穿当为曳撒,行龙五彩云纹,两袖肩有黄金甲片,以红丝连缀。刀:定陵出土铁刀,长条形,鱼腹刃,刀柄有金十字护手,木质刀鞘,包沙鱼皮。二 皇后冠服凡祭天地、宗庙及正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服礼服。燕居则常服。礼服(翟衣)凤冠:会典载以九龙四凤冠,按明皇后翟衣画像及定陵所出土实物,龙凤数量及组合各所不同,今按实物画九龙九凤冠。凤冠以漆竹丝为圆匡,冒以翡翠。上饰金龙、点翠凤、珠花、翠云、珍珠等。冠用三博鬓。翟衣:深青,织翟文十有二等(凡一百四十八对),间以小轮花。红领、褾(袖口)、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织金云龙文。中单:玉色纱为之,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蔽膝:随衣色,织翟为章三等,间以小轮花四。以緅为领缘,织金云龙文。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瑑谷文。黄绮约其下。别以黄袋韬之。玉革带:青绮鞓,描金云龙文。玉饰件十,金饰件四。大带:表裏俱青红相半,其末纯红,而下垂织金云龙文。上以朱缘。下以绿缘。并青绮副带一。绶:五采--黄、赤、白、缥、绿、纁质。间施二玉环,皆织成。小绶三色同大绶。玉佩二,有小绶五采以副之。青袜舄。常服(大衫霞帔)凤冠:双凤翊龙冠,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上饰金龙一、翊以二珠翠凤,皆口衔珠滴。前后珠牡丹花、蕊头、翠叶、珠翠穰花鬓、珠翠云等。三博鬓(左右共六扇)。有金龙二各衔珠结挑排。大衫霞帔:衫--黄色,两领直下一尺,间缀纽子三。后身长于前身,行则摺起,末缀纽子二,纽在掩纽之下,拜则放之。霞帔--并列两条,尖端缝合,垂在身前,挂坠子,平端收纳于大衫身后三角形兜子内。深青为质,织金云霞龙文,饰以珠。用玉坠子,瑑龙文。鞠衣:红色,胸背云龙文,饰以珠。四襈袄子(即褙子): 深青为质,金绣团龙文。大带:红线罗为之,有缘。余或青或绿。缘襈袄子:黄色。红领褾襈裾,皆织金采色云龙文。缘襈裙:红色。绿缘襈,织金采色云龙文。玉革带:青绮鞓,描金云龙文。玉饰件十,金饰件四。玉花采结绶、红线罗系带一、白玉云样玎璫二(如佩制,每事上有金钩一)。青袜舄,与翟衣内制同。常服襦裙为明代自宫廷至民间所通服的最具代表性的女装款式,上身为短襦(袄子、夹衣),下身以马面裙为主,饰有裙襕,初期上衣多为交领,并有白色护领,后期多用立领等,袖为弧形琵琶袖,袖口收窄,或有白袖缘。衣在裙外,短则及腰,长乃至膝,直至清代汉族妇女仍延续此穿法,并影响到朝鲜等属国,最终形成今日韩服。百子衣(夹衣)比甲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出土,形制与罩甲相近。清代以此制为皇后朝褂子。衣:外用无袖方领对襟比甲,胸、背及各边饰升龙纹,如意纹串边,祥云填空,下幅加海水江涯、子孙龙纹。内为宝相花对襟立领夹衣。俱用金纽子。裙:马面襕裙冠:棕帽。三 皇妃冠服凡皇妃受册、助祭、朝会、则服礼服。燕居常服。礼服冠:九翟冠二顶。冠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饰以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皆口衔珠滴。金凤一对、口衔珠结。金簪一对。珠翠牡丹花穰花各二朵。面花二对。梅花环、四珠环、各一对。衣:大衫、霞帔。衫用红色。紵丝纱罗随用。霞帔深青为质。织金云霞凤文。或绣或铺翠,圈金,饰以珠。紵丝纱罗随用。玉坠子瑑凤文。鞠衣:青色,胸背鸾凤云文。燕居服用素,除黄外余色及紵丝纱罗随用。四(衤癸)袄子:即褙子。桃花色,金绣团凤文。大带:青线罗为之、有缘。余或红或绿。各随鞠衣色。缘襈袄子:青色。红领褾襈裾、织金云凤文。缘襈裾:红色。绿缘襈,织金花凤文。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瑑谷文。以锦约其下。玉革带:青绮(革呈),描金云凤文,玉事件十,金事件三。玉花采结绶,如中宫佩制。青袜舄、袜以青线罗为之。舄用青绮。饰以描金云凤文。皇妃襦裙:冠:黑纱尖棕帽,有箍子,插挑心、顶簪、簪、钗等。衣:大红织金缠枝牡丹妆花绣“洪福齐天”女夹衣,为定陵出土,方领,对衿,用金纽子,胸背用方补,胸补为行龙五彩云纹,饰海水江崖,有“洪、福”二字分列左右。背补为升龙五彩云纹,饰海水江崖,“齐天”二字竖列于正中。四 皇嫔冠服礼服:冠用九翟。次皇妃之凤。大衫、鞠衣、如皇妃制,圭用次玉谷文。常服:襦裙,如皇妃制。冠:黑纱尖棕帽,插挑心、顶簪、“万寿”金簪、珠钗等。衣:织金四合如意窠缠枝牡丹交领夹衣,有护领,窄袖素缘。裙:大红凤襕妆花缎裙。Q版大明衣冠(二)艺术作品 2009-03-29 19:19 阅读41 评论0字号: 大 中 小五 皇太子、亲王冠服皇太子冠服皇太子陪祀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朝会、则服衮冕。从祭社稷、及受册纳妃亦如之。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则服皮弁。衮冕(九章)永乐三年定冕冠:玄表朱裏,前后各九旒。每旒各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承以白玉瑱,朱紘缨。玉圭:长九寸五分,以锦约其下并韬。衮服九章:玄衣五章--龙在肩,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不相属,共腰有襞积。