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论文

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论文

书籍装帧的 论文可以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写写国内的和国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书籍装帧的发展过程。 一、对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理解和设计思想 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 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书籍的装帧设计,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因此,它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要能刺激读者阅读书。 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和演变过程 1、绳串联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6、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刻印于公元868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 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 “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刻印于开宝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见北京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7、包背装(元代、明代的书籍装帧)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8、线装书(明清时代的书籍装帧) 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点,是民间印刷作坊的兴盛,据统计最多时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两处。在这些作坊中,也有专门从事书籍装订和字画裱装者。 清代最通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康熙、雍正年间刻印的《龙藏》,共720册,全为经折装,书皮裱以黄绫,10册一函,规模巨大。蝴蝶装在宫廷印刷的书籍中也有使用,曾有过清代中期的蝴蝶装书,用上等宣纸印刷,版边留有较大空白,封皮用硬纸板裱以黄绫,并有前后环衬页,一边裱于封皮内侧,装帧平整,裁切跟齐,属于宫廷书籍装帧之上品。包背装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全书封皮用厚纸外裱绫衣,四库分别用不同颜色,其经库用绿绫,史库用红绫,子库用蓝绫,集库用灰绫,最后分别用木函装书。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市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部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张白页,其后才是扉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从开本大小来看,清代则是多种多样,政府出版物的开本都较大,民间出版物多为中小开本,有一种称为夹带本的,是历代最小的开本,约相当于今天的128开,字很小,但印刷装订都很精致。 清代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出版物,一种是《晋绅录》,一种是《京报》,《晋绅录》按季出版,内容为中央、地方官员的名录,以红纸为封皮,称为红皮书。《京报》相当于今天的报纸,但也装订成册,每期二三页或六七页不等,封皮有白纸,黄纸不等,封面盖有红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两种,由于有时限性,印装都十分粗糙。但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18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的印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出版印刷业开始兴起。随着新型印刷技术的应用,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册页装及矩形开本等基本形式,则起源于我国的宋代,约公元14世纪,逐渐传向西方。虽然在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有阶改进,但其基本形式,仍为中国古代所首创。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你也会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样的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 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 写信也是练习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会因为风格很想给朋友的信件而易读(can be improved)。写日记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好处。 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LaTex(附:CTex)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义的宏定义。你也可以利用别人类似的代码,许多站点(包括MIT)都维护有扩展库。 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这是写清楚要的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出笨拙的东西,不断的修补,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一旦真正想说了,就说吧。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 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 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得到反馈: 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网(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会收到很多别人的文章,他们请你评论。知道别人对论文的意见很重要。你给别人帮助,别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为文章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你应当读上两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表达。 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评价,要学会吸取有建设性的建议,忽略破坏性(destructive)和无意义的建议。为了得到建议,你要写清楚自己的观点,写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没准备写一个没有完整的期刊或者会议文章,然后交给别人看。即使是将要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写清楚,这样可以增加得到建议的机会。 以简要的形式降序组织评论(建议)对你和你所评论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内容相关,中间是风格和表述,最后是语法和文法。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宣和装:又称“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还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吴装:苏扬两地装裱历经明清数百年,承前启后,名池全国,号称吴装。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装潢志》谓:“王 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明代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高度评价。红帮:装裱形制的一种。解放前苏州,扬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专裱红白立轴对联,专供婚丧喜庆之用的。称为“红帮”。行帮:解放前上海、苏州、杨州各地就其装裱工艺的不同,有一种专裱普通书画的,称为“行帮”。一色裱:就是裱画镶料用一种颜色的。这要根据画芯的长短画画幅长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镶料长不超过画芯长的,用一色装裱就可以了,如一张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要使其美观,大方为原则。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贡四周用上适色镶上,其余不够的长度再采用深色较为隐重的镶料,接凑于天地头裱成需要的长度。如画芯长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需加四尺镶料,这样只用一色,则镶料长于画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宾厅主的副作用。同时也显得单调。这样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三色裱:三色裱,是圈与天地之间加隔界。其边的宽度可随画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颜色应浅些,天、地头应深些,隔界不深不浅起过度作用。这样裱的画,色彩为协调。并有温文、柔和、肃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颜色不要过分相近,应有节奏感。切忌,圈职业病色深,而天地色浅,这样会使读者感到空旷。仿古装池:这是解放前苏州、上海、扬州各地就够得上称为装潢艺术的,专为书画名家和收藏家装裱珍贵书画的,称为“仿古装池”。惊燕:亦称“绶带”原只是垂画画的天头处,燕子飞近画面,两带自然飘动,可惊走燕子。后来用它作为装饰,就把这两条带子固定在天头上,刺绶带的宽度可根据画的宽度而定,如二尺宽的裱件可用六分宽的绶带较为合适。用料杨与隔界相同。它的长度与天头一样,但不要太厚,厚则使画不平。如隔界是绫子的,绫上有花纹,那么刺绶带时就要注意花纹的完整。现代日本装还有用活动的飘带,用来惊动止栖的绳燕,以保护书画,故又名“惊蝇”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沿革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书法家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彩。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1、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

2、再用绞、绢、纸等镶边。

3、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折页四大类。

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潢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装裱的设备工具:

1、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2、 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3、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4、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覆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5、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6、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7、 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8、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9、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10、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11、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12、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13、 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14、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15、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16、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扩展资料:

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

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以适应人们观赏的要求。所以说装裱是伴随著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书画装裱工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装裱

