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美国英雄主义毕业论文

美国英雄主义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美国英雄主义毕业论文

可以尝试一下,1《欧美沟通非语言文化的异同》2《美国的同性恋文化》3《美国的橄榄球文化》4《铁汉精神与海明威以及美国影视中的英雄主义》5《从<第一滴血>到<星球大战>看美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

个人英雄主义 脱离人民群众,迷信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与“革命英雄主义”相对。它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夸大或不适当地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表现为好图虚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往往违反革命纪律,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错误。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海明威1899年生于美国,他的一生个性刚强,勇武好斗,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在欧洲战场,提枪投入战场。在非洲丛林要去捕捉凶猛的野兽,在拳击台上向高手挑战。同样在他虚构的作品中充满了战争、运动、争斗、爱情、旅游。最能体现作者性格的是他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在这部作品中集中体现了一种自信自强,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展现了强烈的奋斗精神。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甚至成为教堂布道的内容。 伟大战士的悲剧人生——海明威人生观中的悲剧意识 一、作家简介:海明威(1899-1961)1、“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经痛苦思考后又找不到出路,于是形成困惑迷惘和彷徨痛苦的精神特征,这种人被称做“迷惘的一代”.它既是一种人物类型,也是一个文学流派,也专指擅长描写此类形象的一批美国作家.海明威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2、“硬汉子精神”:这是一种人物性格类型.包括坚强刚毅勇敢正直,对于痛苦和死亡无所畏惧;外在形势和内在情志,矛盾尖锐,冲突剧烈;面对严酷的悲剧命运,不失人格尊严,表现出临危不惧的庄重态度.《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就是这种代表人物.

1.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2.论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3.论利益集团与美国政治运作 4.论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 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王广振).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个人英雄主义指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力得到别人认同,渴望自己受到关注的心态.海明威1899年生于美国,他的一生个性刚强,勇武好斗,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在欧洲战场,提枪投入战场。在非洲丛林要去捕捉凶猛的野兽,在拳击台上向高手挑战。同样在他虚构的作品中充满了战争、运动、争斗、爱情、旅游。最能体现作者性格的是他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在这部作品中集中体现了一种自信自强,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展现了强烈的奋斗精神。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甚至成为教堂布道的内容。实际上,海明威的作品里没多少所谓“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分,更多的是破灭的情绪,海明威其它的大作比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短篇小说全集”,“伊甸园”,“A Movable Feast”等等里面,可以说和“个人英雄主义”几乎沾不上边儿。您的论文选题能否再斟酌。如果就《老人与海》分析,如下参考突出表现:一是作品对人类生命力的赞颂。看!咆哮的海天、汹汹的鲨群,却奈何不了一位步入垂暮的老头儿!老人在与绝望、饥饿搏斗中,心中总是在默默地沉吟:人不是生来就能给打倒的。这是人的生命的韧性和坚强的体现啊!二是作品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想想,老人与饥饿、寒冷、黑暗的拼搏结果,难道说是为了一架空空鱼骨?老人是完全可以斩断钓线轻松返航的,可他没有!他是在与强大的困境在比拼、争夺啊!宁可鱼死网破也不服输呀。老人在与海及其附生的较量中,完成了人的生命力量的展示。这里是在说:人生的成功,是在于生的本身的光辉,而不在于一个死了的结果--------活着搏着故我在!三是作品重新诠注了“事业成功”的概念。物质上的获胜可以是世俗意义上的事业成功,但不一定是成功的人生。若把人生当成事业来经营,那么,成功的人生首先应是人格力量的完善。项羽虽是失败者,但他是公认的英雄;刘邦夺取了天下,却仍被天下人视为“泗水无赖”。如霸王别姬式的悲壮,是人类对自身生的意义的肯定。四是作品体现了美国精神和西式价值观。冒险和个人英雄主义向来为老美们推崇,圣地亚哥老人的小渔船上载着当年“五月花号”的同样精神,即:我可以失败,但你消灭不了我,我总是在努力寻求突破。故曰:作品的民族性为作品绽放出了世界性的魅力。五是作品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全新对话方式。“老人”与“海”的对话,是弱与强、孤独与喧哗、胜与败的对话,它不同于鲁滨逊与孤岛的对话:是有一些生命的凭借。鲨,是海之骄子,人,为陆之灵长。人,置身于汹涌波涛,在生存异域中,将是如何地绝叫着呢?六是作品是作者人格化的产物。这样的赤诚坦率笔触,当然应该褒奖。众所周知,海明威一生好冒险,好在大自然中挑战生命力极限。他以为,没力量的生命生不如死。他讨厌人类的物欲、权欲、和爱情,他因而常常绕开身边的人群,去不可思议的地方打猎、参战、嫖情。正因为如此,他在精神上孤独得如同在海上与鲨群搏斗的那个老人。然而,他在生着,直到自己被世俗恶论啄成了一具空空鱼骨时,才以双筒猎枪向世人发出了警告。。。。。局限性这是一篇小说,但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寓言。海明威在这里唱出了对人类顽强战斗精神的赞歌。而且小说是以乐观的调子结束的。通过那个小男孩将再度伴着老人出海,预示了新的战斗和新的希望。但是,我们当然也要认识到,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海明威的局限性。他既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也看不到群众的力量,他是在一个虚弱的立足点上来歌颂个人斗争的精神的。因而,他歌颂的英雄只能是失败的英雄。《老人与海》的乐观主义只能是广阔的暗空中的一抹微光,而且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老人是一个真实的劳动者的形象,或者如某评论者所说的不过是一个有劳动者外表的海明威式的知识分子呢?——我们认为,是一个真实的劳动者的形象,虽然,可能稍有一点理想化。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不肯将他笔下的人物简单地当作是自己的传声筒的。如果桑提亚哥只是化装了的海明威,这篇小说就不会有这样感人的力量。桑提亚哥的思想感情并没有超出他这样一个劳动者的思想感情。他在茫茫的海上与大鱼生死搏斗时,那种将大鱼既看作是敌人又看作是兄弟的心情,应该是可以理解和体会的。在海明威笔下的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有着深厚社会内容的典型,然而是可信的、真实的形象。但老人桑提亚哥身上是有作家海明威的影子的。他的儿子格雷戈里·海明威在一篇回忆录中写着:“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说是他身上最好的东西。”这话是对的。我们在许多作品的某些人物中都看到了作家自己的影子。只不过,在《老人与海》中,我们感到海明威在思想感情上与桑提亚哥是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他喜爱他,歌颂他,他真正进入了“角色”,老人在大海中的感受和感情,是他真正体验到的。在某种意义上和从某个角度看,老人是海明威的化身。然而这并不与我们前面所说的老人是一个真实的艺术形象这一点相矛盾。在一九二六年,海明威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表达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部分美国年轻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深刻的绝望。他因而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的身份受到了注意,而有的人将这部长篇小说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从那以后,他一直在进行他的人生探索和社会探索。他参加过西班牙反佛朗哥的斗争。他在作品中暴露过资本主义的黑暗,表现过反法西斯的热情。他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他是一个严肃的有正义感的作家。但是,他始终没有能够走出个人主义的圈子,因而,也始终没有摆脱悲观主义的束缚。虽然“迷惘的一代”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进入三十年代后就已瓦解,从思想上说,晚年的海明威依然是一个“迷惘者”。从表面看,海明威是一个取得了辉惶成就的大作家,名誉、地位、金钱他都有。他豪放、豁达、慷慨。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海明威,没有看到人类真正的出路。而且,由于在战争中受过几次伤,这损害了他的健康。而且他老了,写作愈来愈困难。他内心是苦闷、悒郁、悲凉的。在茫茫的人海中挣扎、浮沉。《老人与海》中是表现了他灵魂深处的某些本质的东西。他不仅在老人桑提亚哥的身上寄托了他对生活的感受,也企图将老人的英雄气概作为激励自己的榜样。42据他的儿子的回忆,海明威在后期写作起来已不如以前那么轻松自如。“过去是一口喷水井,而现在却不得不用抽水机把水抽出来。……他已不再是诗人……,他变成了一个匠人,埋怨自己的命运,叹息他的打算成了*萦啊!倍�罄矗�坝倘缧 ⊙舸阂谎�*他的天才又回来了,从而孕育出了一部杰作(指《老人与海》),规模虽然不大,却充满了爱、洞察力和真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同意,由于对题材的爱,由于作者与对象无间地融合在一起,是这部小说能取得某种成就和能感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总的说来,他在写作上是愈来愈感到困难。以致他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那本书我写不完了。我不行了。”“我整天都在这张该死的写字台前……可是我写不出来。一点也写不出来。你晓得,我不行啦。”他的儿子说:“他总是竭力要赢。输,他是受不了的。”他的一位老朋友马尔科姆·考利说: “如果他不能写作,他就不想再活下去了。”一九六一年,他用一颗猎枪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恐怕不能仅仅解释为病的折磨,这应该也是他所赞赏的老人桑提亚哥英雄气概的另一表现方式。但是,我们也可以将那看作是对在茫茫人海中挣扎、苦斗的个人英雄主义者的一声丧钟,他们在个人的力量丧尽以后,就看不到更大的希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美国英雄主义的毕业论文

