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歧义句研究的论文
摘要:在语言交流中,常常有人会因为歧义现象而造成误解;也有人因为很好地利用歧义句(AmbiguousSentence)而妙语连珠。从句法学的角度按照歧义的类型对歧义举例进行句法分析,以避免误解,更好地发挥歧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英语歧义句;句法学
1英语歧义的类型
在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词汇,以及特定的语法结构(structure)等语言的不同层面来表达。因此,人们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常常会在这些方面产生歧义现象。
英语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歧义类型主要有五种:
(1)一词多义:Iwenttothebank.(银行/河岸);
(2)词类不同:Pleasemakeherdressfast.(名词/动词);
(3)层次不同:[beautiful(girl’sdress)]/[(beautifulgirl’s(dress)];
(4)语法关系不同:Flyingplanescanbedangerous.(定语—中心语/述语—宾语);
(5)语义关系不同:theshootingofthehunters(thehunters为shooting的施事/受事)。
歧义类型中的一词多义和不同的语义关系属于语义范畴,本文不作详论。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词类不同、层次不同、语法关系不同这三种歧义类型。
2英语歧义的句法分析
词类不同的歧义类型
一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叫兼类词。句子里有兼类词,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这是引起这种类型歧义的主要原因。例如:
(1)Theywererelieved.
本例中reliev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宽慰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救济”。因此,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①“他们感到宽慰。”②“他们被救济。”
(2)Johnwasoffended.
同样,本例中offend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生气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冒犯”。因此,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①“约翰感到生气。”②“约翰被冒犯了。”
这种类型歧义比较容易理解和辨认,只要留意一个词在词类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意义上的差异就可以。
层次不同的歧义类型
结构层次不同就是直接成分(immediateconstituents)的划分不同。这类歧义在英语中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偏正型和并列偏正型。借助树形图,识别这种歧义就不是很困难。
(1)偏正型。
偏正型主要是多个修饰成分与中心语的.不同划分而引起。
例如:Anoldman’sbicycle.
本例可以理解为:一辆老人的车。
树形图为:
(2)并列偏正型。
并列偏正型主要是并列成分与中心语之间修饰关系的不同划分而产生的歧义。
例如:oldmanandwomen.
本例可以理解为:老的男人和老的女人们,其结构关系为:[old(manandwomen)];
本例又可以理解为:老人和女人们,其结构关系为:[(oldman)andwomen]。
又例如:Hisobjectisnottoeat.
本例可以理解为:他的目标是不要吃。其结构关系为:Hisobject[is(nottoeat)].
本例又可以理解为:他的目标不是吃。其结构关系为:Hisobject[isnot(toeat)].
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类型
所谓语法关系就是常说的主谓、述宾、偏正等结构关系。由于语法关系不同引起的常见歧义类型主要包括:
(1)述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述语—宾语结构与定语—中心语结构之间的混淆是结构方面引起歧义的主要类型之一。一个经典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例句:Flyingplanescanbedangerous.树形图为:
例句中Flyingplanes作“正在飞行的飞机”解释时是定语—中心语结构,可以理解为:“正在飞行的飞机是危险的。”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中国论文联盟例句中Flyingplanes作“驾驶飞机”解释时是述语—宾语结构,可以理解为:“驾驶飞机是危险的。”
(2)述语—宾语/状语—中心语。
述语—宾语结构与状语—中心语结构之间的混淆可以由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句:Thestatisticianstudiesthewholeyear.
树形图为:
例句中studiesthewholeyear作“一年到头进行研究”解释时是状语—中心语结构,可以理解为:“统计员一年到头进行研究。”中国论文联盟
(3)双宾语/宾语—补足语/同位语/定语—中心语。
下面举两例说明这些结构成分之间容易造成的歧义。
例句:TheycalledJohnateacher.
此例句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例句中John和ateacher之间作双宾语关系时,可以理解为:“他们为约翰叫了一位老师。”
第二种,例句中John和ateacher之间作宾语—补足语关系时,可以理解为:“他们称约翰是一位老师。”
树形图为:
另外,定语—中心语结构关系与宾语—补足语关系易造成的歧义混淆可以举下例说明。
例句:Johnhadabookstolenfromthelibrary.
此例句可以理解为:stolenfromthelibrary可以是abook的宾语补足语(had可以理解为sufferedthelossof);stolenfromthelibrary也可以是abook定语(had可以理解为possess)。
3英语歧义句的应用
歧义现象只是客观的语言现象,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应用情况。英语歧义句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无意识的消极应用和颇具匠心的巧妙运用。
日常生活中对歧义句的无意识的运用就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效果。生活中,我们在菜市场买猪肉时常常听到因为歧义而造成的误解。有的顾客说:“Boss,howmuchisyourpork?(老板,你的肉多少钱?)”老板反击道:“.(你才是猪呢,这是你的肉。)”这里“yourpork”在所属上有两层解读:一是老板所拥有的猪肉;二是暗指这猪肉是老板身上的肉。英语歧义句也有其巧妙运用。人们常利用歧义的双关功能在一定的语境之中达到讽刺,幽默等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AndrewRadford,Syntax::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8.
[2]@Fromkin,V.&Rodman,:Holt,RinehartandWinston,1983.
[3]@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4]@谢莉洁.英语幽默中的双关[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2.
[5]@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1985,(1):26-351.
