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火箭装配毕业论文

火箭装配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火箭装配毕业论文

载重问题、速度问题。火箭能否承受100吨的重量是一个必须攻破的难题,以及这么重的火箭如何达到预想的速度。

你什么系啊,有nba系吗

火箭的重量可能是研制的难题,还有就是将火箭拖到轨道上也是非常的难的 ,研制过程中 ,火箭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的复杂。

最佳答案电话受理淘宝网、退款投诉 、店铺管理、 商品发布、信用评价、推荐物流疑难处理、故障咨询等问题受理淘宝网、退款投诉、店铺管

火箭炮检测论文

不论是维修企业车辆维修竣工检测,还是汽车检测站车辆安全技术检验或综合性能检测,都需出具车辆检测报告单。不论是维修企业质量检验员,还是汽车检测站相关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都必须对检测报告单进行审核。作为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必须认真审核车辆检测报告单,以保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车辆检测报告单审核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湖北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为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检测项目完整性审核 车辆检测一般分为几个类别,任何一类检测都有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项目完整性审核就是要审核实际检测项目 是否与规定的检测项目一致,原则是:规定的项目必须检测, 规定以外的项目不作要求,可检可不检。 各类检测项目数 《湖北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主要规定了以下4种检测类别:U)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检测,简称“等级评定”; (2)道路运输客车春运检测,简称“春运检测”; (3)维修车辆维修质量监督检查,简称“质监检测”; (4)维修车辆竣工出厂检测,简称“二维检测”。