个人英雄主义 脱离人民群众,迷信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与“革命英雄主义”相对。它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夸大或不适当地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表现为好图虚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往往违反革命纪律,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错误。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海明威1899年生于美国,他的一生个性刚强,勇武好斗,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在欧洲战场,提枪投入战场。在非洲丛林要去捕捉凶猛的野兽,在拳击台上向高手挑战。同样在他虚构的作品中充满了战争、运动、争斗、爱情、旅游。最能体现作者性格的是他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在这部作品中集中体现了一种自信自强,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展现了强烈的奋斗精神。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甚至成为教堂布道的内容。 伟大战士的悲剧人生——海明威人生观中的悲剧意识 一、作家简介:海明威(1899-1961)1、“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经痛苦思考后又找不到出路,于是形成困惑迷惘和彷徨痛苦的精神特征,这种人被称做“迷惘的一代”.它既是一种人物类型,也是一个文学流派,也专指擅长描写此类形象的一批美国作家.海明威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2、“硬汉子精神”:这是一种人物性格类型.包括坚强刚毅勇敢正直,对于痛苦和死亡无所畏惧;外在形势和内在情志,矛盾尖锐,冲突剧烈;面对严酷的悲剧命运,不失人格尊严,表现出临危不惧的庄重态度.《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就是这种代表人物.

对不起暂时没找到!

美国更崇尚的是秩序与纪律,另外几项写出来肯定会被屏蔽因此,美国不是那么的赞成英雄主义,因为个人英雄主义绝对会危害整个社会的秩序,最后令每一个个体承担后果。蜘蛛侠、超人等只是反应美国社会对法律不够完美的一点异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一心盼望英雄虽然法律不够完美,但是遵循法律是大多数美国人所需要的。比如辛普森案,地球人都知道他杀了他老婆,但是没有证据,美国法律无法制裁他!事实上,这并没有导致美国人的愤慨,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今天可以没有证据惩罚一个罪犯,明天就可以没有证据而冤枉一个公民。也因此,超人等电影只是美国人的YY而已,真有超人出现,他们会感到恐怖,因为,超人他们凌驾于法律之外,一旦他们没有自律,则无可约束!综上,美国人的行为遵循的是法律原则和XXX原则,他们依据他们的信念行事,因此,至少在当年美国,不存在英雄主义关于战场上的英雄主义,美国人作战是基于责任和信念——务必完成任务。由此产生的英雄关于西部时期的英雄,因为没有法律或者法律不够完善,能够保护善良人的骑士也就成了英雄,那是特定历史时期早就的另外有一点,敢于反抗暴 政的,在美国人心中也是英雄

个人英雄主义 脱离人民群众,迷信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与“革命英雄主义”相对。它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夸大或不适当地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表现为好图虚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往往违反革命纪律,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错误。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海明威1899年生于美国,他的一生个性刚强,勇武好斗,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在欧洲战场,提枪投入战场。在非洲丛林要去捕捉凶猛的野兽,在拳击台上向高手挑战。同样在他虚构的作品中充满了战争、运动、争斗、爱情、旅游。最能体现作者性格的是他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在这部作品中集中体现了一种自信自强,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展现了强烈的奋斗精神。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甚至成为教堂布道的内容。 伟大战士的悲剧人生——海明威人生观中的悲剧意识 三是作品重新诠注了“事业成功”的概念。物质上的获胜可以是世俗意义上的事业成功,但不一定是成功的人生。若把人生当成事业来经营,那么,成功的人生首先应是人格力量的完善。项羽虽是失败者,但他是公认的英雄;刘邦夺取了天下,却仍被天下人视为“泗水无赖”。如霸王别姬式的悲壮,是人类对自身生的意义的肯定。 四是作品体现了美国精神和西式价值观。冒险和个人英雄主义向来为老美们推崇,圣地亚哥老人的小渔船上载着当年“五月花号”的同样精神,即:我可以失败,但你消灭不了我,我总是在努力寻求突破。故曰:作品的民族性为作品绽放出了世界性的魅力。 五是作品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全新对话方式。“老人”与“海”的对话,是弱与强、孤独与喧哗、胜与败的对话,它不同于鲁滨逊与孤岛的对话:是有一些生命的凭借。鲨,是海之骄子,人,为陆之灵长。人,置身于汹涌波涛,在生存异域中,将是如何地绝叫着呢? 六是作品是作者人格化的产物。这样的赤诚坦率笔触,当然应该褒奖。众所周知,海明威一生好冒险,好在大自然中挑战生命力极限。他以为,没力量的生命生不如死。他讨厌人类的物欲、权欲、和爱情,他因而常常绕开身边的人群,去不可思议的地方打猎、参战、嫖情。正因为如此,他在精神上孤独得如同在海上与鲨群搏斗的那个老人。然而,他在生着,直到自己被世俗恶论啄成了一具空空鱼骨时,才以双筒猎枪向世人发出了警告。。。。。

