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劣根性和民族精神中国民性的象征。生活在“鸡头寨”文化中的丙崽,已经超越了他自身的现实价值而上升为理性层面的文化化石。丙崽的打不死、饿不死、毒不死,表明了这种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存在的文化怪物不仅顽强的生存着,而且还将继续生存下去;丙崽的“爸爸”和“×妈妈”的语汇背后,表现出思维智力上的幼稚和退化,而这恰恰是民族心态中简单的线形逻辑思维形态和主体精神的丧失。
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是一个缺少理性、言语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
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
扩展资料:
韩少功通过《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韩少功基本上属于一个写实的作家,但由于他对楚巫文化和《离骚》浪漫传统的推崇,在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同时,以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重新复活了楚文化中光怪陆离、神秘瑰奇的神话意味,使文本涂抹上浪漫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爸爸爸
丙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劣根性和民族精神中国民性的象征。生活在“鸡头寨”文化中的丙崽,已经超越了他自身的现实价值而上升为理性层面的文化化石。丙崽的打不死、饿不死、毒不死,表明了这种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存在的文化怪物不仅顽强的生存着,而且还将继续生存下去;丙崽的“爸爸”和“×妈妈”的语汇背后,表现出思维智力上的幼稚和退化,而这恰恰是民族心态中简单的线形逻辑思维形态和主体精神的丧失。
小说进行文化寻根,寻到丙崽这个存活在文化之外的弱智人身上,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小说《爸爸爸》以丙崽为主人公,是出于对人生命本体存在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丙崽只会说两句话,他那句“×妈妈” “并无实在意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这样一个没有人类语言符号能力的生命,其存在的价值与一般动物的存在意义几乎可以划等号。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卡西尔在《人论》中给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是一种符号动物⑨。为了更精确地说明定义,卡西尔又解释道:“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文化属性。离开了文化,离开了象征人类文化的语言符号,人与一般的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站在卡西尔对人的定义上来审视鸡头塞人的人生状态,丙崽人生的意义就成为小说中其他人物生命存在方式和意义提供了一个价值判断的参照。丙崽的存在似乎毫无价值,“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然而恰恰是他总是活着,永远穿着开裆裤,挂着鼻涕,长着脓疮,垂着硕大无比而又空空如也的脑袋,额上布满皱纹——一个永远停滞在“十三岁”的小老头。 这个形象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他的长存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的虚弱与渺小。对人生命意义的理解,正如丙崽娘所说的那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去就去了”。活在世上,鸡头塞人最大愿望是——活着有“话份”。小说里写道:“话份也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初到这里来的人许久还弄不明白。似乎有钱,有一门技术,有一把胡须,有一个很出息的儿子或女婿,就有了话份。后生们都以毕生精力来争取有话份”。这可把它看作是塞里人对个体人生意义的解释。就在这种人生意义上,丙崽的母亲用“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的剪刀去为人接生,剪出了山寨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种族的生命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顽强而无理性地延续着。在这里含有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认真地探求着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生命的关系,它们的形成,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 ⑩。《爸爸爸》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并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找出造成现代中国人生存困境的埋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劣根。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韩少功的《爸爸爸》的寻根意识与鲁迅揭示“国民劣根性”的启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是一个缺少理性、言语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
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
扩展资料:
韩少功通过《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韩少功基本上属于一个写实的作家,但由于他对楚巫文化和《离骚》浪漫传统的推崇,在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同时,以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重新复活了楚文化中光怪陆离、神秘瑰奇的神话意味,使文本涂抹上浪漫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爸爸爸
三国志里面的马超比较苦逼为了防止曹操讨伐关中诸侯而带领关中诸侯起事战败全家被处斩投靠刘备也被刘备怀疑而三国演义里面马超就比较痛快替父报仇战败以后投靠刘备收重用还和张飞不分胜负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使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白朴的《梧桐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帝王与妃子的真挚情感;马致远的《汉宫秋》,写尽了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的兴盛痛失所爱的心酸;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走近他们,觉得这些人物仿佛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得我们不住的去探究、思索。