装裱概述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沿革 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书法家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 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采。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工具和材料 装裱书画需要有完备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主要包括: ①工作室,要求宽畅明亮通风。 ②案台,以坚实的木材做成,用朱红油漆罩面,使之光滑平整。 ③大墙或壁,分木板墙和纸墙两种,前者适用于气候潮湿之处,后者多用于干燥之处。要求平整、光洁。 ④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 ⑤裁板,用于裁切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 ⑥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 ⑦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 ⑧排笔,由几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 ⑨竹启子,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 ⑩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砑石,用以砑磨画背,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材料主要有: ①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 ②绢,是平纹织物,用蚕丝织成,有粗细之分 ③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 ④锦,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 ⑤浆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蛀。 ⑥颜料,即中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 ⑦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 ⑧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 ⑨画杆,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 ⑩绳、带、别,用于捆扎别紧裱物。另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迹等。 工艺 装裱有—套完整工艺过程,操作时须按要求进行。其过程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 ①托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份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平直无皱,再刷浆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完后再以棕刷排实,揭去,晾在墙上。另外还可将颜料放入浆糊中调匀,刷至绫绢,上纸,凉干,即连托带染色,称浑托。 ②托镶料纸、裱背纸,大多托3层。先将第1层纸铺开,用稀浆水将纸刷平刷匀,加托第2层,对齐边口,展纸,刷实。再用浆水加托第3层,步骤同上。3层托好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 ③染材料,将颜料及胶用水浸泡化开,把所染纸绢绫反扣在画案上,往上刷颜色水,要均匀,先刷托纸,后刷纸绢绫的正面。后上墙晾干。 接着托裱画心包括: ①湿托法,用于不掉色的画心。把裁方的画心反铺于画案,润潮展平,上浆水,沿画心四边刷上局条,后把托纸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纸。 ②平托法,用于易扩散或掉色的画心。其法是托纸上刷浆水,画心覆其上。有飞托、覆托之分。 再进行镶覆和砑装,包括: ①镶覆,将托好的画心裁去多余的局条,再在画心四周镶覆上所需要的圈档、上下隔水、天地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各种材料,然后在其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即可。 ②砑装,砑,即对覆背后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洁柔软。装则指在裱好的画幅上,装配天地杆、轴头、在杆上钻,穿绳,以便悬挂等,至此装裱工作全部结束。 形式 亦称品式。主要有: ①条幅,因是垂直悬挂,又称挂轴,或轴。自上而下包括天杆、天头、惊燕、上隔水、圈档、画心、下隔水、地头、地杆、轴头等,一般为天头大、地头小。 ②长卷,也叫手卷,简称卷。由天头、副隔水、前隔水、绢边、引首、画心、后隔水、题跋纸心、拖尾等组成。 ③册页,首尾相连、折叠而成,其形式类似画册,每页一幅画,或一画一跋,首尾为硬面包锦,内有边、画心、分心等。册页有多种样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开版的称蝴蝶装,上下翻折,向上开版的为推蓬装等。另外装裱幅式还有屏条、对联、横披等。 书画装裱知识详解 一 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1973 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 " 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 " 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 " 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 " 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 " 宣和裱 " 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二 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01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02 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03 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 80 厘米左右。 04 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06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07 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08 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09 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10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11 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12 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13 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14 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15 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16 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三 装裱材料 01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02 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03 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04 丝带、绦带、铜钮等。 05 面粉、明胶、明矾等。 四 书画装裱品式 01 立轴、中堂 02 对联 03 横披 04 条屏、通景屏 05 镜片、扇面 06 手卷 07 册页 五 装裱程序 制浆 --托画心 --方正画心 --(托染材料) --配料 --镶嵌 --清裁大边 --转边(包边) --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 --配背(裱覆背纸) --覆画(扶活) --磨画(砑光) --剔边(批串) --配杆 --钉铜钮(绦圈) --包杆(上轴头) --上杆 --系绦(串丝带) --扎带 --粘签条 六 裱件质量的品评 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平整光洁、柔软谐调。 具体可以分为: 01 工艺精致,镶口匀细。 02 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 03 画面色彩搭配谐调。

非遗传承书画装裱技艺研究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鼓励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下面我们来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感的主要体现。

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的初衷。

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遗的严重破坏,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

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年来发展良好。

(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

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

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

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 *** 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人。因此, *** 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

每年要向 *** 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

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的机会。

例如“歌舞伎”,2001年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2002年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

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

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

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DIY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编。

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

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

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

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

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

(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

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

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29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

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

)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

(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

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

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

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2013(4):67

[2]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10~12

[3]徐继宏,薛帅,郑蕾。“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7-06-08

[4]郑海鸥。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2017-06-08

非物质型的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结晶,属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统知识、手工技艺等,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让高科技型的产物逐渐替代,反映出历史发展当中,人类慢慢淡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原生态化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一定阻碍。

为发扬中华民族的重要智慧结晶,我国对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愈发重视,相继颁布各种规范与条约,进而明确提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以及传承工作的关键。所以,本文主要阐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基本概念,探讨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以期提供相应参考与借鉴,给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了纳西族多元的传统文化

纳西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在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纳西方文明的起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又不断地与各种文化交流而逐渐丰满。纳西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是其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像永不干涸的河床承载着纳西文明,使之得以薪火相传。

“它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人文学科、自然学科都源于其中,文学艺术更是以非物质文化作为其生长的肥沃土壤。像诗歌艺术根植民歌民谣,小说创作的母胎是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一样。”

而今无论是大型实景演出《映像雪山》、民族歌舞汇演《丽水金沙》还是闻名遐迩的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其原初形态都是当地民族民间的音乐与舞蹈。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续多年传统的手工浆糊装裱全部升级手工机裱(浆糊机裱),传统手工装裱有缺陷?手工机裱(浆糊机裱)技术到底好在那?

在此为关心我们的朋友做一个说明,传统手工装裱也称为传统裱、手工裱,在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发明了这一工艺,值得我们引以为豪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创新,先人在科技上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传统手工装裱从其粘合剂这一角度而言,由于现代书画纸张和各类装怖材料的变化而确实有着明显的缺陷。

1、在书画装裱实践中发现,无论将浆糊浓度调至何种比例,所裱制出的书画作品均难以完全保持原有宣纸和绫绢的柔软、飘逸的特性。这是由于多层宣纸粘合后,其柔软程度下降,而更主要的是因为所用原淀粉粘合剂成膜性不佳(膜的柔软性不佳、抗拉力弱、脆性大、易断裂等)干燥后变脆硬化所致。如果客户要求裱制出的书画作品飘逸灵动,装裱师会采取将浆糊浓度调配的偏低,但是如果比例稍有不对,这样的作品在一定时间之后,则很容易出现裱件开胶起皮的现象,这是装裱工序中难以克服解决的矛盾,需要装裱师凭借丰富的个人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学徒工要学满数年才能出师的技术原因之一。

2、目前在传统的书画装裱工艺中,采用的是同种物质而稀释度不同的浆糊来应用于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粘接。但是,由于每道工序的特点及材料自身的物、化性质的差异,而仅仅采用不同稠度的浆糊以期达到满足各工序、材料粘接中的不同要求显然是不够完善和科学。

3、一幅装裱完毕的书画作品在悬挂、鉴赏、收藏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如:烟尘、潮湿的空气、霉菌、蝇虫、光线辐射等侵蚀、影响,传统装裱工艺至今对此仍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中传统的方法之一是将胡椒熬水做浆糊,现在的手工装裱不知道还有几个人会坚持去在装裱前熬胡椒水手工制浆糊.