[6]@李国南.双关语翻译初探[J].外国语,1988,(1):60-65.
1、首先,将论文导入word中,做好准备工作。 2、找到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确保参考文献编号的格式正确(编号需要自动生成,不能手动添加)。 3、可通过菜单栏中【开始】>【编号】进行修改(修改时需要选中要修改的文字)。如没有所需要的编号类型,可通过下方【定义新编号格式】来增加我们需要的格式。 4、编号格式修改完后,接下来准备引用参考文献。比如案例论文的第一段的第一句需要引用参考文献【1】,我们将鼠标的光标放到这句话的末尾,句号之前。 5、接下来,在菜单栏中点击【引用】>【交叉引用】,弹出交叉引用操作框。引用类型:编号项。引用内容:段落编号。 6、引用哪一个编号项:选择【1】。点击插入后,交叉引用操作框不会消失,但参考文献编号已经正确引用了,但还要做最后的调整。选中以引用的参考文献编号,在菜单栏中点击【开始】>【上标】,快捷键:【ctrl】+【shift】+【+】。 7、至此,引用参考文献的所有工作都已经完成。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现代汉语方面:29个 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2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3ΧΧ作家(或ΧΧ作品)语言研究 4网络汉语研究 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8词典适意研究 9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11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12汉字和汉文化 13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14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15部件研究 16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17如何整理异体字 18如何整理异性词 18规范汉字的研究 19 汉字的前途 20"修辞与语境"浅谈 2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2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23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2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2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26谈"成语的活用" 27谈"叠用句" 28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29 谈"比喻"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参考资料:[1]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13。[2]刘忠华.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32-34。[3]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95-130。[4]转引自温锁林.定语的移位[H].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74-78。[5]戚晓杰,卢正国.“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83-87。[6]赵世举.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57-63。[7]吕淑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66[8]王亚非,王媛.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82-86。[9]石硫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1982《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题目现代中国的讲话中国的新词研究 3。中国的外来词研究 4中文字母的单词研究中国媒体的语言特点中国修辞 7。中国复调音乐 8。中国复活的词汇学习 9。当代中国的技术的话 10。现代中国有句成语更改 11。语音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当代中国字 12。中国有句成语 13。当代中国有句俗话研究 14。当代中国年轻的流行语言研究现代中文谐音滥用谈副词“终于”的用法 4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上。语用正确的和错误的语言频率统计因果关系上的转折点在义 6之间的关系。 。语言 2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中的符号。病句之路“道”家庭词汇(注:标题为“道”也可以换成“气”,“心脏”,“性别”,“理性”,“天堂”和“生活的文化符号,是有原因的“,”神“字的不同的主题) 3。文学语言研究 7中国音词使用的社会称谓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的调查 5”同志“的尴尬 6。 标题和社会文化心理名字与中国文化(注:标题为“名”也可以被替换的话的“名字”,“姓氏”,“地名”的名称的菜,“名牌”等,不同的标题) 10。精神的名称和宗教文化 11。命名的艺术世界 - 谈谈关于字符的小说“西游记“位置命名的艺术建构 12成语和中国文化(注:”成语“的称号也可以更换”歇后语这句话,“说”的话,不同的主题) 13中国动物名称 14中国植物名称 15。新时代的小说语言粗俗现象 16日的“X”新生名称研究 17。说:“秀”(英国展) 18中国拟声词研究 19。泛动词整体“和”从事比较研究“ 20 21。中国感叹词研究东北方言动词”造“ 22东北方言语气词”呗“ 23东北方言后缀“ - 巴基斯坦”研究 24。以来新生儿语法现象的误读研究的新时代的研究 25 1之间的话语和政治关系。条款词误用的研究中国文字演变和记忆研究 3。褒义词研究分析同义词辨析的使用 5贬义词检查 6。英语词汇的比较研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成语使用研究,成语使用新闻语言研究 9广告用语 10。法律,商业语言研究 11。社会术语研究,文学术语研究(草图,歌词等) 12部分的讲话区分研究 13。背景和语言表达的 14。新的语音或语音发展研究 15。范围内的含义的单词(句子结构) 16。特征的句法结构的调查和分析 1。中国现代语法 2中国答案的研究 3标题语法研究 4。标题语研究标题的语义研究 6。东北位置方言的普通话研究 7。东北普通话语音研究东北普通话词汇学习东北官方话语方式 10东北官话的话语研究 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 12中国现代修辞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 2现代中国的补
4。课堂口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作为一门外语在情景教学中汉语作为一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中国教学 在中国作为一门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师教学的互动式教学在说一门外语的专业角色 10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辨析成语对外汉语 /> 2。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汉语作为外语写作教学 4。形容词教学作为一门外语虚词中文教学作为一门外语的中国> 6。副词度中国祈使句对外汉语教学 8疑问句对外汉语教学 9。感叹句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外语教学
BBCBA B AAAC C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论文的质量具有影响力。下面我将为你推荐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
2. 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的宽严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
3. 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
4. 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
5. 广告语言艺术
6. 日常交际语言艺术
7.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
8. 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
9. 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
10. 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
11. 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
12. 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和书面上的保守性及其对策
13. 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