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科技的进步 世界从蒙昧到明丽,科学关照的光辉几乎从没有终止过任何瞬间,一切模糊而不可能的场景和一切超乎寻常的想象,都极可能在科学的轻轻点缀之下变得顺从、有序、飘逸而稳定。风送来精确和愉悦的气息,一个与智慧和灵感际遇的成果很可能转眼之间就以质感的方式来到人间。它在现实中矗立,标明今天对于昨天的胜利;或者标志人们昨天的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或者标志一个科学伟人已徐徐来到人间……在人类的黎明,或我们的知识所能知道的过去的那些日子,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科学在广博而漫长的区域里经历了艰难与失败,但它更以改变一切举足轻重的力量推动着历史滚滚前行,卓然无匹地建立了一座座一望无际的光辉丰碑。信心、激情、热望与无限的快乐就是这些丰碑中任何一座丰碑所暗示给我们的生活指向,使我们笃信勤奋、刻苦钻研、热爱生活、深思高举……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看到了科学本身深深的魅力,人文的或自然的,科学家的或某个具体事物的,都如一面垂天可鉴的镜子矗立在我们面前,我们因为要前进和向上就无可回避地站在它的面前梳理自己的理性和情感,并在它映照灿烂光辉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使我们的创造性更加有所依托,更加因为积累的丰厚显得更加强劲可靠。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物理学始终站在解放生产力的前沿,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伴随着极大的艰难与曲折,都是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长期碰撞中才得以获得发展和进步,其间既闪耀着拓荒者们智慧的灵光,同时也有让无数科学先辈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进行不曲不挠的斗争中挥洒的血光与泪光。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非常有必要踏寻这条荆棘之路,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每一次在这条路上都能采撷到烂漫的鲜花,哪怕每一次只要能在这条路上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也算是对无数科学先辈们英魂的告慰。这就是我们开展本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的初衷。 (一)物理学的启蒙与发展阶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启蒙阶段。在中世纪以前,物理学一直没有被确认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划分到哲学这一范畴。在这一漫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根据当时生产力的需求或者统治者的意志去开发和利用物理学知识(从无意识到潜意识),是以我根据人类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应用物理学知识的程度,把这个时期物理学的启蒙阶段作以下划分: 1、火器时代: 人类的祖先首先进行了手和脚的分工,用自由之手制造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这一时期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石器的制造宣告了劳动的开始,同时也宣告了简单物理学的启蒙。 随着石器的发展,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工具―――弓箭,从而产生了“狩猎”这个最早的生产部门。人类祖先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制造了石斧、石刀和弓箭,我们在这里可以用物理学的原理说明其优越性:压强和压力成正比,和受力面积成反比。石斧的石刀的锋刃做得很薄就是为了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使它们在不大的压力作用下就能够进入到物体里去;弓箭的使用不仅用到了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还用到了牛顿第三定律――当箭给弓弦一个作用力时,弓弦同时也给箭一个反作用力,这样才能把箭射出。当时这种微妙的思想也被祖先们挖掘出来,足见祖先思想的进步。 我们知道,“钻木取火”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革命。随着人工取火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已经“在实践上发明机械运动可以转化为热”,“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有了随时可以制造火的技术,才能使火进入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生产上,人们首先发明了用火烧制陶器―――制陶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材料的加工第一次改变了材料的性质,从而创造了一种人工材料,并在加工过程中第一次使用了自然能源。后来人类又学会了炼铜和炼铁的技术。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冶炼技术,出现在我国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铁器已被广泛应用。至东汉时期,已有高五、六米、容积三四十立方米的大型冶铁高炉。在铁的基础上,中国还最早发明了炼钢技术,与炼钢工艺同时还发展了淬火技术。这样,大约到汉末,中国古代的冶铁、铸锻、炼钢和淬火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各种工艺方法已大致齐备,在当时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从而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最基本的材料的加工技术基础。 在取火和用火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实现了从石器向铜器和铁器时代的转换在人类历史上引起了生产工具的革命,大大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而且铁器文明不只是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科学的诞生。2、领先世界的中世纪中国物理学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在战乱不断的历史缝隙里,中国的科学技术并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系统逐渐得以提高和充实。并涌现出如王充、张衡、刘徵、祖充之、贾思勰、毕升、沈括等著名的科学家。其中张衡曾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即浑天仪,以及一种能测定地震震中方向的仪器,定名为“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其灵敏度很高,比欧洲地动仪早1700多年;在度量衡这个领域里,不论是我国在远古时期发明的在天文上通过立圭表测影进行观象授时,还是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发明的利用静水压强来量度时间的仪器―――漏刻,在没有钟表的古代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在远距离计量长度时,那时候还发明了计量里程的鼓车,当车前进时,利用车轮的转动,可直接或间接地把车行驶的距离表示出来,这在当时世界上都堪称是首屈一指的;到宋元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实行扶植科技的政策及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宋元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在隋唐的基础上,达到了整个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冶金技术、名窑瓷器、建筑技术、纺织技术、水利建设、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巨大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不断的改进中已被广泛应用到航海,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火器和兵器的改进技术上大显神威,史书上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至今仍作为现代火箭与火箭炮的雏形,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胶泥活版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绩是喜人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科技在以后的岁月里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而欧洲科技在度过科学的“黑暗时期”之后,正一日千里地兴起,并很快地赶超了中国。 3、后来崛起的辉煌灿烂的西方物理学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在这个时期的文明。在封建社会以前,古希腊的科学和文化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就是后来被西方史学家称为“科学之父”的泰勒斯,他提出了影子与实物长度成正比关系的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准确地测量计算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为后世称颂不已的古希腊的学者―――毕达哥拉斯,他提出了数学是宇宙万物之本的学说,并以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弦定理)而闻名,他还发现了无理数,引起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还有当时很有影响的科学权威―――留基伯,他和他的继承人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要知道原子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石;在古希腊学者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物是集雅典学派之大成的亚里斯多德,他对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在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作出很大的贡献;古希腊学者中还有一位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他发现了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等,并利用杠杆原理,巧妙地发明了滑轮、螺旋器,以阿基米德命名的阿基米德螺线,在现代机械中应用极为广泛,他是一位非常重视实验的发明家,曾创造了许多仪器和机械,特别在军事上发明甚多,此外他在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圆周率等方面均有特别的贡献。所以科学史上称阿基米德是“站在整个希腊、罗马古代科学家的最高峰而为亚历山达里亚时期增添了光彩”,“是理论天才与实践天才集于一身的理论化身,与近代的伟大人物相匹比,在很多领域都有巨大的独创和真正的发现”…… 在中世纪,欧洲在天文物理学方面发展迅猛,成效卓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和刻卜勒。哥白尼的伟大之处是实现了太阳中心说和前人已有的数学方法的结合,使太阳中心说牢固树立在实际观测与科学运算之上,使科学进入了新纪元。他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指出: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仅仅是引力月球轨道的中心;⑵、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所以太阳在宇宙处于中心位置;⑶、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远远小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所以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⑷、地球像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转,太阳的视运动起因于地球的运动;⑸、行星的表现逆动不是它本身运动引起的,而来自于地球的运动。哥白尼还大体上描绘了太阳系结构的真实图景―――人们看到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乃是地球自身转动的结果;火星、木星等行星在天空中有时顺行,有时逆行,并非天皇教会所说的“动作奇特,行踪诡秘”,而是由于它的绕日运行的轨道和速度不同所造成的综合表现。哥白尼作为一名天主教徒,十分了解他的学说的“危险性”,所以他迟迟没有发表。经过他的朋友再三敦促,在他去逝的那一年(1543年)才把《天体运行论》手稿复印发表。 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是哥白尼学说的积极宣传者和捍卫者,1584年他发表了《论无限性、宇宙与世界》一书,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成著名的天文学家。不幸的是,由于他极力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主张宇宙是无限的,被教会打成异教徒,并于1600年3月17日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被活活烧死。 1600年后,刻卜勒当了第谷的助手,开始与第谷合作,这是科学史上科学合作的美妙范例。1601年第谷去世时把他一生中收集的极其珍贵的全部天文资料都留给了刻卜勒,刻卜勒经过认真总结和研究,于1609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公布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个定律―――“轨道定律”和“面积定律”,又经过9年的研究和无数次运算后,他发现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关于三大定律,这里不作一一赘述)。刻卜勒行星三大定律的伟大贡献,在于把哥白尼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为专业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提供了支持日心说的强有力的论据,被后人称誉他为“天文立法者”。 这里要说的另一位科学家伽利略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摆的等时性原理和著名的比萨斜塔落体实验),他在近代科学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在天文学、力学、物理学、数学等许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被公认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为后来经典物理学的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物理学之父”。(二)物理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伽利略的出现,开辟了实验物理学的先河,为后来经典物理学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论据,但是他的许多发现都是对亚里斯多德学说的否定,因此也受到罗马教廷的警告。他于1632年发表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更加激怒了教会甚至教皇本人。1633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传唤,并被判处终身监禁。在监禁中他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科学巨著《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伽利略设法将此著作秘密送到荷兰,于1638年出版,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新对话中关于力学知识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总结,成为后来牛顿提出力学三大宣言的基础,不仅如此,他还创立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所以说他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科学的斗士,是打开近代科学大门的人,是不足为过的。 1642年,伽利略逝世了,但另一位未来的科学诞生了,他就是未来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牛顿。 1661年,18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有机会学到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后来他按照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撰写出他的辉煌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64年,牛顿成为他老师巴罗的助手,1665年伦敦流行瘟疫,牛顿不得不回到家乡。表面上看来,牛顿隐居于穷乡僻壤的田舍山村之中,但是在他的头脑中却掀起科学革命的巨浪。在家乡的一年半时间里,是牛顿一生中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史上数学、光学、力学的“黄金时代”。他发明了微积分,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他还通过三棱镜把光分解成7种颜色的单色光,从而奠定了现代光学的理论基础。 1666年,牛顿制成了能够放大40多倍的反射望远镜。1671年,他向皇家学会正式提交关于反射望远镜问题的论文;第二年,他又向皇家学会提交《光与色的新理论》。这些光学论文是牛顿显示自己科学才能并把它们公诸于世的第一批科学成果。牛顿在物理学方面,除了取得力学、热学、光学等多方面的成就外,更主要的是他还是经典物理学的开创者。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第一定律: 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而被迫改变自己的状态之前,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我们今天学习的惯性定律的最初表达) 牛顿第二定律: 动量的改变与所加的力成正比,其方向沿着该作用力的作用方向 (该定律我们将在高中一年级学到牛顿第二定律“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的最初表达)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换句话说,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该定律我们目前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只是没有以定律形式呈现) 牛顿关于物体运动的这三条定律是我们认识一切力学现象的依据,也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 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广泛流传着“苹果落地”的故事,其实这不过是故事而已。即使此事确实发生过,也不应过分夸大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只是我们要从这个故事中有所启发,要留心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每一个现象。如果说牛顿由于看到苹果落地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那就历史过于简单化(不过西方一直流传着这个说法,并且有“上帝说:让牛顿去做吧”的普遍说法,足见牛顿当时在科学界的威望)。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评价,在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巨人之中,要首推刻卜勒和伽利略。牛顿不过是集大成者,并解决了别人未能解决的问题,走完了最后、最高的一步罢了。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被德国人饿死的刻卜勒是现代天体力学的真正奠基者;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已经包含在刻卜勒的所有三个定律之中,在第三定律中甚至明显表示出来了。”难怪他在谈到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时说过这样的谦逊的言辞“就象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小孩拾到几个贝壳而高兴不已”、“我的一切成就都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总之,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对当时的天体力学乃至于当代天体力学的研究,都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保障。 在经典力学创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历史上第一个探索新方法的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他在《新工具》一书中主张把经验和理性的职能统一起来,要获得科学知识,首先要进行实验,最后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另一位提出实验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就是宇宙、自然界,人们必须通过实验去阅读这部“自然之书”。可以说,正是培根和伽利略站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工作给科学指明了方向,使自然科学脱离了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知道雄辩术―――优雅的语言和争论的技巧,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是没有用处的,自然科学必须要通过实验事实来说话。事实也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后来的托里拆利、帕斯卡、波义尔、牛顿、托马斯.扬、梅曼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 到了18世纪,牛顿力学向着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军。一方面,通过人的努力,近代数学方法广泛用于力学,形成了“分析力学”,它甚至被看做是新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牛顿力学又与具体物性相结合,形成了“固体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许多力学分支,使力学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 可以说在伽利略和牛顿时代,力学已形成了严密、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正是由于力学的带动,物理学科已初具规模,并且在另一批科学家的努力下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