一、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前半生坎坷,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半生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带有喜剧色彩的《救风尘》和悲剧《窦娥冤》,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窦娥,以下是对她的形象研究分析。
简单地说,窦娥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幼年时父亲为了能有盘缠上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经历了丧父之痛,不过这一切对于从小在苦日子中“浸淫”过的窦娥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这时起,才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及生命的终结。在要不要改嫁的问题上,窦娥和蔡婆婆产生了意见分歧,蔡婆婆是年长寂寞,本无可厚非,但她最不该的是不顾窦娥的意愿逼她改嫁,这倒也就罢了,蔡婆婆毕竟是她的长辈,“尊老爱幼”的孝道不允许她忤逆婆婆。当然,如果放在现代,我绝对支持窦娥的做法——拒婚不从,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她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尊重蔡婆婆,至少她的死因是帮蔡婆婆顶罪。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人称道,但她的死往往会让人产生“生不逢时”的惋惜。
在窦娥死前,她曾经发了三个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誓言,除了六月飞雪,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无巧不成书”,这样的际遇也恰恰证明了窦娥遭受的不平,所以可以说,她是一个骨子里倔强但却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的人。
二、秋雨梧桐夜落时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他自幼颠沛流离,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而他所传至今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却偏偏是爱情题材的戏剧,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及爱情、政治为一体的历史剧《梧桐雨》,题名来自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这一句给人一种暗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的意味,因而我很喜欢,这是一种凄楚之美。
李、杨的爱情故事,有点俗套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因为男女主角身份尊贵,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动荡,而使得这样的爱情有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自古帝王多薄情”,所以李对杨的情,成了杨“红颜祸水”的佐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帝王,“要江山更要美人”其实有时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实情况是“为江山弃美人”,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他本人也有“曲状元”的美誉。同时,马致远也写过一系列杂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围绕历史上出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非云,而我比较欣赏的“事实”是前几年拍的由李彩桦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毛延寿对昭君一见钟情,因而私藏昭君真实画像,昭君与呼韩邪在成婚前巧遇,两情相悦,而汉元帝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跑龙套”。这个版本降低了昭君在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将呼韩邪与昭君之间由美色产生的欲望上升到由情爱产生的欲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昭君由为国牺牲变成了为爱奉献,削弱了她的形象对后人的启发影响作用。不过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小女人罢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很佩服她的远嫁他乡的勇气。毕竟,就现代的观念来看,远距离恋爱都难保劳燕凤飞,何况是为了爱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也或许,你勇敢了一回,做了选择,但当激情退去,你还能用什么来支撑你的婚姻?因而我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难,难的是之后你该怎么做。
所以说,昭君是果决的,亦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四、天长地久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简言之,讲的是丞相之女崔莺莺与赴考考生张君瑞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它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崔莺莺的做法是赞同的。身为一名大家闺秀,私会男子并以身相许是绝对不明智的,不然现代也不会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事件的发生了,其实追溯起来,古来有之。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要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嫁给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贞”却成为了夺走你幸福的侩子手。
结论:
“情”之一字,其实是世上最难解的题,当友情、亲情、爱情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记得《昭君出塞》中昭君决定虽呼韩邪离开时,呼韩邪问过她选择的原因,昭君说“离开父母我会心痛,而离开你我会心碎,所以我情愿心痛也不愿日后心碎”。这句话曾一度感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誓言往往是美好的,可当它冲撞了现实,选择便成了最为艰难的事,有些事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不能带有偏见,综观现实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高进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邓光泉,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杜瑶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元曲四大家”之说探源——元人评元曲》,杜瑶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丁国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异曲同工 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刘爱琳,艺术百家,2007年03期
7、《论莺莺之美——<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岳上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张勇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元曲四大家中“郑”之归属研究综述》,吴庆晏,四川戏剧,2007年05期
10、《白仁甫杂剧人物形象塑造深探》,田景丽,芒种,2012年08期
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内容摘要 :《水浒传》中武松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景阳岗打虎,为兄报仇,表现出他勇猛胆大争强好胜的性格。为兄报仇又显露出他兄弟情深、精细果断的一面。发生在他身上的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事件表明他是一位知恩图报、讲究义气、抱打不平、重情重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铁骨铮铮的梁山好汉。在招安一事上他头脑清晰、主见独特。随着一系列的事件的发生使他的形象特征在不断变化。也使他正直豪迈、光明磊落的梁山好汉形象栩栩如生。武松的形象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他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在生活中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血仇人之恨,武松这个人物深受人们喜爱。
关键词 :武松:《水浒传》形象特征武松义气主见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造反的小说,为此类小说开创先河。《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早在《水浒传》成书以前的南宋时代,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在人民群众中流传。随着《水浒传》的流行,武松故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武松成了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武松虽然出身微贱,但他却受到几乎所有读者和听众的同倩、喜爱和赞美,成为人们向困难作英勇斗争时的学习榜样。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评述《水浒传》思想内容的文章,几乎无不举武松作为立论的依据。《水浒传》流传几百年来,武松的形象深入人心。武松是封建社会普通平民中的一个强者。他英勇无畏,敢做敢为,他做过很多事,每件事都表现为在任何邪恶势力面前也不低头,只凭自己的力量去报仇雪恨,不惜一切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申张了正义。这是一种英雄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特别景仰并且宝贵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武松这一形象。
一、勇猛胆大争强好胜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浓彩重笔书写的章节,武松喝十八碗酒,吃三五斤牛肉,醉卧山石,避开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用铁锤般的拳头斗杀吊睛白额大虫,富于传奇与浪漫。这段惊人的赤手空拳打死斑斓猛虎的情节本身就让人惊叹,体现出作者在刻画人物神勇形象的取材与表现方式上的匠心独运和奇思妙想,景阳冈打虎,集中渲染的就是武松的力和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伤害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这显然是作者作了艺术的夸张,是理想化的。但细读整个关于打虎的描写,却又发现并未脱离生活,而且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首先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而喝酒本身就包含了现实和理想两种成分。那种一般人喝两三碗就要醉倒的“透瓶香”,武松却连喝了十八碗都没有醉,还吃了四斤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就是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武松的英雄本色。使读者不禁自然的就会想到:有如此酒量和食量的好汉是有可能打死老虎的。这是在为后面写打虎做铺垫。这种描写显然是理想化的。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有它现实的依据。因为酒确实可以壮胆。一个人在喝了足量的酒以后,可以变得更加的勇猛和大胆。
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性格。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武松谈虎而不色变,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凡。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如果写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和胆怯,人物就会因为缺乏生活依据而变得让人难以相信。再看老虎出场之后,作者是如何写武松的:“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看见了老虎真的来了,还是害怕。这样写效果如何呢?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的,更真实的表现了英雄。不怕,不惊,就不是人了,那是神。先写老虎攻击,武松防守。老虎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是一躲,一闪,再闪。虽然也是害怕和吃惊,但并未被吓得瘫软无力,而是表现得那么机敏和雄健,那干净利落的一躲两闪,就已经显现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来。老虎“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没了一半。”这种描写也是符合生活常情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武松才有机会转入反攻。施耐庵有意写武松打折了哨棒,好让他赤手空拳打虎,以便更加突出武松的威武有力。接下来写武松干脆丢了半截哨棒,用两只手按住老虎,如果是一只手按住,另一只手打虎,那就不合情理了。等到“老虎将身底下扒起两堆黄土,做了一个土坑”,武松将老虎的嘴按进坑里,这才“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只顾打。”“打五七十拳”,将老虎打得动弹不得,但尚未断气,这时武松又回到树林,找回打折了的半截哨棒,这才将老虎打死。这写得很真实,因为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了力气,只有用哨棒才能把老虎打死,又因为此时老虎已经无法动弹了,所以武松才能抽身去找哨棒。到此,作者已经将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二、兄弟情深精细果断