美国英雄主义论文文献怎么写

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喜欢超人,喜欢强悍,这跟他们的性格是很有关系的 美国人的性格里边很需要一个英雄,就是我们说的个人英雄主义。看看从很久以前的兰博,到后来的终结者系列,到前几年的蜘蛛人 在到现在的超人归来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影片不会从现在消失,以后还会层出不穷。他们影响了美国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影响到 全世界的人。从现在的美国的全球政策也能看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他们就是世界人的英雄,他们就是救世主。但是我们应该从中 也能看出来,这种性格其实很可怜。

wilhelma,跪求 论《老人与海》英雄主义 英语论文轻风论文网上面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东西C158论文的写作心得1.最开始导师会给一个任务书,这时要弄懂是个什么任务,比如我是做一个软件,那么就要明白用什么做(什么开发工具,什么语言,要用到哪个行业知识),然后就是要熟悉这些工具2.要查相关文献。这就包括关于这个项目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最好到学校图书馆查,比较好的数据库有IEEE,ACM,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具体看什么行业。最好找20篇外文文献,40篇中文文献。阅读这些文献时,只要看摘要和结论,这时就知道这篇文献有没有适合自己论文的资料了!尤其是中文文献,你会发现有很多文献内容很雷同,换汤不换药,基本的算法都差不多,这时就要不断筛选了!也要不断找新的文献资料!做完了这个工作,可以把这些文献分类,因为对于一个课题,不同的作者可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待和解决的。所以,应该建立几个文件夹,分别放置这些不同的解决方案,也便于做参考文献的编写。分好类了,这时就可以写个国内外现状的小总结,可以写到论文的绪论部分,这时很重要的。很多时候自己论文的解决方案也是来自于这个总结。如果你能创新一点,这时你就可以发挥了,博采众长,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科研创新了。C1583.论文的格式要求是很严格的。为此你要充分利用word的一些技巧、office的图标和数据处理功能,visio的流程图。C158A49335

文献综述的话就写美国电影和文化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导向开始改变,电影里的所反映的思想也开始不一样了。不过美国电影始终都宣扬的是英雄主义。反正综述嘛,就是一通抄,把别人的话概括概括、总结总结。有些就转换成自己的话就好了。至于外文文献直接google里搜,输关键字american culture,film,cinema应该有的。google scholar里面应该也有不少PHD文档的。我写论文常用的。