14. 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
15. 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
16. 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
1. 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
2. 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
3. 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4. 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5. 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6. 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
7. "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
8. 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
9. 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
10. 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
11. 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
12. 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对比研究
13. 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
14. 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
15. 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对比)的特殊性
16. 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
17. 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
18. 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
19. 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
20. 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
21. 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
22. 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
23. 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6.论全句的修饰语
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10.词的兼类和活用
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
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
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
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
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
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
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
文章写好了文献综述应该不难啊,其实就相当于你论文的第二章。常用的套路可以分四段写,第一段引言,介绍这个命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之类的,第二段写国外对这个现象有哪些研究,评述其中重要的几个人或几个角度,第三段写国内的研究,这两段一般都按时间由远及近,第四段是一个小结,评述一下前人的研究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其实也不用一定按照上面的来写,不过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突出你自己的评述和见解,不要只是简单罗列或引用。
[1]张慧敏,李娟.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黄卫平,刘军.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浅析[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3]杨艳华,廉洁. 标记理论与英法词语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刘一鸣. 论英语单词形和义中的性别歧视[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刘一鸣. 英语构词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消除[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陈贺.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与大学英语教学[J]. 滁州学院学报,2011,(3). [7]李莉. 用标记理论透视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8]蔡家珍. 浅析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 [9]戴卫平,高艳红. 英语词汇与性别歧视[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黄朝恒.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李蕊丽.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12]周迎. 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反映[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3]董银秀. 英语词汇的搭配意义所影射的性别歧视[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14]李丽红,汪阳.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分析——从MAN的实际应用谈起[J]. 凯里学院学报,2007,(5). [15]李钢. 英语词汇中的性歧视现象探析[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 [16]李闻海. 性别歧视在英语语义上的体现[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 [17]张歆蕤.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原因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2010. [18]陈彦华.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大学英语教学[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4). [19]杨红梅. 从英语性别歧视语的语义特征研究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 职业时空,2008,(8). [20]张宜波,刘秀丽. 女权运动与英语词汇的发展兼议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1]周彦涵. 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层面的具体体现[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22]陈焱.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规避策略[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6). [23]张彤,杨德宏.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3). [24]张玉哲.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 科技信息,2009,(12). [25]段士平. 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词汇中的映射[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6]曾艳.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4). [27]赵凌. 小议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体现[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 [28]石芳. 谈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杨映春. 论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 长沙大学学报,2007,(3). [30]肖敏. 