本色綼裼。中单: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一。蔽膝: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本色缘,有紃施於缝中。其上玉钩二。玉佩二,上有金钩。小绶四采以副之,四采--赤、白、缥、绿,纁质。大带:素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青组。大绶:四采--赤、白、缥、绿,纁质。小绶:三采,间施二玉环,龙文,皆织成。袜舄皆赤色。亲王冠服【册宝附】亲王助祭谒庙、正旦冬至等朝贺、则服衮冕, 受册纳妃、亦如之。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则服皮弁。衮冕冕冠:玄表朱裏,前后各九旒。每旒各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承以白玉瑱,朱紘缨。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以锦约其下,并韬。衮服九章:玄衣五章--龙在肩,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不相属,共腰有襞积。本色綼裼。中单: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一。蔽膝: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缘。有紃施於缝中。其上玉钩二。玉佩:如东宫佩制。自珩以下瑑云龙文。上有金钩。小绶四采以副之。四采、赤、白、缥、绿、纁质。大带:素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青组。大绶:四采、赤白、缥、绿。小绶三采、间施二玉环。龙文、皆织成。纁质。袜舄皆赤色。皇太子玄衣九章亲王青衣九章郡王冠服衮冕冕冠:玄表朱裏,前后七旒,每旒五采缫七就,各贯玉珠七--赤白青色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朱紘缨,承以白玉瑱。玉圭:长九寸,以锦约其下,并韬。青衣纁裳:五章。青衣三章--粉米一在肩,其二并藻、宗彝各三在两袖,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纁裳二章--织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不相属,共腰有襞积,本色綼裼。中单: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黻文七。蔽膝:随裳色,二章--织黼、黻各二,本色缘,有紃施於缝中,其上玉钩二。玉佩、如亲王佩制,珩以下瑑云龙文,上有金钩,以小绶四采副之,四采--赤、白、缥、绿,纁质。大带:素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青组。大绶:四采、赤、白、缥、绿,纁质。小绶三采,间施二玉环。皆织成。袜舄皆赤色。皇太子、亲王皮弁服永乐三年定皮弁:用乌纱冒之,前后各九缝,每缝中缀五采玉九。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玉圭:如冕服内制。绛纱袍:本色领褾襈裾。红裳:如冕服内裳制,但不织章数。中单:以素纱为之,如深衣制,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一。蔽膝:随裳色,本色缘,有紃施於缝中,其上玉钩二。玉佩:如冕服内制,但无云龙文,有小绶四采以副之。大带、大绶、袜舄赤色,皆如冕服内制。郡王皮弁服皮弁:用乌纱冒之,前后各七缝,每缝中缀三采玉七。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玉圭:如冕服内制。绛纱袍:本色领、褾、襈、裾。红裳:如冕服内裳制,但不织章数。中单:以素纱为之,如深衣制。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七。蔽膝:随裳色,本色缘,有紃施于缝中。其上玉钩二。玉佩:如冕服内制,但无云龙文,有小绶四采以副之。大带、大绶、袜舄俱如冕服内制。皇太子、亲王 常服永乐三年定冠:乌纱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亲、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蟠龙一。带:用玉。靴:皮为之。保和冠服嘉靖七年定冠制以燕弁为准。亲王用九(衤取)。世子用八(衤取)。郡王用七(衤取)。俱去簪与五玉。后山皆一扇为之,分画为四。郡王长子冠、如忠静之制。用五(衤取)。服用青身青缘,前后方龙补各一。身用素地,边用云。其补子郡王以上采妆。郡王长子织金为之。衬用深衣,玉色。带青表,绿裏,绿缘。履用皂,绿结,白袜。六 皇太子妃冠服礼服九翬四凤冠:漆竹丝为圆匡,冒以翡翠,上饰翠翬九、金凤四,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大珠花九树--皆牡丹花,每树花一朵,半开一朵,蕊头二个,翠叶九叶。小珠花如大珠花之数--皆穰花飘枝,每枝花一朵,半开一朵,翠叶五叶。双博鬓(左右共四扇),饰以鸾凤,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珠排环一对。珠皂罗额子一--描金凤文,用珠二十一颗。