美国英雄文化是个人主义、进攻性和绝对的自信 和欧洲国家相比,美国的英雄文化和这个国家一样年轻。作为移民国家,它的“英雄”不免带有旧大陆英雄文化的影子。但这个年轻国家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断开疆拓土,国力急剧膨胀,它所塑造的英雄,不论是“扬基”或是牛仔;不论是向西部扩张的白人移民,还是征战海外的美国大兵;普遍具有一种相似的特质:个人主义、进攻性和绝对的自信。风靡一时的西部片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一个英雄单枪匹马打天下,最后功成身退,悄然消失。现代版美国大片中的英雄固然造型多样,背景各异,但本质上“美国英雄”只有一个造型:美国人自己的造型,只是他有时穿着牛仔的衣服,有时戴着越战的钢盔,有时又打扮成蜘蛛人甚至外星人的模样罢了。 哲学家色诺芬尼说过,如果牛也有上帝,它的上帝一定是牛的模样。在世界上到处充老大的美国人,其所塑造的“英雄”自然也是一副舍我其谁的老大做派。虽然美国内不时有一些人士对此不以为然,推出如《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这类“把英雄还原成人”的影片,或《生于7月4日》等反思英雄文化影响的作品,但这一切恰恰生动说明了英雄文化和“美国式英雄”,在美国人中有多么大的市场和多么深远的影响。如今美国这样“简单”的英雄文化已深刻影响着世界,正如美国的其他文化一样。 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美国人落到了一群强盗手中。强盗头子发了善心,允许他 们在被处死前做最后一件事。英国人说他最后的心愿是写份遗嘱,强盗给他提供了桌椅纸笔;法国人说他临死前想再和女朋友亲热一番;美国人却站着不动。强盗头子问他的心愿 是什么。他说,他别的不想,只想让强盗头子在他的屁股上猛踢一脚。强盗头子被他这奇怪的心愿逗得哈哈大笑,毫不犹豫地在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脚。老美挨了这一脚后,转身取出藏在身上的枪,把强盗们统统打死了。英国人和法国人见此情景便问那老美:你既然身上藏着武器,当初为什么不开枪,要乖乖做人家的俘虏?老美大惑不解地搔搔头,说:他们又没伤害我,我怎么能平白无故打死人呢?我之所以要强盗在我屁股上踢一脚,就是为了要取得报复的道义资格。 美国人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他们一致推崇那种受大家喜欢、具有吸引力的人,因此他们总是希望能同别人无拘无束地接触,并结识更多的朋友。美国人互相交往时,不喜欢服从于别人,也不喜欢别人过分客气地恭维自己。美国人所担心的是被别人视为不易亲近的入而受到孤立,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意味着寂寞;对政客们来说,则意味着竞选的失败;因此,美国人交朋友的特点是交情泛泛他们同大家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希望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往往缺乏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有位美国人对此曾作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美国人能够与人一见如故,迅速博得对方好感;但是一周之后,他们会把你忘得干干净净,他们喜欢新东西;如同对待自己的旧车一样,他们也废弃自己的朋友;在结识人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方面,却没有人比我们感到更为困难。”美国人性格的第二个特点是独立进取,他们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他们;美国人从小便养成独立奋斗、不依赖父母的习惯,在街上,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十一二岁的男孩挨家挨户送报纸,不论风雷雨雪从不贻误。有些女孩很小便到邻居家去帮助照看小孩;他们的父母都认为让子女从小自强自立,对他们将来到社会上去生活大有裨益;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一生都以独立进取作为为人的宗旨;他们求学时,靠自己的成绩获得奖学金,靠半工半读挣取学费;成年后,他们纷纷离开父母,自立门户;一旦结婚成家,他们更是独往独来,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美国社会的生死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年青夫妇生儿育女,也完全靠自己抚育,不指望祖母或外祖母照顾孙儿孙女;当孩子们长大后,家庭就有所分工,一般说,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是妈妈的事,修理用具、修剪草坪、擦洗汽车是爸爸的事,摆桌、洗碗是女孩子的事,收拾娱乐室及管理小动物等是男孩子的事;不过,在美国这种独立精神往往成为老人的悲剧,一个老年人丧失了生活能力时,他那些自扫门前雪的儿孙们是很少来照看他的;美国有不少老年人便这样在孤独寂寞中郁郁死去,有的甚至死去多日还无人发现。美国人性格的第三个特点是讲求实际;他们不象法国人那样喜欢漫无边际的幻想,也不象英国人那样讲派头、要面子;美国早期历史造就了他们善于在逆境中不气馁、看准目标、孜孜以求的性格;他们认为,死要面子意味着一事无成,耽于幻想则意味着一无所有。他们钦佩的是那种精明强于的人。他们喜欢一切都自己动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决,多数美国人都懂得怎样使用机器、修理电气设备、油漆家具和粉刷墙壁;他们认为,做这些生活中的粗活理所当然,绝对无损体面。相反,那些书呆子、假绅士,健谈短行才会被人取笑。美国人在金钱上也非常务实,付出劳动便要取得报酬,求助他人便当以惠相报,在美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在劳动与报酬方面计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别人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亲友的电话要交电话费;朋友们一起去吃饭,通常是各付各的钱;甚至小孩子在家帮妈妈洗碗也要索取报酬;父母到儿女家小住还需交饭钱。美国人性格的第四个特点是格外看重成功的价值,人们常说,美国人的性格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角逐的社会中,只有强者方能出头,只有打败所有的对手,才是成功者。在美国人眼里,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华和能力;哪怕是个小孩子也要竭力在学校中出类拔萃,才可讨得父母的欢心;他们似乎也明白,受父母之爱并不是天生的权利,而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获致的战利品。如果拿美国和英国作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英国,如果你询问某人的身份时,得到的回答是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在那里,一个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在美国,别人向你详细介绍某人时,只会说:“这位是畅销书的作者”,或“这位是某某学校的网球冠军”之类,绝对不会大摆其家谱,这与美国的历史有关。北美殖民地时期,不存在固定的地位和传统等级,一个人只有靠成功才能出人头地;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十分幽默地说过:“我不知道我的祖父是何许人,我更为关心的是他的孙子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实在是美国人特点的真实写照;美国人还有—个特点,便是好动不好静,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断地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他们从来不满足于稳定的生活和安宁的环境;喜欢运动、旅行。变换职业,和四处迁居,有的甚至喜欢拿生命去冒险;在美国,大学教授可以去当公司经理,银行家也可能、夜之间改行当农场主;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在跻身政界以前就先后当过农民、杂货店老板、军官和律师,里根总统也曾从事过救生员、播音员和电影演员等多种工作。你也许注意到美国人很好动,住在美国中部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往往只为同朋友吃顿晚饭,驾车到120公里甚至160公里外的邻城;他们为了看一场戏或听一次音乐会不惜跑到另一个城镇,许多青年就读的大学,距离自己的家和亲友的住处都很远;他们挑选远的地方,只是想“看看本国的另一个地方”;美国人喜欢在自己的国家里旅行,也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他们总想知道附近山头或邻市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美国人迁居的现象更为常见,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搬家,平均每五户中就有一家三年迁居一次;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到处都可见到要搬家的美国入贴出临时广告,出售家中的大小物品。有些美国人为了打破生活上的沉寂,甚至采取一鸣惊人的办法,拿生命当儿戏:纽约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有人敢于从外面攀援而上;奔腾呼啸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有人敢于躺在铁筒中顺流而下;浩渺无际的大西洋,更有人敢于乘着气球飞越而过,美国人性格中的求新与冒险精神,确实是较之其他民族更为突出。有点多 .希望对你写论文有帮助

美式英雄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话就写美国电影和文化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导向开始改变,电影里的所反映的思想也开始不一样了。不过美国电影始终都宣扬的是英雄主义。反正综述嘛,就是一通抄,把别人的话概括概括、总结总结。有些就转换成自己的话就好了。至于外文文献直接google里搜,输关键字american culture,film,cinema应该有的。google scholar里面应该也有不少PHD文档的。我写论文常用的。

美国,西欧殖民者的后代,英雄,好像没有

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喜欢超人,喜欢强悍,这跟他们的性格是很有关系的 美国人的性格里边很需要一个英雄,就是我们说的个人英雄主义。看看从很久以前的兰博,到后来的终结者系列,到前几年的蜘蛛人 在到现在的超人归来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影片不会从现在消失,以后还会层出不穷。他们影响了美国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影响到 全世界的人。从现在的美国的全球政策也能看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他们就是世界人的英雄,他们就是救世主。但是我们应该从中 也能看出来,这种性格其实很可怜。

对不起暂时没找到!