物理学,是可以离开人类的认识发明家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人类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帮助.而物理学逐渐形成一套自已的科学体系,也得益于人类在实践,发明,创造中的不断的认识和总结.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科技知识的提高和普及,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得到飞速迅猛的发展.就连令人神往的航天事业,也有物理学的,非凡的,卓越的贡献!

在人类战争史上,喀秋莎火箭炮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由苏联最先研制成功的火箭炮,经由二战的洗礼,在实战中为自己正名,乃至于现代战争依然有她的身影 。尽管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但却是对手们的梦魇。万箭齐发、火舌倾泻, 有喀秋莎在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注定 。

1941年7月,当德军挟巴巴罗萨的余威,在苏联西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时,一种神秘的武器蓄势待发。 此时的苏联军方,还来不及为她做更多测试,就被强行用于实战。 7月15日的这一天,不可一世的德军进驻奥尔沙市,闪电战的强大让他们足以骄纵,德军在占领 汽车 站后,竟然大摇大摆地在露天休息。大量的坦克、装甲车随意停靠,走出乌龟壳的士兵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危险的来临。

夏天的闷热让德军卸下装备,更放松了该有的警惕。确实,吹嘘欧洲第一的苏联,在德军的突击战下,竟如此不堪一击。突然, 一阵急促的爆炸声响起,坦克被炸得飞上天,装甲车燃起熊熊大火,周围的车辆和弹药都被炸毁 。一排排的士兵倒下,刚才还谈笑风生的场景,瞬间变成人间炼狱。最关键的是,压根都看不到敌军的身影。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次亮相。

愤怒的德军大为震惊,立即派情报部门查明情况。 原来正是苏军的炮兵连,用新装备的5门火箭炮,一次性齐射80发火箭弹。 负责此次作战的苏军长官,就是后来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的 费列洛夫大尉 。此时的他,刚刚接手这个神秘的大家伙。从训练到实战,也就只有短短的一周多时间。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们都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

最初的喀秋莎火箭炮, 尽管杀伤力十足,但是机动性不强的缺陷,让费列洛夫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为了避免德军的炮火报复,费列洛夫在第一次亮相后,匆忙撤出了阵地,之后又在西线的斯摩棱斯克、叶尔尼亚等地,狠狠地教训了入侵者。恼羞成怒的德军,急切地要和火箭炮连决战。这一年的10月,费列洛夫与德军大部队遭遇,炮兵们沉着应战,最终寡不敌众。 在打光所有的炮弹后,士兵们为销毁发射炮被团团包围,英雄的费列洛夫和他的战友,壮烈牺牲 。

与其它火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更大,尽管精准度不高, 但是大规模的炸药从天而降,足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有生力量。而且价格低廉,易于批量生产,让喀秋莎成为苏军的最爱 。能够装载于卡车上, 更让喀秋莎有了机动性 。一次性发射巨大的火炮,打一个措手积极,还没等敌军反应过来,火箭炮连早都闪躲开。

就是这样的完美武器,她的诞生却充满曲折。 俄国人对火箭炮的钟爱,从沙俄时期就开始涉足 。那时候有一大批的科学家,早早就把目光放在航空、火箭领域。 后来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只得在十月革命后重启研究。 这副重担落在了苏联火箭学家 迪秋米洛夫 身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迪秋米洛夫和其他科学家们,组成气体力学研究小组。从火箭设计到燃料选择,火箭炮走出坚实的一步。

然而,1930年迪秋米洛夫的逝世,让刚有起色的火箭炮事业遭受重击。 研究小组群龙无首,国内环境再次恶劣,幸而得到图哈切夫斯基的大力支持。 这位集战略思维、军事思想于一身的元帅,毫不动摇地指导火箭弹的研发。1933年研发出既能车载发射,又能机载打击的火箭弹。一年后的 诺门坎战役, 苏军把火箭弹投入空战,骄横的日本人从此再也不敢提“北进”计划。

那么,喀秋莎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切都源于炮架上的字母K,由于生产厂家是位于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因此取名共产国际的俄文第一个字母K 。当时的苏联红军并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索性以二战中的英雄姑娘——喀秋莎命名。“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河上飘落柔漫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熟悉的旋律响起,呼啸的炮声扑灭恶魔。

尽管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让火箭弹第一次登场, 但是机载炮弹远远不能满足战场的多元化需求 。之后,车载实验进入实质性环节。最初的车载发射,呈工字型分布,上下两排交错排列。发射时,必须保持车身与目标成90 ,整个炮火的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来操控。 这样一来,发射的准确度大打折扣,只能依靠巨大的火力来威慑敌军。

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 决定改两排的工字型,为一排的I字形发射轨 。原来的发射架侧身车辆,改进后的发射架与车体纵向一致,炮手从后面装填,火箭弹从驾驶室掠过,极大地提升了稳定性。 不仅装填的速度加快,安全性能也得到保障 。随着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断完善,军方开始不断订购。苏德战争爆发前,喀秋莎火箭炮的全部测试尚未完成,但是军情紧急,战场就是最好的检测。

从军方订购到量产装备,喀秋莎开始在二战中大发神威。 为了更好的稳定性能,发射车由稀缺的坦克,到笨重的拖拉机,再到轻便且承重的通用卡车 。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断进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苏军的节节胜利。1943年2月的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531门新型喀秋莎发挥了巨大作用,摧毁了德军后期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的 柏林反击战中 ,加强版的安德柳莎火箭炮,让战局胶着的柏林街区,几乎夷为平地。

当然,喀秋莎还有很多系列,如装载于摩托化的轻便火箭炮、重机枪枪架上的火箭炮,甚至还包括山地型火箭炮。 喀秋莎以其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而著称,经常用于大面积消灭敌人集结部队,压制敌方的火力配备,是无坚不摧的重型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后期,苏联援助的喀秋莎装备我军后,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奇效,据称美军有70%的伤亡,是志愿军的炮兵造成。

喀秋莎火箭炮,被二战中的德军称为 “斯大林的管风琴”,因为发射时的声音酷似管风琴,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粉身碎骨 。为表彰炮兵在二战中的作用,苏联专门成立了“炮兵节”。如今,更多的火箭炮应用于现代战争,喀秋莎的威名却永远被人们铭记。

水火箭研究论文

求详细一点,什么意思嘛 都听不懂你要什么,怎么给你解答?