4、我部在进行古、旧或者因保管不当造成霉变、破损的书画作品修复过程中,常遇到书画的画心风化、霉变、破损严重,使画心的揭裱十分困难,全依赖于裱画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小心揭裱,但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珍贵书画、文物的损坏,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果前人在书画装裱之前,先行对画心采用适当的施胶剂进行表面施胶或涂布处理,增加画心的强度,就会给揭裱工作带来方便,也会减少因揭裱失误给文物保护工作造成的损失。

5、传统装裱速度太慢,赶不上时代的快节奏。这几年国内的书画文化市场风生水起,伴随城镇商品画销售量的扩大,采取由高分子的化学粘合剂进行工业化规模加工商品画的机器装裱出现了,做为普通工艺品装饰美化居室环境,采用机器装裱样式新颖,价格低廉,立等可取,但由于揭裱困难,如果做为收藏品或者是有珍贵意义的书画作品就一定不能用胶膜机裱。

本人曾经长期做手工装裱,一直为无法解决以上传统手工装裱的缺陷所困惑,后来改用胶膜机裱,但是胶膜机裱的问题更多,揭裱困难是其一,高风险是其二,高污染作业也不可忽略。最为重要的是,胶膜机裱的技术,已经无法传承传统手工装裱的所有遗产,使得传统装裱、揭裱和修复,出现了断层。所以目前稍好一点的字画还是在用手工裱,但是手工裱太慢了,难道真的无法与时俱进了吗?

这时,我从新华网上看到一条《书画装裱推陈出新“手工机裱”技术问世》新闻:

日前,一种建立在传统装裱和现代机裱基础上而创新的字画装裱技术问世,这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装裱技术被业内称作为“手工机裱”。

据文化中国书画装裱培训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种技术是本中心根据十几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一套快速实用的装裱解决方案,能使学员在短短一周之内掌握传统手工装裱、现代机裱。尤其是本中心独创的“手工机裱”技术,使字画装裱变得是十分轻松简单。既解决了传统装裱的速度慢问题,也解决了现代机裱的不易揭裱问题。

鉴于这种技术的简单易学,文化中国书画装裱培训中心决定将其公开,面向全社会培训学员,没基础的和有基础的都可以来学习交流。

经过学习,我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手工机裱的新技术,使用过程中,觉得得心应手,太有前途了。现在我来详细介绍一下,手工机裱是如何对传统手工书画装裱进行传承与创新的?

当今书画装裱的三大核心技术:包括传统装裱(手工装裱)、机器装裱、手工机裱。

首先,我们要了解,手工裱和机裱是怎么回事?

传统装裱,又称“手工装裱”,即古装裱,也称装潢,古时又称装池、装治、装背、装褫、裱背、潢治。从有文字记载来看,“手工装裱”技艺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书画装裱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传统的书画装裱技艺皆为手工装裱,以口授心传的师承制方式代代相传。由于我国各地气候、物产等差别较大,书画装裱在形式、技法上均有差异,故有南裱和北裱之分。但无论是南裱还是北裱,通常都要经过清洗、揭心、托心、全色、覆背、砑装等20多道工序,技法相当复杂。

“手工装裱”的优势:工艺精湛,流程精细,能揭裱,易修复。劣势是:速度慢,需要空间大。一般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裱完一件作品,且需要非常大的场地。

现代机裱,是书画装裱发展到当代而出现的所谓的机械装裱。机械装裱采用薄膜热压或者胶膜复合的方法,将画心和装裱材料进行粘合。由于新工艺可以省略“贴墙”和“上秆”,省工、省力、省时,被一些书画装裱店用于装裱新画。但因其加热对古书画有损害,且二次装裱难以揭开,特别是对破旧书画画心的处理效果及可靠性有待提高,机械方法在传统书画装裱方面尚难胜任。

现代机裱的优势是:简单易学,速度快。劣势是:缺少墨韵,破坏画心,不易揭裱。

那么,“手工机裱”是如何取长补短,将传统手工装裱和现代机器装裱巧妙结合的呢?

手工机裱,又称“浆糊机裱”。就是使用传统装裱的材料和技法,后期用装裱机辅助完成。这是一种基于传统手工装裱和现代机器装裱而发明的一套快速实用的装裱技术方案,使字画装裱变得十分轻松简单。既解决了传统装裱的速度慢问题,也解决了现代机裱的揭裱问题。这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装裱技术被业内称作为“手工机裱”。“手工机裱”的问世有效地推动了书画装裱事业的快速发展。

他的优势是:简单易学,速度快,能揭裱,易修复。

其实“手工机裱”的根本技术还是传统的,机器只是用来辅助的,但是没有这个机器则无法快速完成传统的装裱。以实际操作的经验看,除了速度快之外,有的效果也超过了纯传统的手工裱。比如平整度、软硬度等等。

值得一提的事,“手工机裱”很好学。只要用心,一周时间就能学会。但是想学得精,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中国字画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手工装裱的字画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手工机裱”的出现,必定使新的装裱技术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手工机裱”的出现必将使传统装裱重新焕发生机,装裱事业必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手卷装裱毕业论文

1、装裱是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古代装裱的专称叫做“裱背”,亦称“装潢”,又称“装池”。据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2、立轴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中称“画心”(一名“画身”,又名“蕊子”),上称“天头”,下称“地脚”)上下又有“隔水”。装裱尺寸有大有小,四尺以上的画幅,称“大轴”,俗称“中堂”,特大者称“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画幅称“立轴”。有三色、两色、一色三种绫(或色纸)裱。也有绢裱的。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一名“绶带”),此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时,后从之。初“惊燕带”不贴实,能飘动,后贴实,纯为装钸。“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亦称“锦牙”。在装裱好的的书画作品上,上下个安一个木轴,这样悬挂起来平展,便于欣赏;卷起来便于存放,这就叫立轴。立轴是中国传统书画中最常见的装裱形式。3、横披1.国画装裱中横幅的一种体式。一般幅度多不太大,镶边、空白视画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镶边、空白一般应宽于上下镶边、空白,如上下镶边、空白为一寸,则左右为五寸,横披不装轴杆,两侧均装楣条。2.古建筑内装修中位于隔扇上槛和中槛之间的狭长部分。多用小立柱划分为几段,每段做成带棂花格的小窗或与隔扇心做法相同。4、手卷国画装裱中横幅的一种体式。以能握在手中顺序展开阅览得名。因幅度特点为“长,故又称“长卷”。如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用一匹整绢画成,长达一百多厘米。又因手卷为横幅,所以也称“横卷”。在卷轴画中,手卷的装裱工艺质量要求较高。各时代的手卷形制不尽相同,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主要由“天头”、“引首”、“画心”、“尾纸”等四部分组成。除引首用宋锦或绢裱成外,其色都是用洁白的宣纸。手卷就是把书画装裱成卷子,即书画横幅之长者,不适合悬挂,只可舒卷。卷子有大有小,手卷不仅便于案头展阅和临摹,而且适于保管、延长书画的寿命。