英雄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异乡人,如果路过斯巴达,请告诉那儿的人,我们忠实地履行了诺言。故长眠于斯,公元前492年,波斯王派遣使节前往希腊索取“土和水”,希望通过威压令其归顺,但是希腊人将使节投入井内,叫他们自便,波斯王大怒兴兵,但是他的第一批远征军在海上遇到风暴,全军覆没。当时的波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跨越欧亚非的大帝国,从居鲁士起,已历四世,而希腊世界则是一系列城邦国家的总称,从来没有统一过。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参加远征的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有穿着五光十色的长褂和鳞状护身甲、携带短剑长矛的波斯人、米底亚人;有头戴铜盔、手持亚麻盾牌和木棍的亚述人;有用弓箭和斧头作为主要武器的帕提亚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长袍的印度人;有穿紧腰斗篷,右肩挂着长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狮子皮、用红白颜色身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的武器是棕榈树制的弓、燧石做的箭头和镶羚羊狐狸皮;身穿鲜艳的红斗篷,手拿标枪和盾的色雷斯人;还有帽盔上装饰牛耳、手执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军队的人员这样庞杂,武器装备又是这样五花八门,使得这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这点影片里已经有所表现)。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齐集小亚撒尔迪斯,号称500万,实则50万人左右,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一向喜欢内部争斗的希腊各城邦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30多个城邦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军总统帅由斯巴达国王利欧尼达斯担任。渡过赫勒斯邦海峡后,波斯大军迅速席卷了北希腊,七八月间来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该隘口是中希腊的“门户”,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这时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而在希腊,奥林匹克高于一切,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 因此,希腊人在关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当波斯人临近的时候,斯巴达国王利欧尼达斯仅带了300人来增援。根据温泉关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车派不上用场的特点,薛西斯采取了派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的优势打垮斯巴达人。而斯巴达人却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正当薛西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来报告说,有条小路以通到关口的背后。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沿着荆棘从生的小道直插后山。 本来,利欧尼达斯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来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数日无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波斯人到了跟前才有所反应,略一交手佛西斯人就败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赶,直向温泉关背后插了下去。斯巴达王利欧尼达斯得知波斯军迂回到背后时,知道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他把已无斗志的其他城邦的军队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300士兵迎战。因为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付出两万波斯士兵生命的温泉关血战,对于薛西斯来说,就像是一场恶梦。 鲁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就是歌颂三百勇士的《斯巴达之魂》,他认为斯巴达勇士这种宁死不屈和战斗精神和豪情壮志,是中国人最需要的思想。斯巴达人的尚武爱国精神是动人心玄的,这种对祖国的伟大之爱,为祖国献身的神圣精神,正是感动天下的斯巴达之魂,鲁迅所鼓厉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灵魂。 《斯巴达之魂》所描写的正是斯巴达国王率领三百斯巴达勇士和七千希腊盟军,与波斯王率领的百万大军决战于温泉关的壮烈景象。斯巴达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临敌而笑,结怒欲冲冠之长发,发示一瞑不视之决志。而斯巴达国王利欧尼达斯更是抱着,王不死则国亡的为国战死的决心,和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战争开始后,征尘满天,杀气萧森,波斯大军以潮鸣电掣之势发动进攻,而斯巴达军扼守险要,奋勇杀敌。斯巴达王身先士卒,策马露刃,在动地的金鼓声中与敌军展开厮杀。顿时,呐喊格击,鲜血倒流,如鸣潮飞沫,弃腾喷薄于荒矶。波斯军,无数死于刃,无数落于海,无数蹂躏于后援,遍野横尸。然而,最后斯巴达军终因寡不敌众,刃碎镞尽,国王战死,全军覆没,斯巴达之魂响彻千古,永垂史册,惊天地泣鬼神。鲁迅对此高声礼赞,巍巍乎温泉门之峡,地球不灭,则终存斯巴达武士之魂。 公元前479年,10万希腊联军勇猛追击与30万敌军在小亚细亚展开决战,希腊联军陆军由斯巴达国王普萨尼亚斯(Pausanias)率领,进攻波斯驻军,于是爆发了这次战争中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普拉提亚之战。( 斯巴达的国王是选出的,同一时间总是有两名国王并列)。这次战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敌对双方的优缺点。战役初期双方有很长时间的对峙,曾经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和前哨战。起初是波斯骑兵在不适于骑兵作战的崎岖地形中向希腊军步兵发动进攻,结果损失惨重。而后波斯军统帅吸取了教训,利用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不断地袭扰希腊军的军粮补给。另一方面,在与希腊军的遭遇战中,尽量不和希腊方阵作正面的步兵交锋,而是利用己方联合兵种的优势,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远程火力优势不断杀伤希腊军。两军相持的结果,希腊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补给又发生了问题,只好准备撤退。普萨尼亚斯的撤退计划,原本是全军列阵,然后趁夜暗掩护,一部份一部份地撤退。但是计划执行中发生了延误,阵线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动的时候,天亮了,行动被波斯军发现,于是演变成一场生死大战。交战之初,希腊方的形势非常危急,不仅是在机动中被迫迎战,而且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以密集的远程火力给希腊军以重大杀伤。但是不久,马多尼乌斯犯了一个战术错误: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结在第一线弓箭手和骑兵身后,目的我猜测可能是准备跃出给希腊军决定性的一击,或者是准备追击。但是这样一来,大量波斯军猥集一团,第一线部队就丧失了后退保持弹性的进退余地。斯巴达王普萨尼亚斯抓住这个战机,集合起希腊的装甲步兵方阵,猛烈地向波斯军冲上去。因为只要冲近了,波斯军没有作机动保持距离的余地,投射兵和骑兵就发挥不了作用。在近战和混战之中,波斯士兵尽管也很勇敢,但是他们使用武器的技术(也就是武艺啦)没有希腊战士那么训练有素,个人防护也没有希腊战士好(没有手盾)。即使如此,凭借波斯军的数量优势,他们也还是可能淹没希腊军的,但是这时候,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本人在混乱中被杀。因为波斯军是各个民族组成的乌合之众,并不齐心,指挥核心一死,全军随即溃散。这场战役以后,希腊人基本上肃清了希腊半岛境内的波斯侵略军。求采纳哦

曾有一个人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是罗曼罗兰这位来自法国为人民争取自由的文学家所说.在现代这个美好的环境中,我依旧对这句话有着深深的感触.的确,这句话.在我们这个每天都能笑的美好的未来,是不需要什么来证明什么的.但是比起那是战争中的人们,看法是不同的.回忆过去,战争中的百姓们总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也许不小心就要被抓,或者被轰炸.其实他们原本的生活,也和我们一样,美好,快乐.每天出去买些菜,和自己的孩子玩玩耍耍,他们,比我们早一步.发现世界的黑暗.即使现在的我们看到那些古老的照片,会觉得心惊动魄.可那又怎样,这个世界,依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黑暗.他们不属于战争,自杀,犯罪,毒品.这一系列的黑暗,并不是因为战争就停止了.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有的人经过了这些历程;有的人还单纯的活在自己的世界.我爱那些单纯的人,没有那么多悲伤,无忧无虑.可我也不得不承认罗曼罗兰这位文学家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没错.为黑暗的人想,其实并不是他们一开始就想犯罪那些的.他们一定是经过了非人的折磨,或者伤心欲绝.没有人能发现他们心中已经腐烂的伤口,所有人都在通缉他们.他们依旧逃亡,为自己的生命,也为自己的伤吧.我敬佩他们心的强大.只是他们之所以令人厌恶,因为他们的心变成了黯淡无光,无法再热爱生活.