水火箭的飞行时间和飞行射程主要受到材料的影响;水火箭都是依靠爆射瞬间所获得的惯性,从而瞬间从发射架上飞出。由此可得,水火箭的射程与惯性大小有关。水火箭在飞行中一定会受到力的作用,当然,因为惯性,在飞行中水火箭并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只受到了阻碍它飞行的力:空气阻力与重力。没有重力,水火箭就可以迟迟不会落下,从而使水火箭飞得更远,按理说,水火箭的质量轻,它受到的重力也就越轻,飞得也就远了。然而,水火箭的动力来源:水的重量却一定是会比水火箭身重,不然飞不起来。而且影响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就是质量了,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于是,重力的大小影响是很难改变的,当重力改变时,总会有另一个因素的影响与它抗衡。所以,可以不用考虑重力带来的影响,影响水火箭射程最大的,还是空气阻力。由此可得,水火箭的射程与空气阻力有重大关系。当然,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一个因素:水火箭的材质。只有材质才能一个个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但是,如果控制不当,不仅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会使水火箭的性能降低。所以,材料的种种方面都要经过检测,如体积,如长度,如坚固……当然,不同种类的水火箭所需的材料不同。请我为你们一一介绍:一、翼旋转水火箭是相比其余几种我所见过的为数不多的一种水火箭。它有弯翼,弯翼是由两片方向不同的弯片构成的。当水火箭发射时,空气因为进入了弯翼而改变方向。一改变方向,马上进入了另一个弯翼。造成空气旋流,从而使水火箭开始旋转飞行。当然,旋转飞行是有好处的,它能在无风干扰的情况下加速飞行,但是缺点也是有的,比如它容易更快落下,在有风的情况下,较容易被风干扰。弯翼的要求变是最好不要太大,上、左侧、右侧各一个。由于韧性与坚固还有封闭性的要求,我觉得用塑料比较好。塑料较轻,不易改变重心。长翼水火箭是相比短翼水火箭较难制作的一种水火箭。它有长翼,长翼的材质要求我个人认为很苛刻。一般来说,任何水火箭都是三翼的比较好,四翼的有是反而会造成空气阻力增大、中心改变等等问题。长翼水火箭的长翼,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减少空气阻力,使水火箭长时间的才空中飘行,从而增长飞行距离。当然,长翼水火箭能在顺风时发出它的最大优势,然而在逆风或偏风时,长翼水火箭根本无用武之地,它是最受风的影响了。所以,长翼的稳定性要好。但是经过检测,发现长翼最好还是用半厚塑料或塑料泡沫等较轻的材质。短翼水火箭是相比之下最常见,最简易的水火箭。有些短翼水火箭的短翼很难发挥作用或完全只是一个装饰。短翼其实在某些时候也很有用处。减少阻力而并不拖沓,只是它并不能像弯翼一样旋转,长翼一样飘浮地显露出来,只是在无形间加快速度。因为短翼不要拖沓,所以可以用硬塑料。二、水火箭身旋转水火箭因为要造成旋转而又直线,所以不能用常用的大中号瓶子,可以用中小号的塑料瓶,光滑圆润一些自然更好,加快旋转,加快速度。长翼水火箭的水火箭身可以用大中号瓶子,当然,中号更好一些。塑料瓶最好有理想流线身,当然,这比较难找,所以也可用一般的瓶子代替。短翼水火箭的功能繁多,所以水火箭身也可以相应变化,不过一般的没有特殊功能的水火箭,最好和长翼水火箭一样,因为这水火箭身是通俗管用的。三、发射架发射架也是与水火箭的射程有极大的关系,发射架的角度,摩擦力,固定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了水火箭的发射效果。发射角度是尤其重要的,不过在这里我先不讲了,后面会有讲到。摩擦力也能改变水火箭发射时的初始速度,因为摩擦力越小,物体行驶的距离越远,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摩擦力,可以用光滑的材料,如金属,塑料,最好不要用木质的。固定也有用,它能帮你控制好方向,但是必须大小刚好,即不能太松无法固定,也不能太紧卡住或塞不进去。综上所述,发射架最好不要只做一个。根据不同的水火箭用不同的发射架,以此来产生最好的合作效果。四、其余部件其余部件很杂,是因为不同的水火箭需要不同的部件。在这里举几个例子:如旋转水火箭的割风尾翼,长翼水火箭的流风扣环,短翼水火箭的尖头纸……当然,也有三种可共用的一种部件,比如重心石块。实际上这没什么正规,纸团也行,将重物放入水火箭的顶头空心缝隙处——这是常识,使重心成了水火箭的头,方向向前,减少受环境的影响改变方向,从而加快速度。除了材质之外,最重要当然是临场发挥啦!临场发挥也包涵很多内容,如水的体积,发射角度,打气程度,环境因素,其余的等等。这些都决定了水火箭的射程。下面再由我一一介绍。水的体积,因为水多会使水火箭变重,使水火箭受到的重力增大,容易掉落。少则为因为没有喷发物而缺少动力,所以,水量又要控制牢。不是1/2,不是1/3而是1/5左右。当然,1/5也不是最准确的,不同的水火箭可以用不同的水量,旋转水火箭水量可以多些,长翼水火箭用1/5比较准确,而短翼水火箭则可以因为功能不同而改变水量。发射角度,上面也讲过了,这是对水火箭发射远近是尤其重要的。许多人根据所学知识或是想当然或是直觉会认为是45度,但是通过研究显示,45度似乎并不是最远的,应该是50度左右最好。当然,这也只是对于大多数水火箭来说的,做好是自己去亲自试验。打气程度倒是不必多说,因为打气方式使结果都差不多,不过,本人认为最好还是用力快打,这样的喷射初始效果会略好。环境因素的确是一大难题。因为环境的不同就得用不同的水火箭。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风,风的大小方向都是致命的因素。当一切都有利——风是向前吹而且还算大的时候,就可以用长翼水火箭了。当风比较小或无风时,便可以用旋转水火箭了。而短翼水火箭则是大多时候不受环境影响。以上答案 参考网友 澄澄小居 的回答。