武松发现武大死得不明不白之后,对潘金莲仔细的盘间;向何九叔和郸哥作了周密的调查,迅速取得了武大被人谋害的人证、物证,表现了他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社会斗争经验。杀嫂祭兄,在武松故事中最为曲折和复杂,对武松性格的展示也最为充分,历来为人们所乐道。武松之兄武大郎是一个平庸而懦弱的卖炊饼的小商贩,只能算作宋代坊郭中的下户。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不仅对封建官府的统治逆来顺受,即使对一般奸诈的浮浪子弟的欺负,也不敢抗争,受老婆的辱骂,也只是忍气吞声。他处处躲让,但灾祸却随时紧逼,最后终于被害身死。武大是封建社会中被压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读者对武大的深切同情斌予了武松后来报仇行为的正义性质。
武松报仇行为的复杂性来自于对手们的庞大和他们计谋的周密。西门庆是一个破落户财主,“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诌官吏。”他先用钱物买通王婆,勾引上潘金莲。毒死武大以后,又买嘱团头何九叔。武松告状以后,西门庆又送银两给县官贿赂赂。这样,西门庆就在武松面前布置了一个内外串连、上下勾结的严密的网,使武松搜寻人证物证,企图用合法手段报仇的努力归于失败。潘金莲是这一事件的中心人物。她因为勾引武松遭到严辞拒绝而对武松怀恨在心。害死武大以后,她对西门庆说:武大今日已死,我只靠着你做主。”死心踏地和西门庆结成一伙对付武松。她对付武松的主要策略是可以否认武松的“直系亲属权利”。她说:“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武松想要通过到官府告状的形式达到报仇的目的.潘金莲的作伪和狡辩将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阻碍。在武松的对手中,王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王婆开着茶坊,和社会上各种各类的人都有接触,养成她善于揣摩别人心理,不择手段地投机取巧的性格。她富有社会经验,老奸巨猾,很会出谋划策。不用说潘金莲中了她的计策,就是西门庆也完全落入她的圈套之中。她设计的对付武松的策略,可以说周密得无懈可击。她搞的是“斩草除根、萌芽不发”之计,相当狠毒。她要把武大毒死,焚尸扬灰,毁灭罪证?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为了应付武松可能的追究,她引证封建礼法来保护罪犯:“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使非法的行为合法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王婆的这套办法是有可能行得通的。在王婆的设想下,离家两个多月以后回来的武松将处在一个家破人亡、灰飞烟灭,即使明知有冤屈,却既无证据,又无口供,无诉无告,眼睁睁看着潘金莲一伙“谐老同欢”的可怜境地。实际上,武松回家之初遇见的正是这种情形。
作者是把武松作为一个非凡的好汉来塑造的,所以也斌予他以非凡的性格.他的勇力、刚强又精细的特点,在这一事件中得到全面的展现。潘金莲对他的勾引,不仅引起他强烈的反感,立即给予潘金莲以义正词严的驳斥和斩钉截铁的警告;而且由此使他看出懦弱的哥哥“里”不壮,“篱”不牢,处境是危险的。他临别时的嘱咐,说的就是这个担心。这时,他已经是武大的保护人。他不仅能够预见危险,而且有充分信心承担起保护的责任,有能力去解决任何麻烦。所以,当他从东京回来,听说哥哥已经死去时,他没有悲痛,而是发出一连串疑问:“我哥哥几时死了?得甚么症候?吃谁的药?”听了潘金莲和王婆的回答以后,他也不争辩,回到住处去拿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就开始了他的报仇行动。如果武松的报仇行动象普通人一样要通过“合法”的打官司途径去进行的话,那么,他的勇猛将打不破西门庆的关系网,他的威武将胜不了王婆的好计,他的刚强将抵不住播金莲的狡辩。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结局。小说表现武松特出的地方是,当第一次告状失败后,他立即丢掉对封建官府的`幻想,不哀告任何人,只是说:“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马上开始他独立自主的报仇行动一一他要自己调查案情,审判罪犯,并且执行判决。这是一个多么果敢大胆的行动,他不惧伯任何敌人,他准备排除一切障碍。正是他这种不顾一切为兄报仇的正义行为,才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衷心赞佩。
口舌争辩不是武松的特长。当堂对质要看官府是否公正一—武松已经发现官府不公正。武松所有的只是他那神奇的勇力。于是,他就充分施展他那有震摄威力的本领,快刀斩乱麻,出其不意地使王婆的好计,潘金莲的狡辫都一败涂地,西门庆的关系网也无能为为,三名罪犯全部偿命,胜利地为兄报了仇。
三、知恩图报讲究义气
武松杀了奸夫之后,虽犯了杀人罪,但受知县庇护,被从轻发落到孟州牢城,而在此间受到施恩点水之恩,便以涌泉相报。武松起初蔑视那一百杀威棒,但对于替自己说情的人却感记于心,加之施恩又以酒肉相待,武松最初虽不明就里,但知道其意后,却执意要替施恩出气。这里边不免使人产生了知恩图报的想法。(这在当时牢中其余犯人对杀威棒所描述的种种情景的对比下,武松将这一百杀威棒的免除看作是恩惠也是情有所缘的了。)既然武松全然没有将那一百杀威棒放在眼里,那么施恩的说情也只能算作点水之恩了。但武松将这滴水之恩看得很重。听到施恩有许多冤屈,施恩原有一座快活林,但被蒋门神霸占去了,还吃了蒋门神一顿拳脚,使得施恩两个月起不得床。武松本爱打抱不平,又是侠义心肠,得知消息之后,顾不得身体状况,当即要去找蒋门神,到了快活林,先是找茬,而后将蒋门神老婆扔进酒缸,再将一个酒保也往酒缸里一丢,另一个酒保,也受到了同样的“恩赐”,蒋门神来了之后,武松说时迟,那时快,武松两只大拳在蒋门神面前虚影一下,惹怒他,然后飞脚踢去,直至小腹,然后双手将其按将下去,又飞起右脚,直奔蒋门神额角,随后那厮即倒,武松逼入一步,踩住胸脯,抡起大拳,往蒋门神头上一落,可谓痛快淋漓。
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夺回了酒店,这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看重交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施恩对武松以礼相待,每日款待,武松把这份交情记在心中,有事相托,自会全力以赴;而所要打的正是一恶人,这如武松所说“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当施恩求武松去打蒋门神时,武松的话语、举动,如“拣紧要的话直说来,要去便去,等甚么今日明日!要去便走,怕他准备”等话,表现了他的直爽、性急。勇猛自不必分析,武松在快活林酒店的所做所为也说明他是有谋略。有谋略主要是指武松的粗中有细。如出发前“讨了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以免暴露囚犯的身份;如他的“假醉佯颠”;再如料定“这个大汉一定是蒋门神”时,先不去理睬他,而是先奔酒店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武松的谋略。