翟衣:深青,织翟文九等(凡一百三十八对),间以小轮花,红领褾襈裾,织金云凤文。中单:玉色纱为之,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一,或用线罗。蔽膝:随衣色,织翟为章二等,间以小轮花三。以緅为领缘,织金云凤文。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瑑谷文。以锦约其下并韬。玉革带:青绮鞓,描金云凤文,玉事件十,金事件四。大带:表裏俱青红相半,其末纯红而下垂,织金云凤文。上以朱缘,下以绿缘,并青绮副带一。大绶:四采、赤、白、缥、绿,纁质,皆织成,间施二玉环。小绶三,色同大绶。玉佩二,珩以下瑑饰云凤文,描金,上有金钩,以小绶四采副之--赤、白、缥、绿,纁质,织成。青袜舄:袜以青线罗为之。舄用青绮,饰以描金云凤文,皂线纯,每舄首加珠三颗。七 亲王妃、公主冠服王妃受册、助祭、朝会则服礼服。礼服(大衫霞帔)冠:九翟冠二顶。冠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饰以大小珠翟九,皆口衔珠滴。金凤一对,口衔珠结。金簪一对。珠翠牡丹花穰花各二朵。面花二对。梅花环、四珠环、各一对。衣:大衫霞帔--衫用大红。霞帔以深青为质,金绣云霞凤文。金坠子亦鈒凤文。鞠衣:青色,如深衣制,胸背金绣云凤文。惟不用黄,燕居服用素。四(衤癸)袄子:即褙子。桃红色,金绣团凤文。大带:青线罗为之,有缘,或用红罗。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瑑谷文,以锦约其下并韬 【公主不用圭】。玉革带、青绮(革呈)。描金云凤文。玉事件十、金事件三玉革带:青绮鞓,描金云凤文,玉事件十,金事件三。玉花采结绶,如东宫妃佩制。青袜舄、袜以青线罗为之。舄用青绮。饰以描金云凤文。公主冠服 与亲王妃同。八 文武官冠服朝服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赦、进表、传制,则文武官各服朝服。其武官应直守卫者不拘此服。文武官朝服:梁冠。上衣:用赤罗青缘,其长过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中单:白纱为之,青缘。下裳:七幅--前三后四,每幅三襞积,赤罗青缘,蔽膝:赤罗,无缘。绶:各照品级花样。革带之后佩绶系而掩之,其环亦各照品级用玉犀金银铜为之,不以织於绶。大带:表裏俱素,惟两耳及下垂缘以绿色,又用青组约之。革带: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银鈒花,六品七品银,八品九品乌角。佩玉:一如诗传之制,去双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药玉。白袜。黑履。一品:冠七梁,不用笼巾貂蝉。革带与佩俱用玉。绶用绿黄赤紫四色丝织成云凤四色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玉。笏用象牙。八品九品:冠:一梁,革带用乌角,佩用药玉,绶用黄绿二色丝织成鸂鶒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铜。笏用槐木。杂职未入流品人员:若遇大朝贺、进表、随班行礼,止用公服。洪武三十年奏准亦照九品官,具朝服行礼。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前后用玉为蝉。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前后用金为蝉。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前后玳瑁为蝉。俱左插雉尾。驸马:冠与侯同,不用雉尾。祭服凡上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文武官陪祭服:一品至九品--青罗衣,白纱中单,俱用皂领缘。赤罗裳,皂缘。赤罗蔽膝。方心曲领。其冠带佩绶等第并同朝服○又令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领。四品以下并去佩绶。○又令杂职祭服与九品同。嘉靖八年定上衣用青罗皂缘。长与朝服同。下裳用赤罗皂缘。制与朝服同。蔽膝、绶环、大带、革带、佩玉、袜履,俱与朝服同,去方心曲领。三品祭服:五梁冠,革带用金,佩用玉,笏用象牙。驸马祭服:七梁冠,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前后用金蝉。革带、佩用玉,牙笏。公服在京文武官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则服公服,在外文武官每日清早公座亦服之。后常朝止便服,惟朔望具公服朝参。其武官应直守卫者不拘此服。文武官公服:用盘领右衽袍,或紵丝纱罗绢从宜制造,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用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帕头:用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其杂职官员帕头用垂带。笏:依朝服为之。腰带:一品用玉,或花或素。二品用犀。三品四品用金荔枝。五品以下用乌角。鞓用青革,仍垂挞尾於下。靴用皂。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文提纲模板