水,火箭的尾翼可以使水火箭,不会什么,我不会填这个,不会什么,这会

1.水火箭竖直升高高度与瓶内水位关系通过做实验方法获得:通过实验得出当水量1/4时水火箭飞地高.由实验结看出:气压与射程成正比.因气压越大喷水力量越大水火箭冲量越大水火箭做反冲运动.而发射水量1000ml上时水火箭水未喷完由于气压减小停止了加速增加水火箭重量使水火箭受重力影响而提前坠落了.质量越大所需提供动量越大当质量定时速度越大动量越大.而提高速度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喷水量.所只有当水火箭内气压与水量适当时才能飞地更远更高.实验发现若水量大于固定气压所能喷射上限则水火箭水会喷完要何避免水喷完情形呢根据PV=nRT求出定气压所能喷出水量上限.若水量够定气压所能喷出水量被较早喷完.根据理论发射时我们先量出能灌进水火箭大值再算出此气压能喷出大水量根据此两数据装水灌气即达水火箭之大射程(Pmax=Fmax×Mmax).2.样提高水火箭稳定性.(略)上摘自《水火箭_互动百科》

火箭推进论文格式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附: 主要数据 长/m 芯级最大直径/m 起飞推力/N 运载能力/t 轨道/km 长征一号 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长征二号 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长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长征三号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轨道 长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轨道 长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轨道 风暴一号 32.6 3.35 2.8×106 4.8 200 长征四号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轨道

2004年1月,我国探月计划“嫦娥1号”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的深空探测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探月工程将分“绕”、“落”、“回”3个阶段来具体实施。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空间飞行器的定轨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火箭运载的能力可以确保把总重约吨的飞行器送到约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处,但保证其准确进入环月飞行工作轨道则有赖于地面测控系统的精密定轨和轨道预报。经多次反复论证,我国探月工程决定,探月飞行器的测控工作,以我国的联合S波段(USB)测控系统为主,辅以中国科学院的甚长基线射电干涉(VLBI)测量系统进行精密定轨。 本文以我国正在实施的探月计划“嫦娥1号”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在我国USB测控网和VLBI跟踪网的现有空间分布、观测弧段和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的误差源等前提下的探月飞行器的精密定轨。“嫦娥1号”的整个飞行过程包括以地球为中心的调相轨道飞行、地月系之间的奔月飞行轨道以及环月轨道的飞行。各轨道段有不同的轨道特征,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奔月飞行器和环月飞行器定轨精度的主要误差源,以及观测量精度、观测资料类型等对定轨的影响。在环月阶段,月球重力场误差是影响定轨的最主要的误差源,本文采用减缩动力学法,即采用合适的经验加速度参数吸收重力场误差对定轨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是仿真模拟计算,即首先模拟观测数据,然后在计人各误差源的影响后进行求解,并对解算结果进行比较。仿真模拟的工具是美国宇航局哥达德飞行中心的空间数据分析软件系统GEODYNⅡ。 仿真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USB测距、测速和VLBI时延,时延率联合定轨能够提高定轨和轨道预报精度。在奔月阶段,提高观测量精度(时延)和减小测量船的点位误差将有助于提高定轨精度,而在环月阶段,采用减缩动力学方法和提高月球重力场精度将有助于提高定轨精度。

可以去参考参考一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虽然这是针对于学术论文的资料~你但是肯定也是有值得你参考学习的内容的

本文由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李平岐 陈海鹏 洪刚 朱永泉 王建明等共同编撰,发表于《国际太空2017年09期》,以下为文章内容:

对于载人登火任务,若采用常规的化学推进技术,地球出发规模达到1400t,而采用核热推进技术后,地球出发规模可降低至800t。核热推进技术以其高比冲、大推力的独特性能,具有化学推进火箭无法比拟的深空探测优势。

前期火星探测任务表明,火星上具备生命存在的某些必备条件,尤其是水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人类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热情,成为近年来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核热推进技术以其高比冲、大推力的独特性能,具有化学推进技术无法比拟的深空探测优势。而且随着核动力技术的逐步发展,核能源安全问题可以得到可靠解决。为了确保我国在未来深空探测领域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发展核热推进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载人登火任务为背景,对核热推进运载器的总体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核热推进运载器的总体性能、设计特点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梳理。

随着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越来越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都已开始进行移民火星的科学研究,有望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其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早在1988年就已经开始了载人火星探测的方案研究,并形成了载人登陆火星的“火星参考任务”(DRM)系列方案。

美国《载人火星 探索 设计参考体系》(Mars ),基本确立了“重型运载火箭+核动力末级”的总体方案,其基本方案为采用7发重型火箭将核热推进级、载人/货运有效载荷送至近地轨道,之后在近地轨道分别对接成2发货运火箭和1发载人火箭,由核热推进运送至火星并返回地球。早期,美国载人火星探测方案曾提到过利用传统化学推进系统进行载人登火,地球出发规模高达1400t。核热推进系统的结构与化学火箭发动机类似,推力也大致相当,但比冲提高到900 950s左右,地球出发规模得以降低到800t。Mars 方案总体上采取“人货分运、物先人后”的原则。

美国Mars 载人登火方案

参考美国Mars 方案,我国也开展了初步的载人登火任务规划,按照地球出发规模700 800t考虑,共进行7 8次发射,在近地轨道进行5次对接。

1)由重型运载火箭1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1送入近地轨道;

2)由重型运载火箭2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2送入近地轨道;

3)由重型运载火箭3将轨道舱1(火星着陆下降器和上升器)送入近地轨道;

4)由重型运载火箭4将轨道舱2(火星表面生活舱和火星车)送入近地轨道;

5)由重型运载火箭5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3送入近地轨道;

6)由重型运载火箭6将液氢贮箱送入近地轨道;

7)由重型运载火箭7将载人摆渡航天器(含飞船2)送入近地轨道;