浅析英语词汇上的性别歧视现象[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1]高剑嵘. 在英语词汇中看性别歧视[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2). [32]葛兰. 浅析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 内江科技,2008,(1). [33]朱丽萍,于永丽. 浅析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 [34]赵凌. 小议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体现[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1). [35]苏蓉. 论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 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36]王晓丽. 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体现[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37]刘玉娟. 标记与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38]鄢家琼. 英语词汇与性别歧视[J].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S1). [39]朱凤英. 英语词汇中的某些性别歧视现象[J]. 阴山学刊,1995,(2). [40]陈桦. 词汇中性别歧视之探索[D].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2005.
中文摘要 性别歧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会在语言中得到折射。本文介绍了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的种种表现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根源,并总结了在英语语言运用过程中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法。 关键词: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产生原因;消除方法 Abstract Sex discrimination exists in all the social systems and countries, and as a mon social phenomenon, it is surly reflected in language. This paper lists out different forms of sex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 ys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auses of such phenomenon and summarize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eliminating sex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speaking. Key words: English; sex discrimination; causes; methods of eliminating 引言 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对男女一视同仁,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在人们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朗曼英语词典» 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美国传统字典》的定义是“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虽然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但是“性别歧视”通常是对女性的歧视,是人们对女性的偏见和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反映。“女性长期以来被看作是the weaker sex/the second sex,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属品。即使在标榜人权,平等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是如此。而现代女权运动轰轰烈烈的发展形势正是对这一不平等现象的反抗和反映。”[1]P80从而在语言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性别歧视语,英语也不例外。一、性别歧视语言现象 (一)人际称谓 亲暱称谓 在西方,男性上司称呼他们的女性下属时可以用一些表示亲密关系的暱称,如sugar, darling, sweetie, girlie; 反过来,女性下属却不能用这些暱称来称呼她们的上司,而且女性上司也不能如此来称呼她们的男性职员,可是,陌生男子或非亲密关系的男子却可用暱称来称呼女子,这说明在英美社会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低,受到的尊重比男性少。[2]P74 姓名称谓 在西方 ,女子婚前一般用父姓 ,婚后改用丈夫的姓 , 例如 :在西方婚礼上 ,新郎新娘步入教堂时 ,牧师宣布:“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婚后的男子依旧是man ,而婚后的女子则由Miss变成了wife这种现象不乏女权主义者和职业妇女。”[2]P74 当时的美国总统Bill Clinton的夫人Hilary Rodhamon也在为自己的 ,即支援已婚女性不仅应当标注夫姓 ,而且只应当标注夫姓 ,而不应继续标注父姓。尽管Hilary Rodhamon本人是一位女权运动者 ,但她还是把自己的名字根据丈夫和自己的政治需要, 先从Hilary Rodhamon改为Hilary Rodhamon Clinton, 最后改为Hilary Clinton。但是, 不管怎么改, 都不能超出如下选择: 要么跟父亲姓, 要么跟丈夫姓。这种以丈夫的姓冠之于前的称呼 ,表明妇女出嫁后就成了丈夫的私有财产, 是属于丈夫的, 因此无法得到与丈夫平等的权利。未婚女性用Miss冠以父姓, 已婚的用Mrs.或Lady冠以丈夫的姓氏。 指代称谓 1)提到男女双方时,双方不是处于平等地位,而是男先女后。 King and queen, brother and sister, father and mother, boys and girls, hu *** and and wife, Adam and Eve, man and woman, Mr. Lucas and his wife Louise. 2). 一些形式上没有男性标志的词意,人们习惯上把它们当作是男性词看待。 英语及其它讲英语国家的人习惯认为 professor, doctor, lawyer, surgeon, barrister, magistrate 等为男性,当我们听到有人说:My cousin is a professor 时,多数人会断定professor为男性。若要说明这些词是女性的,一般可在前面加上woman, lady, female 等修饰语。如:woman professor, lady doctor, female worker等,这些所谓的中性词的用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旧社会中地位较高的职业为男子所垄断,相反地teacher, nurse , secretary, model 等人们一般认为是女性,如为男性时前面要加上male或是man,如:male nurse, man teacher。这些习惯除了历史现实情况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偏见。 (二)词语发展 首先,表面上对应的词,含义却往往褒男贬女在英语中往往通过对女性名词的恶化来达到性别歧视的目的。几乎所有的女性名词都带有贬义,如queen, lady, mistress, madam等,其贬义为“雌猫”、“情妇”、以及“鸨母”等,而与之对应的king, lord, master, father 等词,如将他们的起首字母大写即可升格为“上帝”、“基督”、“主”、“神”等意义。 其次,英语中常用一些动物的名称来指称某些女性。 比如:bat贱妇,丑妇, *** ;dog丑妇,贱妇,没有成就的女人, *** ;chicken见面熟的年轻女人;cat恶妇,包藏祸心的女人,可卑的女人;cow子女多的女人,肥胖而不整洁的女人,经常怀孕的女人, *** ;mutton放荡的女人,做少女打扮的老妇女, *** 。 并且,英语中还有一些带有轻蔑色彩,专指中老年妇女的词汇。 比如:trot老太婆;hen爱管闲事或嘴碎的中年妇女;warhorse粗声大气,肥胖固执的女人;crone干瘪皱皮的老太婆;hag爱做坏事的老丑妇;witch老丑妇;biddy长舌妇;harridan面容枯槁,脾气暴躁的老妇。 (三)谚语运用 理性类 宋朝黄六鸿《福惠全书,弄名部》载:“妇人水性杨花,焉得不为所动”,诋毁女子“用情不专”,“缺乏理性”,在英语中就有相类似的谚语。 