由于中西美术的社会背景、思维习惯和宇宙观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使中西方两大美术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风格,并由两大体系产生出美术视野和美术创作的多元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大约是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它们分别是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强烈的艺术个性,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中西绘画的差异:首先是媒介、材料不同。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油画使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能使绘画堆塑成浅浮雕一样的立体色层,也能用透明色造成层层罩染的丰厚效果,一个能引起视觉专注的光辉的高点,有三度空间和立体感觉。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适合创作大型、史诗般的巨作,因此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其次是用线、色彩不同。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它们十分讲究骨力。 国画的笔尖、笔肚、笔根都会产生不同味道的线条。运笔时候还具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藏锋等笔势变化。其用线体现充分,“十八描”、“十四皴法”丰富地体现了线条和墨画的疏密、轻重、浓淡、干湿等相反相成的法则,这些法则体现出一种音乐性,抽象性、情绪性、感情性,画家通过用笔的疾徐、联绵、钝锉、刚柔等所造成的时间性的运动感、节律感,使画家的主观情感留驻于纸上。所以国画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音乐性的美感。国画的色彩同样是抽象性的,它不模仿具体物象的色彩,着意构造色彩的调子。国画的“墨分五色”就是说墨的韵味可以造成丰富的色彩错觉,产生闪烁的色彩。它或以单纯的色相,饱和的色度,造成响亮灿烂的效果;或减弱色度,缩小色相的差别,创造恬淡而蕴藉的效果。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油画运用光线,阴影和层层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受到肌肤下流动的血液。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受,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油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光影韵律的追求,首先导致对对象团块结构的理解,线为体面服务。光的具体化就是色彩,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如印象派及其后以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去运用色彩,他们在对自然的色彩作了认真的观察、分析、理解之后,在获得对客观物象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感受和整体的色调认识之后,同时要求主动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现色彩,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他们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灵作用,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灵的某种暗示。他们在观察自然时,思于自然中的“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而陶醉。 再次是透视、写实性不同。国画中的空间处理方式是散点透视,即指画面的构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中国山水画空间特征更靠近时空转换,擅长把握生命运动的奥秘。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法”能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散点透视使国画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经复,节奏鲜明,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国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它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国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油画以有限见到无限,并一往而不复返。19世纪末期,西方的现代派画家向传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了攻击,但也无法否认西方焦点透视的根深传统,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实质,如西方现代派的照相写实主义,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透视学在形象上的完美体现。西方美术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非常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第四、诗画结合上的不同。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天衣无缝,相映成趣共同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国画上能有题识,主要基于中国画笔墨线条的抽象的、超实象的形式结构,与书法、印章灵犀一点脉脉相通,在画面中显得十分和谐。国画灵活变化的空间形式能够包容题识,并使题识的书法有机地成为画中的一部分,使画面的构图韵律、线条节奏、笔墨韵味更加响亮,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内在形式上诗画相济。诗画相济,首先是意境了的契合,是胸中的感情同时发为诗和画,从而在形式上自然融合,互为表里。在画面的有限形象中包含无限的不可见的情意。西方近代美学开创的时候,德国的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分界”说指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因此绘画不适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诗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不适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西文戏画两方面的特点,使西方绘画产生以戏入画的美学特点。在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画中有戏,以戏剧性的情节、动作作为画面内在的构架,是艺术上的普遍现象。第五、画家作手不同。国画画家多为“业余人世”,官员、文人、士大夫,绘画只是消遣。“专业人世”往往是画工,他们的作品多留于庙宇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因此作品多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油画画家一般有很强的职业性,只有经过手工作坊式的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学会绘画技术。油画必须多次修改后,才能得到效果。最后是审美取向不同。 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绘画作品灵肉兼顾,情、理交融。它中庸平衡,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审美方面则以道、释思想为指导,用道、释的宇宙观去领悟自然。国画的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古典哲学思想“神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绘画作品尊崇灵魂,鄙视肉体,希望向上帝赎罪,以企求来世。不同的民族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主体性格,心理素质,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及其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等等。如果说中国美术尚意,那么西方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这种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在卷轴画中,手卷的装裱工艺质量要求较高。各时代的手卷形制不尽相同,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主要由“天头”、“引首”、“画心”、“尾纸”等四部分组成。除引首用宋锦或绢裱成外,其色都是用洁白的宣纸。各部分之间用宋锦或绢裱成,间隔(又称“隔水”)宽二至三寸,以划分段落。排列顺序按我国直行书法传统自右而左。 手卷这种品式晋代就已经有了,它是由秦汉的“经卷”、“卷子本”演化而来的,手卷的内容可以是: 手卷就是把书画装裱成卷子,即书画横幅之长者,不适合悬挂,只可舒卷。卷子有大有小,手卷不仅便于案头展阅和临摹,而且适于保管、延长书画的寿命。中国古代的一切图书,原本都是可以舒展的,如:竹简、木简,便于阅读。以后的书法、绘画作品的装卷,即是竹简、木简形制的演变。手卷是装潢中最复杂的一种形式,其中结构的排列顺序是:“天头”、“副隔水”、“正隔水”、“引首”、“正隔水”、“画心”、“正隔水”、“拖尾”。等多个部分组成的。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与画心等分开,其间需要有相隔的镶条即:“副隔水”、“正隔水”。

糖纸包装研究论文

集糖纸流行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很多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有过集糖纸的经历。这种在现在看起来有些怪异的爱好流行于80年代初———在此之前,糖果还太稀有,而此后又很快成为“家常便饭”,不再稀罕。20世纪50年代可供孩子们把玩收藏的东西实在很少。对孩子们而言,能满足精美有趣、可欣赏、易保存、最好是不花钱这些条件的,除了烟标和改戳邮票等有限的几种之外,就是裹糖果的包装纸了,当时称之为“糖纸头”。孩子们吃完糖果,糖纸便仔细地洗干净,整整齐齐地夹在书页里,有空就拿来与小伙伴们一起欣赏。但是,吃糖的机会终归有限,要集更多花样的糖纸还得靠四处搜寻。在街上遇到糖纸,也会如获至宝般地捡回来。如同集火花和邮票一样,如果能找到一张“精品”,足可以在同伴面前炫耀一番。 收藏者多把收集到的糖纸头展直压平,夹在一本书内;有的还会按照图案题材或者生产厂家稍作分类。让收藏者得意的是收集到图案相同又略有色差的成套裹糖纸;有的是套印失误形成的错版。1976年前的糖纸最值得收藏。因为糖果在过去是招待贵宾和节庆时才有的食品,它的包装可不敢马虎。大一点的厂家都聘有自己的画师,力求与众不同。况且由人手工精描细画出来的韵味,是如今的电脑用再多的绚烂也无法企及的。糖纸在收藏者的手里,享受了洗净、展平、入册的特殊“礼遇”。 卷糖、块糖、立体糖、两头扭转而成的“鸟结糖”、枕式糖、棒头糖、象形糖……若干年前的糖果真是变着姿态穿花衣,着实令人眼界大开。