你的论文提纲写的很好,很符合论文要求,不过内容很多啊,字数会超2000吧?论文已发,望采纳~~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曲玉镜摘.. .. 要: 从游客需求角度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具有观赏、购物、体验、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价值。对此类资源的开发, 应因地制宜, 保护为先, 突出典型, 适度开发。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资源; 旅游价值中图分类号: J523,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840X ( 2006) 03- 0051- 05 .. ..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纷繁复杂, 多姿多彩, 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含着相对独立而又独特的旅游价值, 颇具开发潜质。一、我国少数民族服饰.. .. 资源的旅游价值.. .. .. 从游客需求角度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六大环节(行、食、宿、游、购、娱)的后三大环节中, 可见它指向游客需求的核心部分。其功能和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构景要素, 满足游客视、听享受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 是民俗旅游景观极其重要的构景要素。它们总是以由色彩、面料、纹饰和款型以及音响诸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效果予游客以不同层次的协和之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首先, 与各自民族体貌特征的协和。如傣族妇女的服饰, 色彩艳丽, 面料柔滑, 短衣修裙, 加之玲珑的耳饰, 衬托着她们纤细丰盈的体态、姣好纯净的面容, 恰到好处。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妇女都以丰满而又苗条的身材为美, 因此服饰也便自然担当起强化这种审美观念的角色。贵州织金县的白族妇女将蜡染百褶花裙缠于胯部, 而非腰间, 行走时十几层厚的花裙随胯部的运动, 有节奏地摆来摆去, 很是美丽动人, 给人一种重叠、变化、跳跃之美。其次, 与各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协和。这也就是地理环境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决定着服饰的风格。由于藏北高寒, 昼夜温差大, 因此, 藏袍结构肥大, 夜间和衣而卧可以当被, 袍袖宽畅, 臂膀伸缩白如, 白天阳光充足, 气温上升, 便可很方便地脱出一个臂膀, 既能调节体温, 又能.. 51.. 艺术广角 很轻松地从事各种劳作。进而演化出脱下一袖的着装方式, 构成藏族服饰豪放、洒脱的经典风格。再次, 与周围景色的协和。电影! 玛的十七岁.中, 哈尼族少女玛身着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 不仅与其紧致、黝黑而光洁的肌肤、雪白的牙齿融合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而且与哈尼人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梯田十分匹配, 成为天作之合。黑(服饰)与银白(有镜面效果的水田梯田)的色彩组合, 动(人)与静(景色)的互衬, 一切都那么天衣无缝。上述三个层面的协和, 如由一点(身着得体服饰的人)层层推开的涟漪, 使游客会在不经意间观赏到景观之美, 陶醉于其中。这时如果耳朵再敏感些, 各种不同质地饰品所发出的乐音就会在耳畔袅袅升起, 简直美不胜收。(二)旅游购品, 满足游客旅游购物需求把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旅游购品的动机和行为源于种种不同的需求, 收藏留作纪念或馈赠传递友情是两种最常见的需求。对于时尚人士或艺术工作者来说, 买下来, 带回去, 穿在身上, 与各种时装来一个冲击, 以彰显个性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又不容易# 撞衫., 的确是一种又实用又富于创意的做法。由审美走向实用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值得注意的一种旅游价值。这种出于实用考虑而购买少数民族服饰的行为, 有其比较现实的服饰审美文化基础。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从远古人类服饰的产生到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 始终离不开人类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当代服饰审美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个性化、多元化,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 恰好与现代人的审美口味相吻合。如今, 许多少数民族服饰已经跨越地域, 融入现代社会。如傣族妇女窄小上衣和修长筒裙相配的服饰风格, 在发达都市风靡一时。而基诺族姑娘的鸡心型胸兜, 至今仍为时尚女性所青睐。(三)参与体验, 满足游客求奇求趣心理虽然少数民族服饰同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一样, 具有时代性、变异性, 但它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终会使其拥有独特、鲜明的地域色彩, 对于游客来说, 无论面料、色彩、款型, 还是纹饰符号、加工工艺等, 尤其是后者, 莫不新奇有趣。因此, 若能亲身一试, 参与制作过程, 经过纺、织、染、做一番忙碌后, 带着自己的产品离开目的地, 一定会让他们乐此不疲。这种经历不但能增添其旅游乐趣, 而且会沉潜在他们的审美记忆中, 构成长久的审美回味和审美心境。这将有助于深化旅游活动, 提高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四)文化吸纳, 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游客旅游活动的目的是多重的, 在共同的观赏价值之下, 少数民族服饰还蕴涵着多元深层价值。如艺术采风, 音乐、美术工作者可以从花样繁多的少数民族服饰中汲取素材, 获得灵感; 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人员可从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面料质感、纹饰和款型等要素那里受到启发, 制作各种工艺品; 而时装设计师则可直接抽取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符号, 在现代设计理念统摄下, 加以融合, 设计出适合不同人群的四季霓裳。从民俗文化看,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记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 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 传授着不同民族的劳动技能, 必然成为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服饰史、美学史和社会史等方面研究者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此外, 希望从少数民族服饰审美中获得悦心悦意、悦情悦志等高层次审美感受的作家、文化人等也会从审美的角度对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提出需求。显然, 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还拥有多项文化传播功能。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 .. 旅游开发的原则.. .. .. .. ..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渗透了特定.. 52..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人们的心理情感、观念意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 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形成了它们各自鲜明的特色, 积淀了各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与现代都市服饰的个性化特征有所不同, 在生成上具有时空双重制约。因此, 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满足游客的现实需要, 理应作为制定旅游开发原则的前提性认识。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开发应有基本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现有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禀赋条件差别很大。这是因为, 决定它们实际状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中, 除了自然地理、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宗教信仰等具有缓慢迁移特征外, 其他如社会意识、审美情趣和社会功能等影响因素, 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较快变化。如过去的少数民族服饰多以自纺自织的棉麻布和动物的毛皮为主, 而现在多穿棉布、绸缎、呢绒、化纤制成的服装。土布几乎已退出少数民族服饰面料的领地, 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而毛皮面料的消失则是受近年环保和保护野生动物等现代意识影响的结果。在过去, 物质生活极其贫乏, 容易形成服饰夸富的审美心理, 因而, 服饰总是以粗大贵重或厚重繁多为美, 如今, 崇尚简洁实用的现代审美情趣正在使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此外, 体现在服饰面料、色彩和款式、纹饰和配饰等方面的等级和地位差异也早已消失, 服饰不再作为等级高低、身份贵贱、地位尊卑的标识。上述变化所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保有量和品质上的千差万别。因此,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一方面, 在民族服饰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少数民族区域, 选择一些特色鲜明、品种多、品质高的类型进行重点开发。对于已被当地社会所淘汰、近于绝迹的类型不要勉强做起死回生的工作。