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 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树 言及女子“感情游移”“二三其德”的有: 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a lot. (冬天里的风,女子的心胸---变化异常) Women, wind and fortune are ever changing. (女子,风向与命运,翻天覆地无常态) 婚嫁类 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 (姿色艳,嫁妆半) When the candles are out, all women are fair. (烛灯熄,无妍女) Daughters and dead fish are no keeping wares. (女大不中留) 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 (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There are many good women, it’s true; but they are in their graves. (世上好女实在多,可惜都在坟里卧) He that has a white horse and a fair wife never wants trouble. (倘若妻俊马俊,一世难得安静) 性情类 一代文豪莎士比亚曾云:“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Frailty, your name is woman) 弱女子的典型形象特征是“泪水涟涟”。 Woman is made to weep. 女子生来好哭 Nothing dries so fast as a woman’s tears. (易干不过女子泪) Woman is made of glass. (女子脆复弱,象是玻璃货) Glass and lasses are brittle wares. (少女嫩脆,瓷杯易碎) (四)职业中的性别歧视 许多表示职业的名词,如engineer ,pilot, scientist ,writer, doctor,pilot, scientist, engineer, pilot等对男女都适用,本来是中性词汇,本身没有性的区别。“由于历史上男性长期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人们习惯把它们与男性联络起来。”[3] P210如要特别指女性从事相同职业时,往往在前面加上female, woman lady, 从而使女性职业名词在外在的形式上呈现出“有标志性”,如woman doctor, female pilot, woman scientist, woman lawyer等。而行业名称冠以男性标记反而不符合语言习惯,但男保姆、男护士除外。只有一些地位较底的职业,如nurse, secretary等,传统上让人联想到女性,而与男性无缘。这种习惯除了与历史和现实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性别歧视。 二、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男性一直被认为富于创造力。在《圣经》里,创造世界的耶和华为男性,而耶和华创造的亚当亦是男性,亚当的妻子夏娃只不过是亚当一条肋骨的衍化物,这一传统观念就把创造力固定在男人身上,后人便有了“男性的特质是创造力的天赋”的说法。并且在圣经《创世纪》关于上帝造人的神话成了语言起源学说的联想依据。“在他们看来,既然上帝造了亚当这天下第一个男人,语言中的“性”范畴就应将阳性置于首位。如果把两者的顺序颠倒过来,就不符合语言习惯。 ” [4]P132英语语法并没有规定“先男后女”的语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以男为先,女为后,女性只能是跟随在男性后面的第二性别。男先女后的语序是如此常见,以至于反过来如说woman and man ,she or he等则会令人感到不习惯。 (二)、社会原因 性别歧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由于男性的肌肉比女性肌肉发达,又不生育,于是他们担当起打猎、耕作的角色,妇女体弱、要生育,所以负责照顾孩子、料理家庭、采集食物等。那时,男女角色虽然不同,但还没有一方价值高于另一方的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男子逐渐从事更多的农业生产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妇女的地位随供给食物能力的降低而下降。”[5]P113到了中世纪时期,妇女由于能生养孩子,能为土地所有者生养合法继承人,她们成了地主丈夫的宝贵财产。为了使妇女处于这样的地位,统治者便借助法律令女性屈服和受制于丈夫,于是,各种约束妇女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习俗开始形成。在漫长的父系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依附男性,受制于男性,这种观念逐渐根深蒂固,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直到二十世纪,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社会化偏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群体,父母,亲友,伙伴的言传身教和大众传媒(广播,电影,电视,报纸)获得的。人们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也是从父母,亲友或群体的交往中直接获得的,或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的。在英语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女性的语言歧视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回圈。比如,人们一看到或听到“virgin”和“prostitute”这两个词,首先想到的就是“处女”和“ *** ”的意思,而很少想到它们还分别可用于指“ *** ”和“男娼”。 (三)、生理原因 记的有人写道:在医院的育婴室里,每个刚出生的婴儿的小床上都有说明性别的标记,上面清楚写着:“I am a boy”或“It is a girl”.这里男孩的称呼是I, 而女孩却用it。在婴儿还不知道什么是语言时,而在他们的身上已深深打上了文化和语言的印记。在英语中用男性物主代词his指代包括女性在内的任何人的现象也不胜列举。例如Has everyone pleted his assignment?还有Everyone should do his best on the exam.这里的his已经包括了女性在内。虽然女性享有就业、选举、教育等等同男性一样的权利,然而女性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被认为是“弱者”the weaker sex和“他者”the other;男性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6]P210根据1980年的联合国统计,男性拥有世界资源的99%,而女性拥有的资源不到1%。“因此说,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有长期的社会历史根源。”[6]P219 三、消除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美国女权运动的高涨,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其中核心问题有两个:如何直接剔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词(sexist words);如何消除第三人称代词泛指而引起的性别歧视问题。我们从英语性别歧视词的转换方式和如何选用恰当的人称代词来消除性别歧视问题的对策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 性别歧视词转换成无性别歧视词(non-sexist words)的方法 1 尽量使用那些包括两性在内的词,即无性别歧视词,例如:immigrant, voter, officer, coach, church member, grandparent, employee, testee, patriot, customers, dealer, clerk, civilian, politician, tutor, etc. 2.以阴性词缀-ess, ette, rix和enne 结尾的词要避免使用并改成无性别歧视的词缀:-or, an, er或ist。例如:actress →actor, administratrix →administrator ,suffragette →suffragist, usherette→ usher ,edienne→ edian . 3. 写信时,如果不知道收信人的具体性别时,最好不要使用传统的Dear Sir, Dear Gentleman, Dear Madam, 可用工作职称代替以免出现差错。例如:Dear friends of the library, Dear Madams and Sirs, Dear personnel officer, Dear mittee Member, Dear Agent, Dear Director. (二)、规避第三人称代词泛指所引起的性别歧视问题的对策 1.采用复数形式 Sexist: When bathing a baby, never leave him unattended. Revised: When bathing a baby, never leave them unattended. 2.用We/us/our改写原句 Sexist: 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ies,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s. Revised: From each of us according to our abilities, to each of us according to our needs. 3. 改用第二人称 Sexist: No man knows his true character until he has run out of gas, purchased something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and raised an adolescent. Revised: You don’t know what your true character is until you have run out of gas, purchased something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and raised an adolescent. 