《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书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1955年授予将军为止。“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就是李云龙,这位“战神”式将军的一生写照。主角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最多也只是赶上了那个时候。乱世出英雄嘛!他一身的草莽气息,刚开始没有什么自己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英雄。他盲目地崇拜毛主席,尊重自己的上级,对于日本人有一种完全不分是非的憎恨;他满口粗话,整天日爹操娘,动不动拿人撒火;有仗打就兴高采烈,没仗打就浑身不舒服,找人吵架;惟恐天下不乱,挑事儿,和军校国民党教官对着干,爱炫耀自己的战功,自以为是……他有很多的缺点。同时,他是农民出身,对共产党有一种忠诚;他关心群众和下级,在全军都树立起了威信,他永远是士兵打心眼里尊敬的人,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个师;没有人和他对着干,都知道他和他的士兵都是惹不起的主儿;他果断机敏,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几乎赢得了每一场战役,虽败犹容,和国民党的军官建立了一种超乎意识形态的友谊;他耿直乐观,和朋友建立了一种超乎时间的友谊……他有很多的优点。在战争岁月,这几乎不算什么,因为太多的影视作品反映的都是这一类的英雄。 然而在动乱年代,文革的时候,他从盲从到开始自己思考。开始的时候,他不允许自己的学者岳父怀疑党,怀疑党的政策,不相信岳父的远见,甚至和岳父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要老人家改造改造思想;可是后来听说岳父在改造农场的誓死不屈,坚贞勇敢,他由衷的佩服。当组织派人来让他妻子和自己的父母划清立场的时候,他勃然大怒,没有爹娘哪儿的自己,他支持自己的妻子,没有向组织妥协。他从反省自己到开始怀疑,最终做出行动。他的行动保护了更多人的生命。他在听说了外地的灾情时,痛心不已,完全不顾自己家的人也饿得前胸贴肚皮,把用高价买来的粮食送给士兵,让他们接济前来投难的亲人。像他一个男人,也经受不住弱者的眼泪,哪怕是他们无知,他任凭打骂,要不是妻子的勇敢,他早垮了。他最后为了更多人的生命采取了行动,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他没有怪那些殴打他的士兵,因为他懂得对待敌人要决不留情,他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士兵;他不能忍受士兵的侮辱——在他的碗里吐口水,他是一个有尊严同时懂得尊敬人的人,他会满足日本俘虏死的要求,觉得他们还算个军人,尽管这违反军纪。他不要战士的营救,他害怕连累他们,连自己秘书在关键时刻要求辞职,他也十分理解。他不要妻子和自己一起受苦,让她和自己划清界限,他把孩子给前来救援的战友,自己留在暴风雨的中心。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亮剑,死都死得很有尊严,用军人的死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书中有很有趣的地方,也有感人肺腑的地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亮剑,是江湖中的术语。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就算明知自己赢不了,也要宝剑出鞘,这就是亮剑,把习武人的气势拿出来,把尊严亮出来。 对于国产的电视剧,我一般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涉案剧和武侠剧以及那些哭哭啼啼的爱情剧,让人提不起精神来。可是一些描写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我还是偶尔会看一下的,这和我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关,因为那个时代崇尚的是革命英雄主义,崇拜的是革命英雄。这种崇拜不同于当今社会上年轻人对电玩和动漫上英雄的崇拜,也不同于当今社会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这种崇拜是发自内心的,神圣的一种精神寄托。 偶尔一次机会,听同事说起《亮剑》这部电视剧,他说这部电视剧很特别,不同于以往看过的国产战争剧,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根本就不像我们所了解的那些英雄,简直就是个土匪。有了同事的这句话,我决定去看一下这部特别的《亮剑》,在现在工作忙的情况下,也许我只用看一下,没必要把他看完。 剧情开始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新一团在完成阻击日军的任务后,接到总部撤退和转移的命令。然而,团长李云龙却让话务员关掉了对讲机,命令部队发起冲锋,目的只是让全团剩下的唯一一发迫击炮弹能够打到日军的指挥所,这一炮不仅炸死了日军的联队长,也打懵了敌人,使得新一团能够从日军的正面冲出了包围圈。正是这发炮弹,不仅让日军、国军和我军的将领感到震惊,同时也让我对李云龙的指挥艺术和人格魅力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促使着我一集一集不停地看下去。我完全融入了这部电视剧,也深深地他所感动。 李云龙由于阵前抗命而被撤了团长的职务,新一团由李云龙在红军时的老战友丁伟接任团长,而三八六旅独立团在一次日军特工队的偷袭中莫名其妙地做了冤大头,李云龙又被起用任命为独立团的团长,原独立团团长孔融后被调任为新二团团长,于是就形成了当时晋西北的所谓铁三角。这个铁三角成了华北日军的一个恶梦。当然还有国民党山西晋绥军的楚云飞团也功不可没。本剧就是在这四个团的恩怨纠葛以及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军人携手抗敌的故事中轰轰烈烈地展开。 说句实话,这部电视剧在一些战争场面的叙述上仍显粗糙和简单,可是剧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国军人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强者气势,实在让人敬佩和感动。这种气势也正是敌人所害怕的。 李云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做为军人,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无论是百团大战还是伏击日军的车队,不论是反“扫荡”的突围战还是xx县城的攻坚战,甚至在最后他做为师长的淮海战役中,作为指挥员,李云龙很少想以前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指挥员一样在指挥所里指挥战斗,这在一般人的眼里简直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典型人物,但正是他的这种作风凝成了独立团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战斗风格。犹如政委赵刚所说的,他的整个人已经融入独立团每一个战士的心中,即使他不在了,他的魂依然存在。 剧中那个骑兵连的故事让人难忘。在一次突围后,独立团骑兵连和主力失去了联系。他们且战且退地牵制着日军的一个骑兵联队,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所剩无几的骑兵连战士调转马头,齐齐拔出锃亮的马刀,连长高呼着“骑兵连,进攻!”带领着战士们迎着敌人冲了上去。几个回合下来,连长调转马头,身边已经没有其他的战士,他的手臂也被砍去了一只,鲜血从他的断臂处喷射而出。他稳住自己的身子,高擎着马刀全力呼喊:“骑兵连,进攻!”再次冲向敌阵。日军的马队过后,在夕阳的余辉中,大地上留下了阵亡八路军骑兵的遗体和死伤的骏马。没有音乐,也没有歌声,惟有战马的低鸣在山谷中回荡。面对这样的场面,一向飞扬跋扈的日军官兵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日军少佐脸色凝重地说:厚葬他们,他们是真正的军人。 在XX县城的攻坚战中,一个区小队和一个县大队组成的一支地方部队,用最原始的武器和他们的血肉之躯,阻击了八个小时,硬是把敌人的增援部队挡在了路上,为独立团的攻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他们却全部牺牲在了阵地上,没有一人生还。看着这样的战斗,阎西山的晋绥军官兵无不肃然起敬。楚云飞对他的手下说:八路军这样一支所谓的区小队县大队竟然能阻击装备精良的日军长达八小时之久,真是惭愧啊。随即,楚云飞的部队也投入了阻击日军的战斗。 在XX县城外,面对着城楼上被日军绑架的新婚妻子,李云龙悲愤地点燃了炮火。战斗结束了,荒野上垒起了一座孤坟。李云龙独自坐在坟前,请求妻子的原谅。他娓娓地述说着,看似那样的平静,可我们作为观众却深深地感觉到李云龙此刻内心的痛楚。 在剧中,编导并没有简单地把李云龙描写成一个只会打战的武夫,而是用很多的篇幅描述了李云龙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魅力,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李云龙。通过描述他对两任妻子的爱,通过对他和赵政委之间个人友情的描写,通过叙述他和晋绥军团长楚云飞两人之间难以说清的恩怨情仇,尤其是他对“和尚”、张大彪以及段鹏他们兄弟般的战友之情,让人无不动容。 现在的影视剧能让我流泪的几乎没有,可当我看到“和尚”被土匪杀害,李云龙不顾丁伟已经要收编土匪的事实,率部端掉了匪窝,遭到上级处分的那场戏时,我的思维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李云龙。随着李云龙在政委面前的挥泪发泄,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我觉得这场戏是全剧李云龙感情最丰富,描写最好的一场戏,使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 剧中还有一个能更好体现李云龙情感世界的重要人物,便是楚云飞。楚云飞毕业于黄埔五期,又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可他就是搞不懂为什么八路军的指战员会如此勇敢和拼命,不明白没读过一天军事院校的李云龙会让日军如此地害怕。