另一方面, 在民族服饰资源禀赋条件相对较差的少数民族区域, 是否进行开发以及开发的深广程度, 更要审慎处理, 不但要看市场需求的有无, 而且更要从自身的经济实力出发, 量入为出。(二)保护性原则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原汁原味, 或者说上述四个方面的价值都是建立在原汁原味基础之上的。因此, 在开发过程中, 必须尊重资源自身所固有的特征, 保证不变形不走样, 不做迎合时尚的拔高工作; 而对于来自资源内在的自然变化也必须予以尊重, 不硬性阻止。如, 彝族历来有崇火、崇虎的观念, 这种观念反映在服饰上, 便产生了火焰纹样和虎头图案。在彝族文化中, 这两种符号所代表的神性意识是不可更易的, 是该民族服饰的#魂., 因此, 决不可随意变换。总之, 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看作既独具特色又动态变化的物质精神现象, 洞悉其稳定态的质, 追踪其微妙变化的量, 只有这样, 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三)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原则就是在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要保持恰当的分寸, 在深度上, 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 这是进入实际开发阶段前必须要做的前期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文化误读所导致的种种实际操作错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所拥有的绚丽悦目的色彩和特色鲜明的图案、纹饰, 许多都是以他们所观照的大自然和所信奉的宗教意象为范本, 与他们的文化审美心理息息相关, 而非简单的纯视觉选择。如土家族妇女的#绣苏. (即花袖衫)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红黄绿蓝黑五色彩布或绸缎缝制花袖, 据说早期花袖是用七道花边缝制, 后演化为五色。传说这种服饰是土族先民受彩虹的启示后精心设计而成的。因此, 只有触摸到#穿彩虹花袖衫的民族.的土族文化的根脉, 才不会使对该民族服饰资源的开发流于浅薄。.. 53.. 艺术广角 在广度上, 品种和项目的选择宜#少而精., 实施范围宜#小而专., 切不可一哄而上, 遍地开花。尤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区域和类型组合问题。可在渔猎采集型、草原畜牧型和农田耕作型三大经济文化类型的少数民族区域中分别选取若干典型进行开发。三、我国少数民族服饰.. .. 资源旅游开发设想.. .. 同别的资源开发一样, 对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其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和实现它们的旅游价值, 出发点和目标都指向旅游市场。而旅游价值和旅游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基本一致的对应关系。(一) 保护性开发特色鲜明的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景观, 在自然、本真状态中, 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迷人风采。严格说来, 目前, 把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 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只要我们考察、分析一下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景观的旅游开发、利用和经营状况, 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少数民族区域景观应是风景和风情有机交融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但许多少数民族区域景观# 情. #景. 分离现象十分严重: 游客只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却未必能一睹身着蒙古族袍子的同胞。而在风景中一旦缺失了与之相协调的人的身影, 风情也就无从谈起。缺少了自然性, 民族风情在有意无意之间被直接商品化了: 化为歌舞, 化为各种投游客所好的习俗表演(更有甚者, 穿此一民族衣服, 跳彼一民族舞蹈)。显然, 在如此风情展示中, 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 但却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 或作为歌舞表演的舞台装, 而屈居附庸的位置; 或被淹没于习俗演示的动作行为中, 也同样被忽视。耐人寻味的是, 在某些被用于旅游开发的少数民族区域, 少数民族同胞们已在自发地利用着他们的服饰资源, 他们装扮起来, 与游客合影。但却启发了我们的思路: 我们是否能够营造一个自然的民族风情实景, 以显示其服饰的价值? (二) 有组织地、选择性开发民族韵味浓厚、市场前景看好的少数民族服饰商品, 合理实现少数民族服饰的商品化。许多外来游客都希望购买几件少数民族服饰商品或工艺品, 这从旅游地常年人头攒动的少数民族服饰店铺、街肆的情景中就可见一斑。但往往是看的多, 买的少。这不能怪游客太挑剔, 实在是粗制滥造过多, 既无艺术美感, 又难以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缺乏应有的物质(穿着)、精神(珍藏或馈赠) 价值。究其原因, 是因为包括服饰在内的民族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正面临着蜕化、失传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 旅游地的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加工、制作应加强引导管理, 组织开发。因此, 只有站在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实现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市场价值的高度, 把#留住手艺. 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彻底摆脱目前的这种供需困境。在有条件的地方,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帮助、支持擅长少数民族服饰加工、制作工艺的民间人士创建规模适当的传统作坊, 吸纳有志于本民族服饰传承的青年人, 有组织地、选择性开发民族韵味浓厚、市场前景看好的少数民族服饰商品, 合理实现少数民族服饰的商品化。可采纳厂店一体的经营模式, 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投放市场销售, 并开展租赁业务, 把它们作为道具租借给外来游客, 供他们扮演某种临时角色时使用, 增添其旅游的乐趣。这样做对旅游地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增加了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传承、弘扬了本民族服饰文化。(三) 设立以满足外来游客亲手操作需.. 54.. 民族艺术研究 要的少数民族服饰生产场所, 传授技术, 传播文化。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在观赏风景中获得审美愉悦, 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品味多彩人生, 可以在积极模仿他种角色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我, 也可以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1 ] ( P133) 尝试参与制作少数民族服饰, 既是模仿过程又是消费过程, 具有获得感官享受和满足高级需要的双重功能, 它以技术的习练和模仿为起点、形式, 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为目标、内容, 对旅游主客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场所可以单独设立, 也可以于正规作坊中开辟一角, 以达到人才、技术共享的目的。该场所在外观造型、内外空间处理和装饰陈设等方面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 若能得到老艺人的亲传亲授, 一定会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乐趣。(四) 发挥导游信息传输中介功能, 在各种不同场景和情境中, 适时传输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的各方面知识, 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 使游客各取所需, 从中受益。在以旅游观赏为主的环节, 以审美信息的传递为主, 调动游客的各种审美感官, 引导他们步入旅游审美的情境中去。从色彩、面料、纹饰和款型等形式美因素的说明, 到整体形式美特征的阐发, 再到民族- 地域特色、宗教- 习俗特色和民族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内涵之美的揭示, 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旅游审美的需要。在以旅游体验为主的环节, 以相关实用信息的传输为主, 告知游客具体服饰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讲述必要的有关服饰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以及加工厂工艺、穿着技巧等, 以满足游客求知、求实的需要。总之,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价值独具, 开发潜力很大, 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 同时, 研究和开发工作也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分析评估其旅游价值, 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 探索具体现实的开发途径。(责任编辑.. 魏.. 云) 参考文献: [ 1]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 作者简介: 曲玉镜, 女, 渤海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锦州.. 121013] .. 55.. 艺术广角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有形的物质又是无形的精神载体。在我省,畲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能保留一定的民族特色的还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加紧研究、保护好本省畲族服饰文化。把握畲族服饰的意蕴与创新,为我省文化产业和经济建设做贡献。