8)由载人火箭将载人飞船1送入近地轨道。

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1和轨道舱1在近地轨道对接,由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1将轨道舱1送入奔火轨道,轨道舱1与奔火变轨级1分离,之后由轨道舱1制动、气动减速将下降器和上升器送入环火轨道,下降器和上升器着陆火星表面;将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2和轨道舱2在近地轨道对接,由核热推进奔火变轨级2将轨道舱2送入奔火轨道,轨道舱2与奔火变轨级2分离,之后由轨道舱2制动、气动减速将火星表面生活舱和火星车送入环火轨道,等待后续入轨的载人飞船;将热推进奔火变轨级3、液氢贮箱、载人摆渡航天器和载人飞船1依次在近地轨道对接,航天员由载人飞船进入摆渡飞行器,由核热奔火变轨级3(和液氢贮箱)将载人摆渡航天器和载人飞船送入奔火轨道、环火轨道。载人摆渡飞行器和先入轨的火星表面生活舱在环火轨道对接,生活舱与摆渡飞行器其他部分分离,之后生活舱和飞船2降落在火星表面。

完成使命后,航天员通过火星上升级和飞船2进入火星轨道,并与载人摆渡航天器其他部分和载人飞船1进行交会对接。返回地球之前,航天员进入载人飞船1,与摆渡航天器分离,直接再入地球。

核热推进动力系统主要包括核热发动机和增压输送系统两部分组成。目前,国内核热发动机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核热发动机在原理上与以液氢为工质的膨胀循环发动机类似,不同的是将氢氧燃烧室替换成核反应堆。液氢推进剂从贮箱出来经泵增压后首先进入发动机冷却夹套冷却推力室后气化,之后分为两路:一路直接进入推力室,另一路吹动涡轮后进入推力室。进入推力室的氢气经核反应堆加热之后,变成高温高压气体经喷管高速喷出,形成推力。

核热发动机概念原理图

(1)核热发动机比冲

发动机比冲正比于推进介质温度的开方,反比于分子量的开方。由于材料及传热的限制,燃烧室温度一般不会超过3000 4000K,因此降低分子量是提高比冲的有效途径。

化学燃烧产物的分子量一般都超过10,而核热发动机可以直接将低分子量介质加热至高温,从而产生高比冲。目前而言,核热发动机最好的工作介质是液氢,既有良好的冷却和膨胀做功能力,又是分子量最小的单质。为最大化提高介质温度,核燃料棒技术水平对比冲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核热发动机最为核心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在核热发动机领域与国外差距较大的技术。

目前,俄罗斯在该领域处于最高水平,其三元碳化物技术可将氢加热到2800K以上,从而实现发动机比冲超过900s。在发动机面积比为300和喷管效率为的情况下,随着氢加热温度的提高,比冲相应发生变化。

(2)核热发动机推质比

核热发动机由于有核反应堆及相关屏蔽层的存在,推质比低于常规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但远大于电推进发动机,美国核热发动机推质比设计值最高达到,一般取在3 4之间。核热发动机推质比取决于与核相关的组件,如反应堆、反射层、屏蔽层、控制机构等,与常规低温发动机相关组件,如推力室、喷管、涡轮泵等质量仅占10%左右。

对于核热发动机的反应堆,构成部分主要由堆芯(含燃料和慢化剂等)、反射层、反应性控制系统、屏蔽以及其他堆内构件组成。

以美国载人登陆火星用的核热发动机反应堆为例,经估算,核反应堆的总质量约3422kg,而发动机推力约,推质比为。再综合考虑发动机喷管、涡轮泵以及推进剂输送管等,实际工程应用中核热发动机推质比在3左右。

(3)核热发动机起动、关机性能

常规火箭发动机的能量来源于推进剂的化学反应,其加速累积和减速释放的过程与推进剂的供应量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实现比较快速的起动和关机。

而核热发动机采用核反应堆作为能量来源,其起动关机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应堆的工作需求和特性,特别是核反应堆在停堆过程中,部分产物的辐射效应还会持续较长时间,需要持续予以冷却。

通过分析美国的核热发动机研制经验,核热火箭发动机的起动关机过程与常规火箭发动机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发动机关机后还要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的冷停堆过程。

对34吨级月球摆渡用核热发动机的起动和关机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该发动机以美国“运载火箭用核发动机”(NERVA)计划研制发展的NRX系列发动机为原型,设计总温2361K,设计室压,真空比冲822s,设计推力下流量为。

1)起动过程。核热火箭发动机的起动过程与常规低温火箭发动机有点类似,但时间要长得多。

起动第一阶段,液氢在贮箱压力作用下流经涡轮泵、推力室、反应堆等,反应堆处于较低功率,该过程大约需要25s,主要作用是将发动机充分预冷,并将反应堆预热。

第二阶段发动机开始加速起动,温度达到额定工况,推力达到额定推力的60%,历时约;

第三阶段是在总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室压增大至额定工况,推力达到100%,历时约。总体来看,核热发动机起动过程历时约52s,扣除发动机预冷时间,也需要约27s,起动过程的平均比冲大约只有600s。

2)关机过程。核热发动机的关机过程基本是起动过程的逆过程,但耗时要更长一些。首先,发动机要先降功率至60%工况。这一过程发动机总温保持不变,室压降低,历时约,此过程发动机比冲不变;而后,发动机在这一状态维持1 3min,主要目的是降低后续冷停堆过程中废热的产生量,以节省推进剂消耗;然后,发动机总温、推力再继续下降到发动机关机,还需要维持一个长时间小流量冷却的废热排放阶段。该34吨级核热发动机的整个关机过程历时约350s。整个关机过程中,发动机平均比冲约为600s。

核热发动机与常规发动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发动机关机后还存在一个废热排放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反应堆停堆后,一些反应产物仍然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会释放出废热。以34吨级月球摆渡用核热发动机为例,该过程持续约64h,推力约为134N,比冲约400s,由于持续时间较长,这一过程中液氢消耗需要考虑,同时,这一过程的冷却氢可设计用于发电,为整个飞行器提供一定的电力来源。

核反应堆在运行时将放出γ射线和大量的中子,这些射线和中子将对航天器上的电子元器件和航天员产生危害,因此需要加以屏蔽,将其辐射水平降到许可值以下。对于空间应用的反应堆,由于体积质量的限制较严格,其电子元器件和航天员处于相对集中的位置,可采用阴影屏蔽的方式,将辐射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

对于使用核动力的航天器,一般设计成细长形结构,即仪表舱、人员舱位于一端,核反应堆位于另一端,两端之间为液氢贮箱。

由于中子及γ射线的直线运动特定,且需屏蔽的位置相对集中,需要将屏蔽的区域放在屏蔽块的阴影区。

辐射屏蔽布置示意图

参考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大修制定的防护指标,集体剂量不超过600(人·mSv),个人最大剂量不超过15mSv,考虑到核热推进末级受体积质量的限制,其辐射水平可能会略高,假设核热推进系统辐射安全区的允许泄露值小于每天20mSv,此数值已大大超出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大修时制订的辐射防护指标要求。