礼让是一种谦让的美德;有人说,礼让会使每个人活在幸福中;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礼让的 议论文 高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礼让的议论文高一1

在生活上以及社会上礼让是十分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很多纠纷,往往都是没有去礼让,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我觉得在人人都应学会礼让,俗话说,退一步就海阔天空呀。先看看交通方面的不礼让吧,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的交通事故每天都不低于一千起。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的交通事故呢?尽管这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但是不会礼让,应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比如强行超车,就是不礼让的一种表现,就不能等一等让一让吗?干吗要拿身家性命开玩笑;还有堵车事件,这也是不礼让的特例,如果大家礼让一点,有秩序一点,很多几小时的甚至更长时间的堵车事件就不会发生;还有闯红灯,这也是不礼让的一种表现,为什么不让绿灯一方顺利地通行呢?干吗因贪一时的快而拿生命做赌注呢?——从大家熟知的交通方面的事故,我相信大家已能了解礼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吧。再看看我们学生方面的事吧,有不少中小学生往往会因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吵架,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甚至造成极大的伤亡。

想想看,如果双方都能礼让一点,那么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可顺利解决。学会礼让,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而不学会礼让,就有可能使小事情化大,大事情化得无法收拾。我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有一天我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那个人生气地骂着我。当时我心里想,你干吗这么凶,我也不是好欺的,于是我也骂了他一句。于是矛盾激化起来了,后来竟然打起来了,我把他打得鼻青脸肿,他把我打得头破血流。结果我们两人不仅赔了对方的上百元的医疗费,而且还在全校大会上挨了批评。——看,就是一件不小心踩到对方的脚这样小小的事情,由于不礼让,结果就酿成了这样的结果,假如当时只要一方能礼让一点,之后的严重后果就不会出现。

有关礼让的议论文高一2

在一些美丽的景点,走在干净的小路上,路边绿阴阴的草地,美丽的鲜花,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可每当大批游人过后,低头一看,地上的垃圾糖纸、零食袋、塑料方便袋、果皮等,总是处处可见,害得环卫工人只能跟在游人屁股后面追着捡垃圾,简直太不尊重人们的劳动成果。工人们好不容易造出来的垃圾箱不用,却往美丽的地方扔垃圾,稍不留神还会有让人摔倒的危险。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是别人在这些地方扔了垃圾,那么你差点被绊倒、滑倒,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呢?是好受还是难受呢?如果,每人都扔到那儿去,那么,还是景点吗?分明就是一个垃圾堆。

我们家在我的带头下,每个人都已经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清明 节那天,我们去施耐庵纪念馆玩,因为天很热,于是就买了个雪糕,吃完了雪糕爸爸正准备把袋子扔到地下,我连忙阻止了:“爸爸,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每人都扔一个垃圾,积少成多,垃圾遍地,这里还是景点吗?在这样的景点玩多不舒服!”爸爸微笑着点点头,向我翘起了大拇指,并扔进了垃圾箱,这时,我才满意的点点头。

再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太多的 文明礼仪 需要我们做好而没有做好的:学校楼梯上的一个个的标志,为什么老有同学不遵守?我们的预备铃响了,为什么老有同学不能做到按时上课、摆好桌面?为什么课堂纪律老有几个同学不能自觉遵守……

你们知道吗,古代人把“聪”分为好几部分——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说、用心想,这样的人才能算是聪明,可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做不到?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让我们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情做起,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与美好!

有关礼让的议论文高一3

"礼”,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礼”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 教育 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自古以来的“礼仪之邦”的美称,会不会断送在当今青少年手中。可见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刘备三顾茅庐”的 故事 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周恩来爷爷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务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恩来爷爷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的榜样。

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应该要发扬祖国的传统和“礼仪之邦”。让祖国越来越昌盛,越来越伟大啊!

有关礼让的议论文高一4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基础,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肩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 文化 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什么用呢?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在学校里,听见水龙头发出的滴滴的向人们哀求的声音,我们就把它关紧;天已经很亮了,教室里的灯还亮着,我们就要它关了;看见地上有垃圾,虽然不是自己班的包干区的,我们也会将垃圾捡起;有同学打架了,同学们会出来制止……这些看起来都是一些极其微小的事,但能够反映一个学生的品格。

一个品德高尚、懂礼仪的人,必定会得到他人的赞许和祝福。即使你再怎么不出众,但是你那处处人民着想,毫无怨恨、纯真的神情,足以让人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这个人。在一个已经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人面前,你或许只要给他一个鼓励他的充满快乐的微笑,说一句激励他的话,那么就会令他充满对学习的希望。在这一瞬间,你的面容也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类似这些不经意发生的事,却能从中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仪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个很小很小的动作。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明的风尚源远流长。一个高素质,有道德、懂礼仪的人,必定会受到别人的赞许。文明是尊重别人,更是尊重自己,所以文明礼仪是一种无以伦比的美!

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幸福。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身为一个小学生,我们不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礼仪,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礼仪。不仅要自己做到文明礼仪,也要感染身边的人做到文明礼仪。只要人人都遵守礼仪,讲道德,那么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有关礼让的议论文高一5

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把心放宽,把梦放远,比什么都快乐。

我们已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到怎样从容,何不从“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从容呢!