他从开始对李云龙的漠视到后来的重视,从对李云龙的敬佩到最后的惺惺相惜,以至最后两人战场上以死相拼,病床上又各自对对方备加赞赏。 在最后军事学院的论文中,李云龙为他的这种作风作了精辟的论述:古时候的剑客在遇到对手的时候,即使明知自己不是敌人的对手,也要拔出自己的宝剑,就是死在敌人的剑下也毫无怨言,这就叫“亮剑”。做为军人就应该具有这样的“亮剑”精神,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军魂。或: 电视连续剧《亮剑》的热播,给中国电视剧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央视年度收视调查数据显示,该剧平均收视率%,稳坐2005年的冠军宝座,力压呼声很高的《京华烟云》、《大宋提刑官》等剧。据网上说,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该剧的VCD、DVD一时脱销,甚至租碟也较为困难。这样的空前盛况,让我们联想到近几年出现的另外几部革命历史题材或者说军事题材的电视剧,这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年)、《军歌嘹亮》(2003年)、《历史的天空》(2004年)。它们在播出时同样引起过轰动效应,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北京电视台曾重播七次,首播收视率12%,重播收视率。 几部革命历史题材或者说是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收视率,并受到观众如此热情的追捧?为中老年观众定位的电视剧,为什么青年人也能喜欢? 应该说,这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根据当代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欣赏心理,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 一、《亮剑》等电视剧市场定位的成功,首先在于它们对观众的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 把握观众追求真实性的价值取向,还原历史的真实。近年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大受欢迎,而一些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却被观众冷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是反现实、伪现实的,是鲁迅所批评的“瞒和”的艺术。现实题材反映时代生活,其中的虚假更容易为观众一眼识破,因此,这些反现实的所谓现实题材电视剧被观众冷落和抛弃也就在情理当中了。当然,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同样不容乐观。但是,在“瞒和”的问题上,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比,距离观众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较远,因而更具有欺性和迷惑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一种倾向,就是“戏说”历史,甚至走向“反历史”。《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是对这几年电视剧反历史倾向的一种反拨,它们采取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历史的真实,满足了观众对真实历史的心理期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片中,对战争的描写往往是浪漫化和非现实化的,有时甚至非常“小儿科”,我军勇敢善战、足智多谋,总是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敌人则貌似强大,实际上愚蠢而无能。即使写牺牲,也仅是战争的“花边”而已,用来证明胜利之不易。这些反历史、反现实的“战争童话”早已为观众所厌弃。而《亮剑》描写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敌人并非如此愚蠢,我军也不是战无不胜,如骑兵连的全军覆没。这就打破了用谎言编织的“战争神话”,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把握观众对野性精神的寻求和心理补偿意向,强化民族精神的生命元阳。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造成了中国人个性上的柔弱和精神上的奴性,中规中矩,谨小慎微,中庸保守,男人女人化,女人病态化。因此,《水浒传》等古典作品中具有野性精神、反抗精神、叛逆精神的英雄形象,成为人们的精神偶像,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反抗现实的精神源泉。近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片的盛行,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柔弱、怯懦民气的某种反拨和平衡。《亮剑》、《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历史题材电视剧,极力张扬这种雄性的精神、野性的精神,暗中切合了观众潜在的价值取向和隐蔽的心理补偿意向。这在《亮剑》中被概括成“亮剑”精神,也就是李云龙的那句名言:“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现在,人们处于和平时代,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呼唤这种“亮剑”精神、硬汉精神和野性精神。正是这种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以及民众价值取向和心理的需要,“亮剑”一下成为流行语,被广泛使用。这种野性的精神其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阳,甚至是我们的“精神伟哥”。 对观众平民化和反英雄主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把握,塑造平民化英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普及,人们的精神追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平民化成为新的价值取向。《亮剑》等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出身于民间,崛起于草莽之中,本身就很具有平民性。他们靠不断努力走向成功,成为将军。毫无疑问,这几部剧中的英雄人物,是以平民化和平民性为基础的。另外,这些所谓“英雄人物”,都具有反英雄的基本倾向。那就是说,他们与我们传统意义中的英雄人物有着非常本质的差别。在作为“主旋律”的传统革命历史题材中,这些革命英雄人物,一般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近乎希腊神话中的“神”。而在《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剧中,李云龙、姜必达甚至有点痞气和流氓气,他们讲话粗鲁,夹杂着下流话,李云龙永远歪戴着军帽,姜必达则有一颗丑陋的大牙。他们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许多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他们有着常人的七情六欲。但是,他们勇敢、正直、豪爽、血性、讲义气、重情重义,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又确实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这些有缺陷的英雄、真实的英雄、平民化的英雄,对于观众来说是如此真实、自然和亲切。 二、《亮剑》等剧的成功还体现在对观众欣赏习惯和心理的尊重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传统革命题材剧在人物塑造上,出现脸谱化、概念化的倾向,人物成为某种抽象的政治符号,或者表达某种政治观念的传声筒或代言人。新时期以来,随着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流行,反人物、反情节的作品时髦一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符号化、抽象化,性格模糊,个性不明。这样的作品往往是“速朽”的,它们最多只能成为政治的“样板”,或者艺术的“实验”而已。基于此,《亮剑》等剧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可爱人物,如李云龙、姜大牙(姜必达)、高大山等等。他们不仅外部特征各有特别之处,语言往往也别具个性。特别在对敌人的塑造上,《亮剑》具有重大的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中,把敌人妖魔化、漫画化、符号化的习惯做法,细致刻画敌人的性格,并揭示他们在凶残、狡诈之外的人性特点,从而让这些反面人物显得真实而可信、生动而形象。 其次,对故事性与传奇性的刻意追求。这一点,既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心理,同时也是电视剧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小说、古典戏曲(如元杂剧、明清传奇)等,都是在故事性和传奇性上取得成功的典范。《亮剑》、《历史的天空》、《军歌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等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正是缘于对这种传统的继承。这些剧往往引人入胜,让人兴奋,看了上集,还想看下集。这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电视连续剧,故事性和传奇性永远是一对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市场定位中,切中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因此,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在取得很好市场效应的同时,也取得了好的宣传效果。