4.改用被动语态 Sexist: One who, when he has the choice of two evils, chooses both. Revised: One who, when given the choice of two evils,chooses both. 5.用 he and she/ his and her ,但是使用的次数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用词累赘。 s/he仅仅可以用于备忘录memos,便条notes,或者非正式的交谈之中。 6.用名词或上下文中用过的同义词替代 Sexist: To find a friend one must close one eye, to keep him, two. Revised: To find a friend, one must close one eye, to keep a friend, two. 7.采用交替使用阳性和阴性来达到平衡 例如:A young child is often persuaded by advertisements to buy what he sees on television. When the child does shopping with a parent, she sees the product on the shelf, remembers it, and asks to have it. (三)、英语教学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新创立的中性表达法,学校和教师在语言的习得、文化的传授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改变对女性的否定态度,语言的改革也是重要的一环。语言教师同样也肩负著一份神圣的使命。在英语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带有性别偏见的语句。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女权运动后英语中出现的新词、新用法传授给学生,有意识地加强性别平等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变化、语言动态。应该强调妇女不应该被忽视。女人们每天在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没有女人就没有男人的成功。女人们用自己的智慧竭尽全力使每个家庭生活更丰富多彩。 四、结论 在使用上面谈到的方法、对策时,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具体使用那一种方法、对策要取决于它能否使我们的写作、会话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以前女性主义思想家认为,女性与语言疏远太久,与她们的女性经验疏远太久,使她们不能将自己的经历符号化。”[7] P331传统的标准句法和确定的文类都代表父权制话语结构。因此女性主义试图找到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形式对女性现实做出反映。她们批评并激烈地改变既存语言,大胆地进行创作实验,使用新词、新拼写、新语法结构、新意象和新隐喻以远离父权语言的权威结构,为女性寻求一片新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义的口号之一就是“妇女通过语言获得完全的解放”。而且,“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所折射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8]P287语言本身是中性的,但语言的使用者却可以按照其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赋予语言一定的语用色彩。若要消除语言包括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需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语言的变革只有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女性要获得自身的真正解放与不平等要做不懈努力。语言对社会的反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旧的歧视清除了,新的歧视还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真正消除,只能寄希望于在社会现实中,男女真正的平等。“索绪尔认为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思想的载体,没有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人的思维也就无法发展。”[9]P267性别歧视的改观不能等待男权的施舍,要女性自我的觉醒,要女性自己的参与。在强势和弱势文化的交汇中,同样需要弱势文化自身的努力。强调性别差异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但它只是过渡性的,女性不能只作为女性说话,男性也不能只作为男性说话。要走出性歧视的误区,出路在于语言的中性化,而实现语言的中性化,在于不断提高语言觉悟。因此,“女性运动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是依靠女性自身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团结,更需要寻求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援与配合,因此更有必要加强与男性的沟通和协商。”[10]P113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蒋桂红.谚语视野里的性别歧视[J].宁波大学学报, 2004, 第1期。 [3] 朱伯通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4] 穆凤良,李秀萍.英语中的性歧视与中性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6] 让•雅克•卢梭. 洪涛译.论语言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8] 柏子明.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权运动对英语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式化报,1999。 [9]美埃莱娜•肖瓦尔特.走向女权主义诗学.《新女权批评》及序言[M].纽约:潘修恩图书公司,1987。 [10]朱跃.论英语词义的变化和使用所反映出的对妇女性别的歧视现象[J].四川外语学院,1995。
论文关键词: 英语 歧义类型 语法歧义 词汇歧义 语音歧义 论文摘要: 在 英语学习 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歧义现象。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浅析。 在英语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 句子 ,即一句话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歧义”。歧义的产生有多种情况,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层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简要的归纳和分析。 1.语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Paul Robert在《英语句子结构》(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它是由运用句子结构时的疏忽造成的,以致没有能够将可以使意义清晰的标记包罗到句子中去。(周立人,1997∶6)”于是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就引起了语法歧义。伍谦光(1995∶199)认为:“‘语法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的句法结构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语法歧义最常见,也最复杂。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类例: 词性 一个句子往往由于无法确定某个词的词性而变得无法理解。 (1)College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例句中的demands既可理解为动词,也可理解为名词。change同样如此。于是此句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思:(1)大学要求改革。demands是动词,change是名词。(2)大学的要求改变了。demands是名词,change是动词。 名词(修饰语)+名词 复合名词或名词 短语 (2)an English teacher 此例在书面语中易引起歧义:(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English teacher是一个复合名词。(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English作为修饰语加在名词前构成名词短语。 名词 (3)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此句也产生了两种意思:(1)驾驶飞机会是危险的。