其后是血溅鸳鸯楼,在飞云浦时,武松知道是张都监设下圈套,害得他入狱,差点丢了性命,此时武松“怒火冲天,提着朴刀径自回到孟州城,为了洗尽心中的不平,他逢人便杀,杀马夫,杀张都监,杀张团练,杀蒋门神,杀张都监夫人,杀张都监儿女,杀张都监养媳……月光烛影中,刀光霍霍,杀、杀、杀。走出中堂,拴了前门,返将回来,再寻着了两三个,全部毙命,虽然他杀得有点过火,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武松嫉恶如仇、正直豪迈、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因此诸多读者就忽略武松杀人过火,而更多地去赞赏他的梁山英雄形象。
四、头脑清晰主见独特
宋江对武松既是义气上的大哥,又是精神上的导师。武松跟随宋江,并且跟随宋江招安。《水浒传》中的确是武松最先提出招安主张,但武松和宋江的招安想法虽同,目的却炯然有异。武松心中只有和“义兄”宋江的情义,所以首先想到的是招安遇赦后来找宋江,其义之重,其情之真,昭然可见;宋江想的却是仕途,是在尽忠报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留名青史。
武松有招安的思想是正常的,招安的思想来自于武松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现实。但是,上梁山后,在同官军的一次次抗争中,武松逐渐认清了现实,变得坚定和成熟起来,他已经放弃了招安的初衷。武松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在此过程当中,武松对宋江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并且对他的那种信任也逐渐地消失二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宋江想招安,但以前想招安的武松现在却不想招安了,最终,武松以在六和寺出家的方式与宋江分道扬镳,彻底决裂。武松与宋江两人关系的完全决裂的重要原因是武松对招安一事有了自己个人的独特见解,那他想干什么呢?“武松不解公明意,直要纵横振羽翰。”这句诗给了解答,武松不愿招安不愿受束缚,他要纵横四海,展翅高飞。在菊花会上,宋江作了《满江红》词,乐和还没唱完,“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面对一片“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论调,武松鹤立鸡群,他并未让
义气蒙住双眼,不顾及“义兄”宋江的态度,第一个跳出来,明确地反对招安。这份孤傲与不屈,即便是自己敬慕的宋公明哥哥也难动摇,至为可贵。诚然,招安的是是非非不是三言二语能说清的,但从招安后很多梁山好汉失去了昔日的丰采,特别是平方腊后,死的死,伤的伤,以至多人选择放弃随宋江回朝封官进爵,可以证明武松的见识是深刻的。武松这样的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明智的。他与宋江两人最后不同的结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水浒传》中的武松,侠肝义胆、气盖云天,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有爱也有恨,他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羡慕,为人们所喜爱。武松“集中了人民的英雄的美的理想”。他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天人”形象。他是那样的快意恩仇,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就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雪仇人之恨,可以做“痞性”的无赖,可以大碗喝酒,也可以杀人、放火。虽然,武松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光彩的地方,但人们都能给予谅解,人们欣赏的仍旧是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深深地爱着们我们心目中的梁山英雄。
参考文献:
①拙文《再论吴读本(水浒传>》,《文学遗产》1988年第三期
②李希凡:《文章名》《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1980年
③陈辽:《关于<水浒)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78年第6期
在英文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论文类型是人物分析,就是我们常说的Character Analysis Essay(人物分析论文)。这一类型的文章需要学生对人物角色做一个独特深入的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Protagonists (heroes):故事的主角。
Antagonists:是故事中与主角互相敌对的角色或组织,换言之、是反对主角的个人或群体。但对立角色并不一定都是反派角色。
Major:主要人物,通常每个故事中只有一到两个主要人物。
Minor:次要人物,他们对主要人物的形象有着对比衬托的作用,尤其是和主要人物处于对立面的人物。次要人物能力越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越突出,情节越跌宕起伏。
Dynamic(changing):动态人物,即该人物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
Static(unchanging):静态人物,该人物不随故事发展而发生变化,通常为次要角色。
Foils:指在与主角形成对立的人物,通常通过这种对比,来凸显主角的某一特点。
分析人物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展现人物个性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方面,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性格特征。
而语言的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使他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对心理细节的描写,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情感,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人物性格。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使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白朴的《梧桐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帝王与妃子的真挚情感;马致远的《汉宫秋》,写尽了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的兴盛痛失所爱的心酸;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走近他们,觉得这些人物仿佛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得我们不住的去探究、思索。