畲族的概况

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人”,“山哈”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自唐以来,畲民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从广东沿福建的山岭向北、西迁徙并不断分支,适时、适地定居在浙西南、江西、安徽等地,与汉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现在“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在迁徙的进程中,该民族不断融入当地的文化、风俗,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汉化明显,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作为畲族文化中最醒目的标志之一的民族服饰也不例外,也在不断地吸取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目前畲族服饰“大相同,小差异”的特点。

畲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排列居第 19 位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现有人口 万(据有关资料统计),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百余个县、市。

江西畲族的分布与服饰文化现状

1.江西畲族的分布情况

我省的畲族分布在7个乡80个村500多个村民小组,近15万人,是全国畲族分布的三大省份之一。这七个畲族乡分别是上饶铅山县太源畲族乡、上饶铅山县篁碧畲族乡、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和吉安市永丰县龙岗畲族乡。

2.我省畲乡服饰文化现状

笔者在课题研究期间,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上饶铅山县太源畲族乡,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当地相关的人员和畲族群众了解当地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1)我省畲族服饰总体特征。

笔者看到在各畲族乡政府保管的畲族服饰,男、女服装以蓝或黑色为主,只是传统的苎麻或棉大都已被化纤织物所代替。女上装为大襟小袖衫,在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刺绣各种花鸟及几何纹饰,也看到了畲族妇女最具有特色的“凤凰装”与“凤冠”。畲族男子服装基本与汉族相同,男服一般是青色和蓝色大襟短服。

(2)在保护和传承上的好的做法。

我省注重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通过以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基础,开发畲族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带动各项文化和经济产业发展。

①设立畲族文化广场、服饰博物馆等文化类展示场所,展示畲族发展历史、风俗信仰、服饰及歌舞、特色产品等。如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

②突出畲族资源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如吉安龙冈畲族乡以“红色历史、蓝色民俗、绿色生态”发展旅游业。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能欣赏到体现畲族精彩艺术的“狗王图”和“马灯舞”,还可听到畲族的多种山歌。

③通过举办畲族文化艺术节挖掘、展示畲族文化遗产。2011年4月26日至28日,江西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在贵溪举办,预计2015年4月21日至22日将在江西吉安举办江西省第二届畲族文化艺术节。

这些推广畲族民族风情的做法为保护我省的畲族服饰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3.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畲族由于历史上的迁徙与汉族交错杂居,没有形成大块聚居区域,而在长期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畲族服饰面临被同化而湮没。笔者在畲族乡看不到身穿畲族服饰的畲民。