冬去春来,开春的季节,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和煦的红光,日日东升西落,明明皓月,夜夜以其稳定的形状固定于苍穹之一隅,诗人与众人的不同,在于他们怀揣谦让,怀揣宽容,似马奔腾,桀骜的鬃毛流淌风华,它执意要在满目的荒芜中,将沸腾的血液溅洒,达达的马蹄声要踩出肆意绽放的娇娆。

古人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婀娜多姿的花撑开花瓣,片片清香扑入鼻中,这是人们只顾赏花论瓣,却将支起花蓬节节藕扔在角落,它毫无怨言,将如小伞撑起的惆怅抛到脑后,并努力汲取精华,供花朵生长,藕知道,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它,并采出它呆在黑暗中,托起公认的纯洁、光荣,并不是谁都能像藕一样埋没自己,衬出别人,其实,在莲藕托起莲花的那一刻,也显出了它自己非同一般的美丽。

在甜甜的季节里,端起一杯苦咖啡,出入口中,绵绵入口,走进广阔的田野,已有农户开始播种,他们撒下的是如苦咖啡般苦涩的汗水,收获的却是如春季般甜美的蜜糖,青山直插云霄,微风四起,天际泛出淡淡的鱼肚白,云朵随风飘移,天的心胸广阔无垠,所以它容纳飘风的白云,容纳了璀璨的宇宙,正因为天空容纳了一切美好,才会显出迥然不同的光彩。

让,让出的彩霞比平时更绚烂,其实在你原谅别人,宽容别人时,你就已经展示出了自己的美丽。

有关礼让的议论文高一6

每天上学时坐在公交车上,我时常会注意这样一条 标语 :“给需要的人让个座,向让座的人道声谢!”节假日在淮河文化广场的绿地旁边玩耍,我也会用心留意草地中小木牌上的 提示语 :“你尊重我生命,我奉献你绿色。”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标语还有很多很多,如“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等。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提示语时,心里总会觉得暖洋洋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共建和谐社会,学会文明礼让,与同学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使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它可以是一个不经意的搀扶,可以是一句简短的问候,也可能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还可能是一个无声的鼓励……这时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在幼儿园。”接着他又补充到:“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多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同学们完善自己的文明行为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学会礼让,应是我们同学们真心的付出,是不图回报的。每天,我都早早来到教室,把教室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当我看到同学们坐在洁净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心里由衷地高兴。我觉得我为班级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中午,我会帮生病的同学打打饭、扫扫地,虽然事情很小,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有关礼让的议论文高一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礼让的记叙文5篇

★ 文明礼仪为主题的议论文作文十篇

★ 有关高中议论文作文5篇

★ 有关高尚的作文高一集锦5篇

★ 关于公正的议论文5篇

★ 有关责任的议论文

★ 以合作为话题的议论文5篇精选高中

★ 高中生关于诚信的议论文5篇精选

★ 以合作为话题5篇高中精选的议论文作文

★ 关于毅力的高中议论文5篇

首先,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产品卖点来说,大白兔奶糖的包装是一个经典,经典的东西是一个卖点,不需要换,若是换成闲杂通行的那种塑料袋包装也就失去了大白兔的一个最大的特色了。其次吧,从成本方面来说,这个包装生产成本低,工艺成熟,工序也少,是个理想的包装。

目前“大白兔”奶糖累计国内销售达146亿元,远销50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在商标方面护航“大白兔”,大白兔奶糖申请的4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被受理并通过3年公示期,年内将正式颁发,届时大白兔将成为国内糖果行业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产品。

关于纸的用途的研究论文

保护环境 节约用纸 地球,是一个有很多资源的世界。随着我们人类科技的进步,我们用去了许多的资源,但是,我们人类不懂节约资源的话,会使地球的资源减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唐代诗人白居易对生态资源与人类生存关系的这种清醒认识,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生活的时代,正面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环保已迫在眉睫。我们每个人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命脉”。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目前我国生产的纸约有500种。现在,我们生活中有必需文具——纸。纸,处处可见:课本、作业本、草稿本等等,很多很多。可是,很多同学浪费纸张,乱丢纸张的行动在校园可随处可见。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节约用纸。 节约用纸也就是植树造林 从学习中到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纸,而造纸的原材料主要是树皮等植物的纤维,但由于人们盲目的砍伐。现在树木也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纸,人人有责,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用纸”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比起节约水电来似乎遥远了一点。很少有人清楚节约用纸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用纸,用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纸。你统计过吗?你每天要用多少张纸?你一星期要用多少纸?你一个月乃至一年要用多少张纸?结果是惊人的。一张纸从何而来?纸是由树“变”来的。一棵树往往需要长几十年才能被人类利用。人类是无情的,电锯声中,几十年长成的大树轰然倒地。那些木材,运往造纸厂,变成了一张张纸。纸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给森林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树木不仅可以用来造纸,还可以提供木材。大面积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士流失,净化空气。如果没有树木,就没有氧气,那人类也就无处安身。森林的消失危害巨大:黄土高原上原本覆盖着成片的森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林海,泛着绿色的波涛。但是,由于人们的破坏,现在黄土高原已真正成为只有黄土的高原,大地脱去了外衣,裸露出了黄色的皮肤,是那样令人痛心。而且,由于没有树木,大量的泥土流失,导致黄河含沙量极高。如此大的危害,人类怎能无动于衷?植树造林迫在眉睫。 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森林能够涵养水源,树冠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10~20%雨量。5万亩森林贮水量相当于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许多人都拎着工具去植树。我国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上升。这是人类改过自省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但是,虽然森林覆盖率上升,但仍然很低。所以,植树造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人类永远的任务。现在已步入夏季,虽然已经过了植树的最好时节,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播散“节约用纸”的种子,种植“植树造林”的树木,等到来年春天,这些树木已发了芽,长高了。我们可以拿着工具到户外去,将树木的种子播散到土地上,精心呵护它们,让祖国大地充满绿色! 节约从每一张纸做起 多用一张纸能花多少钱?难免有人会这样嘀咕。其实,节约就等于创造财富。我曾经在《新民晚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目前,我国每生产一吨纸就要耗费7棵大树、100立方米的水。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跃2700吨纸、27万吨水。只要多数企业能接受双面复印和集约福音,A4的纸化肥最起码节约一半。这是多么惊人的消息呀!你节约用纸吗?你知道如何节约用纸吗?很多人用纸只用一面,用完后就扔掉了。他们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数不尽的纸,也不在乎这一两页的空白纸。但是,这是多大的浪费啊!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浪费,那这个世界还会有森林吗?所以,为了保护森林,保护绿色植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节约的人。用纸要尽量最大限底地利用它,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地回收利用。 从相关资料了解到:每节约5000张A4的纸就等于节约1立方米木材,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一棵二十岁的树可造3000张A4纸,如果这样算来就可少砍伐1581666棵树,“1581666”这个天文数字多么振奋人心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节约用纸也就是植树造林。 节约用纸,是保护地球资源的一个好办法,但是,我们应该怎样节约资源呢?我这里有几个节约用纸的小窍门,大家不妨试一试: 1、 白纸、作业本正反两面都可以写字、画图、计算等,用过的纸可以用来折纸,比较节约。 2、 折纸折得不好,可以重新拆掉,重新折,不要随便丢掉。 3、 在家里擦手可用毛巾,少用餐巾纸。 4、 在外面吃饭用餐巾纸擦嘴时,尽量将纸充分展开,减少用纸得张数。 5、 喝水用茶杯,不用一次性纸杯。 6、 废报纸、废书可以回收,不要随便扔掉。 7、 硬卡纸碎片不要丢掉,可以用来装饰别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平时节约用纸的方法,只要你留心,还可以找到很多节约用纸的小窍门。 一页纸就是一页金,举手投足间珍惜一张纸,就等于造林一片。你是否远离了一次性纸杯、一次性木筷?你是否用纸的背面写过字?你是否用旧挂历纸包过书皮?你是否把废纸与垃圾分开处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节约一张纸,挽救的可能是一棵大树,甚至整个森林......节约不仅是美德,更是责任。 “俭以养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生活中杜绝浪费之事人人可为,可以节约之处到处都是。如果我们与13亿同胞一起行动起来,真正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它所汇集的力量将不仅是我们国家走向未来的支撑,也是我们民族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馈赠。来吧,为了明天的明天,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节约!最后,我想说一句话,大家都应该记着的,就是:节约用纸,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创造节约型社会。