按照火星探测任务周期为3年考虑,并假设上述辐射被火箭电气产品全部吸收,则整个任务周期累计吸收剂量为,在目前的产品水平下,非抗辐射半导体元器件可以承受不小于100J/kg的电离辐射剂量。

可见,火箭电气产品受到的辐射剂量要小于元器件的承受能力,核热推进对电气系统方案并不产生本质影响,但是核热发动机必须具备基本的辐射屏蔽能力,将对外辐射控制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对于深空探测任务,复杂的深空辐射环境是航天器面临的主要环境,暴露在地磁层之外的深空环境中充满了高能量的混合空间辐射。

采用核热推进的航天器布置图

根据航天器在深空的飞行阶段可将深空环境分为三部分:

一是从地球飞往其他星球旅途中的空间辐射环境,其主要辐射源是太阳粒子事件和银河宇宙射线;

二是航天器降落星体过程中的空间辐射环境,其主要辐射源为星体磁场俘获的太阳宇宙射线和银河宇宙射线粒子;

三是航天器所降落的星体表面的辐射环境,主要是星体吸收宇宙辐射后所发生的二次辐射。

深空辐射环境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辐射损伤和单粒子事件,深空辐射环境中充满的高能电子、质子和少量的重离子与航天器材料作用,将引起航天器材料的性能损伤与破坏,其中高能电子对航天器材料产生电离作用、高能质子和重离子对航天器材料产生电离作用和位移作用。

在进行深空探测航天器电气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光热辐射引起的单粒子事件造成计算错误,或改变存储器中的数值等风险,软件设计时需考虑这种情况,采用计算冗余、错误校验等方法进行检测判别,确保箭机计算的正确性。

核热推进上面级的工作环境在大气层以外,不会受到气动载荷的作用,因此其结构方案设计可以不受气动外形限制。以俄罗斯发布的核热动力运载器的概念图为例,运载器的主体承载结构以杆系为主,以此来提高运载器结构效率。而且由于没有整流罩空间的限制,有效载荷结构形式的灵活性更大、空间分布方案更多。

核热推进系统只需要液氢一种工质,因此只需要液氢一种贮箱,不需要另外设置氧化剂贮箱,在结构设计上的约束更少,可以更好地进行结构方案的优化。

但是采用核热发动机后,相比常规发动机将承受更恶劣的高温环境条件,这就需要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发动机附近结构、仪器和电缆等的热防护需求,保证各系统、单机的正常工作。

而且与常规发动机相比,核热发动机结构更加笨重,这就需要增大发动机部分,尤其是反应堆周围的结构强度,同时保证发动机各部件的密封性。

俄罗斯核热动力运载器概念图

参考美国Mars 方案,提出了与美国类似的载人登火初步方案,地球总出发规模约700 ~ 800t,分三次完成地火转移,单次地球出发规模约300吨级。通过分析从停泊轨道分别加速至地球出发能量C3e为8或20km2/s'时的发射效率、工作时间、引力损失以及入轨质量,给出核热推进末级的推力规模以及核热发动机的总体参数建议。

假设停泊轨道为高度200km的近地圆轨道,核.热发动机推质比取3、比冲取905s,考虑引力损失影响,不同推力规模情况下,对核热推进运载器的发射效率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发射效率指扣除核热发动机干重的入轨质量(进入地火转移轨道)与停泊轨道出发质量的比。可以看出,当过载在之间时,其发射效率最高。

在发射效率已经考虑了不同过载的情况下,变轨时间不同带来引力损失影响,具体影响为过载越小,工作时间越长,引力损失越大,但发动机干重较小。按照单次地火转移的出发规模300t考虑,核热推进剂运载器的推力应该在45t左右最佳,结合美国、俄罗斯核热发动机研究情况,建议核热发动机推力按照15t考虑,核热推进运载器按照3机并联。

地球转移发射效率随过载变化情况

核热推进技术以其大推力、高比冲等特点在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应看到,目前距离核热技术的工程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攻克很多的技术难题。根据目前的基于核热推进的载人登火任务分析,核热推进运载器从地球出发到达火星需要约180天,在火星停留- -段时间后(一个星期至一年半时间不等),核热发动机再点火返回地球,因此推进剂长期贮存时间应至少为半年时间,这对现有液氢长期储存技术的挑战极大。

另外,核热发动机推力高温气氢比热(总温2500K时约为20000kJ/kg K)要远高于传统氢氧发动机的高温燃气比热( 燃气总温3400K,燃气比热3000kJ/kg K左右),导致壁面热流密度高于传统发动机,从而给冷却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要实现核热推进在载人登火任务中的应用,需重点解决核热反应堆小型化、核热发动机推力室冷却、推进剂长期贮存等重大技术难题。