(2)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坚实耐磨、保暖为主的传统民族服饰不被新一代畲民们所接受,对他们的经济生活没有实际意义,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美感的服饰。

(3)笔者也了解到如今的畲民家中已没有了本民族服装,在重大畲族活动里,参与者所穿的畲族服饰也由乡政府统一安排穿戴。

(4)如今的青少年一代,他们触摸不到畲族的民族符号与表征,无法领会畲族的精神内涵,没有传承畲族服饰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现江西畲族服饰中植物染、手工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已然缺失,已成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拙朴气息荡然无存。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年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格式完整模板

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毕业论文格式完整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专业论文论文题名:(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副标题(三号,黑体,加粗,居右)

张三 030333221 xx011班

(与标题按五号字大小空一行,小四号,黑体,居中,只学号加粗,每项中间空两个字符,不出现姓名、学号等字。)

指导老师:李四

(与姓名间不空行,小四号,黑体,居中,含指导老师四字。)

【摘要】: 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以第三人称陈述。一般应说明实践目的、实践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一般不超过为300字。(与指导老师按五号字大小空一行,摘要两字为黑体,小四号,居左,加中括号,中括号采用中文形式;摘要部分的文字为宋体,五号,不另起一行,无需段落缩进。)

【关键词】: 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与摘要间不空行,关键词三字为黑体,小四号,居左,加中括号,中括号采用中文形式;关键词为宋体,五号,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加标点符号,不另起一行,无需段落缩进。)

【正文】: 与关键词间不空行,正文两字为黑体,小四号,居左,加中括号,中括号采用中文形式

正文另起一行开始,正文部分文字为宋体,五号,每段首行两字符缩进,段落间不空行

A 正文层次:各部分层次不出现一xxxx等标题,统一层次格式为:

1(四号,宋体,居左,加粗,标题与上文按五号字大小空一行,与下文不空行)

(小四号,宋体,居左,加粗,小标题间不空行)

(五号,宋体,居左,加粗,小标题间不空行)

⑴(宋体,五号,居左,序号采用特殊符号添加,小标题间不空行)

①(宋体,五号,居左,序号采用特殊符号添加,小标题间不空行)

另:任意标题,当与表格或图片紧连时,按五号字大小空一行

B 表格格式:表格名称位于表格下方。

表格本身(全部采用1/2榜实体黑线,位于文档中间,且尽量不让表格分页,必须分页时,保证任一格中内容不分页),表格内的分类标题(五号,宋体,加粗,居中),表格内文字(五号,宋体,居中)表格内文字通过调整表格框架使四字以下(含四字)文字尽量在一行中,若必须分行的则上行两字,下行一字或两字;五字以上(含五字)可分行。

表格中若存在图片,图片大小不超过六行五号字;图片和文字同时存在的,文字位于图片上方(五号,宋体,居中)。

C 图片格式:名字位于图片下方。

不需文字解释的,图片居中,根据页面调整大小;需要文字解释的,图片位于文档左边,文字采用四周型环绕,图片大小根据文字调整。

D 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序号(图的名称位于图的下方,表的名称位于表格上方,字体采用宋体,五号,加粗,居中。图、表序号根据其所在的大层次标题序号和在改层次的序号定)。如:

图、表、公式

E 注: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需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采用加注的形式(注的编排序号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一页内的下端,并用横线与正文分隔开(宋体,小五号,居左)。

【参考文献】: 应具有权威性,并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与正文间按五号字大小空两行。(参考文献四字为黑体,五号,加粗,加中括号,中括号采用中文形式;其他为宋体,小五号,序号的中括号采用英文形式,每项用英文形式句号隔开)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网址:[序号] 作者.文献名称.网站名称.网址

整篇论文其他注意部分:

A页面设置,采用A4大小竖版纸面,上下页边距厘米,左右页边距厘米,所有图片、表格等都不得超过边距。

B文章所有页面加入页眉,页眉为论文名称

C文章所有页面不加页码

D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

E拉丁文采用Times New Roman,斜体

F标点为中文,半角

G正文内全为单倍行距,标题间空行除外

摘要: 本文从Chomsky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理想化模式入手,认为Chomsky为了使研究变得简单,便将与语言关系紧密的社会因素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这是一种不可取的理想模式。接下来本文从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理想化模式不可取的原因:

一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只有在社会的'环境下才能具有完整的意义。二是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发展过程,都在不断地和社会发生着相互作用。故而只要是研究语言学,我们就不能将社会因素理想化。至于什么因素可以暂时不予考虑,这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

理想化,符号系统,社会结构,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

2.封面:封面栏目要求打印;

3.字体全部用宋体;主标题行要求用小二号字加黑,次标题用三号字加黑,再次标题用小三号字加黑,以此类推。正文内容要求用小四号字;行距为单倍;页边距左为3㎝、右为2㎝、上为㎝、下为㎝;

4.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页码放在右下角,由正文首页开始编排,封面封底不编入页码;

5.题目:简要、明确,一般不超过20字;

6.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关键词为3~8个,另起一行,排在摘要下方,词与词之间以分隔;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要求与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一致;摘要和关键字用小四号字;

7.目录:由论文的章节以及附录、参考文献等的序号、题名和页码组成(课程论文不列入);