一、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前半生坎坷,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半生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带有喜剧色彩的《救风尘》和悲剧《窦娥冤》,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窦娥,以下是对她的形象研究分析。
简单地说,窦娥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幼年时父亲为了能有盘缠上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经历了丧父之痛,不过这一切对于从小在苦日子中“浸淫”过的窦娥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这时起,才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及生命的终结。在要不要改嫁的问题上,窦娥和蔡婆婆产生了意见分歧,蔡婆婆是年长寂寞,本无可厚非,但她最不该的是不顾窦娥的意愿逼她改嫁,这倒也就罢了,蔡婆婆毕竟是她的长辈,“尊老爱幼”的孝道不允许她忤逆婆婆。当然,如果放在现代,我绝对支持窦娥的做法——拒婚不从,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她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尊重蔡婆婆,至少她的死因是帮蔡婆婆顶罪。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人称道,但她的死往往会让人产生“生不逢时”的惋惜。
在窦娥死前,她曾经发了三个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誓言,除了六月飞雪,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无巧不成书”,这样的际遇也恰恰证明了窦娥遭受的不平,所以可以说,她是一个骨子里倔强但却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的人。
二、秋雨梧桐夜落时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他自幼颠沛流离,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而他所传至今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却偏偏是爱情题材的戏剧,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及爱情、政治为一体的历史剧《梧桐雨》,题名来自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这一句给人一种暗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的意味,因而我很喜欢,这是一种凄楚之美。
李、杨的爱情故事,有点俗套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因为男女主角身份尊贵,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动荡,而使得这样的爱情有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自古帝王多薄情”,所以李对杨的情,成了杨“红颜祸水”的佐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帝王,“要江山更要美人”其实有时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实情况是“为江山弃美人”,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他本人也有“曲状元”的美誉。同时,马致远也写过一系列杂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围绕历史上出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非云,而我比较欣赏的“事实”是前几年拍的由李彩桦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毛延寿对昭君一见钟情,因而私藏昭君真实画像,昭君与呼韩邪在成婚前巧遇,两情相悦,而汉元帝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跑龙套”。这个版本降低了昭君在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将呼韩邪与昭君之间由美色产生的欲望上升到由情爱产生的欲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昭君由为国牺牲变成了为爱奉献,削弱了她的形象对后人的启发影响作用。不过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小女人罢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很佩服她的远嫁他乡的勇气。毕竟,就现代的观念来看,远距离恋爱都难保劳燕凤飞,何况是为了爱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也或许,你勇敢了一回,做了选择,但当激情退去,你还能用什么来支撑你的婚姻?因而我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难,难的是之后你该怎么做。
所以说,昭君是果决的,亦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四、天长地久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简言之,讲的是丞相之女崔莺莺与赴考考生张君瑞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它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崔莺莺的做法是赞同的。身为一名大家闺秀,私会男子并以身相许是绝对不明智的,不然现代也不会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事件的发生了,其实追溯起来,古来有之。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要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嫁给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贞”却成为了夺走你幸福的侩子手。
结论:
“情”之一字,其实是世上最难解的题,当友情、亲情、爱情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记得《昭君出塞》中昭君决定虽呼韩邪离开时,呼韩邪问过她选择的原因,昭君说“离开父母我会心痛,而离开你我会心碎,所以我情愿心痛也不愿日后心碎”。这句话曾一度感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誓言往往是美好的,可当它冲撞了现实,选择便成了最为艰难的事,有些事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不能带有偏见,综观现实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高进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邓光泉,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杜瑶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元曲四大家”之说探源——元人评元曲》,杜瑶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丁国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异曲同工 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刘爱琳,艺术百家,2007年03期
7、《论莺莺之美——<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岳上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张勇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元曲四大家中“郑”之归属研究综述》,吴庆晏,四川戏剧,2007年05期
10、《白仁甫杂剧人物形象塑造深探》,田景丽,芒种,2012年08期
内容摘要:王熙凤被称作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塑造成功形象之一。王熙凤不但有着美丽的容貌,还有着超凡的管理才能,且心机深重、阴险歹毒,成为女性世界中一只杰出的“凤凰”。本文从王熙凤的侧面描写反映出封建贵族的罪恶本质,以及封建家族走向灭亡必然趋势的命运。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王熙凤 能力才干 阴险歹毒 随着社会的变化,不同时代对王熙凤的理解与评价各有差异。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描述代表着时代性,基于经济市场下背景分析王熙凤的处事风格及人物性格。对王熙凤为人处世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必须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分析人物真实的性格特征,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容貌风华,恍若神妃 王熙凤人物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一语未了,只听到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其装扮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外表,把王熙凤塑造成雍容华贵的美人,赋予了她迷人的风采,使她在众多美女的贾府突显而出。 笔者除了直接描述外,还从侧面衬托凤姐的美貌。在“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和“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两回中,笔者一方面突出了王熙凤的心机和手段,另一方面显现出王熙凤的光彩照人。 二、伶牙俐齿,巧言善辩 王熙凤伶牙俐齿的口才也让读者印象深刻。从她开口的与众不同,“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时时不忘。”从王熙凤话中,既有对林黛玉的恭维,又有对贾府众姐妹的关照,同时不忘讨好“老祖宗”,这一席话可谓“一石三鸟”。应了周瑞家那句话“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 “刘姥姥进荣国府”这回,王熙凤超常的巧言善辩才能及处事的应变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来意心知肚明,刘姥姥在诉说家道艰难的时候,也不失时机地告诉刘姥姥:“不过借赖着祖父的虚名,作个穷官罢了……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王熙凤尽量的贬低自己,目的是在自身利益不损失的同时,又不至于得罪刘姥姥。简短的几句话王熙凤的表现既让刘姥姥不失颜面,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现了她异于常人的语言才能。 三、心思细腻,善于心计 在人际关系繁中复杂的家族中,处处都需要防备外人的算计,捍卫自己的地位,王熙凤可谓机关算尽。一边对“老祖宗”奉承巴结、极力讨好,一边对王夫人甜言蜜语,对周围平辈也极力拉拢关系,对待下人打压收买,对触及自身利益的人置之死地而后快。 在小月不能管家的时候,王夫人委托贾探春代为管理。当王熙凤得知探春能力后,对贾府平辈赞美了一番。从中看出她缜密的心思,平时留心观察身边每一个人,在熟知每个人弱点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对付他们。在贾琏偷娶尤二姐事上,王熙凤在得知此事后,马上讯问家童打听尤二姐住处。巧言令色的将尤二姐入贾府,指使家奴到官府去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在贾母面前假装好人,瞒贾琏,将尤二姐逼死。整个过程,将她善于心计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做事干练,争强好胜 王熙凤自幼充当男孩子教养,行事风格与那些闺阁女子自然不同。在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听说熙凤管理贾家,就对她称赞有加。在宁国府,无人敢惹焦大,王熙凤却敢说:“还不早打发了没这王法的东西!”协助管理宁国府时,对下人说:“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这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置!”不难看出她雷厉风行的作风。 笔者在表现雷厉风行时,也体现出她争强好胜的性格。宁国府办丧事她本可以不出面,但她极力主动请缨去宁国府帮忙。在铁槛寺,老尼求王熙凤帮退守备家的定礼,熙凤本不想管,可被老尼的话相激,便发起了兴致。从中不难感受到她喜欢卖弄的性格。 五、两面三刀,阴险歹毒 贾瑞起色心时,熙凤本就十分痛恨,却满脸微笑,还以语言相挑逗。对尤二姐的巧言令色,博取尤二姐的同情,让尤二姐“认她作是个极好的人”,跟随她进入大观园。另外,熙凤指使家奴到官府告状,大闹宁国府后,说此事只用五百两银子平复。在尤二姐面前,又以姐妹相称,背地里却叫丫鬟欺侮尤二姐,并不断咒骂二姐,使二姐最后被逼死。 为了得到三千两银子,熙凤与官府勾结使得张家女儿、守备儿子同时自尽;为了除掉情敌,又用借刀杀人将尤二姐活活逼死;因为贾瑞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她便说贾瑞“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如此对待别人的生命,让人不寒而栗。 作品中,作者一面通过对人物形象美丽、泼辣、伶俐、歹毒的描写,赞扬女性的聪明才智,呼吁提高女性地位;另一面又表现对她善于算计,心狠手辣的厌恶之极,揭露并鞭挞了封建时期的主子的罪恶本质。单从作者给王熙凤判词中,不难看出笔者对这个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
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吧!