火箭发射的论文范文

jaisdjsdlakfhkajwhdjaksbfhashjkhwjkahsjkdsfd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我也不例外。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是最多的。挫折使我一次次地伤心,但又一次次地使我完善自己。挫折有多种多样的,它们在不同地方面影响着我 挫折在成绩上影响着我。我考试的时侯总是粗心大意或者是发挥失常而考不好。因此父母与老师总是会批评我。而正是因为这些失败,使我在下一次考试之中不再马虎而取得业优异成绩。 挫折在生活中影响着我。记得小时候我在学习骑自行车时,先开始每骑三步或五步都要摔交,可是尽管如此我还忍着痛苦与失败时沮丧的心情,不畏挫折,迎难而上。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着骑起来,也正是这些摔交的挫折中使我最终学会了骑车。 挫折还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影响着我,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已一一的淡忘,一时之间很难将它们写下来。但是我深信它在我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影响着我。因此,我从不畏惧挫折。挫折看起来可怕,但它才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它能改造我们,完善我们,让我们迎接挫折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 随 着“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方案》指导思想出台,“二期课改”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改革教材教法的精神,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掀起了一层震荡波,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去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我们去深刻认识与面对。 学习“二期课改”精神,实践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去注入以强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为突破口,我在尝试中有了一些体会。 在报考美术特色学校的学生中,除一部分学生是因爱好美术而选择特色学习外,更多的人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文化学习的基础,成绩不理想,冲着美术院校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而选择学习美术专业的。而现实是:这些学生在高中的三年中,既要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又要完成文化课的学习,参加六月份的高考,其学习的任务并不轻松。由于学生们的基础相对薄弱,又要同其他普通完中一样完成高中阶段统编教材的学习,所以他们无论从时间的分配上,还是从学习兴趣和精力的投入上都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是各门学科都普遍存在着“差生”(Students of low Achievement)的原因,其中以英语学科尤为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在课堂上实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启思与训练、充分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完成受学者多种能力的有效开发,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学习“二期课改”精神,我体会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都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的发挥。而英语作为学生认知、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问题,更新观念。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尽量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要将学生单纯看做是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社会经历,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生吸取教材知识的主体。最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依据课堂用语是:Do you understand it? 或者是:“你们都听懂了吗?”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进行下去。但好景不长的是,没过多久,就会听到教师训斥学生“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我们暂且不谈“你怎么还是不会”也不讨论“懂了就一定掌握了”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我讲过多少遍”所包含的教学观念。“讲”就是传授知识,英语课上的“讲”就是把词性转换、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等语言形式或语言知识都一一讲清楚。“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而只是做了第一步,对于美班的学生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因素,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在“二期课改”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促进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做到语言形式为表达语言意义服务,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 我觉得教师在教的同时,亦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培训学习策略,开发多元智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又一课题。我们说: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多元智能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其区别在于优秀者善于把好的策略和语言的学习及运用结合起来。而那些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往往无法根据学习任务调整策略,达不到两者的协调结合。也就是说,“差生”的学习策略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二期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对学习策略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了解学生缺少哪些有用的策略,然后集中在课堂上培训,从而达到强化之目的。 二、根据学习的内容或训练的要求,确定专题培训目标,在课堂上一次或多次集中进行策略培训。例如:单词记忆策略的培训,英语写作中自由联想(brainstorming)策略的培训或者是交际中回避(avoidance)策略的培训。 三、课上当堂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即时培训。 四、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提高。 五、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长期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又能使自己的策略能力得到提高。 赞可夫先生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握课堂教学拓展的宽度与广度,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循循善诱,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课程的完美整合。其次要努力寻找切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在坚持“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完美人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优势,从而达到“二期课改”的根本目的。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题材诗歌除外。 睹一蕊而晓春将至 察一叶可见春秋,观滴水可知沧海。 天涯一归鸿,让人顿觉天已转暖。瓶中水成冰,令人感叹天下之寒。大千世界,一花一草,就是有着这样奇妙的联系。一片看似平常的沼泽,也许正是江河的源头;一排细不可辨的蝇头小楷,也许写就的正是一部辉煌史书;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正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小处不可随便,是因为谁也无法预知火箭发射失败是哪个小数点的错误;细节决定成败,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蝴蝶振翅足以引起龙卷风暴。 一朵娇艳玫瑰花,可能只因为尖锐小刺误伤人手,就让一段爱情佳话烟消云散。 一个光洁似无瑕的鸡蛋,可能只因为一道小缝,就让污秽进入其中,臭不可闻。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一句舶来语,其实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沧海一粟。内涵无限扩大,外延无限浓缩,其实有限和无限就没有什么不同。 一锤可定音,一针可见血。一个细节,可定格人生永恒。那一串丢失的项链,彻底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命运,也让我们至今仍对她度过的是贪慕虚荣自食其果还是脱胎换骨自强自尊的一生争论不休。一个细节,可道尽人生沧桑。那一个滴着血的馒头,完全扼杀了无数人的良知,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笔下那铁屋子里先醒者的无尽悲凉。 历史已经证明,宋太祖的那一杯薄酒,在解除大将兵权的同时,也带来宋朝重文轻武,国力孱弱,任人欺凌的沧桑数百年。一杯酒,映出一个衰落帝国的背影。 历史已经证明,60年前的卢沟桥上的那一声枪响,在彻底打破和平假象的同时,也带给两国至今无法完全散尽的硝烟。一声枪响,是敲醒中华民族莫忘国耻的永恒警钟。 历史也终将证明,半个世纪后国共两党最高级别领导人的一次握手,带来的将会是两岸永远的春天故事。那即将赴台的憨态熊猫“团团圆圆”,也许带去的就是那一缕春之将至的气息。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正是:管中窥豹,见一斑而可知全身。 宇宙纵是无垠,星球却是个个可数;太阳纵是光芒万丈,但我们能分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睹一蕊而晓春将至,于细微处可见精神。 朝晖夕晒 夜深,才入寐,忽梦有乌姓编辑挟一《高考杂谈》嘱余为序。问之,乃知国考虽休,出题、教学、师生诸家仍有满腹言辞待发。乌编遂应市场之需、集众人所言,成此册。乌编乃我忘年,盛情难却,余遂勉为是文: 我以为,这本《高考杂谈》很好,好就好在一个“杂”字。 诸子百家中,最能助秦王统一天下的是吕氏杂家;中国现代文学泰斗鲁迅,最可表现其思想成就的是杂文…… “杂”岂不很好? 当然,“杂”大多在奋斗与竞争时展现其好处,所以“杂物”总能表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大自然中,植物方面,杂草的生命力总强于庄稼,庄稼中最有活力的是五谷杂粮,精粮水稻中最有价值的是杂交品种;动转方面,野生动物中最长寿的是杂食动物乌龟,家畜中最得力的是马和驴杂交出来的骡子;社会生活方面,人群中最好看最聪明的是混血儿,国家中最先进最发达的是人种最杂的新大陆上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存留下来的国家,也是因为一直以来众多民族杂处一起不事纷争同舟共济。 原来,“杂”是一种多极,一种包容。正所谓“千帆竞发,一日千里;海聚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万类霜天的世界才显得自由,只有厚德载物的气度才耐得长久,生命的活力与耐力,不正是靠“杂”才得以加强和延续的吗? 但“杂”在梳理与整治时却又往往是不好的,所以“杂物”是需要收拾与约束的。大自然生生相克,淘汰纷杂落后的物种;各国家制定法律,惩治纷杂败坏的罪行;能源与矿产,要等到提纯之后再来供人使用;著书与立说,要理清规矩条理才能钻研传承……请想一想,在这种时候,我们岂能杂乱无章?所以,《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天下万物、杂久必纯,纯久必杂”呢? 最后回到这本书上来,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惟其重要,才更要有敢于“杂”的精神——让大家都来参与建设,集思广益,使我们国家的考试制度考试方法更加成熟更加有效,使我们国家的优秀人才更有机会脱颖而出接受培养服务大众,这有什么不好?当然,“杂谈”一番之后,辽是要把出题判分的事“纯”交给考试院阅卷组去办,因为他们可以“集杂成纯”,不至于“杂乱无比”“趁杂牟利”。

  • 索引序列
  • 火箭装配毕业论文
  • 火箭炮检测论文
  • 水火箭研究论文
  • 火箭推进论文格式
  • 火箭发射的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