8.结构层次序数的表示方法:第一层为1,第二层为,第三层为,第四层为,正文中序号用①表示,不分段;

9.附表与插图:附表要有表号、表题;插图要有图号、图题;所有的图表都应具有自明性,即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表的意思;

10.致谢:在正文后对单位和个人等表示感谢的文字(课程论文不列入);

11.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并不是必需的。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课程论文不列入) (1)为了整篇材料的完整,插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材料; (2)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 (3)对一般读者并非必须阅读,但对本专业人员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12.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照文章正文部分(包括图、表及其说明)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标注的符号为[ ],作为上标,在标点符号前使用;

(2)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为:

①参考文献是连续出版物时,其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止页码

②参考文献是专著时,其格式为:[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止页码

③参考文献是论文集时,其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起止页码

④参考文献是学位论文时,其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名:〔博士、硕士或学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⑤参考文献是专利时,其格式为:[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参考文献著录中需要注意:

个人作者(包括译者、编者)著录时一律姓在前,名在后,由于各国(或民族)的姓名写法不同,著录时应特别注意课件下载,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另外,作者(主要责任者)不多于3人时要全部写出,并用,号相隔;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应的文字如et al。等或et al前加,号。

装订格式

1.课程论文一律左边装订成册;

2.装订顺序为:封面、题目、论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是要投到杂志社吗?

标题    作者姓名1 ,作者姓名2   (1. 作者单位正式对外名称,省份 城市 邮编;2.作者单位正式对外名称,省份 城市 邮编)    摘要:4个整句以上,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缺一不可)等。摘要应以第三人称撰写,不得出现“本文”、“作者”等词汇。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并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特别注意所述内容均应包含在正文中,且数据一致)。不要重复题目,给出文中的主要信息、关键步骤或数据,以便于检索;

篇幅:200

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缩写词首次出现时请给出全称。 关键词: 列出3~8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结束处不用标点符号,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缩写词请给出全称,如: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图分类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引言 引言中应简要回顾本文所涉及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历史,尤其是近三年的研究成果,需引用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扼要说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引言部分不加小标题。  1 一级标题  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不加标点符号。如“1”,“”,“”等,编号到三级为止。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后空1个字距接排标题。标题不得排在页末。模板中的各级层次标题为建议名称,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论文内容做相应的修改二七111111111111。 二级标题一   三级标题  正文部分  表格:   表格采用三线表。每个表格都应有表序和表题,表题应简明扼要。表头上的栏目填写该栏的项目名称,当项目是物理量时,请按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标注规定,列出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使用单位。量符号用斜体字母,单位用正体字母,中间用斜杠“/”连接,如: tR/min,RSD/%。作者应使表格尽量满足期刊要求(单栏 cm,双栏 cm,页面 cm× cm)。

下面是双栏表格示例:   表1  双栏表格示例  栏头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

××× ××1) ×× ××2)

××× ××× ×× ×× ××

×××  注: 1) ×××××;2) ××××××。    插图: 1  图题说明为中文,置于图下。作者提供的图用计算机绘制,线条要清晰、均匀、虚实分明,准确无误。图注放在图题下面。函数和谱图请提供黑白矢量图(指放大缩小清晰度不变的图)或位图(分辨率600 dpi)。作者最好提供实际印刷大小的图片。图分单栏( cm宽) 和双栏( cm宽)放置,图片的大小最好在7 cm之内。所二 有的图都应用阿拉伯数字标上号码。2     图1  图的说明    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择主要的列出,在文中按出现顺序用[1],[2],……,上角标注,在“参考文献”中,用[1],[2],……, 顺序标注.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表的、文中直接引用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参考文献录入请严格按照下面的格式:   [2] 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英文名缩写为首字母,缩写名后不加点“.”,作者是 三位的必须全部列出,四位作者以上的列出前三位作者,然后用“等”(英文文献“et al”),英文题名实词的首字母大写,起止页码中文用“~”,英文用“-”结束处用英文句号“.”. [3] 著者.篇(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期刊-连续出版物(J)  [4] 主要著作责任者.书名[M].版次[第1版可略].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专著(图书)(M) [5] 作者.篇(题)名[D].保存地点: 保存单位,年.学位论文(D)  [6] 作者(报告人).题名(析出文献)[A].三会议录或会议名[C],出版者,出版时间: 页码.会议文献(C) [7] 专利申请者(所属单位).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出版日期.专利文献(P)  [8]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也可略去起草责任者、 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标准文献

论文写作格式模板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 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 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百度百科文献)一:论文基本内容1、 论文题目(众行网)。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2.作者.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1.××大学××系,省份,城市 邮编;2.××大学××系,省份,城市, 邮编)3、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论文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不要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摘要内容完整,不要遗漏,能使人明白论文基本内容。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8个。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4、论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1) 引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 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5、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应该对以下方面致谢:横向课题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研究的企业、组织或个人; 协助完成研究工作或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或提供帮助的人员;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6、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 索引序列
  • 蒙古族服饰论文大纲模板
  • 蒙古族服饰论文的参考文献
  • 蒙古服饰研究论文
  •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文提纲模板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年论文模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