比较文学形象学学论文标题可以从选题方面切入:1、分析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比较其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特点、结果和意义。2、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分析其在文学或美学等方面的异同关系、表现,探讨有利于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的共同性问题。3、将某些引进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结合本民族的传统理论,对某些现象、作家、作品进行阐发性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新的认识。4、选择中外文艺理论的某些接近、相似或具有可比性的概念、范畴和理论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质及共同的规律性问题。5、将文学中的某种问题,与非文学学科的理论相结合,比较和分析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使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白朴的《梧桐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帝王与妃子的真挚情感;马致远的《汉宫秋》,写尽了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的兴盛痛失所爱的心酸;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走近他们,觉得这些人物仿佛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得我们不住的去探究、思索。
一、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前半生坎坷,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半生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带有喜剧色彩的《救风尘》和悲剧《窦娥冤》,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窦娥,以下是对她的形象研究分析。
简单地说,窦娥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幼年时父亲为了能有盘缠上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经历了丧父之痛,不过这一切对于从小在苦日子中“浸淫”过的窦娥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这时起,才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及生命的终结。在要不要改嫁的问题上,窦娥和蔡婆婆产生了意见分歧,蔡婆婆是年长寂寞,本无可厚非,但她最不该的是不顾窦娥的意愿逼她改嫁,这倒也就罢了,蔡婆婆毕竟是她的长辈,“尊老爱幼”的孝道不允许她忤逆婆婆。当然,如果放在现代,我绝对支持窦娥的做法——拒婚不从,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她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尊重蔡婆婆,至少她的死因是帮蔡婆婆顶罪。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人称道,但她的死往往会让人产生“生不逢时”的惋惜。
在窦娥死前,她曾经发了三个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誓言,除了六月飞雪,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无巧不成书”,这样的际遇也恰恰证明了窦娥遭受的不平,所以可以说,她是一个骨子里倔强但却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的人。
二、秋雨梧桐夜落时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他自幼颠沛流离,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而他所传至今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却偏偏是爱情题材的戏剧,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及爱情、政治为一体的历史剧《梧桐雨》,题名来自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这一句给人一种暗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的意味,因而我很喜欢,这是一种凄楚之美。
李、杨的爱情故事,有点俗套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因为男女主角身份尊贵,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动荡,而使得这样的爱情有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自古帝王多薄情”,所以李对杨的情,成了杨“红颜祸水”的佐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帝王,“要江山更要美人”其实有时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实情况是“为江山弃美人”,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他本人也有“曲状元”的美誉。同时,马致远也写过一系列杂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围绕历史上出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非云,而我比较欣赏的“事实”是前几年拍的由李彩桦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毛延寿对昭君一见钟情,因而私藏昭君真实画像,昭君与呼韩邪在成婚前巧遇,两情相悦,而汉元帝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跑龙套”。这个版本降低了昭君在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将呼韩邪与昭君之间由美色产生的欲望上升到由情爱产生的欲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昭君由为国牺牲变成了为爱奉献,削弱了她的形象对后人的启发影响作用。不过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小女人罢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很佩服她的远嫁他乡的勇气。毕竟,就现代的观念来看,远距离恋爱都难保劳燕凤飞,何况是为了爱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也或许,你勇敢了一回,做了选择,但当激情退去,你还能用什么来支撑你的婚姻?因而我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难,难的是之后你该怎么做。
所以说,昭君是果决的,亦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四、天长地久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简言之,讲的是丞相之女崔莺莺与赴考考生张君瑞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它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崔莺莺的做法是赞同的。身为一名大家闺秀,私会男子并以身相许是绝对不明智的,不然现代也不会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事件的发生了,其实追溯起来,古来有之。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要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嫁给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贞”却成为了夺走你幸福的侩子手。
结论:
“情”之一字,其实是世上最难解的题,当友情、亲情、爱情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记得《昭君出塞》中昭君决定虽呼韩邪离开时,呼韩邪问过她选择的原因,昭君说“离开父母我会心痛,而离开你我会心碎,所以我情愿心痛也不愿日后心碎”。这句话曾一度感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誓言往往是美好的,可当它冲撞了现实,选择便成了最为艰难的事,有些事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不能带有偏见,综观现实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高进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邓光泉,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杜瑶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元曲四大家”之说探源——元人评元曲》,杜瑶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丁国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异曲同工 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刘爱琳,艺术百家,2007年03期
7、《论莺莺之美——<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岳上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张勇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元曲四大家中“郑”之归属研究综述》,吴庆晏,四川戏剧,2007年05期
10、《白仁甫杂剧人物形象塑造深探》,田景丽,芒种,201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