蔡伦发明了纸!纸是我们可敬的蔡伦发明的,真可谓“纸的父亲”。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早在西汉,我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造纸,旧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纸,多为机制。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大作用。关于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当今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他是造纸术发明者,第二种意见认为西汉初已用纸代简,蔡伦只是造纸术革新者。现在看来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因早在蔡伦200年前的西汉初即已有用于书写的麻纸。蔡伦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发展,但“造意用树肤以为纸”者,倒有可能是蔡伦或其尚方下属。皮纸用树皮纤维制成,其技术难度比麻纸更大。蔡伦的贡献就在于使皮纸生产在东汉发展起来。麻纸及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五代造纸业仍继续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到了明清,造纸业又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纸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绝伦的地步。 造纸的过程)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造纸厂一般需贮存足够用4~6个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贮存中经过自然发酵,以利于制浆,同时保证纸厂的连续生产。经备料工段把芦苇、麦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产化学浆)或木断(供生产磨木浆),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内加化学药液,用蒸汽进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纸浆,或把木断送到磨木机上磨成纸浆,也可经过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纸浆。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通过筛选和净化把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据纸种的要求,用漂白剂把纸浆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着利用打浆设备进行打浆。然后在纸浆中加入改善纸张性能的填料、胶料、施胶剂等各种辅料,并再次进行净化和筛选,最后送上造纸机经过网部滤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并进行分切复卷或裁切生产出卷筒纸和平板纸。如果生产要生产涂布印刷纸,则需要干燥中部或生产成卷筒纸后经涂布加工而实现。

说起白纸条,大家很可能想到上课传白纸条被人发现,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后果不堪设想。

白纸条也有很多好处,比如,人们可以在上面写字,画画,让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生命本是一张白纸,经过人生的阅历后,生命便有了不同的颜色,让人生有了不同阶段,给予我们动力,让我们生命的航船在海洋中不断前进。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从一身洁白,变得五彩缤纷,在海洋中,我的色彩不断增加。

刚开始航行,我身上变得翠绿,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好奇又十分热情。我在绿色的鼓励下,加速前进。心中充满希望!

走过了不少地方,颜色也再次变化,我色岁数随之增加。我穿过一条条的大流域。每当我面对大暴风雨,我都会勇敢去和它战斗,把它赶走,可是每当我战斗完都伤痕累累,在我心中充满快乐的看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我身上红色不断。

每当我路过一个地方,遇到一些不平凡的事,我总是挺身而出。与邪恶抗争,为正义而战。因为,我看过一本书,叫《哈弗家训》,上面写着,有的人并不缺善良,而是缺少正义!我的身上蓝光直现。

当然,我也有别的色彩,伤感的紫色,每当我不开心或者孤独,身上的紫色不断,但是,我会让他很快消失。因为,我是开朗的人。

也有时候有灰色不断,不过最后还是被我对生活的热爱,支持着我。这时,我已不好奇,因为我现在已是个久经风霜的人,最后,还是绿色驱赶走了灰色。

我站起来,继续前行,以后的路还很漫长。我的生命是五彩的,由我自己支配,我的身上已不会再一片空白,像一张纸条。

我相信,我会画出最美的色彩!

希望帮到你!采纳一下吧!

纸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工具,纸使得人们更加方便的传达知识,下面是我对纸的一些调查。

首先,纸的由来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使用的纸的发明至今不过2000年,而人类的文明史却更长得多。我们之所以能知道那段遥远的历史,还真得感谢在真正的纸发明之前,人类所发明的其他形形 *** 的“纸”,感谢我们的先人为之作出的努力。

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着一件从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基普”。如果你有幸看到这件稀世之珍的话,可能会大失所望,因为它只是一些打上好些绳结的烂绳子。原来,基普是古代印第安人用来记事的。

在世界各民族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有过这种结绳记事方法。我国古籍《易·系辞》中写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的人是靠在绳子上打结来处理问题的,后来的圣人才用在纸上书写来代替它。

据考证,大约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纸莎草来造“纸”了,他们把纸莎草的茎破成细丝晒干,交叉着叠两层,然后再用胶粘合,这样做成的纸莎草纸质量相当不错,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产品,希腊的大多数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写在纸莎草纸上的。

大约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开始用丝织成的“帛”来写字了。用墨水写字在帛上,要比简牍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轻又软,还可以卷起来。现在有时称一部书为一卷书,即来源于此。

可惜的是,这样的“帛纸”虽然很好用,但价格昂贵。在汉代,一匹帛相当于720斤米的代价,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汉代,“帛纸”和简牍还同时被人们应用着。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他的造纸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汉和帝非常赏识并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来,汉安帝因蔡伦发明纸有功,还封他为龙亭侯。

我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经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蔡伦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从蔡伦发明纸起,人们用的造纸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鱼网、树皮、麦草、稻草、芦苇、毛子、木头,都是纤维类材料,石头纸是第一种非纤维类原料制成的纸。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新纸问世呢?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纸的发明也是无穷尽的。

纸是如何被造出来的呢?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蔡伦造出了纸,随着历史的的发展和演变,值得用途、种类、特征越来越多了。我来介绍几种。

有人统计过,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2000多种不同用途的纸,它们满足了人类各方面的需要。这些纸,有的是有意识发明的,有的是在无意中诞生的;有的发明申请了专利,留下了发明的名字,有的却不知道发明者是谁,只留下了他的发明。