Flying是动名词。(2)正在驾驶的飞机会有危险。Fling是现在分词,作形容词用。 带有’s的名词所有格 (4)This is his teacher’s book. 句子中teacher’s book可以是一个整体,即“教师用书”。但his teacher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即“他的老师”。所以此句产生了两个意思:(1)这是他的教师用书。(2)这是他老师的书。 不定式动词短语 (5)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kill. 此例也有两种含义:(1)这只老虎太小以致于不能伤人。此意对tiger来说,是主动的动作。(2)这只老虎太小了,还不能被杀。此意对tiger来说,是被动的动作。 “及物动词+宾语”结构 (6)I found Jim an experienced teacher. 及物动词found后面接了两个名词Jim和an experienced teacher。这句话有两个意思:(1)我发现吉姆原来是一位有 经验 的老师。(2)我为吉姆找到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 并列连词and (7)Tom and Lucy are married. 此句可理解为:(1)汤姆和露西两个成了亲。其中and连接两个名词,构成一个简单句。(2)汤姆和露西两个都已结婚。该句可看作一个并列句。 悬挂式否定词not (8)His object is not to eat. 此句产生的两种意思为:(1)他的目的不是吃。作此意讲时,is和not的关系紧密,可写作isn’t。(2)他的目的是绝食。作此意讲时,not与to eat的关系紧密,形成“绝食”的含义。因此not是悬挂式的(即可以自由摆动)。 悬挂式代词 (9)The man informed his brother that he should lose weight. 人称代词he位于两个名词the man和his brother之后,句意变得模糊:(1)这个男的告诉他的哥哥他自己应该减肥。人称代词he代指the man。(2)这个男的告诉他的哥哥他应该减肥。这时人称代词he代指his brother。 悬挂式状语修饰成分 (10)The people who saw the play frequently praised it. 这里的frequently很难说是修饰saw the play还是praised的,因为状语修饰成分是“悬挂的”,所以产生了两个意思:(1)经常看戏的人们称赞了它。(2)看了这出戏的人们频繁地称赞它。 悬挂式定语修饰成分 (11)Lily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 此句中的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是定语从句,这个定语从句可认为是修饰vase,也可以认为是修饰table。也引起了歧义:(1)莉莉喜欢放在桌子上的那个昨天买的花瓶。(2)莉莉喜欢放在昨天买的桌子上的那个花瓶。 2.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199)指出:“‘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 因“一词多义”(Polysemy)引起的歧义 指出“人们在各种不同场合赋予一个词以各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自然也就是这个词的真正涵义”(周立人,1997∶4)。由此可见,一个词的词义往往是多义的。侯国金(1998∶66)说:“一个词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便是‘多义词’。”因此,用多义词 造句 就可能产生歧义。当然,只要我们把多义词放到一定的语境里,一般可以避免歧义。不过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多义词的两个不同意义在句子中都讲得通,这样,句子就产生了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名词 (12) gave me a ring yesterday. 句子中的ring可理解为“戒指”,也可理解为“打电话”。 动词 (13)He painted a tree. 此句中的painted可作“涂上油漆”解,也可作“用颜料画”解。 形容词 (14)It is hard. 句中的hard可作“艰难的”解,又可作“坚硬的”解。 副词 (15)The man was walking backwards. 句中的backwards可作“向后”解,又可作“背朝后”解。 介词 (16)The vase is on the television. 此句中的on,可作“在……之上”解,也可作“上了电视屏幕”解。 连词 (17)Oil the machine in case it gets rusty. 句中的in case可解释为“以防”,也可解释为“如果”或“当……时候(尤其在美国英语中)”。 代词 (18)You should be quiet. 句中的You可以是主格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也可以是不定人称代词,泛指“任何人”。 数词 (19)She is a mother of sixteen. 句中的基数词sixteen既可作“十六岁”解,又可作“十六个孩子”解。 冠词 (20)It can be moved by a child. 句中的不定冠词a既有数量的概念,即“one”的意义,也有种类的概念,即指孩子,而不是大人或 其它 什么东西。 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Perfect homonyms)引起的歧义 林承璋(1997∶82)认为:“同形同音异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具有相同形式不同意义的现象。”具体来说,同形同音异义词是指意义不同、读音和拼写都相同或意义不同、但在读音或拼写某一方 面相 同的词。 完全同形同音异义中的B类由于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所以易引起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21) drove to the bank. was attracted by the ball. tourists passed the port at midnight. 这三个例句中的bank,ball,port都属于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即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但由于意义不同而引起了歧义。例(21)a中的bank既可以理解为“银行”,又可以理解为“河岸”。例(21)b中的ball既可以理解为“球”,又可以理解为“正式舞会”。例(21)c中的port既可以理解为“港口”,又可以理解为“葡萄酒”。 3.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200)指出:“‘语音歧义’往往是由于句中词语的‘连续’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多出现于口语中,主要是由上图表中的同音异义词以及部分同形同音异义中的C类(即一些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下面是一实例: (22)“面包是怎么做的?” “这我知道!”阿丽丝热心地叫道。 “准备一些面粉(flour)——” “到哪儿去采花(flower)?”白女王问道,“花园里还是树篱上?” “咦,面粉不是采(picked)来的,”阿丽丝解释道, “它是磨(ground)出来的——” “那要多少英亩土地(ground)呢?”白女王又问道。 ——刘易士·卡罗尔《阿丽丝漫游奇境记》 上面这一段文字因为运用了语音歧义,造成了很好的幽默效果。首先flour与flower是同音异义词,因此白女王把面粉flour理解成了花粉flower。其次阿丽丝用的ground是动词grind(磨碎、碾碎)的过去分词,而白女王把ground理解成了“土地”。这一组就是笔者认为的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语音歧义。 4.结论 许多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的学者都认为,我们说话和写 文章 都应力求“准确、简明、生动”,避免歧义。不过歧义也并不只有消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歧义同样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在商业 广告 、政治宣传中,歧义都达到了很好的幽默诙谐的效果。本文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歧义类型。当然,有些提法还有待商榷(比如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引起的词汇歧义,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引起的语音歧义等),以便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yon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Saeed,[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Itd,1997. [3]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1994,(4):72-74. [4]侯国金.英语语言学精要回答与考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7]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 教育 出版社,1995. [9]周立人.英语歧义类例论析[J].国外外语教学,1997,(1):1-7.