不过,一部电视剧仅仅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之以市场运作。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由于市场定位准确,非常叫座,但由于市场运作方面的缺位(比如档期问题),最后仅仅是收回成本,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业绩。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有人批评说,艺术在于创造,《亮剑》并无什么创意,只是对《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历史的天空》等几部电视剧的拙劣模仿。这种批评并不新鲜,早在《军歌嘹亮》、《历史的天空》播出时,就有人批评它们与《激情燃烧的岁月》题材、人物雷同。这几部剧确实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但对大众传媒工业来说,这种类型化并不可怕,倒可能恰恰是中国电视剧正逐步走向市场、走向成熟的某种表现。 毫无疑问,电视剧《亮剑》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正如有的人所评论的,“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等等;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每次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碰到电视台播放《亮剑》,我都会看下去,无论内容是否看过。也正是如此,每次都看不全,所以我干脆买了一套光碟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过瘾地看完。《亮剑》中有好几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李云龙、楚云飞、和尚、李云龙的顶头上司旅长等,毫无疑问的是,李云龙这个英雄是电视剧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不过,我们仔细研究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会发现这个英雄形象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这种消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并没有给英雄的形象定下什么确切的标准,但是一般来讲,英雄的形象至少应该是这样的:个头高大,身材魁梧,五官端正,气宇轩昂,英气凛然,服饰得体(即便不奢华也应该是干净整洁),尽管偶尔也有《水浒》塑造出个别类似于矮脚虎王英的英雄代表,但是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屈指可数。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却以这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个头一般,身材说不上魁梧,面目近乎龌龊,再加上衣服很少有干净的时候,尤其是领口招牌式地肮脏,走路的时候甚至也是歪歪扭扭的,整个就是一幅邋遢的样子,至于气质什么的则更谈不上。从这个方面来看,《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形象的消解。 二、人物语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虽然我们也没有限定英雄的语言方式,但是一般来说,英雄的语言习惯应该是“冠冕堂皇”的,充满高尚和正义,起码说是不应该说粗话的,即便是气得快要发疯,也顶多一掌劈翻桌子或者一刀砍断大树什么的,语言上向来都是收敛的,必须与英雄的形象相符。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语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满嘴的粗话,动不动就是“他娘的”。除了少数时间的“克制”之外,李云龙大多时候都是骂骂咧咧的,可是也许是生性就是这么一幅臭脾气,所以即便克制,时间久了李云龙在女人面前还是会露出骂骂咧咧的本性来。从这个方面来说,《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英雄语言习惯的消解。 三、人物思想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英雄的思想往往是非常高尚的,心中装的是救死扶伤和民族大义,追求的是匡扶正义和拯救他人危难等等,很少有个人恩怨以及儿女情长的一面。 然而,在《亮剑》中,李云龙的思想看上去则有点“危险”: 首先,李云龙有点儿女情长。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李云龙突然被丘比特神箭射中了,而且他在“秀芹”真情的感染下并没有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但将秀芹紧紧地抱住,还要脱秀芹的衣服,如果不是针扎了他的脚,李云龙还真要做出出格的事情。在解放后,已经结了婚的李云龙还差一点出轨。在我们传统观念的英雄形象中,一个英雄人物是不会犯下这样的严重“错误”的。 其次,李云龙有点江湖习气。在老婆秀芹被抓后,他擅自集结部队去攻打鬼子重兵防守的县城;在自己心爱的部下“和尚”被土匪杀掉之后,他暴跳如雷地带着部队去为“和尚”报仇。这样的举动在传统观念中是会大大削弱英雄的高大形象的。 如果按照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形象来对照李云龙,那么《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很可能和英雄形象是挂不上钩的,但是为什么这个人物形象在电视剧播出后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甚至追捧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这与目前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自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来,我们不但继续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加明确地承认并鼓励了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在这样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无疑也会呈现宽松的状态,从而为接受李云龙这样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根本性的条件。 其二,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个基本的道理告诉我们来源于生活的文学总要对生活作出一些修正或者虚化,也就是说,恰当的修正或者虚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过,在特定的年代,文学创作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于生活的修正或者虚化或有些过度,所以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的距离也比较遥远。在如今这个年代,再过度地修正或者虚化生活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将自己与人们的联系割裂开来。《亮剑》中李云龙的人物形象则尽量减少对于生活的修正或虚化,尽量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其三,这样的作品更尊重观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自然会随之提高,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人们不会再满足于程式化、样板化的文学作品,而需要多样化、富于生命力的鲜活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适时地推出这样的作品,应该说迎合了观众欣赏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但毋庸置疑这是尊重观众的态度。 基于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个看上去缺陷很多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一个现实、鲜活、饱满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说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巧妙的消解,虽然在一些细节的描摹上这个人物形象依然还有些符号化,但瑕不掩瑜,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人物形象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值得人们拍手叫好。我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说,电视剧《亮剑》对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电视剧人物塑造方面甚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类似电视剧创作者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启迪和影响。

对不起暂时没找到!

  • 索引序列
  • 美国英雄主义毕业论文
  • 浅谈美国英雄主义的毕业论文
  • 美国英雄主义论文文献怎么写
  • 美式英雄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英雄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