好的话顶下,看在我辛辛苦苦打的份上顶下吧

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

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

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

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

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

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

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

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

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

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

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

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

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

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

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

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

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

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

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

放风筝上个星期,老师通知我们要做风筝,材料有:桃花纸、竹签等.做好了,下节课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风筝放,没做好,可以去买一只.一听到放风筝,“噢!”同学们欢呼雀跃.大家纷纷行动了起来.我把桃花纸拉平,轻快的拿起尺子,仔仔细细地在上面画了一条大约40厘米的直线,左边画了一条,右边画了一条,下面也画了一条.一个精美的图形出现在我眼前,我心里充满了兴奋与期待.我把这个图形沿着边剪下来,又把竹签有青色的地方,用力的削好,用线灵巧地把竹签绑在桃花纸上,左边绕一圈,右边绕一圈……再用线绕住风筝,打一个结.“啊!风筝做好了!”我愉快地叫道.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终于可以放风筝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老师同学来到了风雨操场.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小鸟在歌唱,小树在招手,花儿在点头,小草在鞠躬,万物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噢!风雨操场到了!”大家如同一把离弦的剑,飞快的冲了出去.我走了过去,那儿已经是人山人海.天上的风筝多得像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风筝各式各样的,我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有活泼机灵的小黄鹂,有凶猛残暴的苍鹰,有威风凛凛的大老虎,还有聪明可爱的叮铛猫……反正就是好多好多.我拿起我威风凛凛的大老虎风筝,一个同学帮我举着.“跑”“放”我大声地喊道.可是,我的风筝就像一个不听话的淘气包,总是往下落.我急得团团转,心想:同学们的风筝都飞得好高好高,就我在这里左拉右扯的.这次,我一定要让风筝飞起来!我紧紧地抓住绳子,一边跑,一边放线.果然,风筝飞得大约有三层楼高了.我开心得跳了起来.隐隐约约,对面有一个老师在喊:“集合集合.”我恋恋不舍地拿起风筝,朝教室跑去.。

人生没有草稿纸

如果说人生象一场戏,那么这场戏将没有任何形式的彩排,自编自导自演,直接登台,展示给观众。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那么人生的时光犹如东逝之水,汩汩滔滔,永远没有倒流之时。

如果说人生如一盘棋,那么在纵横冲杀中关键的几步永远没有悔棋之机,一步一着,关及全局胜负。

这些形象的人生之喻,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从生到死的是一次性的,只能演绎一遍。我们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这幅画卷是美是丑,一旦绘就,便无法更改。

人生没有草稿纸,只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没有谁能给后世留下一张完美无缺的答卷,总是有或多或少不足。生活中不是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假如能够回到从前,我一定会好好的珍惜每一天;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将会一步一步比别人走得更精彩。然而逝者如斯,时光永是向前。世间一切都可得,唯独难买后悔药;任凭你怎样追悔,不能改变的是自然法则,我们的每一天每一步都已镌刻在历史时空上,无法涂改。

当我们还沉浸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追悔之时,切勿忘了眼前脚下的时光也在一点一点的塌陷。浪费过去固然可惜,眼前的拥有弥足珍贵。走出昨日的阴影,走好眼前每一步,让今后少走弯路不走歧路,让人生少留污点,这才是负责的态度,也才是珍视人生的最好方法。明智者会把过往每一点滴,无论其正误,都积淀于心,把它作为下一步的参照,为今后人生导航。

人生没有草稿纸,面对这场极度奢华的消费,有人害怕了,胆怯了。唯恐一着不慎会带来满盘皆输的结局,而整日徘徊犹豫,不敢探出脚来。这类人注定只会是碌碌无为一生。须知谨小慎微者在人生画卷上没有留下污点的同时,也不可能绘出精彩辉煌。我们在倡三思而行,戒盲目冒进的同时,也须从容落笔,大胆着色。这样才能绘出自身的独特和风格。

人生没有草稿纸,这就意味着一切完美都只是追求和愿望,在探索途中,摸、爬、滚、打,总会有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失误甚至是失足。既然已迈出双脚,就不能收缩回去,这就要有敢于担当风险的勇气。

人生――成败同行,悲乐交织,画卷虽不完美,但很丰富。有此境界,吾生足矣!

英国作家布莱克曾说:“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现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掌心,永恒在一刹那收藏。”佛说:“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太极。”哲学家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那么,一张纸呢?

假如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让你折叠51次,你觉得它所达到的厚度是多少呢?也许,你会猜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二层楼那么厚,但答案很不可思议——这个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但你不得不信服,就像棋盘上摆谷粒一样,简简单单而又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却好像一个奇迹。为此,不要小看折纸的艺术,每一次的折叠,每一次的繁复,使其超越了和的累加,从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不要小看生活中那些在你看来力所能及却又不屑去做的事情,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一丝不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尤其不可偷懒。因为每一次的偷懒会降低你对自己的要求,正如《圣经》里说:“殷勤不可懒惰。”然而,“踏实”地做事并非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韧性而不失目标地前进。哪怕是不为人所瞩目的进步,就是这些前进是微小而又不间断的“踏实”,让你离成功更进一步。

关于纸的科技论文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纸,而造纸的原材料主要是树皮等植物的纤维,但由于人们盲目的砍伐,现在树木也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纸,人人有责,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用纸”对我们来说,比起节约水电来似乎遥远了一点。很少清楚节约用纸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用纸,用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纸。那么你统计过吗?你每天要用多少张纸?你一星期要用多少纸?你一个月至一年要用多少张纸?结果是惊人的。一张纸从何而来?纸是由树“变”来的。一棵树往往需要长几十年才能被人类利用。人类是无情的,电锯声中,几十年长成的大树轰然倒地。那些木材,运往造纸厂,变成了一张张纸。纸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给森林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树木不仅可以用来造纸,还可以提供木材。大面积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如果没有树木,就没有氧气,那我们也就无处安身。森林的消失危害巨大:黄土高原上原本覆盖着成片的森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林海,泛着绿色的波涛。但是,由于人们的破坏,现在黄土高原已真正成为只有黄土的高原,大地脱去了外衣,裸露出了黄色的皮肤,是那样令人痛心。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我们都拎着工具去植树。我国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上升。这是人类改过自省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虽然森林覆盖率上升,但仍然很低。所以,植树造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人类永远的任务。现在已步入冬季,虽然已经过了植树的最好时节,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播散“节约用纸”的种子,种植“植树造林”的树木,等到来年春天,这些树木已发了芽,长高了。我们可以拿着工具到户外去,将树木的种子播散到土地上,精心呵护它们,让祖国大地充满绿色!为我们遮风挡雨。节约纸张,从我做起。

  • 索引序列
  • 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论文
  • 非遗传承书画装裱技艺研究论文
  • 手卷装裱毕业论文
  • 糖纸包装研究论文
  • 关于纸的用途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