1.警辞例说,《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1年第1期。2.示殁号用法举例,《语文月刊》1991年第8期。3.示殁号用法举隅,《修辞学习》1992年第2期。4.释喻例说,《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4期;《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5.“超假设”修辞,《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3期;《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6.谈古汉语的对动用法,《汉语知识》1994年第2期。7.特殊假设复句的修辞功能,《营口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8.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正字问题,《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9.掌握节奏规律自觉进行语音修辞,《修辞学习》1996年第5期。10.非量词“个”的功能补说,《学语文》1997年第6期。11.论“好不AP”、“好AP”中的“AP”,《汉语学习》1998年第1期。12.“的”字短语的主要特点与界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13.论包孕句的语法结构和语音切分,全国第四届语音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年8月。14.论社会语境对交际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15.汉语量词“个”的虚化特点,《语文学刊》2002年第1期。16.句子的停延和句法结构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17.论文化语境对交际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8.论稳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的关系,《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19.论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的关系,《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20.论认知语境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中的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1.论语境意义的理解,《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22.论语境对修辞作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3.也谈新词语的特点与规范原则,《语文学刊》2003年第12期。24.关于语境的功能,《内蒙古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世纪语言文字应用发展之前瞻,《汉语学报》第5期(2002年上卷,2003年10月出版)。26.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27.语言素质的两大表现与语感教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28.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修辞学习》2004年第5期。29.信息时代报刊语言的语法特点与规范,,《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0月。30.《语文课程标准》中值得斟酌的几个句子,《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第3A期。31.广告语言文明与守法意识,《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32.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33.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34.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35.“X是X”和“X归X”格式的认知分析,《语言文字学探索》,浙江省语言学会第届年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36.“X是X”和“X归X”格式的比较探析,《汉语学习》2007年第5期。37.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8.谈异体字的形成与规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39.事迹感动中国,语言撼动人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认知语用分析,《修辞学习》2008年第5期。40.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41.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2.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43.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解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44.汉语歧义句法结构的认知模式,《汉语学习》,2011年第2期。45.汉语句法歧义认知的几种方式,《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46.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模式,《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47.汉语句法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48.疑问性话语标记语疑问梯度的认知探微——以“难道”“莫非”“莫不是”“是不是”为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49.坦言性话语标记语用功能探析,《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50.汉语话语标记语“等于说”的语用功能,《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二作者)。51.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的认知探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接受美学与审美教育,《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2.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初论,《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1年第2期(收入《全国中教优秀论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3.语文课思想教育特点初论,《语文教学论坛》1991年第2期。4.语文教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温州教育》1991年第3期。5.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冗余理论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年第6期。6.如何理解文意,《高考失误与教学对策》1991年4月团结出版社出版。7.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境策略的运用,《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3期。8.试论语境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9.母语教学系统观刍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0.汉语人才语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11.与颜色有关的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二作者)。12.新词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3.对外汉语视角下的新词语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Info-packing
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会为一些想要表达的句子或者单词添加一些补充信息使其内容能够更丰富,但是,却忽略了这些信息是否都是必要的或是重要的;第二种现象是将所补充的信息放在了句中错误的位置,这就导致了审稿人阅读文章时产生疑惑。以下分别列出这类现象的例子并加以解析。
举例说明:在下面这个句子中“As the best-known form of programed cell death, apoptosis is pivotal to tissue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除非这篇文章是关于人类研究中的细胞凋亡,否则这句话传达的信息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Apples, which come from trees, are used to make better pies than grapes.”(树上结出的苹果做出的派常常比葡萄做的好)除非树上结出的苹果可以解释为何苹果比葡萄更能做出好的派,否则这个信息于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个信息是必要的,那么请把这句话单独成句。反之,如果不重要的话请直接删除。
2、Evidence
论文写作中,同一个单词可能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而在其中,有部分单词会因其单词词性不同导致所表达的中文意思也不相同,在写作时,这些单词往往会被错误的使用,例如最常见的“证据”一词。
"Evidences"不是"evidence."的复数形式。Evidence 是个不可数名词,如果要表示个数,可以在其前加上“数次+piece(s)+of”的结构来表示(这种情况也适用于"literature.")。拼写检查之所以无法识别"evidences"是因为该词被误认为动词了,这种情况同"shows."类似。
3、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一些较常见的词组会被使用在文章中,但是,有些词组,本不适合使用在科技论文中,却经常被错误的使用,例如“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很多中国作者使用这种表达,但其实是错误的。一种常见的错误是忽略了"the,"但更常见到的一种错误使用是即使后一句子中没有表达出与前一句子像矛盾的意思,作者也会使用"On the one hand" or "on the other hand"。在科研论文中这种用法是不规范的,所以才举例进行说明。
4、respectively
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会有偏向性的经常使用某一个单词,而忽略了其是否使用正确,并且符合英语本身的表达习惯,例如“respectively”。
"respectively."的过度使用
在美式英语中"apples have skins, peaches have fuzz, and bananas have peels"这句话的结构要比"apples, peaches, and bananas have skins, fuzz, and peels, respectively,"更为常见,尽管这两句话的语法并没有错误。"Solution was added to containers A, B, and C"(“在A,B,C容器中加入溶液”)这句话后面不需要加上"respectively" ,而下面这句话"Solution was added to containers A, B, and C"的末尾也是不需要加上"respectively"的。
同样,"respectively"通常适用于两列不同事物但事物数量相同。“P and Q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ies X, Y, and Z, respectively”(P,Q分别被纳入X,Y,Z的研究中)-这句话中究哪个属于哪个呢?
5、记住“现象”单复数
一个(Phenomenon)是单数,另外一个(Phenomena)是复数。Phenomenon来源于拉丁语,后从希腊来到英国,这种情况有点像criterion,直接来自希腊。
应急提示:论文写作可以通过该单词的末尾non有点像one这一点来记住phenomenon是单数。
6、majority vs. Plurality
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英文单词都可以表达同一个中文意思,但其实这些单词的内在含义是不同的,例如“多数”一词。
majority 和plurality之前的区别并不明显。
处理百分数时,"most" and "majority" 通常意味着显著多于一半,而不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组。如果最大的一组占总体比例的87%,那么这一组可以说成是"majority." 如果占最大比例的一组没有达到总体比例的一半,如42% ,(或者像18%, 23% ,17%),则这组只能说成是"plurality"——是所有组分中最大的一组,但比例未达到总体比例的一半。这种区别常限制于讨论相对值,尤其是投票选举中。比蓝翻译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